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刘备? 第1页

  

user avatar   yinshou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三国的战事是一个茶余饭后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关于这个时期的军事史,我们掌握的材料微乎其微。我们固然知道一些兵器是什么样子的(如孙机先生有《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我们也知道一些抽象的谋略原则,毕竟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曹操注的《孙子兵法》。但是,兵器形态和谋略思想,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白。我会背《孙子》,也知道刀剑的样子,但我根本无法指挥战斗。这个空白,我们可以称之为军事文化——即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理解战阵并实际进行战斗的。

脱离了军事文化,而讨论人物的军事能力或抽象的谋略思想,其实毫无意义。下文中我想要讲的是刘备军团的军事文化;并以此对刘备与曹操的军事、谋略能力进行再评价。难免许多猜测,但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文学中的形象还是至少宋以后的谋略文化都对当时的军事现实有许多遮蔽。

1

简单说,刘备从早年开始就熟悉战阵,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法:集中少量精锐骑兵或步兵,从合适的角度直接冲击对方主帅所在的本阵;或者撕开缺口斩杀对方主帅,或者对对方主帅造成心理上的恐慌;然后大军并进,合力收官。

这似乎是很简单的擒贼擒王的道理。但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在世界范围内,这并不是常见的骑兵战法。在同时期的地中海世界、稍后的阿拉伯世界来说,这样的行为都过于冒险了。我们之后用具体的例子说明。第二,尽管这种战法对很多人来说过于冒险,对于后汉的北方边境武人来说,却是一种他们最习惯的战法。换而言之,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谋略。在二到四世纪的中国,北方边境的武人开始较大规模的进入中原的战事,这是他们的军事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刘备只是其中的一个个案。董卓、马超的西凉军团,吕布、张辽、徐晃的河东军团,本身就已经习惯边境的骑马厮杀,在面对中原战斗力较弱的军团的时候,直接冲击对方本阵成为他们最基本的策略。

这种战术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冲击部队的战斗力,一旦能掌握一支精悍的先锋部队,那么,这种战术运用很容易复制。如《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曹操把统帅河东军的张辽与关羽编为一队,就组织起了一支强有力的先锋部队。请注意:这支部队的作战思路并不是侧翼迂回等骑兵战法,而是直接以对方主将为目标的斩首行动。也许比较阅读更能看出其中的区别,唐代《汝州刺史陈公墓志铭》有:

寇军大至,公以马步军五百当强寇万人,立为奇兵,橫击其右,凶党退却,数月不前。

这是一场九世纪初的战斗,已经是官渡六百年之后的事情了。陈公陈利贞统帅的是幽州军,和张辽、关羽的河东军一样,都是河朔的劲旅。陈利贞精选了骑步五百人,实践的是典型的侧翼冲击的战法。对方右翼被打乱,无法维系战阵,选择主动退却。当然,本阵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总体而言,这在中古中国是更加常见的精锐突击战法。即使没有精锐的骑兵,也可以组织小股步兵精锐,伏击地方侧翼,迫使敌退却,然后再加以掩杀。隋末的李密就非常熟稔这种战法。这似乎更符合我们想象中的“奇兵”。

恰恰在三世纪,武人们崇尚一种更加的突击方式,以对方本阵为目标。或者一战成名,或者身死人手。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英勇或鲁莽,而是一种文化的趋势。

这里有趣的是颜良。他全然没有像下文中的孙权那样仓皇撤退,他的死对于后来三国故事的听众来说也很奇怪,所以《三国演义》炮制出了赤兔马快的桥段。很有可能,颜良作为袁绍手下的河北精锐,也受同一种军事文化的润泽。既然曹军起精锐突击,颜良作为袁军精锐,自然要与之对攻。有可能,白马之战,并不是曹操的精湛部署,只是同一种军事文化下两军精锐的惨烈血拼。

曹操在获得了张辽、关羽之后,如法炮制了张、关历来的战法,而张辽自己就得心应手,如《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衆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基本作战思路与当年斩杀颜良时的部署是一样的。以少量精锐部队突击对方本阵。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张辽在本地招募敢死之士,这些士兵是以必死的心态投入战阵的;但张辽根本不觉得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冲击。这固然有传记渲染的因素,但也可以发现,这样的冲击对河东的武人(张辽)来说也许是常态,而对于江淮的勇士来说则过于冒险了。孙权方缺少准备,而初涉战阵的孙权本人无疑被吓到了。于是无论是实际的战线,还是主帅的信心都呈现出崩溃的态势——让我们想起幽州城下的宋太宗。这里的关键是:我们不能将这种战术运用简单的归诸于曹操的谋略值或张辽的智力。

2

刘备对此也再熟悉不过了。刘备在逐鹿中原的时代,就取得过不少战术上的胜利。显然,在这些时候,刘备熟练地运用着这基本的战法,而他确实有资本这样做。《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

幽州本来就是精兵之地,乌丸、杂胡的骑兵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五百多年后安禄山就可以借助这样的部队横扫中原。丹阳兵无论实际战绩如何,也富有精兵之名。刘备有这些精锐部队,他展开的战法应该与吕布、张辽、关羽等相若。因此,和吕布军一样对曹操军团构成了实质威胁。有趣的是,裴松之注引《英雄记》有:

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

这是《三国志》中我最喜欢的一条史料。吕布、刘备本来都出自北边——在唐代,则都属于河朔。超越于后世文学中截然不同的形象,吕布、刘备二人在背景上有相当的共性,于是相逢之处,才有了这样套近乎的空间。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曹植《白马篇》中,所谓“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实际上是吕布(并州)、刘备(幽州)背后武人群体的速写。而裴潜说刘备“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其实也是强调这些人的来自华夏边缘,不能统治中原,却可以在边缘地区自立。

曹操对于刘备军团的恐惧和担忧,其实也是对于整个幽并游侠军团的担忧——单独将刘备捧为英雄只是当时人物臧否语境下的恭维。这种恐惧背后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对阵北方军团时,很难抵挡住其精锐部队的突击,由此,主帅就有阵前被斩杀的危险。遗憾的是,因为史料的局限,我们并不熟悉刘备早年转战中原时的细节,但许多后来的许多战役,可以让我们体会曹操的担心。如《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

基本思路和以上关羽、张辽如出一辙:集中一支精锐部队,突击对方本阵。这里的变化是,张飞选择了在狭窄的山道作战,张郃只能选择迎战。狭路相逢,事实上使这一战法更加简单,当然也就更加惨烈。一旦战力不济,也就步颜良后尘的。这样的行为并不能归为张飞个人的冒险,事实上也是其背后军事文化的体现——《白马篇》所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后来汉中破夏侯渊也是一样的,《三国志·蜀书·黄忠传》:

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

这里没有演义中的诸如以逸待劳的谋略,实际战法异常粗暴。夏侯渊军很精锐,那好,我集中一支更加凝练的部队,鼓舞他们的士气,直接冲击夏侯渊的本阵。这显然是关羽、张辽、张飞战法的再现。甚至在细节上,相比张辽“大呼自名”,黄忠军“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可见气势上压制敌人也是这一战法的一个环节。关张在当时就有万人敌之名,也是和战法联系在一起的。

3

至此我们介绍了后汉时代广泛实践的一种战法。当然,我们对这种战法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尤其还经过了当时史家笔法的过滤——我们永远不能排除一种令人绝望的可能,当时的史家习惯把战斗写成那个样子。

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乃至《三十六计》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错误的刻板印象,仿佛中国古代的战阵中到处都是精湛而复杂的谋略——相形之下,希腊、罗马乃至阿拉伯虽然不乏优秀的阵法,谋略则非常粗糙。事实恐怕不是这样的。三世纪甚至一直到十世纪,北方边缘地带的武人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南下中原,他们的基本战法简洁、明快,给中原步兵军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现在我们来讨论刘备军——也即北方“边地”军——战法的局限。首先他需要本军确实具有一支战力突出的精锐部队。如果这支部队战斗力有限,用它来突击对方本阵简直就是自取灭亡。换而言之,关张是这种军事文化下的佼佼者、幸运儿——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风险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主帅而言,如何防止对方突击则是一个根本问题。曹操对马超之战是一个经典战例。裴松之注引《魏书》有:

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公谓诸将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

这些议论的人意识到了关西军精锐如果发起冲击,必须要有先锋部队可以形成对攻。曹操有长期与吕布、刘备周旋的经验。他知道这是没游戏唱的,如果组织精锐进行对攻,结果是精锐惨败,本阵堪忧。所以他的实际做法是“坚壁勿与战”,翻译一下就是……“别和他们打,我们打不过的”。

这就涉及到这一战法的第二个局限,即地形与地利。如果对方已经形成坚壁,甚至像孙权一样“以长戟自守”,那么对地方本阵就无法再进行冲击了。夷陵之战,陆逊对阵刘备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利用三峡一带错综复杂的地形,坚守不出。刘备失去关羽、张飞,实际也未出动赵云、魏延等悍将,实际上无法组织起局部的突击——所谓关张无命欲何如。受限于三峡一带的地形,以及本军精锐的乏力,刘备实质上无法构想出合适的战法。他率领一支游侠组成的军团,以突击对方本阵为核心战法。固然可以打出一些变化(如击破夏侯惇之战),但核心战斗力比较单一。随着游侠军团因年迈与故去渐次瓦解,当年的战术无法再现,也就只能陷入僵局。或许,他在出征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战前展开了全面的军事动员,求助于兵数上的优势。但就此,我们一无所知。

此外,应对这一战法还可以采取广设疑兵、诱敌深入的策略。前者即避免暴露己方主力,后者则吸引对方突击部队进入已经设下的埋伏圈,在消耗其体力士气之后迫使其撤退。裴松之注引《魏书》说:

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馀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史书的写法充满了对曹操的褒美。实际的情况可能是,曹操面对吕布的突击并没有任何有效的办法。只能将主力隐藏在吕布不能够到的地方,从而避开吕布的精锐。甚至,伪装一些主力所在的地方,诱使吕布扑空。这固然是优秀的谋略,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无奈的做法。敌方可以对我军心脏发起高强度的突击,我军并不能抵挡,只能设计其他的方法化解。常年面对北方边地军团使得曹操有了“多谲”的名声。而这一时期,疑兵和埋伏之所以重要,或许也是因为主要战法的缘故。要之,我并不是要说后汉时期并没有战术意义上的谋略或策略,而是说这些计策必须要在当时军事文化的背景下才能理解。

脱离了这一背景,其实就是意淫的做法。事实上,到了宋代,文人开始广泛地率领部队。此时他们也面临北方的精锐骑兵。在这些时候,他们开始重新挖掘中古的军事遗产,认为一些谋略也许是克制骑兵的手段。而在民间文化中,各种精巧的计策也甚嚣尘上,也就有了演义中左一计策右一计策的曹操诸葛亮了。

4

现在来做一个小结。在上文中,我们从军事文化的角度对个人的谋略或军事能力提出了再认识。我主张,尽管董卓、吕布、刘备、张辽,所属势力不同,后世形象各异,但他们属于同一种北方边缘的文化。我们经常把永嘉之乱、六镇兵变和安史之乱放在一起,作为中古的大变故。抛开种族与暴力的问题,就其中北方边缘地带的人口较大规模进入中原而言,东汉末是其先导。从对羌战争到镇压黄巾之乱,北方的边地人首先作为雇佣军人加入了汉军的战斗序列,然后又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开始逐鹿中原。这与罗马帝国后期相类似,作为辅助的蛮族军团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近来罗马史的学者也强调,所谓蛮族入侵是不存在的,五世纪只是作为雇佣军的蛮族军团的转型。

就汉末而言,这些北方边地人的文化已经不可能追索了——像《安禄山服散考》那样的追索也不可能。但至少,在军事上,这些人物都崇尚勇气,崇尚个人的名声。他们熟悉一种突击战法,他们中的佼佼者都曾在战术层面收到很好的效果——因而名震华夏。曹操所谓的谋略,其实都是应对一种简单有效的战法的无奈之举。从战术上说,曹操的成功在于他艰难地与一种强有力的战法相周旋,不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刘备固然在战法上比较单一——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有效的战法。所以,陈寿评价刘备说:“机权幹略,不逮魏武”,这并不是全然公允的判断。绝大多数时候,刘备并不需要曹操的机权。

对刘备等人来说,其“基宇亦狭”,其实有更深刻的问题。西方有句谚语说,汉尼拔知道如何取胜,但不知道如何利用胜利。这句话对于吕布、刘备等军事将领来说,也许也是成立的。即使面对曹操这样的对手,他们能够用自己熟悉的战法取得战术层面上的胜利。但胜利之后又当如何,许多时候他们却陷入无措。此时的中原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变迁,作为北方边缘地带的外来者,他们感到陌生,难以适应。公孙瓒与商贩庸儿为伍,刘备与糜竺,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中原的许多大族来说,他们终究是外来者——就如裴潜所说的。随着他们战法的局限因地形或人为因素而暴露,他们事实上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备选方案。或者陷入困境,或者束手就擒。而唯有刘备能以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辗转大河上下、大江南北,成就一番事业,并非因其战术上有所突破,而在于隆中制定的合宜战略——最终将局部突击的战术胜利,转化为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

5

结尾,我想交代一下和回答直接有关的文字及电子作品。军事文化这个词,直接得益于Rafe de Crespigny的专文“The military culture of later Han”(狄宇宙所编Military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他很早就利用三国时期的零星材料,试图勾勒当时的一些军事风尚。似乎,也受到陈寅恪先生河北胡化说的一些启发,是较少关注汉代北方与南方边缘地域的学者之一。对他感兴趣的话,可以移步我早先的一个回答:

西方学术界有哪些研究三国魏晋的学者?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但更主流的观念与上文所讲出入较多。日本学者如川胜义雄等固然指出孙吴的军事贵族与北方不同,但对于曹操、董卓等北方军事集团,主流的看法更注重后汉以来豪侠的风尚——就复仇、质任等现象,加藤繁、增渊龙夫等有很深入的讨论。在这个思路下,并州的张辽、关羽与豫州的许褚在文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这一预设似乎有所局限。

上文中的基本思路还得益于于曾瑞龙先生对于宋代军事史的探索。宋代的史料几何级数地多于三国,所以他的探索是史学。而这里的所有文字,只是在《三国志13》到来的前夜,因往事而有的一种佐兴。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皇叔一生虽然颠沛流离,虽然败多胜少,但是你几时看到他被活捉。不论他到哪里,各方势力都是以礼相待,是人是鬼见到我皇叔都要给三分薄面。如果看官你不信,我就给你列举一下各路诸侯对我皇叔的态度。

一、中平五年(188年)刘备往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初平二年(191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因为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看见没,见面就给官。当然了在公孙瓒这里我皇叔是关系户啦,毕竟他当年跟公孙瓒是同学关系。

二、兴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叫他驻军在小沛。在东汉末年州牧、刺史之职可是封疆大吏,总揽一洲之军政。同年十二月,陶谦病重,对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谦死后,麋竺率徐州人民迎接刘备做州牧,刘备不敢接受。在陈登、孔融的再三劝说下,刘备遂领徐州。徐州乃天下富庶之地其地位更是有别于一般州牧。堂堂封疆大吏陶谦,那也是一见我皇叔立即上表讨要豫州刺史之职位。随后陶谦病重,居然把面子一给到底,直接要求刘备接手徐州太守之职。

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曹老板久闻我皇叔大名,仰慕不已,直接上表朝廷给我皇叔封侯拜将。随后曹操老板是给钱、给粮食、给兵马还让刘备做豫州牧。你看看,三国成就最大的曹老板倍儿给面儿我皇叔。

四、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在梁国国界中与曹操相遇,于是与曹操联合进攻吕布,吕布投降后,刘备力劝曹操杀死吕布。其后刘备与曹操回到许都,被封为左将军。大家可别小看了左将军这个职位啊,左将军是常设武官。两汉最高武官为大将军,大将军以下,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四方将军(前后左右)。此八将军,位高权重,金印紫绶,号称“八重号”。左将军按今天标准,大将军衔。

五、建安五年(200年)春季,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逃往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刘备曾举荐他为茂才,率领军队迎接刘备,刘备随袁谭到平原,派人告诉袁绍,袁绍离开邺城二百里来迎接刘备。四世三公,名满天下的袁本初尽然出城二百里来迎接我皇叔,这是何等的威风,这是何等的重视。

六、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

七、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派法正主动邀请刘备入川襄助自己对付张鲁。我皇叔威名远播,刘璋主动邀请入川。

如果刘备不是豪杰,不是雄主,不是名将,我皇叔能得到天下众多实力派诸侯的高规格礼遇?

再来看看我皇叔的战场表现,虽然我皇叔一生中败多胜少,但是这不是他自身能力的原因。仔细分析一下,我皇叔败仗最多的时期,是其颠沛流离时期。这主要是因为他出身中下阶层,所以自身实力有限,在早期的诸侯混战过程中才会屡屡遭受失败。但是我皇叔百折不挠,屡败屡战,而且十分善于打关键战役。

在极其关键的赤壁之战中联吴抗曹,狂胜曹操,获得荆州一席之地。自从我皇叔获得这块基本盘后,其才能立即得到了充分发挥。在短时间内入川夺得益州,随后北入汉中大败曹操,占据汉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可以说只要给我皇叔一点机会,其能力立即得到了认证。

再后来,东吴背盟,偷袭荆州,引发夷陵大战。我皇叔为了给二爷报仇,为了夺回荆州,毅然率军伐吴。关于夷陵之战,有些键盘侠开了上帝视角说不该打从而避免惨败,我则认为我皇叔完全应该打。

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被杀,荆州被夺。可以说吴国已经是骑着刘备的脖子拉屎了,这个时候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如果不伐吴,敢问他蜀汉的队伍还怎么带?如果连个出击的动作都没有,敢问天下的士人谁会看得起他?局势都这样了,居然还有人说不该伐吴,这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有人已经倾门踏户,作为屋主人采取防卫措施这是必须的,这应该是本能的反应,何来该不该之说?伐吴是必然要做的,打不打得过是另外一回事了。再说了,战争没开始之前谁知道输赢?

一代雄主,既为兄弟情义也为蜀汉利益,他毅然伐吴。这一点上讲,刘备做得完全没错。至于伐吴失败那是军事上的问题,再说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了又如何,起码我敢于出兵,总比那些不敢亮剑的人强。

如果以结果论英雄,文天祥、史可法都是零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都没必要打了。皇叔伐吴,从道义上和实际利益层面都完全没问题。再说了,我皇叔虽然在夷陵战败,但是蜀汉的基本盘还是保住了,不论如何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是没变的。

在一个贵族横行的年代里,我皇叔带领一批中下阶层出生的人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让他们有机会封侯拜相,让他们有机会荣华富贵。多么励志的一个带头大哥,怎能不是名将,怎能不是雄主。

以我皇叔的终生成就来讲,他可能略差于超级官二代曹老板,也可能略微逊色于天生捡漏王“孙十万”。但是,我皇叔绝对有资格笑傲于公孙瓒、袁绍、袁术、吕布等人面前。

先主起于微末之间,奋翼于大乱之时。汉得天统,莽簒而在光武,操窃而在昭烈。魏吴虽僣,犹夫吴楚也。昭烈天资仁厚,宇量宏毅,岿然一世之雄。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崎岖百折,偾而益坚。颠沛之际,信义逾明。故能终系景命,信大义于天下。任贤使能,洒落诚尽,使诸葛亮以死自效。复见三代君臣,高、光为不亡矣。国贼未讨,境土未复,而偾军崩殂,哀哉!

刘皇叔小档案:

我眼中的刘备是这样的:

籍贯:涿郡涿县

身世:皇室世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童年生活:少孤而贫,胸怀大志

老师:卢植 (卢植字子干,是东汉末年名儒,这个卢植绝非一般人物,他也是曹操的偶像。黄巾之乱爆发后,东汉政府立即启用卢植,拜北中郎将,率领官军主力连破贼帅张角。在平定黄巾之乱的过程中,卢植所率军队打的是主力C位。后来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卢植被袁绍拜为军师。在去世之后,曹操途径涿州时,亲自撰写祭文纪念卢植,对卢植的一生高度评价。孟德对子干的钦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不信请看孟德公亲笔题写的原文: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闾;郑丧子产,而仲尼陨涕。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宜有殊礼。亟遣丞掾除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醊,以彰厥德。

同窗:公孙瓒、刘德然

最好的兄弟:关羽、张飞

爱好:狗、马、音乐、时装

性格:恢宏大气,喜怒不形于色,好交朋友

出道官职:安喜尉

亲手殴打过的人:督邮

曾经的上级:邹靖、毌丘毅、公孙瓒、田楷、陶谦、曹操、袁绍、刘表

第一次封疆:徐州牧

最一言难尽的人:曹操

最讨厌的军阀:吕布

最失败的夺权:衣带诏事件

最成功的跳槽:官渡之战前南投刘表

最好的朋友:公孙瓒

最得力的文臣:法正、诸葛亮

最喜欢的武将:关羽、魏延

最无可奈何的女人:孙夫人

最具战略眼光的贵人:鲁肃

最具价值的建议: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最仁义的事: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束手,荆州十余万人愿随先主。《三国志》原文: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事业之转折:赤壁之战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块根据地:荆南五郡

最高光的时刻:跨有荆、益,北据汉中

最高称谓:皇帝(汉昭烈帝)

最愤怒的时刻:东吴背刺,二弟殒命

最伤心的时刻:夷陵战败

最想感谢的人:罗贯中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耳朵的军事能力?这哥们打赤壁起,直到夷陵之战,一言以蔽之:战必胜,攻必取。南征四郡,四郡平。入蜀翻脸,兵不满万,孤悬敌后逆袭刘璋,璋遣将刘跂、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再凑上个投降的李严,七战七捷不过如是。汉中之战老曹倾巢出动,被大耳朵拍得险险乎全军覆没。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这便是大耳朵晚年的史书定位。若是只看后半截,神马唐宗明祖,一边玩儿去,天下名将数刘耷。

问题来了,大耳朵为啥前后两截判若天渊?很明白,刘备集团事实成型于赤壁前后,所谓南州之士从之如云,而军师官职的出现也标志着参谋机构的完善,参谋机构完善之后,大耳朵也就横着走了。因此,大耳朵的军事才能估摸着倾向于综合归纳,察纳雅言一类,近似老祖宗刘邦,而非光武。参谋团的水平决定大耳朵的发挥,因此孔明才会叹息法孝直不在,致使东征倾危。

顺带一说,曹操别看吹得响,和大耳朵半斤八两。在凑齐参谋团队之前,这位的军事履历比大耳朵光鲜不到哪儿去,晚年刚愎自用之后,更是各种花样作死,战略上一无是处,末了还闹了迁都一出。若不是内有司马宣王,外有孙十万乱入,这位的历史定位说不定就是个东汉常凯申。因此,刘备,吾俦也——还是相爱相杀才能了解深刻。

至于大耳朵的政治功力,试举一例:孤身入许昌,在老曹阵营纷纷言杀,严阵以待之际,长袖善舞,奇谋百出,末了挥挥手,带走了一票军队捎带整个徐州,留个青梅煮酒的佳话,悔得老曹叩齿出血。真是单枪匹马,觑曹操君臣如同无物。类比类比老祖宗刘三,鸿门宴面对政治白痴项羽,有厚黑祖师张子房加持,还闹个仓皇尿遁,其水平去大耳朵何止万里?也就是老曹拳头大胳膊粗,靠着霸王硬上弓才扳回一局,若是天下太平,这俩朝堂政争,老曹也就是个被卖了还数钱谢谢不用找的角色。

大耳朵诚有王霸之略,但倒霉生在士族社会成型,必须拼爹的汉末。刨去陈登,一路上就没遇见什么正经良佐,等真·男神出现,哥们已然小五十。天下三分,二分归曹,这儿才刚开井冈山副本。

这么个厉害角色,居然被后世认为是无能无害小白兔,所谓无智名,无勇功之境界不外如是。君主如老曹者,排排队一大票。大耳朵这类型的君主,千古之下能有几人?当然,代行君事的权臣堆里能完身完名后世敬仰的也就大耳朵的真·男神。羽毛扇为啥窝在茅草庐里宅成了大龄青年,谁都不鸟?除了千古一帝,谁配和千古一相搅基?譬如以下这个自以为高富帅的屌丝就是反面教材:

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user avatar   wen-ge-hua-de-xiao-mai-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消极怠工是消极怠工,但是可以把国防部长丢死牢里,可以自己派税吏去刮地皮,哪个君主立宪的皇帝有这么潇洒?


user avatar   tai-ji-sheng-liang-yi-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少回答提到强制生育,说说强制生育的问题吧。

现在生育率低的导致的问题,不是人口数量下降,而是劳动力(廉价劳动力)下降。如果现在瞬间消失掉一亿老人,导致人口数量减少一亿,会有人讨论人口数量下降的问题吗?

强制生育,特别是高压政策下的强制生育,比如说个别答主提出的不生育者每年上交30%(也有回答说40%,75%)的总收入作为罚款,这种政策下出生的人口,能转化成劳动力吗?强制生容易,如何强制育?假设真的实施上述高压强制生育政策,必然会引起以规避处罚为目的的生育。那么,生,是生了,至于怎么养,那就是我说了算了,只要保证成年前饿不死,依法参加义务教育,这样“养”的成本其实很低。其他的,不好意思,与我无关,学好学不好,犯罪不犯罪(犯罪更好,抓进去连饭都不用管了),什么早教、幼儿园、学区房、吃好的穿好的、高中、大学?不存在的,从怀上那一刻起,这个根本就不是人,不是子女,只是一个工具(没错,连工具人都算不上),规避处罚的工具,没有感情,只有怨恨。而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人,心理有多么扭曲变态,可想而知,因为童年不幸而报复社会的案例还少吗?一个高中都没上过,心理扭曲变态的人,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吗?搞不好三天两头上街砍人,报复社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强制生育政策的打击面极广,上述现像绝不会是个别现像,实施强制生育前,不妨先提高监狱建设用地及预算。

当然啦,肯定又有人会提出强制“育”的配套政策,比如说子女犯罪父母连坐,子女在多少岁前死亡按未生育进行处罚,子女成年后劳动产出不达标的部分对父母进行罚款等等。如果真的能这么搞的,只能说,辣真的牛逼,辣真的牛逼,但同时,也准备好灭亡吧。




  

相关话题

  林彪多大当军长的? 
  如何评价徐浩峰《师父》中炫目的武器? 
  欧洲各国跟中国各省的对应关系如何? 
  哪些参与著名历史事件的小人物是史书阙载而凭考古发现的? 
  哪些照片或视频,记录了你和祖国共同成长的故事? 
  建国初期到文革前,中国富人的生活体验如何? 
  抗日战争时期 共产党在敌后牵制80%敌军是真的吗? 
  洪武年间农民起义? 
  三国里张飞这种人在现在能活多久(换一个说法发展前景怎么样)? 
  所谓的「奴性」,是中国(或东亚民族)特有,或体现最明显,还是世界各民族发展史上皆有,中国尚未摆脱罢了? 

前一个讨论
韩国火车有卧铺吗?
下一个讨论
「日本为一名女高中生上学,维持火车站运营 3 年」的传言,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