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曾经是有研究院的。乔布斯回到苹果后,第一时间砍掉了研究院。当时研究院的负责人是心理学家诺曼博士,是的,就是在 Usability/用户体验领域非常有名的诺曼,写过《日常物品的设计》、《情感化设计》等书。
大企业成立研究院,一般是为了能够集中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超前于人。著名的贝尔实验室、让乔布斯和盖茨收益匪浅的施乐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等,在历史上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离产业太远。就像 PARC 研发的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并没有让施乐自己因此受益。我见过很多企业研究院的研究者,他们有非常好的研究和技术能力,真的是在为人类不断向前拓宽可能性。但是作为企业而言,从技术转变为产品往往至关重要。好的技术研究成果就像是研究出的各种新材料,各种特性也许都非常好,但是你不能把一块毛坯直接塞到消费者手中。
这些研究院的短板是缺乏「设计」。这里的设计不是外观,不是所谓 Look and feel,而是乔布斯说的 How it works(产品是如何运作的)。一群聪明绝顶的人,只制造出了毛坯,就停了下来,开始创造下一个毛坯,而缺乏将毛坯创造为产品的人才和环境。将毛坯转化为产品,这个过程就是设计。
从设计再到运营的综合能力、甚至企业的决心、决策流程甚至公司政治,同样都会决定研究院的成败。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天,非常感慨,当年他们的研究院几乎踩中了大多数今天看来非常有价值的创新方向,但是很可惜,技术的强项很突出,其他方面则都是短板。归根结底,并不是没人才,而是整个体制并没有做好向一个方向破浪前行的准备,如之奈何?
这个问题并不只在研究院存在,所谓研究院、工程院、研发中心,大型企业的很多部门都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前些天和朋友聊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发现其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离市场太远,有很好的技术,却听不到市场的声音,无法做出快速反应,而另一个咨询部门,完全和市场对接,但是在沉淀产品上存在问题。看起来将这两者对接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很不幸,直到今天似乎这样的对接也并不顺利。
苹果是取消了研究院,但是并没有取消「研究」本身,所以 iPhone 的研发过程中,他们能够不断探索新材料,由研究到产品的转化路径非常短,这是值得很多大企业学习的。失败的研究院,往往就是这样的转化路径过长。当然另一个极端是太急功近利,忽视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平衡。
延伸一下,咱们中国的科研体制,不是一样也有类似的问题么?一些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朋友,私下里都和我有类似的抱怨,要么觉得做的太浮太空,要么觉得太功利把科研变成了骗经费赚小钱的地方。
企业是否需要研究院,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本质上是需要什么样的研究院,以及,应当如何设计产品,有效的利用毛坯。有人提供基础研究,创造毛坯,同时还需要有人利用毛坯,后者应该更狼性,更接地气。大企业病是一个障碍。人浮于事,大家只知道做自己手里的事,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不知道做好了有什么用。这里需要强有力的推动者,对于苹果,乔布斯就是这样的推动者和领军者。「研究院」仅仅是个名词,而这里面的长线与短线、研究与「设计」、推动者与领军者,才是企业真正应该关注的。
我是国内最早一批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在知乎里有130多万人关注。知群是高端职业教育平台,学生包括国内外各大高校在校生、苹果、谷歌、微软、阿里、腾讯、字节、小米等的在职员工。现在还有各大公司P8、P9、P10的专家和高校教授在知群分享经验。
现在有免费的5天学习机会,帮助你了解阿里、腾讯的工作方法论,更好的入门或者提升。在这里了解详情和报名:
应该是你能接触到的最有干货的免费课程,机会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