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什人”曾经有两个民系:
从下图可以看出,两者在语言学分类上很疏远,【黑卡拉什】与北印度的印地语、乌尔都语同属一支,而【红卡拉什】所属的努里斯坦语支则自成一派,既不属于印度-雅利安,也不属于伊朗,是很早就分化出去的一支。
不过,红卡拉什所属的达尔德语支,也是很早分化出去的一支,如今和努里斯坦语一样,残存于南亚次大陆西北的崎岖山地。【努里斯坦省】和【奇特拉尔地区】也是相连的:
放到卫星图上看,是这样的画风:
这里的地缘特色,是高海拔、高坡度的山地环绕下,海拔居中(1000-2500米)的峡谷。
也正是如此,这里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非常适合古老民族与文化的“保存”,和我国滇西、藏南是一样的道理。
下游平原区的伊斯兰化,早在公元11世纪-13世纪就基本完成,而这里直到19世纪,仍然保留着原始雅利安人的多神教信仰,所以被下游的穆斯林称为“咖啡乐/Kafir”,这片土地就叫“咖啡乐斯坦/Kafiristan”。
【红卡拉什】和【黑卡拉什】,就是”咖啡乐“中的两个民族,古时可能同属一个部落联盟,因此拥有同样的自称。
1893年的杜兰线,分割了英属印度和阿富汗,日后变成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国境线。努里斯坦与奇特拉尔地区也被杜兰线切割。
在杜兰线以西,阿富汗君主阿布杜尔·拉赫曼汗向“咖啡乐”发动圣战,成功将其改为逊尼派穆斯林,这片土地的名字也由“咖啡乐斯坦”改为”努里斯坦“,意为“光明的土地”。
在杜兰线以东,英属印度显然没有动机发动类似的圣战,这里的“咖啡乐”多神教文化也得以保留。也正是如此,杜兰线以东的【黑卡拉什】得以垄断”卡拉什“的族名,以及多神教文化的招牌,并借此发展旅游业。
至于题主所关心的”白种长相“,这没啥稀奇的,在南亚-中亚的山区民族里很常见。
比如普什图人:
高原塔吉克人,包括中国的塔吉克族
此外,”雅利安人洗白说“其实也站不住脚,因为巴基斯坦的【罕萨地区】还有【布鲁绍人】,他们的语言是孤立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居住在更加偏僻的山沟里,很可能是比印欧人更早的土著。他们的长相是这样的:
所以,卡拉什人或许有【希腊-马其顿人】融入的个体,但这里的土著可能本身就比较像欧洲人,而不是被外来者“洗白”的。
因为这些人根本不懂,如果没有父母亲人朋友,他们/她们可能压根就不会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