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邀自来,曾看过一篇文章,大致意思如下:首先,怀念民国时代的是那些人?毛1918到1919在北平在当图书管理员时一月工资是8个大洋,胡适是240大洋一月,陈独秀400大洋一月,后两者都是教授,再过几年这工资还要翻番,北大教授平均工资达到500,但图书馆管理员的工资没怎么涨,而教授们的工资一般能足额发放,但其他人就呵呵了,毛的工资总是被拖欠,直到离职都没拿到全。
那实际购买力呢?据“民国经济史”提供数据,1919年,在北京,1块大洋能买20斤糙米,以现在米价折合约等于40元,也就是说毛的一月工资在320元,嗯,毛爷爷可以申请低保了。而且,这8块大洋还得买菜,买油,买烟,交房租…北漂者应该深有体会
那民国时期的农民呢?别说农民,地主的日子都不好过!民国什么情况,军阀割据,土匪横行,通货膨胀(擦屁股的金圆券)!前两者在城市还会有所收敛,到了乡下,那就呵呵了,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北伐,中原大战,四川内战…这战争频率真和嚼了炫迈似的!打仗要钱要粮要人,从哪来?除了一部分一部分海外筹款,还不是从四万万国民手中口中?另外,20年到21年北方四省大饥荒,28到30年,北方八省,连续大旱、水、蝗、雹、雪、疫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总的来说,民国时期,就江浙一带要稍好一些,这也是为什么蒋把江浙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但,江浙一带也过的好?也不一定,灾年肯定也过不好,那丰产年呢?当时中国市场受到外国市场倾销,这里面就包括粮食倾销,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里写的就是农民在丰年反而弄的负债累累而破产。
那么商人呢?民国时期的工商业确实跟着一战腾飞了一段时间,然后呢?一战结束,资本主义卷土重来,外加日本侵华,一大批民营资本纷纷倒闭。
你看,士农工商中也就“士”——也就是知识分子过得相当滋润~
说实话,如果我拿着3000一月看别人拿96000,我会羡慕,但如果只拿300甚至更少,而别人拿9600,那就不单是恨了吧。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当一个人支持什么,他肯定是利益的既得者。为什么有革命,不外如是。
Ps因为输入法没找到书名号,故用引号代替
~~~~~~~~~~~~分割线~~~~~~~~
说实话,我们常怀念以前的民国时代,是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民国就是风花雪月~十里洋场,想象着思想的自由碰撞,民主民权的自由迸发,文化的百花齐放,仿佛我们只要能进入这个时代,就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就能变成时代的弄潮儿,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自诩读了几年书,仿佛已经看透世间繁华,悟尽人间真理~然后现实不尽如意,仿佛这些不如意,全是周遭大环境的锅。从不去想,我们真处在那个时代,我们依然会不会处在最下一层。
另外,我觉得鲁迅先生有句话说的很在理“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