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报道:
是不是很神奇!!
本来以为是假的,直到在美国邮政博物馆里找到一张照片,震惊了!
真的是真的!!
真正被邮差背在身上,“放”进“邮包”的“邮件”!
而且,
博物馆对上面这张照片的说明是:
1913年邮寄包裹业务开发以来,至少有2个娃享受过这个待遇。
更神奇的是,
这些孩子的衣服上还戳了邮戳,普通包裹贴邮票的即视感,有木有!
更更神奇的是,
这项业务直到1920年才被明令禁止,撑了整整7-8年呢!
为什么这么有声有色?
还不是因为当时人们生活没那么好,手头上钱也没那么多。
这可不是我说的,人家《华盛顿邮报》就这么写的!
而且“快递”小孩的业务,和快递包裹一样,都是论斤卖的!
这也就意味着,孩子越轻,邮费越便宜!
而且当时美国邮政部推出这项业务时规定包裹重量不能超过50磅(大概23公斤?)
哈哈哈,我家5岁的老大都比这个轻啊!!
这得运到几岁才能超重啊!
这段美国邮政快递“黑历史”,本来就是一种“投机”,一种钻空子,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算存在的时间不短,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也是不合理的。
当时邮递员和邮政部门的“上下应付”,才导致这种“怪异”场面能出现,其本身就是一种违规操作。
只是由于当时法律的漏洞,这种行为才被列在了“灰色地带”。
其实,早在1913年头,邮寄业务刚开始的时候,就有人写信问邮政部长:
寄孩子是不是违反规定?
但魔幻神奇的是:
部长竟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从1913到1920年,在快递小孩的过程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法律的空白处到底是什么样的操作?
时代久远了,相关信息我也没找到
(有兴趣的朋友欢迎补充)
不过,下面这张图可以窥见一斑。
在1920年,上面的报纸(其实不止一家报纸,很多大报)上就明文刊登了政府的决定。
至此,邮寄小孩在100年前,正式被禁止。
还有个小故事:
美国邮政博物馆记录了一个超超有名的邮寄儿童的时间:
4岁的Charlotte被父母从爱达荷州的格兰维尔邮寄到了73英里外的祖父母家,只买了53分的邮票。
而美国的一个儿童作家听说了这个故事后,甚至还写了一本《Mailing May》(如下图)的儿童读物,描述了一个女孩在去奶奶家的路上经历。
一段“黑历史”,也是灵感源泉啊!
不过话说回来,
我不敢想,这究竟是个例,还是已经成为了“灰色区域”。
毕竟它的魔幻程度有点超越认知。
我看了视频描述,实在是不!能!忍!
100年都过去了,越活越回去了?!
但我还是只想一厢情愿的无脑认为:
这只是一对无奈父母,情急之下,一时冲动,不得不做出的无奈之举,其实他们内心也是煎熬的,毕竟这只是一个才3个月的小奶娃娃呀!身上的一块肉呢!谁能忍心啊!
或许这双父母现在也是后悔不已,后怕不已,万幸的是,孩子有惊无险。
不过,还是希望这样的新闻以后不再看到吧!
以上。
关快递小哥什么事儿?
孩子父母把孩子当物件处置咋不犯法?
这个报道如果是真的话,基本上就属于快递小哥工作之余顺便接了个私活,说是快递婴儿,更多的是一种新闻报道博眼球的说法。
这件事情中,父母的失职是肯定跑不掉的,但如果把事情的诸多因素做一些调整,这事儿就会变得没那么奇葩了,因为以前也都发生过,都有想要把孩子送到某一个地方,但是自己又脱不开身,没办法亲自送的情况。
比如我在九十年代就看到过很多例子,放暑假了,想要把刚上小学的孩子送到千里之外的亲戚家,但是自己又实在没时间,而孩子还小,不会自己坐火车,更是没有出过远门。
(高铁普及之前,坐火车其实是一件相对比较复杂和有风险的事情,具体就不多说了,家里有长辈的可以自行问一下。)
这时候,就会有一些胆子大的家长四处打听最近有谁是去同一个城市的,很多时候同事朋友辗转几次介绍来的人,都已经不能算是熟人了,但是很多家长“出于无奈”,还是会跟这个陌生人简单交流几次之后,就把自己的孩子拜托给这位介绍来的人,让他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坐火车,然后在城市那边通知自己的亲戚在车站接孩子。
这事儿在我成长过程中就发生过很多次,我甚至都想过,我父母会不会也这么干?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跟着家人出远门的时候,就开始暗中观察和学习,一个人如何坐车,每一步的流程是什么样的,因为在这方面我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不过我父母也没有如此“心大”过。
而这个新闻事件中,并没有很多详细的报道,比如快递员和家长是不是平时就经常打交道,所以认为快递小哥人品靠得住,然后才让帮忙送自己的孩子的?
虽然怎么说,这事儿都是父母的锅,但是很多时候,深入了解一下,你就不会觉得这事儿有多奇葩了,不同程度的类似的事情,一直都在发生。
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猜?这个没法评价。
从软件的角度虽然我能想出两三种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但非正式发布的产品出现任何问题都是常见现象。盲人摸象的评价没有必要。
跟11代没差别,这个肯定是违背常识的,要知道11代i9只有16线程,12代i9有24线程,24线程超越16线程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优化技巧。
调度优化的主要难题是当我们只需要少量线程运作的时候究竟把这个线程安排在哪个核心。
然而,对于全核心全线程同时计算的场景来说,反正都是全核心上场,根本不需要什么优化,谁来都是全核心工作。
如果这个软件能把所有核心用满的话,没道理性能不变。所以肯定有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正式版本再说吧。
从道理来说,早减晚增本身是没啥毛病的,毕竟只是个选项,丰俭由人。
大家怕的是某些人通过这些选项,再加点私货。而且这个说法和推迟退休一起出来,由不得大家多想。
按照目前的舆论情况,如果你敢允许早退减拿,估计只要不在体制内的人就统统早退了,反正也没啥规定领了社保就不能接着打工,对吧?甚至还可以把原来交给社保的那块放自己口袋。
所以,让你早退减拿是不可能的,忽悠大家晚退多拿的可能性比较大。
写得不错!
笔法细腻,又不乏童趣,算是上佳的练笔之作。
最值得赞赏的是那份“闲心”和“童趣”,愿常持而得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