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
光绪帝就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但也许是药效不够强的缘故,光绪帝多撑了四天才毒发身亡,才使得死亡日期恰巧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日。具体死亡原因是急性胃肠型砒霜中毒。
具体考证过程,请参考《清光绪帝死因鉴证》这本书,里面考证得十分详细。
这部书不但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更是一份详细的刑侦报告,全书几百页全围绕着光绪帝死因来写。
上部讲光绪帝具体死因,主要分两部分,可以认为是光绪帝死亡的法医报告和现场调查报告。第一部分包括了微量元素检测、相似条件对比实验、假设类比实验,以及身上其他地方的微量元素检测,都有详细阐述,还有对毒物的判定、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分析,十分严谨。
上部的第二部分就是现场调查报告,包括光绪帝夫妇的葬衣、头发、遗骨等遗物的梳理,还有对参与发掘的考古人员的录音整理,十分有意思。
下部相当于刑侦人员对整个案件的归纳、侦破。首先确定好了是砒霜中毒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确定是哪种砒霜中毒,急性的还是慢性的,亚急性的还是急性胃肠型的。第二,对光绪帝去世之前的半个多月的生活作息进行仔细研究,就跟警察翻监控一样,有哪些疑点,都一五一十地扒了出来,最后推断出中毒具体时间。
下部的第二部分,即光绪帝去世当天前后紫禁城内发生的可疑事件,以及和光绪帝死亡一事相关的大小人员的“证言”。谁表现可疑,谁知情,都被研究人员扒了个干净。同时从光绪帝往日的身体健康入手,尤其是最近几年的,看看光绪帝到底有没有什么身体问题,有什么身体问题,以及发现问题后光绪帝是怎么就诊的。
下部第三部分,即关于光绪帝谋杀案第一犯罪嫌疑人慈禧太后的讨论。慈禧太后的病情,以及她病死之前的病情发作状况,都有涉及。而且用了整整一章讨论了慈禧太后杀人动机,以及具体可能的杀人细节。
下部第四部分,当时光绪帝谋杀案外围人士对此谋杀案的讨论与记载。
最后就得出了结论——光绪帝被慈禧太后毒杀一事,可以说是铁证如山,无法质疑。
大家都忘了一个重点,
光绪是谁扶他上位的?
是慈禧。
光绪正式亲政时,是谁支持他的?
也是慈禧。
慈禧可以按祖制还政于光绪。
但哪怕慈禧不还政,按她当时的威望和权谋,光绪也是无任何反抗能力,看看前面的同治皇帝,对于慈禧这老太婆而言,就是个傀儡而已,大权还是掌握在她手里。祖制在老太婆眼里,就是个屁。
慈禧大胆让光绪亲政,可以得知,她对光绪,一开始是抱有极大期望的,期望他能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期望他能成为千古明君。
比如,甲午战争的最高军事指挥者之一,就是手握实权的光绪皇帝。
但是,光绪调度的甲午战争,却因为他胡乱指挥,以及某些“帝党”成员“从中作梗”等原因,导致清军输得一塌糊涂。用《清史稿》的话来说,就是“师徒挠败,割地输平”。
但甲午战败后,光绪又急于求和。
正在颐和园养老的慈禧老太,惊闻光绪战败后,就不淡定了,才决定亲自出马,帮光绪这小子收拾残局,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甲午之耻。
慈禧为何出尔反尔,在甲午不久后,就收回光绪权力?
是因为,慈禧从甲午一战、及后来的“百日维新”中看到,光绪其实是草包,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更不懂识人用人,还毁坏了她辛苦创造的“同光中兴”。
慈禧留给光绪的局面,并不算差:
她灭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灭了捻军,还平定了西北回乱。
慈禧重用左宗棠,从英俄手上,抢回了新疆。
慈禧不顾反对,坚决提拔冯子材,在陆地上打败了法国陆军,成功阻挡法军进入中国西南门户,通过《中法和约》,清朝还抢回了台湾。
可见,光绪亲政初期,国内各种大乱,已被慈禧平定,洋务运动,也初见成效,外国列强也暂时停止了对中国的疯狂侵略。
这样的局面,比咸丰时好多了,比后来的民国也要好。
但光绪还是玩坏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面对日本主动挑衅,光绪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也高调应战,颁发了对日宣战诏书,还动不动就下圣旨叫前线将士往前送人头,全然不顾战场实况。
光绪也想通过打小日本,来刷业绩,以光绪为首的“帝党”,更是一力主战,像现在的愤青一样,高喊灭了小日本,比如,主战派官员,就鼓励拿小日本来刷业绩:“……剿灭日本,建立奇功。”
日本在光绪眼中,就像现代人眼里的冈比亚。
光绪说日本是“蕞尔小国”,从头到尾,根本没正视过日本这个国家,更没正视自己,全凭自己的一腔骄傲和无知,去“对付”日本。
但一力主战的“帝党”成员们,却又对北洋舰队,处处为难,到处使绊子,笑看北洋舰队出洋相。
结果,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业绩刷不成,反被日本按在地上摩擦。
光绪的战败,令“洋务运动”加速破产,令来之不易的“同光中兴”局面,半途而废。
当然,“洋务运动”和“同光中兴”的失败,不全是光绪的责任,但光绪的破坏力,却是非同小可。
后来,光绪信任康有为、谭嗣同等“经验不足”的书生,还急于求成,仓促“变法”。
但从“维新派”某些“救国建议”来看,不但慈禧要废他们,哪怕历朝历代帝王,也不放过他们,哪怕放在今天,他们也不会有好下场。
“维新派”病急乱投医,为了“救国”,提出要把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卖给列强,来换取改革资金。
慈禧老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英俄手中抢回新疆,“维新派”居然说卖就卖,好像新疆就是一棵白菜一样。
当然,幸好“卖地变法”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机会卖成,不然,维新派就得与秦桧、汪精卫一起做兄弟了。
“维新派”领袖甚至提出“中日合邦论”(中国和日本合为一国),还鼓吹要邀请日本侵略者,来一起主持中国的“变法”。
这是连慈禧都不敢说的事情,但“维新派”却堂而皇之提出来了。
再者,维新派居然“围园杀后”,密谋干掉慈禧,这在当时,更是大逆不道之事,老太婆在当时也是合法存在好不?你居然说杀就杀?
面对维新派这种种荒诞狂妄的言行,她能不阻止他们?
至于光绪帝,居然信任这帮幼稚荒诞的“维新派”,慈禧能不废了光绪?
当然,维新派成员之一的谭嗣同,是值得敬佩的,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人,甘愿为救国而牺牲,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只是,他当时的救国方法,却是不科学的。
假设慈禧真的是毒死光绪的凶手,那原因只有一个――光绪治国无能,还会被他和他的团队(如维新派)对自己反咬一口(这个是重点)。如此害群之马,按照历代帝王的常规做法,都是“先下手为强”,要么软禁,或令其非正常死亡,或取而代之。
慈禧一生做了不少错事,影响最大的,是她晚年做的这两件:
一,扶光绪上位,让光绪胡来,葬送了“同光中兴”的好局面,令“洋务运动”加速破产;
二,末年,慈禧失去以往的冷静和谨慎,不自量力,贸然对八国联军宣战,导致万国来搞,自取其辱。最后,为了平息战祸,慈禧更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两大错误,导致她晚节不保,一生的努力,前功尽弃,最终沦为历史罪人。
可能有人会问,慈禧“阻止”光绪和“维新派”的“变法”,在当时来说,难道不是错的吗?
实际上,是对的。
这是因为――如果真的按“维新派”领袖的搞法,通过出卖西藏、新疆等国土来“变法”,通过邀请“国际友人”一起参与“管理”中国(引狼入室),不但大清药丸,连整个中国也药丸!
“维新派”的荒诞“治国”,只会令未来中国彻底四分五裂,连名义上的统一都不可能,国土一旦出卖,成为事实和法理后,也很难再有重新合并的可能。
也因为“维新派”大力鼓吹的“中日合邦”,在“日强、中弱”的背景下,清朝政府和民国政府,只能沦为日本的奴婢,被任意蹂躏,毫无独立性可言,日本吞并中国的难度,会大大降低,用一句话来说,几近“亡国灭种”,连印度都不如。
顺便一提: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豪情万丈、天真可爱的光绪同学,还真受“维新派”的影响,亲切接见了日本的伊藤博文。
光绪这种行为,引起慈禧的高度警惕。
讽刺的是,维新派一边在中国国内“喊打喊杀”,比如“围园杀后”,密谋灭慈禧,还扬言,“杀几个一品大员,法既变矣”,认为杀几个高官,就能变法成功,其政治幼稚可见一斑。
但另一边,维新派又对日本侵略者亲密备至、几乎无条件信任,还想让日本侵略者来中国“主持大局”。
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中,对中国最狠毒的只有日本,意图对中国“亡国灭种”的,也是日本侵略者,英美法德再坏,也自叹不如。
维新派企图“引狼入室”、寄望日本侵略者“帮助”中国走向强大,抚心自问,你觉得有可能成功吗?
但幸好,“维新闹剧”被及时阻止。
在清末,尤其是甲午以后,从满清统治阶层,到知识分子,都知道要改变,“改革”已经是共识,但当时主要争论的是――“怎么改”。
但无论怎么改革,也不是“维新派”那种荒诞的、脱离实际的“改革”。
当然,维新派也并非一无是处。虽有许多荒诞的“救国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可行的进步举措。
“维新派”的某些进步举措,后来,还是被慈禧保留下来了。
比如,维新派的“京师大学堂”,就被老太婆保留下来。
其次,慈禧在搞掉“维新派”后,没过几年,她就开始搞“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许多内容,就采取了“维新派”当中的“西化主张”。比如,“废科举”这一举动,就是慈禧同意的。
《清史稿》里,也记载:太后屡下诏:“母子一心,励行新政。”三十二年七月,下诏预备立宪。
可见,老太婆并非全盘反对“维新派”,她反对的,是“维新派”的某些幼稚的、危及自身性命的举动而已(如“围园杀后”、邀请日本侵略者一起“变法”等等)。
如果,当初“维新派”直接找老太婆谈生意,而不是找光绪同学谈理想,可能历史就会改写。
看看“洋务运动”的“中兴四名臣”,与慈禧老太婆一起搞改革,结果个个都混得风生水起,虽说甲午一战,输得只剩下底裤,但好歹,“洋务运动”也为近代化打开了局面,还留了许多工业遗产和近代人才给后来的民国,也不算太坏。
但是,随着慈禧和光绪的相继去世,“清末新政”也慢慢“半途而废”。
对于光绪同学,我是惜其幼稚,哀其不幸,光绪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君主,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志大才疏、好高骛远、性格急躁、运气不佳的可怜人。
至于他为何与慈禧在接近的时间死亡?
从前面光绪种种糟糕表现来看,从他信任的“维新派”胡作非为来看(尤其围园杀后),慈禧真的有足够的可能性,顺便“带走”光绪,免得在她死后,让光绪继续祸乱国政、还对自己恩将仇报。
慈禧的嫌疑,是比较大的。
当然,也有知乎网友从利益角度指出,是袁世凯嫌疑大。
不过,光绪早点挂,和晚点挂,大清都是药丸的,正如――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所预言的那样,只要清朝强权人物一去世(抽心一烂),清朝就会顷刻土崩瓦解,这个能维系清朝的强权人物,只能是慈禧。
但清朝,亡在袁世凯手上,总比亡在光绪和“维新派”手上,要好得多,也体面得多。
(全文完)
――――――――――――
2019-03-30 的更新,
首先,感谢大部分网友们的支持。
有些网友提议我谈谈义和团的事、以及袁世凯与孙中山的恩怨,承蒙各位网友的厚爱,将来也会写几篇讨论,详细论述的。
至于甲午战争的来龙去脉,以及光绪在军事战略指挥上的种种错误、北洋舰队在战术上的失误,我也会找时间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讨论,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长篇大论。
但最近,也被一些网友骂完又骂,私聊里骂,评论区也有骂,骂我洗白老太婆。
首先,我对慈禧的评价,已经在上文说得清清楚楚,她因为晚年的严重错误,让她沦为历史罪人。
请问“历史罪人”这四字,算不算帮老太婆“洗白”?
但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并非从头黑到脚。
她是“前期有大功,后期有大过”,但人们只记得她后期的大过,所以,她被许多现代人骂,甚至认为她是造成中国落后的元凶――清朝落后于世界,是因为慈禧,中国“落后挨打”,也是因为慈禧。
基于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慈禧一生所有的决策,都被许多现代人否定。
公正的说,无论出于维护清朝统治阶层,还是对中国的长远利益来说,慈禧前半期许多重要决策,大部分是正确的。
自慈禧执政开始,她放弃乾隆以来的封闭政策,清朝在她手中,变得更加开放。
在她前期的无数决策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下两件:
一,她一改道光等人的守旧,在咸丰、肃顺开始启用汉臣的基础上,她更加大胆的支持“曾、左、李、张”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顺便一说,“洋务名臣”――张之洞,就是慈禧一手提拔重用的(她对张之洞有“知遇之恩”,是张之洞的“伯乐”),曾国藩也在她手里被封侯。民族英雄冯子材,也是她不顾大臣的激烈反对,破格提拔的。汉人势力,就是从她手上迅速崛起的。
二,慈禧在一片反对声中,不顾多数官员的非议,全力支持左宗棠从列强手上抢回新疆。
当时,清朝内部反对收复新疆的声音,甚嚣尘上:
比如,说新疆是“化外之地”、“人烟稀少”、“茫茫沙漠”,不要也罢。
又比如,认为朝廷不够钱,再劳师动众去收复新疆,怕财政不行等等等。
幸好慈禧全力支持左公收复新疆,不然的话,新疆在当时,就极有可能被列强从中华版图上分裂出去。
民族英雄左宗棠,也因为得到慈禧最大的支持,让他更顺利的收复领土,而不用像岳飞那样“半途而废”,甚至,可能像岳飞一样栽在自己人手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左宗棠的性格,刚直磊落,比较像海瑞,清史也说他“刚峻自天性”。
他这性格,不太适合官场,得罪的同僚,自然也很多,被政敌攻击,更是家常便饭。论“得罪”人的本事,左公比岳元帅牛多了。
但幸好,慈禧敬佩左宗棠的品德、能力,对他信任有加,才让他在政敌的排斥、攻击中,能安然无恙,一心一意完成大业。
比如
政敌们对左宗棠的中伤、抹黑、诽谤,连绵不绝,有栽赃他对太后不敬的(这是大罪),也有冤枉他为官不行,不懂治理等等。
慈禧面对官员们对左公的种种“投诉”,她不但没怪罪左宗棠,还处处想办法维护他。
后来,慈禧干脆下谕:“三十年不许奏左!”(三十年内,文武百官,不准投诉左宗棠)。
论晚年结局,左宗棠比岳飞幸福多了:
左宗棠的晚年,在福州度过,后来也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而岳飞,正值壮年,壮志未酬,就被赵构与奸臣秦桧所害。
岳飞与左宗棠两位民族英雄的事例,表明:如果老板不靠谱,哪怕你再能打,也“壮志难酬”。
再说句题外话:
有个别网民为了黑慈禧,居然连她支持收复新疆这个决策,都否定掉。
不能因为她后来名声臭了,就否定她这一决策。
假设,慈禧同意大臣们放弃新疆的主张,任由新疆毒立,或落入列强手中,那到了今天,新疆就极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库页岛、第二个台湾问题。
结语:
当然,老太婆的“见识”和“能力”,与当时世界上同时期的强国领导人相比,差很多,这是要承认的。与汉武唐宗,更是无法相提并论,而且,她首要考虑的,是维护清朝统治阶层的利益(套用教科书说法,这是“阶级局限性”),这点,也是她的时代局限性。
也因为,晚清“时无英雄”,才令她趁机执掌大政而已,用评论区里某位网友的评价――“全靠同行衬托”。
――――――――――
2019-03-31的更新:
那中国近代“落后挨打”,是否全是慈禧造成的呢?
答案是:“慈禧有责任,但并非是全部责任。”
对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来说,幸亏有老太婆全力背锅,才让他们继续成为后人心里的“十全老人”(乾隆)、守成之君(嘉庆、道光)、生不逢时之君(咸丰)。
从乾隆骄傲自大、闭关锁国、大搞“文字狱”开始,就已经注定中国更加落后于世界。
乾隆面对英国使者带来的新式产品,懒得了解,还骄傲的说:“天朝无所不有”。
道光在鸦片战争时,居然不知道英国在哪,“鸦片战争”战败后,道光仍然不肯改革,因循守旧。
咸丰帝被列强割地一百多万平方,还曾被太平天国攻占半壁江山,甚至被“英法联军”送温暖(火烧圆明园),但后人,对咸丰仍然抱有极大的同情。
咸丰死后,才留了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烂摊子给慈禧。
当然,她的责任肯定是有的,且责任不小,但把中国“落后挨打”的黑锅,全扣在她身上,是不公正的。就像把“安史之乱”的黑锅,全扣在杨贵妃上,把商朝灭亡的黑锅,全扣在妲己上一样,都是有失公允的表现。
――――――――――――――
2019-04-09的更新
网友们私信问库页岛问题,
库页岛就像个姑娘,被两个强盗抢来抢去。
在1858年起,即咸丰八年开始,被沙俄以“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夺走。
后来,库页岛这位姑娘,又被日本抢占。
小日本正在猥琐库页岛时,后来的苏联,又从日本手上强抢过来。
――――――――――
2019-3-29的更新
许多网友质疑上文的真实性,尤其不相信我对光绪的评价,以为我又在为老太婆洗白。
我对光绪的评价,不是我个人独创。
《清史稿》对慈禧其实不太“友好”,说了她不少“坏话”,但对光绪的定位,同样也不太“友好”。
以下是《清史稿》对光绪的评价:
“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说句题外话,上面的文言文,近年来,在高中历史考试里,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过很多次,问你是哪个皇帝的事(乾隆、嘉庆、同治、光绪),还在读高中的童鞋们,记得――正确答案选光绪。
读不懂的童鞋,可以看我这里的解释:
“亲政之时,春秋方富”
指的是,光绪亲政时,正值大好年华。
“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
指的是,光绪很有理想,很有上进心,甚至还想拿小日本刷业绩。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
指的是上文提到的,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对日本一力主战,却一败涂地的“甲午战争”(当然,甲午战败其实不完全都是光绪的原因,但他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逐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指的是,光绪信任维新派,一心变法,想令国家强大的事儿。
值得注意的是――《清史稿》这段话,并没有否定光绪和“维新派”的良好初心,而是肯定他们“发奋自强”的一面,但是,《清史稿》把“维新派”列为“小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甚至荒诞的“救国方法”。
――――――――――――
2019-3-27的更新:
有些网友,私聊问《中法和约》的台湾之事。
上文提到的中法和约,又叫《中法新约》。
首先,《中法新约》虽然是不平等条约,但相对前面道光、咸丰那一大堆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却又是对清朝伤害最少的。
《中法新约》起码达到了“阻止法军继续侵入中国西南门户,避免割让西南领土”的目标。
比道光割让香港等地、咸丰割让一百多万领土、割让库页岛(约64万平方)等悲剧,中法战争的结果,并不算太坏。
在中法战争期间,战场有两处,一处是中国西南陆地上,一处则是海面上。清军虽然在陆地上打败了法国陆军,但清朝水师却被法国海军击败。
在清军一胜一输之间,清朝统治者感觉“见好就收”,不愿继续扩大战争,同时,法国也怕“战事久拖”,法国就与清朝“和谈”,便签订了《中法新约》。
在中法战争之前,越南其实早就不受清朝控制,早在鸦片战争前后,越南就开始沦为法国殖民地,加上越南原本就不是清朝领土,哪怕清朝放弃与法国争夺越南,在当时来说,也是可以原谅的。
当然,《中法新约》仍然是不平等条约,因为清朝作出让步,答应在中越边境开通两个通商口岸,降低税率等等。
中法双方,按《中法新约》的约定,清朝放弃了对越南的“控制”,承认越南是“法属殖民地”的事实(越南当时就不受清朝控制,承不承认都一样),同时,法军要退出台湾、澎湖。
见《中法新约》第九款:
“此约一经彼此画押,法军立即奉命退出基隆,并除去在海面搜查等事。画押后一个月内,法兵必当从台湾、澎湖全行退尽。”
――――――――
2019年3月中旬的更新:
又一次更新,有许多网友提及到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的问题。
这里解释一下:
正如我上面说的,慈禧影响最大的错误有两个,都主要集中在她晚年:
一,是让缺乏政务能力的光绪手握大权,让他胡作非为。
二,是她在晚年,失去一贯以来的冷静,贸然与八国联军开战,自取其辱。
但为什么不把她阻止光绪和维新派“变法”,列为“错误”呢?上文已经有说明,就不再重复。
至于为何不把她“挪用海军军费”列为“最大错误”之一。
是因为在当时,慈禧为修园子,需要一笔钱,但如果公开说为修园子堂而皇之敛财,名义是非常难听的,所以,她就以“海军”为名义敛财,让各地督抚大官捐钱给她,可见,她是“一边做婊子,一边立牌坊”。但在甲午战争爆发不久后,慈禧还是拿了三百多万两的巨款,给海军充当军费。
所以,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的说法,可以说对,但也可以说不对。
北洋舰队失败的关键原因,不在于老太婆以海军为名义去敛财,也不在于北洋官兵不够奋勇。
而是在于:
一,是清朝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帝党、后党之争)。
“帝党”那群人虽然高喊主战,但却处处为难北洋海军,经常给北洋海军使绊子,到处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导致北洋海军在朝廷上“孤立无援”。
“帝党”成员为了削弱北洋舰队,在甲午开战前,还意图停止北洋购买战舰、武器。
如在《中国海军大事记》里有记载:“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
开战途中,“帝党”成员还故意拖延北洋海军军费,导致北洋舰队更“雪上加霜”。
“帝党”为何要这么做呢?最大的原因,一方面,想借北洋舰队打日本来“刷业绩”,另一方面,又想借日本之手,削弱北洋舰队的实力,从而削弱“后党”的实力(北洋舰队其实也是“后党”)。
这“一箭双雕”之计,看上去很美好,实际上是“损了自己,帮了敌人”的愚蠢计策。
二,在于北洋舰队虽然有近代军队之貌,但整个军政系统,仍然是旧式军队的管理。以一个旧式军队,去对抗一个已基本完成近代化的日本海军打,胜利的几率,可以说是很低的。
李鸿章“避战求和”固然是错误,但李鸿章比光绪更了解北洋舰队几斤几两。哪怕北洋舰队不“避战求和”,而是全部出动与日本海军死磕,就北洋那点航速、那点弹药,及落后的战法,失败也是早晚的事。
三,“帝党”的“党魁”光绪,对陆战海战,胡乱指挥,就更导致北洋舰队不可避免的、快速的走向“惨败”。
那甲午是不是完全没有胜机?也不是,只是这个胜机,未必在海上,也未必只在清朝一家上。
――――――――――――
再一次更新,网友们提到“维新派”的评价问题。
首先,“维新派”的目标和心愿,是好的,都想让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部分维新派人士,也是勇气可嘉的(比如谭嗣同)。
但“维新派”的某些救国方法,却是错误的。
对于维新派,后人应该学习他们大仁大义的“救国精神”(谭嗣同),但不能学习他们幼稚的“救国方法”。
另外,虽然从当时的环境来看,维新派的手段很幼稚、狂妄、荒诞。
但“维新派”对当时中国的“思想启蒙”(比如康有为的办报),还是有一定的进步影响,这也是维新派最大的历史功绩。
――――
再一次更新,出于对反派和正派历史人物的尊重,不再在各种历史人物后面加上侮辱性外号,所以,文中把骂慈禧的“老妖婆”一词删了,也把形容光绪的不雅外号也删了,把形容维新派的蔑称也删了。
另外,我写这篇文章时,也曾考虑过,跟着舆论骂一骂慈禧,赞一赞光绪,是最保险的,但如果按中立角度写慈禧和光绪的“是非功过”,反而会有被群嘲的风险。
但考虑很久,我还是鼓起勇气,尽量用中立角度去写,如有疏漏,请大家指出。
――――――
(未完待续)
且看《光绪皇帝死亡原因研究工作报告》
研究结论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
为啥慈禧要毒死光绪?
因为慈禧感觉自己要死了,慈禧认为光绪极不靠谱,自己死了大清要是被光绪和所谓维新派掌权,那彻底要完犊子,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就毒死了光绪。
这不能怪慈禧,光绪和那些维新派搞的那些”中日合邦“那些荒唐幼稚的玩意,搁谁都能气晕过去。
中途岛战役……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战后龙妈坐上铁王座开始算账,先判小恶魔死刑,囧恩说情后把小恶魔关进地牢。
波隆把小恶魔从地牢里救出来,和洋葱骑士一起逼囧恩黄袍加身,囧恩坚决不从,于是洋葱骑士拿出三傻信件说北境只认囧恩,其他几个王国也是,没有人认龙妈,但是囧恩还是只认龙妈一个Queen。
于是夜里发生叛乱,灰虫子掩护龙妈牺牲,龙妈一个人骑龙带着残部返回龙石岛,发誓要效仿征服者再征服一次维斯特洛。
囧恩和小恶魔压下叛乱维持君临秩序,长谈之后,小恶魔决定还是让囧恩再去一趟龙石岛最后尝试和平解决。
然而,在囧恩到来之前,二丫夜里乔装潜入龙妈身边,给龙妈下最后通牒,说七国上下没人认你,离开维斯特洛回海那边去对大家都好,反正坐在王位上的还是你们家的人,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如果囧恩上了铁王座,那么如果怀上他的孩子,那孩子就是两片大陆的共主了。
于是当囧恩来找龙妈的时候,龙妈示意憋说话……
睡到中夜,囧恩迷迷糊糊道:“丹妮,你冷吗?”要伸手把她搂在怀里,那知一搂却搂了个空。囧恩吃了一惊,睁开眼来,身边空空,龙妈已不知到了何处。他急路而起,转身四望,冷月当空,银光遍地,空山寂寂,花影重重,那里有龙妈在?囧恩急奔上飞龙塔,大声呼道:“丹妮,丹妮!”
囧恩又爬上海龙塔,他在塔顶大叫:“丹妮,丹妮!”四下里潮水鸣响,传回来“丹妮,丹妮!”的呼声,但龙妈始终没有回答。囧恩一回头,猛见墙壁上用剑尖刻着两行字,一行大的写道:“十六年后,在此相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另一行较小的字写道……
夫妻一方限制另一方消费属于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