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是很恶心,但前提是有争夺的空间,或者说在某些框架内争夺是合理合法的。
我在大学当了三年的测评组长,大一没有当是大一还没有这个机构。主持了三年内班级所有的奖学金、贫困生补贴等各种测评活动。我们班级跟别的班不一样,别的班是班长管这个,我们班是我管,原因一方面是出于信任(动手能力超强),另一方面我自己既拿不到奖学金(没资格,大学严重偏科)也不是贫困生。
之所以有争夺的空间,本质上还是有个框架,让人能争夺。举几个例子:
1. 贫困生名额问题。
贫困生是有补助的,但贫困生是有名额限制的,而这个名额在班级之上的更大尺度上没有一个公平的手段平衡。
比如某些院系某一届的学生家庭条件很好,而有些院系某一届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多,但贫困生名额是按照学生人数划分的,类似100人里有10个名额这种。那么就会出现有些院系用不完名额没人要,而有些院系不够分的情况,这个时候,有些院系之间也会互相调剂一下名额,更有甚者在院系层面上就有名额的纷争。
学院拿到名额以后,再分给各个班级,每个班级因为人数不一样,拿到的名额会有零头,这零头是舍弃还是进位就不好说了,一般都不会四舍五入。哪些班级是舍的,哪些班级是入的,就要看班委、老师了。
类似的还有助学贷款的名额,都一样的。
从更高的层面上看,所有这种有名额限制的利益分配,从最顶层开始就不是平衡的(注意是平衡不是公平),那么在这么一个大框架之下,想让下面的人找到合理的方法去分配,就非常困难了。
2. 奖学金评定里的人为因素。
几乎所有学校的奖学金测评,成绩部分只占一半多,一般是65%左右,其余的都是人为评定的。65%是什么概念?班级第一和班级倒第一的成绩在这65%里差值也就10到20个百分点,真要想黑谁的话,把班级第一搞成倒第一都没问题。
这么大的漏洞辅导员难道不知道?难道制定这个规则的人不知道?肯定知道。
知道为什么不改?
除非学校说我只看成绩,别的什么都不看。但大学生只是学习?除了书本上的东西之外什么都不学?这样的毕业了真的好找工作?学校也希望学生能在学习之外有点别事情做,学校也不希望一个人学习成绩最好但跟整个班级对立。因为这样的人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个麻烦,需要更大的管理成本,学生不出乱子才是最关键的,除了乱子早点平息在最底层是最好的。
所以才引入了除了成绩之外的其它评定制度,但这个制度被底下的人搞砸了也不是制定这个制度的人想看到的。
--------------
总结起来,就是制定这套框架的人,处于懒或者其它原因,没有考虑到它的副作用(或者不在乎),更没考虑过最底层学生干部的执行水平和技巧,所以在这个框架内出了各种乱象就不奇怪了。往更高的层面给上说,国家的某些政策不也是一样么,目的是好的,执行是乱的,这种事情太多了。
我见过的评奖学金的方式:
有的班级完全看成绩(因为之前不完全看成绩导致怨言太大),所有测评项一律打满分;
有的班级完全不看成绩,测评项完全看测评小组的打分,成绩第一最后测评排到第五的也很正常;
有的班级会在中间做一个取舍,但测评小组里是否能覆盖到全班的人的利益就不好控制了;
人都会受到利益的驱使,不关注利益的人要么是没资格要么是诱惑不够大,遇到11个人分10块蛋糕的时候,11个人里谁敢说自己不想要一块?尤其是贫困生评定这种不像成绩那样有明显的界定方法的评比。(注:怎么评也是一个问题,农村也有有钱的,城里也有穷人,甚至有人家里遇到突发事件中断收入来源的也有,甚至还有些人有不为人知的其它资助渠道)
执行时如何选择最好的方式,要看学生干部在班级的组织能力和技巧,遇到情商智商双低的最后搞出什么乱子的都有。双商低下的人不能当班长?那可不一定。
绝对公平或者平等的制度是没有的,就算有,以现在学生干部的自身水平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执行好的。
对于候选人以及有利益相关的人来说,无非是早点见识到社会的残酷性罢了。
谢邀。如题主所述,到了大学之后,基本上那种过于浅显的科普书籍的吸引力就不大了,什么天空的蓝,树叶的绿和太阳的七彩,蜂窝和雪花的六角形这种原理都很简单,给中学生看还差不多。一些有趣的实验什么的,基本上能做的实验都太简单了,有趣的实验都做不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物理学当中依然显得有趣的,当属天文宇宙相关的理论了。思考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所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本质是什么,这些东西不管多大岁数都不会显得幼稚无聊吧。
1. 入门书籍,首推《时间简史》。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入门,虽然可能会觉得太简单了,但是趣味性还是有的。
2. 入门视频,我印象最深的是“从一维空间到十维空间”。这个稍微难懂一些,貌似也有一些错误(?),不过物理的乐趣不就是烧脑吗。
3. 入门网站,维基百科……我不是开玩笑,诸如弦论啊,大爆炸理论啊,费米悖论啊,单纯看维基百科就足以让人感慨宇宙真奇妙了。而且从一个词条开始顺着感兴趣的方向一个个点进去,绝对能让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