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虾虽然比克氏原螯虾个头小,但是无性克隆式繁殖导致它的育种比有性繁殖的容易得多,因为后代容易保持性状。再加上最近发表的文章指出它3.5个G大小的基因组,20年间才产生了400多个SNP,说明它遗传很稳定,自然情况下不会瞎突变导致性状退化,又是非常有利于育种。只要把虾卵拿去照伽马射线,同一批孵出的虾长到成年后里面只留最大的,剩下的全部杀死(吃掉),这个最大的产的卵再去照伽马射线,下一代里还是只留个头最大的……重复十几轮后,就获得了个头超过克氏原螯虾的龙纹虾了。
正好我们有伽马射线诱变装置,我已经打算这么干了,已经下单买了虾,已经向上面申了经费,打算开干了。
也许我将来会在知乎直播育种过程。
=============
出师不利。由于春运繁忙,顺丰实际上已经没有飞机可以发货,但为了揽生意仍然恬不知耻地从卖家那里照常收了虾,然后在发货仓库堆了超过48小时,虾已经全部缺氧闷死阵亡。
这事儿纯粹是被公众号带了节奏了。
这篇子刊文章的价值在于揭示了孤雌生殖的分子演化原理。而不是发现了一种孤雌生殖的龙虾。
这种龙虾孤雌生殖十五年前就明确,当时文章发得比较高,但也算是生物学界的老黄历了,十五年来以此龙虾做分子研究的也不是没有。到了这公众号的文章里,几乎抹掉了十五年来的各种研究发现,片面强调今年这篇文章的价值。十五年什么概念?我才小学刚毕业,今天各位知乎大学生还在幼儿园。
所以问题来了,一种15年前大家已经知道它能孤雌生殖的鳌虾品种,为什么在过去15年还没有成为某种著名的廉价优质的食物来源?
孤雌生殖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越低等的门类就相对常见。甲壳类里存在孤雌生殖是生物学常识,比如经常养来当饲料的丰年虫、水蚤都有孤雌生殖。
即使是鳌虾这一类,也已经发现了两种孤雌生殖的,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更牛,兼性,有性无性皆可。
这篇文章至少在我周围的圈子里根本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和讨论,算是非常小众的成果,只有对生命科学真爱,爱好演化话题的人才会讨论。
什么“克隆”,什么“复制”
都是标题党。
论文里自己这样用就是官方标题党。
最后给大家一个彩蛋(免得这么容易被公众号标题给唬了):孤雌生殖在高等动物里偶尔也有,最反常识的是火鸡也存在低发育成功率的孤雌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