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来讲一个小故事。
一个企业中层管理者,年收入20万,由于花销较大,每年消费10万元,可支配收入10万。前两年负债五成买了一套房价值100万,去年发现房市依旧很好,再次通过亲友拆借与银行按揭负债100万购入房产一套。按理说这种情况应该要缩减开支早日还贷的,但是由于面子问题购入B级车一台按揭30万。目前总负债180万,年均可支配收入10万加房租收入3万。算下来,每年的收入只够付银行利息。
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大家明白我们当前中国经济的症结所在。我们经济的症结是什么,间接融资(债权)比例过重,直接融资(股权)占比太小。我们的经济风险基本上全部集中在我们的银行体系中。
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止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0万亿元人民币。考虑或有债务后,全国各级政府债务约30.28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7.9万亿元。
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攒下来的外汇储备4万亿美元,居然填不上政府债务这个大窟窿。更不用说采取节约开支的办法来抵减债务,因为政府开支减小,经济增速就会下去,就业问题会让执政党一个头两个大。
这时候,我们的总理有什么办法带领我们走出这个经济困境?如何把这个集中在银行体系的风险炸弹拆除,我们的智囊团想出来的办法是,将一个大的炸弹拆成无数小的炸弹,比如说通过影子银行承揽平台风险,通过信托方式承载地产风险,通过民间借贷承载小微风险,这几年上面提到的几点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不少人还从里面挣到了钱,但是我们要明白,让他涨是为了卖,让他跌势为了买。参与其中的这些朋友,我们扮演的都是拆弹人的角色。
但是,要让风险出清,这些力度都还不够,最终挑起大梁的只能是所有的资本市场核心——股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的政府还有一个未变现的大钱袋子——国有企业。如果说卖掉国有企业的钱可以抵减债务,同时让私有制经济为国有经济注入活力,这样在经济减速区间也能维护社会就业,无疑成了目前少有的良方。
我们政府无疑是有将股市挑起来的手段,高额的存款准备金一直迟迟不肯释放可能就有这方面的考量。必须让民众先对房市预期减弱,这样才能不让资金流进房地产这个池子,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国际形势,才能让国内转型不被国际热钱打乱。
这一轮的行情,我个人判断,从乌克兰危机始(美国注意力北移,转型获得良机),自邮储银行上市终(最后一个未上市的大象,一般用来殿后),中间贯穿的是连续的宽松政策(降准、降息)、红利政策(T+0,个股期权)、风险中枢上移(债务刚兑打破、存款保险)、资本回流(沪X通、纳入MSCI、资本项开放),这一轮拆的是核心的一个大炸弹,是通过股权换债权的最后机会。如果能够让股市最终的暴跌代替银行系统的全面崩盘,于国家,于共和国的每个你我,都是辛事。
我喜欢看NHK的纪录片,他常常能将平平凡凡的生活拍出一种宿命般的时代感。我们过的每一天,都是这个动荡时代的一部分。
我想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让时代的风劲吹。
----------------------------------------------------------------------------------------
12.1
最近几天都在思考操作的事情,无聊写下此篇,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
看到大家的抬爱,让本人有点儿惶恐,因为预测市场这种事情从来都是神仙才做的了的,请大家当个参考就好了
今天上午特意推掉一切活动在家减杠杆,因为我从去年年底开始一直通过正回购杠杆套作银行转债,到目前为止收益已经很不错了,我把我的仓位分成十份,目前已经出了两份了。我从来都不做波段,一个周期里卖出了就不会回来了,所以平时我也是通过放期指空单对冲下跌风险,但是做的很少,因为看不准。
很多小伙伴都问我投资策略,其实我也是一个26岁的小孩子,投资经验也不丰富,公开一下个人持仓以及接下来的想法,大家帮我斧正斧正
目前的债券仓位占总资产约80%,主要持仓中行转债、工行转债、平安转债、石化转债,兑现了全部的隧道转债收益,其余部分杠杆收益很快可以兑现了。
目前的A股仓位大概是总仓位15%,主要投资了国投电力、中国平安、潞安环能(仓位较小,对冲国投火电部分煤炭涨价风险)
目前港股仓位大约占到总仓位的5%,主要是通过港股通投资了中国光大控股
接下来我会陆续出清可转换债券部分,同时利用离岸账户孖展持有H股光控,利用沪股通孖展承接A股国投与平安增加组合的进攻性,保持股票杠杆仓位占总资产35%左右的并逐步递减兑现收益,剩余资产全部用作打新。因为香港的孖展成本只有3.5%,节约出来的资金打新收益约有12%,中间有8%左右的套利空间。同时总仓位未变并不增加持仓风险。
国家需要的主要是融资,真希望我有一天能够将绝大部分资产打新报国,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