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有哪些名头很响却已经散佚的古籍?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一个:

陈大任《辽史》

金灭辽之后,曾两次下令纂修《辽史》。一次是在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年)由耶律固主持修纂,由其弟子萧永琪最后完成的《辽史》75卷,但未刊行;一次是在完颜璟(章宗)时期,因为皇帝的重视和支持,这次修《辽史》颇花了些功夫,时间长达17年之久,参加的史官除陈大任之外,还有党怀英、郝俣,移刺益、赵沨等十二人,最后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由陈大任最后完成。后人一般称此书为陈大任《辽史》。当时由于修史的所谓“义例”未定,主要是金朝继承哪一朝的“帝统”问题还未解决。所以陈大任辽史也没有经金朝批准刊行。到元修辽史时稿本已散佚无存。

1、《元实录》、《金实录》、《辽实录》、《西夏实录》

以上各朝实录,明初神秘消失。

元之亡也,危素趋报恩寺,将入井中。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兵迫史库,往告镇抚吴勉辈出之,《元实录》得无失。

《元实录》是明朝修《元史》的主要依据,《元史》历朝本纪基本就是照抄实录,所以本纪算是质量感人的《元史》中比较有用的一部分,可惜明代修完《元史》之后给弄没了。

《金实录》除了金朝的几个皇帝的实录之外,还包括了完颜勖修的阿骨打之前部落领袖的《祖宗实录》,纥石烈良弼修的追封皇帝完颜宗辅的《睿宗实录》,完颜亮虽然被废了皇帝之位,但是金世宗还是修了《海陵庶人实录》,完颜匡修了追封皇帝完颜允恭的《显宗实录》,后来还试图修《卫王实录》,已经开工了,但是应该是没修完,因国家多事而终止。以上这些金朝实录在金朝亡国的时候被张柔获得,后来元朝修《金史》便大量采取了这些资料,《金史·世纪》基本就是抄录的《祖宗实录》。失踪的时间,上限不会超过元顺帝至正四年,下限估计是在洪武时期。我个人怀疑跟《元实录》的下落是一样。

辽代也有实录。《辽史》记载说:

(耶律俨)迁知枢密院事,赐经邦佐运功臣,封越国公,修皇朝实录七十卷。
乾统三年十一月,诏监修国史耶律俨纂太祖诸帝实录。

《辽实录》在元末还是可见的,《辽史》便参考了《辽实录》,而实录在明朝后期甚至还可见,比如明朝藏书家陈第在他的私人图书索引《世善堂藏书目录》中记述说“《辽实录抄》四本,耶律俨”,而陈第的书是在乾隆年间散佚的,这本目录是万历年间成书的,可见迟至万历年间仍可见《辽实录》,不过估计这时候已经是残本了。

《西夏实录》我也不知道具体情况,钱谦益说他曾经知道过下落,是不是真的知不道。

庆阳李司寇家有西夏实录,其子孔度屡见许而不可得。——《牧斋有学集·黄氏千顷斋藏书记》

2、《宋实录》、《五代十国实录》

《宋实录》包括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共14朝实录。全部散佚。

元代苏天爵曾称:

宋自太祖至宁宗《实录》,凡三千卷。国史凡六百卷,编年又千余卷。

这么大部头的书,想完全消失是很难的,至少元顺帝时期修《宋史》还参考过,可惜参考完就再也不见有记载了。

我说了,这种这么大部头的书想完全消失是很难的,所以现在还是可以看到一部分的,比如我手里还有二十卷的残本《宋太宗实录》,算是仅存的《宋实录》。

《五代十国实录》是个总称,包括了《五代梁太祖实录》三十卷、《五代唐懿祖纪年录》一卷、《五代唐献祖纪年录》一卷、《五代唐庄宗实录》三十卷《五代唐明宗实录》三十卷、《五代唐愍帝实录》三卷、《五代唐废帝实录》十七卷、《五代晋高祖实录》三十卷、《五代晋少帝实录》二十卷、《五代汉高祖实录》十卷、《五代汉隐帝实录》十五卷、《五代周太祖实录》三十卷、《五代周世宗实录》四十卷、《南唐烈祖实录》二十卷、《后蜀高祖实录》、《后蜀主实录》。以上全部散佚。

五代我不熟,不过关于五代实录的问题,推荐一本南开大学杨烨琨的学士论文《五代时期实录篡修问题的研究》,介绍的相当详细。

3、《唐实录》、《南朝梁实录》

除《顺宗实录》外,其余全部散佚,其中好几部实录在五代时就已经散佚不见了。《顺宗实录》要不是因为韩愈那边备份了一本,也不见了。

《南朝梁实录》包括《梁(武)皇帝实录》2卷,《梁(元)皇帝实录》5卷,《太清实录》10卷,全部散佚。

4、《明睿宗实录》(2017年11月9日补充:这本书确实还存在,天津那边图书馆有。)

嘉靖皇帝那个好不容易才有了皇帝名份的爹——明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朱祐杬,被他的宝贝儿子差人写了一部实录:《睿宗实录》五十卷,《宝训》十卷

嘉靖四年,大学士费宏言:“献皇帝嘉言懿行,旧邸必有成书,宜取付史馆纂修。”从之。

我特别想一睹这本书的风采,看看到底记载了他老人家什么“嘉言懿行”。

可惜,明朝之后再无人见过,散佚不见。

《明熹宗实录》

《明熹宗实录》有几个月的北人抽掉了,现在可见的好像是用《国榷》补的。

清顺治初,降清的大学士冯铨又得入内阁,为明史总裁,因见天启四年记事揭露其媚魏忠贤丑事甚多,遂抽去与己有关部分。故今所见的熹宗实录均缺天启四年与七年六月事。

5、《明史》初版,也就是那个传说给弘光、隆武、永历单独设本纪,仿《宋史》记广王卫王的那一版。
6、《国榷》初版——也就是被小偷偷走的那一部。


user avatar   excalibur-1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永乐大典》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11095册,约3.7亿字。屡遭浩劫后的《永乐大典》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仅存418册823卷,散藏于9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公私收藏机构,仅占原书的4%。

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161册,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英国各地包括大英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天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亦有搜集,位于台湾的国立故宫博物院则存有62册。[1]


参考

  1.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109143038/http://art.enorth.com.cn/system/2002/05/21/000334565.shtml

user avatar   eidosp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占卜这边周易的前身连山和归藏都没了,归藏有部分竹简。

中医这边《伤寒论》参考了《汤液经法》,相传伊尹所作,已经散佚。《伤寒杂病论论》现存版本也有一些问题和不全之处。

《道德经》有没有原本都是个问题,也是很奇妙,现存最古版本就是马王堆和郭店?

《道藏》好像也保存的不好,详情不清楚。


user avatar   huang-se-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说几个因为游戏被大家知道,却从来没见过的,列位方家大手子不要打我。

╮( ̄▽ ̄)╭

《太平要术》

《青囊书》

《遁甲天书》


user avatar   zhong-hua-yi-chan-za-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原稿本、抄写正本都没有了,嘉靖皇帝留下的副本存了不到百分之四。

今年7月法国巴黎的一场拍卖会上,《永乐大典》的两册嘉靖年间手抄本,以640万欧元的高价成交。《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下落不明,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何以被国人奉若珍宝?又因何故流落他乡?


公元1403年的一个晚上,永乐皇帝朱棣叫来了大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告诉他,自己决定编一部书,一部网罗天下典籍的宝书。

朱棣编书,一来想借此显示明王朝之大格局、大气象。二来,他要用这部网罗古今所有典籍的巨型辞典,让那些对他篡夺帝位心怀不满、口有微词的文人闭嘴。

据考证,当时参与编书的人数约有三千,除了官员、学者外,还包括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民间术士、僧侣也参与其中。共收集典籍约七八千种之巨,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书籍的精华。

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该书编纂完成。朱棣阅后十分满意,亲自撰写序言,并正式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六年(1408年)冬,命人抄写完毕。

据姚广孝《进永乐大典表》记载,《永乐大典》有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内容超过了前代所有类书。

《永乐大典》全书开本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相当于一般书籍的两倍大小。原稿有一万一千多册,因体量巨大,难以雕版印刷,故而《大典》所有内容皆为人工手抄,连书中的栏格也全部是手绘而成。

永乐六年(1408年)抄写完成后,大典有两套本子,一是原稿本,一是抄写正本。原稿本去向不明,史书上未见记载。学者们推测它一直在南京,最后可能毁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南京宫中大火。

抄写正本具体去了哪儿,还是一笔糊涂账。

永乐十九年(1421年)大明朝迁都北京。《永乐大典》抄写正本也随南京文渊阁书籍一起,被北上移送进京。当年四月六日,《大典》正本被运至北京皇宫,临时放置在左顺门北廊(今故宫太和门东庑一带)。两天后,宫中竟又发生火灾。直到1436年,即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的第二年,才从左顺门移到了文楼。

这之后,《永乐大典》就被束之高阁。时人称其“卷帙浩繁,藏之中秘,天下人既不得见”,简而言之,就是放在仓库,没人理。

八十多年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永乐大典》的命运迎来转机。朱厚熜和之前的明代诸帝不同,他天资聪颖、权术深沉,估计是想在官员面前展现自己博学通达的理论体系,因此格外喜欢《永乐大典》,案头总要摆上一两本,方便他每天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可是,嘉靖帝晚年,宫中又又又失火了。《永乐大典》险些被烧,吓得嘉靖皇帝一哆嗦。于是就在修仙修道之余,干了件大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皇帝下令重录《永乐大典》副本,并任命太常寺卿高拱、侍读学士翟景淳等人负责校理缮写,招选誊录、绘画生员109人。当时,抄录《大典》有严格的制度,每人每天誊抄三页,内容完全按照《大典》正本抄录,与正本在外观上基本没有区别。

直到嘉靖帝去世,《大典》副本也没抄完。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抄录工作告终,皇帝特意嘉奖了高拱等官员。

此后史书对《永乐大典》正本再无下文,它仿佛从人间蒸发了。

正本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随嘉靖皇帝殉了葬,有人说是毁于万历年间的火灾,有人说藏在皇史宬(皇家档案馆)的夹墙内——毕竟那里的墙比较厚,还有人说是明末让李自成给烧了……不管真相如何,截止目前,《永乐大典》正本从未现世。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是嘉靖皇帝留下的副本。这个副本原来有一万多册。现在嘛,国内国外总共还剩四百多册。

皇家珍贵典籍,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式辞典,存了不到百分之四。


缺失的副本都是怎么没的?被人偷了呗。

公元1771年,大政治家、著名文艺爱好者——乾隆皇帝下诏天下,搜求逸书。第二年,安徽学政朱筠上了一个《谨陈管见开馆校书折子》。大意是说,搜求逸书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可是咱不能骑驴找驴,翰林院藏的《永乐大典》,里面好书多着呢,咱派人把它整理一遍,把佚书都辑出来,到时候又是大功一件,关键还省事。

乾隆皇帝便在1773年设立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并由此拉开了另一部文化典籍《四库全书》编纂的序幕。正是在辑佚《永乐大典》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令乾隆震惊不已的盗书案。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六月的一天,负责辑佚《永乐大典》的官员黄寿龄,私自将六册《大典》带出了宫。马车行驶到米市胡同的时候,这位黄老爷内急,下车方便,等回来一瞧,完了!六册《大典》居然不翼而飞!老黄第二天赶紧禀报四库馆,四库馆的官员们找了半天没找到,终于在半个月后,“及时”地上报给皇帝。这可把乾隆给气坏了,他果断下令全城搜捕,最后在七月十五日夜里,这六册书在御河桥的河沿上被官方捡到,可偷书贼却不知姓甚名谁。事后,乾隆还专门在上谕中分析过案情,称朕下令搜捕,彼人必知其书无法出售,畏威怀德,不得不交还之类。

但是,他所谓“畏惧天威”的想法,却终究被现实打了脸。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四库全书》编纂完毕,宫中对《永乐大典》进行清查统计。这一查可不得了,发现居然剩余9881册,竟遗失了一千多册。何人所盗?官员们认为,康熙时期的三位重臣徐乾学、高士奇和王鸿绪在书局最久,嫌疑最大。乾隆密令官府搜寻三人家宅,一无所获,上千册《永乐大典》的下落,竟就这样不了了之。

乾隆估计做噩梦都想不到,他死后六十年,即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他的大清朝被迫与洋人议和。之后,京城外国使馆林立,翰林院官员同洋人多有勾连。洋人好奇货,国人善卖之,偷《大典》亦非难事。曾任山东、湖南学务的刘声木,在《苌楚斋随笔》中透露,那些翰林院官员“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绵马褂,约如《永乐大典》二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穿于身上,偷《永乐大典》二本”。得书之后,以十两银子一册的价钱,卖给洋人。花费一整天,得钱二十两,对官员来说,这是一笔低风险高回报的买卖。

到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时,朝廷才发现,《大典》已不足五千册,遂严究馆人,交刑部毙于狱。

按说,前任们都“毙于狱”了,《大典》应该不会再丢。可光绪十二年(1886年)著名学者缪荃孙入翰林院敬一亭观书,却说《永乐大典》仅存九百余册。另外的四千册又去了哪儿?没人知道。

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在庚子事变之前,绝大部分已被监守自盗的官员偷走。就在缪荃孙感叹其不足千册的十余年后,灾难再次降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升在《永乐大典的流传与辑佚》中讲到,1900年,一场大火将翰林院烧成焦土,日本东洋文库的官员得到消息,立即带人奔入火场,被他们顺走的《大典》大多进了个人腰包。翰林院南边是英国公使馆,英国人翟理斯(Lancelot Giles)和托马斯·比格(Thomas Biggin)也趁机盗走部分《大典》。虽然英国公使馆在庚子事变后交还给清政府330册,可这300多册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到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将《永乐大典》移交于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清王朝行将落幕的十几年,时局动荡,人心浮动。《大典》屡遭盗窃,流入市场,北京琉璃厂等书肆就有公开售卖。后来,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虽多方搜求,仍尚有两百多册分藏于中西各地:国内,有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海外,则散布于英、日、美、德、韩、越南和爱尔兰等国。诸如英国国家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皆有收藏,那些《大典》基本上都是清末从翰林院官员手里窃买或庚子事变时抢走的。

今年7月7日,在法国巴黎的一场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两册《永乐大典》以812.8万欧元(含佣金,折合人民币6490多万元)的价格拍出,至此,全世界已知现存的《永乐大典》仅有四百余册。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是收藏《大典》最多的机构,现存224册(含暂存台湾的62册),其中有64册为民国时期经鲁迅先生倡议,从翰林院移交至京师图书馆。

1983年,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文化馆在农民孙洪林的家中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北京图书馆(国图前身)立即派专家前往,经多方协商,最终将其入藏。该册《大典》应该是庚子事变之后,由北京流散至山东,孙洪林的姑奶奶自幼家藏。老太太不识字,将书的天头地脚都剪下来,做了女红花样——有些做了鞋样,有些做了肚兜样。万幸的是,由于民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人们不破坏带字的纸,这册《大典》的主体部分才得以幸存。

编纂《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心心念念的文化工程。它集历代典籍之渊薮,上结中华古籍之经典,下开清代《四库全书》编纂之业,就像是满载中国文化的一艘船,飘飘荡荡六百余年,到今日却十不存一。它不仅是百年动荡的缩影,也是敲醒世人的警钟。

转自《中华遗产》2020年09期 《谁偷走了永乐大典》 撰文/贾大伟


user avatar   fu-xiao-x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有这么一群送外卖的女人。

不想看图的国男们,可以看看文字,看看中国新时代女性是如何理直气壮“送外卖”的,省得以后被骗接盘。

今天我碰到了一件令我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和朋友(女)去中超买食物(当时我们都戴着口罩,),碰(未和她打招呼,她没认出来)到的那位来自西安的同学(跟波兰人谈恋爱,未婚先孕,正在备孕),她在中超里和老板娘夸夸其谈,说自己的波兰男朋友不关心他,说她怀孕如何痛苦。

这都无所谓,但是当她说"当我波兰男朋友这么冷漠对我,我都极其包容,因为我想着文化差异嘛,要是我谈了个国男,我的分分钟两耳光扇过去!”我很震惊,这凭什么,为什么穷得吊儿郎当的波兰人就可以无限被包容,中国男人就必须对她无限好,否则就是两耳光,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后来出了超市,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了问我的朋友,她居然也认同那个姑娘的,她说"这不是双标,不是区别对待,这是文化差异,她男朋友是波兰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这样,所以那样对她,情有可原。但是中国男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对女生百般呵护,要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一旦对女孩子冷漠了就应该被责罚。”

虽然她们这么说,但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这是一种双标,是一种侮辱。后来我见再讨论下去会很尴尬,就岔开话题了。这难道不是一种侮辱吗?凭什么对中国男人要求就必须这样那样,对波兰男友就可以无限包容?

作者PS:渣男送盘,老实人接盘,所以国男不能太老实。


user avatar   tan-zheng-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实说,我对穿越技术比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多了,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cos呢?成天幻想着自己是托洛茨基同志,在红场上对红军战士招手吗?能赚几个毛主席啊?洗洗睡吧,cos有风险。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lan-zhou-te-x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首先要有条件改户口,跟前清统治阶级挂上勾才行。




     

相关话题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不以儒学为正统的朝代或者政权(汉武帝之后)?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无法理解有宗教信仰之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如何评价日本的新年号「令和」? 
  结合你的经历,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有哪些误解???? 
  强盛的希腊文明是如何消亡的? 
  如 1944 年盟军接受李宗仁将军建议,全力消灭日本,待德苏皆奄奄一息,再行东西对进。历史将如何推演? 
  古代千里马真的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吗? 
  中国没有工业革命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真正的苏(维埃)式园林应该是怎样的? 
  古代日本和朝鲜在使用汉字前没有发明出文字吗? 

前一个讨论
画历史地图的知乎用户@布哈林的水平如何?
下一个讨论
蒙古国是地缘政治最不幸的国家吗?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