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g-xiao-quan-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大部分家庭,不是父母故意表现赚钱辛苦,家庭不富裕的态度。而是父母真的辛苦,家庭不富裕,穷的叮当响。最典型的就是一人患病,全家遭殃。对于孩子来说,穷,不是可以伪装的,是骨子里最刻骨铭心的东西。

北京有个道培医院,可以了解一下。这个医院主要作用是做骨髓移植,多型号的淋巴瘤和白血病好发于青少年阶段,也就是12-25岁。很多农村家庭都会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看病,然后没移植就回去了。最有名的就是前几年,白血病吧有一个年轻小伙,19岁,老爸带他去道培,可以做移植,但住了几天院回去了,因为穷。移植费相对于北京的房价,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他家拿不出来。

那时候没有抖音直播,他每天在贴吧记录自己的赴死感受。他父亲跟他说,不要怪他,实在没有办法了,该花的钱都花了,该借的都借了。他父亲给他买了一把藤椅,弄了一根猪骨头,他回家时还能走,后来慢慢的不能走了,他就躺在藤椅上码字。

他记录到,感觉自己的骨头要被撑爆了裂开了,痛的只能咬猪骨头。他死前的七八天,瞎了一只眼睛。他堂哥在他去世后写到,死的前两天,两只眼都瞎了。他所有的文字,没有憎恨父母一句话,但他的遗言里就是希望下辈子不做穷人。

说的穷人的孩子都多么无知,多么脆弱一样。负罪感算什么?贫穷难道感受不出来么?我对面实验室同事,陈老师,湖南老乡,也是我的好兄弟,985材料土博,他跟我讲了两件动容的事情。非编造,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工,读小学六年级放暑假时,他没人管,他母亲就把他带到工地办公室让他做作业。农村孩子懂事早,能在工地打桩机嘈杂的声音里安安静静的做一下午题目。有天下午,他母亲有些不舒服,就带上他先回去。在私人公交车上,他母亲就受不了了,倒在了座位边,湖南那时候有很多私人小巴公交,只要五毛钱。没有投币的地方,一般是两夫妻,一个开车,一个收钱。那个收钱的老板娘,就做了他一辈子都没法忘记的事情。把他和他母亲像丢垃圾一样,迅速的丢下车。他母亲就倒在花坛里,他吓坏了,但是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如果只是哭闹,对妈妈没有任何好处。他要他妈妈给他五毛钱,去旁边报刊亭打电话,他妈妈不肯,说只是中暑,不要去医院花钱。要他帮忙刮痧和掐人中,他只能照做。旁边的人围的越来越多,但那个年代没人敢帮忙。

这件事过后,他再也不指望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这样的鸟事,他只能成为知乎er口中的小镇做题家,除了有出息他别无他法。他害怕父母老了,如果生了病,会像那天一样,被丢下车。他害怕自己的孩子,像那天一样无助,连哭都哭不出来。

第二件,去年他父母来广东看他,他想起父母年迈,还从未体检。就想带他父亲体检,他父亲死活不肯,怎么劝都没用。他就和妻子开始怀疑了,是不是老人家在老家自己看医生出了什么大毛病,不敢告诉他俩。只能私下里做他母亲的工作,他母亲支支吾吾半天,就告诉他了,原来父亲右下腹痛了好些年,从没去检查,村里有个老人也是这毛病,一检查就是癌,花了好多钱没得用。你们小两口结婚不久,手里没得钱,就这样算了,大不了就是死了也不给儿子添负担,这毛病后面死的快。软磨硬泡逼着老人家检查,老人怄不过儿子,结果就是个慢性肠炎,他说父亲在做肠镜时,问了医生好多次,有没有事,有没有事,是不是癌。

穷,不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阶级差异。这么多小镇做题家,跑到北京,每周9116,玩命拼到肾衰也要把钱赚了,在北京供套房,为什么?为了内卷?为了不让自己对孩子有负罪感好吧。让孩子在北京享受高考,让孩子能出去读书,让孩子有个平台,而不是去相信穷人穷养,富人富养这种鬼话。穷人养不出富儿,富人也只能装穷酸,没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在穷人堆里长大。穷人恨的从来都不是富人,而是刻骨铭心的穷,这种穷不是分鱼的故事,是分命的故事,你死我活的那个命。

你是真的穷,你可以直接告诉你孩子你有多穷,穷跟孩子有关,因为他也是穷人,并且这是他未来多年的自带属性,也是你和你父母挖的坑。而你的孩子,也必须陪你继续填坑。你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有对抗家人或者自己患有疾病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部分科室的医生,比教师更注重孩子教育的原因,见惯了生离死别前的人性,你还会信奶头乐教育么?

这么多年,多数中国人才,就是在贫穷甚至饥饿的环境下飞速成长的起来的,有着极好的自控力和危机意识,知道自己在独木桥上不能犯一点错,否则背后就是无数双拉你的手,脚下不是平地,是万丈深渊。


老实说,我根不想写这题。实在知乎推了太多次这玩意奶头乐教育软文了。

第一点,看看这些题目的描述,您真以为一两句话就能说明一个父母他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什么都决定不了。反而过分强调了孩子心理状态,为什么?培训机构软文都是这么写出来的。从学术来讲,从没证实过孩子年幼时的心理比成年后要敏感。为什么要刻意描述呢?卖课。

第二点,过分强调细节教育的重要性,巴不得家长把每句话都说成了诗,这是一个陷阱。陷阱在哪儿?陷阱是这个年代,父母都不敢提贫富差距。而不是像高赞回答说的那样,时时刻刻唠叨。大家被吓坏了,只能通过不断掩饰并自以为这样做能让孩子逃避负罪。父母连真实的人性都不敢表现,怎么敢教育孩子不负罪?父母的人设变成了“虚伪及给予尊严”,但真理却是尊严是自我挑战获取的,而非他人给予。

人生是非常曲折的,越贫穷越曲折,如果两句话就能轻易决定一个人,可见孩子被真相和虚无剥离的多痛苦。磨难可以提高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抢夺资源的能力。不同的信息量,可以提高孩子处理不同规则的能力。吃的用的来之不易了,告诉你怎么了?

我父辈那个年代,红薯要掰成三份,和我叔叔一人吃一片,我爷爷就告诉这哥三,这是他打了一晚上纸钱,就是打冥币换的。我爷爷从小得过疟疾,落了一身病,只能做别人都不愿意做怕折寿的事情,把五个孩子养大,一样成才。敢于说真话,让他们去思考,做出0和1的选择,这是追求真理的必经之途。追求真理必然会受到挫折甚至是侮辱,有了思考才能淡然处之,不比过分强调心灵脆弱高级?

拼命的往上爬,就是中国穷人与中产阶级的孩子,处世的方式,缺乏资源就创造并掠夺资源,缺乏阶级,就提升并摧毁阶级。咱们中国的国情,就是一个资源不丰富,需要去奋斗去甚至抢夺资源的环境,麻痹大意,不把自己锻炼成狼崽子,怎么去撬动利益的天平。


这两天抖音上湘西的一位六岁小朋友病入膏肓的,父母穷的只能把他丢在医院大厅。有人会问怎么没有保险呢?

第一,一千多块一年的医保,他们不见得付的起。

第二,医保报销前是要先支付的,他们也没有。

第三,医保报完了,其他支付的医疗费用,也是天外之物。

第四,家里还有老人,其他孩子要吃饭,否则会饿死。

第五,不是有众筹么?众筹永远只能救那么一家,去白血病吧,淋巴癌吧,肺癌吧,肠癌吧,烧伤吧,看一看,有几个是不要众筹的?

第六,不是有红shi字会麽?这么多年,红shi字只会做两件事:

1,向它输血,有时候会送你一个U盘或者一把伞,中秋节会送你一个咸蛋黄心的莲蓉月饼。

2,在云端普渡众生。

好,这个时候部分人受不了了,质问穷人为什么要生孩子?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您是不是要好好思考一下?穷人生孩子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就是各位质问穷人的刚刚步入小康生活的中产,实际上中产这个概念,它本身是不存在的,也是奶头乐的一部分。中产的大部分,不过是高级一点的无产,也就是高级工人(农民)。您之所以高级,正是由于底层在用身体转化劳动力,给了您梯子。而他们的孩子如果不在高考中杀出重围,他们就会继续做地板做梯子。否则,地板和梯子就变成了您。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要把工厂建到越南,中国,印度来的原因,因为发达国家的高级工人(农民)需要梯子了。我们看到的德国的资产阶和工人能和谐相处,正是因为他们的厂在上海,在苏州,在东莞,在胡志明。您还有信心质问他们么?

我们的穷人不生了,唯二得办法就是让第三世界做梯子。或者彻底用机器人淘汰低端劳动力,当然这一点还遥遥无期。


刻意强调细节教育,绝非教育的本质,它也是一个社会陷阱。从未有人证实某一种表达方式,会给不同类型的孩子带来负面效果或者正面效果。那么奶头乐教育,为什么要强调细节教育,目的就是让不同的孩子,努力的同质化去刻意表达“脆弱的心灵”。最后所有的孩子是否脆弱,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表现的脆弱,就能掏空具有消费能力的无产家长的口袋,有机会的话,能掏一掏部分资产的口袋。

可以清晰的看到,物质条件低下的无产,除了玩命和死亡,这样1和0的选择,他还有什么选择?他可以掏出一点钱去学习高阶无产进行消费。最终不断的形成庞氏骗局,即保护好孩童心灵就会有宝藏。这不是讲道理,而是说结果。这也是文章表达的本意。

过分的细节教育对孩子发展有利不过是一种假象,是一种欺骗无产的假象。明智的人,他拥有不长期被语言困扰的能力,而被困扰的人,即便看到事实的真象,他同样走不出来,或者掉入另一个深坑。离开父母后会被更多的琐事而困扰,同时还会不断强调这是父母的教育带来的痛苦。却忽略了,自己从头至尾都没有自我思考,来提高对抗语言的能力。这也不是讲道理,而是结果。显然,有一部分孩子,他适合奶头教育,也有很大一部分,他能通过自身能力走出来。而从教育目的来分析,在资源匮乏不能同时平均分配的社会,把孩子教育成后者,就是目的。这也不是讲道理,而是结果。

真正的教育方式,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社会类型,刻意强调同质化的家庭教育,不过是骗钱的玩意儿,它本质上就不符合教育心理学,更不符合人的主观能动性。而高赞回答,她显然没有真正思考过不同的孩子的分型,与不同的教育的关系,只想往读者嘴巴里塞奶头,尝到甜味。


有的孩子很容易被影响,有的孩子不容易,但是关键是什么?不管是那种孩子,他要做的,就是跳出这个别人说学历低,就一定要证明学历不低,或者因学历低难过的这个圈子。因为,这样的争执,对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来说,毫无意义。一个急需提升阶级的孩子来说,他被逼着跑,不完全是家长促使的,而是他的环境,他的社会理解能力综合所致,自己到达了这个层面,显然比其他孩子更符合中国环境。如何激发理解能力弱的孩子,显然作为教育者和父母需要共同探索的,而不是去遵循某一种言论。言论绝非真理,但是探索,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应该去抹杀它。

这个问题,更好的解答,就是家长说完贵之后,和孩子一起探讨面对真象的感受,或者面对假象的感受,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做出长期规划。而不是天天去围着细节转这种低效的思维方式。


user avatar   bo-yang-cong-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赚钱不辛苦吗?这有什么好隐瞒的。家境不富裕,又有什么可隐瞒的?说什么绑架不绑架的,太唯心理分析是从了吧。真的很无聊。


user avatar   zhuang-dian-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千!万!不!要!

不要试图用【愧疚感】绑架你的孩子,永远不要!
不要试图用【愧疚感】绑架你的孩子,永远不要!

当一个家长对孩子说“赚钱辛苦,咱家穷”的时候,他的潜台词实际上是在对孩子说:

“你看,我赚钱这么辛苦,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欠我的,你必须得好好听我的话,将来报答我孝敬我,否则你就对不起我!


“你看,我赚钱不容易,咱家又这么穷,所以你不能有欲望,你别指望我给你买着买那,别想报这个班报旅那个游咱家没这条件。你能饿不死长到大就不错了!”


“你看,我都已经这么辛苦赚钱了,可是咱家底子就是这么穷,我即使这么努力了也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你生在这么穷的家庭,这就是你的命,你别责怪我。”


这些潜台词,家长虽然没有说出口,但是,这里面的情绪孩子完全Get到,而且,孩子会把这些情绪打成一个厚厚的包袱背在身上,这个包袱叫做:【愧疚感】


孩子天然是爱父母的,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潜意识里会把这种情绪归咎于自己的身上,认为“都是我的错,才害的爸爸妈妈这么痛苦”。


所以,为了减轻父母的痛苦,孩子会开始做一件事,就是——压抑自己的需求,讨好父母。

比如,当孩子路过学校门口的橱窗,看见一套心仪的芭比娃娃的时候,她会想:“虽然我很想要芭比娃娃,可是,妈妈说过她赚钱很辛苦,我不应该这么不懂事,我不能给妈妈添加压力了。


等她再大一点,到了选大学专业的时候,她心里真正想学的是艺术,但是,如果妈妈对她说:“学艺术太不稳定了,还是学会计好,将来进银行工作,这样总归有个铁饭碗。”

那么这时候,这个孩子会在心里说服自己说:“虽然我很想学艺术,可是,妈妈把我养大很不容易,我不应该做让妈妈伤心的事,我还是选择让妈妈高兴的专业吧。

再过两年,她交了男朋友,男生提出想跟她发生关系,她心里感觉有些抗拒,觉得现在这个阶段就做这件事有点太快了,可她转念又一想:“他平时对我这么好,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如果拒绝了他,他会不会伤心?他会不会觉得我不够爱他?”


就这样,她习惯于在关系中过度替对方着想,她习惯于过度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对方为她付出一分,她就觉得自己欠了对方十分,宁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让对方满意

她不敢拒绝,也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她不敢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她一步一步地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就这样,她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讨好型人格


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控制型的家长。

这些家长用什么来控制孩子呢?用愧疚。

从小在孩子耳边播放这样的背景音乐:“你看我多辛苦,你看我多不容易。父母永远是最爱孩子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爸爸妈妈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你长大就知道了……”

不断强调自己为养孩子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亏欠父母”的愧疚感中,以此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在愧疚感中长大的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根据我从事情绪管理工作这些年观察,这种孩子长大后大体上会呈现两种状态:

一种情况,如上文所说,成为一个讨好者。

这类人压抑自己的需求,为父母而活,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听从父母的安排,又觉得人生没有成就感,每天活在煎熬与纠结中。在亲密关系中容易过度讨好伴侣,缺乏自己的底线,容易在感情中吃亏受伤。

另一种情况,则是彻底成为一个叛逆者。

这类人处处跟父母反着来,父母让好好学习,偏不学;父母让好好找个工作,偏不找,或者三天两头换工作,混一天算一天。这类人会在某些方面非常放纵自己,如纵酒,纵性,纵食,过量满足自己的欲望,实际上潜意识是在报复父母。

这两类人,表面上看起来很相反,实质上有一点相同的,就是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人格。

因此,这两种情况的人,要想真正地“站起来”,需要花费很大的力量,要去重新认识一遍自己的心理发育过程,重新建立一遍自己的人格。这个过程普通人自己几乎无法完成,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协助。我本人就是从第一种情况里走出来的,这条路我走了7年(在心理老师郝敬红老师的帮助下),才真正完成了自我的重建。

(注:我自己的愧疚感并不是来源于“赚钱辛苦咱家穷”这个点,而是来源于我的原生父母关系不和睦,我的童年里充斥着父母争吵和指责,而孩童会把父母的争吵归咎于“都是我的错”。在父母长达四年闹离婚的日子里,我妈妈一个人照顾我,确实为我付出了很多,同时也确实把她承受不了的那部分负面情绪传导给了我,在这个过程中我循着本能也产生了“妈妈这么痛苦都是我的错”的愧疚感。)

综上所述,我建议父母尽量不要采取“赚钱辛苦,咱家穷”这种表达方式,因为这种表达的副作用太大了,它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挥之不去的愧疚感,让孩子背着重重的包袱行走,它会把孩子小小的自我压垮掉,最终成长为一个压抑自我的讨好者,或放纵自我的叛逆者。


那么有些家长朋友读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很委屈:“那我不说赚钱辛苦,我说什么呢?怎样才能让孩子知道珍惜金钱,知道生活不易呢?如果我一直不告诉孩子赚钱辛苦,那孩子万一对钱没概念,将来乱挥霍怎么办? ”

接下来,我就要重点讲一讲这个问题的解法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接到一位妈妈的咨询,这位妈妈问我:“孩子总是无限度地问我索要玩具,我的经济实在快要承担不了了,该怎么办?”

我反问了她一个问题,我说:“你的底线是什么?”

她停了一下,问我:“什么是底线?”

我说:“底线,就是你承受力的最低限度。比如,你一个月最多花多少钱给孩子买玩具,是你承受力的极限,你能不能说个具体数字给我?”

她想了想,说:“我算了一下,大概一个月拿100元给孩子买玩具是我的极限。”

我说:“很好,那么100元就是你的底线。下次孩子再跟你要玩具的时候,你就这样跟他说

——孩子,妈妈赚的钱是有限的,妈妈一个月可以最多拿出100元给你买玩具,再多的钱妈妈也没有了。妈妈答应你,每个月会专门给你留100元买玩具,至于这100元怎么分配,由你自己来把握。

这,就是我的解决方法——底线法。

底线法最好的一点在于:它真正保护了家长的需求。

家长不是神,家长的赚钱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钱也是有限的。

作为父母,你不需要像一个神一样,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没必要,你也做不到。

你只需搞清楚自己的底线:先留出一大部分钱,满足你自己的需求,和整个家庭的需求,然后,留出你能承受的一小部分钱,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可以了。

当父母的需求得到了保护,父母心理就不会有匮乏感;父母心理没有了匮乏感,自然就不会传给孩子愧疚感。


前些天,有一个找我咨询的女生说:“巴赫老师,我现在考研,要报复习班和租房子,需要跟父母要一大笔钱,可是我心里非常非常害怕开这个口,怎么办?”
我问:“是你爸妈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持你考研吗?”

她说:“不是的,我爸妈经济条件还好。可问题是,之前每次他们给了我钱之后,我能从他们的表情和语气里感觉到,他们又为我出了一次血,他们很心疼这个钱。我觉得自己心理压力特别特别大,我很害怕这次自己拿了钱又考不上,万一考不上,父母的钱就白花了。”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女生的父母就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没有提前核对自己的底线。

如果是他的父母此刻就在我面前的话,我依然会让他们核对自己的底线——在不影响你心情的情况下,你最多能为孩子考研付出多少钱?

我建议父母们,千万不要一边拿出一大笔钱支持孩子学习,另一边自己内心又觉得很亏空,很委屈,然后拼命地跟孩子说自己赚钱不易,试图从孩子身上捞回些什么。

你真的不必这么做。

如果你的经济状况真的不那么宽裕,你只需要核对自己的底线,并如实告诉孩子就好,比如:“爸爸的经济能力有限,这次考研爸爸只能给你一半的钱,另一半,要靠你自己想办法去赚了。”

作为孩子,我特别特别希望听到父母如实的表达自己能力有限,我特别特别希望看到父母为自己的底线负责的样子!

因为,只有爸爸妈妈先为自己的底线负责了,大人心里才不会委屈,才不会有不甘心,这样,孩子也不用为大人感到愧疚了!

我们就都自由了,都安生了。

其实,只给孩子一半钱也没关系,他可以开开心心地拿着一半的钱先报一半的复习班,然后一边复习,一边想办法做兼职给自己挣钱,等挣够了再去报另一半的班。

哪怕复习的慢一点,多考一年,也没关系。只要他的心里是清清凉凉的,不背着愧疚感包袱的,那么只要他一步一步地按自己计划去赚钱,去复习,他自然会有考上的时候。

一个人,处于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他所散发出来的能量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当一个人背着愧疚感面对考试的时候,哪怕他租着最好房子,报着最贵的复习班,可是,他内心深处的压力是巨大的,这种压力会吞噬他,压垮他,他每向前走一步,耗费的精力可能是别人的好几倍。

而另一个人,他不背任何包袱,一身轻松,哪怕他没钱租房子,就在学校的走廊里就着廊灯复习,哪怕他报不起复习班,自己copy资料自己啃,即便如此,他内心深处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他的注意力就不容易被分散,他专注于自己手中的事,一步个脚印的走在自己的节奏里,走着走着,自然就走到了终点,获得了胜利。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背上了愧疚感的包袱,请你马上把它卸下来,把它还给你的父母。

允许父母自己为自己的底线负责,你不必替父母的情绪过度负责,不要让父母的匮乏感污染了你的心理健康。


补充:评论区有朋友问,那么当家长对自己说“赚钱辛苦咱家穷”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呢?

这里我给一个措辞模板,供大家参考:“爸爸,你知道吗,当你这么说的时候,我心里感觉非常愧疚,我感觉到压力很大。其实,如果你给不了我那么多钱,也没关系的,我不希望你给我一笔你负担不了的钱,然后你自己心里也难受着,这样我也很难受。所以,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个具体范围,你最多能给我多少钱?剩下的部分,我自己负责去赚也可以的。我只需一个确定感,你给我一个准话就可以了。”

那么有些朋友可能会问:我用这种方式跟父母沟通了,还是没用,怎么办?

这种情况,说明你的父母目前不具备为自己的底线负责的能力,遇到这种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争取经济独立,拉开和父母的接触面积,通过自己奋斗获得独立,从而早日掌握自己人生的话语权。

【end】想向我私密提问,约我一对一付费咨询的朋友,直接来我的微信公众号【巴赫爱喝胡辣汤】。

我的书《不做情绪的奴隶》(巴赫爱喝胡辣汤 著)收录我近年来情绪管理文章的总集,在京东,淘宝,当当等各大网站有售,全国新华书店也有售。需要收藏我以往文章纸质版的朋友可以考虑购买,不想看旧文章,只想看新文章的朋友直接关注公众号就可以了。

戳此链接快速下单购书:item.jd.com/12533816.ht


user avatar   zhan-dou-de-xiao-bang-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需要。

钱难挣屎难吃是一个人早晚要知道要面对的,并不因为他是孩子就是可以不告诉他。


user avatar   yan-xiao-nian-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和老公去个小日料店吃饭,他身后那桌来了一对父子,应该是买的大众点评的一个券,那个父亲以为是自助,服务员说不是自助之后那个父亲开始絮叨:“哎呀,我以为是自助,觉得挺实惠,你们这个一点不实惠。”一边反复说着,一边选套餐里的菜品。选完了:“你们可真坑人,就这点东西要280块钱。”孩子要的乌冬面。

先上的酒水,那个父亲让孩子喝点:“尝尝这么贵的酒啥滋味儿!啊?哈哈…” 那个孩子看起来像是初中生的样子,我全程能听到那个父亲说话的嗓门,那个孩子的声音我没有听到过。

直到我们结账要离开,那个父亲还在说:“嗨呀,这乌冬面不好吃吧?比不上手擀面吧?”我只看见那孩子低着头放下了筷子。

真的太尴尬太难过了,觉得东西贵,可以不吃,券又不是不能退。如果要吃,就不要叨叨个没完,这只会让孩子经历尴尬难过的一餐。讲道理那个店的食物做的挺好吃的,好好让孩子吃顿饭不好吗?

道理可以回家讲,但不要在外面这样,真的让孩子很难堪,又会有负罪感。

不要在外面以问题描述中的方式表达经济紧张,问题描述中的孩子还小一点,我遇见的这对父子,孩子已经是个少年了,他对这种方式表现出了自卑情绪。

这个事已经过去了挺久,事实上这个父亲一直在大声喋喋不休的批评每一个菜品,有时候甚至要说两遍。很多话我已经忘了,就记得这些了。

那是个很安静的小店。算上我和我老公,一共就四五桌人,那个父亲的声音显得十分突兀,首先他就很吵,然后内容也让孩子很难受。

很可能他问了孩子想吃什么,孩子选了日料,他也真的带孩子来了,我坐的位置正对门口,我是看见他们进来的,那个孩子当时看起来很高兴。结果这个父亲一直批评这个菜,如果这个父亲没钱,孩子会有负罪感,觉得自己浪费钱了,很蠢,其实父母的辛苦和经济水平当孩子的都知道,比如我爸是个大货车司机,我一直知道他很辛苦,是靠强度很大的体力劳动在换钱。因此我也从不会瞧不起体力劳动者,因为我知道他们的辛苦,评论区有人说我满满的优越感,这我是不认的,我没有任何优越感。

如果这个父亲有钱,但还在这么说,孩子也会觉得尴尬,因为这就不是钱的问题了,安静的小店就听见这个父亲的嗓门了,而且还在不停的贬低食物,公共场合至少不要打扰别人吧。我和我老公因为坐的离他们近,真的被迫听了好久。

既然题主问的是要不要表现出家庭不富裕,那我们假设这个父亲不富裕。

每个人口味不同,这个父亲觉得这顿饭不好吃,但我觉得还是应该看孩子高不高兴,毕竟从他的表现来看,他是不会为了自己跑来吃这个的。是好心,是为了孩子。那么就看看孩子高不高兴就好了啊,出了门路上问问孩子觉得怎么样,正常讨论觉得好吃不好吃没问题的啊,但不要说“看你选的地方,又难吃又贵,这一顿280,能吃啥啥啥了,或者你爸一天的工资了” ,这会让孩子很愧疚,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很多事大人看明白了,但孩子没有,道理可以讲,但没必要让孩子这么难过。人总是很在意亲近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的。

说回经济条件这事,要在没外人的时候说,而且也有必要去讲,有些孩子心里没数,比如这个日料,可以问孩子喜不喜欢吃,喜欢的话:“说实话,这顿饭对我来说挺贵,我舍不得,你喜欢,你就应该多努力,希望以后你能把这样的一顿轻松买单,其实还有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是以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无法体验到的,没钱不比人低一等,但能见识到更多东西,好好学习你就有可能见识体验那些更好的东西。如果孩子说不喜欢:“ 我也觉得不怎么好吃,不过我们至少也尝过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东西值得去尝试,但这些尝试目前对我来说挺贵…”话还是绕到让孩子努力学习,还可以再说说自己生活的不易,希望孩子以后能不走这样的路。一般的孩子都能听得进去的。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要的,因为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俄罗斯就是穷人乍富,给一群二代忽悠瘸了!


user avatar   wenyu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


——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后,他看出勾践本性阴险狭隘,只可与之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于是果断辞去官职,隐居在陶地做起了商人,他自称陶朱公,很快便成为当地大富翁,他的名气也更大,天下人都知道有个陶朱公。

被称之为朱公的范蠡,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捉了起来。朱公想救他,于是安排小儿子前往楚国。他给小儿子的公关活动费用是一千镒黄金,装在器具中,需要用牛车拉。正当小儿子要出发时,朱公的大儿子不干了,他坚决要求前去,可是朱公并没有答应。他的大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做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子。”

说罢就要自杀。

朱公的妻子替大儿子求情:“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得了二儿子的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该怎么办?”

朱公不得已就派了大儿子。

朱公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到了楚国以后,去找一个旧日好友庄生。他嘱咐大儿子:“到了楚国以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处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这个长子去了,可是他却瞒着父亲私自又带走几百镒黄金。

大儿子走后,范蠡叹息说:“如果小儿子前去,二儿子还有救。大儿子前往,二儿子就凶多吉少了。”

朱大公子到了楚国,打听到这个庄生住在靠近楚国都城外城的地方,找到他家却看到,门外的野草已经遮蔽了道路门户,实实在在一户贫穷人家。尽管如此,朱大公子还是按照父亲所说,把信交给庄生,并留下了千金。

庄生收下了信和金子,对大公子说:“你可以赶快离开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你弟弟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

朱大公子离开庄生的家,也没有再来探望,但是却并没有离开楚国。他把自己私自带来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一个主事的达官贵人。

朱家大公子不知道,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他在楚国却很有名,从楚王以下,没有人不尊封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是想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信用。换一种说法,假如不收下,怕引起误会,以为这是拒绝替人办事。收下了,可以让朱公子放心。所以庄生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哪一天生病不能事先告诉别人一样,千万不能动用。”

然而朱大公子不理解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所以他又另外找了达官贵人。

这一天,庄生终于找到一个机会,进宫面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非常尊重信任庄生,赶紧问:“现在该怎么办?”

庄生说:“只有做德义之事,才可以避免灾祸。”

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一定照办。”于是派人查封储藏三钱的仓库。

消息传出,朱大公子找的那个楚国高官告诉他:“我王将要实行大赦。”朱大公子问:“怎么见得呢?”大官说:“每当王上要大赦时,常常先查封储藏三钱的仓库。昨天晚上,我王已经派人查封了。”

朱大公子以为,既然是大赦,弟弟一定可以释放,一千镒黄金等于是白白送给了庄生,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

于是他去见庄生。

庄生见到朱大公子非常吃惊,问道:“你还没有离开楚国吗?”

朱大公子说:“我始终没有离开过楚国。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今天特意来向您告辞。”

庄生知道朱大公子登门的意思,说:“你的黄金都在那个房间里,你自己去取吧。”朱大公子真的入室,取走了黄金,他离开庄生家,还暗自庆幸黄金又回到了自己手中。

庄生感觉到被羞辱。他没想到被小儿辈鄙视。

于是他再一次进宫,对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星宿的事情,您说想用德义之事来汇报,现在,我在外边听路人都说,陶地的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国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的左右,所以君王并不是体恤楚国人才实行大赦,只不过是因为朱公子才实行的大赦。”

楚王一听,大怒,说:“我虽然无德,又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

于是下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

等到朱二公子行刑后的第二天,才下达大赦令。

最后,朱大公子只能是带着弟弟的尸体离开了楚国。

家人都不明白范蠡为什么能未卜先知,范蠡说,因为长子是在贫困中长大的,深知钱财来之不易,所以看重钱财高于一切。而小儿子生在富贵中,挥金如土,因此,此事只有小儿子去,方能破财消灾,救下二儿子的性命。

家人听后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

孩子是这世上学习力、感受力最强的生物了,家里有没有钱,还用得着你来告诉他???

他的同桌全身阿迪、Nike在操场上踢球的时候,他穿的运动鞋磨破了脚,难道他不知道家里没钱?

他喜欢的女生或者男生,寒暑假不是去英国游学,就是去日本玩耍,而他只能待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难道他不知道家里没钱?

高考比他低50分的人上了一年十几万学费的中外合资大学,硕士直接出国了,而他得赶紧早实习早工作开始赚钱,难道他不知道家里没钱?

凡此种种,还需要你来强调家里不富裕?

讲范蠡的故事,不是想强调“孩子一定要富养不然如何如何”云云这种鬼话,而是想说,匮乏会导致严重的缺乏安全感,很可能会导向自私、冷漠、不敢付出,最后的最后,是看不到别人的需求。

而能成功的社会行为,大都本就是互利的win-win行为。

但范蠡的大儿子看不懂庄生的需求,又可惜那一笔钱,所以连带着弟弟一起扑街。先穷后富的大商人家长子尚且如此,更别说一辈子都是普通人的平民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经济支持,大部分都只能给到一个基本,即衣食住行+教育成本,好一点会准备婚嫁资本。但其实这个经济付出,你给多少,孩子也只能拿多少,你拿不出来更多的,难道孩子会抢吗?

对绝大部分需要自我奋斗的普通家庭而言,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意义,其实还是精神支持,是爱。

你不能老让孩子觉得匮乏,因此在你承受范围的,该给的都给到;

给不起的要好好解释,家庭年收入多少,开支多少,现在这个事,我们努力了,但做这个可能不是很务实的选择......让孩子感受爱,知道爱,让他知道你已经尽全力在爱他。

让孩子和你成为一个共同进步的团体,同时,他是整个家的未来。

原题目描述中爸爸说的,“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听来有点可笑。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不欠孩子的,但其实,孩子也不欠父母的。

没有谁生来,就应该是父母贫穷的牺牲品。


user avatar   yang-pu-ji-qi-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97年,我八岁,

我第一次跟母亲出国,在法国的超市里,我很喜欢一个遥控汽车,

那时候法国还不用欧元,用法郎,那辆遥控赛车要40法郎,那时候的汇率基本在1:6左右也就是250人民币

我妈看我会喜欢,过去拿起来看了看放下,又拿起来看了看,想了很久又放下。

跟我说儿子实在是太贵了,要不你拿着它,妈妈给你拍个照吧。

我很听话的点点头,拍了照把遥控车放回了原处,不哭也不闹。

同样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小学时候每个周末,我妈都会带我吃肯德基,后来变成必胜客,只是她自己都不舍得吃,坐在我对面静静的看我。

所以这在我长大以后给我带来了,很多时候,我也很舍得给别人花钱,但是对自己就很抠门。

跟我妈当初对我一样。


我家里条件一直不差,但也说不上大好

父母会怕告诉你他们有多少钱

我就贪图享乐,不再努力创造了,就一直会骗我

直到我27岁,离婚以后,他们跟我交了底

他们本以为我会大吃一惊,觉得他们也赚了不少

可是我的第一反应是,那我去年有一个定增项目一百万起投,今年回款 都180%结算了,你们为什么跟我说没钱呢。

2015年我看了一个89方小套,那时候那地方一万一,因为看过规划以后有大型CBD跟双地铁口,跟父母交流以后,父母跟我表示已经给你买过房子了,无需再买,现在的那个小套成交价是三万一平。


我当然知道父母赚钱辛苦,不容易。

因为我自己也赚钱,每一分钱都要当孙子。

我当然也明白我的父母很爱我,他们把他们最好的,能给我的都给了我。

可是我依然很心疼。

看着我爸大使馆工作三年存下的30000美金,整整二十年了,美金汇率都从8.6跌到了6.8.

在二十年前他辛辛苦苦存的钱,可以付一个160平的首付,可是现在在我手上的存折滚成了35000美金。

还有几百万的钱全存了信托,虽然信托还没有不兑付的情况发生,可是存着8.8%的利率还要承担大风险,也不是很明智的选择。


所以,我觉得,从小要给孩子养成的不是赚钱很辛苦的指导,而是去引导孩子树立对“钱”的概念

以前我们过年,拿了红包,妈妈都会拿走,说妈妈先帮你存起来,后面就大概率不翼而飞了。

可这正是给孩子培养“钱”的概念的机会

带孩子去银行体验存钱的感觉,工商,中国,招商等都有为孩子开户存款的业务,告诉孩子银行是干什么的。


存好钱是第一步,第二步可以开始理财


用一个本子,或者是一张大的纸贴在冰箱/墙上,最简单的格式,写四栏:

日期、余额、拿了多少钱、什么用途

一目了然,随着余额的减少孩子会自然“花钱有度”。“我的压岁钱只够吃十次肯德基啊.....”这样孩子自己得出的直观感受,比大人和孩子说教“爸爸赚钱很辛苦,肯德基很贵,不能每次都来吃”,要有用得多。从自己有限的pool里拿钱出来花,心情就完全不同,他们会犹豫到底舍不舍得花这笔钱?


一般的孩子从6岁开始可以适当给零用钱的,我曾经看到美国教育里面有一个表格说6岁可以每周给6美金,这个每家情况不同,适量就好。


孩子的小金库可以从固定收入的零用钱,到额外年终奖的红包,到参加二手市场,闲鱼置换自己不玩的旧玩具旧图书,我自己的观点做家务是不给额外报酬的,因为作为家里的一份子,家务是他们该做的。


所以孩子自己买玩具,买所需要东西的时候你可以给他这样的引导

你有可以替代的便宜一点的选择吗?
如果是需要且不可替代,你钱够不够?

如果够,你可以自行决定买不买,我们不管
如果不够,那你只能等、通过其他机会赚钱、以及攒钱。


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他们钱不够的时候,会问你们先借

这时候跟他们讲讲借贷、利息、投资....应该也很不错。
经过这样的等待、攒钱的过程,孩子会明白一个道理:

好东西都要付出长久的努力和等待,但如果你真的需要,拿到手那一刻的欢愉会让你明白,等待是值得的


我想这比简单的告诉孩子,爸妈赚钱很辛苦,更有用的多


上面也是我收藏的一张表,用来参考还蛮好的。
教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的金钱概念

3-5岁:
  • 认识硬币、认识钱
  • 明白什么东西需要花钱买
  • 明白钱是通过工作赚来的
  • 明白want和need的区别
6-10岁:
  • 讨论零用钱方案
  • 讨论如何花钱的选项
  • 学会比价
  • 开一个储蓄账户


11-13岁:
  • 至少有10%的积蓄
  • 设定一个目标
  • 理解、肯定工作的价值
  • 自控 - 不该花的钱不乱花
  • 理解隐私、钱的安全性


14-18岁:
  • 设定一个预算
  • 明白不让自己陷入信用卡卡债的重要性
  • 理解税,以及税会怎样影响你的工作

user avatar   mcbi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不富裕#

换一个角度,莫非家长要在孩子面前隐瞒家里缺钱的事实吗?怎么瞒?

何谓贫,何谓富?

一百万是贫是富?一千万呢?一亿呢?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人生最重大的一种因果倒置——价值判断先于价值观

一百万、两百万,这是事实,“穷”和“富”却是附有沉重的价值效应的主观判断。这一判断势必要带来价值审判。没有教会小孩价值判断的体系,也没有为子女建立承受着价值判断的心理结构。直接将价值判断的结果丢给他们,意味着他们只能依靠稚嫩的心灵强行接纳这个先被规定的结论,将会迫使儿童的心灵自发创造适应机制。其结果常常要到几十年后的婚姻咨询和抑郁症咨询里才被明确的发掘出来。

为时已晚。

这不仅仅是在贫富课题上,还在几乎一切价值观问题上存在。

好人/坏人,能干/没用,聪明/愚笨,优秀/落后。家长们以为只要丢给孩子自己的判决,孩子就可以自动被判决推动着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有几个人能提供坏人与好人的确切判定标准?有几个人能提供“当我被认定为坏人时我该怎么办”的可靠方案?

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自发的凑巧踩中强健的方案,这些人会在将来成为万人瞩目的“教学案例”。被完全逻辑错误的用在“贫穷教育”、“富养论”、“挫折教育”、“鼓励教育”这类蹩脚的鬼扯里面当论据。一万人里出了一个“成功案例”,就能将一种根本没有效力的做法变成一亿人的肘后千金方。

悲哉!

无知的家长们以为“既然只有要么不说、要么说贫、要么说富三种选择”,那么必然三者之一会是对的。

这是一个致命的逻辑错误。因为顺序弄错,则三者皆错。在肉都没化冻的时候,是该先热锅呢,还是应该先入油呢?

问题本身就是错的,因此任何答案都无意义。提供再多“案例”,在没有先明确的理解这一点的前提下,都是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

问题根本不在于家里的贫富状况,而在于在没有给子女建立一个恰当的承受贫富的态度。无论家里贫或者富,你既要能过没钱的生活,也要能过有钱的生活。

不是你没钱你才要学节俭,而是你有钱也要节俭。不是你有钱才要讲体面,而是你没钱也要讲体面。你若不能教育他拥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价值观,那么你教会他过穷日子,富日子就会对他构成诅咒,你教会他过富日子,则穷日子就会对他构成诅咒。这种诅咒,并不需要对应的情况真的实现,仅仅是自觉贫穷而对富贵病态的饥渴,或自觉富贵而对贫穷病态的恐惧,就已足以发挥它最大的威力。

何仇何怨,你要如此诅咒ta?

作为家长,太少有人在二十几岁生育时就想通了贫贱富贵免疫的价值观,也太少有人在子女价值观成型的三十几岁明了如何传授这些道理。所以这种饥渴和恐惧的双重夹击才代代相传,造成三世而斩百事哀的悲剧。这是需要几代乃至几十代的家族兴衰起伏,代代积累才会明了的东西。但这些本来最宝贵的遗产,被骤然而起的现代化稀释掉了。

现代人全部来自古老的家族,可惜现代婴儿潮大大的胀破了世家传统所能照顾的范围。无论如何,现在的实情已然如此。现代人普遍的缺少一种基本的认知——人的竞争,首先是家族的竞争,任何不懂的积累家族史的家庭,都是对后代放弃了自己最基本的责任。生与养,只是在延迟你自己家族的灭亡,立刻开始建立自己的家族史,才是作为祖先最大的责任。无论前几代如何失败,只要你有这个意识,家族不绝嗣(其实你可以依靠养子或者精神继承人),你必将开创一个新的成功的家族。

家族必然成功。

你们不要忘了,你们不仅仅是父母,你们还是新家族的祖先。

回到正题上来,教育的规律——如果你在构建子女的财富观之前,丢给他既有价值观产生的价值判断、身份认定,你不是在教育他,而是在将他本该得到的教育抛弃了。你等于把自己的子女交给在世上横行的魔鬼任其附身——这只要一句“我们家穷/有钱”就能办到。

何仇何怨,竟然要如此厌弃ta?

你自己有一个说得通的财富观吗?请问?

当你自己感到穷困时,你自己的解决方案有效吗?当你自己净资产高涨的时候,你觉得安心吗?你如何确定这份财产是好事,而不是给绑匪准备的奖金?靠高薪聘请的保镖和隐姓埋名吗?

在你想明白之前,不要跟子女说什么穷和富,保守的策略是先教他们什么是财富、要如何获得财富、财富会带来什么样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如何面对金钱的缺乏和过剩(如果你没有金钱过剩的概念,这是一种能致命的错误)。

在金钱观不明确的前提下,你能做到的最好的结果,就是教会他贫富的相对性。

那至少在将来能保他的命。

正确的财富观,是要从你的信仰为起点依着坚实的逻辑重新构建的。

你的信仰是什么?你的财富观为什么与你的信仰一致?回答好这个问题,再去教子女金钱的事。

其实,“家里穷”“家里不穷”,都是错的。



user avatar   lxh.0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反过来呢?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作为子女,如果辛苦工作赚钱给父母买好东西,父母问是不是很贵的时候,大家都会往便宜了说吧?


从来没见过有人给自己妈妈买个LV然后说"妈这个包可贵了,花了我一个月工资呢!"


不都是说"哎呀不贵,才几百"


所以父母为什么要给孩子添堵?


到底是谁的爱更有私心呢?




        

相关话题

  如果不强迫孩子学习那谁来担保孩子的未来? 
  我妈不小心扔了我一把电动牙刷,我要求她赔偿290元(淘宝官方价格)是对是错? 
  母亲应该因为我给的压岁钱少而生气吗? 
  大人在辅导孩子功课时,遇到孩子不懂的「简单」问题,多次讲解无效后,很容易发怒,如何控制情绪并改进? 
  如何看待熊孩子公交车玩闹踢人,被暴打踩头? 
  为什么孩子跟外公外婆一起就睡的特别早,跟我们一起就睡的很晚? 
  苏州一爸爸为孩子复刻现实版摩尔庄园,称要把孩子从游戏中解放出来,应如何引导孩子在虚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 
  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线上教授吗?有哪些儿童线上教育的「智商税」? 
  孩子太喜欢回答问题是优点还是缺点? 
  自己都不优秀的父母,有没有资格指责孩子不够优秀?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印度媒体称「印军山地战部队已拉响最高警报」?
下一个讨论
你对于华为 9 月 10 日发布的 FreeBuds Pro 有什么期待?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