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并不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英国才是。而这个问题下居然有回答和法国左翼有关系的,可问题是社会党和法共得势时候的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和中国关系那真是差的很呢。
1949年,当人民解放军打进南京的时候,苏联大使馆名义上配合我党涉外政策:没有正式外交关系所以不承认解放区新占领城市所有原国民党有外交关系的大使馆和领事馆的外交人员外交身份的政策,所以伴随李记国民政府南迁广州。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诸国,却留在了南京观望。这倒不是西方国家安什么好心了。
我党在解放之时拒绝承认新解放城市的一切外国外交人员的官方身份而一律视为外国侨民的目的,就是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目的是为了彻底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而当年西方国家暂留南京并保留各地领事馆,并且试图和我党进行接触的目的,无非就是试图保留多年来在华特权和财产,甚至企图搞两个中国行为。最终的结果,西方国家中除了和我国没有历史矛盾的,没啥在华特权的国家之外剩下的,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结局。
一种是美国式的。它试图用“承认中共新国家”的方式作为交换,换取其原外交机构和特权继续存在(同时起到在华的情报站的作用),并且保护在华美国资产的权益。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我党不吃这套,不仅不承认其外交人员身份(你们有外交关系的是国民党政权,它已经被革了命了),并且收回其在华兵营、对其在华设施征收房屋税(这是中国的房子,你们外国人用自然应该交税),最终没收其在华资产,于是美国就只好关闭全部在华外交机构,彻底滚蛋了。
第二种是英国的。它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而且非常迫切。当然这个原因和它和美国在华的帝国主义掠夺方式不一样:第一是英美在华利益方式不一样,美国主要把中国当做廉价商品倾销地,英国则有大量实体投资;第二是英国在华投资要高于美国,比美国更害怕其在华资产被没收导致英国资本损失惨重;第三是香港问题,英国害怕把中共惹到了,干脆直接南下把香港给解放了。还有香港的经济地位和英国在内地的利益是很切实相关的,如果彻底断绝了和中国的贸易往来,那么香港的贸易港将繁荣不保。还有一个区别就是,英国不太在乎国民党在台湾能不能站的住脚,它认为中共占领台湾是迟早的事,国民党扶不起来,犯不上为了蒋介石而失去中国大陆这个贸易对象。所以它比较着急承认共和国并且建交,但是它的本意还是要维护在华的旧帝国主义特权和维护在华资产的利益。外加当时一系列外交波折,最终形成了一个后来我们都知道的“半建交”模式。
而法国,在我们刚建国的那时,在这两种倾向中,它和美国更一致些。首先,它在中国的投资不像英美那么多;第二,第四共和国也担心我国会支援印度支那的革命运动,那个时候法国和英美一样曾经打算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然而我国和苏联承认的越南政府是胡志明的北越,和美英法扶持的保大伪政府相对抗,所以第四共和国就为难了。再加上后来我国帮助北越在奠边府把法军一顿痛殴。所以左壬把持的第四共和国,在五十年代那是和美国贴的比较近的(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上,西方国家里只有英国比较积极);第三就是阿尔及利亚问题,第四共和国积极镇压北非的民族独立运动(包括法共),这同样是一个影响中法关系正常化的问题。所以整个五十年代,中法关系,和我国同其它的帝国主义国家关系没什么区别,那个时候是敌对状态的。
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在这边,中苏大论战已经搞得关系很僵硬。在那边,第四共和终结后,戴高乐坚持独立自主政策,不再像第四共和国对美国贴贴。开始重振法国的大国地位,向美帝霸权挑战:先是撤出受北约控制的法国地中海舰队,不许北约在法国储存核武器,又把美国驻法军队赶了出去。之后还拒绝了美国“多边核力量”计划,否决英国加入欧共体....同时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开始积极接触。
简单来说,戴高乐在外交上要抗衡美国霸权,在这种问题上戴高乐和毛主席有很相似的看法。再加上影响中法关系最重要的一个障碍:阿尔及利亚问题已经被戴高乐用全民公决的方式支持其独立的方式解决,不复存在。同时我国也要在美苏围堵之下来寻找外交的新天地,时也运也,契机出现了。1963年8月,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埃德加.富尔通过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提出想对中国进行一场私人性质,不带任何官方性质的访问,周总理经过分析认为富尔参议员来中国肯定是有什么使命,于是批准了。10月22日富尔到达北京,当时我国给予其高规格接待,毛主席和刘主席都分别接见了他。富尔于抵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向周总理转交了戴高乐的亲笔信,表达了戴高乐对中法关系的重视并且授权富尔全权代表法国同中国开始这次关于建交的秘密谈判。
不过谈判也不是那么顺利,中法建交谈判中绕不过去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台湾问题。
说到这就可以明白了,不用太把人家法国人当成怎么进步怎么进步。中法建交,是个互利关系,互相有利益需求,不用把法国吹的太过。这个从建交谈判中最为关键的台湾问题就能看出来了。
当时周总理表示,中国对待与华建交的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分别有全建交和半建交两种方式,对于那些一方面承认新中国一方面又在联合国里支持蒋介石的国家顶多半建交,就是像英国那样搞个代办级关系。如果法国也这么搞,那么就不会发生法国是率先和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的故事了,顶多是第二个英国而已。不过呢法国人比较要面子,富尔参议员说中法关系不能拖泥带水,要么一步到位,要么就维持现状(目前非建交状态),不搞半建交那种方式(中英半建交模式也算世界外交史的一个首创发明了)。但是一提到台湾问题法国就含糊其辞。
也就是说,法国的态度是,想和中国建交,但是还不想和台湾主动断交!而先和蒋介石集团断绝关系再建交原本是我国外交铁律。富尔对周总理说“台湾问题是一个微妙的问题,我们的想法不是要迁就“两个中国”的主张,如果法国承认中国就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这会涉及一些同台湾的关系的程序和措施问题....对法国来说,同台湾断绝一切关系有困难,因为岛上有一个事实上存在的政府,而戴高乐将军不会忘记世界大战时他同蒋介石是一个阵营的,不愿意突然切断关系。”
这就难办了。
之后谈判的难点就在这。法国在台湾问题上就是车轱辘话,老是强调法国不能对不起老朋友(蒋介石)。之后法国还提出三种建交方案,第一种是无条件承认,方式是法国宣布正式承认中国,中国表示同意;第二种是有条件承认,法国表示愿意承认中国,中国提接受承认的条件;第三种是延期承认,也就是法国先不在政治上承认中国,但是先建立某种特殊关系。总之就是面子问题。我国的回复是台湾问题没商量,这个问题不解决中法就不可能建立大使级别关系。
然后富尔表示能不能建交后法国在台湾留一个人,降低级别?这其实和英国本质上很像,在英国没有国民党的代表,但是英国在台湾有领事,还在联合国支持国民党,于是就搞成了半建交这个样子。法国还不想搞半建交,这样比较丢面子。还有建交问题法国坚守第一种无条件承认方案。导致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最后,还是周总理提出来一个“有步骤建交”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是中国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的条件下,在程序性问题上作了合理的主动让步。
这个有步骤建交方案总共分三步:
第一步:法国政府正式照会中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议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和互派大使,中国政府复照表示同意。并且在照会中要申明:认为法国政府采取这一行动意味着法国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不再承认“中华民国”和它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第二步:中法双方同时发表上述来往照会,并随之向对方派遣筹备建馆人员;
第三步:采取上述步骤后,如果法台之间能迅速撤离外交机构和人员,断绝官方关系后,中法就可以互相派遣大使,完成全部步骤。如果法台之间仍然保留某种外交关系,中国就中断建交步骤。
法国人表示,中方还有可能中断步骤?还是不好。于是谈判又停滞了。
最后,还是周总理经过殚精竭虑的思考后,又提出了“直接建交方案”。这堪称是周总理谈判表达艺术的经典:在中法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达成默契的情况下,采取中法先宣布建交,然后法国按照同中国建交后形成的“国际法客观形势”,将“自然地”导致结束其同台湾的关系。
政治就是一门表达的艺术.jpg
这回是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上,最大限度照顾了“法兰西民族自尊”和戴高乐个人的面子和处境了。法国人表示这回可以了。法国人对这个方案的理解是这既不是无条件建交也不是有条件建交,而是一种附加解释的承认,等于把两种建交方案给融合到一起了,高明。
最后双方又从个别文字上又从照顾法兰西民族“自尊”的角度进行了微调,建交方案最终定稿了。后来经戴高乐总统批准,双方在瑞士伯尔尼就建交具体事宜再次谈判,于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并将于三个月内互派大使。
最后的技术问题就是,鉴于法国不愿意主动和台湾断交,那就只能设法逼台湾先提出断交了。这个问题上中国再次就具体形式上向法国让步:根据双方事先协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次日也就是1月28日发表声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谈判并且达成两国建交协议的。按照惯例,承认一个国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的意味着不再承认被这个国家人民所推翻的旧的统治集团”。
同时法国外交部也发表谈话,表示法国以前、现在和将来在巴黎都不会有两个中国的代表。总之就是自己不主动提,而是对台湾国民党集团旁敲侧击,终于迫使台湾当局在2月1日发表声明,将与法国断交并撤走大使馆。
其实有时候好奇,如果蒋介石就是死皮赖脸的不断交该怎么办?(笑)
以上就是中法建交的大体经过。中法建交被称为“外交核爆炸”,国际影响深远,这件事是对美苏两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是有力的制约。诚然对于我国来说中法建交是我国同西方国家建交浪潮的一个开头,不过这对法国来说同样是戴高乐独立自主路线的一个成果。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就是唯利益至上,不用那么夸张的把法国说成多好多好。这个问题下有一个答主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趣:“戴高乐已逝,勿念旧”。诚然当年东西方两个大国的伟人的目光如炬,抓住了契机达成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但是历史已经流淌过去,未来面对新的变数。戴高乐主义在法国政治已经成了历史,现在的法国无论左右壬,都是和美国贴贴的紧密,所以面对未来还是要有新的看法,不用老被过去的事情缠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