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刘品杰的回答。三甲关闭普通内科门诊非但不是让普通人和优质资源分离,恰恰是为了让公立医疗系统还能活久一点。
重建三级转诊制,三甲医院关闭普通门诊,优化初级医疗的利用是医改的老生常谈,也是被各国医疗实践证明最合理的方式。以上海为例,早在2015年就有官方组织协商会提出:上海市区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未来将不设门诊。
简单的说,没有转诊,随意看三甲的“不正常”现象,是违背分级诊疗建设初衷的,极大的增加专科、转诊医院的工作负担,而对一大批社区、二级医疗服务却是闲置浪费。
有些人认为这是普通人和优质资源的分离,然而公立三甲医院从来不会因为你是普通人而拒绝接诊,但是普通疾病的初诊不应该在三甲医院的“普通内科门诊”进行。按照三级医疗(医院等级划分标准_百度百科)的定位:大多数疾病在就诊之初需要进行一些初步的诊断和治疗,也需要一部分相关检查,这些本应该由家庭医生、社区医生或二级医院进行。只有专科疾病或者疑难杂症才需要三甲医院。
很多人是选择性遗忘,在过去,三甲医院也不是初诊的选择。大多数病人在厂医、校医、卫生所初诊后根据病情需要才会逐级转诊;没有下级或当地医院的介绍信,三甲作为转诊中心根本不接受患者的自由就诊挂号。
医改作为一个半市场化的改革,在原有社会福利系统和初级医疗解体的背景下,才催生出各大城市凡生病直接三甲的现象,以至于到如今人们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理所当然了!
我是悲观相信各国公立医疗终究会面临破产的。别说中国是僧多粥少,全世界的医疗都是一样僧多粥少。中国经济增长再快,也赶不上医疗需求的大爆发。过去十几年对类似仁济这样的医院来说是一个飞速跨越的增长期,对整个公立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却是个灾难。以一个人均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去支撑“社会主义公平性”和“准发达国家先进性”的医疗系统,谁来买单?用人均缴付极为有限的医保,去支撑进口医疗器械、药品支撑下的现代医疗(肿瘤、心血管、ICU),那种种因为“没钱”引起的问题自然泛滥,引来医生、患者的双重不满和种种恶果:回扣、红包、医务人员态度、就医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三级诊疗、优化资源的合理应用,就是在保证公立医疗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只要这个系统还在,普通人才有真正可及可负担的医疗资源。
至于所谓保留特需的奇谈怪论,你可以认为我是站在医生的屁股上说话,但是我希望大家在被情绪支配之前,先去冷静地思考一下,究竟是谁真正讨厌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恰恰是想开展高端私立医疗的资本和一部分医生、前医生。因为公立医院的特需对于真正的高需求高收入者来说恰恰是“太便宜”了,而且有公立医院专家教授背书,拥有最好的技术支援,那么相比之下,收费更贵,却没有那么多专家资源的私立医院竞争力究竟何在?而开展特需医疗带来的额外收入(更多是购买服务的附加值),反过来可以补贴低收入人群的就医成本,也有助于留住成熟的医疗人才。这是一种在保证基本公平性的前提下,增加医院自我造血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新加坡即是如此)。
我真的不止一次听到某些私立医疗从业者对三甲的特需部恨得咬牙切齿,鼓吹从三甲剥离特需医疗。因为果真如此,公立医疗的高年资医生在积累名气和资源后,因为收入待遇、工作量的种种问题,走向私立就成了他们的自然选择,那才是真正“普通人和优质资源分离”的灾难。
9012年了姐姐,我怀孕到八个月都是叫外卖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