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史上有哪些搞笑、奇葩或者意想不到的战争? 第1页

        

user avatar   douzish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1、

砍树战争

1976年8月18日,联合国方面派人去朝韩哨所中间去砍树。因为这棵树挡住了联合国的视线。

正砍着,朝鲜来人了。

“不许砍!”是一名中尉,九名士兵,声势浩大。

“这棵树长在韩国,我们在砍韩国的树,不是朝鲜的树。所以我们是合理砍树。”联合国军负责人博尼法斯上尉很严谨地指出了朝鲜方面的漏洞。

显然中尉受到了刺激,指着博尼法斯曰:“行,你他妈给我等着!”

回去叫人去了。

一群朝鲜兵带着凶器前来,主要是锤子、棒子什么的,冲上来就对博尼法斯一顿毒打,结果给打死了。

美国很生气。

人云一命抵一命,但美国坚定地认为这并非事情的关键,关键在于——这是一棵树引发的冲突。

是的,我们得继续砍树!

合计了三天,调了大部队前来砍,前方砍树的是工兵小分队,后头是大部队护驾,那两翼,便是韩国的特种兵。砍一棵树难道还要带机枪么?显然不能那么二逼,枪藏在后头的车厢里。

在朝韩线附近,预约好了无数重炮,直升机在飘,战斗机在飞,大部队随时准备。

朝鲜方面派人观察,足足派出了一个连来观察局面。观察了许久,他们弄明白个事儿:对方好像人很多诶!

同时似乎也搞清楚了美韩的目的,他们就是来砍树的。磨洋工,足足砍了一小时,还给留下个树桩。

砍完树,联合国司令部深深认为朝鲜会恼羞成怒,所以立即进入了准备战斗状态,美第2步兵师进入24小时戒备,中途岛号航母进驻朝鲜海峡,驻日本的一个F-111中队,驻冲绳的一个F-4中队和2架B-52也待命增援。

呵呵。

反动派狗急跳墙!破坏森林的臭流氓。

朝鲜捡到了证明美军行凶的铁证——砍树用的斧头!

证据确凿,还敢抵赖?

于是朝鲜仔细研究了这把斧头,没甚特别,要说特别,就是斧面上还有字,上书“Made in Austria”。

奥地利制造

哦……原来你们是一伙儿的!!!

朝鲜很生气,愤然与澳大利亚断交。



2、

唐与印度战争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这一年的盛夏,远在天竺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印度,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骚乱,从而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

而中国的贞观时期属于唐朝,是李世民执政期间的唐朝。这时候的唐朝,国力雄厚,气吞万里如虎,属国无数。那么多附属国,你得下去慰问,亲切的慰问。

真的是亲切慰问,走上上万里的路途,去中亚,去西南,去遥远的西伯利亚,去天竺。使者去他们那里,既不能分别去,也不能让他们经常来,毕竟要花很长时间。于是李世民想了个办法,让使者带着国书出去巡游,一口气走完亲戚,如此,便可省去诸多麻烦。

小将王玄策接受了命令,当上了唐朝使者。这一次出使天竺、回访吐蕃,难得出去一趟,还得探望文成公主,于是带了很多慰问品。

当然,这些慰问品不是给天竺的,而是等从西域绕到大食国,这样的话,从吐蕃(西藏)到四川再到长安,如此便可把东西捎带给文成公主和唐朝女婿松赞干布。

李世民认为,人去太多了花费大,咱吃的、用的都是老百姓给的,别浪费。

可人去太少了也不成,那么多东西,一辆车不得起码有一个人护送么?不然东西就送不到了。

带多少人合适呢?

三十个吧!

王玄策带着三十人先走到了西域。

访问。

绕道。

继续溜达。

终于抵达了天竺。

不巧的是,王玄策在天竺,刚好赶上了咱们前头说的政变。

印度的国王尸罗逸多得了病,没几天就死了,一名叫阿罗那顺的大臣篡权自立了,当了一把皇帝。由于是篡权,自然是引起了印度北的骚乱。同时也影响到了王玄策的计划,王玄策那三十人的使者团,被劫持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那个不知道名叫阿罗那顺的家伙,得知唐朝使者带着礼品路过带着数万军队,来劫票了!

是的,你没看错,数万大军,就为了抢那几车东西。而且,不出所料,经过异常激烈的战斗,王玄策等人被俘了。

要说阿罗那顺也是个没出息的主,他要是为了开疆拓土也倒没啥好说的,可惜偏偏就是为了那些礼物,根本没想到过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东西算是全部扣下了,阿罗那顺开始在恒河边上热烈庆祝自己的胜利。

兴许是抢了宝物很得意,所以他们对王玄策等三十人的看管就松了下来。自然,王玄策能被李世民选中当使者,也绝对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和其余几人挣脱枷锁,竟成功打死守备,盗去几匹马,骑着大马,一路向东狂奔而去。

王玄策撂下一句话:你们这是找灭!

在安妥以后,王玄策找来文房四宝,写了两封书信,分别派快马速速知会吐蕃、泥婆罗两国。

两封信很快被送到两位国王手中,两位国王,一个是李世民的女婿,一个是绝对服服帖帖的附属国,他俩均表示不可思议,认为印度方面的人一定是脑子让驴给踢了。

出兵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尤其是那个吐蕃的国王,直接火冒三丈。主要是,你抢东西抢到了文成公主和我头上,还有我那老丈人,他什么水平,你们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

松赞干布立即让人挑选了吐蕃全国最精锐的一千二百名骑兵,与泥婆罗七千铁骑,先行奔赴战场。

而阿罗那顺的军队依然在恒河边上庆祝自己幸福的人生,尔时,阿罗那顺正在跳舞,隐约看见不远处有扬尘,有响动……什么?兵马!什么兵马?

好像不是我们的人!

放屁!

真不是!好像是敌国大军!

多少人?

不清楚……

说时迟,那时快,阿罗那顺惊呆的那一刹,他的数万大军就被八千铁骑冲散了。

我来告诉发生了什么:

王玄策率领八千铁骑汹涌而来,看见阿罗那顺数万大军正在跳舞,冲锋陷阵而去,毫无防备的印度军见着明晃晃的刀子已然吓懵了,只能抬沟子就跑。由于是屁股朝后而不是刀口相向,所以大家纷纷被砍烂了屁股,壮烈牺牲。

据记载,被斩首的有三千多人。因为踩踏和拥挤,而不得不被挤入恒河,因此被呛死的有上万人。

完蛋了。

阿罗那顺知道自己完蛋了,镇定片刻之后,决定重整旗鼓,很快纠结了惊魂未定的余众。

因为他知道,唐人带来的兵都不是自己人,而且只有八千个,此时如果狠狠揍他们一顿,一定会反败为胜。

阿罗那顺疯狂地扑向王玄策,可事情并没他想的那样简单。因为他的攻势,被王玄策一一化解了。更离谱的是,一个叫蒋师仁的副将,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瞪着铜铃大眼,凶神恶煞地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把丫给生擒了。

阿罗那顺知道完蛋,便开始哭爹喊娘地乱叫,说的什么也听不懂,总之是他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八十岁的老母什么的,希望王玄策大慈大悲,放他一条生路。

但阿罗那顺的家族似乎还是没弄明白他们现在的处境,阿罗那顺的族人得知王玄策只有八千人以后,便领着大批军队堵住了江口——是的,这是唐人退军的去路。

负责干他们的,还是小将蒋师仁。那头传来了印度的国骂,蒋师仁大略听了几句,粗略看了一下对方的阵势,知道对方的将领根本不会打仗,便领着一伙子兵抄空杀了过去。最终导致印度数万大军惨败,溃败,以及抱头乱窜败。

史载,这一仗,捕虏一万两千余人,活捉了印度贵族。等活捉了这群人之后,蒋师仁才明白,封堵江口的,正是阿罗那顺的妃子和那帮比那群娘们儿更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蒋师仁无奈地笑了,“讲真的,你们真不是来搞笑的吗?”

王玄策被这群人羞辱了一番后,决心干掉整个印度,于是率领军队再破印军,已经将北印度和中印度击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竺国内受到了异常巨大的震动,相继有五百八十余座城邑投降。而且尸鸠摩送来了牛马万头,还有数不清的金银,用于求饶,王玄策这才溜达着回朝述职,因为,毕竟动用了传檄,自己还封自己当了兵马总管,封蒋师仁副总管,必须回去报告不是?

事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总之礼物总算送到了吐蕃,而王玄策也得以顺利回国。

这就是传说中的“唐与印度之战”,也就是传说中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



3、

抢媳妇战争

那日,齐桓公和蔡姬在湖上划船采莲,莲叶何田田,他俩玩儿得很开心。蔡姬玩儿嗨了,就开始往齐桓公身上洒水,齐桓公当然是制止的。蔡姬本来就知道齐桓公怕水,桓公说别闹,她就知道桓公怕了,晃荡小船,越玩儿越嗨,最后溅了桓公一身。

桓公当时就怒了,心想你是傻逼吗?

遣返。

回你哥那儿反省反省。

蔡穆公看见齐国把妹妹送回来了,也很生气,开会的时候当众大骂:“送人回娘家,显然不想过了!”我妹妹长那么漂亮,你居然敢遣返,有你哭的一天!

遂将蔡姬嫁给楚王。

齐桓公是喜欢蔡姬的,年轻漂亮有活力。因为宠着蔡姬,所以蔡姬越来越没数。齐桓公送她回娘家,也是指望蔡穆公能好好教育教育他这个不懂事的妹妹,让她意识到在湖心荡舟吓唬国君的行为是错误的,而且错误很严重。

可是,没想到啊没想到,这边儿还等着媳妇儿回家道歉呢,左等右等,居然等来了媳妇儿改嫁他人的消息。

小白闻讯震怒,一万只草泥马在心中奔腾。

盛怒之下,领军攻打蔡国。

蔡国,小国也,真不是齐国的对手,齐国还没脱裤子,蔡国那边儿就已经跪地求饶了。

齐桓公余怒未消,因为这事儿还没完,媳妇儿被别的男人抢跑了,他得要回来。面子还是要的,媳妇儿也得要回来,还没想好借口,反正军队已经来到了楚国边境。

楚王听说有大军压境,不敢怠慢,立即纠集军队跟丫对峙。

于是,史上有名的抢媳妇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楚国莫名其妙被齐国压境,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南,距离那么远,气势汹汹,到底发生了什么?楚王自然要先问明白怎么回事。

喊话不可能让国王喊,自然有专人打嘴炮,楚国是大夫屈完,齐国是国相管仲。齐国这回打楚国,道理是有,就是不能明说。此番兴师动众,必然要找到楚国的大罪,哪有说是来抢媳妇的。

屈完先发话了:“为什么打我?

管仲自然不能说是因为小白的媳妇儿跟你家楚王跑了,他过来就是为了找他媳妇儿的。那么多人看着,这让小白以后还怎么严肃地混在这个世界?

好在老谋子管仲自有谋略:“因为你很久没有给周天子上贡了!居然不给天子生活费!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屈完:“哼!我不给他生活费这种事也是关你屌事!我承认不上贡是错的,可是都不上贡,又不光我!你跟我哔哔什么?”

管仲:“呔!脸都不要的人竟然能如此嚣张,真是道德沦陷了!好,那我再问你,周昭王为何偏偏死在你的境内!?”

屈完:“呵呵,周王的死又是关我屌事!他自己坐船淹死的!”

管仲:“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在你的境内被淹死呢?”

屈完:“我不知道,又不是我淹死的,汉水淹死的,谁淹死的你问谁去!”

看来骂架是骂不出道道儿来了,春秋时期出征,你必须有足够的理由打人家你才能动手,否则就是不义之师,所以也不好意思打。

管仲想不出揍楚国的理由了。

就问桓公,白,咱走不走?

桓公其实早就琢磨过了,你要脸,人家也要脸,你现在领着大军来管人家要媳妇,人家能给你吗?

这回抢媳妇,名义上是因为楚国老打郑国,齐国要“帮”郑国出口气。于是给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都写了信,带着八国联军征讨楚国。各国观光团也都知道桓公媳妇儿没了,都很同情,可见陪失恋者一起愉快的耍酒疯也是很有必要的。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齐桓公的媳妇儿跟人跑了,只有齐桓公自己以为大家都不知道,还假模假式地让管仲上阵对骂,彰显大国实力。

本来没什么要紧的,结果一口气对峙了半年,顺便耀武扬威,总不能啥都没干就回去吧——来都来了!

对峙了半年,齐桓公请屈完参观齐国军队的阵仗。

齐桓公:“是不是很威武?”

屈完:“我们讲究以德服人。”

一句话把齐桓公噎得够呛。

了解到实情的所有人觉得没必要再哔哔了,最终各方都给了台阶下。

齐楚结盟,双方撤军,其余人和齐楚一样,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长达半年的对峙终于告一段落。

许多同学问蔡姬呢,蔡姬摆明了是没要回来好么!

但你们真的没必要为小白的性生活担忧:

初,齐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蔡姬,皆无子。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无诡;少卫姬,生惠公元;郑姬,生孝公昭;葛赢,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

好了,这就是抢媳妇战争,纪念小白那无处放屌的青春。


======================

①维基百科

王玄策

②维基百科

齐桓公

③维基百科

板门店事件

谢谢楼下提出朝鲜和澳大利亚断交原因质疑的同学,事件最初源自于驻澳大利亚特派记者李学江(人民网堪培拉2000年11月16日专电)

http://news.sina.com.cn/w/146430.html?from=wap

,朝鲜与澳大利亚2000年重新建交,此事由朝鲜某外交官提及,故而人民网有这篇报道,朝鲜的导游也对此事颇有提及,概因朝鲜本身也有这个说法。另还有朝澳断交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澳大利亚支持韩国不支持我所以断交”,二是“驻澳大事在堪培拉买宝马被告知已被韩国大使买走啦所以我跟他绝交”。

不删,请大家自行鉴别。

======================


user avatar   zhao-xue-hao-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江户幕府末期,日本和英国之间发生的第一场“战争”和之后一系列的敌对事件,居然是因为牛肉引起的。

在日本西南海中,有一个名为“宝岛”的小岛,当时岛上大概有200多人,当时属于萨摩藩管辖。

文政七(1824)年七月八日上午,一艘外国大帆船突然出现在了西侧的海边。大帆船上的七八个水手划着小船,登上了宝岛。

由于宝岛是萨摩藩的犯人流放地之一,因此萨摩藩派遣了一个名为吉村九助的武士,负责监管流放犯和岛上的事务。

吉村九助和村民看到有小船靠岸后,马上靠近查看。却发现这是一群高鼻深目,晒成小麦色皮肤的外国人,他们身高六尺(180cm),外表十分剽悍。

吉村九助和外国水手们在沙滩上又写又画,奈何双方所写的文字对方都完全看不懂,笔谈完全行不通。由于吉村九助和外国水手们说的语言也完全不通。吉村九助反复重复“长崎 荷兰”等词汇,对方貌似听得懂,却并不认可。

吉村九助情急之下,突然想起十多年前强行闯入长崎港的“英吉利人”,便问道:“你们是‘イギリス’(English)人吗?”

说道这里,这群人才有了些反应。因此吉村九助估计对方是英国人。

这群英国水手比划着向吉村九助表示想要买新鲜的蔬菜,还想要买正在海边吃草的耕牛宰着吃。

但是耕牛对于农业民族的日本人来说极为重要,更何况日本严格禁止食用兽肉,而且自然不可能将牛卖给英国人。因此吉村九助比划着表示“蔬菜随意买,牛不可以卖。”

英国水手们又拿出随身携带的金银货币、烧酒、点心、衣服之类的物品想要交换,但是都被吉村九助和村民拒绝了,只是搬出大米和蔬菜。英国水手们没有买大米,只抱着一堆蔬菜回到了船上。

宝岛上的日本人原以为接下来会相安无事,没想到,两个时辰过后,英国船上突然一声炮响,接着船上放下了三艘小艇,载着二十多名手持步枪的水手上了岸。

宝岛的村民们见状,大惊失色,男女老少都向山里逃去。

然而吉村九助却决心要和这些蛮不讲理的外国人会一会,见到岛上的实际负责人这么立场坚定,萨摩藩的流放犯本田助之丞和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也决定一起留下来。

可是,这些日本人从来没有打过仗,显然不是二十多个全副武装的外国人的对手。于是,吉村九助下令大家躲在他办公的番所里,等到英国水手靠近后再发难。

这群英国水手上岸后,只是开枪打死了一头耕牛,随后专注于把岸边的三头耕牛赶到小船上去。因此只有三个水手出于好奇,向小岛的村落里走去。

正当水手们走到距离番所只有六七米的时候,躲在屋内的吉村九助突然发难,点燃了铁炮(火绳枪),一枪射穿了为首的英国水手的胸膛,随后一众人拔出刀冲了出来。剩下两名英国水手大惊失色,胡乱开了两枪,便没命地逃出了村。

可能是这两名逃跑的水手添油加醋夸大了村里伏击的人数,也可能这只是一艘普通的英国捕鲸船,船上的人员不善于打仗。总之,正在岸边抓耕牛的英国水手们急急慌慌地赶着三头耕牛上了小船,然后逃回到了大船上。

这艘帆船在宝岛旁又停靠了三天,估计是船上的水手们围绕着是不是要为同伴报仇而展开了争论,最终放弃继续交火和交涉的一派占据了上风,到了十一日才启程离开了宝岛。

而那个被打死的倒霉水手,非但没有吃上牛肉,还被宝岛上愤怒的村民们用盐腌成了干,然后送到长崎去验明正身。

这件事情刺激到了德川幕府,第二年,幕府便颁布“异国船驱逐令”,下令驱逐除荷兰船只外的一切靠近日本近海的外国船只。直到鸦片战争清军惨败后,日本才不得不消了驱逐外国船只的命令。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1962年中印战争就是一场很奇葩的战争。它的奇葩性主要不在于军事上,军事上有一方大败,这是军事史很正常的事情。它的奇葩之处在于对印度造成的政治后果

中印战争中印度只不过死了4000多人,一个5亿人口级别的国家在边境上损失四五千人,没有一个重要城市被敌人攻克,敌人很快撤走,没有赔款割地和不平等条约。说实话中印战争这种程度的失利,即使对大清和中华民国这样的烂政权也是不疼不痒的,没想到会对印度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最起码可以把这场战争变成一场被遗忘的小战争。操作得当的话,把它炒作成一场胜利也是可以的。结果尼赫鲁政府居然让这场战争变成了一场可怕的政治灾难,使印度的内政外交都受到沉重打击,并形成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重大民族心理创伤。

应对初期的战争失利,印度政府其实有两个选择,都是好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坚决隐瞒战况。这是民国都能做到的事情。

第二个选择就是大肆造势,把这场战争最终搞成一场政治意义上的胜仗

毕竟印度只有很少数量的人员死亡和很小规模的国土丧失。中国显然面临着极端不利的后勤供应,中国的国际环境也远比自己恶劣。解放军要攻打到首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攻占),要长期维持也是非常难的,而且一旦长期维持很容易被印军包饺子。

尼赫鲁可以在新德里进行盛大的广场阅兵,阅兵之后士兵们即刻从广场出发开往前线,嘴里喊着印度虽大但身后就是新德里。尼赫鲁发表讲话,告诉大家我们的祖国遇到了困难,但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敌人的凶恶攻势将在一个月内被止住,三个月内我方就会迎来转折,半年之内一定可以取得明显胜利,最终他们会被赶回喜马拉雅山的另一侧,困在苦寒之地对着他们永远无法拥有的印度天赐肥美之地留着酸涩的口水。

然后只要把这些兵堆到新德里与边境之间的一些城市其实就可以了。接下来解放军继续攻打这些城市并攻下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就算解放军敢冒险这样做,如前所述也很容易出相当不利于解放军的战局。

根据上面分析,尼赫鲁上面所吹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这样的话,印度民族就会精神大振,觉得自己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最后盘点一下,发现其实损失也不大,越发开心。

印度还可以做一些附加的动作,比如中国退兵之后印度军队一举顺势攻下不丹,声称不丹协助了解放军的进攻,因此受到了惩戒而中国对此无可奈何。

又比如说印度可以声称派出自己的海军切断中国的海上航线。虽然当时中国没有多少海上航线而印度也没有像样的海军,但是印度人民不知道这一点啊。

此战之后,“尼赫鲁用兵真如神”,”尼赫鲁惊人的战略预测”等等说法不胫而走。

至于向美国苏联求救这样的事情则坚决不能做。不仅不能做,还要趁着当时美苏在搞古巴导弹对峙,主动提出对美苏进行紧急调解。派出自己的副手,携带庞大的外交团,厚着脸皮强行飞往华盛顿和莫斯科;外交人员在国际舞台上大肆制造调停舆论等等。一方面转移国际对印度军事失利的注意力,一方面造成印度可以轻松对付中国的印象。一边对抗一个强敌,一边调停两个霸权,这举重若轻的一招还是很能唬住很多国家的,印度的不结盟运动老大的架子不仅不倒恐怕还要加强。


user avatar   meatindisgui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场战役大家是这么评价的:

总统竟然通过了一个注定要失败的计划。

——美国记者之父 哈伯斯塔姆

很难理解一个理性的、负责任的政府为什么会卷入这次注定要失败的大冒险。

——历史学家、白宫特别助理 阿瑟·施莱辛格

主要当事人肯尼迪自己是这么说的:

我简直是蠢到家了。


好的。故事由无数次失误(其中大部分可以称得上是傻逼一样的失误)组成,我们慢慢道来。

故事背景是,肯尼迪刚刚上任总统没几天,就要做一次决定:是不是执行在古巴的行动。那时卡斯特罗政权在古巴被美国视作威胁。苏联且不说,古巴可就在美国家门口,搞得大家比较紧张。

古巴这次行动是中央情报局一手策划的,大概意思是他们组织了一批热血之士,又有激情又很专业,利用他们来搞掉卡斯特罗简直是囊中取物。

中央情报局是这么描述的:

  • 古巴旅是精锐部队,有 1400 名精英战士。
  • 猪湾那边的目的地是戈壁荒滩,几乎没有人居住的迹象。
  • 只要夜里登陆,卡斯特罗根本不知道。
  • 至少有 2500 名古巴人参与各种反抗组织,还有两万人愿意支持。总人口的 25% 会支持起义。
  • 一旦临时政府成立,美国表示支持,就有正当派援兵的理由了。

肯尼迪其实当时没有完全相信。「美国戴笠」艾伦·杜勒斯表示你要不批准这个行动,古巴那边流亡者就会来美国到处游行哦,四年之后的选举可就危险了哦,你考虑清楚哦。

肯尼迪还有点疑虑,问可行性怎么样。艾伦·杜勒斯表示你还记得大明...危地马拉的阿马斯吗?那次我就说肯定行。这么说吧,这次比那次还靠谱。

所以肯尼迪就批准了。

真正行动后,他才发现自己被这些狗娘养的顾问坑了。

首先,古巴旅里只有不到 300 人,能称得上士兵的只有 135 人。剩下的是律师、记者、农民、教师、音乐家、工程师、专业技工......平均年龄是 29 岁。中央情报局跟他们说,你们先上,不行我们再来,我们有好几万的军队在敌后战场,放心吧。其实屁都没有。

这只是第一个坑。

卡斯特罗有 15 架 B-26 轰炸机、10 架海上怒涛式战机和 4 架 T-33 型快速喷气式教练机。中情局派几个流亡者驾驶 B-26 去空袭机场,然后得到的消息是:古巴飞机全军覆没。

但实际上古巴留下了 6 架 B-26、2 架海上怒涛和全部 4 架 T-33。

这是第二个坑。

中情局还让流亡者把所有的弹药、汽油、食物和医疗设备全放在一艘船上,叫做「里奥」。这是第三个坑。

中情局觉得这次行动意义重大,于是找了公关公司,对,你没看错,就是找了公关公司,发布了新闻,告诉全世界「古巴起义将在几个小时内打响大家一起来嗨」。

这是第四个坑。

给流亡者的配给和装备特别差。小船上机关枪没装好,还没有护甲。

这是第五个坑。

流亡者的宣传广播电台一直在发布消息,但频率没调对,美国各地的广播电台都收到了信息,但就是古巴旅的人没收到。

这是第六个坑。

登陆之前,卡斯特罗已经基本知道所有情况了,所以全国戒严,基本上原来的内援都被抓住了...而在这么多坑存在的情况下,登(nao)陆(ju)就开始啦。



古巴旅的先头部队到达了据说是「戈壁荒滩」的猪湾,结果当场吓尿了。

原来说是没有人烟的地方,已经是海上公园了。有三大旅游中心,每周末都有上万的游客来玩。嗯,你没猜错,那天就是周日......

当时司令官佩佩的表情是这样的:

然后本来就知道他们要行动、已经做好周全准备的卡斯特罗,现在连地点和具体时间都一清二楚了。

两军开始交战后,就发生了一些尴尬事:

  • 因为小船上的机枪没装好,所以激战当中机枪掉了下来,活活把船上的自己人都打死了...
  • 叛军的飞机出发后,突然就遭到地面空防的袭击。原来是地面部队搞错了方向...
  • 卡斯特罗派出 T-33 袭击了刚才提到的「里奥」号小船,所有的补给都没有了...

卡斯特罗向联合国提出控诉,说美国派人之前对古巴空军空袭。然后美国的外交人员非常紧张,就去问中情局咋回事。中情局就说我们布吉岛啊别闹啊。于是当时连美国外交官都不知道真相...给以后美国外交上的尴尬埋了伏笔。

在猪队友中情局的连续失误之后,战场上连连失利(敌我双方规模是1:13,而且对方有重炮和飞机),国际外交上也非常尴尬(证据显示美国参与了这次行动,但一直厚着脸皮死不承认)。

闹剧没几天就要结束了。司令官佩佩拼命求援,希望美国大大至少救他们回去。

肯尼迪需要做一个决定:是不是派美国空军去,把古巴旅救出来。不然这跟玩 Dota 时让别人先上,结果看局势不好就 TP 回泉水的无耻队友有什么区别。

肯尼迪批准了这次援救,4 个美国飞行员驾驶着 B-26 就出发了。然后这是中情局挖的最大的坑,我要有这种朋友早拉黑了。

飞机到了古巴海滩上空,发现不对呀,原来说好的当地支援哩?什么跟想的不一样呢?然后就被古巴的 T-33 们全歼。4 个美国飞行员全部牺牲。

到底发生了什么?注意下方高能预警。

中情局忘记给飞行员调手表了。他们出发的地方,跟古巴的时差,没人考虑进去。所以跟约定时间差了整整一个小时。

司令官佩佩做到迎接准备后,知道飞机们一个小时前就都被歼灭了,当时的表情估计是:



这场登陆全面失败。古巴旅的全员被俘虏。美国外交声誉扫地。



所以说,遇到猪队友千万不要相信他们,自己好好打钱升级吧。


user avatar   jinz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西法术大乱斗的故事。

117 年前的北京,几十万义和团,加上清军的大炮,65 天,打不下一个只有 41 条枪的教堂,期间还有诸多斗法的场景,堪称人类战争史的一件奇事。

下面我来讲讲这件中西法术大乱斗的故事。

庚子年间,清廷与洋人在京津一带开打。

6 月 13 日,义和拳进了北京,誓要横扫一切洋妖,焚烧了洋人的教堂、住宅。

只剩下一座教堂,叫北堂。

北堂,又称西什库大教堂,位于西安门内北侧,乃是天主教中国北方教区的总堂,主教是法国人樊国梁(中文名)。既然是总堂,修建时未免下了本,不但富丽堂皇,而且高大坚固。


1914 年地图,西什库教堂附近


6 月 15 日,义和拳准备攻打北堂,与清军一拍即合。

这天晚上,大学士刚毅指挥义和团,云集于西安门,叫开大门,直奔北堂而去,官兵跟在后面。

到了西什库大街,义和团先把不知谁家的棚子点了,火光冲天,众拳民喊杀震天,算是亮相。但是这一夜并没有发动进攻。

这天晚上,北堂里也挤满了人,计有教堂职员、避难神职人员数十人,避难中国教民一千多人,加上他们带来的妻儿老小,共计 3500 多人。而这些人,是没有战斗力的。

有战斗力的,只有 41 个人。计有月初从法国领事馆借来水兵 31 人,后来又从意大利领事馆借了步兵 10 人。

41 人,41 条枪,不能连发。

反观包围在外的义和团,足足有八万人,计有乾字团 4 万多人,坎字团 2 万多人,兑字团 2 万多人,由端王领导。


直隶遵化城石门镇西门天仙宫义和神团「坎」字旗


6 月 16 日,早上,义和团将两封劝降信绑在一支箭上,射进北堂。主教樊国梁的决定是,置之不理。义和团足足等了一天。

6 月 17 日,见劝降无望,早上六点十分左右,义和团终于向北堂发动进攻。

进攻之前,义和团众人齐声高喊:「烧呀!」、「杀呀!」、「二毛子呀,你们的生日到咧!」

北堂里的人向外观望,看见拳民们点燃高香,拿在手里,向北堂跪拜三次,然后一手拿香,一手执刀,向北堂公门冲来。

第一次斗法开始了。

北堂的墙上,早已挖了六个枪洞,六支枪探出来,严阵以待。

待拳民冲到距离 200 米的地方,六枪齐发,全部打在拳民身上,竟然不倒!新枪轮换,又是一阵齐射,这才倒下一片。

原来是人群过于拥挤,第一排的人中了枪,仓促不能倒下。

拳民见许多人倒下,大惊,停在原地,北堂内见状,赶紧补射第三排枪,又打倒一片。

于是拳民们大喝一声,全部转身跑掉了。

强攻不成,就用火攻。

义和团将北堂相邻的房屋全部点燃,然后作法借风,要以风带动火势,引燃教堂。

然而法术偏偏失灵了,义和团认为,是北堂内的洋鬼子法术厉害。一位传教士后来的回忆,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们祈祷,多次神奇的响应。至少两次,房子要着火的时候,风向变了。」

法术不成,还有技术。

拳民们搬来许多竹子制的「滋水筒」,将煤油喷射进北堂,然后射入火箭,一时间,北堂内处处起火。

火很快被扑灭了,于是再滋油,再射火箭,再灭火。如此循环,17 日这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往后的几天,义和团毫无新意的重复了第一天的强攻。

拳民们以大红粗布包头,正中掖藏着关帝神马,汗衫外,穿着大红粗布肚兜,黄裹腿,红腿带,手执大刀长矛、腰刀宝剑,口中呼啸奔来。

义和团甘军士兵

第一排的人被排枪射倒,后面的人立即退走,过一会卷土重来,第一排被打倒,退走。如此往复,乐此不疲。

这样来来去去,在洋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但是义和团自有道理:每次冲锋前,都会作法,进攻受挫,乃是洋人妖法厉害,只得重新作法,再接再厉。

在外围指挥的端王,十分相信义和团有神术,为了给他们打气,决定命令清军向北堂开炮。

6 月 22 日,端王调集 8 门大炮,架在北堂半公里处,连续不断轰击教堂,把教堂打的千疮百孔,有一发正巧落在枪洞位置,六名洋人士兵被当场炸死。

炮火声中,义和团喊杀冲锋。

六个枪洞重新换人,开始齐射,冲锋的拳民第一排倒下,后面的撤退,再冲锋,倒下,撤退。又开始重复前几天演示无数次的程序。

教堂的士兵甚至掌握了规律,在义和团退却以后,打开北堂大门,到门外走一圈,捡几把刀剑回来,给大家瞧。

十几天过去了,义和团重复着这样的进攻,既不改变,也不撤兵。似乎专一要送冲在第一排的同袍去死。

其实,教堂里的情况也不乐观,为了躲避炮弹和引发的大火,教民们跑来跑去,死伤无算。

外面的人不知道北堂里的情况,义和团很有耐心,仍然在来回运动,但是时间一久,端王不耐烦了。

他找来义和团的大师兄,问:「你们往日打一教堂,片刻功夫就完成,怎么这次如此周折?」

大师兄回他:「此处与别处教堂不同。」

端王问:「怎么个不同法?」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金末有个将军叫武仙,当年在石家庄一带打敌后游击战对抗蒙古人,强则入驻真定,弱则退入西边的太行山玩荒野求生,其间还降过蒙古,转眼又投奔了金朝跟蒙古人死磕。

金末有个著名的三峰山之战,当时三峰山武仙也在场,不过死里逃生跑出来了,在嵩山绝顶清凉寺躲过去蒙古人,然后跑去了南阳,收拢残兵败将居然又搞出来十万多人(其实如果把携家带口的难民啥的都算上,这个数字问题不大)。

时间到了大概是天兴二年的五月左右,武仙在南阳、邓州玩荒野求生第二季。这个时候距离宋蒙联手灭金于蔡州还剩不到七个月时间,折算成明朝的时间大概就是崇祯十六年正月的样子,金哀宗已经迁到归德去了,大厦将倾,眼看着药丸。武仙缺兵少粮,正值麦收时节,干脆把士兵三三两两分散去割麦子。

邓州是宋金的边界了,大宋兵马一直在襄阳虎视眈眈,看着这段时间不断有金朝兵马降宋,甚至还有武仙的手下出卖虚实,于是准备试探一下。大宋机动防御大师孟珙先生带着五千宋军偷袭割麦子的金军,武仙一看大事不妙,于是带着手下一百多人跟孟珙对垒,孟珙“不敢前”,两军僵持着,没多会儿,放下镰刀抄起砍刀的金军集结过来了,加上孟珙的那一百多人,足足有五六百人,然后一拥而上,结果……“珙与数百人脱走,生擒其统制、统领数十人,获马千余”。

你可能以为我又开始辱宋了,非也。

这段奇葩的战斗场面出自《金史》卷一百一十八,但是在《宋史》那边,却找不到与之相关的记录。比如说武仙这边提到“生擒其统制、统领数十人,获马千余”,宋军应该是大败而归了,但去《宋史》孟珙传里找这个时间的事,就提了一句“仙屯顺阳,为宋军所挠,退屯马蹬”,然后又“出师马蹬,……火烛天,杀僇山积……是日,三战三克”,武仙则是“九砦一时俱破,武仙走,追及于鲇鱼砦,仙望见,易服而遁。复战于银葫芦山,军又败,仙与五六骑奔。追之,隐不见,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巧的是,这段记载在《金史》那边也是找不到相对应的,确实有武仙士卒损失惨重的事,却是因为天气原因导致:“取淅川溯流而上,山路险阻,霖雨旬日水湍悍,老幼溺死者不可胜数,粮食绝,军士亡者八九。”

思来想去,可能是孟珙和武仙是在两个次元分别打的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总之,七月底,这场扑朔迷离的战争结束了。

六个月后的天兴三年正月,孟珙联手蒙古军攻破蔡州,金朝灭亡。而一次次死里逃生的武仙不负众望,再次逃脱,带着十八个人从蔡州北上渡过黄河,渡河的时候又死了五个,最后十三人抵达山西晋城,准备开始荒野求生第三季。五月,武仙“为泽之戍兵所杀”,死的时候,耳边响起了那首古老的歌谣:

Let me tell you,buddy.

There's a faster gun.

Coming over yonder,

When tomorrow comes.


user avatar   ceng-ming-wei-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首推赤瓜岛礁海战,都不想开第一枪,却有人当了出头鸟。

1988年3月12日,越南海军司令部知道我海军陆战队即将进驻赤瓜礁,并长期驻守,以拱卫永暑礁海洋观测站的建站安全。为了与我抢地盘,越海军司令甲文纲中将决定派三艘军舰(登陆舰505、武装运输船604、605),运送117名武装人员前往九章群礁赤瓜礁抢占礁盘,挤压我海军的上礁人员。我海军编队知道越军的动向后,派护卫舰502“南充”号前往卡位,后来又增派两艘护卫舰531“鹰潭”号、556“湘潭”号前往赤瓜礁支援。

我海军编队的指挥长为陈伟文将军。越南海军现场指挥的是604舰长武飞楚和随舰作战的第146旅副旅长陈德通。

我海军接到的命令是“不主动惹事,不首先开枪,不示弱,不吃亏,不丢面子。如敌占我岛屿,要强行将其赶走”,即著名的 “五不一赶”原则。

越南海军接到的命令是“要冷静处理,避免先开第一枪,一旦遭到对方攻击,将使用冲锋枪、通用机枪、火箭筒在内的步兵武器还击,发挥近战优势,狠狠打击”。

双方命令中都提到不首开第一枪,那么这第一枪是谁打响,又是怎么打响的?

事情回到海战现场。

1988年3月14日凌晨6时,双方舰船在赤瓜礁海域对峙一夜后,越军派出士兵上礁插旗,想驱赶我礁上考察人员。我军发现后,向越军喊话,这是中国领海,叫他们赶紧滚开。越军不听,我海军于是组织突击队上礁与越军形成对峙。

到早上8时,我上礁人员58人,越军上礁人员42人。双方在齐腰深的海水中,相距100米,面对面持枪对峙。

我海军突击队队员身材高大,军事素质过硬,在不开第一枪的情况下,近距离格斗只怕越军要吃亏。这点可参考2017年8月,在西藏班公湖地区,我边防战士对印度越界士兵先是劝退,后是推搡,随后印军投掷石块袭击我军,被我军飞起一脚,踹飞印度士兵的事件。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越军对我的警告置若罔闻。不能再等下去了,我军决定拔掉越军插在我礁石上的越南国旗。

我人数比越军多,越军看着我身材高大的战士,本来就害怕,加上海面上我军舰黑洞洞的炮口和枪口正对着他们,上礁越军站在海水中瑟瑟发抖。退也不是,进也不是。越军指挥官武飞楚和陈德通给礁上越军下了死命令,叫他们死守,既不准他们开第一枪,也不准他们后退一步。

这个事情就无解了,我军要拔旗,越军要死守。不过,我军很快展开行动,在拔旗过程中,我海军战士杜祥厚第一个冲到敌军阵中,旗杆面前拔旗,越军上来四五个人护旗,双方撕打纠缠在一起。杜祥厚个子高,四五人也围不住他,他一把把越南旗杆抓起来折断,反潜兵张清跟上,收缴了越南国旗。越军慌了,去抢张清手中的旗。这时,外围一名端着枪的越军士兵冲上来帮忙,他举枪冲到副枪炮长杨志亮面前,把冲锋枪抵在杨志亮胸口上,杨志亮用左手把枪管一拨,越军士兵脚被礁石绊了一下,枪声响了,他扣动了扳机,副枪炮长杨志亮左臂的大血管被打断,左肱骨打飞了一块。枪声响过之后,越军士兵全部傻傻站在海水中呆住了,脸一下变得傻白。

有一名越南士兵说:“完了!”

随后我军一阵枪声响过海面,队长叫:“开打!”

听到枪声,舰上我海军编队指挥员陈伟文立即命令还击,我舰上官兵立即开火。

礁上的战士按照预定方案迅速后撤,与越军拉开距离,以便舰炮发扬火力,赤瓜礁海战由此爆发。

整场海战只进行了48分钟,越南舰队基本团灭。越军死伤估计500人以上,被俘9人。越军604号武装运输舰舰长武飞楚、第146旅副旅长陈德通,和舰上部分士兵随舰沉没。

整场海战我军以受伤1人,舰艇无任何损坏的微小代价取得了击沉越军舰两艘、重创1艘(后沉没)、缴获越国旗1面的辉煌战果。堪称海战经典。

————————

我是 @南海秘境,自己做了个公众号,也叫:南海秘境

欢迎到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南海秘境

每天我都会在公众号里首发一些关于南海方面的推文,大部分个人原创,主要提供这几个方向的信息:

1、南海历史的来龙去脉
2、国家主权九段线
3、南沙群岛和南海航运大通道
4、南海周边国家和中美南海之争
5、台湾、台海、南海
6、三沙市、南海岛礁建设
7、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石油和天然气
8、海南故事、南海故事等等

1、如果您想了解我国南沙七岛的人工建筑物,因重量原因,会不会导致礁盘沉降,可以点这里:

我国南沙七岛的人工建筑物,因重量原因,会不会导致礁盘沉降?

2、如果您还想了解柏礁可不可以建南沙群岛最大的海上城市,陆地面积达49平方公里,可以点这里:

在南沙群岛柏礁陆域吹填设立威市,可建南沙经济中心和航天发射场

3、最后,强烈推荐您看《万安滩历史性转折,我们用实力,维护了南沙这片海域主权和管辖权》,一雪前耻!

万安滩历史性转折,我们用实力,维护了南沙这片海域主权和管辖权

总之,您想看的所有南海方面讯息,都可以在我的南海秘境公众号找到,欢迎关注!

南海秘境原创矩阵: 原创文章目录链接


最后来段赤瓜礁海战视频,以飨读者:

1988年南沙赤瓜礁海战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2408424472051712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巴拉圭战争,好像就是斗气,这群耶稣会;


玻利维亚太平洋战争,唉


user avatar   conrad_gugu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四月份的某一天本工科狗写了第一份答案,当天就被评论不搞笑,我把草稿改了又改觉得还是不搞笑,心想我还是适合当工科狗,就弃疗了

然而一个月之后我发现竟然依然有人在等我“下午”更新,真是惭愧

那我就更新一发把

答主不太忍心写一战了

那我水几个前一战的

1.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

不说话,直接上维基百科

“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

1778年

1779年

),是

普鲁士

奥地利

巴伐利亚

王位继承问题而爆发的战争。因战争时双方都在忙着在

波希米亚

收获

马铃薯

,所以这场战争又叫做“马铃薯战争

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没有大的作战行动,双方满足于相互对峙,忙着在波希米亚收获土豆(马铃薯)。

1779年

,在特蕾西娅太后的敦促下,在

1779年

法国

俄国

调停下召开

特申会议

,战争结束,奥地利仅占领了巴伐利亚领土的一小部分,萨克森得到了赏金,而巴伐利亚则仍然由泰奥多尔选帝侯继承。”


2.勃兰登堡的奇迹

竟然没有人说。。。真是奇怪

腓特烈大帝即位之后四处作死,乱拿别人核心领土(我说西里西亚),还和英国同盟,终于遭到了所有大陆国家的鄙弃,其头号敌人,奥地利公国的大公玛丽亚特蕾莎成功的达成了一个法国-奥地利-俄罗斯同盟(此时的奥地利大小相当于半个中欧)(我也不知道普鲁士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包括瑞典、波兰、西班牙、以及大部分日耳曼诸侯和意呆利诸侯也统统站在普鲁士的对立面上,相当于全欧洲几乎团结起来吊打普鲁士)

虽然腓特烈大帝军事才华横溢,在被欧洲一起吊起来之后还是拳打渣兰西脚踢奥地利,然而等联军站住阵脚和毛子投入战斗,战局瞬间逆转(也不考虑一下普鲁士多少人,欧洲多少人,淹也能把腓特烈淹死)

1761年,大妈已经不想打仗了,他要求腓特烈承认失败,割让西里西亚,腓特烈拒绝,英国遂停止援助。整个欧洲,包括许多普鲁士人都要求腓特烈让步,他的士兵已经失去战斗的意志,他们声称如果再次受到攻击,他们宁愿投降。1761年底,腓特烈二世发现自己孤独的对抗一打以上的敌人。他承认,只有出现奇迹才能解救他。

然后,奇迹就真哒出现了!!!!!

1762年1月,俄国女沙皇去世。新任沙皇是腓特烈的脑残粉(=o=),于是他瞬间停止了对俄国非常有利的七年战争,转而站在腓特烈一边。俄国这么一反水,联军直接崩掉了,此后不表。

1763年2月15日,以普鲁士为一方,以奥地利和萨克森为另一方签订了结束七年战争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和约确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和格拉茨伯爵领地的领有权。

考虑到欧洲之外的战场,我只能说联军完败。

附上战争影响(来自百度百科)

奥地利继上次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后再次不敌普鲁士。

玛丽娅·特蕾西娅

而后一直对

叶卡捷琳娜大帝

和腓特烈二世有敌对情绪,并在晚年致力于瓜分波兰来寻求失去西里西亚的补偿。

俄国在七年战争中巩固了其在东欧的势力。俄国沙皇在战争后期的倒戈行为引来奥地利和法国的一片骂声、却赢得了普鲁士的友谊;日后

叶卡捷琳娜

皇后罢黜不守信义的前沙皇、自己登基为女皇;并更趋于向西扩张,踊跃于瓜分波兰。俄国名将

鲁缅采夫

亦在此战中成名。

波兰,R.I.P




以下是四月份我改了又改最后弃疗了的东西,一点都不搞笑,随意随意

----------------------------------------------------------------

知乎首答,希望赞能上五

这里讨论战争过程豆比的战争。以下豆比可能很多都写成了萌,反正意思也差不多

一.一战

一战其实比二战萌(豆比)多了,大家说到二战里面的卖萌,一般人主要是黑意呆利,但是黑意呆利的段子有很多是不可考/不可靠的,还是一战萌。

为什么一战萌呢?因为在一战之前欧洲各国已经一百年没有好好打仗了,1815-1914这一百年里面唯二可以看的战争是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帝南北战争,普丹普奥和普法都打得太快没什么可看的。所以各国的很多将领的思维还停留在拿破仑时期,面对现代化战争捉的一首好大急。

1.意呆利前线

奥匈(后来还有德国)VS意呆利(最后意呆利差点亡国之后英法来救意呆利)

伊松佐河战役(一共十二次)

先上图,图是第十二次伊松佐河战役

你们看意呆利的伤亡其实跟同盟国也差不多嘛。。只是俘虏多了点

意呆利在战中花样卖萌,以第一次伊松佐河为例

1915年5月24日,意呆利对奥匈宣战,然而出于恐惧,意大利人没有对德国宣战。

意呆利当时有170万人,然而除了人数的巨大以外,意呆利的战争准备及其低劣——大炮严重不足,机关枪仅仅够装备两个团,没有手榴弹,很多军官不得不自己花钱购买手枪。意军就连头盔也很短缺,要由法国来提供,上面印有字母RF(意为法兰西共和国)。士兵既无炸药,也无钳子,只好用园艺剪刀来切割铁丝网。

战争一开始,意呆利就花样仰攻阿尔卑斯山。羊群般的士兵们气喘吁吁地向上爬山,遇到射击后就开始溃退,而溃退时遭受到的背后射击造成的伤亡极大。整整七十万人打了一星期都没有突破四个预备役团的防线直到奥地利完成边境各省的动员,可见意呆利卖萌是有传统的。

1915年6月23日,意呆利集中37万步兵,111个骑兵中队(在如此崎岖的地形上使用骑兵,简直暴强),700门大炮,企图渡过伊松佐河。战前的准备炮击整整持续了7天,然而对群山中的奥匈军各个支撑点的破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反而使奥匈军准确地判断出了意军的主攻方向。

意军第2集团军在萨波托诺的6个渡口开始横渡伊松佐河,他们面对的地形十分不利,陡峭的岩壁就在河的对岸,他们一过河就必须开始攀爬,没有任何比较平缓的河滩能够让他们集结和建立桥头阵地。缺乏大炮的奥匈军无法摧毁意军的渡船,这个弱点却变成了意军的死亡陷阱,一批又一批的意军渡过了伊松佐河,却根本无法在机枪火力面前攀上峭壁,被成片地扫倒在河中,而军官只是麻木不仁地催促部队渡河,把一批又一批的士兵送到奥匈军的机枪口之前,然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打死在河里,尸体漂浮在伊松佐河中,整个场景仿佛人间地狱一般。

意军仿佛大群乱哄哄的羊群,蜂拥而出,步履蹒跚地向鞍部攀爬,从蒙法科纳河萨格拉多两个高地交叉的火力构成了一个火力陷阱,部署在鞍部棱线上的奥匈军则花样丢手榴弹,意军处于根本干挨打不能还手的境地,无法达成任何突破。然而,意军巨大的兵力优势毕竟还是有些效果的,经过三天苦战,意大利第3集团军终于突破了山脊棱线,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轻松和休息,而是:下一道更高的山脊。奥匈军在给意军巨大杀伤后,有序地撤退到更高的山脊阵地上,轻松地等待着意军。士气极度低落的意军被军官驱动着,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再次开始冒着枪林弹雨攀爬,一名下级军官由衷地感叹道:“以这种前进速度来看,不等到我们攻到维也纳,地狱都结冰了。”

7月6日下午,奥匈军开始发动反击,其拼凑起来的预备队如“阿尔巴尼亚志愿步兵团”之类都是属于三流部队范畴,然而他们却在意军面前首次品尝到了势如破竹的快感,从山上俯冲下拉的奥匈军如入无人之境,而意军一旦发觉奥匈军开始了反击,就开始溃散。7日上午,奥匈军收复全部失地,恢复了战前阵地,其顺利程度令总指挥博罗耶维奇震惊,他在日记中写道:“作为后辈,我本不该置疑拉德茨基伯爵元帅的功勋,然而,以帝国主力部队攻击意大利人实在算不上什么太困难的事情,相比之下,元帅在莱比锡会战中担任施瓦尔岑贝格亲王的参谋长才是其辉煌而漫长的军事生涯的顶峰。”

7日下午,意军完全退回出发阵地,苦战半月,付出伤亡3万,面对仅仅兵力为自己四分之一的敌人,没有前进一寸。

注:拉德茨基在1847年意呆利各国图谋解放伦巴第的战役中大败意呆利各国渣渣,不但保住了伦巴第,而且也挽救了差点被1848年自由主义GM玩死的哈布斯堡王朝。

还有诸如在第四次伊松佐河中意军排成纵队疯狂冲击奥匈军的支撑点,每个支撑点都动用一个纵队进行冲锋之类的行为,简直卖萌,在一个支撑点前曾经记录有460具尸体。

2.东线

奥匈&德国VS俄罗斯帝国

普米热尔要塞围攻战

普米热尔要塞位于加利西亚,丢此要塞则匈牙利平原和西里西亚(德国重要工业区)都受到威胁,本来在一战刚刚开始的时候奥匈被毛子吊打,损失了四十多万人并且败退此处。不久要塞被包围,俄军30W士气正旺的部队 VS 奥军13W刚刚损失了一半战友的部队。

24日中午,尽管还未包围要塞,但是俄军总指挥已经迫不及待,在稀疏的炮火准备之后大批俄军高呼着“乌拉”,潮水般拥向最前方的8号炮台。俄军的炮火准备没有任何作用。要塞炮火开始轰击,巨大的305毫米重迫击炮数百公斤重的炮弹,一发发砸入俄军的人潮中,每一发砸下,伴随着一声巨响,人潮立刻出现了一个空洞,尸体碎块随着爆炸的气浪漫空飞舞,然后空洞立刻又被后面拥上的人潮所填补。

24日俄军损失七千人,没有前进一步。

25日俄军准备凌晨偷袭不幸踩响地雷被发现。第一批俄军在黑案中跌跌撞撞地掉入壕沟,后面的俄军不明所以,继续向前拥,直到人体将壕沟填满为止。俄军踩着已死或半死的同袍尸体,冲向要塞外墙。接近早晨的时候,据说俄军的呻吟声和惨叫声已经超过了炮火机枪的声音,然后这种声音又慢慢沉寂了下去。奥匈估计俄军在25日凌晨的伤亡数字在1万2到1万5左右。

25日白天,俄军再次进攻,全部由深荷皇恩的圣彼得堡上流社会子弟组成的沙俄近卫军谢苗诺夫团在进攻中被几次炮火覆盖后崩溃,这些穿着华丽的士兵们抛弃步枪,一拥而回,拒绝再战。奥匈军7号,8号炮台的重机枪大量出现过热无法射击,连冷却水都不够用了。

26日,俄军孤注一掷,调来24个团,分成6个波次,浪潮般地冲击,周而复始,被打残了的部队立刻撤下来重编,再次投入进攻。俄军冲击的波浪如怒潮般一浪浪拥来,然后又一浪浪般在奥匈军的火力面前撞得粉碎。26日晚,俄军终于停止进攻。俄军在三天中共损失4W,却一无所获,事实证明,在现代化筑垒要塞面前,妄图只依靠冲锋战术就拿下要塞的企图不过是一种疯子的狂想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谨此

——————————————————————————————————————————————————————————————————————————————————————

另外,虽然答主已经弃疗了但是为了补全一战我转篇描写西线的文章给你们看

(转自天涯,侵权删,另外因为是转的答主不保证完全符合史实)

欧洲人当时根本不知道要从事的是什么样的战争。

他们的经验主要来自于普法战争:战争短促,破坏力不强,一两次会战就决定了一切。普法战争只持续了几个月,伤亡不过15万人。1914年夏季,许多欧洲人都相信这次战争会在圣诞节前结束,并不会流太多的血。

但事实上,此时的战争早已今非昔比。在以往的时代,经济和军事还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国家的经济资源很难转化为军事力量。拿破仑军队横扫欧洲,并不是因为法国的工业实力雄于天下。而普鲁士能够在色当击败法国,也并不是因为其时法国经济已经濒于崩溃。但在20世纪初,战争胜败和参战国的经济势力密切相关。拿破仑在1806年用1500发炮弹打垮了普鲁士军队。但是在1918年,法国每天都要消耗20万发炮弹。没有强大工业实力的国家注定要失败。

世界已经正式进入“总体战”的时代。持续4年的美国内战就是它的先奏。但是各国参谋部里颟顸迂腐的将军们,却没能理解它的含义。他们满脑子还是拿破仑、腓特烈这些过时的符号。

群丨众也被这种乐观精神感染。无论在巴黎还是在柏林,人群都向开赴前线的军队欢呼致敬。他们不知道战争将要持续四年,吞噬掉几百万青年。那些肢体残缺的幸存者返回家园的时候,也会发现一切都已面目全非。旧的世界已象幻象一样随风飘逝。

但在那个夏天,大家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一切都不会持续太久。和平很快就会来到,世界还会恢复正常。只有少数敏感的人,才能察觉到这将是一场摧毁欧洲文明根基的战争。

德国参谋部执行了一个由来已久的战略:施利芬计划。这个计划认为:法国可以快速集结军队,形成打击力量。而俄国的军队虽然更庞大,但机制落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集结起来。因此,德国为了避免双线作战,应当抢先集中力量打击法国,把它彻底摧毁,然后再挥师东进,迎击俄国。战略部署上,德国采取大迂回的策略。德法边境上,德国军队应该采取守势,主力部队则部署在右翼,以逆时zhen方向横扫比利时,突入法国北部,最终目标是巴黎城。整个进攻路线酷似一个巨大的扇形。扇柄则指在德法交界的梅斯——凡尔登一线。整个计划的要点是快速进军,不给法国人喘息之机就施以雷霆一击,结束西线战争。

这个计划简洁、完美,唯一的缺点是不切实际。

1914年的时候,军事形势更有利于防守,而不是进攻。当时,坦克和轰炸机还没有问世,速射武器却变得接近完美。带弹夹的来复枪和机关枪,可以有效地摧毁步兵冲锋。骑兵更是变成了理想的靶子。1814年,拿破仑的骑兵高喊“皇帝万岁!”冲向敌军阵线,确实让人望而生威。但在1914年,一阵机关枪和榴弹炮的“钢铁狂飙”会向镰刀割麦子一样,准确无误地把他们全部撂倒。只有在东线的开阔地带,骑兵还能有发挥一点作用。壕沟战取代了拿破仑时代的运动战。依靠一次突击结束战争,已经成了遥远的梦想。

但是法国统帅部以自己的愚蠢大力配合德国人,险些让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变成真实。

法国的福煦(Foch)将军梦幻般地说道:“只有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失败了,他才真正失败了。所以只有精神上的失败。”他对技术变迁一窍不通,却捻着胡须,神秘地说:“任何火器的进步,其最终结果都只会增强进攻方的力量。”这样的指挥官,只配得到失败。一群拿破仑的崇拜者充斥着法国参谋部。他们全然不顾机关枪和榴弹炮,一味鼓动士兵端起刺刀大胆冲锋。更要命的是,总司令霞飞(Joffre)没有指挥大规模军团作战的经验,执拗地凭借农民式的直觉,断言德国主力将在左翼,而不是右翼。

在法国将军的配合下,德国计划进展顺利。8月4日,100万德军开进比利时,势如破竹。唯一的大规模抵抗发生在列日城堡。但德国的42厘米榴弹炮解决了这个麻烦。很快,整个比利时宣告沦陷。法国-比利时边境兵力薄弱,更没有像样的防御体系,简直就象一个松软可口的蛋糕。在比利时的战争第一次显露了现代战争的残酷狰狞。19世纪的战争局限在战斗人员之间,平民受到的影响不大。但此时,德国士兵却炮轰大学城,枪杀成百的人质。整个欧洲为之义愤填膺。但和未来的杀戮相比,这种暴行完全不值一提。此时,欧洲人的战争道德还没有彻底沦丧,他们站在旧文明的遗骸上,对新世界的暴行震惊不已。但很快,他们就会对此见惯不惊。

法国军队在做什么呢?他们没有挥师北上,反而沿着德法边境攻击敌军。法国士兵端起刺刀冲向阿登的德军。下面发生的不是战斗,而是屠杀。德国人在坚固的防御阵地后面,成批成批的枪杀法军。其实,此时无论是法军还是德军,都不知道该怎么防御、怎么进攻,但是法国参谋部在愚蠢程度上略胜敌人一筹。法军丢盔卸甲地败下阵来。德国人本可以顺势追击。但德国总参谋长毛奇(Moltke)深恐会把法军赶到北线,影响到施利芬计划计划的实施,因此停止追击。

发生在法国北部的战争变成了一场赛跑。法国北部军团、英国远征军(他们刚进入战场就遭到迎头痛击)向巴黎方向撤退,德国军队则向巴黎方向挺进。双方奔跑速度相当,每天大约30公里。此时,霞飞才如梦初醒,明白了德国主力进攻方向。他迅速改组法军部署,调集军队支援北部战线。

巴黎一片惊恐。但法国内阁却表现出了自杀式的大无畏精神,8月25日,法国总理还在召开会议,热烈讨论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陆军部长梅希米(Messimy)喊叫着指出:德国人还有十天就会打到巴黎,而阿尔巴尼亚人对此肯定爱莫能助。这时总理才放弃了心爱的话题,决定组成一个军团防御首都。

这时只能盼望德国人的愚蠢来拯救局面了。德国将军们果然不负众望。

德军的左翼要么应该固守边境,要么应该适度后撤,把法军主力吸引到东方,远离开北部的主战场。但是德军指挥官擅自发起进攻。他们的攻势被瓦解,但却把法军推向西部,这样,他们和主战场的距离缩短了。战线的收缩显然有利于法军。

更糟糕的是,在西线战斗最关键的时刻,毛奇却乐观地认为:法军已经完蛋了,该是收拾俄国的时候了。他下令从西线右翼抽调两个军支援东线战场。如果不是德国皇太子的坚决反对,他本来是要抽调六个军呢。

但两个军已经很要命了。由于战斗减员、此外抽调了许多部队驻守比利时,德国右翼的部队已经从34个师减少到25个师。由于兵力不足,过长的战线开始出现四分五裂的苗头。在这个关键时刻,抽调任何部队,都可能撕裂战线,削弱攻势。

战争的天平在慢慢逆转。

德军撇开巴黎,试图从背后进攻德-法边境的法军,对他们形成合击之势。但是他们低估了法国军队。法国统帅部从初期的愚蠢中挣扎了出来,决心挽回局面。从各地集结而来的法军,和英军远征军一起,在马恩河迎击德军。

9月6日到10日,在马恩河爆发了开站以来,第一场真正的血战。200万军队卷入了战斗。5天之内,伤亡人数超过50万。双方人员损失相当。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大规模的伤亡,这在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战争局势一度非常危急,但是法军付出了惊人的努力,又获得许多偶然的运气,终于将德国军队赶出马恩河。法国被拯救了。

两个礼拜前,毛奇还骄傲地认为德国已经大获全胜,法国行将灭亡。但马恩河战役结束的第二天,他心理已经崩溃,象一只受惊的老母鸡一样张皇失措。毛奇歇斯底里地向皇帝汇报:“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这就是德国总参谋长的心智……他激动地病倒了,然后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事件。在它之前,法国还没有建立稳定的战线,德国还有可能摧毁法军。圣诞节前结束这场世界大战,看上去几乎要变成现实。但是马恩河战役粉碎了这个梦想。至此,施利芬计划完全失败。

但德国并没有失败。德军的状况固然很糟糕,后勤也濒临崩溃,但法英联军也已精疲力竭。重整旗鼓后,双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赛跑,不过这次不是向着巴黎,而是向着大海。两条平行的壕沟向英吉利海峡迅速伸展。到了11月,西线彻底稳定了下来。带刺的铁丝网、壕沟、机关枪,贯穿整个法国北部。未来的四年内,这条战线将象铜墙铁壁一样,万难突破。哪怕牺牲几十万士兵,也不过将它在某些地段挪动几十公里。

在战争的第一年,西线的战斗模式已经固定下来。德军在法国北部的战线,形状酷似一个巨大的舌头。几年下来,那条巨大的舌头岿然不动。它有时薄些,有时厚些,但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英法联军和德军在舌头两边构筑了坚固的堑壕防御体系。阵地用带刺的铁丝网屏蔽,用机关枪和大炮防护。

进攻是单调的。开头总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几十万发炮弹把阵地炸得面目全非。你看着那土地,绝对想不到那曾是富庶的农田。裸露在太空里,被陨石轰炸过几十亿年的月球,都没它那么面目狰狞。但这样的轰炸并不能解决问题,人总是比月球的石头更狡诈。在炮火后,士兵们匍匐前进,到了合适的距离,跳起来向铁丝网发起冲锋。这时,躲藏在壕沟内的敌人就用速射武器把他们变成一堆尸体。运气好的时候,他们也能撕裂对方的阵地,但是由于没有机动力量,敌人的堑壕偏偏是一层又一层,纵深很大,胜利方也很难扩大战果。

如果说二战是坦克和飞机的战争。一战就是大炮、机关枪和铁丝网的战争。战争既笨拙,又残酷,而且枯燥无比。一次战斗往往就有几十万士兵横尸沙场,却没有任何像样的突破,唯一的成果就是让对方也死几十万人。这不是战争,而是两只肥硕的海豹在互相撞击。这里没有多少技巧,有的只是体重。谁的心脏承受不了而先行爆裂,谁就宣告失败。

一场让人厌倦绝望的体重消耗战。而海豹身上的每一粒脂肪细胞就是一个欧洲青年。

几百万士兵蜷缩在潮湿的壕沟里,过着象老鼠一样的生活。欧洲文明谱写了交响乐,产生了相对论,创作了最优美的小说,但最后却把欧洲的青年都变成了耗子,在老鼠洞里盘踞了四年。这些人就象卡夫卡小说《地洞》里的动物一样可悲,过着阴暗的恐惧的生活。炮火和死亡如影随形。青春被政客和将军们变卖,变得象壕沟里的泥浆一样毫无价值。参谋部里那些冷酷迟钝的将军无谓地浪费他们的鲜血,就象对待廉价的抹布。

这些青年的热情已经消磨殆尽,只有对未来还有微弱的希望。正是这种希望让他们收拾起青春的残骸,在壕沟够忍耐过一个又一个的黑暗日子。奥登的诗歌也许是他们心情的最好写照:

明日,多如炮火燎原的年轻孩子;

诗人湖滨漫步,周复一周的心神交流,窃窃私语

明日,自行车上,青春竞逐在夏日向晚的郊野之间。

但今天:战斗……

(奥登《西班牙》。)

但明天的希望何其渺茫!政客和将军们已经把几百万人的未来一笔勾销。

协约国的许多将军愚蠢得让人窒息。他们对德国的铁丝网和机关枪毫无办法,但依旧精神抖擞地制定一个又一个愚蠢的作战计划。他们满脑子只记住两个字:进攻!当然不是他们自己进攻,而是那几百万风华正茂的青年。事实早已反复证明了盲目进攻只会招致惨败。可指望这些老东西们能吸收新知识,实在是太苛刻了。几百万士兵冲向坚固的防御阵地,白白地丧失了生命。

1915年的战事惨不忍睹。两位63岁的老头——法国总司令霞飞和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约翰•弗伦奇(John French)——争先恐后地把手下的青年送到机关枪前送死。马恩河战役的成功使霞飞变得轻狂自信,一味鼓吹勇敢可以创造奇迹。1915春天,他骄傲的宣布将在秋天攻入莱茵河。数百万大军象“大舌头”的两翼进攻,象要摧毁德军的突出部。结果这些军队直扑莱茵河,而是直扑地狱。那是一条让人毛骨悚然的血路。为了推进几米,往往就要损失成千上万人的代价。

弗伦奇爵士看到法国人的壮举,决心在害死本国青年的竞赛中赶上霞飞。他也策动了几次大规模进攻。德国人躲在铁丝网之后,象打田鸡一样地屠杀英法青年。在伊普雷战役中(4月22日),德国人还使用了氯气。5700个大罐子的毒气飘向协约国军队。法国军队从没有梦想到过这种武器,他们要么窒息而死,要么惊慌地逃遁。关于毒气,霞飞和弗伦奇受到过情报机构的警告。但他们根本没有费心思考虑过这个问题。也许他们认为预先为士兵准备防毒面罩,是娇惯和纵容,也许他们只是简简单单的愚蠢和固执。

整个1915年,充满了无休止的进攻,无休止的死亡。高级指挥官从没有珍惜过士兵的鲜血。一味的蛮干带来了可怕的后果。协约国付出的代价大得让人恐怖,而取得的成果小得让人可怜。整个西线,没有任何一个处突破5公里以上。而一年之中,协约国伤亡高达157万人,德国的伤亡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哪怕英、法的司令官都是德国间谍,他们能搞的破坏也不过如此。

弗伦奇终于被英国内阁撤职了,理由倒不是因为他的渎职和无能,而是因为他和法国人关系处得很差。这位将军最终退休的时候,为了奖励他对英国带来的巨大伤害,英政丨府给了他5万英镑和一个伯爵的头衔。

但接替他的黑格爵士(Douglas Haig)比他还坏。这位总司令对协约国的伤亡情况很满意,认为德国人会承受不住压力。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愚蠢,他还说道:“机枪是一种多余的武器”。骑兵才是他心爱之物。看上去,他更适合指挥成吉思汗的部队,而不是英国远征军。

英国人碰上这样的司令官,只能付出更大的伤亡。上任6个月后,黑格就获得了“屠夫”的称号。那是在梦魇般的1916年之夏。

1916年,德国参谋总长法金汉发动了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的防御长期被法国忽视,法金汉却认为那是法国防御体系的支承点。他的目的是要迫使法国在那里投入所有兵力,榨干它最后一滴血。德国参谋长比霞飞和弗伦奇多少要更聪明一些,但是他们同样犯了错误。霞飞迷信勇气,而法金汉迷信炮火。德国大炮一直比法军更多更强,现在,法金汉相信他能用炮火创造进攻的奇迹。

德军在凡尔登方向集结了最大最猛的火炮,8小时内向法军阵地发射了200万发炮弹。

这是前所未有的轰炸。猛烈的爆炸让大地震撼。到处都是翻飞的泥土和巨大的弹坑。枯枝败叶裹挟着腐臭的尸体。血肉模糊的残肢断臂让人做呕。一片可怕的修罗场。

德国人认为那里不会有任何东西活着留下来。

但是德国人错了。黄昏时分,德国人冲进阵地,迎接他们的依旧是机关枪的扫射。但一线上幸存的法军实在太过薄弱。他们刚刚熬过了世界上最可怕的轰炸,又被喷火器烧死,被刺刀戳死,被子弹射死。那是法国人的屠宰场。德军向潮水般地涌来。当天就占领了第一道防御阵地。战线被撕裂了一个口子。德国人在瓦砾和废墟中苦战前行。4天之内,他们以巨大伤亡的代价,又共占了两道防线,向凡尔登方向推进了将近5公里。凡尔登几乎触手可及。

双方都执拗地盯紧凡尔登的阵地。谁也不肯退却。法国政丨府不许法军后退一步。任何下令退却的指挥官都将受到军法审判。法国投入了所有能动用的兵力,但情形依旧万分紧急。这时,一位叫做贝当(Petain)的元帅成了法国的英雄。他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候前往组织防御。

贝当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将领。他并不是天才人物,但他既有组织能力,也有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力。由于推崇现代防御体系,他在庸才充斥的法军指挥官中被视为另类。20多年后,他被视为法奸,处以终身监禁。但在1916年,他却是法国的英雄。在很短的时间内,贝当阻止了法军的混乱,加强了防御火力,振奋了士气。最重要的是,他整顿了凡尔登的补给。

凡尔登交通线多被德军破坏,唯一可用的补给通道是一条二级公路。贝当抢修了这条不起眼的公路,又组织了3900辆汽车。一个星期之内,从后方向前线输送了二十多万士兵和两万多吨物资。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汽车运输。

经过几个礼拜的努力,几个礼拜的苦熬,凡尔登最危险的时候过去了。

其后的几个月内,德国和法国,都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青年输送到“凡尔登绞肉机”里。一百多万人倒在这台绞肉机里。法金汉要榨尽法国的最后一滴血,他几乎要达到目的。但是唯一的缺憾是:德国的血几乎也被榨干了。

凡尔登激烈鏖战的时候,英国军队在干什么呢?

英国人并没有闲着。黑格将军开始使出雷霆手段了。

为了支援凡尔登的法军,协约国决定在索姆河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精心选择了一个最坚固的防御阵地做攻击目标。德国人在那里的防御阵地几乎是坚不可摧的。到处是两层楼深的地下掩体、错综复杂的铁丝网、密密麻麻的碉堡。三道防线形成了巨大的纵深,使这里成了世界上最坚固的工事。霞飞和黑格却聪明地选择这里下刀。

法国军队困在凡尔登。黑格的英军成了这次进攻的主力。和法金汉一样,他也用大炮做战斗的序曲。炮火的猛烈程度毫不逊于凡尔登。无数吨的钢铁和火药倾泻到德军阵地上。但和凡尔登不同的是,深深的掩体保护了德军。德国士兵只有很少的伤亡。这种反差到底是说明了德军的运气,还是证明了霞飞和黑格的愚蠢,我很难置评。

英军出动了。

在黑格爵士的英明领导下,英国绅士们扛着60斤重的装备(里面不仅有枪支和手榴弹,甚至还有餐具和肥皂,列举出来的话洋洋大观,足证黑格爵士象沃尔玛采购部经理一样细心缜密、滴水不漏。),忽忽直喘,步履蹒跚地冲了上去。黑格将军似乎深恐德军不便瞄准,还特意让这些人肩并肩地排成整齐队列,开向战场。

这些英国绅士被将军们的胡说八道所迷惑。他们满以为德军已经全部死光,信心十足地向前挺进。看上去到了晚上,英军就可以在德国阵地上称心如意地使用餐具和肥皂了。但是德军偏偏不肯凑趣地死光。他们从地下掩体里爬出来,用机关枪把整齐的英国绅士们一排排地打死。阵地上布满了英国青年的尸体——和他们的肥皂在一起。

更糟糕的是,英国人满以为德军只有两条防线。但是他们错了。

左翼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退回原地。右翼拼死前行,挣扎着占领了这两条防线,却赫然发现前面还有完好无损的第三道防线。英军的沮丧可想而知。这是黑格将军所没梦想到的。他想到了手榴弹,想到了肥皂,想到了袜子,但就是没想德军到底有几道防线。

这简直是一场闹剧。和电影上闹剧不同的是,英国人为此涌出了真正的鲜血。6万人的鲜血。仅仅在战斗的第一天。这在英国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天。

多少英国的菁华被将军的愚蠢扼杀!1914年参战的剑桥、牛津学生,一半以上都战死沙场。这些人里也许有另一个凯恩斯,另一个罗素,另一个卢瑟福。可这一切都不存在了。他们战死法国,而且往往尸骨无存。索姆河的闹剧式进攻不过是大悲剧的一个缩影。

不管如何可悲,战斗依旧要进行下去。接下来的几个月的单调枯燥的杀戮。残酷的战斗无休无止,直到上天悲悯地降下瓢泼大雨。泥泞和阴雨结束了人类的大屠杀。双方都缩回自己的巢穴,舔舐自己血迹斑斑的皮毛。

将近80万协约国士兵伤亡。德军损失54万。这是比凡尔登更大的一台绞肉机。

1916年是凡尔登和索姆河的年份。当1917年到来的时候,列强的血库已经濒临枯竭。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各国开始蹒跚着走向崩溃。崩溃慢也许还能期盼未来,崩溃快的或者就要灭亡。但所有的国家都在缓慢的崩溃。剩下的战史不过是崩溃者互相攀援挣扎的过程。

上百万青年在沙场上倒毙腐烂。上百万青年在医院里辗转哭号。人们已经看到了足够的黑暗,却看不到尽头的光明。

唯一能够打破僵局的,不是将军的妙计,而是技术上的革新。这一点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丘吉尔当时就曾说过:要摆脱困境,只能依靠机器。他确实是一个智力极为超群的人物,具有罕见的洞察力(以及稍嫌丰富的想像力)。其思维往往走在世界的前头,以至平庸的同侪很难理解他。黑格爵士就对机器既充满了幻想,又充满了鄙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在机器研发上走到了世界最前沿。这些英国人发明了一样伟大的武器——坦丨克。可是最初这些坦丨克很不完善,特别容易出机器故障。更糟糕的是:将军们不知道怎么使用它。伟大的发明本来应该有伟大的成果。但是英国高层决策者却浪费了它。英国人在索姆河战役中第一次使用了坦丨克。可只用了几十辆,其中只有9辆发挥了真正的作用。这样零散的使用坦丨克是不行的。可是英国将领们就是不肯理解这一点。

如果索姆河战役之后,英国把庞大资源投向坦丨克生产,把成千上万辆坦丨克集中使用,战争很可能在1917年就已经结束了。可黑格他们宁愿选择更蠢笨的作战方式。

德国人的杀手锏则是潜艇。他们的水面部队远不是英国的对手。英国皇家舰队可以轻松地击败德国的战列舰群。但是它们却很难对付潜艇。德国人向大西洋撒出了庞大的潜艇部队。这些潜艇极大的破坏了英国的航运。英国的商船象中了魔咒一样,一艘艘地沉到海底。它的唯一缺点是把美国卷入了战争。这一点,虽然让德皇感到害怕,但他的将领们认为这不过是小小副作用,主流还是好的。

既然机器无法解决问题,那就只能让时间来解决了。

现在各国早已经说不清战争的目的了。目的早已被成吨的鲜血淹没。战斗本身成了唯一的目的。谁都知道,没有任何一片飞地、任何一个海外市场,值得用这么大的代价换取。现在列强已经不再为土地、为财富而战了,他们只为胜利而战。但胜利又是为了什么?又仅仅是为了不失败。这是疯狂的逻辑。

美国总统威尔逊对这个逻辑感到迷惑。

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的前校长习惯了对学丨生讲课,却不擅长和欧洲的恶棍们打交道。他象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有些迂腐和虚伪,缺少坚强的意志,容易受到诱惑,但却具备无可置疑的理想主义情怀。在那个野蛮岁月,这种理想主义就象金子一样可贵,但也想金子一样柔软脆弱。他向各交战国递交了一份文告,要求他们说明:到底什么目标才能使他们满足。这简直象一个老师质问他的学丨生。欧洲的恶棍们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无法回答。

各个国家只能慢慢走向崩溃。

法国发生了军队哗变。

霞飞被尼维尔将军(Gen Nivelles)取代。按照惯例,他是个恶劣的出奇的统帅,以极快的速度获得了“吸血鬼”的称号。为了给自己的上台来个开门红,他决定变成一个大水蛭,吸吮法国人干枯的血库。毫无新意的愚蠢,毫无新意的突击,毫无新意的死亡。一周内倒下了10万人,德国的阵地依旧坚固依旧。

士兵们再也忍受不了。恶劣的饮食,恶劣的环境,恶劣的将军。象绵羊一样被驱赶到德军的枪口下,毫无意义地被成群屠杀。这是怎样的地狱!他们终于发出了怒吼:“我们决不出击!”1917年5月,这句口号传编了法国前线。

16个军团里都发生了哗变。士兵拒绝服从命令。他们焚烧帐篷,殴打甚至枪杀军官,大量的士兵开小差。“许多青年步兵游丨行穿过一个法国城镇的街道,学着羊的咩咩叫声,表示他们像羔羊一样被赶赴屠场。”(见《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第5章)

法国军队在崩溃中。贝当接替了尼维尔。此时如果德军对巴黎发起进攻,他只有两个师可供作战。这是德国人发起进攻的最佳时机。但是德国将领不相信自己会碰到这种好运气,他们怀疑这是法国人搞的阴谋诡计,想来诓杀他们,因而按兵不动。在1914年,德国人的乐观挽救了法国,在1917年,德国人的谨慎挽救了法国。

士兵们在纽扣上插上鲜花,对指挥官们宣布:“我们准备好了保卫战壕,我们会尽责不让德军穿过战壕。但我们不会再参与那些死伤累累却一无所获的进攻。”这是对将领们迟到的责难。

贝当停止了任何进攻(他也无法不停止),改善了士兵的环境,激发了他们的爱国心,也枪杀了很多哗变者。55名士兵被正式执行死刑,更多的士兵未经审判就被处死。对一些哗变的部队,采取了随机抽杀。哗变终于慢慢地平息了。

这是大危机的缩影。几年来的流血、饥饿、挫折,已经磨平了人民的激丨情。他们不再支持战争,而是在忍受战争。热情变成了麻木,然后又会郁结成愤怒。一旦愤怒开始释放,政丨府就会象纸牌搭的房子一样,土崩瓦解。法国正经历着危险的时刻。如果没有从海外盟国涌来的物资,如果没有健全的民丨主体制,法国在1917年,也许就会和俄国一样,彻底崩溃。

然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user avatar   hypnov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我们看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奇葩战争,可能会觉得很搞笑,很逗比。

然而,若是这些奇葩的场面发生在自己身上,我所能感受到的,是愚昧与悲哀,是耻辱与辛酸。

道光二十年时(1840年),英国人带着他们的坚船利炮,威风凛凛地驶入广东附近的海域,准备入侵中国。

守将琦善卖国求荣,将广州海防的武装撤出,解散抵抗力量。英军节节胜利,先后攻破广州前沿的沙角、大角、虎门等炮台。

道光皇帝只得罢免琦善,派出账下大将,伊犁将军奕山亲赴广州应战。

奕山抵达广州之前,离广州最近的湖南提督杨芳已经带领人马进驻救急。

杨芳这人,因早年镇压湘黔苗民起义、川楚白莲教起义有功,在喀什噶尔进军平叛中也立下汗马功劳,连道光都亲自赞扬他为“黔省之英,自幼知兵,战功久著,谋而后行”。

因此当这位“名将”驰援广州之后,当地人民都觉得大救星到了,其所到之处,人民都围住他的车马,欢呼不绝。就连被解职的林则徐如此认为,他特地出面为其助威。

然而,这位“名将”在镇压自己人起义方面颇有心得,面对洋人,便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他亲眼目睹了英国战舰的霸道,更是震惊于对方炮火的强劲。

“为何洋人的炮火总是能命中我们,而我军却打不中他们呢?”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他。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根据当时的技术而言,清军的船只和火炮技术,和对方并无代差,技术原理也是一样的,但为何射程、射速和精度却相差如此之大呢?

杨芳当然想不到,这是由于英国工业革命,钢铁冶炼和制造业早已远远甩开大清,因此两国在武器工艺和制造精度方面,也是天差地远。


杨芳机智地判断,对方的军舰内必定有人会使用妖术(“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

于是,他决定以毒攻毒,以邪攻邪。

他在广州全城广为告示,收集女人用过的马桶(“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以此作为迎敌之策。他命人将这些女人使用过的马桶全部摆放在一排排的木筏上,每个木筏之上,都安排一位副将掌控,将马桶口面朝敌舰冲锋,以此来破掉英国鬼子的妖术。

这件事甚至被记录在《粤东纪事》、《夷氛闻记》上都有记载:“惟知购买马桶御炮,纸扎草人,建道场,祷鬼神”。

至于实战的效果,就不必多说了吧。。

苦逼的肯定是木筏上那几个副将,迎着炮火打击不说,还被糊得一脸屎。。

战后,广州百姓大失所望,编了段子痛骂杨芳:“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战败的杨芳跪着和英国人签订了《广州停战协定》,他接纳了英国人的全部要求,并交纳了对方索取的“赎城费”600万元。

然而在向皇帝汇报时,杨芳的奏折中颠倒黑白,自称自己如何机智,英勇退敌。

道光深以为然,对杨芳大加赞赏,在回批中写道:“客兵不满三千,危城立保无虞,若非朕之参赞大臣果勇侯杨芳,其孰能之?可嘉之处,笔难尽述。”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义和团身上,为了对付洋人的大炮,拳民们想到一个主意,他们找来满城的妓女,让她们脱掉裤子,一个个撅着屁股对着洋人的炮筒,认为这样炮弹就打不出。

这些妓女都成为了炮灰。

义和团出身底层,文化水准低情有可原,身为清军将领也屡屡奇葩,就未免太可笑了。

在英军围攻虎门炮台的时候,由于守军人手不足,为了震撼对方,当地驻军也想出了一个妙招。

他们大概是参考了《三国演义》里的疑兵之计,命令士兵列队,轮流围着炮台后的小山转圈跑,以造成兵马增援源源不断的假象。

英军一开始以为他们是在锻炼身体跑操,明白实情后纷纷哄堂大笑。

在随后的宁波守卫战中,奕山的难兄难弟,扬威将军奕经也尽显奇葩。

他在杭州指挥作战时,为了寻找克敌良策,亲自前去当地的关帝庙抽签。签上有云:“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

奕经大受启发,他让部下个个都穿戴上虎皮帽,屁股后面挂一条假的老虎尾巴。又定于1842年3月10日四更时分出兵,因为这个时间点是“虎年虎月虎时虎分。”

惨败之后,任“摩底士底”号战舰司令的宾汉,在其所著的战争回忆录《英军在华作战记》中,是这样描述清兵尸体的:“他们的帽子是一种特别诡异的形状,像是用老虎头上的皮一样,每个人都有一根老虎尾巴垂在身后。”

也许他们想要扮老虎吃猪,然而本质却是扮猪吃老虎。


宁波一战中还有一位“名将”叫张应云,是宁、镇攻城战的“前营总理”,此人可称得上足智多谋。

他在宁波一战中,想出了各种奇招克敌,非但如此,颇有才情的他还喜欢把自己的战术赋成诗,在战前自我欣赏。

譬如这首,

“潮打梅墟浪迹深,乘潮楼橹织江心。

谁牵一笮粗于臂,横作千寻铁锁沉。”

也许是从三国中东吴铁索沉江得到灵感,又或许是李舜臣对付日本人用过同样的招数。

张应云想在梅墟中布设铁链,锁住甬江,以阻挡英国战舰推进。

可是他找来的铁链太重,纷纷压断木桩,沉到了江底。此时已经来不及重铸了。

“铁索连环”被“无懈可击”之后,张应云只好用竹制的缆绳来代替,想靠这玩意儿挡住炮舰,结果一碰就断,不但没能挡住敌人,还打草惊蛇,让英军知道此地设有埋伏。

“及宁波开仗时,果有一火轮船闯潮而至,船大缆细,遇即迸断,而英夷反因此知我岸有伏兵,驾炮来击云。”

一计不成生一计,张应云一拍脑袋发明了一种“缎炮”。

所谓缎炮,是以绸缎束成筒状,层层包裹住薄铜胆,外面再用牛筋、生漆绑缚住。

张应云认为,“缎炮轻而易举,又省工价,临用时装药,审准之法亦视火炮较易。”

然而开战后,缎炮被洋炮完爆。“夷炮已先发击,伤乡勇数人,余众遂溃逃。及退归骆驼桥,点视兵勇伤者13人,而缎炮800门抛弃无一存者。”

张应云耗资16000银两的发明全无用处。

张应云又想到了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百试不爽的火计。

他安排人在许多竹筏上放置易燃物,引火之后向着英军的战舰飘去,希望能在战舰起锚之前烧毁它们。

如果成功的话,张应云妥妥就是周公瑾重生了。

英国人看到这些燃烧着的竹筏朝自己冲来时,觉得莫名其妙,安排快艇把它们一一打翻。其他攻击点的竹筏还没来得及引火,就被英国的快艇打跑了。

不甘于失败的张应云,又脑洞大开,想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战术。

他想到,如果在猴子的背上绑上鞭炮,然后把它们扔到英国人的战舰上,背上燃烧的火焰会促使猴子们四散逃窜,说不定能撞进船上的火药库,就可以把战舰引爆化为齑粉。


张应云真的这样做了。他四处搜集来19只猴子,并把它们带到了前线。

然而这时问题来了,清军根本无法接近英国战舰,更别提把猴子扔上甲板了。(当然就算扔上去也没什么卵用。)

于是这一作战方案又一次失败了。

作战失败后,张应云把这19只猴子寄放在慈溪的举人冯熔家里。慈溪城破后,冯举人逃难,这19只猴子都被活活饿死在家中前厅。


这一幕幕奇葩却令人辛酸的战斗,就发生在距今不到两百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中。

在战败后签署的《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英国还从中享受到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

在这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耻辱的任人宰割的时代。




        

相关话题

  我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哪些感人的或具有血性的故事? 
  关于诺门罕战役的争议最多的是关于战损比,那么双方到底是怎样的战损比? 
  中国有能力对印度打赢一场全面战争吗? 
  苏日两军在诺门罕战役中表现如何? 
  历史上有哪些在己方失利、国家败亡时产生的惨壮事迹? 
  美国为什么执迷于战争和对抗,为什么必须要给自己树立至少一个敌人? 
  所谓的「名将」对战争的影响有多大? 
  如何评价伊朗核科学家被 AI 辅助的遥控机枪杀死? 
  抗日战争中,如果没有花园口决堤事件,日军是否能击败国民革命军的武装力量? 
  如果关羽从麦城突围成功回到成都,刘备会不会杀了他以正军法? 

前一个讨论
qt5.4以后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MIUI 工程师袁军对 QQ 后台机制的评论?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