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毛泽东为什么坚决反对高考? 第1页

  

user avatar   Trevor-W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冷哲 @Nemo船长 @74LS00

三个答案综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其他的答案基本没答到点子上。

为了简要说明这个问题的逻辑,我们必须引入一条公理:一切政治决策以客观现实和规律为准绳,无论是伟大领袖还是庸碌之辈都不能将个人的好恶情感凌驾于规律之上,但面对相同的规律,可以选择不同的应对办法——这个取决于决策者的中长期目标。

那么,建国后的第一个阶段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即教科书上所谓“三大改造”开始后,执政党集团(注意不是毛泽东一个人,所有经济工作决议无论“对错”都是在中央级别的全会通过的)选择了高积累率,集中投资重工业,加快基础教育扩张(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强行消灭文盲),到最后甚至采取“大跃进”的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尽快提高工业人口比例(工业人口几乎可以部分等同于城市人口,当然农村公社也有自己的小工业,这些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我们姑且称之为“半工业人口“)。

矛盾来了,我们知道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能获得成系统的工业(良种、农机、化肥、各种农技支持)的传统农业,其生产函数中的技术因子(C-D函数中用α表示)基本是一个常数,在一定时期内不变,农业产出增长主要依赖于土地(K)和人力(L)的投入。

”大跃进“时期高速扩张的工业产业、教育机构带来了大量的新增工业人口,而他们的口粮供给依赖于尚处于前现代阶段的农业,因此经济结构产生失调——这才是60年大饥荒的内在原因,天灾、人祸、公社体制对积极性的伤害都不是本质原因。

记得有一组数据,反应57年之后城市中学入学和毕业人数迅速增长的。对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员工人数也是高速(增长率超过了20%)增长的。一下子没找到翔实数据,等我找到了再来修改。

看到问题的执政集团决定纠正这个过程——已经出生的人不能让他们死,但可以通过政治鼓舞和行政命令让他们迁移回农村——很多下乡知青经常埋怨自己被耽误了青春,但其实质不过是这个国家发展的速度赶不上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而已,经济规律就是这么残酷。

既然要迁移工业人口,肯定优先迁移尚未在工业岗位上形成熟练工状态的人口——青年学生,那么如果高考制度不废除,青年学生中最优秀的部分肯定能通过考大学来留在城市里,在政治上,这对最高领导人想实行的路线不利(

@冷哲

分析得很全面);在经济上,会影响到人口迁移的边际效益——试想聪明的优等生到农村劳动会将其学到的知识较好地应用(比如家严下乡期间包办了生产队所有的农田水利施工的工程计算和组织工作,至今还经常夸耀”我当年在农村修得水坝现在还在用“云云)。

以上主要分析经济维度,事实上大框架的历史过程经济维度一定是主线,差不多到这里就够了。

再稍微提一下政治维度,如上文所说,上世纪中叶的某场政治运动——其目的是打倒建国以来形成的和从前朝沿革的精英统治集团——的进行过程中,其实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存在于如今被符号化得很厉害的”红卫兵“群体,姑且称之为屌丝派和高帅富派(历史上的名称你们自己百度);前者秉承最高领袖的意志,执行”打倒精英集团“的任务,后者嘴上喊着相似的口号,其实嘛。。。《血色浪漫》较为真实地部分反映了这个群体的较为优良的部分(题外话,如今微博上几个活跃的公知当年就是保皇派红卫兵骨干,如任某、薛某,意味深长哦)。。。而他们的主体就是育才中学、清北等名校附中的毕业生——如果不废除高考,让这些优秀的贵族子弟再进入大学、获得更充分的经济和政治资源,无疑是对运动不利的。当然了,这样的措施其实并不能让这个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运动成功,下乡的勋贵子弟们仍然有旁人无法企及的资源,无论是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上大学,还是直接从基层干起,时光荏苒,在最高领袖逝去后,这个群体仍然扮演了统治集团主体精英的角色,至今。不信,百度百科查如今庙堂之上那几位的简历。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毛想要通过这样一个措施达到什么目的。这就必须要讲到毛对当时的看法以及整个思维逻辑。

注意:以下文字不代表我认同这种逻辑和做法。

—————————————————————————————————

自科举制度确立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成为了社会的上层。这个上层掌握着国家的执政权和社会的话语权。这是一个非常精英主义的政治结构。

精英主义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精英无视民众利益的自肥。

而作为长期在野的共产党,采用民粹主义路线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果。

民粹主义路线的特点,是强调民众的最终决策权,否认精英阶层的决策合法性。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精英阶层(亦即知识分子阶层)的自我期许是绝对矛盾的。知识分子阶层非常自然的认为,自己应该是执政者。到50年代末,知识分子阶层已经出现了广泛的,要求获得执政权的声音。

但是,同期出现的,是一些知识分子要求特权,或在民众生活艰苦时追求生活享受的现象。

就毛泽东而言,他感到知识分子与民众已经完全脱节了。他所希望的是,知识分子与民众能够完整地融合,同甘共苦,共同奋斗。但是,从他看来,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这种想法。

总有人提“知识越多越反动”,仿佛毛喜欢无知。

其实毛的原话是“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他认为,知识分子与民众行为、观念脱节的问题,源于知识分子的思想路线错误,而这种错误有来源于其生活与民众脱节。事实上,毛很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才有“又红又专”的说法。

针对这种情况,他发起了几个措施。

第一,知识分子下放。把知识分子下放到民间,与农民一起劳动,让知识分子熟悉农民的疾苦。

第二,取消高考,不再以智识水平为大学招生标准,而以劳动、功勋等标准,这样可以选拔“根红苗正”的人员,保证他们能够与民众有着深刻的联系,(毛认为)能够在未来工作中更多地考虑人民的利益。高考的考核中,知识分子子弟,或过去旧精英阶层的子弟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因此阻碍了毛关于改变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构想。因此他显然会寻求一种更符合其构想的高等教育录取方式。

1966年取消高考,随后开始对大中小学大规模整顿。然后是1969年大学教师下放。1970年大学重新开张,开始实施工农兵学员招生制度。

整个行为的逻辑是比较清晰的。

————————————————————————————————

所以,从整个背景中看,毛之所以要取消高考,是因为高考阻碍了他“构建新的、与民众联系紧密的知识分子阶层”的设想。

当然,这个措施是失败的。真正打掉了知识分子优越感的,真正将之与民众联系起来的,反倒是市场化的大学扩招。大学教育大幅度普及,大学生数量极度扩大,供过于求,这时候知识分子在民众中的比例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而由于教育水平的渐变,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的界线也就模糊了。知识分子自然也就和民众融合了。

————————————————————————————————

下面有人认为取消高考和下乡有密切关联。我倒不这么认为。为什么上山下乡就要取消高考?下面的答案称,这是因为毛的反对者的子女考上大学的几率较高。不能把毛的反对者的子女都留在城市里,而毛的支持者的子女都送到乡下去。这是说不通的,取消高考在1966年7月,上山下乡运动的开端是在1968年12月。取消高考比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始早了两年半。如果上山下乡运动导致了取消高考,那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时间差?难道1966年中的时候毛就预见到两年半之后要把所有青年人一视同仁地送到乡下去?毛当时确实鼓励过自愿的上山下乡,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在1966年中就认为必然会强制所有青年上山下乡。


user avatar   yang-vv-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4年2月9日晚上20时之前7个答案中6个都只有一句话。


你们这些一句话党是水习惯了吗?

既然想回答问题,怎么连百度一下都懒?

连自己的答案都不尊重的人,还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吗?

百度后链接在此:

毛泽东为什么要取消高考?

摘抄如下:

高考开始的第三年,即1953年,北京一位考生8门成绩考了178分,该生坚持认为试卷出了评分出问题,三番五次给人民监察委员会写信提出控诉,到教育部大哭大闹。这是根据历史可查的炮轰高考的第一人。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是1950年实行高考后几年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份“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该文件称,1954年之后,学生负担过重,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学校负担比小城市和农村的学校重,中学比小学重,高年级比低年级重。一些高年级学校一周课时比规定实践超出5-10小时,多的高达24小时。奇怪的是,这个特点几十年没动摇,现在仍然是这样,而且相似的减负文件发了很多份,这是不是高考的问题?是不是中国教育的问题?我们办公楼都叫写字楼了,开会都叫论坛了,办公都无纸化了,这个老掉牙的问题现在还是老掉牙。

  1955年有学生文科作文没考好,就游览万寿山,喝酒解闷,把笔记本和书本都斯掉了,个别人想“跳楼自杀”。四川一个家长,给学生放着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锅,指着这些东西对学生说,考取学校就穿新衣服上学去,考不取学校就拿着棍子和破锅去讨饭。

  1964年,北京铁路二中校长给中央办公厅写信,提出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1965年7月3日,毛泽东亲自批示:刘、邓、彭阅后,请尚昆办。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教授又甚不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毛泽东这段批示极其重要。尤其是“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成了后来取消高考的政治口号和最高指示。并直接导致1966年发出三份减负文件,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66年4月6日至4月16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一共36个单位41人参加,我个人认为,这是空前绝后的高考控诉会,是取消高考的预热动作。虽然这个会议别有用心,弥足珍贵的是对高考问题的揭露,全点到死穴上了。这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改观。

  高考把学生当作敌人,公开袭击,定期袭击。高考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不是引导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高考按平均分数录取,要学生门门功课都好。高考超出中学课程范围,高考出难题,学生家长抱怨。学生紧张,高考每年总有人晕倒,把学生考焦了。家长紧张。老师紧张,全国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试,如临大敌,气氛紧张。高考三天决定命运,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么多志愿,只从高校出发,不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况。

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后的5天,革命小将开始向高考制度开炮,《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学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说: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现行的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其具体罪状如下:(一)使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是为考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不少同学有严重的“唯有读书高”、“成名”、“成家”、“个人奋斗”、“走白专道路”等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现行的高考制度助长了这种思想。(二)使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许多“特殊”、“重点学校”、专收高材生,这种学校为一些只钻书本,不问政治的人大开方便之门,把大批优秀的工农、革命干部子女排斥在外。(三)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我们具体建议如下:从今年起就废除旧的升学制度。……仅仅隔了5天,6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五)班革命学生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说: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这两封不同寻常的充满血腥的信是废除高考的直接导火索

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发出。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一推迟可不是半年,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是这个时代高校招生的基本原则,招生的模式是“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哪儿去。虽然招生还在进行,但统一形式的高考消失了。


……还有很多,请自行百度。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2017年清华将实施大类招生? 
  高考数学考场睡一个多小时考 149 分,这种事情有可能发生吗?是不是真的存在牛人? 
  在中国应试教育下,不认真读书是不是一种错误? 
  民国时期除了军阀还有谁在十里洋场的权力最大?? 
  民国为什么有一种割裂的感觉? 
  衡水中学、衡水二中、石家庄二中,10到20年后,谁能笑到最后? 
  后天就开学了,还有两百多天高考,发现自己撑不下去了,怎么办? 
  本人高二,现在突然特别疑惑,为什么要考好大学,为什么要考大学? 
  为什么历史上长期战乱后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都很容易被取代? 
  全国二卷 最后一届老高考高三2020学长学姐有什么建议吗 谢谢啊? 

前一个讨论
电话接通后,人们第一个字说的为什么往往是「喂」?
下一个讨论
博览群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