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至今没有搞清楚。教育是资源,而且是极度稀缺的资源。
大学扩招这么多年,都说大学生文凭已经滥了,实际上全国人口占比还不到10%。
这里很多评论批评我,说和全国人口比没意义。好,那我们就看看录取率,看看知乎上遍地跑的211和985录取率是多少。
211,全国各地平均下来,录取率也就5点多;985,最高的也才5点多,平均下来1点多。
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注定极度稀缺。
但凡懂点经济的都知道,稀缺一定带来竞争。极度稀缺,竞争一定极度激烈。
更要命的是,当下教育资源不仅极度稀缺还极度不平衡。竞争是极度激烈的二次方。不信看看这两张表,第一和最后能相差多少。
但现在很多“减负”的思路是:人为降低竞争,然后假装资源不稀缺。
本末倒置,自欺欺人。
资源就这么点,该做的假装不用做,必然出现竞争真空。
要么市场帮你填,课外辅导屡禁不止。这个术语叫“黑市”。
要么权力帮你填,暗箱操作层出不穷。这个术语叫“寻租”。
最后干脆推倒重来,至于是按需摇号还是九品中正,你猜?
经济规律,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
不增加优质教育投入,不解决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任何减负,最终必然适得其反。
我还在念书的时候,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上海地区初中教材的背诵篇目,当年虽是懵懂,老师讲课时的痛心疾首却仿佛历历在目。
大了一些就开始慢慢懂得《捕蛇者说》的妙味,再到工作后进一步接触这个社会,才渐渐体会到课文中柳宗元“闻而愈悲”的情感。
中国的很多东西,或是受限于落后的基础条件,或是受制于单薄的制度建设,注定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有时不得不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方案,这是一种无奈。
回到本题,因为现有的教育环境和选拔制度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我们不得不为了公平性牺牲地方教育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是“请不要给我孩子减负”不容回避的现实背景。
的确,有时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妥协并作出牺牲。
然而即使如此,在采取这种妥协策略时,我们也应该记住,这个选择并不是施政者的高明,恰相反,是施政者和我们这一代的无能。
作为前辈,我们没有为下一代留下一个优厚的资源积累,以至于他们只能用一种低效但至少有效的方式完成教育资源分配,这是时代的遗憾。
这些孩子都是中国教育的“捕蛇者”。
并不想借题发挥,只是有些人的嘴脸未免太难看了些。
读《捕蛇者说》而不悲,甚而居高临下作指点江山状者,其人必不为人。
中国需要人才吗?
需要。
选拔人才是不是还得依靠应试教育?
是。
那你告诉我,这个负怎么减?
给大家讲个笑话。
应该是三年前开始,天津这边为了减负,小学升初中不再看成绩了,通过摇号随机分配;初中的教师也开始互相调动,目的是打平教育资源,给小学生一个美好的童年。经过这几年的落实,目前天津的传统名校,比如耀华(钱伟长、于敏、朱传榘的母校)、南开(周总理、温总理、曹禺的母校)等等,初中部学生的水平可以说已经和其他普通学校没有多大区别了。
我可以想象这些学校的领导们看到新生一届不如一届时的绝望,但其实这些学校也早有准备:录取不让看成绩,我们就把资源都倾斜到我们办的私立去嘛!我们开私立学校,他们就管不到了。
于是,天津一中不行了,天津益中崛起了;耀华不行了,耀华嘉诚崛起了;南开不行了,南开翔宇崛起了;二十中学不行了,双菱中学崛起了……还有很多其他学校办的私立,各有各的分数线,上面我提到的这几个,录取成绩就没有290以下的——天津小升初语数外三科,满分300。
可能有一些朋友不太清楚,这个分数什么概念呢?
语文孩子们得做到除了作文基本不丢分,数学英语必须做到满分。这样再算上可能的失误几分(小学生基本都会有错别字或错选一类的失误,这个是年龄决定的,很难避免),才能考进最好的学校。作文这一块,我就这么说吧,基本都是我们这种专业带小升初的老师,每一篇给改个七八遍,1000字左右,精品中的精品,这样的死记硬背个七八篇,然后考试时直接默,能得个三十七八,甚至三十九。
于是情况就变成了,有的小学毕业班老师还认真教,有的小学毕业班老师们已经基本打酱油的状态了。而家长们,只要想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首先要送我们这种地方来补课,然后去竞争私立初中不多的名额。
私立中学那都是众所周知的贵,结果就是花钱更多了,竞争也更残酷了。
当然,选择摇号的学生们确实幸福了,只不过小学习惯了优哉游哉,到了初中还是要竞争重点高中的,到时候怎么跟私立中学那些精英学生们竞争?
所以,经过这么一折腾,孩子想接受优质教育,自己必须够强,家里还得有那个条件供。
这不就是富人阶层开始垄断教育资源了吗?
然后我再讲一个笑话。
现在,我们课外补习行业也面临一次“整顿”,说是严查所有机构的办学资质,所以人心惶惶。
我就特别想笑,你说办学资质这个东西,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机构都没有,新东方我记得都没有这东西。政府能都给关了?
通过早放学或者关停商业教育机构来减负,这已经不是治标不治本了,这是胡来。让小学四点放学,先不谈老师肯定多留作业,首先这不是逼死上班的家长吗?到时候只能是送托管班,又是一笔钱…学校时间短,成绩要提高就得来我们这补课,又是一笔钱…
现在不让我们课外辅导干了,首先反对的就是家长。况且就算真的无视家长的意见,无视造成的税收减少和大量的失业人员,把全国机构停业了,市场需求只要在,我们无非是当家教去嘛,从集约化变成单干。家教怎么禁止?
所以给孩子搞什么“减负”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强敌环伺,美国天天磨刀霍霍,那就得全国一起奋斗,孩子们也没法脱身,甚至于说,首先就是孩子们受累,因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全部希望。
我觉得,学生和家长的一切负担,本质上是来自于对未来的恐惧,即怕孩子长大后过得悲惨。
真正的减负,应当是提高福利,提高基本工资,让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毕业后也能拥有相对舒适安逸的生活;让他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够保有自己的尊严;让孩子们和家长们不至于一旦成绩不好便陷入对未来的恐惧中。而不是说淡化甚至无视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竞争本质,等孩子们长大了又把他们扔到残酷的社会让他们自生自灭。
我特长是带毕业班,小六的,初三的,高三的,我看着他们一天天的,我比谁都心酸。我衷心地希望,咱们的孩子们能够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能够在学生时代多一些活动,少一些作业;能够不用每次考试都提心吊胆;能够少抑郁几个,少跳楼几个。如果有那么一天,哪怕我失业了,没饭吃,我都是开心的。
但终究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就让我们勇敢起来,去努力学习,面对这种残酷吧。
至于捂住自己的双眼,不解决也不可能解决问题的那些人,我只求他们别添乱就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就这么点要求……
如果所有人都反对教育部减负,教育部会搞减负吗?不会啊。
必然有人赞成减负了。是谁呢?
使用CFPS 2014年数据,保留所有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一共730人,我可以画出下面一张图:
这张图显示了这七百多个学生的睡眠分布,大部分学生睡眠在500分钟左右,还有一小部分小于400分钟或者大于600分钟——前者意味着这个学生一天睡不足7小时,后者说明这个学生可以睡上10个小时。
取前后10%,即睡眠在7小时以下的学生,或睡眠在9.5小时以上的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家庭画像。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讲出一个故事来了:
有这么两位居住在城市的初中二年级小朋友,狗剩和Michael。狗剩每天睡到自然醒,Michael每天都睡眠不足。
狗剩能睡得那么久,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每个月在课外辅导上的花费只有Michael的五分之一。
狗剩为什么在课外辅导上花费很低呢?有可能是两位小朋友之间的收入差距导致的,毕竟狗剩的家庭人均收入也比Michael要低三成,没有那么多钱花在课外辅导上。
所以,狗剩的家长比Michael更着急一些,他每周花在给狗剩辅导功课上的时间比Michael要多出160%。
尽管这样,狗剩的数学考试成绩还是要比Michael低15%。
这时,狗剩的父母发现教育部要减负了,他大为震怒——我已经要花那么多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了,教育部还要减负,减少学校教育时间,可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呢?我哪有那么多钱去校外上补习班呢?谁来教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以后怎么办?
他可能不知道,他的同班同学Michael的家长正在对教育部说,我儿每天放学都要去辅导班,回来还得完成学校的作业,现在他每天连7小时都睡不到。拜托学校少上点课,少布置点儿作业吧!
教育部面对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现在似乎是站在了Michael这边,这样的后果大家已经分析得够多了。现在我们假设,教育部站在了狗剩这边,看看后果是什么:
1,狗剩的家长很满意,Michael的家长很不满意。
2,狗剩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获得了更多廉价的优质教育,Michael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浪费了更多时间。
3,Michael转学了,他的家长愿意支付给老师更多的钱,让孩子获得和课外辅导一样质量的教育。
4,狗剩学校的优秀老师受到高工资的诱惑,来到了Michael的学校。
5,狗剩学校的教育质量变差了,更多潜在的Michael家长觉得在学校是浪费时间,他们选择了转学。
6,最后,狗剩待在一个全天候关在学校死读书,但优秀教师和优秀的学生全都跑光了的公立学校。
什么,你说政府此时应该补贴狗剩的学校的优秀教师,让他们不要跳槽?好,我们假设优秀的教师被强制圈在了这所公立学校,跳槽的话大量补贴就没有了,那么——
1,狗剩和Michael在一个班级,Michael在课外补习,或者Michael更聪明一些,于是,Michael的学习进度比狗剩靠前一些
2,老师发现班级进度有差异,他为了照顾后进生,选择中位靠后学生的进度来安排教学。
3,教学进度开始逐渐落后于Michael的水平,他发现自己在学校浪费时间,于是完成学校作业的同时,在校外补习更多的课程。
4,Michael的家长对教育部说,拜托给学校减负吧,我儿每天睡不足哇……
你可以发现,无论怎么做,都逃不出分化的怪圈,其根本原因在于两条——1,人们之间有差异;2,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禀赋进行选择。
如果人们之间没有任何禀赋差异的话,自然没有问题,学什么,怎么教都一样。
但如果人们之间存在一丁点的差异,而且还能进行选择的话,这个差异就会被放大,最后必然逃不过分化的结局。
所谓的减负,或者不减负,或者补贴、摇号、学区、轮换……统统都是一样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让所有的教育资源都被国家垄断,并且用强制的方式来向学生提供教育——所有人的选择权都消失了,你不能不接受教育,你不能多接受教育,当然,你也没法用钱或者什么资源在任何地方买到教育。
而教育的提供者,也无权做出自己的选择。他只能教国家分配的这些学生,想提供额外教学?不行。想给更优秀的学生上更超前的课程?不行。想在下班后开辅导班赚外快?拜托,那就更不行了,得抓起来。
这种解决方案,你接受吗?
即使你能接受,国家还能做得到吗?
既然通通做不到,那就减负吧。
减负,还可以暂时麻痹Michael的家长不要转学,而鞭策狗剩家长把自己的裤腰带勒得更紧一些。这样分化的速度还慢一些。
如果不减负,Michael倒是去别的地方奋发图强了,受到麻痹的反而是狗剩家长,等他们在「自己的孩子得到了更多廉价的优质教育」中梦醒时,狗剩和Michael早已是两个世界的人了。
都在说阶层固化,我觉得适当的固化挺好的,以前啊,就是阶层流动太大了,寒门要出那么多贵子干嘛?适量的出一些最优秀的不就完了,寒门中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是会脱颖而出,一般般的水平,肯定就凉了嘛。
“减负”这个词从我读高中时候就有了,如今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还是每年都在喊。我印象里教育部门每隔几年就会出台关于减负的政策、法令、通知、公告,并且每次都宣称是史上最严。但是这些年从老师到学生到家长,没有哪一方觉得轻松了,反而大家都觉得考学越来越难,压力越来越大。
那么是哪些人在高喊减负呢?
以我近些年的观察、阅读和思考,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真减负了也不会降低自家孩子竞争力,甚至反而会提高自家孩子竞争力的人。
其二是对生活现状挺满意,不愿孩子多吃苦,希望孩子能体验更多东西的人。
其三是认为自家孩子天赋异禀,是填鸭式应试教育毁了孩子灵气的人。
第二类人可称之为佛系中产,只要孩子品行不坏,其他就让孩子自由发展,未来生活稳定就行。
第三类人可称之为愤怒寒门,骂中国教育的是他们,骂阶级固化的是他们,被卖了帮着数钱的还是他们。
第一类人可称之为高尚士族。不用解释,你们懂的。
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就那么点,但凡有点进取心的都想抓一把。竞争的人一多,掌握资源、负责分配的一方必然要提高获取资源的难度。奥数也好、竞赛也好,都是用来过滤人的筛子,一道一道把战斗力低的家庭挡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门外。
最初,大家都按毕业考成绩来分配资源。后来人们发现毕业考已经被摸透了,考高分的人越来越多,士族的孩子经常考不过中产和寒门子弟。于是掌握资源的一方就掏出一把名叫“奥数”的筛子,宣布不仅要毕业考成绩,还要有奥数成绩,甚至奥数成绩好可以给毕业考成绩打折录取。
筛了几次后,人们都意识到奥数的重要性,于是不仅中产,连寒门也纷纷报班学奥数,学的人多了,能考高分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士族的孩子渐渐拼不过了。于是掌握资源的一方就又掏出一把名叫“竞赛”的筛子,宣布不仅要毕业考成绩和奥数成绩,还要参加全国级别的竞赛拿奖。
又筛了几次后,士族们发现,“竞赛”的筛子也越来越不好使了。能够得上参加竞赛资格的中产和寒门越来越多,抢走的名次也越来越多。于是掌握资源的一方就再掏出一把名叫“才艺”的筛子,宣布今后可以自主招生,有才艺的孩子可以降低考试分数要求。
“才艺”的筛子还没使几次,士族悲伤地发现,虽然寒门的孩子已经筛地差不多了,但中产的孩子获得乐器十级、歌舞十级的越来越多,并且在各级别比赛中毫不逊于士族孩子。于是掌握资源的一方就掏出一把超级筛子——“科研”!他们宣布今后的教育要向注重孩子的实践能力、注重考试以外的社会实践经历的方向改革,招生时考试成绩的占比越来越小,而参加过的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消息一出,寒门纷纷弹冠相庆:改得好啊!我们孩子虽然没钱学乐器,但是我们孩子动手能力强啊,什么家务都会做;我们孩子虽然没参加过竞赛,但是他心地可好了,每天帮助孤老李奶奶,居委会还发过奖状呢。寒门觉得自己的春天到了,自家天赋异禀的孩子终于不用被应试教育耽误,终于不会被竞赛成绩、才艺证书等不公平的东西压着,终于可以和中产平起平坐了:我比不过士族,还赢不过你中产吗?
可不久,人们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份东西:
此图一出,中产和寒门一起惊呼:这他喵地是什么?我连标题的意思都看不懂……他喵地这玩意儿在升学时还占很大比重?我得给孩子找补课班做课题去啊!可是……他喵地哪儿有这样的补课班?
刚进高一的孩子回来说:爸爸我申报了一个研究新疆喀纳斯地貌的课题,高三前要结题,我每年寒暑假能不能去新疆做研究?
中产父亲(咬咬牙):行,差旅费爸爸还是出得起的。对了,你们班王聪聪的课题是什么?
孩子:好像叫《超新星与其寄主星系中HII区的位置分布研究》。
中产父亲(懵逼脸):这他喵地是什么?
孩子:我也不懂,其实,我们老师也不懂。
中产父亲(轻松脸):老师也不懂?那他怎么可能做得出来?最后肯定瞎整一气。
孩子:学校老师不懂可以请外面的专家当指导老师,我听说他爸爸请了一位院士做他课题的指导老师。
中产父亲绝望了,原以为买了学区房,报了奥数班,考了钢琴十级就能和士族同一起跑线,然后用考试成绩超过士族,结果依然差了十万八千里。虽然他依然对自主招生面试抱有一线希望,但他随即想到:面试官看到院士的名字会不让课题通过吗?以及,能请到院士做指导老师的家长会搞不定面试吗?
上面的对话虽然是我虚构的,但是故事的蓝本就真实的发生在今天的魔都,不是我的学校,但离我很近。
中国的基础教育要不要减负?
要!减负的大前提是没错的。
要不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要!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使人快乐。
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要不要做?
要!多一些评价维度是教育的进步。
中国的教育改革能不能从应试教育一刀切地改成素质教育?
不能!
素质教育也好,应试教育也罢,本身是没错,都是适应特定时代的需求的教育模式。错的是一刀切。理想的教育改革应该是提供多种类型和出路的教育。想快乐的选择素质教育学校,出路拼爹妈;想晋升的选应试教育,出路拼能力。
前一阵热议的“是否要推迟放学时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有的家庭希望推迟放学,有的家庭不希望推迟——早点放学我家孩子要去补课。两边的需求你不能说谁对谁错,与其一刀切地强制统一,不如给家长提供做选择题的机会:希望推迟放学的家庭可以花一点点钱让孩子放学后留在学校自习或参加社团、兴趣班等;希望早放学的家庭可以花很多钱去辅导班。
现在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应试、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三驾马车”并行。这是很好的改革方向。他让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能根据自身实力和对孩子的规划选择不同的教育和不同的上升通道。手握大量资源不想苦读的可以走自招;家里有余粮的可以走综评;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就努力考出好成绩。虽然士族依然谁也挡不住,但是真正有才华的寒门依然有窄门可以走。
可能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骂我为虎作伥了。
奶义务!
想想手握资源的是谁?是我等寒门吗?
不给士族的人出路,他们早晚会把高考整个儿改没了。让士族不用死拼分数,他们才会放过寒门。
给大家讲个笑话。
我在UCLA做博后时,跟组里的美国本科生聊天,说还是你们美国好啊,好大学这么多,考试也不难,大学申请就能上,还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你们全面发展。哪像我们,一考定终身,残酷呀。我现在除了会学习,其余都没什么特长。羡慕你们啦。
小朋友呵呵一笑,我还是喜欢中国这种只凭分数说话,一考定终身,堂堂正正。
"像我们在美国,公立学校老师根本不敢管学生,随便应付。升学考试又特别简单,完全体现不出差距,想进好大学?只能拼了老命做义工,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学科竞赛,参加体育比赛,做科研项目。最后申请大学能不能申请上也完全没有底,好多时候还不如人家有关系的,一封推荐信管用。
对了,不要以为美国大学多我们就选择多,我们根本付不起私立大学学费,有时候穷到连公立大学学费也付不起,只能先读两年社区大学,或者选择入伍,就为省点学费。还是你们中国好,学费大头都被政府承担了,个人只要付很少。
最最重要的,我就喜欢做研究,根本不喜欢那些乱七八糟的社会活动,结果为了能来UCLA,还不得不浪费我大量时间去做,烦死了。"
说完他一脸无奈。
#######
如果中国教育改革全面向美国靠拢的话,结局我已经告诉你们了。像我这种农民孩子,估计是没有翻身希望吧。
注: 私立名校斯坦福说,家庭年收入低于12.5万美元属于贫困,可以申请免学费。各位自己掂量都是什么人能本科申请上吧…
中国的统治阶级和中产阶级在学习美国的精英教育“减负”。
美国的底层人民在学习中国的应试教育“增负”。
很多家长之所以发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声音,也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谁敢拿自己孩子一生的命运去赌?如果贫困学生的学校比最好公立学区的硬件设施还要好,老师们都扎根在社区不会流失,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去UC大学,甚至还有UCLA、伯克利这类的名校。90%的学生都能上大学先修课程,然后再说“减负”,大家也不会如此恐慌了。
美国阶级再固化,也确实有一股进步力量在用教育“扶贫”,我可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也希望我们在“减负”的同时,能够保留或者大力发展类似高升学率的“扶贫”学校。
首先,“课后三点半”问题和“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一起来看。
学生不放学,老师就不能休息。试问一份月薪三四千元的工作,从早上8点到下午六点甚至更晚,您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这样的工作吗?
为什么最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当老师?就像报告里指出的,如果不给老师减负,不提高老师的待遇和地位,老师们填鸭式疲劳授课,长期下去只会恶性循环。
分数、文凭、考试,都不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三点半放学”可以减轻老师压力,吸引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投身一线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或许能有更多优秀的老师出现在二线三线到十八线的城市。
另外我学习了教育部长的讲话,关于“课后三点半”问题部长给出了南京、北京、上海和广西四个例子,并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
有一种方法是,在大学的教育系提供奖学金、免学费支持毕业以后愿意去贫困地区的优秀老师。用超一流的硬件,一流的师资,政府和全社会的资金支援贫困地区建校。
教育不平等问题是必须靠国家政策扶持的。长短期支教、社会捐赠都不是长久之计。
我最近看到一位西班牙语的拉美裔老师展示她的教室和学校的照片,顿时羡慕得不得了。超大的电子屏幕,全新带滚轮的课桌椅,色彩鲜艳粉饰一新的墙壁,每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的小班教学。
这所学校叫“Latino College Preparatory Academy”简单粗暴。完全为了上大学给拉美裔贫困学生提供的郊区的学校。学生原本几乎是连高中都无法毕业的,英语也非母语的ELL。但是它比绝大多数美国好公立学区的硬件设施都要好。
2017年,83%的AP通过率,19:1的师生比,84%的毕业率并且大多数学生能够去UC系统的大学。老师们几乎都是教育硕士毕业,即使不是硕士学校也会支持老师去大学深造,这些拉美裔的老师也都来自与这个社区,深耕于这个社区,和自己的学生非常熟悉。
类似这样的学校还有大家熟悉的KIPP和HTH。
这些学校也不仅仅是拼成绩,课外活动各种足球篮球游泳俱乐部都有。未来仅仅有好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而老师的待遇并不比好学区差。像这样超一流的硬件,一流的师资的扶贫学校,我们未来也应该有。
学生们都有电脑
除了政府提供资金,每个学生、老师都可以向社会各界申请资金支援。
我自己也是教到拉美裔的贫困生们才了解到他们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孩子父母都离异、吸毒、家暴完全不管孩子。甚至会反对孩子上大学。美国大学很多有“家族第一个大学生”的奖学金,就是给这些家庭的孩子提供的。
和中国的贫困孩子不一样,他们缺乏内在驱动。但是一旦进入好学校,这些孩子就有了上大学的目标。可是中国的孩子都想上大学,但是现阶段教育不平等没有这样的免费好学校。
即使这些贫困学生没有抽签到好学校,还有最后一条路:
那就是在社区大学发愤图强转学到好大学。再不行,工作几年攒够学费再回到学校都是可行的。
我在教育系见过很多很多西班牙语老师、教授,从小被枪指着脑袋长大的。也许教育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变成统治阶级,但是当一个大学教授,教育家,改变更多贫困学生的命运的例子还是比比皆是的。比如我最喜欢的老师就是。
中国的教育问题庞大又复杂,不论“校内减负”还是“校外增负”都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希望国家能继续大力扶持公立教育,让学生们在课内有机会选修摄影、油画、戏剧、篮球、编程等选修课,在课外能有安全、健康、促进学习的地方可以去。
让更多的学生,在“减负”的同时,也不忘奋斗。
一个美国教育硕士,好公立差公立的一线老师提供的一点浅薄思路。
我的教育原创公众号:硅谷学堂guiguxuetang
用个例去讨论减负正确性没有意义,政策考虑的是统计问题而不是个例。
如果你是维多利亚或者欧陆风云的玩家,你也会点“教育减负”这个选项的。
在讨论减负的原因和影响之前,我们先清晰一些关键的结论:
1,某阿拉伯国家大学生失业率35%,文盲失业率0.5%。经过良好教育的人,对工作标的的要求会高,而管理职位或上层职位是金字塔结构的上层,因此绝对数较少。
因此,维持较高就业率所需要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正相关,也就是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维持就业率所需要的经济增长越大。
但经济不可能是一直高增长的。
这可以得出第一个推论:
当高学历或者高受教育人群比例过多时,对维持基本的就业率会造成较大困境。
通俗点说:高知识人群太多了以后,稳定经济社会可能养不起也养不了。
而我们的发展正在进入新形态的经济周期,已经不是每年10%的时代了。
2,很多时候会听到:现在的大学生不如以前的大学生什么的,类似这种话,这不是偏见和歧视,因为,曾经的大学生是从1000个人里竞争出来的,现在是从3个人里竞争出来的,本身的智商、毅力就是不是一个量级的。
所以其实学历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贬值,平均能力在缓慢下降。
所以第二个推论是:
随着教育的普及,有大量在社会竞争中不可能处于优胜地位的人群,成为了自以为可以优胜的人群。
教育给了一些人自己很牛逼的错觉。
这种错觉不仅不利于这些人脚踏实地的去奋斗,反而会让经济发展陷入一些无畏的内耗,降低一些高附加值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3,最理想最稳定的社会分工是这样的:工人各个都是劳动骨干技术标兵;农民各个都是种田能手;码农各个都是代码小飞侠等等,然后大家还不懂也不掺和自己业务以外的事儿。
这个理想状态太机械也太理科思维了,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劳动者,有必要学小提琴懂资本论懂毛选吗?作为个体而言,我觉得特别有必要,但从整个社会体系生产效率极大化来看,非常浪费和内耗。
第三个推论是:
过度的教育不仅仅不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而且可能造成严重内耗降低生产率和社会组织能力。
4,教育投入负担是城市化居民少子化的重要原因,无法维持正常的生育率。
说了这半天都是按照游戏玩家视角,统计来的。教育减负很有必要。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话,我痛恨教育减负,忠告如下:
1,竭尽全力的投资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
2,除了表面的课程,孩子的意志力、自控性、逻辑能力超级重要;
3,如果不能去很好的大学,不如不上。
有太多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屁股应该坐在哪里了。
减负这种事情,结果一出,开骂的很多,但是这个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咎由自取。
有的人受迫害综合症严重,总认为权贵会整天没事搞事,目的就是为了迫害他。其实这种人是贫穷限制了他的想像力,他们总是将他们见过的,稍微有点钱权的人(比如买学区房的)脑补成权贵,他们脑补的权贵是这样的:我用木锄头,有钱人用铁锄头,那么权贵一定用的金锄头。
其实真正的有能力影响国家政策的权贵哪里屑于干这种事?不要说国家级干部了,谁见过市委书记的公子在哪里上学?谁知道马云的孩子考多少分?你确认他们需要用减负这种方式来迫害你的孩子?
减负这种事情,从头到尾就是苦逼们自导自演的悲剧。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屁股应该坐在那里。
减负这个词不是今天才听到的,早在我们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出现减负的要求了。不是苗头,是真正的减负要求。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大概是1993年左右吧,有一次学校老师郑重的告诉我们,教育局领导要来检查,如果问道我们什么时候放学,一定要回答4:30(实际上好像是5:30或者6:00)。如果问作业多不多,一定要回答作业不多。然后那一天我们兴高采烈的提前放学了,正因为这个提前放学,所以这件事我是印象深刻。此后,类似桥段也曾经出现过。我就读的高中,地址是重庆市的中心地带,正因为是中心,所以非常受教育局关心,所以在这个高中,补课这种事情相比于其他学校,是需要悄悄干的,而且一不小心就会被举报。
减负,最初估计就是有一群自以为是的人,或许是出国看了一下,就爱心泛滥了,看见孩子辛苦,就在那里呐喊要减负,以为减负了就能过上发达国家的幸福生活了。其他人听得多了,自我膨胀了,以为“爱孩子就解放孩子”了,久而久之,减负就成了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政治正确。
这是一件非常奇葩的现象,国家规定要减负,规定了放学要早,规定了作业不能多。而学校,在国家没有补贴半分加班费的情况下,居然主动要求加班,主动多劳动,主动去干这种遭人记恨的事情。即便经常被举报,即便经常被点名批评,学校也百折不挠的坚持这么做。要知道那时候的学校,虽然也有补课费,但是这补课费是非常低的。部分老师家中也会开小灶,但是完全不如现在这般明目张胆,更不敢干出上课故意不教知识点,逼迫你去他家开小灶这种事情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葩的现象?归根到底,是因为那时候的大环境导致的。
首先,那时候的教师仍然是灵魂的工作师,是受人尊敬的园丁。说实话,教师这种职业,本来就是一个诛心的职业。这个职业要干好,绝对不是8小时就能做到的,需要大量的工作之外的劳动,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情感和创造力。所以,好的教师受点尊重本是应该的。
由于当年教师都是知识分子,而当时的知识分子较少,所以大家还是比较尊重教师的。但是随着学生们长大了,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受重视了,教师这个职业,由于太招恨(我当年就很恨教师)早早的被跌落神坛,成为了普通工作者。这件事就是苦逼们干的第一件蠢事。所谓吃亏就是占便宜,反过来说,占便宜就是吃亏。国家号召大家尊敬教师,你以为国家吃饱了没事干撑的吗?难道你们认为教师都是权贵?那是把教师放火上烤呀!把你捧得那么高,你就不太好下台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总得多干点什么。教师节背后都是教师们的无偿付出呀!但是苦逼们自以为自己NB了,看不起教师了,有的还以为可以反攻倒算了,他们去掉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结果就是教师们也卸下了职业的枷锁——是呀,我就是个普通职业,凭什么付出那么多?我每天工作8小时就对得起我的工资了,要想提高分数,拿钱来吧。
苦逼们不知道自己的屁股坐在哪里,总以为自己读了几天书就NB了,总以为教师就是来迫害他们的,总以为尊重教师是权贵们扯淡出来迫害他们的伎俩,结果自讨苦吃了,才明白让你尊重教师的权贵才是真正把屁股坐在你这里的人。
苦逼们的父母,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认死理。他们的逻辑很简单,他们认为在学校就是学习,学习总是比玩耍有用,无论是扯多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扯多少因人施教、兴趣爱好,也许他当时信你了,但是只要你告诉他学校要早点放学了,学校不布置作业了,他肯定会认为你是个骗子。因为父母们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他们认定了书中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们知道自己的屁股在哪里,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兴趣爱好,什么因材施教。对不起,我只是个穷逼,那么高端的东西我享受不起,你学校只要能让我的孩子多读书就好了。
所以,当时的教育局,虽然搞过很多“高端”的规定,但是根本没有人会当回事,学校们纷纷以挨骂为荣,如果哪个教育局不开眼真的要落实减负制度,愤怒的家长们真的会把教育局掀了。
有人说,我现在也反对呀。也许吧,不过你们人心散了。苦逼们为什么人心散了呢?因为他们自以为自己nb了。上一辈的家长们非常坚定的认识到自己是穷逼,无福享受高端教育,但是这一辈的苦逼们总认为自己天赋异禀,自己之所以还没有发达,就是因为旧的教育制度的束缚。因此,那些什么素质教育呀,兴趣爱好呀,因材施教呀这样的说辞简直是说到他们心理去了。他们不断的吐槽,十年如一日的持续喷教育制度“效率低”,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不幸是因为被迫害了。结果这一喷吧,好事没有喷出来,终于喷得反减负的堤坝开始溃了。
苦逼们非常幼稚,这幼稚就体现在,总以为自己是可以走捷径的。比如这个教育,他们总是幻想有一种教育制度,可以激发自己120%的潜力。但问题是,他们不知道,并不是考100分的就是天才,而是要比别人强才是天才。即便真有这种完美的教育方法,你依然要与人竞争,都考100分了,分数上限必定会提高到150分。而完美的教育制度无非是拉高了水平线,你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依然要努力。苦逼凭什么走捷径?别人又不是傻瓜,有捷径别人为什么不走?别人资源比你多,如果有捷径,必然走得更爽。
这类事情很多,比如很多苦逼,居然非常期待取消赞助费。什么人要交赞助费?没有资格读好学校又想读的人。但是希望取消赞助费的也是这帮人。在他们幼稚的想法中,最好是既让他们能读好学校,又能够免交赞助费。他们就是这么幼稚,本来交赞助费是一条捷径,走的人多了,捷径也挤了,过路费高了,他们希望国家出面,禁止过路费。他们以为自己可以保留捷径的权力而不用付出代价,但是他们就没有想过,如果不收过路费了,这还是捷径吗?其他人又不是傻子。结果必定是,原本还勉强可走的捷径,变得根本不能走了。事实上,应该凡是交了赞助费的人,都应该拥护赞助费,因为这是你们的捷径,而那些没有交赞助费的人,无论是无钱交还是不用交,才真的应该反对。
苦逼们不知道自己的屁股应该坐哪里,总以为存在着一条只有利于自己的捷径。他们不明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己可以采取一些枯燥的,乏味的,艰苦的,别人没有办法绕过的笨办法,去赢取成功。他们的父母知道自己是苦逼,所以选择了死理,选择了维护笨办法。然而他们却痛恨这种笨办法,总以为消灭了笨办法,自己就聪明了。现在堤坝快毁了,才想起自己争不过别人,不嫌晚吗?
减负这件事,从规定到落实,至少经历了二十多年。没有哪个权贵会用这种笨办法来赢取学校名额,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以后会利用这个政策为自己谋利。而之所以会搞成这样,关键就在于苦逼们认不清自己的位置,看不清自己的优缺点。减负当然不是什么坏事情,毕竟现在的家长都有点文化,书本上的知识自己也能搞懂,多出来的时间还可以自由培养。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愿意投入那么多成本去培养孩子,你是否有能力提供额外的教育资源。
愚蠢的人呀,总是迫不及待的拥抱政治正确,总是迫不及待的要证明自己对孩子多么舍得投入。其实我们都是凡人,不是神,我们对于孩子的投入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认清这个现实,谁要是用“解放孩子,放飞孩子”来忽悠你的时候,你要先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投入能奉献,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要大胆的说出来:我不是郑渊洁,我就是个普通人,我既没有能力,也不愿意花那么多资源来培养孩子,空闲时间我也想玩玩游戏打打牌。如果老师能帮我带好孩子,我会把老师当佛主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