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種差別是客觀存在的。白左那種企圖抹殺人種區別的做法是有悖常識的。承認種族差別不意味著要有種族歧視。
其次,人種是沒有明確界限的,也不可能有一個絕對能夠確定的數量。人種其實是對所觀測到的人的一個表觀上的聚類。聚類的結果和所選取的樣本有很大關係。如果選幾個西歐的,幾個日本人,就能清晰聚成兩類。而如果只取東部中國人,就很難把人清晰劃成幾類。如果歐洲到亞洲各個人群都取到,一起做聚類分析,會大體看出一個有方向的分佈,但在中亞也不會有清晰的界限,但西歐和東亞的區別一定是很明顯的。 比如幾個黑色的點和幾個白色的點,你可以很容易把它們分成兩類,但如果其中加入了一系列深淺不同的灰色,你可能就不能在其中切一刀,說比哪個深纔算黑的,比這個淺了就算白的,但這也不能抹殺黑白有別的事實。
第三,(也是回應目前排名很高的從滿處亂抄來的答案)人種不是由Y染色體或任何單個基因決定的。儘管人種和Y染色體存在相關關係(大家都應該明白相關不說明因果),但不說明比如Y染色體O的祖先羣體到達東亞時跟C或者D比,誰更白。中國有10%以上的Y染色體C,我實在觀察不出他們比O的更像椶色人種。
第四,人種的初始定義還是從表觀上人的膚色及一些外貌特徵來的。但沒有一個單一基因是能對人種進行截然劃分的。但仍有少數五六個基因的頻率確實在西歐和東亞的分佈可能達到類似90%到5%這樣的差別,比如SLC24A5,SLC45A2,EDAR,ABCC11(可以看我博客《人類學雜記——29. 耳屎、初乳和狐狸精》)之類,而正好這幾個基因又是直接對膚色、毛髮、狐臭等有影響的基因(這是因果關係而非僅是關聯)。說明皮膚性狀(傳統意義上人種劃分的依據)確實正好是歐亞人遺傳上最大的區別。而東亞人,比如中國南北方人,基因上區別最大的不過是接近30%對70%這樣的比例,攷慮到雜合,是無法給南北方人畫出個分界的。但還是可以用一大組基因的比例定下一個人在南北方坐標系裏的大致位置的。
======================
2019.01.15,補充一些主成分分析圖。大家看了就明白什麼叫客觀存在,但沒有明確界線,也沒有絕對能夠確定的數量。
所以,不同人羣能明確分開麼?答案是,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有這方面的度量,比如 Fixation index - Wikipedia ,請自行査閱)。以絕大部分情況,一組中國人和一組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定可以乾乾淨淨地分開。但一組北方漢族和一組南方漢族(都是基本隨機採樣)就沒有那麼容易分清楚了。
感谢邀请。如果你问中国有哪些人种,那么肯定是“蒙古人种”占绝大多数(虽然中国人跟蒙古人有极大的差别,后面会讲),另外在东北和西北掺有少量的高加索人种,例如塔塔尔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等,在南方也有少量尼格罗人(或者说是黑种人)。但这样的回答你一定觉得笼统,那我就再试着从种族和语族的角度回答。
但无奈本人才疏学浅,答案无法涉及染色体等分子人类学部分,仅从民族和人口方面入手,主要参考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且只讲结论,由于论据庞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买来看书,个人认为值得一读!
根据数千年黄帝后裔与周边族群的融合情况,再对照今天的中国政区图,大概可以分出这样几个族裔,东北的通古斯人以及通古斯人与汉人的混血,北方的蒙古人以及蒙古人与汉人的混血(极少),西北的突厥人以及突厥人与汉人的混血,西部的藏缅人以及藏缅人与汉人的混血,西南的掸语族和孟-高棉语族以及其与汉人的混血,南方的南岛人、马来人,以及部分“黑色(有色)人种“与汉人的混血,以及全国广泛分布的所谓”黄帝的后裔“,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汉族人。
但纯种的汉人如今极少,20世纪初较为集中的分布在江南苏杭一带。更多的我们所说的汉族人,已经大面积与外族混血,尤其是与北方的通古斯人种,可能今天的半个中国都是通古斯人与汉人混血的民族吧,虽然他们都叫汉族。
史记记载的是从燕国开始,以鲜卑为代表的北方通古斯民族不断南侵,但相信这个时间还更早,东北三族,东胡、濊貊、肃慎,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一直到鲜卑的北魏控制整个长江以北的中国,到后来的契丹、女真这些通古斯人都长期占据长江以北地区,包括元朝时期,除了蒙古族之外还有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穆斯林迁入中原。《马可波罗游记》中还记载大汗的近卫军就驻扎在大同附近,那是数十万高加索人种组成的军队,不知是否确凿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北方民族的融合情况,当然清朝满人入关也不例外。另外北魏、隋、唐这连续的一个时期,西方史学家喜欢统称”拓跋国家“,他们将隋唐也视为通古斯民族的政权,可见当时的民族融合已经十分广泛。如今北方的汉人,长江以北的所有中国人,大部分是北方通古斯人与”黄帝后裔“的混血,尤其在东北地区,毕竟那里是通古斯人的老家(包括闯关东带来的大量山东人也是有通古斯血统的汉人)。早在蒙古人统治时期,把汉文化圈的人们划分四个等级也能看出,同为所谓汉族人,长江以北的称为汉人,长江以南称为南人(虽然这么称呼,其实“南人”中的一部分黄帝后裔血统更纯一些),而“汉人”早就融入了草原民族的血液。
接着说上文提到的北方汉人与高加索人种的融合。的确北方汉人有少量的高加索人的血缘,数量不如通古斯民族混血的多,但究其原因一部分与匈奴内迁有关,一部分还是与”拓跋国家“时期有关。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西部和西北地区,中原少量,像新疆、青海、内蒙地区就更不用说了,毕竟那里最早并非黄帝后裔的家园。我一直认为匈奴并非一个民族,而是北方多民族形成的联盟,以5000年前控制亚洲北方的斯基泰人为基础的诸多民族联盟,其中主要包括突厥人种和高加索人种。匈奴本身是混血民族,汉代的内迁带来一部分高加索人和突厥人血缘,之后鲜卑取代匈奴,以丁零为代表的突厥人种大量融入鲜卑,走进中原。在李济看来甘肃地区的汉族人血统是最复杂的最有代表性,根据县志、姓氏迁徙等资料,甘肃是华夏地区最早被外族侵袭的地方,另外从地形看,周边高原也有向河谷平原倾泻人口的天然条件,突厥人、通古斯人、藏缅人,以及匈奴内的高加索人种都曾占据此地,两千年的时间里,甘肃地区多次易主,汉人的中央一直鞭长莫及,导致人口流动和融合现象频繁,华夏族在战乱中多次外迁,而剩下的甘肃人则大面积与外族通婚。同理宁夏、陕西部分地区也存在同样情况。
南方的汉人主要是与掸语族和孟-高棉语族人的混血,也就是中南半岛民族的祖先,黄帝后裔形成之初,这些中南半岛的民族基本占据长江以南地区,没错就是今天的越南人、柬埔寨人等的祖先,最北曾统治到达安徽南部,同样是由于北方通古斯民族的南侵,导致华夏族向南移民,又占据了南方原住民地区,在这期间同样存在着与北方一致的民族融合过程,并且随朝代更替频繁反复。李济从筑城历史、迁徙历史、姓氏历史以及体质方面的考察对这样的融合过程做了佐证,这里就不多说了。
东南沿海,两广、福建、台湾等地,除了融入了掸语族和孟-高棉语族的血统外,还融合了一小部分尼格罗人种和矮黑人种,以及东南亚人种,台湾地区土著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是有代表性的。在人类原始社会,人与人的战争不那么频繁,人口流动不频繁,所以当时人种肤色深度与纬度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即使在亚洲,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也大面积生活着像今天黑非洲人一样的人种,就中国来说,至少封建社会初期(秦统一中国前)福建、两广地区还是有土著黑种人生活的,还是主要由于皇帝后裔被迫南迁,导致今天亚洲仅存不多的矮黑人只能在东南亚游牧,且濒临灭绝。
”最纯种“(相对纯种)的汉人较为集中的分布在江南一带,但这也是民国以前的结论,旧社会的乱世以及建国后的大迁徙应该让这个结论有很大出入。但毕竟黄帝后裔或汉族政权在南迁的过程中,较长时间在此地区停留,并形成稳定的汉文化圈,人种相对纯粹一点。另外一个纯种汉族人相对集中的地区是贵州,西南方向也是汉族迁徙的重要路径之一,另外苗族是最早与黄帝集团发生关系的群体之一,如今甚至更多的被看做是汉族的支系,在远古时期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已。
总之,中国民族的融合过程就是北方草原民族不断南侵,占据华夏族地区,而黄帝后裔的华夏族或汉族不得已南迁,占据南方土著民族地区,而最惨的是南方的土著民族(掸语族和孟-高棉语族),他们今天只能退到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甚至迁徙到东南亚海岛。这个过程中的大面积种族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中国政区内的中国人或者说是“中华民族”。
其实就体质方面,从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身高差异也能直观的证明,但由于近代战乱和新中国后的大迁徙,中国人种出现了最近一次的大面积融合,饮食也让南北方人身高差异越来越小。
另外,蒙古人混入汉人的比例极少,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元朝实行等级制度,将汉人和蒙古人分级,在短暂的100多年统治中还来不及融合,二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严格规定蒙古人禁止改用汉姓,也是由于排斥,大部分蒙古人回迁到了北方草原,直到近代以后,全球化的趋势下互相融合的现象才逐渐增多。
李济从人脸头型方面也做了大量调查,论证部分太长就不说了,简单说下结论吧:基本总结出长头型窄鼻的人大多分布于中国北方,尤其山东和甘肃最为典型,他们属于汉人和通古斯人的混血,而甘肃的地理位置自古汉人较少,比其他地区的北方人更多融合了中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的血统;长头宽鼻的人通常有藏缅人种的血统,当然也不排除少量匈奴人带来的高加索人种;而纯种的汉人一般被认为是短头窄鼻的样子,今天的江南一带应该还可以总结的出;而短头宽鼻的人通常融合了掸语族和孟-高棉语族的血统或尼格罗人,显然这种长相在南方广大地区分布着。
因为眼睛颜色、头发等其他面部特征极易改变,且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所以在人类学的分析中通常用头颅外形和鼻子形状做分析,会得出相对严谨的结论。
我们一直被认为是“蒙古人种”,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人的长相与蒙古人差异巨大,单纯从颧骨距离一点的调查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的颧骨距离远低于蒙古人,这也证明中国人与蒙古人的混血现象极少,而我们更应该与日韩等东亚的通古斯后裔划归为一类人种。无奈人种的归纳由西方人发明,也许是成吉思汗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眼中可能大东亚就是蒙古人的统治区域,便用蒙古人种归纳东亚人种。
推荐一下: 李济,中国人类学之父李济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
以上是我一年前(2014年)写的答案了,最近突然从十几个赞窜到200多,实在是受宠若惊。我不是专业研究人类学的,当时对民族志感兴趣就买了这本书,已经忘了谁邀请我来答题,多亏了这个邀请才督促我看完这本书。但当时看的并不仔细,最近打算好好再看一遍。
评论里有朋友谈到基因、Y染色体什么的,抱歉,分子人类学领域我还没有深入研究过,所以知之甚少,但李济在书中提到了国人母系血缘相对复杂,所以从线粒体入手,研究民族基因会比y染色体要有说服力吧。
李济只是从民族志角度阐述,没有什么基因、染色体的论据。但并不表示不准确,同样有大数据支撑,也有朋友怀疑,让我贴出数据,说实话整本书都在列数据,是李济的大博士论文,我实在无力一一贴出,有兴趣建议亲自拜读,这里就说说结论。
李济这本书到今天已经一百年了吧,他的真实性可靠性的确值得怀疑,也有朋友认为这样的调查方式有些“纳粹”,不管怎样吧,时代在进步,这本书有它的局限性,但我之所以相信并传播此书的结论,是因为它的学术性、客观性、以及严谨的研究方式、大数据的支撑,所以得出的结论也让我信服,所以求同存异吧。
另有朋友拿自己家乡的实情举例反驳,这里要声明两点,一,以上论据为民国前形成,百年的动荡必定导致大规模迁徙,所以对比今天有点刻舟求剑,不具备当下地理上指导意义;二,切不可拿局部人口来套用结论,民族志的结论只适用于大基数的国家范围,放在采样少的小区域有可能就是悖论了。
~~~~~~~~~~~~~~~~~~~
之前列举了一些明星的脸型作为例证,但感觉有歧义就删掉了,大家根据文字描述自己脑补吧。带我再考察的更准确些再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