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
松前重义,战后社会党议员,通信官僚。
松前在43岁担任遁信工务局长(敕任,相当于我国的正厅级高干)的时候被征入伍,成为陆军二等兵。
对了,为了避免某些人跟风在评论里刷文科梗。
先声明,这人是东北帝大工学部的理科生。
感谢评论指正,逓是递的异体字,不是遁。是我一直看错记错。
我说这个已经成死语的词怎么这么奇怪,还强行联想了个会遁走的信来记……
旧日本征兵会按身体条件划分甲乙丙丁等级,承担相应勤务或者免除兵役。
日本征兵和“严格”够不上边。
只需要一钱五厘的邮票加一张红纸:
好了你就是“光荣”的大日本帝国军人了...
其他答案说洗脑教育让青年热情高涨,国民狂热,还真不一定,其实这帮人清醒的很,要说日俄战争那会儿狂热还差不多,日俄战争惨成那样,到了昭和年代其实很多人还是认识到去战场是什么意思的。
不少人属于被迫无奈,还得表现的很激动很荣幸,不去报到会处罚金和拘留等,消极对待会被扣上各种帽子遭白眼等。毕竟日本人那种性格,随大流,要合群...但是私下各种想方设法的逃避。
所以有一个兵只值“一钱五厘”的说法。
我军这种才能叫严格,你得体检合格,政审过关,还得家访和调查本人意愿。
昭和日本那叫没人性。
旧日本征兵,有一个流传甚广逃兵役的方法就是喝酱油,多喝酱油不长个,矮黑丑挫...然后还是被拉去当炮灰。
不如熟人好使。
例子:
黑泽明导演在回忆录《蛤蟆的油》里就提到过,征兵军官和他父亲是老相识,于是征兵的时候判定他体格不合格,然后“遗憾”的告诉他回去“不要灰心,锻炼身体,下次再来。”
最好的招式是:去学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