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当然要说说萝莉(Loli)这个词的来源:
拉丁语中有一个词语dolor,意为“悲伤,忧郁”;
以这个词为词根,衍生出一个西语人名“Dolores”;
众所周知,西方的名字很多都有其昵称/小名,而Dolores这个名字的小名是Lola;
Lola作为小名,又有一个昵称Lolita;
而这个名字随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而深入人心,Lolita也成为了早熟、性感的小女孩的代名词;
而随着日本御宅文化的发展,此词也被引入日语,写作ロリータ(rorīta),后来词义泛化,指可爱的小女孩;
后来ロリータ被缩写,用ロリ(rori)代替;
这个词又译回汉语、英语,就形成了萝莉-Loli一词。
所以,“萝莉”的词源其实是“忧伤”,
而事实上,“忧伤”一词也暗示了《洛丽塔》中女主人公的一生。
分享几个最调皮的单词起源。
1. Avocado
西方的不少食物(如chocolate, chili, tomato等),都来源于纳瓦特语:一种美洲中部土著人说的话。
其中,牛油果(avocado)的来源,最不可思议。
当土著人第一次看到树上的牛油果时,全都惊呆了。
他们决定把这果实,称作ahuacatl
也就是“睾丸”的意思。
后来欧洲人侵占美洲,就按这个发音,写成了avocado。
好一个“高玩”果。
2. Nice
Nice = 美好、愉悦、友好
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古拉丁语中的Nescius,是“无知”的意思。
当时的智者认为,只有无知的人
才会错以为:世事皆美好、人心皆纯洁。
3. Pamphlet
这个词的来源,史上最浪漫。
中世纪,有首拉丁文情诗,
叫“Pamphilus de amore”。
因为浪漫动人,被人抄在纸上,传遍人手。
这首诗,简称Pamphilus。
英文里的Pamphlet(传单)一词
正是来源于这个曾在大街上“传遍人手”的一纸情诗。
4. Muscle
Muscle(肌肉),源于拉丁语中的Musculus,是小老鼠的意思。
原来,在人体学普及前,大家都把有肌肉的人,看作身体里“住着很多小老鼠”。
这个解读,实在太萌了。
5. Quiz
Quiz一词,长得怪怪的。
据载,爱尔兰有个剧院老板,脑洞大,爱吹牛。
有天他突发奇想,对朋友说:
“我想发明一个词,
在一两天内,让全城的人赋予它意思,成为大家的日常用语。”
说罢,他写下四个字母: QUIZ
命人写在大街小巷的墙上。
第二天,大家果真议论起这个怪词。
有人猜测:这是个“脑筋急转弯”类的小测试;
也有人说:这是一场恶作剧。
没过多久,QUIZ就拥有了“小测验”和“恶作剧”的意思。
至今没变。
6. Ketchup
番茄酱的英文:ketchup,
居然来源于我们广东话!
广东有种酱汁,叫“茄汁”
(粤语发音:ke-jiap)
后来英国人跑来广东,发现这酱汁这么好吃,回去也研制了一款,还给取了个同音同意的名字:
必须为广东的这个文化输出,点个赞!
7. Floccinaucinihilipilification
这个长单词的起源,实在是2。
源自拉丁语中的四个字:
flocci, nauci, nihili和pili
均代表“零”或者 “无用之物”。
任性叠加这几个代指“无用”的词,就成了Floccinaucinihilipilification。
它的意思是:
“故意把某样事物,损成一文不值的行为”。
最后,想到今天是周六,特地去查了查:为啥周六的英文是Saturday?
原来从Monday到Sunday,都是以诸神命名的 (详见下图)。
英国作家S. Rushdie有句名言:
“无论哪个词,一旦成了日常用语
都难免会失去韵味。
因为单词最有趣的起源故事
将逐渐被遗忘
就像世界的许多珍宝一样,
终将被埋藏在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尘埃之下。”
借此回答,希望能拉更多知友,进入“语源学”这个奇妙的坑。
其他“语言文字”类的回答:
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手帐”这个词,在文艺青年眼里指的是这种花花绿绿的东西。
但是在铁路司机眼里,指的却是这种傻大黑粗的东西。
归根结底都是来源于日语的“手帳”一词。本意就是笔记本,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被不同的人群分别借入汉语的时候都发生了特指化。
今天的文艺小青年们用着“手帐”这个似乎新潮时尚的外来词的时候,一定想不到,这个词其实从满铁时代开始,就在铁路这群糙汉子口中扎根了。
原始印欧语有个词根*nogw-,这个词根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穿衣服到处跑”,简单说就是“果体”。
*nogw- 后来在拉丁语中变成了nudus,通过法语借入英语就成了nude“果体的”。
*nogw-也被日耳曼人继承了下来,原始日耳曼语中有个词*nakwadaz,就是从*nogw-发展而来的。大多数日耳曼语都继承了这个单词,东支北支西支都有继承,古英语中写作nacod,到了现代英语,这个词就变成了naked“果体的”。
一般来说,同样一个概念,法语进口的单词要比土生土长的英语单词高级一点,nude和naked虽然意思接近,但是两个单词有时候也存在这样的含义差别。一般来说,naked突出一丝不挂,不着寸缕,就是指赤条条,而nude也是赤条条的,但是更多指艺术作品中的果露镜头,比如a nude scene,a nude photograph等等。
*nogw-有个带后缀的形式,拼写是*nogw-mo-,希腊人拼作gymnos“果体的”。Gymnos引申出来的词有很多呢。古希腊人讲究外练筋骨,内修身心,崇尚身体和心灵都要强大,他们很喜欢锻炼身体,而锻炼身体是个神圣的事情,不穿衣服,所以他们就在树林里比较隐秘的地方划块地,一群果男就在撸器械。这片划出来的土地就叫gymnasion,后来传入拉丁语就叫gymnasium。这个词也传入英语,和体育体操有关的比如gymnasium“体育馆”,gymnastic“体操的”等一系列词都是这么来的。
当然英语中也有gynmo-词根的单词保留的是本意,比如gymnosperm,但如果你理解为“赤果的青子”,那还是走偏了。Sperm表示“青子”是引申义,这个词的本意是“种子”,源自古希腊语sperma “动植物的种子”。古希腊人认为男性让女性受孕的过程,就是男人把种子撒到了女性的身体中,而且似乎整个印欧语都有这种观念,比如英语的fertilize“施肥”和sow“耕地”都有让女性受孕的这层含义。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猜出gymnosperm是什么意思了,意思是“裸子植物”。
古希腊人的的gymnasion其实也是一个广义的交流社区,男人们在里面一边锻炼,一边交流思想。像雅典城邦里的城里人,平时生活大概就是忙时劳作,闲下来就衣服一脱,一群基友去锻炼身体,出了一身汗之后,几个哥们穿上衣服然后约好吃着葡萄鹰嘴豆,喝点小酒,谈天说地,畅想宇宙世间万物。
正因为gymnasion也是交流思想之地,后来德国人就用这个词表示高级中学,德语中写作Gymnasium。Gymnasium这个词的本意一被探究,气氛瞬间就诡异了。
*nogw-的故事还没完。不知道大家吃过叫花鸡没有,这种把食物埋在烧热的土、石头或者沙子里的烹饪方法,从古至今从未断绝。时至今日,南美还流行用这种方法烤红薯。古代的波斯人也用这这种方法烹饪,不过这种方法多用来烹饪肉类,埋在土里的肉熟了以后,挖出来拍拍外面的土,就开始大块大块吃起来,也是痛快。但是面包这样弄不行,这样烤面包那要吃得一嘴都是土,所以面食要专门放在烤炉里烤。相对外面覆盖有土的肉类来说,面包则是赤条条地暴露在空气中进行烤制,所以古代的波斯人就用“赤条条”来命名面包。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换,*nogw-这个词根在波斯语中的拼写也发生了点变化,波斯语中面包拼写为nan,后来,这个词也借入到我们国家和波斯有频繁交流的民族中,没错,这种食物就是——馕。
......
......
......
自从知道波斯语中面包这词的本意之后,我每次去面包店的时候,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连串美好的画面......
评论区有小伙伴提到了gymnopedie。
我古典音乐不熟,但是查了一下,应该是指法国音乐家埃里克·萨蒂的作品Gymnopédie。
Gymnopedie有翻译成“果足”的,也有翻译成“果体之舞”的。这个词似乎没有固定的中文翻译,但是“果体之舞”贴近这个词希腊语本意,“果足”是误译了。
单词中有ped-词根,这个词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小孩,比如pediatric“儿科的”,pedagogy“教学”;二是指足,比如centipede“蜈蚣”。这是因为英语拼写的原因混淆了,其实是源自两个不同的单词。ped-“小孩”源自古希腊语的pais“小孩”,英语中的转写最早为paed-,现在有些单词简化为ped-,有些保持paed-。ped-“足”则源自拉丁语pes“足”的单数属格pedis。那如何判断ped-表示足还是小孩呢,除了从含义上判断,还可以看词源。一般来说,如果是古希腊语词源的单词,通常不会用ped-表示足,纯拉丁语来源的单词才会用ped-表示足。古希腊语来源的单词,表示“足”是用pod,源自古希腊语的pous“足”一词。比如podiatric“足病学的”。从词源上,我们就可以初步判定,gymnopedie应该不是“赤足”之意。
Gymnopedie应该是受法语拼写的影响的单词,这个词法语写作gymnopédie,英语中也这个词,拼写是gymnopaedia,从古希腊语直接转写,字面意义是“赤果的小孩们(古希腊语中,这个词只能用复数)”。
Gymnopaedia是斯巴达人的习俗,他们每年都要举行的一次对阿波罗(一说是雅典娜)的祭祀活动,赤果的青年们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他们强壮的身体和出色格斗技术。这种祭祀活动大概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公元三世纪的时候,这种习俗还有保留,但形式已经有所不同,斯巴达的士兵每天训练科目完成之后,都要跳一段这种舞蹈才算完成当日训练。
作为西方文明的一座巅峰,古罗马文明为后来的西方世界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比如拉丁字母,比如罗马法,比如基督教,但还有一点大家不一定知道——古罗马的度量衡制度。
罗马人的基础长度单位叫做“pes”,含义就是人的脚。实际上,用人的身体部位做长度单位,这是从古埃及时期开始的西方度量衡惯例,从手指尖、手掌、手肘到脚掌,这些人体部位的名称一直也同时是计量单位的名称。更古老的埃及、希腊等文明倾向于以人的手肘长为基准,而罗马人则将长度单位确定在了脚掌上。
罗马帝国灭亡后,以脚掌为长度单位基准的习惯被接下来的欧洲各民族完全继承,所以,欧洲中世纪各国使用的长度单位都是各语言中的“足”,包括了德国的Fuß、西班牙的pie、俄罗斯的фут,查理曼还将其命名为法语的“pied du roi”,也就是“王之足”。这当然也包括英格兰的“foot”。你可能会察觉:现在英制里的“foot”是30.48厘米,然而即便是现代成年男性,脚掌的平均长度也只有25~27厘米。实际上,这在世界度量衡历史上是很正常的现象,中国古代的“尺”原本就是指张开手指后形成的“拃”,但到清末,“尺”的长度早已膨胀成了真正“拃”的一倍多(超过30厘米)。
================
还有再奇葩一点的吗?
有~
罗马人测量远距离的单位很简单——他们直接以“一千步”命名了基础的距离单位“mille”。“mille”这个词其实就是拉丁语中的数字“千”。实际上,成年人的正常步行时的步长是相对稳定的,一般双脚迈完一个来回的距离在1.5米左右,而古代人最简单的测距离方式也正是测步数。以修路传统闻名的罗马军队通常会在每行进一千步之后树立一个标记,即所谓的“milliarium”(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里程碑”),这也奠定了远距离单位“mille”的地位。同时,罗马人也规定一步等于五足,也就是1 mille = 5000 pes。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人的“mille”同样成了中世纪欧洲人的距离单位。同“pes”一样,后世欧洲各国将其写成了本民族语言的形式,比如英格兰人的“mile”。按罗马人的定义,1 mile本应等于5000 foot,然而,英格兰的中世纪农夫们并没有罗马人的修路需求,相反,他们用的是一套基于yard、rod、perth、chain等单位(都是棍棒状物的名称)的农田测量系统,而“mile”表示一千步的本意却失传了。在16世纪末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为了统一度量衡,“mile”最终被定义为八倍的“furlong”,而1 furlong = 40 rod,但在当时,“rod”这个单位与从“foot”的三倍定义而来的“yard”的换算不一,官方最终只能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强行规定1 rod = 5.5 yard。于是,1 mile最终便成了1760 yard或5280 foot,任何人看到这个数字都会觉得莫名其妙,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人家一开始就是简单的“一千步”而已。
=======================
还有再奇葩一点的吗?
有~~
罗马人把较小一级的长度单位称为“uncia”,这个词就是“十二分之一”。不过请注意,这个词和拉丁语的数字12(XII, duodēcim)没有关系,实际上,罗马人的分数系统就是十二进制,和基于十进制的计数系统是完全不同的。罗马人有一套成型的以12为基的分数系统,不只是长度,度量衡里的容积、重量,以及钱币单位,在罗马体系里都可以称为“uncia”,都表示基准单位的十二分之一。这个“uncia”同样也传到了不列颠岛,在最初盎格鲁人的语言中演变成了“inch”,指代的仍是“十二分之一”的本意。
然而,不列颠岛的盎格鲁人根本就不会拉丁语。罗马人的长度、容积、重量单位里都有“uncia”,在诺曼征服时期,原本拉丁语的“uncia”又被诺曼人带进了不列颠岛,这回却变成了一个走法语演变路线的“ounce”(ch和ce真是好典型的盎格鲁语和法语对拉丁语“c”软化的演变模式区别),本是用作重量单位。但此时的盎格鲁人压根不知道“ounce”和“inch”是一码事,他们甚至压根不知道这个“ounce”究竟表示几分之一。于是在后来的英格兰衍生出了常衡、金衡、塔式、伦敦式、商人式等一系列重量系统,“ounce”的换算也各不统一,常衡盎司是1/16磅,金衡盎司却是1/12磅。这也产生了一个笑话:
1盎司的黄金和1盎司的棉花哪个重?答案是——黄金重。因为黄金的“盎司”是金衡盎司=31.1克,而棉花的“盎司”是常衡盎司=28.3克。
======================
还有。。。再奇葩一点的吗?
有~~~
盎格鲁人有了这个经法语二道转手的“ounce”后,似乎觉得它表示几分之一都不重要的了。我们说过,罗马人的“uncia”并不特指度、量、衡之一,而英格兰度量衡里剩下的量制自然也跟“ounce”套上了关系。英制的基础容积单位是“gallon”,这个名词其实也就是诺曼人用的某个容器的名称。但“gallon”的量级比较大,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人将它划分为“quart”(四分之一)和“pint”(八分之一,来自paint,指桶上的标记)。
随着工业革命后酒吧在西方世界蓬勃发展,“pint”被用作罐装啤酒的容积,而酒吧里接酒的小杯子被称为“shot”(意思就是可以一口饮尽),在英美两国的规格接近,容积都接近30毫升。然而,当时英美两国的“加仑”是不一样的,英加仑比美加仑多。于是,英美两国人都想到了重量领域的“pound”和“ounce”(量级和容积领域也较为接近),双方都把装酒小杯“shot”的容积定为“fluid ounce”,但英国人定义“fluid ounce”为“pint”的1/20,美国人定义“fluid ounce”为“pint”的1/16。最终,罗马人好端端的“uncia”,被后世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演绎成了一大堆面目全非的单位形式。
=====================
还有再奇。。。
有!!!
我们再说一下“磅”,这个单位也是罗马的重量单位,在拉丁语里叫“libra pondo”,“libra”是“天平”,“pondo”是“重量”。然而,最初的罗马人日常喜欢说前面的“libra”,但后世的欧洲各民族却喜欢用后面的“pondo”的本族语言形式。于是,后世英格兰人的重量单位是“pound”,可它的书面符号却是“lb”。
英国的货币单位“镑”,本意也就是“一磅重的纹银”(pound sterling),所以英国的“镑”在近代历史上曾经极为值钱,以至于民众们也许穷极一生都用不上。有多值钱呢?我们知道牛顿在南海公司的股票泡沫中亏掉了自己在铸币局长这份肥差之位的二十余年收入,但他具体亏了多少呢?2万镑。而直到快200年后,英国皇家海军建造一艘全世界最顶尖的无畏号战列舰的花费,也不过在180万镑。
另外,原西班牙和现在部分拉美国家以及菲律宾的货币“比索”(peso),同样来自罗马人的“pondo”;那么,原意大利、现土耳其的货币“里拉”(lira),想必你也能猜到从何而来了。这和中日韩三国的基础货币单位皆出自汉字“圆”的道理类似。
======================
还有。。。
我们知道,华氏温度往往被当成“英制单位”,然而,丹尼尔·华伦海特本人出生于今天的德国波兰交界,一生主要在荷兰工作,他的名字怎么会和“英制”绑定在一起?
实际上,今天的所谓“degree Fahrenheit”,根本就不是丹尼尔·华伦海特本人的温标。历史上的华伦海特只是在发明了水银温度计后被英国授予了皇家勋章,并授权英国大规模生产使用基于他的标温原理的温度计而已。然而,华伦海特本人的温标其实是很模糊的,他把“氯化铵冰溶液”的温度定为0,把水的冰点定为32,把人体体温定为96,使三者形成二的简单的倍数关系。为什么要这么定?因为当时的人已经知道:水的沸点受外界大气压影响极大,对那时的实验科学家而言,这个参数是很难进行控制的。
但氯化铵冰溶液和人体体温这两个标定点本身是不够严谨的。后来,瑞典的安德鲁·摄尔修斯引进了“标准大气压”的概念,将温度标定的物理意义明确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并明确给出了“标准大气压”的标定方法,这才是“摄氏温标”的先进所在,而彼时华伦海特本人早已不在人世。可也许是已经制造和使用了大量的旧温度计,当时的英国皇家科学院没有接受摄氏度,却自行把温标定义改成了摄尔修斯的样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32,沸点为212,两者相差180度,正好是一个平角。然而,华伦海特本人的温度计跟这个“华氏度”就不是一回事了,华伦海特原本的“零”——盐溶液的温度此时是4度,而人的体温是98度。所以,今天的所谓“华氏度”,跟华伦海特本人其实压根就没有关系。
======================
。。。
如果你还没读爽,觉得这些与单位的来源有关的奇葩知识读起来意犹未尽,没关系,我为你准备了一整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单位”的全方位指南,涉及了从科学到社会历史,关于单位与计量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这个回答里,以及更多写不下的与“单位的名字”有关的奇闻轶事。本书还附送了收录上百个单位的附录和一张精美的国际单位制海报。目前已经在各大网店上线,欢迎大家点击上面链接下单购买支持~
火鸡(turkey)与土耳其(Turkey)。
火鸡(Meleagris gallopavo)原生于北美,其英语名称与土耳其国名相同,可以归功于十五十六世纪的殖民地贸易。但具体如何演化的还存在争议。
一种说法是,十五世纪土耳其商人将火鸡从北美带到君士坦丁堡,又将其出售到英国。英国人不清楚其原产地故将其称为Turkey coq,最终简称为turkey。
另一种说法是,早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土耳其商人就将西非几内亚的珍珠鸡(guineafowl)出售给欧洲,英国的购买者将其称为Turkey coq。当英国殖民者乘五月花号到达Massachusetts遇见当地的火鸡时,误以为是同一物种,便沿用了原先的名称。称为turkey。
然而,土耳其人当然知道火鸡不是土耳其原产的,他们将其称为hindi,意思是 来源/有关印度。
法语亦然。火鸡称作(la) dinde,简化自(poulet) d’Inde,来自印度的鸡。希伯来语tarnegol hodu(תרנגול הודו),意第绪语indik (אינדיק),意大利语pollo d'India,俄语indeyka (индейка)等也表示,我们支持“火鸡是从印度来的”的观点。
此外,北欧的荷兰语kalkoen,丹麦语和挪威语kalkun,瑞典语kalkon,芬兰语kalkkuna,似乎要更具体一些,来源于印度城市科泽科德(Kozhikode)的旧称卡利卡特(Calicut)。1498年葡萄牙探险家 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就在这里登陆并开始香料贸易。
然而,印度也不产火鸡啊。在印度的印地语中,火鸡称为Peru (पीरू),为葡萄牙语借词peru,指国家秘鲁,也曾泛称西班牙控制的美洲地区,如墨西哥。这才是火鸡原产地之一。
夏威夷语pelehu,乌尔都语Peroo,也都是来源于葡萄牙语的借词。
此外,柬埔寨的高棉语称火鸡为moan barang(មាន់បារាំង),字面意思是法国鸡。由于曾为法国殖民地,在柬埔寨“法国”泛指西方来源。在亚洲其它地方,马来西亚语称火鸡为ayam Belanda,意思是荷兰鸡。越南语则简单些,称其为gà tây,西方鸡。
Sorry for the long post, here's a turkey.
摘编自维基百科。这里有一个火鸡在各种语言中的表达的列表:
https:// en.wikipedia.org/wiki/L ist_of_names_for_turkeys英语
near 附近的:比较级是 nearer 最高级是 nearest ...
实际上 near 已经是 *neigh(附近) 的比较级了,最高级是 next。不过 *neigh 这个词废弃不用了,只残存在 neighbor、neighborhood 之类的词中了。而 near 摇身一变,成了原级。
同理 late 的比较级是 latter(古英语 *lætra ) 、 最高级是 last(由古英语 *latost 音节缩减而来);后来野鸡化,变成了 later 和 latest ...
根据评论补充:nigh(附近的)仍在偶尔使用,只不过已经过时,其比较级是nigher、最高级 nighest。
谢邀
一张小小的商务肖像照,折射出来的是一个职场大生态。
首先回答本问题的本源,楼上楼下的很多人的答案并不对,喜欢这种抱着胸前的照片,和展示状态如『保守,稳重,成熟』没有什么关系。
这种职业肖像照,一般都是为了挂在墙上,或者出现在公司宣传册,网站上介绍人物的profile上的。如果不想采用这种更为呆板的大头照
半身照几乎是唯一可能,面部是最重要的辨识特征,在半身照里至少要占据画面里面1/3的高度,头顶上留白,下面要过西装第二颗扣子,约皮带处,被西装遮住,不露出完整的下摆,肩膀两处留出一点空隙,不能太大。
等限定这个区域以后,大家就会发现:除了这样子交叠在胸前,你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手都会被截断,比较难看。
当然有特别的:
借用
@王不累的照片,十分感谢。
这些非常规的,独特的职场商务肖像照,实际上大多是一些商务杂志,商务会议,为商界领袖,企业高层做专访的时候,杂志专文的辅照,杂志这边是有专门的高级摄影师的,如果你自己要去找摄影师照的话,收费大概是8000到2万(可不是那种路边常见的照相馆哦),如果是给福布斯,财富,国内知名商业杂志上常客拍的高级摄影师,大概5万起。
谁都想照一张这样子的帅气的照片,问题是谁为这个买单呢,就像其他答案有人说过的,那些房地产中介倒是想表现出亲和力,问题是他们会为这个事情掏上万把块钱吗?我看难。
说到底,首先都是钱的问题。
对土豪们钱不是问题,新问题是,你敢跟公司的市场部PR部小姑娘说,我要这张(比大部分同僚帅,比董事长还拉轰的)照片上墙么?
算了吧,还是用标准照吧。。。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