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按照Victor Lieberman《Integration of the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in Global Context, c. 800–1830》的观点,孟-高棉人的农业核心主要依赖半干旱平原上的天然水系沿岸的非人工灌溉型的农业
和核心位于上缅甸的蒲甘王朝一样,吴哥时代,高棉人占据了得天独厚,有着洞萨里湖-湄公河水系支撑的柬埔寨平原,是他们实现霸业的基础,孟人则占据了沿海地带尚未开发,农业欠发达的湿地地区。不管怎么说,这个时候的题主所指的南亚语系民族,确实是在大陆东南亚大半个地区占绝对支配地位
但这个优势地位大概是在13世纪左右被动摇,人口过剩、气候恶化、海上贸易兴起以及蒙古南侵等环境、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作用,吴哥王朝开始衰弱,其核心区也更加集中于洞萨里湖和湄公河沿岸的肥沃地区。同时,来自中国云南的泰民族开始趁机南下,凭借着从前在高原地区培养形成的水利工程管理和灌溉技术,使得泰民族能够开发那些被高棉人所弃之不用的沼泽湿地用以大规模种植湿地作物,尤其是昭披耶河平原地带。泰人成功开发这些地区以后,人口急速膨胀,也吸引了周边的孟族和高棉族人口大规模迁入。虽然早期的泰人王国确实从文化上深受高棉影响,但随着经济地位和生产水平上的不断强势化,最终大部分的孟人和高棉人被泰人所同化的程度渐渐超过泰人对高棉文化的吸收
另一方面,因各种因素而把核心区域南移到洞萨里湖以南的柬埔寨王朝,也无力控制北面广大的伊善地区(今泰国东北部的大片高原地区,前两天发生泰国枪击案的呵叻府就在其中),吴哥时代在这个地区所留下的众多要塞和庙宇也迅速沦落为无人区,在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另一支从云南边境南下湄公河中上游的泰人民族将逐渐用新移民填充这里,也就是盛极一时的澜沧王国,从北面和东面形成泰民族对高棉王国的“合围”。而且,因高棉人始终还是偏好于在沿河集中地区耕作的老祖宗习惯,使得其农业规模和人口相比昭披耶河平原的差距越来越大
而且在近代早期以后对高棉王国还有个更加致命的弱点。理论上讲把政治中心迁徙到更靠近沿海的湄公河下游,也是有为了更方便开展海上贸易,获取来自伊斯兰世界或中国的物品的目的,但中南半岛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偏偏把这个唯一美好的理想都打破了:明王朝对三宣六慰的经营,使得北面的兰纳(八百媳妇)和澜沧王国(老挝)都可以通过这种关系轻松从云南边境陆路获得来自中国方面的物品,而大航海时代东来的欧洲人,则把海上贸易的重心放在了交通更加方便,经济更为繁荣的大城王朝。也就是说在这激变的时代潮流中,不管是高价值的中国货物还是犀利的欧洲火器,高棉人王国很杯具的一个也捞不到,好处全部集中在几个泰人系王国手里,复兴也就更加没有希望了。所谓“柬埔寨的黑暗时代”真的不是随便说说,简直是一衰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