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2019 年 7 月 8 日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键在第十七条:

17.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这是一条力度相当大的改革措施,会造成一系列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结果,我认为是:

1,区域间重新均衡。

2,减少内卷,降低所有人的学习时间。


在第17条中,禁止面试考试、随机录取之类的举措之前都有,大家想必到注意到了两条和之前不一样的关键举措:

1,小学招生公民同招

公民同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翻译过来,就是本来民办学校通过各种手段可以掐尖,提前锁定好生源,家长也乐意去报名,因为民办失败了,还能去选择公办学校。

但公民统招之后,民办学校难以掐尖,公办学校不能作为民办学校失败后的保底,大家是平行志愿,公办学校还需要考虑本地区人户一致的学生,那么如果民办学校入学失败,很可能本地公办学校也会失败,只能电脑派位到一个其他学校去。

这种风险对于家长来说是致命的。比如上海去年实行了公民同招,民办小学的报录比就从2017年的3:1下降到2018年的1.4:1,2019也保持1.4:1。这意味着许多本来会选择民办小学的家长,因为风险规避,直接选择了本区学区房。

从零志愿掐尖到平行志愿,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分层的打乱,从校际的差异,变成校内差异。

无风险的零志愿下,优秀的民办小学始终能够招收面试考试最优秀的学生。

有风险的平行志愿,一批优秀但想要规避风险的学生离开去了公办学校,来了一批不算最优秀但愿意「博一记」的学生。

这个再分配,使得民办小学和公办小学间的分层减小了,但同时加大了两者的校内差异。


2,高中招生名额到校

如果说公民同招是让义务教育的入口分层被打乱,那么高中招生名额到校则打乱了义务教育的出口分层。

现在的初中升高中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以上海为例,以上海中学为例,可以看一张表:

上海中学是上海最好的高中之一,每年招生385人左右,有235人是推优和自荐,另外150人通过中考入学。

在这235个推优和自荐里面,包括了34所初中,前4所学校占了235个名额的75%,其他的学校的名额都在10人以下,大部分仅有1人。

这意味着大部分初中连一个进入上海中学的名额都没有,全校第一也不行。

而名额到校,会造成一个什么结果呢?我们现在不知道名额到校的具体情况,但按照方向,他必定是会减少强势初中的名额,增加弱势初中的名额,比如前4所的名额占比从75%下降到50%甚至40%以下,然后给很多本来没有机会进入上海中学的初中一个名额,走平均化的路线。

这个分配的改变非常重要,他会切断马太效应的集中化趋势。

比如我本来在A中学,100人可以录取上海中学,现在变成了50人;而B中学,本来1个名额都没有,现在变成了1个人或者2个人,那么很可能会出现A中学的学生高分落榜,B中学的第一名低分录取的现象。

这个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地区的高中对市内初中和县内初中就有名额分配,我找到了一个河南省滑县的例子:

滑县偏远初中桑村乡第一初中分配生比例已达到67%,具有分配资格的全校102人中,滑县一高中分配生就有10人,中招考试成绩达到365分(含365分)以上,就能被滑县一高中录取;而城区初中的滑县一高中分配生录取分数线高达500多分,出现部分高分学生落榜现象。

高分落榜和低分上榜的现象,会随着优秀学生的流动而逐渐被弥合。如果说市区高中和县高中的跨片就读和流动成本比较高的话,上海市的区内流动就没有那么难了——他会使得弱势初中更具有吸引力,而弱势初中能够吸引的,主要是之前到了强势初中对口小学学区房的那批学生。从之前的「好」学区到「差」学区,在学区房的购买上,起码是没有那么大的鸿沟了。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本来在一所超级初中对口小学的学区房,有望竞争上海中学,但政策实行后,我感觉到了超级初中,可能会因为校内名额分配出现高分落榜,那就到「差」一些的学区,「差」一些的初中就读,争取在这个初中获得第一名。

所以,名额分配到校,也一样会减少学校间的差异,增加每个学校内部的差异,还是一个打乱分层的举措。


综上所述,一个小学公民同招,随机派位,一个高中招生名额到校,是分别从义务教育的源头和义务教育的出口做同一件事情——通过学生和家长的风险规避行为,进行生源洗牌,消除分层,减少校际差异,增加校内差异。

他首先会使得区域之间出现再均衡,一批优秀但需要规避风险的学生去相对差一些的学区,避免高分落榜,让政策前的好学区价值降低,政策前的差学区价值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流动可能也会带动区域的资源分配变得比之前更为均衡。

另外一点,则是会减少内卷,减少平均学习时间。

想象一个跑步比赛,100人赛跑,取10名优胜,但在你跑步的时候,只能观察到身边10个人的跑步速度和他们的努力情况,你根据这些情况来决定你要多努力地参加这场比赛。

现在有两种场景:

场景1,100人一起跑,取100人的前10名,且你能观察到的人都和你差不多。

场景2,100人分10组跑,每组取第1名,且你能观察到的人的跑步速度差异比较大。

在场景1下,你知道要在100人里面取前10名,但你不知道另外90个人的速度分布,你只能根据你周围的10个人来判断其他的人,大概判断你能在100名里面排名多少,最后决定你要做多少努力。于是10个差不多的人你追我赶,你跑喘气我就跑出汗,你跑出汗我就跑出血,然后大家就跑跑跑跑到内卷,纷纷在终点线上呕吐猝死。

在场景2下,你知道你在这10个人里面排名第1就可以,但是你能观察到另外9个人的情况,你清楚地知道这10个人的速度差异很大,以及你在10人里排名多少。你知道因为天赋的差异,努力也不一定能够改变名次,大家也知道。于是大家都谈笑着慢跑到了终点——你也许曾经想要快跑,但立刻被天赋差异更大的前一名教做人,于是干脆也不跑了。

使用CEPS(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我做了这么一个研究,看标准能力测试相同的两个学生,在校内差异较小的学校,和在校内差异较大的学校,他们之间的学习时间会有什么区别?

使用每星期的学习总时间(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布置的作业、校外辅导班布置的作业)度量一个学生的努力程度,用认知能力测试分数度量学生的标准能力,用校内的认知能力测试分数标准差作为学校内部的差异程度,在学校之间cluster之后得到以下结果:

简单说,对于同样水平的人来说,校内方差越大,他的学习时间越短,校内方差上升1(大约就是校内方差最小和最大的学校的差异),每星期的学习时间会下降10.34个小时,课外学习时间会下降6.1小时。

控制了校内排名百分位后,也有同样的结果,效应略小一些,达到了每星期3.6小时和1.9小时。

最有趣的是,这个效应在校内排名靠前的学生上更加明显——在排名全校10%的学生中,校内方差每扩大1,他的学习时间会下降16小时!

而排名最后10%的学生,他们的努力时间几乎不受到校内方差的影响。

因此,通过小学招生公民同招,高中招生名额到校这两项政策,不仅可以达到区域间差异的缩小,还可以因为优秀学生和教师的流动,导致每所学校的校内差异的扩大,减少优秀学生的无谓内卷时间。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政策组合

其一,区域间的重新平衡在阻止马太效应上是一件好事,他让没有希望的只有菜场小学和分流初中的学区有了希望,也就有了更多优质资源的注入。

其二,我完全不觉得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重复练习有什么用处,上海市中考满分630分,今年的中考状元是623分,600分以上才能在四校有竞争力,除了语文大家都得扣个20分左右,其他的都必须非常接近满分。重复练习去追求这个满分,有啥意义吗?完全是浪费时间,不如去做点别的事情。

其三,减少内卷时间更能够显示真实的能力,防止因为过渡重复练习而导致的筛选失败。我在这个回答如何评价中国奥赛在 2019 年罗马尼亚大师赛的表现? 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勤能补拙的陷阱】,就是说因为过于努力,导致无法区分筛选出天赋最好的学生,这会导致整个教育选拔机制的失败。整体内卷的时间减少后,选拔结果和天赋的相关程度才会更高。


但我们同时需要注意到,这样的减少校际分层的举措,仅局限于义务教育,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变化,还是那么多人要高考,还是那么多人被录取,且高中的校际分层在这样的政策下也丝毫没有减少,在均衡状态下,最好的高中还是在掐尖。

因此,这个政策组合,相当于把大部分内卷通过义务教育深化改革意见带来的洗牌掩盖后,在高中阶段一次性爆发出来。

但好歹,还是少内卷了九年,每星期多睡几小时,也属于功德无量了。


user avatar   Tangyao_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事情。

之前就觉得现在教育压力太恐怖,内卷太严重,父母和孩子都被卷进去不得脱身。而那些很多都是不必要的,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应该以人格养成,常识普及,方法论学习为主。


user avatar   wang-da-ke-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意见一出来,上海这座城市几乎没人再关心垃圾分类了。

微信群里,朋友圈上,公司午饭时间茶歇时间,大家都在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讨论这份由国务院下发的文件,一群毕业已久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还认真讨论起句号和分号的区别,因为如果把文件中一个分号改成句号,可能会导致无数个几百万在瞬间灰飞烟灭。

其他地方可能对这个政策无动于衷,但对上海家庭来说,这个指导意见的出台,就是平地一声雷。

几十条意见,上海人民只关心一条: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不再设置选拔考试,按电脑随机录取。

因为上海人对民办学校的追捧,全国第一。

远超同样是一线城市的北京。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民办学校有3个优势:

1.掐尖

2.抢跑

3.和重点高中的关系

虽然说从法律上来说,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享有同样的法律地位。但是在上海,公办小学,公办初中,甚至包括公办幼儿园,都只是民办学校的接盘侠。

民办学校先考试,先录取,把他们认为聪明的,听话的,悟性高的,家庭给力的孩子们先收入囊中。那些没考上民办的孩子,公办负责兜底,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学上。

幼儿园如是,小学如是,初中亦如是。直到高中,才是公办的天下。

民办学校还可以自行安排学习内容,可以超纲教学,可以延时教学,可以用国外教材自编教材。但公办学校绝不允许超纲,不允许补课。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初中。

每年的中考结束,大家发现,市重点的那些学校,什么四大名校八大金刚,招的学生大部分就来自那么几个民办初中,大家都心知肚明,xx初中是上中的亲儿子,xx初中是复旦附中的亲儿子……不管是推荐名额还是免试名额,这些重点高中都往自己的亲儿子学校倾斜。

而这些亲儿子们,全是民办。

上海的这些高知家长们有数理统计厉害的,他们做了一个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虽然上海高考录取率比外地高那么一点,但是你如果想考好大学,你需要幼儿园就进私立双语幼儿园,然后在幼升小阶段PK掉大部分小朋友,进入一个好的民办小学,否则,孩子以后的路会特别困难,除非他是天才。

论证过程比较复杂,不在这里赘述,反正大家知道这套理论基本上得到了上海大多数家长的认同就行。

于是,起跑线就这样划到了幼儿园。

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牵过去给老师看一眼回答几个题,然后就决定了他未来求学之路是容易还是艰辛,我觉得这样已经够荒谬了。

现在,战火已经烧到了两三岁的小朋友身上。

于是,大家不管是穷还是富,都拼命一样地给孩子打鸡血,上早教班。

大家给三四岁的孩子上英文课上思维课上各种各样的课,让孩子在五岁时认识1500个单词2000个汉字,因为这都是知名民办小学的入学标准。

但是公办幼儿园不允许教知识,怎么办?于是可以提前教识字教拼音教数学教英语的民办园大受欢迎。孩子两三岁就去培训各种技能方便考民办幼儿园,家长为了报各种班占各种坑花钱如流水。内向孩子的妈妈天天发愁孩子面试的时候不敢开口说话怎么办,除了报各种班让孩子多接触人以外,看到孩子不敢和陌生人开口还急得恨不得给孩子两拳。

前段时间有个五岁“复二代”的简历火遍全国,他号称一年读500本英语书认1500字,却被上海育儿群的妈妈们嘲笑不过尔尔,要考上XX湾学校“很困难”。排除那些妈妈们吹牛的成分,上海幼童所承受的学业压力可见一斑,上海的家长们为了孩子升学(才小学)所付出的金钱,时间,所承担的压力也可见一斑。

还是以这个复旦二代为例,家长是精英中产,有钱,有时间,能长期而持久地为孩子投入,为了孩子进民办学校都如此拼命。那么,普通的上海市民家庭的孩子该怎么办?

他们就只能就近去一所公办小学,周围的同学都是被一流二流三流民办学校挑剩下的孩子,老师们上到三点钟就下课,任由孩子们自生自灭?最终公办学校变成垃圾学校的代名词,普通家庭的孩子永无出头之日?

从教育起点公平的角度来讲,我非常认同这次改革。

从减轻家长压力,减轻孩子压力的角度来讲,我也认同这次改革。

教育是需要考虑长远的,不谋一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如果说以前的指挥棒是中考高考,我们用大差不差的基础教育把孩子们培养到15岁,18岁,让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给他们足够的试错机会,然后才给他们分门别类,你去读中专,他去读高中等等。

现在的公办民办双轨制,给民办学校的各种优先政策,就是逼着家长们把眼光一步步缩小,跟着民办学校的指挥棒走,从幼儿园起就给孩子划分三六九等,人生的道路从此不同。

五六岁的孩子,一个比另一个大几个月,一个比另一个性格外向一些,或者一个比另一个早学了几个字几个单词,在面试中的表现自然大不相同。可就凭这些区别,就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去民办学校一路享受政策的优惠,还是留在公办学校被政策所拖累,岂不是荒谬至极么?

还好,最近发布的一些政策,不管是“集团化办学”,“家门口的好学校”,还是“公民同招”,以及最近的“民办摇号”,都是在尽量往起点公平的方向走。

给孩子们一个尽可能差不多公平的起点,聪明的孩子,家长付出多的孩子,高中录取阶段还是给他们脱颖而出的机会。

就跟我们小时候一样。

只是,只要是改革就会有反对的声音。我身边就有不少类似“复一代”的家长,会认为这种教育资源强行平均化,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倾斜给天资优秀的孩子(比如他们的后代),是资源的浪费和错配。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他们说的不无道理。但是,我就是不愿意看到我们的教育以后变成那个香港纪录片里讲的那样,变成一种“赢在子宫”的战争。

上海这几天还没出梅,一直细雨霏霏乌云满天。万家灯火中,有的家长轻轻松了一口气,把两万块一门的辅导班宣传册放进了可回收垃圾桶;有的家长开始盘点起家里的存款,上网搜索学区房的价格;有的家长开始思索如何根据政策调整给孩子报的课外课程结构;也有不少教育产业链的从业人员,开始思索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

大家都在等待政策落地。




  

相关话题

  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怎么教育? 
  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建议「禁止向学龄前儿童提供电子产品」?你支持吗? 
  为什么在美华人不自办学校?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在哪里? 
  清北等顶尖大学是否存在期末划重点等情况? 
  女儿说谎了,家长怎么办? 
  你看过最好的文章或者段落是什么? 
  如何评价中科大2020年春季学期的大物实验教学? 
  当妈这件事需要学么? 
  受过良好教育的穆斯林女性对伊斯兰教是什么态度? 

前一个讨论
谷歌电商 Google Shopping 中国招商正式启动,谷歌电商能在电商行业中分得一杯羹吗?
下一个讨论
真的有会机械也会电子的工程师吗?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