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花式丢人。
三番队的“万人”是黑田5000+大友吉统6000组成的。按照日军分配,该部在攻占汉城之后进攻黄海道,结果被朝鲜人刷了一巨大的战果——延安大捷。
(李)廷馣不聽, 乃建牙號, 召激以忠義, 兵至數千, 仍治兵守城。
——《朝鲜宣祖实录》宣祖二十五年(1592)七月一日
是年八月二十二日。(李廷馣)至延安。府中豪傑。有宋德潤,趙光庭等。聚徒百餘。迎曰。公有舊恩在本土。乞留活我。公笑曰。吾今日得死所矣。卽入城。募得五百餘人。......
賊酋長政。刦掠載,信諸郡。攻陷海州。以兵三千餘人。與江陰之賊。悉銳而來。城中色駭。有欲出陣計者。公曰。我旣與民兵。約同死生。陷民自濟。所不忍也。良怖甚者。任自出城。不汝拘也。一軍咸願死守。日旣昃。賊進圍三匝。俄有一賊帥。周觀城外。摩壘而過。勢益張甚。門將張應祺一箭。洞胸而死。賊氣死不敢輕出。別於西城。以飛衝下瞰城中。以砲碎之。則亂發火箭。圍中多草屋。人皆心內懼洶洶。忽廻風大起。煙焰外靡。賊計無奈何。撤廬舍塡壕塹。遂鼓士陵城。群而蟻附之。公知不可爲。乃坐積芻。戒其子濬曰。城陷可自焚。聞者感泣。一力而齊致死。如是者凡四日。賊亦死傷過半。是夜師熸。賊已聚死屍盡焚之。翌朝乃解圍去。
——李恒福《延城大捷碑》
这是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发生的事。不管是五百(这个数字太小,可信度不够高)还是数千,总之李廷馣用“义兵”击退了黑田长政所部。(有意思的是《朝鲜宣祖实录》不谙日情,把长政的官职“甲斐”当成了黑田之外的另一个人)到了万历二十一年初,黄海道内的朝鲜军更是有了三支——黄州1800人、载宁3000、延安4000。要知道,延安离黑田长政的白川郡,也就30公里的样子。
自打明军来了之后,黄海道的新闻除了日军不断跑路之外,就是朝鲜人搞袭击,前后斩首二百余级。直到开城还是这样,日军“屠民焚屋”之后撒腿就跑。
再然后,就碧蹄馆了......此战黑田基本在打酱油,没什么战果可言。
万历二十五年(1597)再战,黑田又让人刷了一巨大的战果——稷山大捷。
别看日本人嘴里的明军“倍长筱”“敌兵十倍而我无后继”“彼多兵而我寡”云云,实则按着黑田5000人打的明军四将,只有2000人。(加上“将两千骑继之”的解生部,也不过4000人)此战,黑田军“中箭被棍死者几至五六百”,但是黑田自己“耻而隐晦云”,导致连同僚都不知道具体死了多少人,只知道死了很多(这是后来朝鲜人抓到的日本俘虏福田勘介的自述)。此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战后日军突然开始撤退——前方形势一片大好,十万大军突然转头南下,分守沿海,你说这不是被稷山一战吓的,我是不信的......(要是换做壬辰,直接釜山到汉城一条线A过去就完事了)
再然后,就岛山了......岛山之战里,黑田参与了拯救大兵清正(雾)的行动,虽然《征韩伟略》里引用的黑田家史料又是说黑田长政出谋划策,又是说他一马当先亲自跳河的,还说他率本队大破明军——但是《日本战史·朝鲜役》的援军构成里面,明明白白写着“黑田长政 六百人”(其他的我也看不懂,也就看看这个了),你说这就能大破明军.....我信了还不行么。
之后的战场就没他戏份了。
如何评价?
反正给他们家修私史的人是相当不凡。
题外话,京都有一“耳塚”,里面是日本侵略军砍下的中朝两国军民的鼻子(原名鼻塚,因为名字不雅,改名耳塚),堆成一个土堆,作为炫耀武功之所。
其中,黑田军在万历二十五年八、九两个月里,共将5487个鼻子运回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