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的有房&中等收入市民正在形成一个阻塞社会发展的特定人群,像下水道里成团的头发那么恶心。
而这帮人最迷恋的学区房又是整个房地产领域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老俞只不过是想扯一扯这块遮羞布而已。
无论是打响“资产保卫第一枪”的深圳凤凰里业主,还是号称“杭城第一孟母盘”文鼎苑里的鸡娃家长们,
背后的逻辑都看似“自洽”,
他们花了很大财力购买一线城市的房产,其中不乏学区房,然后业主抱团护盘,号召(强迫)大家都别降价卖,或者带头“鸡娃”,各司其职搞孟母群,把那些在外面玩的孩子“劝返”,为的是稳住这个小区的成绩,从而带动房价。
把一亩三分地搞得跟铁桶一样水泼不进,外来的人想进来,也得咬牙花上个大几百万或者千八百万交个投名状,把这些人看似勤恳,实则微不足道的付出给天价变现了,
这种行为对社会一点贡献都没。
搞过教育产业的当下其实都明白,好学苗大概率就是出好成绩,老师的用处真的没那么大,而公立学校里,能真正有针对性的点对点提高应试成绩的机会极少,一些一线城市的家长巴不得义务教育更宽松,学时更短,早点放学,这样孩子就有机会上高价补习班了。
本身就是搞这玩意发家的俞敏洪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当然明白,
有些房子贵,确实有贵的理由,比如中央公园旁边,比如鹅厂阿里正对面,比如互联网枢纽西二旗,
因为有自己的稀缺性,有购买力高的人群在这扎堆,
但教育不一样,既往确实有学区房存在的历史背景,好的师资长期就是被学校和片区绑定,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举个例子就是当年深圳一穷二白的时候,什么深圳湾还都是滩涂的时候,罗湖是最繁华的地区,罗湖有那么一两所学校也全市最好,因为全国各地来建设特区的菁英都在这扎堆,其中有公务员也有老师,随迁过来的小孩相较于那时候深圳本地小孩那肯定在学习上要好不少,
直到现在这学校还是深圳最好的学区,
可深圳不是四十年前的深圳了,我国的超一线城市也趋于定型,门槛越来越高,教育和医疗都有自己历史积淀和地位的同时,消费它们的人早就换了一茬又一茬了,
这几十年没有新东方等教育机构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孩英语水平的提升,会有那么多人申请到北美或欧洲的名校吗?不可能的,
当托福雅思,美本美高考试饱和了,或者说留学收益趋于下降的时候,学而思等逆向收割高考市场的教辅机构又雨后春笋了,变相给行将就木的学区房打了一针强心剂。
好的老师进机构赚得比学校里多多了,然而也赶不上学区房涨价的速度,
假如有的孩子在学习上巨差,或者上不上重点五五开,学校老师甚至会直接建议家长,家里差不差钱,不差钱去机构报个全托吧,比在学校里待着强。
现在连公立学校都是这个意见了,
应试教育和“鸡娃”的本质是什么不言自明,
其实就是花钱买教育资源,投资的同时,家长和学校互相成全,说是狼狈为奸也不为过,
学校稳定自己的升学率,并没有超过一般标准付出,没像衡水中学那么殚精竭虑就收获了声名和口碑,
家长则通过学区房的不断看涨,抵消了自己的教育投资,甚至盈余颇丰,
至于小孩,自己的孩子9+7五分钟都教不会,自己的基因什么样自己不清楚吗。
俞敏洪的呼吁本质上是替教辅机构鸣不平,对超一线城市的家长们已经厌恶至极了,
因为家长和学校双赢的同时,很多教辅机构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本来就是花钱买分数,花钱买教育,花钱买语言环境的市场经济,
被众多家长包装成了学区房,鸡娃,自己的投资眼光,教育资源的区位优势,反正就是不谈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钱,
而天量的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流向了这部分人的腰包,银行一段时间都被迫扮演着助纣为虐的角色,在一线城市放出巨量的房贷,成了房子涨价的帮凶,同时学区房这样的炒作属性强的房产一旦崩盘或者有些人断供,则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又诞生,
学区房不像大平层,大别墅,背后有着这房子本身的使用价值和高档环境作为支撑,不少小面积的老破小仅仅有个学区就被炒到了天价,一旦学区没了,这部分溢价立刻不存在变成坏账了,所有购房者都要为学区房埋单,埋单的方式就是利息越来越高,
现在房贷破5而消费贷才4点几,对真正想买套房子,有个自己的家的年轻人何其不公平,借一百万要还两百多万,而炒学区的家长哪怕5点几的利率,哪怕限贷也要离婚也要借钱往里冲,往高了炒,确实有些人面目可憎。
那些真正殚精竭虑研究应试的老师,懂教学热爱教育的老师,真正一点点教会孩子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可能终其一生也买不起学区房,也拿不到倒腾学区房的利润,对他们来讲,不过是给这片区一茬茬的家长做嫁衣。
所以修改义务教育法,让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的目的,
就是发挥市场应有的功能,
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同样是超一线城市,
假如家长就是腰缠万贯可是孩子资质确实平平,那就多花钱找家教,找机构,因材施教,去国外去特长去找门路,当年郑渊洁对义务教育的质疑没错,他那时候是空有钱但是没有机构能满足他的需求,拿着布加迪的购买力但是店里卖的都是捷安特,现在好了,多少钱都能花出去,
假如家长在附近上班,赚的不见得比这的业主少,孩子也满足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就应该就近入学,哪怕要考试,要智力测验,要照顾本地业主的情绪,那也要为就近入学开辟起码的渠道,要是发现真有什么过人天赋,要么家长自己真金白银投资,要么看看哪个机构基金还是好心大老板慧眼识金给支持支持,一路升入好的大学,有好的学术,则整个社会都因为人才而受益,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郎朗的故事,郎朗他爸一直坚信郎朗的天赋,并且在钢琴老师给郎朗泼冷水的时候也没放弃求学,过程当然很艰辛,好在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
如果这个年代郎朗们,或者不管哪个领域都有天赋的小孩,可以随着父母对自己的规划,先有跻身之地再做打算,起码他们的求学之路会比郎朗顺畅太多了,
而超一线城市里的学区房业主或者有房阶层,他们用购买力和信息差垒出来的“教育壁垒”,并不能掩盖这群人其实并没有建立起排他的,与其他人类小孩有什么遗传或智力优势的事实,
不知道我这么说明白么。
所以他们是下水道里的毛团,在大资本眼里是炒房的,没什么大出息的,
在无产阶级和一般老百姓眼里,是不接地气的,是贪婪的,是败坏社会风气和垄断普惠教育资源的,
凭什么同住在三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一部分的小孩就可以睡在父母隔壁,到点上学到点放学,溜溜达达回家去,另一部分就得在老家,在爷爷奶奶身边,终其一年也见不到父母亲一面,即使是有了留在当地和父母团聚,和周围的人一起上学读书的机会,却得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被迫离开,回去老家面对不熟悉的课本,不熟悉的同学,因为你学籍不在这,你可以学这些知识,却不配参加对这部分知识的考试,
这是为什么呢?
是不是非常荒谬的不平等?
我支持。我支持流动儿童就近入学纳入考核指标并给予极高权重。这样,为了完成目标,大城市“量入为出”限制人口规模的措施会更严格。我是小地方的居民,我等着优秀的同乡回来跟我一起建设家乡。
这个“流动儿童”的称呼本身就是问题,为何“流动”?还不是很多地方把没钱买房只能打工的新市民不当回事吗。
建立好为新市民(满足一定在本地纳税时间)提供的住房,在这些住房附近配套教育资源。把“流动儿童”尽可能的减少。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
首先一问,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在哪?
不在于儿童的流动,而在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很多优秀的业企需要腾飞,流动儿童只是一个牺牲品。
但这也是大势所趋,不得不为。全国的振兴和飞速的发展就必然会带来人口的流动,没有人哪来的生产力。
但,儿童何辜啊?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是每一个儿童均该享有的。
诚然,有些人会为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选择离学校更近的居住地,从而造成各种各样的“拥挤”和不便。
但,这个政策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均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至于因为这个举措将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可以先通过这项草案,再来讨论下一个将出现的新问题怎么解决。
「因噎废食」可不是一个不断奋进中的民族该有的气魄。
我们要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尽量在新的问题出现前解决掉他,而不是害怕面对问题。
社会制度要一步一步的向前推进,没有哪个制度能在一夜之间趋近完美。只是我们总要勇敢的在这条路上向前迈进一步,才更有资格接近每个人心中理想的盛世。
现在我国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只有25个,其中人口流入超过10万的城市只有14个。
大部分二线城市都很难吸引人口流入。
我国现行政策是300万人口城市随便入户,这也意味着随便可以上学。
在人口净流入的25个城市当中,大部分落户政策也都很宽松,这意味着小孩也能方便入学。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北上广三个旗舰城市的小孩上学问题。
北京地位特殊,我们先不谈,就谈上海和广州。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不应该限制上海和广州的城市人口规模。
以前我们听到的都是限制特大城市的人口流入,所以上海赶人走,广州没有赶人也没有留人。
但是这个错误的,以为人口聚集就有规模效应,可以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率。提升多少?差不多30%,比如说东京,人口一个东京,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是城区,集聚了日本30%的人口,在东京办企业和生活都方便。
我国之前的限制特大城市的方向显然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我们的北上广,占全国人口比例只有1.x%多,远远低于东京的30%,也低于巴黎、伦敦、莫斯科的20%,我们的特大城市规模比真正的特大城市规模偏小,数据帝的zip法则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都背离全球自然发展的城市规模,人口都偏少。
我们的小城市投入了太多,投入多产出少,效率很差,浪费了资源,比如浙江,小城市发展的不错,但是缺陷很大,效率没法和特大城市牵头的城市群竞争。生活、办企业都有很多短板。
最近几年很多人看到了弊端,比如 @陆铭 教授,大力的倡导大国大城的发展方式,也受到 了领导的重视,具体可以问他。
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政策有所转变,这是一个好事。
俞洪敏教授提出的这个就地入学,也是有必要的,希望大家给与重视。
Humphrey:伯纳,我们国防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Bernard:保卫英国。
Humphrey:不,伯纳,是为了让人们相信英国受到了保卫。
Bernard:让俄国人?
Humphrey:不是俄国人,是英国人,俄国人知道没有用。
——《是,首相》
从上面这段可以看出,英国畏惧俄罗斯由来已久,英国军事实力远不如俄国。
冷战时期,苏联战斗力惊人,所有欧洲国家都提心吊胆。
他们担心苏联西进,占领整个欧洲,可见苏联的军事威胁很强。
即使目前英国的军事实力有所提升,在面对俄罗斯的时候,还是瑟瑟发抖。
英国军舰闯入俄罗斯领海被投弹驱逐,这么丢脸的事,怎么能承认呢?
BBC跟CNN可真是一对里外不是人的难兄难弟。
希腊罗马伪史论,都已经够奇葩了。
还没过百年呢,没想到苏联伪史论的都有了。。。
希腊罗马伪史论,都已经够奇葩了。
还没过百年呢,没想到苏联伪史论的都有了。。。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