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读性上来讲,《国榷》与《明实录》相比要差一些。《明实录》修自六曹章奏,而六曹章奏皆是诸臣原疏,此所谓诸臣者又复以甲科居多,文笔的优美与合理性是《国榷》所不及的。毕竟谈迁终生止步于乙榜,读过《国榷》就知道,他考不上进士的确是有理由的。另外《国榷》中大量的人名是空白,这一点可以理解,因为《国榷》是谈迁个人所著,资料来源有限的前提下,基本没有精力再去完善细节,只是多少有些遗憾。
若排除崇祯朝,单以自太祖至熹宗的历史来看,《明实录》无疑超出《国榷》很多。但《国榷》中亦有视角独特的观点,可补《明实录》之不足。比如对于孙承宗的评价,谈迁并未以孙殉国而笔下留情,而是称孙为『福将』,将孙在辽东期间未历大败的原因归结为幸运。视角颇不寻常。
但因为历史的原因,《明实录》至熹庙嘎然而止,这就为《国榷》的重要几天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国榷》对于崇祯朝的记录是不可多得的史料,想要详细了解崇祯朝的历史,《国榷》恐怕是最佳的入门教材。而且《国榷》中又留下了大量的与清修明史完全不同的史料,确实能解开很多令人迷惑不解之处。比如为什么会爆发松锦之战,为什么崇祯会压上全部力量与皇台吉一决雌雄,这里面的因果,离开《国榷》是很难看明白的。还有比如崇祯到底知不知道洪承畴叛变降敌?这一点上,《国榷》的记载又与很多其他的史料观点相反。又如孙传庭为何下狱的问题,不看《国榷》,是搞不明白的,因为《明史》的记载明显自相矛盾,不合情理。
总之《国榷》值得一读,但论价值,确实比不上《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