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是如何没落的? 第1页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瞎扯扯。勿当真。

差不多10多年前,我是很认真的想跟果壳与松鼠会合作的。但是,我级别太低,他们看不上我。

为什么我会想合作呢?因为我看他们那样弄下去,弄不下去。

科学,职业科学,专业科学,这是他们的资源,当然也是我的资源。这个资源成本是很大的,需要相对不错的学生,近20年的读书、科研经验才能获取。也就是经过20年的训练,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己脑子里的那些科学概念相对熟悉,流程清晰,能说清楚一些事。

从科学,到大家能听懂,这需要一个科普化的过程。科普化的过程,不只是用现代汉语白话文,把科学内容转述一遍。而是用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科学内容及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思考能力、眼界能提高。用专业术语来说,叫做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方面有所提高。这个过程,是重点。

接下来,就是形式表达,讲话,写书,PPT,都不够的。需要视觉表达,需要声音表达。不然,就是科普周上街,发海报就行了。这是科普形式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从科普,走向公众传播的重要一步。这一步要开始艺术化。

接下来的,就是商业化。商业化,就是给更多的受众。现在很多所谓商业化,都是很初步的,大事件一来,专家访谈,公号祭出,流量来一下,文创跟着上。在嘲笑暴发户购置大logo商品的时候,这些所谓的科普行为本身,不也是一种粗浅的爆发行为吗?

商业化从难度来说,更难。活要做的细,渠道要维护,形象要打造,措辞、节点都要精心挑选。这只是基础。进一步如何抢占市场,如何创造市场,更需要前期充分调研。

果壳在过去的一些事件中,走到了时事问题里,这本身就说明,他们的管理有问题。一个要活命的商业体,敏感区肯定是要避开的。

科研机构、科普机构、科普及科学的大众传播市场的运营,这三者是不一样的主体和逻辑。虽然看起来好像都在弄类似的事。


user avatar   yuanxiafe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一段往事,

当年我毕业回国,以果壳为目标投了简历,心想着只要是做我喜欢的科普内容,哪怕工资低点,条件差点,只要我是在做正确的事,那一切就是值得的。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进入了果壳的面试,到了会议室,大门一关,对方主要问的问题却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的。

面试官主要问我的是做科普内容时的立场。也就是说,是左?还是右?

我尽力规避掉这些问题,当最后实在躲不过去的时候,我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我说自己认为科普内容就是科普内容本身,不应该占有任何政治立场,科普主要应该建立在如何把内容让无论是6岁的小朋友,还是70岁的老人都能弄明白这件事上。

然后我就被打断了,对方说科普就是有立场的,就跟外面的新闻一样,都是有自己的倾向和选择的。

出了办公室的大厦后,我知道自己毕业求职的主要目标已经失败,因为从根上我就不认为科普内容应该通过话语间的引导让人同意自己的某种倾向,科普内容本身不应该有任何倾向。

往后的日子里,我也曾多次想到这一天,科普内容是否应该融入政治?这是否是一种傲慢?至少这个问题到现在,我依然没有答案。

但有一点我印象深刻,这次面试中我了解到的果壳,和我想象中的那个果壳,很不一样。


最终如我所料,对方没看上我。

于是我坐上出租车,收拾行囊,离开了这里,

投入了伟大互联网行业的996中去。


user avatar   xia-sha-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无论你怎么努力地去科普,去启蒙民众,真正能掌握理性思维甚至科学思维的人永远都只是人群中的极少数

“针对某一领域的具体知识,科普的对象只能是小部分人,更多的公众不太可能、也没必要掌握任何一个领域的具体知识。科普工作对于社会很重要,但科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受众掌握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不是让社会大众掌握一门具体的科学知识。”

究其原因,是因为科学是一种建立在严谨的形式逻辑系统之上,用实证来验证的一种分析和发现大自然规律的自我纠错的方法。科学思维本质上是建立在严格的形式逻辑,或者更简单地说,是首先建立在理性思维之上的;而实证,则是进一步检验基于形式逻辑所得结论的有效方法,而这两者,可以说都是在与绝大多数人的本能和经验相对抗。

科学精神可以分为探索精神、怀疑精神、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四个方面。

探索精神可以说是人类天性当中就具备的成分,我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想要了解自然万物真实的样貌,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机理,掌握自然世界运行的规律。但是人类并不是一种天生理性的动物,更不是天生的思考者,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具备追根究底的精神,而总是倾向于用一个简单的逻辑或结论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当我们的认知条件达不到一定程度,无法通过解决复杂问题来获得满足感时,我们总是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人类天生就是不爱思考不爱学习的,好逸恶劳可以说是所有人类的本能。如果没有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可以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少干活多享受甚至不干活只享受,消耗最少的能量,得到最多的资源,我们的大脑也在遵循同样的策略,对于既往经验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我们的大脑可以用直觉思维(intuitive thinking)或者说本能加以应对,但是对于那些需要分析思维(analytic thinking)来应对的复杂问题,我们的大脑依然会倾向于走捷径用直觉思维来应对,来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以减少能量消耗,只有在经过了反复的思维训练甚至是科研训练以后,分析思维才会慢慢占据大脑应对复杂问题思维方式的主流。





因此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类根本无法总结出科学的规律,他们只会被大脑的思维惯性所束缚,把规律都寄托到了神秘主义之上:人类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些超自然的力量或隐藏的自然力量”,借此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以抚慰人心和加强统治。也正因此,科学本身的诞生是极为难得的,它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并借助无数科学探索者的努力,并且即使是在这样的努力之下,严谨的形式逻辑系统的诞生和科学的诞生依然是一个偶然事件。

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我们也可以发现,越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越是复杂的思考模式,有兴趣进行这类思考的人就越少,有能力进行这种思考的人也越少,能发现某种结论的逻辑存在问题的人,则更少。在大多数哗众取宠和耸人听闻的伪科普之中,正经科普颇有些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意味。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怀疑精神,他们往往只对神秘现象,妖魔鬼怪,特异功能之类的奇谈怪论感兴趣并且津津乐道,甚至非常乐于传播它们,但是对这些神秘现象,妖魔鬼怪,特异功能等等是否真的存在,则往往懒于追问,不愿质疑,对于它们背后的科学真相,则大多既没有兴趣了解,也懒于进行认真的学习,因为理性思考与实证分析往往要求思考者具备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同时这样的思考也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哪怕某些正经科普可以做到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向大众呈现,这样认真学习下来得到的科学结论也往往并不可爱,远远不及那些奇谈怪论,八卦杂谈和神秘主义的结论那么简单粗暴与令人着迷,相比而言正经科普几乎无人问津也就可想而知了。鬼神并不存在,转基因食品不会致癌也并不是生物武器,中医药和传统武术也并不存在什么神秘力量可以胜过现代医学和现代搏击,这些科学事实都远远不如那些古籍记载,江湖传说和民间传闻那样让大多数人易于理解,相信和接受。

建基于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上的科学思维并不是一种容易习得和掌握的思维,它往往需要多年的科研训练,经过批判性思维的反复打磨,才有可能对抗和摆脱人的思维惯性与过往经验,因此真正的科研工作往往只适合既有兴趣也有毅力进行刻苦思维训练的人。如果没有多年科研训练的条件,一般也能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与自我训练来掌握,但通常并不如系统的科研训练那样高效和深入,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思维逻辑与分析方法,就很容易变成一种站队逻辑,即你在某个问题上可能正好站在了正确的立场,但你并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之所以应该这么看的根本原因,当遇到别的问题时,你的看法与立场依然无法走到科学分析的轨道上。

正如方玄昌所言:“科普的真正对象,是公众中的求知者和潜在的求知者,他们在接受这些科普内容之前,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要么是本来就已经具备相关科学知识与思维的人,要么是不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但同样是经历过科学训练的人,要么是本来就已具备被科学思维说服潜质的未觉醒者,而那些原本就站死了某个立场却能被你的科普言行说服的人可以说几乎不存在。这些求知者虽然只是人群中的极少数人,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谣言和谬论的泛滥,因此影响这小部分人极其重要,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科普对象


user avatar   juan-a-21-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几次出现在我的推荐里,说的都是最近那起731事件。但我想说,果壳网和松鼠会的没落远在731事件之前。在我看来,原因也无关意识形态,或者说屁股,只是单纯的“科普就不是一门好生意”。

中国科普最大的市场在哪,在我看来还是家长买给孩子的科普书。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科学知识在里面的作用可能相对不大,最关键的是如何给孩子讲明白,让孩子爱听。在这方面,果壳和松鼠会的高学历作者们毫无优势可言。

果壳做得更多的可能还是面向成年人的科普,还挺喜欢引用文献增加可信度的。但我总觉得这事不靠谱。最新的科研结果也就意味着结论不可靠。Science, Nature上的论文,过段时间就被推翻,再过段时间又被扶正,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科学研究本来就是这样的。你拿这些东西东西去科普,个人觉得真没什么意义。题目描述里说“几次看到‘科普’内容被专业人士or爱好者们集体打脸”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有时候有争议的内容,作者只写一方观点,也很正常。写东西还不能有自己的学术观点或品味了吗?顺便说一句,知乎的编辑们也挺喜欢文献的,我每次多写点reference,就容易被编辑标记为活动里的优质内容啥的。

而且这些比较新的科研成果,领域外爱看的人,也许有,但终归是有限的,而且变现能力也很差。我个人以前上果壳,也就是二十出头的时候喜欢看“性情”,后来“性情”板块没了,就基本不上了。

我个人觉得,对成年人科普,其实最重要的是,中学知识和逻辑能力,靠这个就可以识别市场上几乎所有“智商税”了。但这东西也未必有那么多人爱看,而且识别“智商税”和商业互斥得太厉害。我有时候手贱在知乎上写点类似的内容,很容易就被踩得自己都找不到了(各种除甲醛的回答)。

至于一些特别自信的所谓“鹰派科普”。骂人还要人给钱,这事实在是……

看到不少回答里说,果壳现在也在带货。靠科普来带货,当然也是一种思路,但和收智商税相比,这市场规模就差太多了。如果靠科普收智商税,就有点太下作了。

不少回答里贴出中标公示,说果壳拿了政府不少钱,屁股还不正,其心可诛。但承接政府业务,是企业再正常不过的商业模式了,中标又不是白拿钱的,要干活的。老实讲,金额也不大,和其他政府开支相比,科协的拿点科普经费,实在有限。果壳如果只靠接政府项目,肯定活不好。

说个好玩的。知乎科学搞活动,经常就是瓜分几千或者一万块钱,辛辛苦苦累死累活地写,就几块钱听个响,自己都觉得好笑;而“知+自选”搞创作激励活动,很容易就是几十上百一条:市场差距,可见一斑。


user avatar   andrews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感觉,留学美国的人中很多都有一种创业文化、增长(上市)文化。美国人似乎有一种观念:理想是不可能与资本相悖的;任何高大的理想,都一定能找到一种资本参与的好形式,就看你想不想得出来,做不做得好。所以很多优秀的人在象牙塔中把一个东西做得好了的自然后续想法就是把它做成business,搞个公司。变成business、“看着它成长起来”,是一个成果的最好的荣耀。绝不满足于曾经拥有、不满足于“曾经做得很好,然后没钱不做了,只让这件事记载在纸上”。

可能他们的理论是,任何属于“满足人的需求”的理想,都不可能不赚钱,一是产品是不是优秀(现在比如已经做得很优秀了),然后二就是找不找得到搭通需求与产品的商业机制。如果这个产品或服务是如此特殊现传统商业模式都不靠谱,那也不是不能找商学院的人合作下,创新出一种新商业模式,那就又是一个时代。整天就讲这种business神话。真是soooooo boring。

真正的发自于良心的知识传递发生在拿死工资事业单位上课,发生在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发生免费的,不围绕人的需求、只围绕事实本身的,上课。上课不是老师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是与学生一起观看客观实在。这是上课与“科普”的区别。所以我所说的这种上课跟business是扯不上关系的。它不是什么旨在满足人的需求的事,不需要商业来帮什么忙搭什么桥。


user avatar   chen-pei-xi-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的没落就是从日本311福岛核泄漏开始的。

在日本标准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约25公里(15英里),震中位于仙台以东130公里(81英里)的海域,在东京东南约372公里。这次地震造成东北海岸四个核电厂的共11个反应堆自动停堆(女川核电厂1、2、3号机组;福岛第一核电厂1、2、3号机组:福岛第二核电厂l、2、3、4号机组和东海核电厂2号机组)。地震引发了海啸,海啸浪高超过福岛第一核电厂的厂址标高14米(45英尺)。此次地震和海啸对整个日本东北部造成了重创,约20000人死亡或失踪,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并对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果壳和松鼠会在地震之后跪添日本福岛。

我真的是记忆犹新,2011年和2012年的帖子时间太久我找不到了,找到了一个2017年的帖子。

辟谣:福岛核电站,情况真的变得“更加严重”了吗?

关于这个帖子我不想多说,网上反驳的文章太多了,只是列举出来几个给大家看看

1.图片上的大洞是之前核泄漏所致,不管严不严重,反正没有更加严重,因为之前一直是在推测,哈哈哈。
2.东京电力已经安排机器人进行拍摄了,但是遇到了困难,2号机组到底怎么了,我也不知道,哈哈哈。
3.弄清楚安全壳(原文一作格纳容器)里面的情况是为了对核反应炉进行无害化处理,但这跟“核灾难变得更加严重”完全没关系,哈哈哈。
4.这个高辐射量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也不知道,哈哈哈。
5.综上所述,“福岛核电站的核灾难并非愈加严重”纯属无稽之谈,哈哈哈。

以前我没有觉得做科普竟然会有左倾和右倾的倾向,科普应该是中性的,为所有普通人服务的。

可是没有想到竟然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topyeah-howard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普这东西本来就是没多少利益的行为,尤其是互联网上的科普基本都只能靠兴趣和信念支撑着。

正常来说一篇文章的稿酬大概在每千字500元左右,优质的也就给你翻一番好了。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大量精力都不在写作上,那么如果靠写科普文章一个月能挣几千块?

而科学工作者绝大部分都有着相对稳定且较高收入的工作,稿酬这种东西只能算一点小钱罢了。

但对于没什么知识没什么能力没什么素质没什么道德的人来说,如果一个月能挣几千块也不算少了,养家糊口大概可以保证。

所以相比积极性来说,大量没有知识基础的业余人士写不靠谱文章的积极性远远高于科学工作者写科普文章。

况且在媒体平台上宣传造势真花不了几个钱,找个公关公司弄几千甚至上万个小号给你捧场,估计要不了几百块。

所以造谣与辟谣,处于完全不对等的市场。几千块就可以让谣言满天飞,几万块都没办法让辟谣的文章大量推广。普通人传播谣言的能力是传播辟谣能力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所以真正坚持辟谣的人,都是兴趣和信念而已,没什么利益。相比可以投入的精力和资源肯定也不会很多。

另外一点就是科普网站没什么盈利能力,因为科普内容吸引力相比造谣的差远了,吸引眼球能力差几百倍,创造不了多少流量。看知乎这几年的财报也大概清楚了,当知乎内容质量做的很优秀那几年,网站都快活不下去了。如今知乎上几乎找不到几篇靠谱的文章了,知乎反而盈利水平很高了。

所以目前还能坚持科学以及科普的机构,基本上也就剩一些官办机构了,比如科协。

Ent_evo这个事件只是暴露出松鼠会的管理问题,跟松鼠会关闭停运没有直接关系。

补充一点:

果壳和科学松鼠会这种权威制的媒体自然有其弊端,就是对所谓专业作者的约束能力差。如果作者带有私货或发表不实言论,但因为文章大多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于其他人而言也不容易判别。

但知乎这种非权威制的媒体也有其弊端,尤其在今天显得尤为显著。就是科学的评价依赖于不懂科学的读者,明显就是让外行人来评价内行人。而人群社会中最常见的马太效应会扩大这种负面影响力,也就是跟风。简单来说,只要弄点小号给大号捧捧场刷刷分,自然就有一堆不明真相的群众跟风刷赞,然后就能轻易的获得专家的称号。

综合来说,权威制的科普媒体还是比非权威制的靠谱些。因为权威制的科普媒体一旦走偏必然损失惨重,通常会尽力避免这种现象出现。但非权威制媒体的内容是否权威根本不影响媒体运营,甚至内容越烂越容易运营的好(阴谋论等内容不需要专业知识就能读懂,还更能吸引眼球)

评论区警告:上来扯政治话题的一律拉黑折叠


user avatar   cai-mei-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声明:犯错的是科学松鼠会的成员ENT_ETO和瘦驼,还有科学松鼠会的微博责任编辑或者运营维护员。并不是每个科学松鼠会成员都有错。

这个事件将加速科学松鼠会的没落:

5月31日,有网友称:“人体70%是水是日军XX部队在中国真人实验的结论”,引发关注。

  知名爱国画手@乌合麒麟 转发该帖称:“日军所犯罪行的历史真相可能在几十年几百年后,在一些西方人的无视下,在一些日本人的篡改和淡化下,甚至在一些中国人的洗白下被更多的人遗忘,唯有我们必须将之铭记并且一代一代的传播下去,永远不忘且永不原谅。”

当天,微博科普大V、科学松鼠会成员@Ent_evo 发文“辟谣”称,“蒸干测量含水量不现实”,宣称“没必要用谣言为日军增加新的暴行”,这一言论随后引起大量网友质疑和评论。

网友质疑,“人体含水量不是因为日军才知道的”并不能证明日军没做过该项实验,且“蒸干不现实”只能证明该实验结果不准确,无法证明该实验未进行过,而博主直接跳到这是在“造谣”,“胡编乱造日军的新暴行”更是无凭无据。

侵华日军的残忍罪行记录在日本作家森村诚一《恶魔的饱食》一书中,该书是森村诚一经过在中日两国多次调查取证、采访日本老兵后发表的纪实作品。

  据该书第一章记载,该实验名为“干燥实验”,是将活的绑在椅子上,然后再放进高温干燥室里,不到15小时,体内再没有一点水分可以渗出来。

  书中写道,原731部队人员的证言说:“就这样变成了一具干巴巴的木乃伊……把它放在秤上一称,重量,只有活着时的22%……实验证明,人体内含有的水分为78%。”

5月31日深夜,@科学松鼠会 发声,感叹网友的关注点偏了。该转发微博目前已被删除。

6月1日,@新浪军事 也贴出“今日俄罗斯”拍摄的日军731部队暴行纪录片《日本731秘密部队——生化战争起源地》(Japan's secret Unit 731 – where biological warfare was conceived),视频中明确揭露了731部队进行这个实验的罪行。

科学松鼠会成员博主Ent_evo最后把乌合麒麟给拉黑了。还删除了评论区的一些评论。

3天后,Ent_evo和科学松鼠会终于道歉了

附:科学松鼠会的@Ent_evo 曾经获得美国2016年国际科学记者奖学金,@Ent_evo亲自到美国华盛顿领的奖。

2021年6月4日,科普大V“科学松鼠会”在微博发布致歉声明:“科学松鼠会”官方微博于5月31日转发了包含严重错误的不当言论。致歉

声明称,“科学松鼠会”对个别会员发表的不当言论表示强烈的愤慨,决定永久除名该会员(Ent_evo)的会员资格;清除该会员在本会过往发表的所有内容言论;清除“科学松鼠会”官方微博过往所有内容,并永久停更本会认证的微博账号。

然而“科学松鼠会” 的这封致歉声明中,通篇没有提及没有说明道歉和关闭账号的原因,司空见惯地甩锅给前线员工,因此再度指责其在原则问题上避重就轻,道歉态度不真诚。

有人感觉@科学松鼠会 此举多少有些在发泄怨气的意思,认为它与其清除往期博文关闭账号,不如尽到科普博主的义务,好好地给公众制作一期关于日军罪行的科普内容。

其实翻车第二天,也就是6月1日,@科学松鼠会 曾经发过一条道歉博文。

但这条博文更敷衍,@科学松鼠会 当时转发了一则与涉事博文毫不相关的内容,再承认5月31晚官博转发的相关博文确实有不当之处,表示将引以为戒。如果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它这条博文多少让人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而且这条不知前因后果的博文还关闭了评论区。

另外,科学松鼠会还曾经为福岛核电站偷排污水辩护:

这个瘦骆是科学松鼠会的。关于福岛核废水排放,并没有得到中国专家公开认可,明显是失实。其次,中国海产品消费量巨大,很多人都有可能吃海产品,潜在危害巨大!很多时候并不能知道海产品是哪里打捞的。其次季风会把核污染海水吹到中国,核污染海水蒸发后会降落到中国!怎么可能对中国几乎没有影响?

----------------------------------------------

另外科学松鼠会和果壳拿着各级科协上千万费用。截图在另一个回答里,还包含科学松鼠会替福岛核电站辩护的截图:

据《华盛顿邮报》2010年3月27日报道,最近两年在中国声誉鹊起的新锐科普团体科学松鼠会,最近接受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名下基金的赞助,据信赞助金额达千万美金。


user avatar   sucktre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罗老师说的没错,知识分子总是有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知识分子的莫名优越感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7088330346020864

在这里就问问问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号被永久封禁,还不给任何解释?

我这个ID就起源自果壳水组,前前后后发了有几千贴。但凡混过水组的应该没有不认识这个ID的。(熟悉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咱继续水起来!)

然而诡异的是某天打开的时候发现无法登录,找回的时候提示被封禁,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任何说法。询问有联系的几个网友,都表示被封了,浏览页面也发现非常多的以前常见的ID都消失了。

当年的几大红人,狐钰钰,C-CUP之类,后来发现不是内部人员就是有业务往来。所以最终结论,人家在讨论科学和民主,并赚钱,你个边缘人物不要说话。

那段时间挺伤心的,承载了那么多摸鱼时间的ID说没就没了。简直失去了对互联网的兴趣。

然并卵,暗自舔舐伤口是没人理你的。震声急呼都充耳不闻。因为你和他们恰饭恰不到一个碗里去。

那还能说什么呢?被踢出圈子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仅仅是因为心情不好罢了。这样的主体有什么可关注的呢?


如果说果壳有罪,那就是曲解了互联网科普的含义,把它变成了一种投机行为。名誉上的投机和变现的投机。

果壳最火的时候莫过于geekr笑点低组被央视点名的帖子了。正文如下:

“科学研究表明隔夜水中含有零醇、氧酚、羟基氢、氢羟酸、苛性氢、二零醚、正氧烷、氧乙烯、氢氧化氢、脱碳甲醛、一氧化二氢、氢化超氧酰、脱氰零醛肟、二聚氢氧酸酐、氢化脱磺硫酸、氧化脱羧乙酸、氢化脱苄苯甲醇等等化学物质,当你喝下隔夜水以后,这些化学物质会迅速的被你的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你几乎每一个生理反应。如果一次摄入过多,会导致你胃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

关键词:

零醇、氧酚、羟基氢、氢羟酸、苛性氢、二零醚、正氧烷、氧乙烯、氢氧化氢、脱碳甲醛、一氧化二氢、氢化超氧酰、脱氰零醛肟、二聚氢氧酸酐、氢化脱磺硫酸、氧化脱羧乙酸、氢化脱苄苯甲醇

以上皆为用醇,酚,酸,醚,烯等等化学物质的命名规则对“水”进行再次命名,一般的化学系学生以及学过有机化学的人都可以看懂,初高中文化的人起码也能看懂“一氧化二氢”与“氢氧化氢”这两种名字。所以隔夜水中含有大量的“水”绝对不是造谣”

之后通过央视采访等形式一飞冲天,J13一会儿这里走穴,一会儿那里合作单位,忙的不亦乐乎,比现在的网红可热太多了。俨然一派科普开山怪的气势,不把其他人当回事。甚至和圈里的几个有头有脸的编辑部也闹过一些不愉快。

然而互联网是容易遗忘的。随着淡忘,果壳网的访问量也在逐渐走下坡路。

删号风波之后更是直线下降。原本的大量的死忠连登录都没法登录,谈何访问量呢?是果壳自绝于受众,而不是受众抛弃了果壳。

很快的,公众号做起来了,各种新式传播渠道建立起来了。但更加的不把观众当回事。莫名其妙删帖,无缘无故封号屡见不鲜。标题越来越头条化,各种惊爆眼球的标题党帖子络绎不绝。

总之就是起个打着科普反科普的标题,然后点进去又是一大堆的凡人看不懂的臭长文字。而且一副盛气凌人,比你学历高,就一定比你懂得多,所以你闭嘴。然而却干了一堆喂屎的活儿。目标就一个,拼命搞爆点,蹭热度,最好反人类。比如这次的731事件。

正经媒体,如果说人体含水量,会举例以前科学界做过什么工作,得出什么结论,有什么历史典故,最后说明一下这件事的意义。科普作者账号会尽量搞得平易近人,搞笑一些,生动一些。可以是动漫,是卡通,做成短视频,分发传播。

他们呢?2021年了,还用发帖子,做标题党,举反人类案例,用这种逆时代的方式的,可能也就果壳一家了。



评论区很多老壳子,欢迎加好友进群一起唠唠嗑,吐吐槽,摸摸鱼。目前以123人,包括大D,馒头老妖等大V。

长按,下载图片,打开微信,扫码,选择本地图片。

或者通过微信发到一个群里,点开,然后长按识别。


毁灭吧!赶紧的!


2021.09.24更新。

连炸了三个群,也收到了警告。网友们的热情收到了,感谢长情陪伴。但是饭不能乱吃,话不能乱说。我尽力了,但是三观这个事,不是我能塑造的,更不是我能改变的。能容忍的都容忍了,不能接受的也都接受了。放不进一个篮子里的蛋,终究是放不进去的。强行做,只会竹篮打水,黄粱一梦而已。

果壳的没落是时代的谢幕,就算更换了平台,结果也是一样的。努力想挽救一下,然而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眼前的挣扎与苟且,只是无谓的抵抗罢了。我作为个人,尽力而为了。

时间终将证明一切,个人不过是时间里的一粒沙,改变不了什么,也左右不了什么。有缘江湖再见。祝,诸君安好。


user avatar   ling-jian-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有知乎了啊

广告费请打到微信上,大概8点40分发


讲道理,就算这俩不行了,也只是产品落后了,内容创作跟不上了,它打倒伪科学的任务只是交到了其他平台手里而已,某些伪科学爱好者请不要给自己加戏,大象老死在路边,蚂蚁居然觉得是自己把它绊倒的,一般这种行为我们是怎么评价的来着?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华为招聘刚毕业博士年薪最高约 200 万? 
  九十年代熟悉的两个人是用邮件来聊天的吗? 
  为什么国内互联网很少付费订阅模式?如何实现按月自动扣款续订? 
  "底层逻辑”是什么意思? 
  VR 是不是伪需求? 
  如何看待百度因员工虚报打车发票一事开除员工? 
  如何评价七部门联合发文「必要时设置打赏冷静期」?这会带来什么优势和弊端? 
  「哥咱家有钱了」疑似反转,楼主称是水经验的钓鱼贴,为何「钓鱼贴」能够成为热议话题,还不断有人相信? 
  如何看待MIUI 10最后一个开发版? 
  如何看待联大 140∶5 通过涉乌决议? 

前一个讨论
大量印度网民强烈支持俄罗斯,网络账号打出了「我支持俄罗斯」的口号,印度民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态度?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联大特别紧急会议通过决议草案,141国要求俄罗斯撤军,35国弃权,5票反对?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