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人脑运转到底有没有量子力学机制? 第1页

  

user avatar   wenmia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严格来说,眼底的视网膜是大脑的一部分[1]. 作为眼睛视觉感知的核心部件,其光感性能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早在1941年,就有人注意到人眼视网膜能感知5个左右的光子(闪)[2][3]:

三十年后,这个下限值被缩小的1[4]. 但是由于设备的限制,这些实验中的光子源并不能产生指定数量的光子,因此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存疑。在更为精确的光子源出现后,实验被重新设计[5][6]:

无论是在离体的实验还是在活体的实验中,眼睛的单光子级感知灵敏度都得到确认。而且,人眼似乎可以直接用来验证贝尔不等式[7][8],感知两个光子是否处于量子纠缠态[9]

人眼视网膜中的细胞把光信号转化为化学能,再转化为电信号,涉及到一系列的光换能(phototransduction)过程[10]. 这个过程如果仅仅包含化学反应,那就解释不了单个光子级别的敏感性[11]

对视网膜细胞光换能机制的详细研究证明,其核心过程发生在亚皮秒周期内,并且涉及众多量子力学机制过程(An entirely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sub-picosecond proteindynamics has been accomplished on a heuristic potential surface which allows for atleast three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reaction pathways)[12][13][14][15]:

另外,视网膜是一个高耗能结构。其能量由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供应,该过程涉及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被不断的传递给氧并释放能量。其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就涉及到量子隧穿效应[16][17]。从微观上看,大脑结构和功能广泛涉及量子力学机制,并且没有被研究清楚。

参考

  1. ^ Dowling, J. E. (1987). The retina: an approachable part of the bra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 Hecht, S., Shlaer, S., & Pirenne, M. H. (1941). Energy at the threshold of vision. Science, 93(2425), 585-587.
  3. ^ Pirenne, M. H. (1947). THE EYE AS A DETECTOR OF LIGHT. QUANTUM FLUCTUATIONS IN VISION. Science Progress (1933-), 35(140), 605-622.
  4. ^ Sakitt, B. (1972). Counting every quantum.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23(1), 131-150.
  5. ^ Sim, N., Cheng, M. F., Bessarab, D., Jones, C. M., & Krivitsky, L. A. (2012). Measurement of photon statistics with live photoreceptor cel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9(11), 113601.
  6. ^ Tinsley, J. N., Molodtsov, M. I., Prevedel, R., Wartmann, D., Espigulé-Pons, J., Lauwers, M., & Vaziri, A. (2016). Direct detection of a single photon by hum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1), 1-9.
  7. ^ Bell, J. S. (1964). On the einstein podolsky rosen paradox. Physics Physique Fizika, 1(3), 195.
  8. ^ Clauser, J. F., Horne, M. A., Shimony, A., & Holt, R. A. (1969). Proposed experiment to test local hidden-variable theori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3(15), 880.
  9. ^ Brunner, N., Branciard, C., & Gisin, N. (2008). Possible entanglement detection with the naked eye. Physical Review A, 78(5), 052110.
  10. ^ Altimus, C. M., Güler, A. D., Alam, N. M., Arman, A. C., Prusky, G. T., Sampath, A. P., & Hattar, S. (2010). Rod photoreceptors drive circadian photoentrainment across a wide range of light intensities. Nature neuroscience, 13(9), 1107.
  11. ^ Sia, P. I., Luiten, A. N., Stace, T. M., Wood, J. P., & Casson, R. J. (2014). Quantum biology of the retina. Clinical &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42(6), 582-589.
  12. ^ Ben-Nun, M., Molnar, F., Lu, H., Phillips, J. C., Martínez, T. J., & Schulten, K. (1998). Quantum dynamics of the femtosecond photoisomerization of retinal in bacteriorhodopsin. Faraday Discussions, 110, 447-462.
  13. ^ Abe, M., Ohtsuki, Y., Fujimura, Y., & Domcke, W. (2005). Optimal control of ultrafast cis-trans photoisomerization of retinal in rhodopsin via a conical intersection.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23(14), 144508.
  14. ^ Hayashi, S., Tajkhorshid, E., & Schulten, K. (2009). Photochemical reaction dynamics of the primary event of vision studied by means of a hybrid molecular simulation. Biophysical journal, 96(2), 403-416.
  15. ^ Polli, D., Altoè, P., Weingart, O., Spillane, K. M., Manzoni, C., Brida, D., ... & Garavelli, M. (2010). Conical intersection dynamics of the primary photoisomerization event in vision. Nature, 467(7314), 440-443.
  16. ^ Thomas, L., Lionti, F. L., Ballou, R., Gatteschi, D., Sessoli, R., & Barbara, B. (1996). Macroscopic quantum tunnelling of magnetization in a single crystal of nanomagnets. Nature, 383(6596), 145-147.
  17. ^ Hayashi, T., & Stuchebrukhov, A. A. (2010). Electron tunneling in respiratory complex I.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45), 19157-19162.

user avatar   jia-ming-z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脑的结构中,树突轴突、突触、离子输运等等结构,是大脑功能的基础。这些结构一般在1到十几个纳米范围内,它们肯定是基于量子力学机制才能发挥作用的。所以说,人脑的运转中当然有量子力学机制。

但是,这是人脑逻辑部件的硬件机制,和题主的问题是两码事。就好像说,我们问类似的问题:

“电脑运转到底有没有量子力学机制?”

我们说,当然有。集成电路、芯片、逻辑门、乃至底层的半导体能带结构,这些都是量子力学机制。没有量子力学,我们造不出现在的硬件,也就不可能有一个运转的电脑。但是我们肯定不能说,因此我们的电脑就是量子计算机。因为在软件层面上,整个运算逻辑都是经典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抛开人脑的硬件机制中的量子力学效应,在逻辑运算和信息处理上,人脑是经典的还是量子的?

我这里搬运一篇文章的观点,来自Max Tegmark[1]。在他看来,由于退相干时间的极其迅速,以及神经元激发和传导的过程极其缓慢(相对而言),人脑的运算逻辑中不太可能有量子机制

这里就涉及到了我们对神经激发和传导过程中的退相干时间的估算。这里的研究对象是神经元细胞中最关键的部分,轴突。我们知道,轴突可以看作是一条长长的中空纤维管,直径大于是十几微米,而管壁的厚度大约是十几个纳米。整个轴突被绝缘的髓鞘包裹(可以想象成为电线外面的绝缘包皮),但是这个绝缘层每隔一段距离就中断一个空隙(兰氏结),裸漏出内层的管壁。如下图所示:

裸漏出来的管壁是一个对各种离子的半透膜,由于离子的电性,所以内外日常维持着一些微妙的电位平衡(具体细节不在本文范围内略过不谈)。当神经元在激发过程的时候,由于电位的刺激,会打开半透膜上的电压钠离子通道,瞬间大量的钠离子涌入内部,然后沿着轴突传导,再激发下一个兰氏结处离子通道的开关状态,完成电信号沿着神经元的传导。这个传导速度大约是100m/s。每次激发的时间大约是几毫秒,然后钠离子通道关闭,神经元渐渐恢复原来的电位。


通过神经科学的实验发现,Tegmark估算,再一次神经冲动过程中,大约有10^6个钠离子完成了这次传输过程。也就是说,从量子力学上,神经元的激发状态和静息状态的叠加态,就是这10^6个钠离子的整体状态的叠加态:

这些离子与外界环境密切相互作用。包括了与周边的钠离子、水分子、以及与周边的电场的相互作用。这种系统与环境的密切耦合就必然导致退相干。Tegmark用粒子散射模型进行了估算,大约算出,退相干时间在 。也就是说,这是维持叠加态的时间尺度。

然而,神经元的一次激发过程大约为毫秒级,Tegmark进而估算,人类的大概认知过程(如思考、精细动作、感知)的时间尺度大约是零点几秒。也就是说,相比于人类的意识活动,退相干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瞬时的。整个神经网络的激发过程,就是经典过程。

此外,Tegmark还估算了神经元中的神经微管的退相干过程。神经微管是神经元中的关键结构,曾被某些人认为是最有可能形成量子计算的地方,甚至被认为是“人类意识的起源之处”[2]

神经微管是由13根所谓的原纤维拼接而成的,每根原纤维则是由一系列的“蛋白二聚体”(tubulin dimer,百度翻译而来,不知准确否)连接而成。整个微管直径24纳米,长度可达到微米到毫米级。每个tubulin dimer由一个α单体和一个β单体构成,带有明显极性。拼接成长纤维的时候,就形成了两段的电位差。

而这中间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电子,它的状态可以引发整个tubulin dimer的两种不同状态,对应不同的极性(就好像自旋态那样)。因此它的变化会导致极性沿着整个纤维快速传递。

Tegmark以周边钙离子的电场干扰对一长段纤维进行估算,估算的结果大致上退相干时间为10^-13s。这个时间要比前面提到的激发态时间长得多,但是仍然,比起人类意识而言,也可以算作瞬间了。因此,它参与量子计算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Hagan[2]等人对Tegmark的结果进行了挑战,他们计算单个的tubulin dimer 而不是一段纤维的退相干时间,认为,单个dimer的退相干时间要比整个纤维长若干数量级,因此完全有可能形成较长的量子相干态。但是他们的结果又被Rosa等人质疑[3],认为他们的一个基本假设有误,而实际上退相干时间和Tegmark估算的大致相似。

总而言之,现在看来,还没有证据显示大脑内有量子计算的迹象。

参考

  1. ^ M. Tegmark, Importance of quantum decoherence in brain processes, Phys. Rev. E 61, 4194–4206 (2000)
  2. ^ a b S. Hagan, S. R. Hameroff, J. A. Tuszynski, Quantum computation in brain microtubules: Decoherence and biological feasibility, Phys. Rev. E 65, 061901 (2002).
  3. ^ L. P. Rosa, J. Faber, Quantum models of the mind: Are they compatible with environment decoherence?, Phys. Rev. E 70 (3), 31902 (2004).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举报女友吸毒,自己反而被判刑六个月…”


今天的推送我觉得是所有去夜店蹦迪、电音节的人都应该看的一篇文章。


tututu先讲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主人公是个白纸男孩,我们就叫小白吧。


小白去蹦迪认识了朋友的朋友Yuki,Yuki是个留学生、老夜店玩咖,一看到小白跟个宝藏男孩一样,就疯狂的去倒追小白,两个人就在一起了。


在一起之后,Yuki就经常会去小白家里睡觉。


但因为Yuki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喜欢飞叶子(大麻),每次事后就喜欢在小白家里自己卷上一根。


一次、两次、三次…小白实在受不来了,他是个小白纸啊,咋可能找个会飞叶子的女朋友啊?


两个人就吵架,小白说:“你以后不能碰这种东西了。”


Yuki就跟他说美国叶子合法之云云,两个人越吵越厉害,小白气坏了说我现在就报警叫警察抓你!


结果Yuki也是个岔道B,她说你报警就报警,我他妈现在就自己举报我自己。


警察就来了,一到现场,好,看到叶子了,给小白和Yuki验尿,小白没事,Yuki倒闭了,警察跟说Yuki得被关进去十四天,完了Yuki就进去了。


行政拘留十四天,第一次吸毒被抓都是这个处理结果。


接下来就到了这个故事最他妈精彩的部分了——


小白知道自己没事啊,就问警察叔叔说我要不先回家了?明天还得早起去上班呢。


警察叔叔笑了笑,就跟小白说你更走不了。


“吧哒”,一个手铐跟呼啦圈一样拷小白手上了,“您因为涉嫌容留他人吸毒,请配合调查。”


那一刻小白的心里真的是日了大狗了。


两个月后,法院判决结果出来了:


小白在三次明知女友在自己家吸毒的情况下,仍然容留她,为其提供吸毒场所,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有期徒刑6个月,罚款5000元。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在扯犊子?


你会觉得,WTF??小白连他妈碰都没碰,他简直太无辜了!


但对不起,这个故事就是现实中的判例:


而且判的合理合法,没有任何错误。


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容留他人吸毒的量刑标准就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个跟你吸不吸没有任何关系。


你说那我假如夜店认识了一个女生,我把她带回酒店满分,但她却要打气、飞叶子,我根本不碰这些东西,我就是在旁边守株待兔玩手机呢,我这也得被判刑么?


是的,如果缉毒警察突击进来,那你就拉闸了。


要是她还带了几个女生一起,是在你酒店房间高轰趴,那情节更严重,还得加刑。


你得被判半年,那个害你入狱的岔道B,没准被关了14天就出来了,还能去监狱探访你呢。


她还会隔着玻璃跟你说,兄弟你太惨了,我就是被关看守所里而已,环境还不错呢,你咋就进监狱了呢?等兄弟你出来之后我请你蹦迪好吧!


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昨天朋友跟我吐槽了她以前一个蹭住的朋友,那个朋友就天天蹭住在她家里,她那个蹭住的朋友不仅每天带不同的男生回家,还玩东西。


我朋友给我吐槽的时候,她就根本不知道她已经触犯了刑法里“容留他人吸毒”这条罪名。


这也让我意识到,大部分的蹦迪选手也好、电音节Raver也好,其实都缺乏法律常识的,不知道有一条罪名是“容留他人吸毒”,总觉得“我不碰,就一点关系都没有”,真别等到自己被关半年,才后悔自己是个法盲。


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不是正确的:


但根据2019年国家禁毒办发布的中国毒品形势报告,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是214.8W名,这个群体其实鱼龙混杂,人们总觉得吸毒的都是黑社会、站街女,其实不是。


富二代、女艺人、留学生、网红、导演、金融…各行各业都有,所以如果你常去电音节和夜店,总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这类人。


这是很常出现的一种情况:


你知道对方吸毒,对方却不会像电影里一样教唆你吸毒,反而是在你好奇的时候严厉呵斥你,让你别碰这种东西。


而你自己也有一定的自制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碰那些东西。


你会发现对方也并不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精神错乱,反而温和有礼,跟你还很聊得来,而且人家还有正当工作,并且杰出优秀。


于是你们渐渐的变成了好友,你们会一起去电音节或夜店,之后你们还会一起在酒店的房间里轰趴、小酌。


他有时候还会来你的城市,你会直接让他住在你家里,因为你信的过他的人品。


他会在你的酒店房间、你家玩点东西什么的,当然每次你好奇的时候,他都让你别碰这些。


结果有一天恰好是电音节的时候,一个瘾君子被警察抓了,他又跟警察报出了很多他知道的名字,于是你朋友就被点了,警察来抓你朋友,直接敲开了你酒店房间的门。


一进门,你在沙发上玩手机喝酒上头呢,你朋友在那里玩东西。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你朋友被关14天,而且他是行政处罚,你得被关半年甚至更久,你这个叫刑事处罚。


所以我希望所有蹦迪选手、Raver都能记住这一点:


不管你碰不碰那些东西,请务必不要收留任何人在你家吸毒。


也别随便让吸毒的人来你家,你咋知道人家会不会因为你抢过他的小哥哥/小姐姐,所以故意接近你,去你家吸毒,自己举报自己,然后跟你来个同归于尽呢?


最后我想来理性的谈谈毒品和法律这个问题。


不可否认吸毒对于灵感创作、人生顿悟的帮助,比如许多画家、作家、音乐人都通过毒品创造了传世的佳作,比如柯尔律、济慈、勃朗宁、伯勒斯、梅勒、金斯堡、迪克、卡林、斯蒂芬金,甚至连白求恩都是经过一段毒品、糜烂的生活后,才寻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


但须知,世界上没有对错,所谓价值观即是多种利益之妥协,法律乃是社会契约所成,法律的本质目的在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在大部分人生命权益的自由和小部人创作灵感的自由中进行取舍是困难的,这就像“电车难题”一样,从来不会有一个答案,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主观的。


但如果我是立法者,我仍然会坚定的在毒品和枪支两件事上以重刑。


很多自由派会批评社会过于追求稳定,但须知一个人生在中国,他大可以在凌晨三点放心的出门,他不用担心自己乘坐的地铁会突然爆炸,更不用担心自己的办公室会突然遭到枪击,甚至连新冠流行你都会像没事人一样轻松。


但生在其他国家,你必须为这些事情担心,这个世界上没有能够兼顾到所有人、所有事的法律,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任何一种法律和制度都是在各种问题上进行取舍得出一个答案而已。


很高兴认识你,我是tututu、一个从衡中考到上财之后不务正业的蹦迪博主,并莫名其妙写着写着就成了中国最大的蹦迪公众号,如果你想看更多有趣的蹦迪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满分激光枪




  

相关话题

  为什么小孩会做出只顾玩不吃饭这样反生物的举动? 
  这是什么海螺 ? 
  夫妻相是怎么产生的? 
  本人在读本科计算机,一直以来对生物学很感兴趣,希望大家能给我一点未来的研究生就读方向和大学学习的建议? 
  为什么月球的动物是兔子不是其他动物? 
  如何生个天才? 
  现在比较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都有哪些?价格贵不贵? 
  如何看待 Richard Sutton 说的「人工智能中利用算力才是王道」? 
  如何评价文章《⑨评化学:自然科学里最垃圾的学科之一》? 
  蜜蜂采蜜是寄生还是捕食? 

前一个讨论
青色是蓝色还是绿色?
下一个讨论
放弃同济保研名额来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值得吗?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