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才华而言,诸葛恪是当时的顶尖水平;就功绩而言,光东兴一战的战功就比他叔叔一辈子砍掉的人头都多。可惜的是,他同时得罪了波个人,一波是东兴之战的对手司马氏兄弟,另一波则是东吴内部斗争的胜利者(诸葛恪当然就是这次斗争的失败者)。
鉴于这两拨人后来在历史中的地位,诸葛恪的名声不臭也得臭。
我在看诸葛恪的相关资料时,就有一种怎么看怎么别扭的感觉。凡是写诸葛恪光明的内容都是一笔而过,而且还斩头去尾前后没有前因后果看得是一头雾水;而写诸葛恪怎么卑鄙无耻刚愎自用还犯小聪明的内容,那都是长篇大论详细得不能再详细。就比如说东兴之战的记载,诸葛恪传里关于这一战一共才一个自然段,大部分内容还都是从丁奉传里抄来的;而说到新城之战,好几大段可是把诸葛恪的各种丑态描述得淋漓尽致啊。
谢邀……数数是个好习惯,第2次被邀请。
评价人物,一看志向,二看能力。
诸葛恪在这里与他二叔不同,是一个标准的反面典型。
年轻的时候,诸葛元逊先生就尤其善于见缝插针抖机灵。
主要事迹有四:
1.绩“之驴”事件。(印象中,这个故事还上了中学课本?)
2.爸爸和二叔谁更棒事件。
3.灌张老爷子酒事件
4.季汉马场事件
第一件事嘛,孩子还小,抖机灵还可以理解。
第二、第四件事呢,很赤裸地拍了孙权先生的马屁,赤裸的不能再赤裸了。
第三件事,能看得出,诸葛恪先生真是有够没原则的,虽然渣权的淫威在那里,但张老爷子一个文臣,本来就喝高了,有必要说那种话,扛着姜子牙出来噎人么?
综上,早期的诸葛恪基本两个特质:1.嘴皮子好;2.媚上。
年纪渐长,诸葛恪干了件人生中唯一一次拿得出手的事——征兵。
诸葛恪主动请缨,要把丹扬里面的经常跟官府对抗的悍民给解决掉,并要收纳成兵。
诸葛恪是怎么解决的呢?断粮~粮食熟了,割走~
然后,表示——投降吧,搬家给房子给地给粮食,过去的事既往不咎。
最后丹扬的悍民们表示,从了……
接着各种饿得不行的老幼妇孺们就从深山里出来了………………
之后,偷袭了一个名为舒的小县城,得手了。
接着诸葛远逊先生,就跟孙权说:“我再去搞一下寿春?”
仲谋表示,你拉倒……
后来孙权临死前,指派诸葛恪和孙弘托孤。
史书各种记载,总之,结局孙权一死,诸葛恪就把孙弘杀了。之后各种揽权收买人心。
综上,中期诸葛恪基本两个特质:1.心够狠,脸够厚;2.好大喜功,对自己认识不够。
行将就木,诸葛元逊先生向自己的二叔看齐,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北伐征程。
诸葛恪在东兴筑城两座,留兵两千,然后自己带大军撤了。
接着魏国来攻,诸葛恪带兵救援。
结果天公作美,天降大学,魏军玩得比较嗨,喝酒暖身子呢,哗擦,吴军来袭,撞了场大捷。
上次偷袭个县城就有胆子打寿春的元逊先生,这次表示,我要北伐!
这回孙权不在了,东吴的同志们拦不住了。
元逊先生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地引经据典,从刘表扯到曹操,从曹操扯到伍子胥,左一句春秋,右一句战国,间歇性地还恶心恶心尸体还没凉的司马仲达,总之到最后,元逊先生领兵二十万上了。
接着元逊先生以惨不忍睹的智商,将北伐彻底玩脱,丢盔卸甲大败而回。
自此之后,元逊先生的声望就彻底回到解放前了。
最后,一场内部鸿门宴让诸葛恪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综上,晚期诸葛恪两个特质:1.嘴皮子好;2.好大喜功,对自己认识不够。
全面总结:
诸葛恪没有一个坚定而明确的志向,基本小事就是见缝插针地抖机灵,大事都是见招拆招,没有长远的谋划。其次,对自己认识不足,抖个机灵,便觉得自己智慧;吃个苹果,就觉得自己能再啃个西瓜。再次,他嘴皮子是真好,掉书袋的本领也是真好。最后,在三国这个乱世里,他的人格魅力实在是太低了,太低太低了……难怪都没什么人愿意答他。。。
忙着卡对方脖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