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就是这样啊,投入5000亿没成果不是很正常的吗?投入5000亿挖出来核聚变科技那才叫新闻呢好吧。以为这是游戏吗,花钱点一下科技树就开了是吗?
点开核聚变需要多少钱,点开星际航行需要多少钱,只要你说个数印钞机给你开冒烟了都能给你印出来。
光以赚钱不赚钱来衡量科技成果,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别搞科研。
科学骗子,可是比金融诈骗厉害多了,这x变,那x撞,恐怖啊。
大家都知道贸易战之后,中国发现自己所面临的诸多卡脖子技术,悲观地来说可能是全方位的卡脖子。
但是,现在动不动就喊口号,什么几年之内解决卡脖子技术。我就觉得十分搞笑:如今掌握了卡脖子技术的“敌对”国家的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的能力得多差劲,才让我们可以喊出口号,几年就解决卡脖子难题,本该几年就解决的技术难题却被这帮人搞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倒是让我想起来最近印度嚷嚷着过几年要建成太空站,韩国日本过几年研制出五代机一样,充满淡淡的荒谬感。我们对印度,韩国和日本这些做ppt就号称可以赶超我国航天事业和军事领域的做法,所表现出的是淡淡的轻蔑:因为我们知道,航天和军口这块,涉及到了多少的技术储备和积累,多少代人的付出才有如今的成就。
同样道理,为什么到卡脖子技术这块,我们就不能逆向思考了呢?为什么会有人都觉得,当地政府批一块地,买个光刻机,高薪聘请一些国外专家就能把卡脖子技术给解决了呢?我其实感到有点不解。
国内现在钱是真的多了,但是钱多以后,大家都开始赚快钱。一方面是部分人吃着前辈们的老本,将这些技术进行市场化。这我可以接收,但是只吃老本,为自己攫取利益却不反哺这个学科,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就属实有点吃相难看了。另一方面,各种帽子漫天飘,这些帽子不是随便给奋斗的谁,其实大部分都已经有主了,许多人才评审工作其实就是某些小圈子小集体的自嗨而已。
说实话,国内科研这块的中坚力量,对国内科研的进步贡献了实质性工作量的其实就是博士生,博士后和青椒。但是往往是这波人,目前在中国面临的是延毕的压力和“不升只走”的困境。一个博后2年时间,可以给出拿青基发顶刊申专利搞项目等“丰富多彩”的岗责要求;一个青椒,可以在3+3或3+2的“非升即走”游戏里体会到更为“丰富多彩”的岗责玩法。字里行间就是要求他们迅速产出,以一种近乎于杀鸡取卵的方式进行科研产出,再仔细读一下人事的文件和学院的考核细则,字里行间就是割你韭菜,赶你滚蛋。
本人亲身体会,面对如此岗责的时候,做研究的心态完全是扭曲的:只求量,不求质;只蹭热点,不去啃硬骨头;投文章只看中科院分区,不看杂志的reputation。但是说实话,单纯为了应对岗责做出的成果,我愿意称其为我人生学术生涯的污点。
好的工作是需要时间去打磨,是需要时间去联系同行进行讨论和校对,是需要自发地去考虑这个工作对本学科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直白说,就是自己研究的东西要够“良心”。我觉得,国内大部分做研究的,可能都不够“讲良心”,不对那些没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说“不”。许多出色的年轻学者也会渐渐在这种浮躁功利的环境里丧失做科研的“良心”。大家都想着谁占的林子大,谁收的果子多,但是谁来放弃一时的收成,安心改良品种呢?
所以啊,五千亿得到的这些科研“硕果”都是些歪瓜裂枣,但是,量是足足的,果子的品相嘛,相信过多少年都是一个样子,甚至还会越来越差。
四年前,追着国际最新的点,想做一个巨噬细胞分型调控的课题,万事俱备只欠资金,自己垫钱做了个预实验,实在无力继续,遂放弃。
(在读研究生能申请的课题受限,自主程度低,还是要跟着导师的指挥工作)
到今年,看到这个问题刚刚被一个业内专家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做得风生水起。
只想说,不希望自己的遗憾,竟然是各个领域科研人员都需要面对的遗憾。
抱着专业书睡了三年办公桌,不是事儿
作息完全紊乱,胆囊出问题,不是事儿
精神高度紧张,常心悸失眠,不是事儿
做实验没时间,跟男友分手,不是事儿
为了课题笨拙滴应酬、周旋,不是事儿
那种痛心和打击,心中一团热火化灰……才是……最让人无力的伤啊……
取决于成果的定义。
现在国内在国际顶刊发表论文越来越多了,神马《自然》《科学》,基本上生化环材随便发;数学的四大,估计普通985数学系都能发;计算机顶会NeurIPS、ICML、ACL之类的普通985本科生都能发;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国内科研成果还是挺显著的。
只是人们觉得科研成果好像没有转化成生产力。比如卡脖子技术还是没能突破。
但这不是科学家的问题,而是企业家的问题。比尔盖茨做操作系统起家,世界首富很多年了;还有甲骨文数据库创始人,也是白手起家,关系数据库出身,也是几百亿美元身家;还有alphabet、metaverse弄机器学习的,创始人也是千亿美元身家;高通创始人是教授出身,创业后身家也是几百亿美元。
因此,那些所谓的卡脖子技术,更多要依靠企业家去突破,而不是科学家。突破一个就可以自己赚几百亿美金的,你说咋研究?给我几个亿经费,研究出来给你赚几百亿美金,你信吗?相反,如果我有这个本事还要给你打工?自己赚不行吗?
因此,科学家只需要负责发论文,目前已经完成任务了。至于突破卡脖子技术,那是企业家的事情。
不过,企业家会说,我只管赚钱,如果不用突破卡脖子技术也能赚钱,那我也没必要去突破啊。
所以说,我就不继续深究了,否则又被删了。
这个问题是 2014 年发布的。2022 年还敢说“成果寥寥”的“媒体”不多了。
中国确实有一些骗经费的项目、利益关系和乱七八糟的中介代理,但科研成果并不“寥寥”。媒体辨认成果的能力不足,经常炒作并不重要的成果、无视重要的成果。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的《2022 科学与工程指标》称,“美国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全面领先已不再可能,美国应当寻求新的发展目标”。他们称,全球研发支出从 2000 年的 7260 亿美元涨到 2019 年的 2.4 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研发投入年均增长 10.6%,远超过美国的 5.4%。美国在全球研发绩效的占比从 2010 年的 29% 下降到 2019 年的 27%,中国的份额从 15% 上升到 22%。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每年批准专利最多的国家、科学家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年发布的学术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于 2021 年成为世界上高被引学者人数最多的国家、全球被引用次数排名前 10% 的科学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国家。这里面有一些人的论文和被引数据是刷出来的,一些专利是不起作用的,但不都如此。回顾这几年的情况,你可以说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方面的投资需要一些时间才能产生回报,不能指望立即爆出一堆成果来给“媒体”吹水。
目前在跟一个大学教授做课题,参与的课题有三个,机械相关课题。
人员构成:
1.教授40左右,工作时间非常长,基本每天都在加班。很多方面是非常强的,只是机械相关的专业技能没有让人惊艳的地方。收入多少不太清楚,开一辆长安车,背一个破电脑包,用一台十年左右的电脑。
2.教授有十几个学生,都是顶尖学府的人才了。他们机械基础都很差,几乎做不了任何实际的活。所以,他们都愿意做算法,专利,论文相关的活,具体能力无法评判。据一两个学生说,他们补助很少,博士只有800。
3.教授长期雇佣两个工程师(包括我),薪资非常低,几乎没有额外奖金。我本人加班不算多(相对于在企业工作)。
4.校外还有几个人帮教授干一些活,他们都专业技能很强。教授给他们多少钱不太清楚,应该不多,因为他们经常推脱,需要教授求着他们干活。
我参与的三个课题都是非标自动化装备的研制,设备没有什么科技含量,主要是靠各种进口的检查仪器体现技术先进性。设备做出来也基本也没有什么实用价值,都是为了结题做的。
综上,我对中国科研还是很悲观的。
记者是分门类的。很多记者的方向是需要专门训练的,甚至很多是需要双学位的。
例如说司法记者基本上都有法学学位,否则根本搞不明白司法判罚。健康新闻记者一般最好有公共卫生学位。国际政治新闻记者很多也有政治学或者国际关系的双学位。
科学记者也是一个专门的方向,比较流行的双学位方向是数据工程、计算机、环境工程。还有特别多学生物的,也不知道为啥。
国内我就只见到清华开了数据传播新闻方向的硕士,没见到其他学校开过这个方向,好像也没见过开这种双学位联合培养的项目。
鉴于国内现在好多国家级媒体驻外记者都是招外语系,连新闻系都不是。国内大概也没打算好好培养新闻人才了。
只能指望各位科研人员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学新闻写作,科研科普两手抓吧。
科技记者的wiki词条,都没有中文。只能说,挺可悲。
本回答已压缩了10倍。
华夏大地全是被渗透的媒体机构,无论新老媒体。
财新网,胡舒立,胡卖屁股的,不是个案,戴自更、罗昌平。。。。。。
我给你介绍一下,驰名的吃里扒外公知,多个教授头衔,徒子徒孙充斥各种媒体机构,他论文上千篇(特能水),著作等身(特能编),拿特殊津贴,传媒教材编写者、专业考试出题人,他的论文著作必学必会必考。
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科研人员不断提高的研究水平与新闻媒体长期滞后的职业素养之间的矛盾。
-------------------------
从规模和质量综合来看,重工业,IT和基础科研,是中国目前少有的能够比肩世界的行业,除了美国之外鲜有严重落后;而新闻媒体,估计得落后国外同行至少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