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咨询了 @青檀 并结合文献阅读后的推测是:
猫科(Felidae)作为演化较快的一个科,虽然体型大小与生境(Habitat,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分化了,但在占据不同生态位的过程中,其伏击——跟踪——短距离爆发猎捕的捕食模式在不同生境中的适应度都很高,不同体型、高度分化的猫科动物在生活区域内没有实力相差悬殊的竞争者,在自己的层级上生态位牢固,捕食逻辑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因此,它们在生理结构、行为模式上,有着诸多相似性。
憨态可掬的家猫、身材修长的薮猫、威猛慑人的狮子都是——猫科动物。
为了便于潜行和藏匿在意想不到的位置,它们都拥有灵活如水的身体和四肢;
为了便于潜行和尾随猎物,它们都拥有柔软的趾垫;
为了能够在发动突袭后将猎物一击毙命,它们都拥有粗壮的腭弓和的发达的矢状脊以供更多的腭部肌肉附着;
为了更好地在夜里奇袭猎物,它们的眼睛中都拥有数量是人类6-8倍的视杆细胞(只能感受弱光、无法辨别颜色)和适应光线变化快速放大缩小的瞳孔;
为了减少两顿不稳定进食间的能量消耗,猫科动物普遍每天睡10小时以上,并且采取了醒1份时间睡3份时间醒1份时间睡3份时间的醒睡循环(Sleep-wake cycle);
因为不可知的原因,它们感受甜味的Tas1r2基因自古便失效了,无法品尝淀粉香甜的它们离植食越来越远,成了不折不扣的超级肉食者(Hypercarnivores)...
食肉目下,犬型亚目和猫型亚目平分天下,犬科和猫科是二者的主力。
一部分学者认为两科动物采取了不同适应环境的策略,犬科选择了更为通用的体型和生理结构来降低适应新环境的容错率,猫科则高度特化某一性状使自己在生境中拥有最强的适应性。
作为捕食者,猫科动物是顶级的存在。
也正因如此,在被人类选择前,犬科下属动物体型差距没有猫科那么大(黑足猫3斤--西伯利亚虎600斤),同重量级的犬科动物也被四肢更强壮的猫科动物暴打,因此猫科动物占据更高生态位。
进化树上,猫科动物的进化程度也高于犬科动物。
云豹舍弃了陆地转向树冠层生存、狞猫一蹦可达3米、奔向水体的渔猫则生出了蹼状的爪子、虎仅凭掌击就能拍断猎物脖子、猎豹的时速能达到112km/h...
至于家猫...家猫在与人类相处过程中产生了281条基因变化,适应了人类习惯用食物作为奖励的套路,变得更加容易亲近和被驯服...
激进的进化策略使得猫占据了更高的生态位,但自然也有其代价:
短跑冠军猎豹已经预定为下一个灭绝的大型猫科动物,其栖息地紧缩为原来的9%,在亚洲,大概有不超过50头的亚洲猎豹个体正在近亲繁殖。
现今地表最快的生物,以后大概率只会出现在历史课本中。
引用睡醒再补吧,一点多了,诸位晚安。
猫科之所以这么像,主要是进化时间太短再加上扩散速度的问题。
其实题主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两孩子为什么这么像,还真是因为同一个父母,背后深层次是基因源头的一致性或者说基因的高度相似。同样,猫科虽然是人定义的,但是猫科在基因上是聚在一起的,所以才像。
就像你和鱼之所以不像,是因为你和鱼的进化距离太远了,而这个进化距离本质上是因为你们的基因变异太大了,基因决定性状,自然性状也差异很大了(这部分知识放在文末)。
说说猫和老虎像是的缘故
1,分离时间太短
猫科动物从祖先到出现猫科,其实时间并不是特别长,尽管祖先在1800万年前,而大部分猫科,可能是百万年,比如狮子/老虎/豹出现大概是300万年前。300万年前看起来很长,在进化上,基本上是不值一提,甚至绝大多数猫科是100万年规模。
因为进化上的基本单位就是百万年(M),很多时候俩物种轻轻松松就能差个几百、几千万年。
而进化时间太短,就决定性状变异不会特别大
2,快速扩散
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生殖隔离的。生殖隔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地理隔离,比如秦岭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就是地理隔离。
猫科动物的快速扩散,也导致他们可以进行频繁的基因交流,比如直到今天,老虎和狮子也可以基因交流。
下面来说说进化问题。
估计你也看到类似的这种图
当然,也有更加细微的这种图
但是这种图不是人类随便定义的,而是依靠基因来计算出来的,也就是常说的分子钟
某一蛋白在不同物种间的取代数与所研究物种间的分歧时间接近正线性关系,进而将分子水平的这种恒速变异称为“分子钟”。
这种计算既包括了基因,也包括了化石证据,最后才推算出了一些分子钟(当然是存在一个上下波动)
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可以通过检测动物的基因来计算其进化上的时间。
而进化距离越近,基因相似度越高,自然就越像了,不懂的话,可以去想想亲子鉴定中str那个亲权指数是如何来的。
而猫科动物,在基因上是呈现聚类的,因此猫和老虎很像。
当然,猫和老虎是不同的属,所以还是有不小的差异,比如典型的是体型差异巨大,而像老虎所属的豹属,体型就基本差不多了。
算了,不说了 。
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