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大学期间,我爸曾问我,
“什么是素质?”
我bla bla说了一堆。
后来我爸就说了一句,大概是这样的,
“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那些细枝末节你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素质。”
---
14.5.18 update
额,回头溜了一眼这个答案的评论,和其他答案。发现可能有些人对这句话有点误解,如
@采铜老师所说,当成了一种心理安慰~这我真是没想到,也不是这句话的本意。
其实前段时间有知友问我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怎么理解:“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那些细枝末节你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素质”?我把答案贴一下好了:
1,简单的说,读书和经历,对人的提升,并非是什么立竿见影的事情,要重视积累和沉淀啊。
2,但深究一下下,会发现,此句的关隘,在于「剩下来的」,何为「剩下来的」,是「抽象」。
有一本书,叫 Mastery,里面有句话:......, it can be argued that what is most abstract is most fundamental and often most persistent over time.举个例子,我们拿着10元去买3元的零食,我们瞬间就知道要找7块,而且未来的生命里只要不得老年痴呆或者遇到什么特殊脑残损伤,我们还是会知道这个答案~因为我们知道「加减法」的抽象,但小学做过的第10道加减题,大部分人估计是记不清楚了。
同样,因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所以看到古往今来的商业案例都能瞬懂~因为各种商业案例不过是商业模式的各种形式而已。一旦理解了「商业模式」这种抽象,就能通过这种抽象理解相关模式的案例。
而这些被抽象出来的,往往会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或者说「常识」。
3,好吧,我们还可以再深究一下,要知道,「常识」是要用脑子去判断的,「素质」却更多的是自然而然的行为。那到底什么是「素质」,百科解答请看 @xxchan的答案。我的理解比较贴近于,「下意识的行为」。
请想象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做出的一系列高难度技术动作。同样的动作可能在训练中并没有做过,而且成千上万次的基础练习,具体哪次做了什么可能运动员也不会记得,但运动员已经有了肌肉记忆,在特定的情况下身体会自然做出相应的行为。
放到生活中,其实也一样,6个字「举手投足之间」。
所以说,请不要把这句话当成一种心理安慰。我爹当年跟我说的时候,也更多的是一种勉励。
不要只是去看,然后忘了,然后自我安慰「没事儿我剩下了素质,挺好的~」。而是通过书本这种信息媒介,去更好的理解事物背后的基础、本质、体系、抽象...经过长期的积累,思考,试错...我们可以慢慢变成更棒的人。
----------
如果你还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写的这篇文章。
做一个有要求的读者 | Cool Tools有一种东西,叫做记忆的沉潜。
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翻译成现代口语,大致意思是:早年读书似乎没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审察事物时却发挥了奇特的功效。这便是记忆的沉潜。
八月长安曾在《橘生淮南》里说过:
“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孤独的星球,很多的时候,读书其实没有什么太大指导意义,不过就是发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比你倒霉或者出色的人有的是,不会觉得太孤单。
如果有时觉得困惑,有想不通的事情,不跟朋友交流怎么办?书里面会有答案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不孤单。而且,前人的经验的确很多值得借鉴。
看书的好处就在于书中的道理比那些婆婆妈妈的家伙讲的道理深刻简单得多。
其实很多时候读到这样让你有共鸣的句子,往往在兴奋的同时也觉得疲惫。你好不容易零零星星积聚到些微灵感,蓦然抬头,却发觉前人早已将之发扬光大,做得好过千倍万倍。
我们被日常生活琐事逼迫出了一点生活智慧,这并不假。只是我们想尽办法去阐释和描绘的的东西,前人早就把它说的通透,没有发挥的余地了。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空前绝后。”
书看多了之后,你会发现,即使你记不住那些道理和内涵,但它也会在你的记忆和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些书中所传递出来的思维,将会对你的一生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煲鸡汤,讲一些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读书的意义:
1,
我小时候淘得没边儿,是有名的小魔头,用我爷爷的话说:“我孙子能顶七个金刚葫芦娃”。
老妈为了消除我的“魔性”,很早就开始教我识字和查字典,点着了我阅读的小火苗。
结果,这世界少了一个大魔王,多了一小书虫。
关于读书的收获,我最早的感受是来自于五岁时的一次偶然经历。
那在姥姥家,有一次电视里播放全国初中生知识竞赛。
其中有一道抢答题,问:“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里的将军是谁?
结果没一个选手按抢答器。
而电视机前的我脱口而出:飞将军李广。
答案公布,一字不差。
从此以后,家里亲戚都管我叫“神童”,直到现在,还常亲戚提起这事儿,每次我心里都很美。
其实什么神童,只不过是我读过《上下五千年》里的《飞将军李广》而已。
但人自信心的建立,很多时候就来自于幼年时的夸奖和肯定。
这事,我会记一辈子,吹一辈子,吹给自己,也吹给我的下一代。
2,
老爸曾当过兵,入伍前,在农村是个小队会计。
人长得帅,酷似老一代的影星赵丹和孙道临。
声音也很有穿透力,每到讲故事时,总会让我想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夏青。
其实老爸家很穷,选择当兵,主要因为在部队能吃三年饱饭,额外的收获是在部队里看了不少书。
老爸像一部百科全书,从战斗故事到飞机坦克大炮,从历史地理到动物自然,无所不知。
有一次曾问过老爸为什么知道那么多?他说再等几天你就知道了。
几天之后,他带回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花了半个多月的工资。
在单位,老爸是连续N年的劳模,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公司奖励的。
都是自己打家具,在啃完一堆木工书籍之后,老爸第一个震撼性的作品是一酒柜式书架。
上学时,老爸在学业上没管过我,在工作上遇到问题,也通常只有一句:“有时间,多找几本这方面的书看”。
去年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张老杂志的封面,穿绿裤子的,很像老爸。
我很想他。
3,
老妈上小学时,是大队长。
老妈上中学时,是班长。
姥姥家的成分是富农,老妈考不了高中。
后来,老妈进工厂当了一名电工,再后来,她和我爸在一个车间。
老妈的技术比老爸好,单位的同事都知道。
其实老妈看的书也比老爸多,这个秘密只有我知道。
她所有的证书都是自己考下来的。
她的慢性咽炎是当年厂里技术大比武时,练讲解能力练的。
当年珠算等级考试,老妈排名本市第一,都是每天晚上照着厚厚的教材练出来的。
在我的回忆里,老妈就没怎么生过气。
退休之后,在居委会做过几天主任,遇到家务纠纷,别人劝不了,老妈常常几句话就风平浪静了。
居民常说主任有水平,总能说到点儿上,但只有我知道老妈枕边常备着《居委会工作技巧》和记得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
现在,老妈退休在家,开始用Kindle看书,她说,这东西不错,能调字体大小,只是不能往上面写字,所以没IPAD好。
老妈的必杀技:你和你爸之所以很多事情看不明白,主要原因就是你们爷俩读的书太少
偶买噶…… (⊙﹏⊙)
4,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公众号:白药葫芦,获取《成长和奋斗的十大心法》,与你分享感悟、经验和法力。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37223399,更多独家干货文章助你摆脱校园职场的烦恼和迷茫,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四年前,上了一年的拉丁语后,第一次走进古希腊语课,学习一门无用的、死去已久的语言。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作业,就是让每一个人熟背William Johnson Cory对教育本质的定义。
这段话被许多研习古典语言的学者,视作学习古希腊语、拉丁语的理由:
At school you are engaged not so much in acquiring knowledge as in making mental efforts under criticism. A certain amount of knowledge you can indeed with average faculties acquire so as to retain; nor need you regret the hours you spent on much that is forgotten, for the shadow of lost knowledge at least protects you from many illusions. But you go to a great school not so much for knowledge as for arts and habits; for the habit of attention, for the art of expression, for the art of assuming at a moment's notice a new intellectual position, for the art of entering quickly into another person's thoughts, for the habit of submitting to censure and refutation, for the art of indicating assent or dissent in graduated terms, for the habit of regarding minute points of accuracy, for the art of working out what is possible in a given time, for taste, for discrimination, for mental courage, and for mental soberness
我现在还时时在脑海中响起这段话,尤其是这句
“ for the shadow of lost knowledge at least protects you from many illusions”
知识,哪怕是知识的幻影,也会成为你的铠甲,保护你不被愚昧反噬。
知识存在的价值远超过知识本身。
---
今天翻微博,翻到13年发的一条微博,那时候高二,刚刚开始学希腊语不久。
忘记,和 意义并不冲突
所有事情的意义都是作为体验者的你主观赋予的
你可以在读书的当下,就赋予读书予意义
这个意义和后面是否忘记,是否对你有什么“实际作用”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意义已经发生了
因为,万法无常
没有什么东西是会一直记得的,都是转身即逝的
包括你这一生经历的所有事情,最终都会忘记,什么都不剩下
那么,你是不是应该问:一生都会忘记,那么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
是的,活着本身也没有意义,意义都是你自己主观赋予的
在你体验这个生命历程的当下,你就可以不断赋予意义
直到这个历程结束,那个绝对精神的“你”去到了另外的体验
这一生,这一本书的意义,还是在那里
一刻即永恒,一点即宇宙。读书的意义就在于读书,生命的意义就在当下
知识改变命运,从小就信奉这句话。
早些年对这句话的理解,关注点在上大学的重要性,大学文凭是改变命运的敲门砖;毕业后,踏入社会,发现所谓985、211的文凭,乃至海外留学身份,也只是个顶基础的个人背书,真正改变命运的知识,是你的习惯,是决定你行为的思维方式,是你在学习生涯中不断拓宽的眼界,是你的信息攫取能力......
但也有非常多的人,读了很多书,依旧没能改变命运?并非是知识不灵了,只是有些人掉落到了“假知识”的陷阱。
假知识,我生造出来的概念,想借这个概念,阐述一种认知偏差。我理解的真知识,是指能让你赚到更多钱,或者攫取更多幸福感的实用知识。而假知识,则是让你以为你能赚到更多钱,或者攫取到更多幸福感,然而实际上并没有的虚假知识。
假知识非常具有迷惑性,大多数人掉入陷阱而不自知。但身陷“假知识”这一认知陷阱,还是有迹可循的。我列举了7种症状,请读者朋友们自己印证下,是否有被“假知识”迷惑住。
a.在资料囤积过程中获得虚假“饱腹感”
b.还在强调记忆力
c.完全仰仗搜索,不编织知识篮子
d.每天接收的知识都在打架
e.被披着“简单”伪装的底层概念欺骗
f.只输入不输出
g.受限于知识的载体
1.在资料囤积过程中获得虚假“饱腹感”
互联网让信息获取成本骤减,但这并不等同于,你的阅读量也随之提升。不少人有资料囤积癖,只收藏不阅读,不是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知识饱腹感,而是仅仅去书店买了心仪的书本,在知乎收藏了高赞回答,再走马观花地大概浏览一遍,就算画饼充饥了。你一让他合上书本,关闭网络,再问其今天获得了什么,可能一句都说不出......
我也经历过只收藏不阅读阶段,深知资料囤积过程中获得的虚假成就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帮助;也深知不过脑的机械阅读,知识习得效率,极其低下。
2.还在强调记忆力
这个时代有个伟大的发明:搜索引擎。但很诡异的,网络上,依旧有很多伸手党,百度一下就知道的答案,还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去咨询。我想归根到底,是有些人的思维还活在原始社会,当时信息的获取成本极高,通过人脑记忆事物,效率反而是高的,但在有搜索引擎的今天,还依靠蛮力来记忆,是极其落后的方式。人脑应该用来想事,而不是记事。
3.完全仰仗搜索,不编织知识篮子
另外一个极端是,完全仰仗搜索引擎,什么信息,都想临时去网上寻找。但你要意识到,存储在互联网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都完全无法比拟的。我的做法是,看到有价值的文章,及时存储下来,而非指望着以后还会有相见之日,这么做,我可能会把整个事情都忘记。
所以,我建立了自己的笔记系统,一个个性化的资料库,我将其命名为“知识篮子”。我是个广告人,我平时就会有意识地去“偷”各类文学作品中的洞察,比如我最近看韩剧《请回答1988》,就将剧中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洞察,搜录到了“知识篮子”。诸如“听说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在了妈妈。”“人真正强大,不是因为守护着自尊心,而是抛开自尊心的时候”,这些极其伟大的洞察,简直能直接用作广告语了。
4.每天接收的知识都在打架
我前段时间看到篇文章,说罗胖、咪蒙、吴晓波、凤姐、黄生,是绞杀中产精英的五大新宗教。我的看法是:
如果一个人已经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看所谓这些人的文章,是不会偏听偏信的,只是多了一种思考的角度。多元化价值观,多层次,多位面,多维度地思考,站在各种角度都游览一遍,我相信会是最接近真理的状态,这是个动态的过程。
你没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背后支撑,每天接收到的知识才会打架。相反,你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任何所谓大牛的看法,只是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你能凭借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取舍。所以我是比较反感鸡汤,成功学,这类意识形态层面的看法。有了知识体系,草木竹石都是知识,甚至一颦一笑之中,都能学到点东西。
5.被披着“简单”伪装的底层概念欺骗
越是底层的观念,披着简单的伪装,越是具有欺骗性。大多数人没意识到这点,就像大多数人以为工作和生活要平衡好。殊不知,这么想的时候已然错了,他们的潜意识已经将工作和生活放在了对立面,但果真如此么?如果你理解了这层,就会重新思考潜意识中的底层观念。
所以,不妨重新思考坚持、痛苦、时间、安全感、勤奋、幸福、朋友、选择,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人生有坑注意绕行》,这里就不再展开阐述。
6.只输入不输出
知识被使用才彰显价值。如果一个人只是看书,从不写作输出,也不将书中所学,放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验证,知识对其来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他只是个读书机器,只会机械的阅读,而不能感知到知识。读了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算是这类人的墓志铭了。相反,如果你理解了,内化了知识,进而输出了、实践了知识,知识就绝对能助力到你的生活。
我至今记得初中数学老师的一句话:
自己听懂不是真的理解,能给别人讲会了才能理解的更加透彻。
7.受限于知识的载体
打怪升级的网络小说,有一定审美的人,都视其为垃圾文学,但这也不绝对,如果你看网络小说的过程,是分析作者如何铺陈悬疑,如何讲故事来吊住读者胃口......以这种创作者心态来阅读,依旧能读到真知识。因此,知识对你有助力即可,不必纠结知识的载体,你看网络小说,对某些人来讲,不也是极佳的知识载体么?
还有不少学习者将知识的输入途径,局限在了阅读,这就错过了太多汲取知识的机会。一个高效学习者,能走到哪,消化到哪,世间万物均为他所用。就像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能出神入化到不滞于物境界,草木竹石皆是知识,皆可为剑。
这种认知模式需要训练。人类的大脑,在没有接收明确指令时,会像永动机一样,习惯性地制造各类幻象。你回想下,当你走路、坐车、发呆时,头脑是不是习惯性地处于漫无目的的游荡状态?当时制造的各类幻象,可有任何创造力可言?当你能阻止大脑的凭空幻想,认真用眼睛、耳朵观察这个世界,就能收集到更多的灵感、现象、素材,这远比幻想有意义的多。
哲学家约翰·杜威也坦诚:
我们把比大多数人喜欢承认的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了“琐碎的脑海图景,随机的回忆,愉悦但无根据的希望,掠过的、半生不熟的印象。”
当你习惯了这种新的认知模式,汲取知识的通道就会宽广很多。再举个例子:如何通过看辩论节目《奇葩说》来汲取知识?不是作为存粹的内容消费者,我的观看方式:在正片开始前,就针对辩题写下来自己的正反观点,在正片开始后将自己的观点和辩手观点对照、佐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挖掘尖锐角度的能力。
人的睡眠偏好被称为“睡眠类型”或“时型”(chronotype),具体分为早睡早起的“清晨型’(morningness),晚睡晚起的“夜晚型”(eveningness)和不早不晚的中间型,中间型占的比例可能最多,而睡眠类型一般相信是先天性加上后天环境的影响。 一般以11点睡眠为中间型的分界,题主想比较的10pm – 6am的睡眠模式属于早晨型,而2am – 10am睡眠模式属于夜晚型。
我们大脑中的下丘脑维持着人体的总生物钟,称为视交叉上核(SCN)。而人体大部分细胞器官都维持各自的子生物钟(peripheral clock)。 SCN从瞳孔接收光信息,维持大概24小时的昼夜节律,SCN通过神经系统(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e),荷尔蒙系统(下丘脑-垂体,hypothalamo-pituitary)等的信号(例如乙酰胆碱、褪黑素、皮质醇等)跟其他细胞器官的子生物钟沟通和同步。总生物钟SCN主要通过光线作出反应,细胞器官的子生物钟主要通过饮食和身体运动调整。 饮食包括食物质量、食物的卡路里和进食时间等都在影响子生物钟,这些饮食和运动因素称为“授时因子”(zeitgebers)。授时因子会推迟或加快大脑总生物钟的时间,生物钟的时差称为“相位偏差”(phase-shift)。所以总生物钟接收光信号后,会影响身体细胞器官的功能,而细胞器官则对进食和运动作出反应,影响大脑的总生物钟。 所以我们晚间的光线,进食时间和运动时间等,都是影响我们生物钟的“睡眠类型”的环境因素。
习惯了晚睡晚起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是夜猫子,一定是夜晚型的,相反习惯了早睡早起的一般都觉得自己是早晨型的,但其实有更科学的方法分析诊断究竟个人属于哪一个睡眠类型的:问卷方法或DLMO测试方法。问卷方法顾名思义是通过回答问卷得出量表分数,两个公认比较准确的问卷量表是“慕尼黑时型问卷.” (MCTQ) 和清晨型-夜晚型量表(MEQ),两者都有一定的准确度,但公认最准确达到是“褪黑素昼夜节律时间”(DLMO),原理是人的内源褪黑素在准备入睡前会增加分泌,DLMO是通过晚上到早上收集尿液或唾液化验评估褪黑素在不同时点分泌的状况以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有研究比对了MCTQ和MEQ跟DLMO的差异,[1]发现偏差还挺大,所以就算较为科学认可的问卷都不能准确反映人体真正的睡眠类型,我们自己猜可能就更大偏差了,也许我们不应该过早给自己下定论,自己一定就是夜晚型一定需要晚睡。光线压抑褪黑素的分泌,推迟正常睡眠时间,造成人为的“晚间型”睡眠模式,对健康造成隐患。[2]
大量研究比较过夜晚型和早晨型人群的代谢性指标发现夜晚型的人出现各种代谢性疾病更多,2015年的对照组研究,[3] 韩国的研究人员把1620名年龄在47-59岁的人群样本归类为早晨型(29.6%),夜晚型(5.9%)和不早睡也不晚睡的中间型(64.5%)。研究发现只有夜晚型的人群跟更高的代谢性疾病有关,特别是男性,夜晚型的男性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是298%,肌肉缺乏症的风险是389%,而女性出现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高达222%。
研究也发现夜晚型人群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2013年日本的一项对照组研究,[4]比对了早晨型和夜晚型的糖尿病受试者,发现夜晚型的受试者,反映中期血糖水平的HbA1c和LDL水平更高,更难控制血糖水平。
夜晚型也跟精神健康有关联性,201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多家大学学者发表的研究,[5] 分析了362家学校的2.9万高中生,发现夜晚型学生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风险更高,而精神健康分数也越低,尽管考虑了睡眠时长的因素,睡眠时间越晚,出现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就还是越高。
2019年的文献回顾,[6] 也发现夜晚型的成年人跟抑郁症,药物滥用,睡眠障碍和精神障碍有关联性。
哥伦比亚大学的横断研究,[7] 也发现夜晚型的女性跟心血管疾病有关联性,夜晚型女性的心血管风险增加241%。
那为什么夜晚型的人更容易出现各种代谢性疾病和精神健康问题? 因为晚睡很多时跟不健康的饮食和“错误”的进食时间有关。 [8] 研究发现夜晚型的人晚上摄入更多的卡路里,而晚上摄入卡路里增加肥胖风险。
哈佛大学和爱荷华大学的学者在2019年发表的对照组研究,[9] 跟踪了872名受试者一年时间,得出早晨型和夜晚型受试者的饮食跟健康关系的有趣的数据。研究发现夜晚型人群在晚间摄入最多卡路里比例的,相对同是晚间型的人但晚间摄入卡路里最少比例的,肥胖风险增加5倍!夜晚型人群晚间吃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多的,肥胖风险分别增加4.5倍和3.7倍,但早晨型的人没有同样的风险。
题主也问到晚上10点睡到清晨4点是否健康,其实成人的最佳睡眠时长是7到9小时,已经有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过短和过长的睡眠时间跟疾病和死亡率有J型或U型关系。例如青岛大学发表的荟萃分析,[10] 包括了35个研究一共150万人的样本,当中有14万个死亡案例,发现睡眠时间时长在7小时,全因死亡率最低,过短和过长的睡眠可能跟健康问题有关,最佳全因死亡全因死亡率,建议大家7小时睡眠可能可以降低死亡风险。所以一天6小时睡眠并不是最理想的。
综合上述近年的研究,人的睡眠类型有早晨型的早睡早起型,夜晚型的晚睡晚起型,和正常作息的中间型,睡眠类型受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晚间光线会推迟我们的生物钟,造成人为的夜晚型睡眠类型,而夜晚型睡眠模式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精神健康风险。这些风险起码部分跟饮食模式有关,如果晚睡晚起的人可以减少晚间摄入的卡路里,实行更健康的饮食模式,研究发现可以大幅降低肥胖和代谢性风险。
参考
[1] Kantermann, T., Sung, H., & Burgess, H. J. (2015). Comparing the 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 and Munich ChronoType Questionnaire to the Dim Light Melatonin Onset. 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 30(5), 449–453. https://doi.org/10.1177/0748730415597520
[2] Ashbrook, L. H., Krystal, A. D., Fu, Y. H., & Ptáček, L. J. (2020). Genetics of the human circadian clock and sleep homeostat.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5(1), 45–54. https://doi.org/10.1038/s41386-019-0476-7
[3] Yu, Ji & Yun, Chang-Ho & Ahn, Jae & Suh, Aly & Cho, Hyun & Lee, Seung & Yoo, Hye Jin & Seo, Ji A & Kim, Sin Gon & Choi, Kyung Mook & Baik, Sei Hyun & Choi, Dong & Shin, Chol & Kim, Na-Hyung. (2015). Evening Chro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Middle-Aged Adult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00. jc20143754. 10.1210/jc.2014-3754.
[4] Iwasaki, M., Hirose, T., Mita, T., Sato, F., Ito, C., Yamamoto, R., Someya, Y., Yoshihara, T., Tamura, Y., Kanazawa, A., Kawamori, R., Fujitani, Y., & Watada, H. (2013). 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 score correlates with glycated hemoglobin in middle-aged male worker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4(4), 376–381. https://doi.org/10.1111/jdi.12047
[5] Gariépy, G., Riehm, K. E., Whitehead, R. D., Doré, I., & Elgar, F. J. (2019). Teenage night owls or early birds? Chronotype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8(3), e12723. https://doi.org/10.1111/jsr.12723
[6] Kivelä, L., Papadopoulos, M. R., & Antypa, N. (2018). Chronotype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Current sleep medicine reports, 4(2), 94–103. https://doi.org/10.1007/s40675-018-0113-8
[7] Makarem, N., Paul, J., Giardina, E. V., Liao, M., & Aggarwal, B. (2020). Evening chro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adverse health behaviors in a diverse population of women.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37(5), 673–685. https://doi.org/10.1080/07420528.2020.1732403
[8] Mazri, F. H., Manaf, Z. A., Shahar, S., & Mat Ludin, A. F. (2019).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otype and Dietary Pattern among Adults: A Scoping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 68.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010068
[9] Xiao, Q., Garaulet, M., & Scheer, F. (2019). Meal timing and obesity: interactions with macronutrient intake and chronoty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5), 43(9), 1701–1711. https://doi.org/10.1038/s41366-018-0284-x
[10] Shen, Xiaoli & Wu, Yili & Zhang, Dongfeng. (2016). Nighttime sleep duration, 24-hour sleep duration and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adults: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Scientific Reports. 6. 21480. 10.1038/srep21480.
五个字:得意而忘形。
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所以并不是缺陷,如果是针对应试,那么确实可能带来些麻烦,但如果是问读书的意义,并不会因为忘掉而有所遗失。
有关读书的意义,有着太多的角度和说法,我比较推崇学以致用,所以就从一个小小的角度来聊一下。
先说一下,什么是得意而忘形。
看一本书,能记住「形」的人多,能领会「意」的人少。
什么是形呢?
金句摘抄、简单的笔记、甚至包括大段大段的原文背诵,你不能说它不好,但不够。
从效率上讲,这个确实不低,尤其是爱混各种圈子,热爱在各种场合一鸣惊人的,你会发现,这些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看过。
你说肖邦,他会给你说,《升c小调舞曲》真他妈牛逼,却不会知道,此刻餐厅里放着的,就是《升c小调舞曲》。
你说钱钟书,他会给你说,我爱死了钱老的幽默风趣,还能给你说说鸡蛋和鸡的比喻,可是你和他聊一下《人·兽·鬼》,或者《写在人生边上》,他就懵逼了,因为他只知道《围城》。
你说《明朝那些事儿》,他看过,他真看过,甚至还能说几段关键情节出来,也会跟你探究一下朱允炆的秘密,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对了,他还看心理学,他会说他喜欢叔本华、弗洛伊德、荣格(很多人分不清心理学和哲学),每个人的名人名言都能随口来几句,每一句都是绕着梁跑三圈停不下来的经典,但你想聊深一点?呵呵,来来来,我们聊聊比利的哲♂学。
以上并不是嘲讽,相比较盲目看书的人,他们至少找到些窍门,花了时间,拿到了效果,也算是学以致用了。
比压根一点行动力没有的人,还是要强一些。
但以上这些,都是「形」,若能花点心思去领会「意」,虽然短期看起来要麻烦些,耽误一些时间,可是长期下来,效率要远高于浮皮潦草的读书。
何为「意」?
就是你真正的去理解一本书,你不仅仅站了读者的角度,甚至站在作者、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理解、去解读、去思考、去规划。
比如看《天龙八部》,看到王语嫣如此对待段誉,你心痒痒,可是总不能跑进书里对王姑娘说:赶紧从了段誉吧,你表哥不适合你。
这时候,你不仅可以去理解作者对情节安排的巧妙和道理,甚至可以自己去构思,如果换成你,如果你附体到金老身上,你会怎么来写。
这样,你对故事和情节的感触和理解,自然而然就要深一层。
包括像各种世界名著,很多情节曲曲折折,人名繁多,尤其是苏联的作品,光记名字就够喝一壶,这时候怎么办?
忘掉人名,忘掉太过细密的情节,把自己丢进书里,丢进十九世纪,丢进千军万马,丢进江南青楼,去感受,去体会,去纠结少年维特的烦恼和爱恨情仇。
这样看一本书,就像自己演了一部电影,每一幕你都亲身经历了,印象怎会不深?
这个时候,你就不会纠结于忘了那个桥段,忘了那句台词。
因为你说的每一句,都是台词。
我始终认为,读书的意义,并不在于记住了什么。记一些故事梗概,记几句经典句子和结尾,很容易。
我随口可以说很多:
「我正在想到欧洲的野牛和天使,颜料持久的秘密,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这便是我想到的,我能够和你共享的永恒。」
或者:
「思嘉,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诗词歌赋就更多,但这些除了死记硬背,更多的是热爱,还有理解。
当你真正理解了,有时候说的并非百分百原文,也是没关系的。
写东西的时候,这些很容易可以搜到原文,而日常生活,你只需要表达你的思考和意见。
不要拘泥于形式, 就我个人而言,读书并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见解,只是想看看更大的世界,摆脱束缚,更加自由。
有很多时代,很多场景,我不能亲身经历,所以,就去书里寻找,陪着一本书活一回,看完书,你就又多活了一辈子。
有时候,我会为一些人感觉惋惜,前天和昨天一样,昨天和今天一样,今天复制一份,就是明天的样子,宁愿千篇一律的重复,也不愿去读点书,或者学习些新东西,尝试一下未曾经历的生活。
也没有不好,就是太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