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蔺相如到底有什么功劳,能位居廉颇之上?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zhen-ning-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我是个中学语文老师,但恰巧曾在教学之余研究过这段历史,写了一篇小论文,梳理赵国从赵武灵王改革到灭国的外交历程。这篇文章以前投期刊被退稿,没想到一天就过千赞。这次大家这么看得起,诚惶诚恐。突然很有信心了。


要理解廉颇、蔺相如、赵惠文王之间的关系需跳出文本中所写的几件事,还需考虑秦赵两国的国力,考虑赵国与秦国、赵国与山东各国的关系,考虑年幼的赵惠文王与“国际”名将廉颇之间的关系。

按惯例先说结论:蔺相如的上位连跳不仅仅因为外交上的贡献,更因为踏准了赵国外交路线转变的轨道。廉颇负荆请罪不纯粹是佩服蔺相如的人格。赵惠文王虽史料较少,但他不是个昏庸之主,他领导下的赵国是继赵武灵王后最强盛的赵国。
《廉蔺传》实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合传,司马迁的真正目的是想借此来表现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外交策略的演变,为《赵世家》作补充。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相和”,再参考其他史料,我们能发现,廉颇对蔺相如的排挤不光是个人地位或性格问题,而是两种外交路线的较量。在他们背后,赵王则在暗中调和鼎鼐,尽力维持国家的平衡发展。

一、赵国的地缘政治和改革前的国力

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中,除《廉蔺传》外,还有《触龙说赵太后》、《信陵君窃符救赵》涉及到秦赵两国,给人一种秦国是赵国的头号大敌、赵秦不两立的错觉。其实秦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赵国既不是最强的对手,也不是被侵略最多的,更不是头号目标,相反追述渊源的话,秦人和赵人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商纣王的臣子蜚廉有两个儿子,其一名恶来,武王伐纣之时,被周武王处死,他的后代成为秦人的祖先。恶来的弟弟叫季胜,他就是赵人的祖先。秦人世代在西方为周王养马,而赵家则世代为周王御马。

三家分晋后,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在战国七雄中,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虽然苏秦合纵六国时当着赵肃侯的面夸赞赵国“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於赵。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之所害於天下者莫如赵”,但对比苏秦对其余六国国情的分析,就能知道赵国在当时只比燕、韩两国稍强,与齐、魏、楚的差距很大:

(栗应该是粟,感谢知友指正)

以上数据也散见于《战国策》,明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里原封不动的照抄,但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很可疑。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以5人出兵1人计,认为战国军队总数约400万,“七国人口总数约计当在二千万左右”(《中国通文》,第一册,第19页)。另苏州大学历史系减知非老师估算“各类人口相加,战国实有人口应在2542万左右”(《安徽史学》1995年第4期),。杨宽先生所著《战国史》认为这些数据和言语实为后人伪托。的确,难以想象初出茅庐穷的叮当响的苏秦是如何获得各国的战略情报,不过即使是他的“想当然”也能从侧面看出赵国在公元前333年的国力只是中游水平。对这点,赵武灵王很有自知之明。

他对赵国国情的分析是,地理上“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周边邻国“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几乎是四面环敌,无险可守,而且当时“无骑射之备”,连防守都力不从心。

当时赵国的首要敌人还不是西面的秦国,而是南面的魏国。赵、魏两国的先人赵衰和魏犨是追随晋文公流亡的六个家臣之一,世代都是晋国重臣。三家分晋后打打合合多次,各有胜负。但自从公元前414年魏文侯任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后,国力增强,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再加上以吴起为将,改革军队,创立了“武卒制”,在军事上也压过了齐楚等大国,还能时不时的攻打改革前的秦国。从公元前414年李悝变法到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赵、魏之间交战13次,赵国2胜7负4平。不仅如此,当时的赵国除了受困于秦、齐、魏,连小国中山国也敢仗着齐国的撑腰屡屡犯境,于是改革图存就迫在眉睫。

二、赵武灵王时期:自强图存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领导人,在他的手里赵国终于迈上强国之路。他即位的第一年就遭到魏、齐两国的入侵,连败两阵之后做了一系列外交努力,联合韩国和燕国。公元前322年赵韩会盟,一年之后又娶韩国公主为夫人。之所以联合韩国,一是因为韩国和赵国一样饱受秦、魏蹂躏,渴望弱弱联合以图存;二是韩国的军工业非常发达,尤其是弓弩。苏秦说:“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产的弓弩能射六百步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这对日后的胡服骑射改革非常重要。

燕国是赵国的后背,关系处的好是后援,处的不好是隐患,并且有共同的敌人齐国。当年苏秦游说燕文侯时就说,燕国受到赵国的威胁要大于秦国的,所以要联合齐国来保全燕国。公元前318年,燕王哙脑子一热让国于相国子之,结果引发内乱,齐国乘乱入侵,燕王哙、太子平和子之皆死与非命,几乎亡国。后来即位的燕昭王就是赵武灵王送回去并帮助他登基的,对赵国自是感恩戴德,他在位的33年也是燕赵联盟最牢固的时期。(燕昭王的名称有争议,说平说职的都有。从考古发现看,名为职的可能性更高)

在国际上有了盟友之后,赵武灵王开始着手改革。这次改革从某些意义上说是被逼到绝境后的奋起,因为当时的秦国已完成商鞅变法,并一举打败了强大的魏国。从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330年,秦魏两国一直在争夺河西之地,魏国在吴起率领下保持着对秦国的优势。双方有两次密集交战,第一次在吴起逃往楚国后。公元前364年,秦国一仗打得魏国迁都,其后秦孝公即位任用商鞅开始改革。第二次在公元前341年庞涓被齐国射杀之后,改革成功的商鞅再次大规模出兵。前后两代国君用了30年时间,最终夺取了包括函谷关在内的河西天险,从此本土再无威胁,而魏国则就此退出强国行列。击败魏国以后,秦国转手攻击赵国,从公元前328年到前313年,秦国五次入侵并取得五连胜。要不是之后秦惠王和秦武王接连逝世,赵武灵王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改革。

胡服骑射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在此不赘述,改革几乎是一瞬间完成的,胡服之后一年,武灵王选择了中山国来练兵。从武灵王20年到28年,连续七次对中山国用兵并获得全胜,大大开拓了北方疆域。最终在惠文王2年彻底灭了中山国,解决了北方一个隐患。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赵武灵王时期的内政外交就是:联韩燕、抗秦、改革、北扩。


三、赵惠文王时期:双线操作

惠文王执政的三十三年是赵国最强的阶段,也是廉颇、蔺相如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几位响当当的人物的相继登上舞台,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乐毅 外交策略:联秦、燕,伐齐

乐毅是魏国名将乐羊后代,乐羊被魏文侯封在中山国灵寿,中山被赵灭后,乐毅因有贤才,好兵法,而被赵国器重。沙丘之乱以后,乐毅离赵而仕魏,燕昭王招贤后投奔燕国,被任命为亚卿。他建议燕昭王联络赵、楚、魏等国共同对付强齐,遂被派往诸国行合纵之事。当时的齐国在齐湣王指挥下四处出击,把四周打了个遍,国土增广千里,同时也把各国得罪了个遍。乐毅以燕国大将军身份来到赵国游说合纵伐齐,赵惠文王授予乐毅相国印。乐毅身兼两国最高职位,风头直追前辈苏秦,在他执政期间赵、燕关系越发的紧密。赵惠文王十四年,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攻取了灵丘。获胜后燕昭王亲自跑到赵国来见赵王。于是赵惠文王十五年,五国联军再一次攻齐,这一仗,乐毅创造了连下齐国70余城的辉煌战绩。齐国依靠田单的反间计使乐毅失去了燕军的指挥权,又用火牛阵大破骑劫,才解除大难。这场变乱之后,疆域上也只是齐国新占下的宋国土地被大片瓜分,各国基本保持了原样,燕国也没有强大起来,而齐国从此失去了东方强国的地位,取而代之的就是赵国。这之后的一年,赵国又多次攻打齐国。惠文王十二年至十六年,赵国五年内六次攻打齐国,大大削弱了齐国的实力,其中在攻取阳晋的战役中年轻将领廉颇一举成名,“以勇气闻于诸侯”(现在普遍认为廉颇亮相时最多三十岁,将相和时应四十余岁,可能七八十过世)。

燕惠王在齐国反扑后想召回乐毅,但乐毅坚决不回燕国。燕惠王担心赵国用乐毅以图燕,就让乐毅之子乐间继承昌国君的爵位,又封乐毅堂弟乐乘为将军。乐毅一家成为合燕赵之好的纽带,两国的联盟一直持续了20年。在前283年的会盟中,燕惠王私下拉着赵王宠臣宦者令缪贤的手说“愿结友”,姿态低调到极点。

乐毅除了加固赵燕的联盟外,还促成了秦国与燕、赵的联盟。公元前285年,赵秦在中阳会盟,前284年282年秦燕两次会盟。此后三年秦国没对赵用兵。赵国在胡服骑射后虽然国力大增,扩土千里,但仍然无法与秦国抗衡,所以乐毅的外交策略就是联合秦、燕,攻打齐国,等实力壮大后再与秦国较量。

(二)廉、蔺之争:避秦与抗秦,伐齐与和齐

没能查考到廉颇是否参与了济西大战,其成名于之后的攻取阳晋之战。当时赵秦之间维持了三年的联盟被齐国的苏厉打破。赵惠文王十六年,苏厉说服当时与秦国联合伐齐的赵国退出,引发秦国的怨恨。这是赵国外交的一次重大失败,乐毅苦苦维持的秦赵和平局面被打破,此后四年秦国三次伐赵,夺去五座城池。虽然赵国对齐国用兵的“基本国策”并没变化,但已经不得不应对两线作战的局面。廉颇深知无法跟秦国抗衡,所以他的外交策略是“避西击东”,首先竭力避免跟秦国交火,同时继续攻打齐国纵观整部《史记》,廉颇对齐、魏、燕都打过仗,且取得全胜,但对秦国只有长平之战的前期相持阶段,还因为间谍的谣言而被替换了。

《廉蔺传》在开篇就摆出赵惠文王十六年的“和氏璧危机”。当时秦国已占据巴蜀,并弄死了楚怀王,还再次重创魏国,面对赵国的逐渐崛起,秦昭王提出的十五城换和氏璧,其实是一次外交试探,看赵国在关系破裂后的对秦态度,必然不会真的用城池来换玉璧。因此在赵国这边,考虑的不仅仅是做不做交易,更要考虑以何种姿态来回应秦国。

当赵国听信苏厉的游说撤兵之时,赵秦联盟就已经瓦解,但赵国还没有与秦国抗衡的实力,因此廉颇的当然主张给秦国玉璧,这样即使秦国赖账,至少能避免给秦国开战的借口,在国际上也有话说。但赵王可能在考虑如果被骗面子上挂不住,同时也真心的舍不得和氏璧。这时,擅长察言观色的宦官头子缪贤就适时地推出他的门客蔺相如。

从蔺相如在全文的表现看,他是个口才好、善于应变的演技派,走的是合纵的路线,坚决抗秦,即使打不过也不能示弱。所以他见到赵王的那番慷慨陈词全是以“抗秦”为中心,到秦国后又用逼真的演技和口才“完璧归赵”。看似不辱使命,但司马迁在蔺相如“使不辱於诸侯,拜为上大夫”后紧跟着写了一句“其後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虽然不能说是由“完璧归赵”直接引发的军事行动,至少也是余波。当时赵王“计未定”的原因正是担心处理的不妥会招来秦兵,现在的局面正是当初赵王和廉颇担心出现的。

蔺相如在秦廷的言行是否合适自古争议不少,明代王世贞就很看不惯这一套为了“完璧而失信”的手段,毕竟秦王已经装模作样按图点了十五座城市,还“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至少摆出了一副正式交易的姿态。但蔺相如却在此时偷偷把玉璧带回了,而他如此行动的依据仅仅是“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这样一来,反而是赵国单方面终止交易,蔺相如没有被秦王以欺君之罪当场砍死,实在是因为秦国还不想和赵国全面开战,但因此而引发的两次入侵,蔺相如不能说一点责任没有。对他个人来说,一个出门宦官门客、一无所有的人,好不容易登上国际大舞台,玩好了一步登天,玩砸了最多贱命一条。用“没什么可失去”的自己去搏一下,等于无本买卖。

完璧归赵后四年,蔺相如在渑池会上获得一次重要的外交胜利。在会场上,蔺相如继续发挥他影帝级的演技,有一次以玩命相威胁,成功迫使秦王让步。虽然和“完璧归赵”时一样冒险,但却取得了成功,背后还因为廉颇在边境“盛设兵以待秦”。秦国面对廉颇布防的大军不敢轻举妄动,从中也能看出秦国对赵国还是有所顾忌,不想过早的与之决战,因此休战对两国都是好事。通过渑池之会,赵国在西线获得了三年的和平。

完璧归赵在公元前283年,当时秦军正在攻打魏国,一路打到首都大粱才退兵。渑池会在公元前279年,当时白起正在和楚国打鄢郢之战。所以秦赵这两次外交接触从秦国角度理解,是为了与赵国暂时达成互不侵犯,好让他专心对付别国。

综上,廉颇对蔺相如的排挤并不完全因为他“素贱人”却地位在自己之上,而是两种对秦路线的冲突。廉颇主张的是避秦并不是降秦,就是不给后者战争借口,同时通过攻打别的国家来壮大国力,以应对秦国早晚会到来的入侵。廉颇在赵国的战争生涯,基本都是这一路线。对秦国,他采取守势和外交让步,同时积极对齐、魏等国下手,运用自己的骑射优势迅速扩张势力,力争赶上秦国。所以,“完璧归赵”引来秦国两次入侵,“渑池会”上蔺相如又数次激怒秦国,险些再次引起战端,白白消耗赵国的国力,这是廉颇不愿看到的,故而才要羞辱蔺相如,跟他过不去。

面对挑衅,蔺相如拿廉颇和秦王做比较,暗示廉颇:我作为“抗秦派”,在外不怕秦王,在内更不怕你;但是,赵国要想图存图强,必须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并整合在一起,你我虽政见不同,但共同目的是使得国家强大,战争时期搞内部斗争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以廉颇的水平,他当然明白了蔺的意思和风度,被蔺相如的大局观折服,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到了相如的背后还有赵王在做推手,遂负荆请罪。

(三)幕后的赵惠文王:内外平衡

赵惠文王赵何是个童年不幸的孩子。他是幼子,因母亲吴娃受宠幸而被立为太子,结果上台四年哥哥就叛乱,老爹和相国都在叛乱中死于非命;叛乱平息后,年少的他又被当年平乱的功臣李兑把持朝政,有苦难言。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对于制衡权力的重要性比任何人都清楚。《史记》对惠文王的言行记录很少,他总是藏在手下那批能人的后面,暗中调和各方势力,把握国家发展的方向。

在处理对秦关系上,赵王深知如果单单让廉颇用事,国家和秦走得太近,与他国关系持续恶化,后果同样不堪设想,所以他破格提拔出身低微且有抗秦派背景的蔺相如,使其与廉颇形成一个制衡。首先,廉颇在惠文王十六年升为上卿,名声和影响力达到巅峰。两年之后,蔺相如仅仅因为“完璧归赵”就破格被提拔为上大夫,这是大夫一职的最高级别,仅次于卿,要知道不久之前他还只是个门客。过了仅三年又因“渑池会”连升三级提拔为上卿,且地位在廉颇之上。他的上升速度犹如火箭,而其功劳真的有那么大?提拔蔺相如主要是为了平衡朝中的避秦派势力。

其次,在对待邻国,尤其是齐国的问题上,赵王在执政后期开始试图改善与之的关系。虽然连年的打击已经使齐国大不如前,但田单能仅凭两个城市最终复国,可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继续猛攻齐国很可能会重蹈燕国的覆辙。因此修复赵齐关系来专心应对秦国成为赵国外交的新动向。

执行这一任务的又是蔺相如。公元前271年(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

这是赵国最后一次同齐国交战,带兵的不是武将廉颇,而是文臣蔺相如。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蔺相如有记载的唯一一次带兵。司马迁对此次行动的记述用了“至”这个词:到了那里,并没有交战!赵王向齐国发出了一个示好信号:我们有能力继续打你们,但不打了,以后大家有事好商量。因此,蔺相如此行名为军事任务,实为外交任务。

一个国家的外交不能一条腿走路,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分裂都取决于利益,惠文王此举是为未来做打算。“将相和”的好处就在这里,在哪种场合就派哪种人上场。

赵国在外交和朝廷上平衡了,但军事上没有平衡,对秦国的战线还没有得力的将领。于是,赵王又推出了一个重量级人物,这个人就是赵奢。

(四)赵奢:人才拼图的最后一块

赵奢是个传奇人物。这位名将是税务员出身,因为收税公正无私,做了赵国税务总局的局长,后来又被任命为将军。“将相和”八年之后,公元前270年,秦国进犯赵的重镇阏与。赵王找来廉颇,问:能不能出兵去救?廉颇一向不肯和秦打仗,就回答路远地险,敌强难救。赵王又找乐毅的堂弟乐乘,回答和廉颇一样。最后找来赵奢,赵奢说,两军斗险,勇者胜。赵奢就领兵去了。

阏与之战是战国中期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秦军为数不多的大败。赵奢一战为赵的西部边境打出了5年的和平。赵奢回国就被封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列(这次廉颇没有挤兑人家)。至此,赵国在军事、外交上实现了人才的完美布局,文有赵豹、平原君、蔺相如,武有庞煖、廉颇、赵奢、乐乘、李牧,成为一个阶段性强国

(评论区有知友提到庞煖。这哥们儿的史料很少,《鹖冠子》说他跟赵武灵王讨论过兵法,但钱穆认为《鹖冠子》是伪书,所记载不足以为证据,庞煖是否真与赵武灵王讨论过兵法的说法存疑。《史记》中提到他在前242年打败了燕国的剧辛,前241年统帅五国联军攻秦失败,前236年攻燕。暂时无法确定他的年纪、生卒年。如果有其他可靠的史料望告知。)

因此,蔺相如的上位连跳主要是因为赵国外交路线转变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廉颇负荆请罪其实是因为嗅到了国策变化的味道。赵惠文王不是个昏庸之主,他领导下的赵国是继赵武灵王后最强盛的赵国。

三、赵孝成王时期的外交:临阵抱佛脚

(一)赵威后:赵齐短暂结盟,赵燕联盟破裂

赵孝成王一登基,秦国立即来攻,做军事试探。当时,国君幼小,太后摄政,赵威后向齐国求援。赵国在惠文王时期十次攻打齐国,此番求救齐国凭什么答应呢?这就要联系到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未战。上文已经分析过,那次出征是一次外交示好,此后五年双方再未交手。那次罢兵就是此次求救的基础。不过,齐要求以赵王的小弟弟长安君为人质。赵威后舍不得,于是左师触龙去劝她,是为《触龙说赵太后》。齐国救兵一到,秦国本来就没准备决战,占了三个城之后在齐国部队到来前退兵。

这次合作促成了赵齐两国的短暂结盟。燕齐两国是世仇,曾经互相发动过灭国战争。赵齐的结盟,标志着延续了五十年之久的赵燕联盟破裂。再加上当时的燕武成王与赵国关系不睦,便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割济东3城57邑给齐国求田单为将。于是“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孝成王二年,赵威后过世,田单成为赵相国。

赵威后割地联齐之举在当时的赵国就引发朝臣争议。《战国策·赵策四》记载赵奢向平原君质疑割地求田单之举:“国奚无人甚哉!”难道国内无人了吗?事实上廉颇、蔺相如、赵奢、乐乘、李牧皆在。赵奢同时指出,齐国的田单带着赵国的部队去攻打燕国,“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车甲羽毛衤列敝,府库仓廪虚”。如此损己利敌的事,赵威后为何要坚持这么做?明代冯梦龙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称赵威后是齐愍王的女儿!虽不知所本,但是,依据当时齐、赵两国的关系,以及赵威后在《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中表现出对齐国事物的了解以及对于当时齐王的态度,可以推测赵威后很有可能是齐人,齐愍王的女儿,齐襄王之姐妹那么,威后与惠文王的婚姻当是一场赵齐两国的政治联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赵威后在诸多名将皆在的情况下,不惜割地向齐国求将。(参考自《战国诸太后——赵国之威太后》ent9.com - Database Error

但此次赵联齐之努力,仅取得了短暂的成果。不久长平之战爆发,赵几乎亡国,但齐国置身事外,拒绝援赵。长平之战后5年,燕国乘赵国重创之时发动总攻,被赵国代理相国廉颇击败。廉颇顺势反击包围燕都,想一举兼并燕国,使赵国的实力达到与秦国抗衡的程度。但秦国趁机出兵,占领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这是后话。

(二)平原君:视外交如养士的翩翩公子

平原君作为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从前298年(赵惠文王元年)起就担任赵相国,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历经惠文、孝成二朝。在朝野上的地位无人能及,但他对国家的贡献却与名不符。除了举荐赵奢,就只有一连串的昏招。如果说割地结交齐国还不算太离谱,那长平之战的爆发平原君就脱不了干系。

前262年(赵孝成王4年),韩割上党地与秦国,守将冯亭不愿降秦,献上党70邑与赵国,欲引赵国抗秦。《赵世家》中记载孝成王大喜,但平阳君赵豹提醒赵王这是韩国“嫁其祸於赵也”,赵王回答道:“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赵豹出去后,赵王召来平原君与赵禹商议此事,两人皆认为可接受,回答说:“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于是赵王派平原君领军前去受地,引发长平之战。可见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赵王!如果说赵王因为年轻一时贪心而犯下大错尚可理解,那么混迹官场三十多年的平原君也看不清形势则显出此人无真才实学。当时赵王年轻,赵奢已死(史书中没有记载赵奢的卒年,《战国策》中他与相国田单谈论兵法,田单任赵相在公元前264年。《廉蔺传》记载,第二年,秦赵爆发长平之战。这时赵奢已故。因此推测,赵奢卒年可界定在263年前期),蔺相如重病,赵国的实际决策者就是平原君。而他在面见赵王时说的话和赵王对赵豹说的话一模一样,可见他事先已得到消息并刻意迎合赵王。长平之战,本可避免,追根溯源,关键时刻思路混乱的平原君难辞其咎。(关于长平的重要性我在写本文时考虑不周,17年备课时从地理角度重新审视了一番,请移步:身为「地图控」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历? - 王振宁的回答 - 知乎

长平之战的结果众所周知,赵国几代人积累的的军事家底全部耗尽。秦国一战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赵军覆灭后,其余诸侯再无力与秦抗衡。前258年(赵孝成王8年)秦军包围赵国首都邯郸。

秦围邯郸一年多,廉颇率残兵“剡木为矛矢”(《史记·平原君列传》。长平一战不仅有生力量遭到歼灭,连武器都损失殆尽),苦苦支撑,濒临亡国。平原君此时终于发挥出能量,带门客毛遂从楚国搬来救兵,加上小舅子信陵君窃符夺军,两国来救,秦国也已经筋疲力尽,才解邯郸之围。

纵观平原君45年的执政,在惠文王时期因为国家人才辈出,惠文王本身也英明神武,基本上不需要他出谋划策;到了孝成王时期,国内外形势都极为严峻,此时的平原君成为了实际执政者,他的外交策略是多点开花,将相国之位让给田单以结交齐国,又把妹妹嫁给信陵(应该是娶了信陵君的姐姐,感谢知友指正)以结交魏国,希望以此来建立关系网。他的这种做法和他养士没有多大区别。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他也养了三千门客以备不时之需,其外交策略也是如此。但实际证明,他养的三千门客只能找出十九个文武兼备的人,不惜割地来结交的齐国在关键时刻没帮上一点忙。用养士的思路来外交,只能救急,并不能使赵国强大。所以司马迁和苏辙都认为平原君时期的赵国,执政水平较低,外交策略混乱,国家由此而转衰。

《史记·平原君列传》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
苏辙《古史》:“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胜不知也。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

四、赵悼襄王、幽缪王时期:尽全力拖时间

邯郸之围后十年,赵孝成王去世。当时法定的太子在秦国为质,应回国即位,但大臣郭开帮助公子赵偃即位,是为悼襄王。历来不合法的即位都会引发朝中大臣的不满,当时身为相国廉颇可能就是其中领头的一个。于是赵王派乐乘取代廉颇,廉颇在打跑了乐乘后逃亡。廉颇的逃亡标志着赵惠文王时期“黄金一代”的终结。此后的赵国在内政外交上再无长远战略,仅凭李牧一人苦苦支撑,苟安度日。

李牧在惠文王时期就在代县、燕门一带防御匈奴。廉颇担任赵将的时间超过四十年,他逃亡魏国后李牧被召回中央,推算此时他应该四十余岁(长平之战时李牧应该还只是个基层将领),17年后被诛。李牧是个擅长防守的将领。在雁门关的几年坚壁清野不轻易出战,一旦出战就“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馀岁不敢近赵边”。调入中央后,他对赵国现状的分析是“战则未足,守则有余”,因此其外交策略基本沿袭前辈廉颇的“避西击东”。

可惜李牧时期的国内实力和国际形势已大不如前。赵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后已经元气大伤回天无术,现任赵王也远远比不了他的先人,而秦国的实力已经是地上无敌。此前两年(前246年)嬴政登基,大一统的战车已经启动。李牧已无法像廉颇那样避免开战,只能勉力防守,同时继续通过攻取别国来弥补损失。从前245年到前241年,秦国全力攻打魏韩,五年没对赵国下手。利用这段宝贵的喘息时间,赵悼襄王元年和二年,李牧、庞暖接连攻取燕国、齐国城池,与魏国会盟,还组织了最后一次合纵伐秦(失败)。悼襄王九年,赵国最后一次主动出击,占领了燕国的貍、阳城。但前线的部队还没回来,秦国又乘机进犯。三十年前赵奢拼死保住的阏与、邺,和其他九城被占领。

幽缪王三年和四年,李牧连续两次打退秦军。这是赵国最后的挣扎。三年后李牧被诛。再一年,赵国灭亡。


五、总结

《廉蔺传》中的时间跨度超过六十年,从赵武灵王一直到赵幽缪王,前后五代国君。廉蔺赵李依次登场,向我们展示了一条赵国由盛而转衰最后灭国的历程,结合《赵世家》等其他史料,我们就能清晰地理出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外交策略的变化。




  

相关话题

  世界史中有哪些和三家分晋相近的例子? 
  张作霖到底是反动军阀还是爱国者? 
  如何评价李敖的狂? 
  南陈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后妃死后怎么净身的? 
  为什么台湾议员总“打架”? 
  按少數民族的歷史觀/觀點,他們是怎樣看中國和漢人的? 
  刘邦比刘秀强在哪里? 
  历史上那些前朝或他国君主的后妃在朝代更替及本国灭亡之后的命运会是如何? 
  明朝对贵州地区的统治是怎样的? 

前一个讨论
雷克萨斯es300h油耗如何?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会有人为毕福剑喊冤?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