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页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魏孝文帝元宏,所施行的汉化改革,影响后世深远,也为他赢得了隆高的历史地位,直至今日,仍在历史教科书中饱受肯定和称颂,甚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伟大英雄,一脉相承的“北魏—北周—隋—唐”的中华第二帝国的真正奠基人。

然而,近代以来,也颇有不同声音,以为这场激进汉化改革直接导致30年后北魏王朝覆灭,鲜卑民族也融入汉族而从此消亡,因此元宏其实是北魏和鲜卑族的“千古罪人"。

其实,这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并非对立,而是统一的。

历史上一切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一方面尽量减小反对势力,另一方面尽量扩大支持势力,也就是尽可能赢得更多利益集团的支持。

否则,纵然有再宏大的远景,执行者怀着再美妙的设想,本身又具有再高尚的品格,也注定失败。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百日维新,其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无不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而无力遏止。

元宏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元宏作为一个手腕高明的政治家,切实赢得了北魏帝国内部最重要利益集团的支持,保障了他们核心利益不受损伤,甚至反而因为改革而大大得益。

元宏首先做的是辩亲疏,正名位,由此赢得了帝国核心领导层的鼎力支持。

北魏帝国开国君主拓跋珪,最初起兵时只是个逃亡少年,得到了拓跋氏族人大力支持,因此立国后一气追尊了整整二十八代先祖为皇帝,皆给与谥号,其中原鲜卑代国三位君主,又加以三祖庙号:拓跋力微为始祖神元皇帝,拓跋郁律为太祖平文皇帝,拓跋什翼犍为高祖昭成皇帝;因此,人数繁多的整个拓跋氏族人,全都成为形式上的北魏皇族一员。

而拓跋珪死后,庙号谥号只是“烈祖道武皇帝”。宗法和太庙中,“烈祖”一般低于“太祖”和“高祖”,因此拓跋珪这个开国皇帝,在北魏帝国历史长期也仅仅被视为继统之君。

一直到元宏即位后的太和十四年(490年),拓跋氏亲贵大臣依然主张「然此帝业,神元为首」,「平文、烈祖,抗衡苻石,终平燕氏,大造中区。」,将开启北魏帝业的拓跋珪排在生前只是代王的拓跋力微、拓跋郁律之下。也唯有如此,那些并非拓跋珪子孙,而仅仅是拓跋力微、拓跋郁律后人的远支宗室贵族,才能和真正的皇族子弟平起平坐。

次年即太和十五年(491年),元宏毅然下诏:「烈祖有创基之功,世祖有开拓之德,宜为祖宗,百世不迁。远祖平文功未多于昭成,然庙号为太祖;道武建业之勋,高于平文,庙号为烈祖。比功校德,以为未允。朕今奉尊道武为太祖,与显祖为二祧,余者以次而迁。」

将拓跋珪庙号改为“太祖”,为其开国之君地位正名,同时和一统北方的世祖拓跋焘并列为“百世不迁”之祖,剥夺了平文皇帝拓跋郁律“太祖”庙号,将其从帝国太庙迁移,因此也就等同于取消了远支拓跋贵族的皇族身份,使其回复到远支宗室的本来地位。此举使得身为拓跋珪子孙的近支皇族的政治地位大大提升,他们原本就在帝国军政舞台处于相对重要位置,自然对此乐见其成,大力支持。

紧接着,元宏又开始了配套的爵位改革,一方面精简冗余,特别明确了“非皇族不得封王”原则,(类似于刘邦的“白马之盟”),另一方面又并不影响原有既得利益者的实际利益。

北魏建国时,最早是拓跋宗室和各部落首领皆封王爵,另外沿袭了魏晋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人数庞大驳杂,名爵过多过滥。

拓跋珪于天赐元年下令改制,精简为王、公、侯、子四等爵;规定王爵第一品,公爵第二品,侯爵第三品,子爵第四品,只有皇子和异姓有大功的元勋功臣可以封王,原宗室王和部落首领封王者皆降为公爵,最后封王十人,公爵二十二人,侯爵七十九人,子爵一百三人。

【天赐元年九月,减五等之爵,始分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号。皇子及异姓元功上勋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为公,诸公降为侯,侯、子亦以此为差。于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魏书·志·官氏》

但因为这些爵位都可以子孙世袭,经历近百年数代皇帝后,到元宏在位时期,有封爵者的数量再次膨胀泛滥,爵位含金量贬值,自然就难以赏功和激励人心。

元宏于太和十六年(492年),下令新一轮爵位改革,非开国皇帝拓跋珪子孙的远支宗亲、以及异姓王,其王爵都降为公爵,原公爵降为侯爵,侯爵降为伯爵,子爵男爵如旧。

并且不再授予非拓跋珪子孙(即元氏皇族)之人以王爵,并定公爵为第一品,侯爵第二品,伯爵第三品,子爵第四品,男爵第五品,明确五等爵制的等级。

对之前的王、公、侯等众多贵族来说,元宏只是降低了他们的名号,没有降低他们品级和实际利益,所谓「名易于本,而品不异昔」,因此也没有遇到太大阻力。

当然拓跋氏(元氏)的远支王公,仍不免不满。如从东阳王被降封为平阳郡公的元丕,历仕六帝,官居宰辅,正是反对迁都洛阳、更易鲜卑旧俗的保守派代表人物之一。

后来元丕默许了他两个儿子元隆、元超,参与太子元恂的谋反计划。事败后,二子被杀,元丕因为年届八十,垂垂老矣,被免死贬为平民。

【太和十六年,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魏书·高祖孝文帝纪》
【王爵非庶姓所僭,伯号是五等常秩。烈祖之胄,仍本王爵,其余王皆为公,公转为侯,侯即为伯,子男如旧。虽名易于本,而品不异昔。公第一品,侯第二品,伯第三品,子第四品,男第五品。】——《南齐书·魏虏传》
【及罢降非太祖子孙及异姓王者,虽较于公爵,而利享封邑,亦不快。】——《魏书·元丕传》

元宏在提高近支皇族待遇、降低远支宗室政治地位的同时,又拉拢了一个实力庞大的政治集团,那就是北方汉人高门士族。

并根据朝廷官员所在家族的三世之内,按有人曾担任最高官职的高低,分别评为“膏粱”(三公)、“华腴”(尚书令、尚书仆射)、“甲姓”(尚书、中领军、中护军)、“乙姓”(九卿、方伯)、“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丁姓”(吏部正员郎),统称“四姓”,以此评定士族门第,制定汉式官制朝仪,将北方汉人世家全面纳入帝国统治中枢,极大扩展了北魏帝国的统治基础。

【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虏姓”者,魏孝文帝迁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于帝宗属,或诸国从魏者;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并号河南洛阳人。“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又诏代人诸胄,初无族姓,其穆、陆、奚、于,下吏部勿充猥官,得视“四姓”。】——《新唐书·柳冲传》录柳芳《氏族论》

元宏并通过移风易俗,强制性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尽弃胡族风俗语言服饰,更大力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联姻;自己带头纳了多名汉人妃子入后宫;使得北魏皇族及众多鲜卑重臣家族,也迅速被众多汉人高门所接受认可,成为中原士族门阀的一部分。

因此,短短数十年后,南朝萧梁名将陈庆之北伐进入洛阳后,不得不由衷感叹,本以为「长江以北,尽是夷狄」,如今「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即北魏帝国治下的洛阳,其保存的汉魏衣冠,礼仪典章,竟然胜过了一向自诩为华夏正朔的江左。

【陈庆之: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洛阳伽蓝记》

来自敌国将军的称颂,殊为难得可贵,对魏孝文帝元宏而言,更是对他这场汉化改革的最大称颂。

然而,为了改革成功,也确实牺牲了相当一部分下层鲜卑民众的利益,牺牲了在北方戍边的鲜卑将士的利益,他们也在沉沦数十年后,终于忍无可忍起兵反扑,即“六镇起兵”,最终导致了北魏王朝的灭亡。

新生的北周和北齐政权,皆是由胡化鲜卑贵族为主导的武人执政,不约而同地汲取孝文帝教训,不同程度地开起胡化倒车。

但北方汉人亦趁此天下大乱良机,得到了很大一部军权。关东的高齐王朝便为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建,其名将高昂更出自汉人大族;关西的西魏八柱国有一半是汉人,包括李唐王朝的始祖李虎。

等到宇文氏北周一统北方数年后,一个鲜卑名“普六茹那罗延”的汉人以国丈之尊,执掌北周国政;鲜卑大将尉迟迥不服,据邺城起兵,原北齐故地关东八州皆反;

这个恢复了汉名“杨坚”的伟大人物,敕令帝国首席名将、汉人老将军韦孝宽挥军东进,一战平定叛乱。

随后杨坚代周称帝,诏令举国尽弃胡姓,禁绝胡俗,光复汉统。数百万鲜卑人,彻底失去了自北魏起长达数百年的“国族”地位,他们也做了各自不同的选择。

明智者如独孤伽罗,成为新帝国的皇后,辅弼隋高祖文皇帝杨坚开创了“开皇盛世”;顽固抗拒汉人复兴事业的反动派,如尉迟迥及其同党都被直接消灭,成为历史尘埃。

从那之后,在北中国叱咤数百年之久的鲜卑人也逐渐成为了历史名词,融入汉族。虽然一些姓氏如慕容、宇文、元、独孤、尉迟、长孙等等,仍能探究其祖先来历……

比如元宏改革后,北魏皇族的一支后裔,改姓长孙氏,成为了大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成了大唐凌烟阁首席大臣、赵国公长孙无忌,永久融入了大唐皇室的血脉,这样的融合,难道不值得称赞么?

比如北魏皇族改姓为元氏的直系后裔,更是隋唐时地位尊崇的名门士族,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这等千古佳句的大诗人元稹,官居大唐帝国宰相之职。对北魏皇族自身利益而言,这样的退场方式,难道还不够潇洒么?

所以,只要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还继续存在,如孝文帝元宏这样的英明君主,就一定会被大力颂扬,只因为他的汉化改革和融合措施,符合我华夏民族的长远利益。

至于那些在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潮中,注定被融合和湮没的那些部族,我等继承了人类历史上最悠久而昌隆文明的华夏后人,又何必定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反而去抨击和抹黑此等杰出英雄呢?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的问题是在万历的手上直接爆发的,但是万历却没有在自己去世前解决。最终辽东就变成了大明的一个伤口,让大明不断失血。

如果能够遇到嘉靖那种皇帝还好,偏偏遇到了崇祯帝。刚愎自用,还有点儿死脑筋。本来只是伤口出血硬生生被搞成了大动脉出血。

所以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因为你还真不知道你的后人是什么货色。




  

相关话题

  你们知道「武悼天王 冉闵」吗? 
  岳飞的死与自身有何原因呢? 
  历史中有哪些有趣的年龄问题? 
  希望大家能全面客观的评论一下王莽。? 
  怎么评价李林甫? 
  卞壶为何能够屡屡令权贵震惮? 
  为什么中国古代书写要从右往左? 
  范蠡为什么知道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如何评价河北网民因发布侮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言论被警方行政拘留15天?行政处罚是否有法律依据? 
  有哪些历史上存在过的神秘古国? 

前一个讨论
该怎样评价武则天?
下一个讨论
历史上有哪些虽功绩卓著却人品低劣的人?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