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不邀。
0.
「切糕」是外人的俗称,这玩意本名「玛仁糖」,性质本身更靠近糖果。
很幸运的是,我现在已经不需要像两三年前一样,苦口婆心地解释说,这玩意不是掺水银的,真的没有,加工过程里也不会「用水银脱水」,真的不会= =
1.
2012 年上半年,「
价值16万切糕事件」还没有发生,对「切糕」的讨论还停留在百度贴吧「又被强迫买了二百块的」这个层级,或者各地都市媒体零星可见「市民遭强卖 110 出警调解」这类的报道。
那时候我在知乎回答了这个问题:
街上卖新疆切糕的都是骗子吗?我说,「切糕」这玩意的盈利模式,就是强买强卖啊,所以大家不买就对了。
我还建议说,如果你实在好奇,想尝尝看,那么可以在淘宝以「玛仁糖」为关键词搜索购买。
说良心话,按几年前街头一两 2-3 元的定价(现在什么价钱不知道,知道的同学告诉我一下= =),买这玩意其实算不上吃多大亏,它让人不舒服的主要是强买强卖的销售方式。
2.
到 2012 年 12 月,「
价值16万切糕事件」发生,因其集「天价」(其实事件中「毁坏」的切糕有 5520 斤,算下来每斤 29 元)、「警察无能」、「两少一宽」等槽点于一体,加上大众对维吾尔流浪儿童偷窃泛滥等状况积怨已深,所以这个话题迅速火爆。
相比小偷话题,切糕形象具体、敏感度低、槽点——贵——接近生活又安全,所以也在至少三天里成为当时还影响力巨大的新浪微博段子手们的最爱,被调侃了个透。
我之前说「实在好奇,可以去淘宝购买」,经过这段全民狂欢,「实在好奇」的人口何止是增加了一两个数量级,敏锐的淘宝店主们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呢?
然后出现了一堆这种东西:
请注意关键词「16 万」。
一查才发现,「切糕王子」还是非常敏锐的,注意认证时间:
(五皇冠,闪瞎)
因为「切糕」本身还是蛮好吃的,大家的购买欲/好奇也在,唯一的障碍就是街头销售的「强卖」属性,淘宝明码标价解决了这个产品的最大痛点,所以「切糕」能变成明星单品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3.
中间漫长的两年略过不提,今年 5 月,《舌尖上的中国 2》介绍了玛仁糖,这次曝光不仅让大众回想起了全民调侃切糕的那个下午(误),又普及了玛仁糖的历史和制作方式,媒体评价说这是一次「正名」。
当时的新闻:
《舌尖2》揭秘切糕:葡萄糖浆+核桃仁「舌尖」的淘宝热门效应在之前就很明显了,「切糕」又有前述明星属性加成,更是火爆异常。
详细报道可以见:
长沙理工新疆小伙淘宝卖切糕 舌尖2播出买买提切糕订单超6千4.
有了上述铺垫,可以评价这次捐赠了。
对灾区,「切糕」是有帮助的物资:
阿迪力发着切糕,一位名叫马贵兰的回族大姐一把拉住了他:「往山坡上的安置点那边送几箱吧,那边是回族村民聚居的地方,他们最需要这些清真食品了。」“切糕王子”千里赈灾:怕新疆因恐怖分子遭误解
对阿迪力本人,以及「买买提切糕」淘宝店,从效果上看,是非常有效的营销,这点不必详述,大家都看到了。
5.
阿迪力接受过几次采访,他说开店的本意是「想让同学吃到正宗的切糕」,这点我信他。
2012 年「天价切糕」话题最热闹的时候,我是很不舒服的,段子手们的操作有一些无意或故意的恶意在里面,转发动辄过万,持续轰炸一周,换你你也不好受。
所以我在淘宝买了两斤玛仁糖,分给周围的人吃,当时的想法就是「吃到正宗的玛仁糖之后,就可以不再转发那些明显恶意的微博给我看到吧」。
所以我很能理解他的初衷。
阿迪力是一个真诚的商人,这非常好。
n.
虽然是题外话,但在这个问题下出现了,不得不加个补充:我不同意
@张晓光老师回答中「维吾尔族自认血管里流的就是华夏血」这一句。
参见:
华夏(请不要吐槽这个来源TVT)
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或者是一拨公民对另一拨公民的认同,不需要通过(传说中的)(或者牵强附会的)血缘来强调。
n+1.
8 月 10 日凌晨补充消费警示:
阿迪力五皇冠店中,销量最大的单品有累计接近 3.8 万评论,其中有 1800+ 的差评,建议参考差评后谨慎决定是否购买。
参见单品地址:
切糕王子 阿迪力买买提 正宗新疆切糕 综合玛仁糖100克 认准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