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说长征是伟大的? 第1页

     

user avatar   MIG29ov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央红军在长征出发时,8.6万人共有枪支33244支,平均每支枪不到56发子弹。即使加上6101支梭镖和882把马刀,一半人赤手空拳。除了有数几个将领,包括毛泽东在内很多人没有接受过军事教育。

红军将领军级平均29岁,师、团级平均25岁。

林彪,红1军团军团长,28岁。

长征开始那一年,少共国际师师长肖华18岁。

长征结束那一年,廖汉生25岁,已是红二方面军前锋师政委。

在今天,这个岁数还是多数年轻人刚刚开始工作的年龄。

红三军团先锋第四师师长的洪超18岁参加南昌起义,身经百战,牺牲时年仅24岁。

湘江之战,红4团三面受敌,后来担任过国防部长的团长耿飚身患疟疾,仍举刀冲向敌人,团政委杨成武率部反冲锋,腿部中弹。

这年,耿飚25岁。杨成武只有20岁,在黄土岭击毙日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时候,杨成武也不过25岁。

殿后的5军团34师、3军团6师18团被敌人阻断在湘江西岸,大部分阵亡。

34师师长陈树湘中弹被俘后,从腹部伤口处扯断了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敌人砍下他的头,挂在长沙城门示众。

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在遵义时26岁。

徐海东红二十五军的鄂豫皖苏区被白军大肆屠戮烧杀。

麻城,十几个同志被剥皮挖眼,鼻子耳朵都被割掉,浅浅的埋在土里;

句容集镇上,剩下几个老人。带着红军找到十七具年轻妇女的尸体,赤条条地在阳光中躺在那里,都是被强奸后杀死的。白军显然是很匆忙;他们只有时间剥下一个姑娘的一条裤腿。

欧公集躲进山沟的四百多群众,被国民党军架起机枪杀光,有的地方血有几寸厚。有些死去的妇女还紧紧抱着孩子。目睹惨状,许多战士气得哭了,他们决心死战到底!

1935年7月,红25军在冒雨渡河中遭敌突袭,政委吴焕先亲自率兵直插敌侧后,被子弹打中胸部,这位勇敢的军政委按住胸口继续指挥部队冲锋,直至把敌人截成两段。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吴焕先停止了呼吸。这时,他还差1个月才满28岁!

红二方面军改编成八路军120师,设伏雁门关,毙伤敌500余人,数十辆日军汽车在冲天大火中化为灰烬。端枪冲在部队前面的716团团长,就是后来的独臂上将、当时24岁的贺炳炎。

129师769团夜袭阳明堡,击毁敌机24架,歼敌百余人。

这个团23岁的团长陈锡联,19岁担任红四方面军11师政委。一生负过四次重伤,三次子弹穿过身体。



1935年2月,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滇边。

据云南镇雄县雨河、坡头、大湾一带上百名老年人回忆,听到红军到达水田寨及扎西时,当地除留下少数老人看家外,其余携子暨妻,藏诸山林及岩洞之中。

红军到达当地时,多数家中无人。

有的群众到山上饿得支持不住了,才悄悄来到家附近找吃的。

见红军宁肯冒着严寒露宿街头,也不乱开群众住房,方知道受国民党的骗,于是奔走相告,到山中将饥肠辘辘的亲人接出。


有的人在红军走后才回家,见家中锅中留下银元、镍币及条子,作为吃去粮食烧去柴草的补偿。

据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走马坝的群众回忆,红军在老百姓的菜地取食萝卜时,每挖一个萝卜,就在土中埋入一枚铜元。

在云南扎西大湾仓上赵怀高家烧了一锅开水,付了半元镍币。


蒋介石发给刘湘、潘文华的电文称红军:

“……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又到叙永时,捉获团总四人,仅就内中贪污者一人杀毙,余均释放……战电令,爱护民众,勿为匪所利用,为要。-- 蒋中正”



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其中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省二万五千里;

二方面军行程9520公里,途经10省92县,攻占县城92座;四方面军行程5000公里,3过纵深近500公里的草地。

长征途中,红军穿越了数十年来没有一支军队经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突破了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华里。


他们就是这样,从长征走向抗日战场,走向解放战争,走向抗美援朝。


1949年11月,追杀红军的悍将宋希濂,身边只剩一些残部,竟想用共产党的办法,爬雪山、过草地、建立根据地。

刚渡过大渡河就被包围,他被俘关进重庆磁器口的白公馆。当年介绍他加入共产党的陈赓听到消息特赶到重庆,请他吃了一顿饭。


这一年,毛泽东写下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这一年,他在一个叫西柏坡的小山村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北洋老臣朱启钤在1931年曾言:“中国内战大抵靠武器,银元,主义。而银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义。我北洋只有武器,银元又少,主义全无,为过去之雄尔。而今南京国府有银元,有武器,略有主义,为当下之雄尔。吾观之十五年之后,有武器有坚定主义之共产少年恐为中国之雄尔”

长征胜利25周年的时候,聂荣臻元帅亲自选址,把新中国的一处卫星发射场,建在了当年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大凉山中。


当一枚枚火箭从这方千百年来只有火把的地方直射云霄飞向太空的时候,全世界都看到了乳白色箭身上那醒目的标志:长征




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广西兴安县界首镇,四个小姑娘在湘江边玩耍。

三四百米外是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抢渡湘江时最重要的界首渡河点。 当年湘江战役,数万红军牺牲。



这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的时代,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丢掉性命的时代。
列宁去世的时候不到54岁。
斯大林42岁当上总书记。
蒋介石39岁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李大钊就义时还不到38岁。
毛泽东34岁上井冈山。
周恩来29岁主持南昌暴动。
朱德31岁参加护法战争。
博古24岁出任中共中央临时总负责人。
聂耳不到23岁谱写《义勇军进行曲》。
寻淮洲21岁担任红军军团长。
邹容18岁写《革命军》……

没有一个人老态龙钟,没有一个人德高望重,而且没有一个人研究长寿,切磋保养。

都是主义、奋斗、牺牲、救亡。这样的现象应那个时代而生,也应那个时代而完成。

---------《浴血荣光》

《他们当年多年轻——谨以此文献给80年前的红军将领》

《红星照耀中国》

《北行漫记》

《这片宁静的江水 80年前曾被几万名年轻红军的鲜血染红》

《近代遗事》


user avatar   833456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请不要抖机灵。

有关长征的另外一些内容,请参考传送门的回答。

红军长征路上有哪些轶事? - 冬泳健将钱谦益的回答

一、

80年前,一位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带着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理想的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传言中“红色恐怖的”陕甘宁边区,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在这里,他采访了形形色色的人,从他们的口中,他第一次知道长征这件事情。凭借他对中国地理的了解,他认为这件事近乎不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采访者的语言他的脑海汇聚,长征的事迹越来越清晰,深深震撼了他。在冒着炮火回到北京后,他把他的采访整理,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他的名字叫埃德加斯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个我们中国人不应该忘记的名字。

在书里,他由衷的感叹道:

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在这方面有很多辩论的余地),但是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在亚洲,只有蒙古人曾经超过它,而在过去三个世纪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举国武装大迁移,也许除了惊人的土尔扈特部的迁徙以外,对此斯文·赫定在他的著作《帝都热河》一书曾有记述。与此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比较是拿破仑从莫斯科的溃败,但当时他的大军已完全溃不成军,军心涣散。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战役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对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在此之前,我得继续写我的报道,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写到红军在西北的会师。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一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

许多年过去了,青春白发少年老,斯诺又来了中国几次。但是,他更多关注的是中国这个年轻的共和国如何能健康成长,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共和国能与他的祖国化干戈为玉帛。当他最后一次拖着癌症的身体,微微颤颤的登上天安门时,面对眼前汹涌澎湃的红色海洋,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又过了许多年,古老的中国打开大门,迎接八面来风。

1984年,一位来自斯诺同一国家的老人,带着实现埃德加斯诺遗愿来到中国,他不顾年迈的身子,在他的同样年迈的妻子陪同下,从江西瑞金出发,将几十年前那波澜壮阔的里程重走一遍。

他告诉接待他的中国人:年青的时候,他深深受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影响。不过,长征只是在文字上的,谎言还是真相,在他有生之年,他要亲自把长征路走一遍,对中国人提出了他能想到的所有难题及疑问,直到弄清事实为止。

一路上,他沿着几十年前红军长征的足迹,踏雪山、渡大江、过草地,有公路的地方乘车,没公路的地方就步行、骑毛驴。他采访了三百多名见证红军长征的当地人,参观各地长征纪念馆,采访一百多位幸存经历过长征的红军老人。就这样,他一路跋山涉水,从江西于都一直到陕北的延安。

回国后,他按捺下激动的心情,将一路所见认真整理,写了一本英文的书籍——《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书里,他感慨到:

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第一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现在,在美国,欧洲和世界各地,人们对于几十年前由一支规模不大,不引人注目的中国男女组成的队伍所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中国读者对此感到费解,我只能重复埃德加-斯诺就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说过的话──-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我想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他的名字叫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好朋友, 普利策奖、乔治·波尔克奖获得者


三、

1952年,大洋彼岸的美国,麦卡锡主义阴云笼罩整个国家,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太平洋国际学会(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为共产主义组织的运动在美国开展。作为这个组织的核心成员,他被指认为“共谍”、“同情共产党分子”。面对无休止的内部安全委员会质询,他被迫一次又一次当着议员们的面宣誓:本人以上帝之名起誓,本人从未加入任何共产党组织,也未主动参与任何涉及共产党的活动。阿门!

十多年后,历经各种人身攻击非难、限制出境的他,与欧洲中国学泰斗崔瑞德共同努力,编辑剑桥中国史,力求将中国的历史,以西方人接受的方式告诉给西方人。

在中华民国史部分,有关长征,他写道:

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


他叫费正清

他不是歌手


四、

1995年,还是一位美国人,结合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研究,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一本代表美国新史学水平的著作——《东亚史》

在这本著作中,对于长征,他以如下表述:

长征是个传奇般的历史事件,类似于美国历史中的“福奇谷”(Valley Forge)。这是一个英雄们为理想献身的时代,长征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他叫罗兹 墨菲 ,费正清的弟子,美国当代亚洲历史学权威。



在某些人眼里,这些美国人都通共,或者,他们叫赵(埃德加)·斯诺、赵(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吧?应验了一句调侃之言:天下谁人不通共。



长征图: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如果不伟大,我不知道,有哪件事能配得上伟大这一词。

是的,键盘侠眼里,伟大从来都不会奢侈的赐予TG。只会赐予饿殍遍地的民国、或者无限伟光正的灯塔国。

没关系,那是你的事。

你不能阻止我的言论,不能阻止我表达观点。

长征,就是一件伟大的壮举,是前辈给我们留下永久的精神财富。

长征,并不是只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而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人类的精神一旦被点燃,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附上一首歌的链接,长征组歌中我最喜爱的一首。

雪皑皑,野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练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过雪山草地 长征组歌 过雪山草地歌曲,过雪山草地mp3在线试听

在放上当年拍摄的经典视频

4.过雪山草地

也许有人说觉得我这种超级“五毛”精神赵家人一定死板脑残固执到底。呵呵,没关系。

其实,善意的调侃先烈也没什么的,例如。上面放的60年代拍摄的经典长征组歌,当中一首《四渡赤水》就被人视频达人玩残了

附上个其中几个被玩残的视频链接

红军版江南style 万能的红军 万能红军之之ONLY YOU_土豆

还有更多的万能的红军可以自行百度~~~无所不能的红军威武!

以上,献给从土地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


还有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

亡者已逝


精神永存


user avatar   wen-tao-3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征成就了毛泽东,也成就了红军。


一、

1928年6月,毛泽东和朱德已经会师2个月,井冈山根据地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

然而,激荡的水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

那时,井冈山是受湖南省委直接领导的,所以湖南省委让杜修经带着2封信到井冈山,命令红四军向湘南进军。

毛泽东觉得,年前来井冈山,就是因为湖南的敌军力量强大,现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是作死是什么?

对于湖南省委的命令,毛泽东坚决不同意。

可能毛泽东的倔脾气犯了,态度极其强硬,说话的口气也不好,让杜修经觉得此人又臭又硬,实在不能一起工作。

于是,陈毅被推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和朱德一起指挥28团、29团西进湘南,毛泽东以党代表的身份指挥其他部队。

如毛泽东所料,真的出问题了。

29团打下郴州以后,缴获了很多战利品,官兵都是刚刚从军的农民,哪见过这么多稀罕东西?他们私下商量:“不如带着战利品回老家,算是发一笔横财。”

结果29团一哄而散,只剩下萧克指挥的一个连。

28团也不顺利。

2营营长袁崇全带着部队叛变,为了拉回部队,团长王尔琢带着1营去追,天快亮的时候终于追上了。

然后呢,怎么办?

1营长林彪说:“武装剿灭吧。”王尔琢不同意,亲自走到阵前劝说袁崇全归队,并且保证既往不咎,结果牺牲在袁崇全的枪下。

进军湘南成为一场彻底的失败。

29团基本没了,28团牺牲了王尔琢,红四军实力受到严重损害,井冈山已经很难继续呆下去了,4个月后,红四军不得已转移到江西。

对于毛泽东来说,“八月失败”只是开始,更大的危机还在后头。

1929年6月,为了准备红四军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在一起商量军队的领导办法。

毛泽东认为,党要对军队有绝对领导权,前委要有绝对的指挥权,同时,军队还要负责建设根据地。

换句话说,毛泽东要求党管一切,万事都要讲政治。

朱德等军人不同意,红军是党的军队没错,但军队的主要任务是打仗,搞什么虚头八脑的根据地啊?而且党不能管的太多,毛泽东也不能管的太多,要不然军队算什么?

朱德的意思,军人也要有话语权。

到底谁说的对,就要争一争了。

毛泽东脾气倔口气硬,说话一点都不给人留情面,一口咬定我说得对你们都要听我的,可是说了半天发现没人支持,气的差点骂娘。

朱德等军人势大力强,反正就是不支持毛泽东,你能如何?

毛泽东想不通:“我的话很对啊,你们怎么就不支持呢?几千年来军队闹事的教训,还不够吗?党指挥枪没毛病啊。”

想不通就不用再想了,毛泽东提出辞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职务,这种没有主动权的事情,他不要做。

新当选的前委书记是陈毅。

这时候陈毅就站出来和稀泥,说朱德同志的话有道理,毛泽东同志的话也不错,我们取长补短有话好好说。

毛泽东的倔脾气又犯了,甩出一顶“陈毅主义”的帽子,给陈毅同志戴上。

得,这下连中间派也得罪了。

大家都看出来了吧,此时的毛泽东就是一根筋,根本不讲究工作方法,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哪怕得罪人也在所不惜。

他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透露着一种蜜汁自信。虽然嘴上不说,心里想的估计是:“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

这谁受得了啊。

大家都是出来闹革命,凭什么你说的就是对的,我们说的就不对?哪怕你说的真对,也不能字里行间藐视我们啊?没有毛泽东,地球还不转了?

但毛泽东像个愣头青一样,不管不顾,照样我行我素。

结果他多年来不是和人吵架,就是在吵架的路上。明明有一身能力,却偏偏不能放开手脚做事。

能力这东西,藏在身上是没用的,只有用能力把事情做成功,别人才会看到你的能力,进而认可你是个牛人。

而有能力和用能力的桥梁,则是做事方法。

这个道理,毛泽东可能懂,也可能不懂,反正他在红军时代经常和别人吵架,以至于中下层特别喜欢他,但总是不能团结高层,走了不少冤枉路。

留苏派进入瑞金以后,毛泽东的日子更难过。

一方面是留苏派打击国内土派,树立不容置疑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是毛泽东不好相处,属于不能团结的人。

他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安排到后方做一个没有实权的政府主席,平时只能做做调研,然后怼留苏派:“你们都错了。”

嗯,别人都错了,就你对。

留苏派很生气,毛泽东很艰难,用他自己的话说:

“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缸里,再拿出来,搞得臭的很。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王震拎着鸡和酒来看他,感动的记了一辈子。

1934年4月27日“广昌战役”失败,红军伤亡5500余人,已经没有实力和蒋介石耗下去了,必须进行战略转移。

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全权负责转移事务,不仅毛泽东没有任何话语权,朱德也只有执行的份。

毛泽东郁闷透了,每天早上去会昌城外爬山,或许只有天高云阔的山顶,才能一抒胸中块垒。

他还写下一首《清平乐》: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大家记住这首词,我们后来会说到,这是分析毛泽东变化的重要依据。

1934年10月10日,党中央、中革军委、8.6万红军离开瑞金,开始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

对于毛泽东而言,这是让他彻底成熟的炼狱之路。

除了事业,还有自我觉醒。



二、

自从博古进入瑞金以后,红军基本上没有什么胜利,不是这里失败,就是那里失败,现在更是把根据地都丢了,其他干部对他指指点点:

“哎,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红军跟着他迟早完蛋。”

博古心虚的不行,生怕别人在背后搞他,尤其是位高望重的军政干部,于是他把朱毛时代的老部队打散,和新组建的军队混编,其他高层领导也分散到各军团。

留在指挥中心的只有三人团。

而三人团中的博古、李德穿一条裤子,周恩来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所以大权依然在博古手里。

博古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

但任何统帅地位都是争取来的,能带领大家取得多大的胜利,地位就有多么稳固,除此之外都是虚的。

博古不懂这个道理,毛泽东明白,他决定和过去决裂,重新开始工作。

原本毛泽东和留苏派没什么交集,基本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毛泽东和张闻天说上了话,而且越说越起劲。

因为他们找到了共同话题——喷博古。

后来王稼祥也加入进来,三人成天喷博古,并且反思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失败,最后三人形成共识——博古不行。

所以博古要把高层领导干部分散的时候,毛泽东态度很强硬:“分散到军团可以,但是我和张闻天、王稼祥要在一起。”

博古说不行,毛泽东说我们必须要在一起......那行,随你们吧。

就这样,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走到一起,长征路上他们每天聊时局、谈政治、说军事,张闻天和王稼祥逐渐发现一个问题:

“毛泽东行。”

尤其是湘江之战以后,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减员到3万人,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再这样下去真的要完蛋了。

毛泽东心里着急:“到底怎么做,才能挽救党和红军?”

和以前一样,直接不留情面的怼人吗?那样的话,不仅红军指战员不接受,党内高层更通不过,十年来的教训太深刻了。

毛泽东想出一个办法——团结大多数。

现在他已经团结了张闻天和王稼祥,接下来,他要通过张闻天和王稼祥,团结其他同志,让所有人都接受自己的意见。

12月11日,红军占领通道县,准备召开一个会议,商量红军下一步该怎么走。

负责军事的李德还是要去找贺龙,毛泽东不同意,敌人的封锁已经很严密了,找贺龙是死路一条,只有向西,去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

说完还要问:“你们觉得呢?”

张闻天和王稼祥举手同意,朱德和周恩来也同意,博古没办法只能同意西进贵州。

但是度过危险之后,博古和李德反悔了,又要转头去找贺龙。

如果是以前,毛泽东发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又放弃,大概率是闹辞职,然后怼别人什么都不懂。

但是现在的毛泽东没脾气了,心平气和的向中央建议,找地方再开个会,商量下一步该怎么走。

12月15日红军占领贵州黎平,中央政治局召开特别会议,毛泽东建议还是西进贵州,在贵州四川一带建立新的根据地,然后找个地方再开会,彻底讨论解决最近一年的经验教训。

我们都知道,他们后来选定的地方叫遵义。

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继续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博古和李德么的办法,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革命多年,毛泽东第一次体会多数人支持的感觉。

当然,毛泽东能在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取得胜利,很重要的原因是红军面临绝境,反正博古和李德没有办法,那么不妨试一下毛泽东的办法,死马当成活马医吧。

直到一个月后的遵义会议,才能发现毛泽东的转变多么彻底。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凡是能在教科书上看到的人,基本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博古第一个发言,说了一堆车轱辘话之后,也承担了军事失败的责任,但失败不是自己无能,而是国军太狡猾。

周恩来第二个发言,已经有点针对博古了,坦诚说敌人很强大,但军事失败主要是领导的问题,并且承担了自己的责任。

第三个发言的是张闻天,说的是反对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完全是针对博古的,直接否定博古的领导地位。

看看,一个比一个激烈,一个比一个直指问题核心,但是这些还不够。

等他们都说完,毛泽东说话了。

他足足说了一个小时,从博古和李德的指挥错误,说到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失败的原因,又延伸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及日后应该怎么办。

毛泽东说这些的时候,不是张嘴就来的胡说,而是用事实举例说明:这件事是不是你做的、那场失败是不是他打的,你们之所以失败,原因是......

服了,彻底服了。

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懂我。”

而且他作报告的时候,没有任何借军事失败清算留苏派的意思,而是完全集中在军事领域,再具体一点,批判的是李德。

因为李德是军事一把手嘛,所有战略战术都是出自李德之手。

就连博古都没多批评。

这就相当于毛泽东替大家解围,留苏同志和国内同志都是好的,以前的革命方法也没错,出现重大失败完全是军事指挥导致的,只要改变军事指挥方式,我们没问题的。

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领导,心悦诚服吗?

所以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被撤掉,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做了周恩来的军事助手。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完全改变了。

虽然毛泽东还没有成为真正的领导人,但崛起之势已经不可阻挡,大家都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也真正团结了大多数。

然而.....他接手了一个烂到不能再烂的摊子。

但是他要用争取来的机会,施展自己真正的实力,表演了得意一辈子的四渡赤水。



三、

遵义会议定下的新方向是赤化四川。

红军想进入四川,必须要走贵州西北的土城和赤水城,于是红军迅速攻占土城,正准备向赤水城进军的时候,发现赤水城已经被川军郭勋祺部占了。

怎么办?

打呗。

毛泽东亲自指挥红军,和郭勋祺在土城打了一仗,但是实力悬殊打不过,眼瞅着灭顶之灾又来了。

按照一般将领的做法,肯定是硬打硬冲,誓死和郭勋祺争夺土城和赤水城,然后实现进入四川的目的。

毛泽东偏不。

红军的家底不多,拼光就没了,还谈什么革命呢?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寻求歼敌和求生的机会,为将来的革命做准备。

毛泽东盯着地图思考很久,发现北、东方向都有敌人,西边反而有活动空间,只要渡过赤水河到达四川、云南、贵州的边界,便可以生存。

于是,一渡赤水来了。

毛泽东和红军渡过赤水到达扎西,算是暂时逃出生天,可还没站稳脚跟,川军和滇军便从南北方向夹击红军。

毛泽东依然不愿意硬拼,便和大家商议:“敌人从南北方向来,我们就再东渡赤水,回到贵州北部。”

这不是走回头路么?

作战计划里从来没说过啊,大家都没有心理准备。

没准备就对了,红军没有准备,国军更没有准备,只要行动迅速,反倒可以做灯下黑。

2月18日,红军开始二渡赤水。

红军渡过赤水之后,迅速集中兵力攻破娄山关,再次占领遵义。“贵州王”王家烈闻风而逃,国军吴奇伟部溃散大半。

本来是一局死棋,毛泽东又走活了。



然而局面稍微好转,红军部分同志开始飘了,想趁机打大仗赤化贵州,林彪和聂荣臻就提议:“打鼓新场不错,可以打一打。”

林彪不止是嘴上说说,而且提交了具体作战计划,从兵力配置到地形地貌,甚至连敌人可能的行动都预计到了。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商议林彪的计划。

如此完美的计划,那么多可能得到的战果,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啊。大家一致同意林彪的提议,攻击打鼓新场。

只有毛泽东不同意。

毛泽东苦口婆心的劝大家:“红军到达打鼓新场是2天后了,这么长时间援军已经到了,红军兵力少装备差,到时候又陷入绝境,别折腾了。”

众人不听,坚持要打。

问题是大部分人都不懂军事,他们判断军事行动完全是凭感觉,只有朱德和周恩来懂军事,但不支持毛泽东。

张闻天说,那就投票决定吧.......结果所有人都支持林彪的意见,毛泽东又成了少数派。

毛泽东怒了,再这样下去我就辞职不干了。

张闻天也怒了,不干就不干。

毛泽东:好,不干了。

哎,感觉像是几年前的重演,但现在毛泽东已经成熟了,只是没有完全适应新状态而已。

回到驻地以后,毛泽东左思右想,为了大局还是应该服个软,于是提着灯笼半夜找周恩来商议:“打鼓新场不能打啊。”

周恩来问:“说说你的看法。”毛泽东连珠炮似的说了一大堆,周恩来服了,压下刚写好准备发出的命令,决定第二天早上开会说服大家。

这一次,毛泽东通过团结周恩来,进而团结了大多数同志。

犹如遵义会议的方法。

经过打鼓新场的争论,毛泽东发现军事指挥不能太民主,做什么决定都要举手表决,但很多人却不具备高超的军事能力,这不是外行指挥内行,瞎搞嘛。

他去找到张闻天:“应该恢复三人团,统一指挥红军的一切行动,不能再举手表决了。”

张闻天是不懂军事的,让他指挥军队实在是为难,而且博古的教训就在眼前,干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吧。

于是,周恩来、王稼祥、毛泽东成立三人团,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说是三人团,实际说了算的是毛泽东。

毛泽东正式成为红军的最高统帅。

就在此时,红军再次遭遇战役失败,贵州北部是呆不下去了,只能再次转移。四面八方都是敌军,红军能活动的空间十分有限,还能去哪里?

毛泽东说,三渡赤水河,进军古蔺。

红军到达古蔺地区的时候,蒋介石也指挥国军把红军包围起来,并且还想复制碉堡战术,要把红军困死在那里。

这种局面,就像瘦弱的学生被一群壮汉逼近墙角,没有地方退,向前冲又打不过,如果是你我估计就躺平了。

毛泽东发现,敌军是从南、东、西三面来的,那么北面是不是空一点?

于是毛泽东带着红军四渡赤水向北走,然后快速折返向南,过乌江后直扑贵阳,虚晃一枪继续沿边界向西南走,就此逃出生天。

直到红军过了乌江,蒋介石才知道红军不见了。

很多人把蒋介石叫做微操小王子,那是他们没研究过四渡赤水,和蒋介石相比,毛泽东才是微操高手。

4、50万军队包围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在任何人看来都是必死的局面,哪怕是运动行军,稍有不慎就会和敌军短兵相接。

但毛泽东硬生生带着红军走出包围圈,彻底逆风翻盘,从此再也没有强大的敌人围追堵截,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路走到陕北。

不是说四渡赤水之后,红军就是一路坦途,而是红军摆脱最危险的处境,以后的路依然有艰难险阻,但不会再有灭顶之灾了。

如果说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那么四渡赤水就是毛泽东的立身之战。

四渡赤水以前,毛泽东不成熟,一直是边缘人物。

四渡赤水以后,毛泽东不仅成熟起来,还用实打实的战绩证明自己的能力。

这才是尺寸处见大马金刀啊。



四、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肯定发现了,毛泽东在长征前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会团结大多数。

这个优点他保持了一辈子。

他不再怼人,也不会实名反对所有答案,而是一点一点劝说大家接受他的意见。

先是张闻天和王稼祥,紧接着是周恩来和朱德,最后在遵义会议上,用实力和态度说服所有人。

除了三渡赤水前的打鼓新场争论,那种动不动就吵架骂娘撂挑子的事情,再也没有了。

此后每次遇到事情,毛泽东都要把同志们召集起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哪怕有人意见不统一,也会先争取部分同志,然后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和张国焘会师的时候,张国焘气势汹汹的兴师问罪,质问留苏派怎么把事业搞成这个样子,还准备召开大会彻底清算。

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人瑟瑟发抖。

毛泽东就站出来说,失败是军事问题,不是政治问题,和留苏派的同志没关系,现在军事错误已经解决,其他就不要再说了。

留苏回来的同志听着暖心啊。

于是,张国焘的实力再强大,也没有把留苏派拉拢过去,毛泽东保证了中央高层不会分裂。

建国后准备抗美援朝,很多人不同意,毛泽东连续召开会议,苦口婆心的说服大家,最后大家都接受了他的意见,全力支持抗美援朝。

事情有多大,毛泽东就和多少人商量。

涉及高层决策的事情,他就和所有高层商量,涉及全国的事情,他就和全国人民商量。

因为只有大家都接受了他的想法,才能理解他要做什么,然后在做事情的时候真正做到底。

那种认为“别人都是沙雕只有自己最牛逼”的做法,根本一点用都没有,别人不愿意和你一起玩,任你惊才绝艳又如何?

想法和能力施展不出来,有什么用?

说到底,毛泽东把姿态降低了。

虽然他依然认为自己是高维度的牛逼人,但不会看不起别人,反而主动走到低维度的水平,用别人听得懂的话、能接受的方式影响别人。

哪怕是写文章,他也是用最简单的大白话,把复杂的道理讲给你听。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把自己捧得高高的装逼耍酷,很容易,但把自己放到泥土里,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不容易。

在熙攘人群里又能坚持内心的东西,守护追寻的那盏灯火,最难。

可毛泽东真的做到了。



五、

现在回到开头的《清平乐》。

如果只看这首词,你可能以为不是毛泽东写的,因为这首《清平乐》没有任何毛泽东的宏阔气势。

它和古代文人写的诗词没什么不同,无非是借物言志,抒发不得志的感慨,顺便畅想一下未来,安慰自己世界会变好的。

这首词是长征前3个月写的。

半年后,气势完全变了。

红军突破湘江封锁线之后,红军路过广西大山,毛泽东骑马行走在崇山峻岭间,心有所感填了一首《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看看,一股莽荒世界的气势扑面而来,高山、大河、酣战、兵戈、马蹄声......都有了。

再过3个月,红军二渡赤水血战攻破娄山关,毛泽东又填了一首《忆秦娥 ·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是不是有一种悲壮苍凉的建安风骨?

再来对比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他在长征前写过情诗:“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写过少年的雄心壮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还写过对现实的志得意满:“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读这些诗词,你能看到一腔热血的凡人,虽然才华高志气壮,却不是可望不可及的,谁年轻时不是如此呢?

但是长征之后,毛泽东写的诗词完全不可仰望。

1935年10月,红军马上要到达陕北,他登上岷山眺望西北的昆仑山,写下的是《念奴娇 · 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从此凉热。

看看前两句就要跪了。

更不用说4个月后写出来的《沁园春 · 雪》,自古以来的英雄好汉,无不以追随秦皇汉武为荣,最多持平就骄傲的不行。

毛泽东倒好,把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全部踩在脚下,顺便向他们投去王之蔑视:“我不是针对谁,而是说在座的各位......”



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毛泽东前期的诗词多是努力奋斗,犹如一个向命运怒吼的屠龙少年。

而长征之后的诗词多是山川日月、宇宙洪荒,犹如一个站在苍穹睥睨人间的领袖。

这也是毛泽东长征前后的第二个变化。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早已读了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但不论北京、上海还是广州,只能算是开阔眼界。

类似旅行一样,哪怕见过全世界的风景,又能如何?该不会挣钱还是不会挣钱,该不会做事还是不会做事,智商低的还是低。

真正的行万里路是战胜千百种拦路恶魔。

毛泽东40岁前的读书工作都是积累,正是长征路上的围追堵截、险象环生、斗智斗勇,才把毛泽东半生积累的潜力彻底勾出来。

说人话就是——厚积薄发。

他和各种恶魔作战两万五千里,并且每战都能取得胜利,那些恶魔的血肉会变成包裹躯体的铠甲,让胜利者越来越强,然后有资格挑战下一个强大的恶魔。

这就形成一种正循环。

战胜多么强大的恶魔,就会得到多么丰厚的奖励。

不论是个人、组织或者国家的成长,毛泽东都是这个思路:

从小怪开始练手,逐渐打怪升级,进一步挑战更高阶的拦路恶魔,最终完成“会当凌绝顶”的终极跳跃。

而且成功的阅历能塑造人的心智。

当毛泽东完成各种挑战的时候,便会变得特别自信,并且无所畏惧。

毕竟长征那么艰难的路都走过来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党和红军陷入绝境都被毛泽东救回来了,还有什么能难得住他?

见过鬼的人不怕黑,就是这个意思。

普通人遇到困难会害怕,是因为根本没经历过事情,更没有战胜过困难,当你战胜困难再回头看时,感觉也不过如此。

我们想想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会发怵,但毛泽东和红军走过来了,再回首,也就那么回事。

人生经历越跌宕起伏的人,越是云淡风轻,因为很多困难在他们的眼里,根本不算事。

所以......长征才是毛泽东的炼狱之路。

没有长征就没有毛泽东。

哪怕是跟着走完长征的普通红军战士,一辈子都是战天斗地的铁骨硬汉,什么困难来了都不带怕的。

困难不是财富,战胜困难才是财富。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红军显示神迹之后,他们完全可以宣布自己是神选之民,先知是神选之子

但是他们却宣称世上根本没有神

摩西还亲自写了新圣经----神迹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user avatar   tong-chi-bo-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什么,本来不想打广告,但是确实有不少同学提到这个问题,就是本文过于长,很难一次性看完。如果没有充裕时间和雅兴,可以移步我的公众号阅读,那里分章节,每篇文章只有3000字左右,而且搭配不少我精心挑选的配图(知乎图片上传功能太不方便了),更加适合闲暇时阅读。(和知乎同步连载中)

公众号名字叫“通吃岛”,头像是知乎头像,号码为“tongchidao123”。

很微小的贡献,谢谢大家!

我又回来了。终于考完试,可以兑现当时的诺言,继续把这段历史讲完了。

如果红军由毛泽东一直领导,在江西的最后两次围剿,能粉碎不?会不会就没有长征了? - 通吃岛岛主的回答

闲话少说。上一篇文章说到,第四次反围剿由于朱德周恩来的灵活行事而转败为胜,蒋介石于1933年5月坐镇南昌,开始直接指挥第五次围剿。在战争开始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共双方的一些基本情况。

共产党这边,大的变化有两个:

1.朱德被调离中央权力中心

2.与此相对应,李德进入中央

首先说第一条,朱德常年担任军队最高领导人,在军中威望极高无人可比,这造成的问题是,博古发现,许多问题必须征求朱德的意见,他自己不能拍板,朱德前线抗命他也毫无办法,况且人家是军委主席,便宜行事也不算抗命。于是博古搞了个小花样。

原来红军的军委是设在前线的,由朱德担任主席,第四次反围剿结束以后,朱德周恩来他们回到瑞金,博古组织开了个会,决定军委转移到后方瑞金,前线另行组织“中国工农红军司令部”,军委主席仍由朱德担任。看起来没问题吧?问题再后面:

1.增加博古、项英为军委委员。

2.当朱德到前线指挥作战时,由项英代理军委主席。

军委就是战争的时候权力最大,战争一开始朱德肯定要去前线指挥,他一走项英就成了军委主席,而项英是博古一手提拔起来的小弟,等于说战争的实际最高负责人成了博古,朱德仅仅变成前线的一名执行者。

现在说第二条。我们中学学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博古李德”总是同时出现,大家只是记得他们决策总是错误,李德好像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外国人,除此之外就没什么印象了。那李德是如何进入领导核心的呢?

其实严格来说,李德不能算作共产国际派来指导中国革命的,他能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核心我真的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我们先理一下王明、博古、李德三个人的关系。

李德是德国人,信仰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也算科班出身,毕业以后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在那里认识了王明。

王明出身平民,入党之后被派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他可以说极其聪明,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俄语,学习努力,再加上长得帅(不下于周总理啊!),很快得到副校长米夫的赏识,任教、翻译、组织工作样样精通,他甚至给斯大林担任过翻译。

博古则是王明的学弟,比他晚一年进入中山大学,二人私交很好,因此王明在莫斯科的时候就一直让博古担任中共的最高领导人。

王明

好了,现在说李德的“传奇”经历。他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东北做针对日本的谍报工作,干了没几个月觉得实在太危险了,就离开东北去了上海,要求在中共中央工作。本来估计他也就是想在这里避一避,找个机会再回苏联,没想到天上掉了一个大馅饼。当时上海的最高领导人是博古,他本人对军事并不了解,因此向苏联要求提供军事顾问,苏联答应派施特恩过去,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传说中的军事顾问一直没来。(后来等施特恩好不容易到了上海,但此时上海中央的大部分领导已经去了瑞金,李德和他照了几个面没多久也走了。34年施特恩又离开中国,后来在西班牙战场上扬名)

博古着急啊,没有军事顾问我们怎么开展军事工作?难道任由江西那帮泥腿子们瞎搞?这时候,李德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身份出现了。

大鼻子外国人(虽然不是苏联人)、共产国际派来的(虽然是做谍报工作)、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虽然没打过仗),再怎么说也比山沟里的那几个农民可靠啊。而且,还是我的好朋友王明的好朋友,我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施特恩没来,那就他了!

于是乎,李德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开始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工作,他一个在东北搞情报的,怎么就到了上海呢?不知当时的李德作了两句什么诗,他是德国人,或许是

“我抱着这种高度幸福的预感,

现在享受这个最高的瞬间。”

——《浮士德》

1933年9月,李德从上海赶到瑞金,正式成为中共中央军事顾问。

好了,下面说国民党那边的情况。

蒋介石并非浪得虚名,吸取前四次失败的教训,将战略战术做了改进。首先是强调“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联系当地地主富农,采取“保甲法”“连坐法”等等,并对根据地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军事上则制定了一套作战原则:“以守为攻,乘机进剿,主用合围之术,兼采机动之师,远探密垒,薄守厚援,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对峙则守,得隙则攻。”具体讲,就是进一步细化堡垒战术,每天只推进四五十里,下午三点前宿营(防止红军夜战),入夜前筑好工事,第二天继续行军,由后续部队接管这一套工事作为后方。


战略上讲,100万兵力分为四路,北路作为主攻方向向南压缩,南路主要负责占领据点、通道防止红军南撤,东西两路配合北路进行夹击,另外附有飞机200架随时准备机动。

红军怎么办?


中央局(博古项英实际领导,其他还有张闻天、任弼时、陈云、王稼祥、李维汉等人,不固定)认为应当采取“分离作战”方针,分为两路,北路抗敌,东路入闽作战。


周恩来、朱德反对。他们认为应当集中所有力量对抗北路之敌。


中央局拒绝接受,将红一方面军主力分为“中央军”和“东方军”,后者由彭德怀任司令入闽作战。


此时国民党部队还在修筑碉堡封锁苏区,并未开始主动进攻,中央局命令两路红军尽力占领据点、打击筑碉敌人,破坏封锁线。


中央军取得零星胜利,但未能阻止围剿碉堡封锁线的最终完成。


9月25日国民党军队乘虚而入,北路军3个师进攻黎川。此时黎川的主力部队出去进攻城市打破封锁了,留在城中的只有70余人……


黎川城的最高负责人是当时的闽赣军区司令部司令肖劲光,请求撤退以保存实力诱敌深入。没想到博古和李德(刚到不久)竟然命令肖死守,不得丢掉一寸土地!!70人死守3个师的进攻?!!


刚开始我看到这些资料的时候觉得是不是印错了还是怎么着,后来证实无误后才发现,肖劲光曾经也是“罗明路线”的代表人物,支持毛的战略方针,属于“漏网之鱼”,博古可能是想借此机会把他搞掉。


肖劲光心想自己不是蝙蝠侠,手下这70人也不是复仇者联盟,怎么可能扛住将近1000倍的敌人,于是就撤了。


(讲一下后续,3个月以后肖劲光在瑞金被公审,周恩来被指定为公诉人。李德建议把他枪毙,毛主席、王稼祥等人坚决反对,最终决定开除党籍军籍,5年监禁。一个月后,在毛的反复努力斡旋下,肖被释放,安排至红军大学教书。后来周恩来曾因此多次找肖道歉,反复检讨


博古、李德随即命令已经入闽的东方军回师江西收复黎川,保住根据地的“北国门”。



————————1.26晚更————————

博古、李德随即命令已经入闽的东方军回师江西收复黎川,保住根据地的“北国门”,具体战术是由红三、红五军团进攻硝石(敌军主要据点),逼退黎川军队。


战斗五天,未能攻克。


军委命令分兵第五军团进攻黎川县另一据点资溪桥。


连攻四日,未能胜利。


军委命令红三、红七军团离开革命根据地,进攻金溪县的浒湾、八角亭等据点,以此调动南城、南丰的敌人出动,并将其歼灭。


进攻三天,全部失败,既未能攻克据点,也没能调动出敌人。


在连吃一个月败仗后,终于12月12日,红三军团(一万余人)于黎城团村击败四倍于自己的敌人,但可惜的是仅仅是“击溃”,并没有多少缴获,这种战斗在毛主席看来算是败仗。朱德、周恩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致电项英,分析这次没能大部歼灭敌人的主要问题在于分兵,并建议军委,应集中红三红五红九红七等军团主力,与敌人主力寻求决战。


军委复电,不同意建议,并命令再次分兵,红军主力西调进攻堡垒群,并且,更严重的是,24小时之内4次变更作战命令。


周恩来致电博古、项英,提到命令屡次变更严重影响了前线有序的军事行动,由于战场形式千变万化,希望中央能够给他们相机行事的权力。


4天后,中央回电,不仅“相机行事”的权力没批下来,前线的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和一方面军总司令部(都由朱德担任司令)也被撤销,并入中革军委,前线一切师团由中央统一指挥调动。


本来11月末的时候国民党内部发生了“福建事变”,李济深蒋光鼐等领导19路军(就是打淞沪会战的那个)起义反对蒋介石,另立新的政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共产党合作。此时按照毛的想法应该集中兵力并联合19路军,从福建方向进攻取得反围剿胜利,可是当时中央(包括周总理一开始)却认为应当假意与其联合,实际让19路军与国民党斗个两败俱伤。


于是在国民党忙于消灭19路军,对瑞金政府采取守势时,中央认为此时距福建较远的西部敌方应当是空虚的,就将主力西调,对国民党防御的堡垒地区进攻。


全部失败且伤亡十分严重。此时根据地兵力极端紧缺,竟然到了发动少先队员参战的地步(不细说了,原因……嗯)。


整个一月主要就在开会,六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以及各种附属会议。这会开的,让周、毛等人非常之憋屈。


首先,六届五中全会没让周总理参加会议筹备工作,这是非常罕见的,而后在会上博古发言道目前中央最要紧的工作就是反右倾,不仅如此还要“反对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调和态度”,也就是说只要发现右倾就坚决干掉(应该是针对肖劲光这一类事件提的)。博古还认为,革命就快要胜利了,只要第五次反围剿成功,全国革命就会胜利……


结果最后,没参加会议准备工作的周恩来又被指定作闭幕词。你们这些决议都没和我商量就通过,结果最后又让我闭幕总结,啥意思啊?!


然后再说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给大家(几个核心人物)的消息是,要把毛踢开,让张闻天代替他担任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周总理觉得不妥,就去找博古,博古却仅仅说毛不用管这些日常事务,而后就不多解释了。


————抱歉,今天一天在外面,回来很晚,只更了一点,明天继续————

————1.22晚,更————

然后再说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给大家(几个核心人物)的消息是,要把毛踢开,让张闻天代替他担任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周总理觉得不妥,就去找博古,博古却仅仅说毛不用管这些日常事务,而后就不多解释了。

果然,大会先选出来中央执行委员会,几天后召开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毛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但是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被张闻天接替。这两个主席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别急,没过多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颁布,明确地告诉了大家:

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闭幕期间的最高政权机关,人民委员会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负指挥全国政务的责任。

毛保留的这个主席是虚职,张闻天接任的那个是掌实权的。

这帮人政治手腕高啊。他们来之前,毛是红军政委、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当时名称有所不同)、执行委员会主席;博古他们来了以后,先免了军权,再免行政权力,给你挂个空职晾在那,发表发表声明,念一念文件。

对了,这次大会的军事讨论部分李德提出了他的新战术——“短促突击”。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堡垒对堡垒”,你国军不是修碉堡吗?我们也修!你们不是缩在碉堡里不出来吗?我们也缩,一直等敌人出击了,红军再从工事中出来,搞个小范围突击。

嗯,一些前线指挥员称这种战术为“肉包子打狗”战术。每次英勇的“短促突击”出去的红军战士都在国民党那边强烈的炮火下全军覆没,再也没能回来,仅仅两个多月,红军的伤亡就以万计。

朱、周其实并不赞同这种打法,他们在这期间反复强调要发挥红军运动战的优势,在堡垒战的同时不能忽视运动战游击战。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堡垒战要求在所有重要地点设置防御阵地,兵力极其分散,而运动战要求集中兵力,以红军目前的状况是不可能同时兼顾的。

4月10日,国民党集中11个师进攻广昌,另有一个炮兵旅、200架飞机配合作战。

博古大惊,集中九个师进行广昌保卫战,“守住根据地北国门”。

博古李德亲上前线指挥。

4月21日下达死守广昌命令,“毫不动摇地在敌人炮火与飞机轰炸之下坚守到底”。

4月27日,国民党总攻。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先受不了,我军堡垒在一瞬间被飞机大炮摧毁,提议撤离广昌。

4月28日,广昌失守。

广昌保卫战共歼敌2500余人,红军伤亡5500余人。彭德怀作为最前线的指挥官,对此十分不满,在这种战术下,每次出击的红军战士都是全军覆没,他大骂李德是“图上作业的战术家”。其他指挥官也不满,比如当时担任军委总参谋长的刘伯承,找李德提建议,希望改变打法。

几天后,刘伯承就降成了5军团参谋长,离开中央。

广昌失守之后,中央逐渐开始筹备转移的各项事务,具体内容太杂,没什么意思就不细讲了。

那这段时间毛在干什么呢?

首先是我上篇文章提到的,经济工作,也不细讲了,另外毛主席还搞了一点副业——军事指导。

————1.25晚更————

前面已经讲过,蒋介石这次围剿的策略是四面包围但以北路为主攻方向,所以整个中央的注意力都在北面战场,根据地南边的自主性更强一些,于是毛就到南线搞调查去了。


调查过后,他和粤赣军区领导们(何长工等人)交流,主要给出了两条指导性意见,这意见狠狠地黑了博古等人。为啥这么说呢?


第一条,吸取“福建事变”教训,要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

第二条,“不能按本本主义先生们坐在城市楼房里设计出来的那套洋办法办,什么以碉堡对碉堡,集中对集中,这叫以卵击石。”


这就和他原来在会议上的发言、给中央写的信一个意思:中央过去错了、现在也错了,从接手的一开始就一直都是错的。


而后毛又和他们一起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大概思路是撤掉大部分守的据点,把主力集中起来整训,然后再分散出去打游击战,争取把敌人“肥的脱瘦,瘦的拖垮”,找到好打之敌之后迅速将其歼灭。


不久后,南线的二十二师开会总结之前一次失利的教训,毛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找到电话打过去,详细了解情况,而后再次强调了之前的思路并予以具体建议,从军事到政治到情报到群众工作等等(他一向认为这是个整体)。


政委方强等人很同意毛的看法,于是按照他的思路重新布置了作战方案。


这之后,南线情况逐渐转好,二十二师也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缴获颇丰。


然后方强就被关进了国家保卫局,理由是没贯彻中央指示,走罗明路线。


二十二师的战士们不服啊,凭啥打了胜仗被调走(当时没说进保卫局),打了败仗的却可以继续干?


一段时间后,毛重新回去考察,开会的时候有人就提出来这个问题,表达了不满。毛想了想,轻叹一声(这是自己YY的),道:


“ 我们是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事业,要忠心耿耿。要从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中明辨是非,坚持真理。”


坚持真理,四个字,却真的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常常让人付出巨大代价。就是这位被关进保卫局的方强,因为坚持真理长征时被张国焘再次关进保卫局,1982年又因为坚持真理而从海军司令员任上退休。老爷子身体非常硬朗,2012年才去世,活了整整100岁。


回到主战场。之后的这近两个月里,双方互相试探,没有爆发什么大规模的战斗,共产党这边谋划着转移,国民党那边谋划着总攻。


七月上旬,蒋介石下令国民党部队发动总攻,近100万人从六个方向进攻苏区。


博古等命令针对敌军进攻,分兵六路抵御,严守各路口要塞。


一路也没抵住,根据地范围进一步被挤压。


派红七军团突围,企图打到敌占区,以此调动敌军。思路不错,而且打着“北上抗日”的旗号,说国民党用围剿封锁着红军致使其无法抗日,这支队伍要突破困难坚持抗日,名正言顺,反正战争年间大家都在为政治宣传吹牛,强调自己的正义性,也无可厚非。可是……一共就派了不到7000,连人家的零头都没有,咋调动啊……


转移的决定在几个月前就做出了,所以必须得找到一个合适的转移路线,红七军团失败了,中央决定让红六军团再去前面探(song)探(song)路(ming)(这是由被打散的师、团等新组建不久的一只队伍,由萧克、任弼时等人领导)。为了讨论具体往什么方向探、怎么探,开了个会,毛主席参与了。


会上,李德等人认为应当派红六军团向贵州方向突围最终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红军向那里转移打前站。


毛不同意,他认为不应寻找红二军团,整个中央红军应当集中兵力,直接挺进敌人力量弱的湖南中部。因为红三军团与中央之间是敌人布防的重点,突围压力大,且贵州大部分地区没有群众基础,政治经济等工作难以开展。


李德等不同意毛的看法。最终大会的结论是,先让红六军团向湖南方向突围,待机与贺龙部会合(真正原因是,中央并不知道贺龙红二军团的具体位置,只知道在贵州,所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所以,1934年7月,红六军团就这么着成了最早开始长征的队伍。


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红六军团从强渡湘江开始(对,他们就已经渡过一次了)一路经历无数场恶战。更要命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中央在完全不了解前线战况的情况下一直对他们进行远程指挥,很多次好不容易突围出去,中央一纸莫名其妙的命令又令红六军团再次陷入重围,如果不是萧克王震等军事领导的卓越指挥与一定运气成分,这支部队早就不知道覆灭多少回了。


(实在不好意思,写这种东西本来最好不带感情,可是每当读到这一段历史时,我真的感觉博古好像是蒋介石派来的高级卧底……大家可以找相关资料,绝对是令人无语。)


————今儿先更到这里,马上12点,公众号没时间配图了,大家就都在这里看吧……————

————最近更的太慢,有点内疚啊……————


————1.29凌晨更————


咱们继续讲江西根据地的情况。


西征的军队派出去不久,国民党就集中9个师由北向南开始向瑞金方向进攻。红军以3、5军团为主进行守御,主要是依靠据点打阵地防御,经过20余天的数场战斗,虽使敌人死伤4000余人,自己也伤亡近2500人。貌似是占到便宜,可红军无论战士还是物资都是打一点少一点,国民党那边却是源源不断,这点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8月31日,广昌驿前镇被攻破。至此,根据地北路、东路(福建)皆崩,再也不可能待下去,必须尽快开始转移。


整个九月,中央都在加紧部署转移的相关事宜,动员、征兵、整编、物资整理、情报搜集等等等等吧。战斗方面互有胜负,无关大局,不多提了。


毛主席呢?他十分担心目前红军的状况,又深知自己在中央说不上话,于是请命到于都地区视察,并在那里做了半个多月的细致调查,以军事、政治情况为主。九月底,突患恶性疟疾,高烧数日不退,张闻天派医生过去这才渐渐控制住病情,后来博古差点以此为由将毛留下不随军长征。


多说一句,另一边的陈毅就没这么幸运了,他在前不久被弹片击中胯骨,伤势很重,无法随军行动,后来没能参加长征,留在根据地继续与国民党军队战斗,那才叫九死一生。


九月末十月初,红军将各地守备交接给地方部队,国民党部队也基本集结完成准备发动最后一攻。


中共中央决定,以项英、陈毅为主要领导,指挥二十四师与地方部队共一万六千余人留守根据地,其余人准备参加战略大转移。整个转移的最高决策机关为“三人团”,由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组成。


10月10日,瑞金,八万六千人,当时尚不知究竟有多远的长征开始了。


长征究竟要去哪里?博古、李德决定,第一步是去湘西、贵州与贺龙他们汇合(此时红六军团尚未到达,但是已经与贺龙他们取得联系,得知红二军团的确切位置)。但是这个计划只有三人团和朱德知道,连彭德怀、聂荣臻、刘伯承这一级别的都不清楚,他们得知的信息是从西南方向突出封锁线,打到敌人后方去。因此大多数人都是迷迷糊糊地走着,方向、目的全部不了解。


蒋介石得知红军转移的消息,立即下令白崇禧、陈济棠等人在湖南、广西方向阻截,自己的嫡系六路军追击。


此时的红军十分危险,一字长蛇阵行军、大量笨重物资携带,很容易就会被分割包围分别歼灭。幸运的事情在于,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陈济棠早在一个月前就和共产党秘密签了停战协定,白崇禧等桂系怕蒋介石借此机会抢占他们的领地,因此派驻兵严密防守,倒是防蒋介石部队多一些、共产党少一些。其他蒋介石的非嫡系部队有原本就靠近红军的,此时为了保存实力都避免率先和红军主力开战,都在磨磨蹭蹭装模作样地行军。


此时毛主席的想法是,应当利用这种局面,趁敌军各怀鬼胎尚未靠拢,集中兵力歼灭其一部,或能打开局面,化被动为主动(对,上篇答案提到毛的军事思想中,掌握主动权是他非常看重的一条)。


中央并不赞同这种想法,他们认为应当趁此机会多跑一点算一点。


这种观点也不算错,仅仅用了一个月,到11月中旬,红军就“突破”了三道封锁线,来到湘江附近。而此时,国民党的部队也已集结完毕,四十万大军集结在湘江、潇水一带布成一个口袋阵候着红军。


共产党内部,一场后来被陈云称为“湘南争论”的事件正在酝酿、发生,似乎可以看作是不久之后遵义会议的雏形,党内分歧终于要慢慢公开化了。


————哎,今天又没有更够,我在考虑要不要专门空出一天把它彻底写完…………————


————2.1晚更,空一天写完基本是不可能了……临近年关,天天出去约见亲戚朋友,我还是努力保证每天1000字的更新量吧……————


关于这件事的因果,我们就以以毛主席作为主人公来简要叙述一下。


大家看我之前的文章就会有个感受,毛总是喜欢“实名反对以上所有答案”,虽然最终事实都证明了他的正确,但许多人不喜欢他。其实“反对”还不是关键,毛不受欢迎的更大原因在于他说话不留情面,有什么说什么。


(脑补图: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


前面讲过的什么“中央过去七个月全部都错了”之类的事情也就不多提了,更早一些的时候,毛甚至和朱德等人激烈争论,后来为此召开古田会议,讨论“党指挥枪”等问题。毛与其他人针锋相对,认为党应该有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政治工作是重中之重,战争中前委应该有绝对的指挥权等等;而朱德虽然同意党对军队的领导,却认为军事工作的重要性大于政治工作,不赞同把大量精力放在根据地开辟建设上,同时认为应当削弱以毛为书记的前委权力,等等;更有许多人根本不同意“党指挥枪”。主持会议的陈毅就和了和稀泥,大概就是说,大家都有道理,也都有各自的问题,分别是如何如何,我们要从长计议诸如此类。


而后毛就批判他是“陈毅主义”,这下把党内的中间派也都得罪了,他也就落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好在朱毛陈三人都非常大度,从不记私仇,其争论都是为红军着想,后来陈、朱二人想通之后又请毛回来官复原职,后来关系也都不错。


可大度的人毕竟是少数,毛由于正确的领导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在前线战士和根据地群众之间威望极高,但在中央却比较孤立(哎,建国后好像又逐渐变成了这个样子),他也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明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却总是无法通过,有啥用?


所以毛开始了改变,决定努力团结大多数。


与此同时,博古也逐渐感到自己的帅位不稳。自他上任以来红军没有取得过任何一次大的胜利,连续的失败让其他领导对他的能力产生严重怀疑,并且许多人与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到如今,竟然连根据地都丢了,红军竟然不得不进行所谓“战略转移”。


为了保证自己的领导地位,博古首先将一些朱毛时代建立的队伍解散,打散分配到各个新组建的队伍中;长征出发前,又将除三人团和朱德外其他中央局成员分散到各个新队伍中,等于是将其他人彻底隔离在中央决策核心之外。



————2.2晚更————

毛对此当然不爽了,郁闷之中却得到一个消息——张闻天对此也非常不满,于是他主动联系张,并向中央提出,希望在长征时把他们这些政治委员分到同一队伍,留在中央。就这样,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人才得以同主力红军一起行军,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毛、张二人才逐渐来往密切了起来。


而后的长征路上,毛与张王二人持续交流,三人逐步达成了一个共识——博古没有能力领导红军。

也就在这个时候,尚未完全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的张闻天先得到一个消息——中央决定强渡湘江。他对此十分反对,于是把这个信息告诉其他二人。毛主席和王稼祥曾长期直接指挥军队,当然是更加反对。三人商讨之后,决定让毛作为为代表立刻去找三人团反映,提出他们的意见——这毕竟关系到红军的生死。


其实强渡湘江的决议许多前线指挥官都不同意,彭德怀已经和中央表示了反对意见,没用。而博古和李德有自己的考虑,首先他们认为,既然是转移,就一定要快,在敌人尚未完全反应过来的时候,迅速向目的地湘赣边界移动。而且,自长征以来红军胜多败少,行动迅速,所以他们由此认为自己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毛去找三人团的时候正是深更半夜,当时有五个人,毛、周、博、李以及一名德语翻译,毛主要是和李德交流,周、博在一旁听着。这次他也不像从前了,虽然完全不同意渡江,但是毛并没有对李德进行批判和反对,而是提议能不能先集中兵力打湘南的敌军,如此这般将敌军阵脚打乱,之后再视情况考虑渡过湘江。


李德果断反对,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耽误时间,他认为转移需要迅速。


最终博古说话,大意是你回去吧,你的意见我们会考虑的。


毛无奈离开。


那三人团中的另一位——周总理呢?三人团有明确分工,博古管政治、李德管军事,周的任务是“督促军事决策的执行”,其实就是和稀泥,联系中央与前线,摆双方分歧,没什么决策权。于是毛走后,他向博古建议,做两手准备,对在湘南建设根据地(他懂毛的意思)也进行一些布置。


所以后来成立了一个……湘南营,一共200来人……哎……


——————2月2日凌晨,更——————


强渡湘江计划照常进行。


国民党那边的情况,我们已经提到,第四道防线共四十万人布置成口袋阵集结于湘江潇水一带,而蒋介石自比姜子牙,说自己在湘江边垂钓,愿者上钩。


11月25日,博古下达渡江命令。红军的计划是这样,红1、3两个军团为前锋,在两翼开路率先强攻,8、9两个军团掩护中央,紧随其后渡江,红5军团在湘江东岸掩护,阻截追兵等,待中央安全度过最后渡江。


27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其过程并没有什么可说的东西,就是强攻、血战,非要形容的话就是惨烈。由于中央携带了大量辎重,又采取一字长蛇阵形,整个渡江过程非常缓慢,掩护部队必须承受敌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进攻,导致伤亡巨大。


12月1日,中央纵队终于全部渡江。但是一部分掩护部队却被切断,永远无法归队了。


湘江一战,从27日晚到1日中午,红军队伍由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平均每天减员近1万人。52天前,8万6千人的队伍开始长征,如今连40%都没有剩下,尤其是干部损失更加严重,整个红军处在一片消沉情绪之中。


国民党那边。由于红军与二、六军团汇合的意图非常之明显,因此即使湘江防线被突破了也并不是什么大事,只需要继续在红军的必经之路上布置军队即可。于是,蒋介石命令何健在湘黔一带集结二十万部队,设置四道防线;以白崇禧等为首的桂系军继续追击。


此时的红军内部却爆发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公开争论。


事情是这样,渡过湘江后,李德把军事失败归结到掩护中央纵队的红9军团22师师长周子昆身上,要将其送上军事法庭,而毛保护了周,由此李德斥责他“收买残兵败将笼络人心”,毛反过来同张闻天、王稼祥一起,指出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一系列军事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央指挥的失策。


随后,毛又提出,鉴于敌军最近的军事布置,红军若仍然坚持去湘西与二、六军团汇合无异于自寻死路,他认为,应当前往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那里开辟新的根据地。


中央否决。


12月11日,红军占领湖南西南部的通道县,次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动方向。与会人员有:博古、李德、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


会上,毛(同张、王)继续提出自己的意见,红军应当西进贵州而不是北上湘西。


朱德、周恩来表示赞同。


李德怒而离会。


博古只好同意暂时改道向西面黎平方向前进。


12日当晚,中央发出紧急电令,红军改变方向,向西前进,但目的仍然是寻机北上至湘西,并电报贺龙任弼时,中央已进入贵州,马上可以与红二、六军团汇合,让其做好接应准备。


蒋介石完全没想到红军的战略改变,湖南至贵州方向并无准备。于是,红军一路进展顺利,连破黔军部队,15日占领黎平县城,16、17日中央机关陆续进入抵达。


周恩来与朱德二位商议后认为应当继续西进,向贵州前进,并向李德提出此建议。


李德拒绝采纳。


毛主席在此期间反复建议中央,开一次会彻底讨论红军下一步战略方针,此时终于被接受,12月18日,黎平会议召开,更加精彩的斗争终于来临了。


目前关于这次会议的原始记录并不多,甚至连会议主持者、与会具体人员名单等基本信息都有较大争议,我暂且按自己的观点给大家说说。


朱德、周恩来、博古、李德、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凯丰、邓发参加了会议,最直接的议题就是红军下一步是否要与二、六军团汇合。其中凯丰和邓发二人支持一直以来李德的决议,不过他们和王稼祥三人是候补委员,只参与讨论。


整个会议过程极其激烈,甚于通道会议。毛提出继续向西北进军,建立川黔根据地,李德反对,坚持与贺龙任弼时汇合。火药味越来越浓,周总理竟然都拍案而起,怒斥李德。当时的李德身患疟疾,发着烧,这一急更加难受,中途就退出了会场。


博古看中央委员中除自己外全部支持毛泽东,只好默不作声。之后,又陆续讨论了一些问题,形成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决定,捡重要的说一下:


1.取消与二、六军团汇合的任务,红军继续向贵州方向前进,初步确定建立以遵义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根据地。


2.重点对付黔军,对于蒋的嫡系以及桂系湘系部队能避则避。


3.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另外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民族政策。


4.确定,近期要召开一次重要会议,彻底讨论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目前党内领导意见分化问题。(也就是后来的遵义会议)


以上内容里面我想让大家注意一下第三点,这是毛的独家内容,也是一直以来绝大多数人不理解他、与他意见相左的最关键所在。大多数人的想法是这样的,对于一个政党、一个组织,战争年间应当以军事工作为中心,和平年间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很好理解。但是毛却始终坚定地认为,任何时候,不管搞什么工作,政治工作都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终的战略上的胜利,而其他做法最多只能获得局部的、眼前的利益。


这一点从始至终没有人能够真正完全理解、赞同,所以从根本上来讲,毛在党内一直就是少数派,而且这一派只有他一个人。这种观念上的不同在30年代使他被排挤出权力中心,50年代以后再次使他陷入孤立,一直到今天“政治挂帅”都在被从上到下彻底批判。


究竟孰对孰错,我不多说,希望大家能够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这个问题对于真正理解毛泽东思想至关重要。


记住我上面的话,咱们接着往下讲。


这一天其实还发生了许多事,比如各部队重新整编,刘伯承重新被提拔,成为军委纵队总司令等等,总之,形势对博古、李德愈发不利。


由于黔军战斗力是在差劲,12月下旬,红军连克七座县城,极大地补充了物资,并且逐步开始获得军事行动的主动权,红军向猴场方向集结,为渡过乌江做准备。


1935年1月1日,又一个长征途中重要会议——猴场会议召开。


会上,博古、李德再次提出不应当渡过乌江,而应该与二、六军团会合。毛再次反对,重申之前的意见,另外,继续提议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加强根据地建设,团结群众。


激烈争辩后,毛的观点再次获得多数主要领导赞同。


会议还通过了一项更重要的决议:“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李德在一年多以前取消的军委集体领导,如今又重新得以确立。


1月2日-6日,红军强渡乌江。


1月7日,先头部队占领遵义,9日,中央机关入驻遵义。


由于这一段时期的连续胜利,红军终于在遵义获得了喘息的机会,部队休整、补充兵员、补充物资。中央决定落实黎平会议决议,召开一次大会。


陈云负责起草了一份会议提纲,交给与会人员传阅,内容有二:


1.环境发生变化,是否继续黎平会议决议,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根据地。

2.检查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


1月15日,千呼万唤,遵义会议召开了,更加激烈的争论开始了。


————————2月22日元宵节更————————


我们先来看一下与会人员:

政治局委员: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朱德、毛泽东、陈云。

候补委员: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

总部和各军团领导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

另有李德列席。


那会议前他们的立场分别如何呢?


首先说王稼祥和张闻天。他们在最初都是王明路线的代表人物,是博古的支持者。后来随着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中一系列军事失败,慢慢地走到对立面,长征途中毛长时间找他二人尤其是王稼祥聊天,使得他们成为毛的支持者,尤其是王稼祥,不久前就已经和其他领导人(张闻天刘伯承等等)传递,希望让毛代替博古。


于是,到达遵义后,王稼祥立刻提出召开一次大会,彻底反思近来的各种问题,矛头直指博古。


博古自然不能同意,他推说,黎平、通道、猴场会议早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现在没必要继续讨论。


而后,王稼祥、张闻天、毛泽东三人去联系其他领导人,大多数人立刻同意召开,并且联名要求,包括朱德、周恩来。


其实,前线的军事领导(参见刚才提到的名单)不管是否支持毛,对博古李德都是非常反感的,因此非常支持遵义会议,希望撤换领导。这其中,大家不太熟悉的李卓然,长征中主要负责殿后,井冈山时期曾担任过毛的办公室主任,更是绝对支持毛。


当时,站在博古李德这一边的,其实只有邓发和凯丰。


1月15日,晚饭过后,贵州冬天的寒夜,众人聚在一间不大的屋子里,围着煤油灯和炭火盆,开始了这场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会议。


博古作为主持者,同时也是被检查者,进行第一个发言。他简单地回顾了一下第五次反围剿,也说明了一些自己的错误(毕竟那么多败仗),但是却把军事失败的重点归结到客观环境,比如对手太强,100万部队,十分狡猾,政治环境不利等等,并得出结论,红军没有能力取得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换谁都不行。


第二个,周恩来发言,作副报告。他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上战略战术的错误,而并非敌人实力太强,三人团应当负主要责任,自己作为军事负责人之一,也应承担责任。


第三个,张闻天发言。到现在都属于会议流程的正式发言,因此张闻天也是做了一个报告,叫作反对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的报告。他与博古的报告针锋相对,直接从政治上否定了博古,认为左倾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


好了,正式的报告环节结束,与会人员开始发言。


毛主席先开口了。这次他和以往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他开会从不准备讲稿、提纲什么的,纯粹即兴(多说一句闲话,庐山会议本来准备了稿子,纠左,跟主要领导都通过气,结果一开场彭德怀画风突变,毛立刻把稿子放到一边,开了一场反右会议。这理论水平,比某些领导人不知道高到哪去了),可是这次不同,厚厚一叠讲稿。而后,连念稿带发挥,他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十分系统地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至今的失利。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从理论到具体事例,一点一点地分析,紧紧指向一个核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上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但是,大家请注意,请注意,毛主席这次没有说在座诸位都是垃圾,恰恰相反,他从一开始就强调:“会议应当首先解决军事问题”,而后又反复强调,第五次反围剿是由于军事上的左倾,战略战术的制定不当而导致的失败,包括最后得出的结论。


大家可以看到,从头到尾,毛主席把他“政治挂帅”的独特思想先放到了一边,矛头直指军事错误,并提出这是最紧迫的任务,其他问题可以暂不作争论。这样一来,其他领导人身上责任就轻了一大半,更夸张的是,其实他连博古都没有做过多的批评,最主要就在批李德的军事指挥。


成熟了!

终于成熟了!

毛主席在政治上终于TM成熟了!!!


所以,虽然老毛的发言超过一个小时,但大部分人都非常认真地听完,频频点头,前线指挥们更是赞同,那些问题分析的,都说到他们心坎里了。


接着王稼祥发言,支持毛,批判博古李德,并提出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


然后是朱总司令,首先支持毛的分析,而后怒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说他们崇洋媚外,听不懂行的外国人瞎搞,并且大声讲道:“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让寡言的朱老总说出这种话,那他得憋了多大的火。


主要人物都说完了,其他与会者相继发言。(遵义会议开了三天,每天晚上,所以后面的这些发言是陆陆续续说的,具体谁先谁后我也无从考证,好在不影响大家理解)


这些人里面,聂荣臻、李富春、彭德怀是十分激愤的,痛斥错误军事领导,举出了一个个前线的例子。


还有一个很激愤的人,就是凯丰,也叫何克全,不过他始终站在博古这边。就是他在这里对毛主席说出了著名的那一句:“你懂得什么叫马列主义,你顶多是看了一些《孙子兵法》。”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周恩来,他明确表态,首先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的军事决策,而后支持毛主席进入中央领导核心。


至此,会议主要决定出炉:

1.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取消“三人团”,撤销李德的军事顾问职务。

3.朱德、周恩来为最高军事指挥者,其中周恩来为“受党内委托在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最后委托张闻天依照毛的讲稿和会议记录来起草反思第五次反围剿的书面决议。


其实会议并没有完全开完,最后一天(17日)晚,蒋介石重新派出的黔军部队已经逼近遵义城,因此会议遗留了两个个重要问题。

1.谁来接替博古负总责

2.常委出现变动后,如何分工


其实在会上,王稼祥最先提出了让毛来接替博古,不过那是会议初期,这个问题还没进入讨论范围。后来确认博古下台之后,一些同志提出,让张闻天接替博古,但是张不同意,他提议让毛来当,毛主席又推脱自己身体不好,只是可以指挥军队,当不了总书记。这个问题就搁置下了。


会后不久,首先确立了常委分工,毛是“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再不久后,在毛的一再坚持下,选定张闻天为总书记(一说没有这一称号,仅仅是“负总责”,大家知道这个意思就好,不必深究)。


遵义会议至此告一段落。


下面我想重点说两个问题。

1.中学历史课本上说遵义会议证明了党已经可以自行改正错误解决内部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实如此吗?

2.毛主席在会议上发言说,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犯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错误,后来犯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错误,最后长征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这有道理吗?敢情别人指挥无论进攻防御撤退都是错误,就他正确吗?


—————2016.4.14更,有点长啊,大家可以去公众号分章节看——————

历史课本上面对于长征的叙述给我们的印象是这样的,博古李德是书呆子,生搬苏联那一套指挥红军屡战屡败,然后开了个遵义会议惊天大转折,毛主席从此成为领导人,屡出奇招带领红军大翻盘实现逆转。


这不能说错,但是把历史过于简单化了(在本文的开头我说过类似的话)。通过我前面的文章大家应该也已经发现,遵义会议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会议,长征中党的高层分歧一直很大,斗争非常激烈。


先是强渡湘江之前的湘南争论,这是一次非公开的讨论,仅限于高层的毛张王和博李周双方,争论的主题是究竟要不要渡过湘江,结果是博古方稍作妥协,组建了一个湘南营(和没有也差不多)。


而后是通道会议,争论主题是继续与贺龙部汇合还是西进贵州建立根据地。这次争论虽然仍然仅限于最高层(之比上次多了朱德),但是却属于正式会议,更重要的是,毛这一派已经略占上风,博古最终同意“暂时西进”。


这之后是黎平会议,不仅参与人数众多(几乎所有中央委员与候补委员),且最终结果完全倒向毛这一方,他的提议几乎全部通过,而博古李德的支持者只有凯丰邓发两人了。


以上两次的重大军事决议,全部都是开会解决的,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博古李德就失去了和从前一样的说一不二的权力了。不久后的猴场会议,更是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恢复了军委集体领导制,而李德在会议上提出的军事建议全部被否决,博古这一派告别权力中心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遵义会议正是在此基础上召开,虽然召开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大势已定,也就是个时间早晚问题。它重要的地方在于更加全面、细致、系统地争论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是对前一年多里各种大小明暗争论的一个大总结。


所以我觉得,课本上的那个总结有一定道理,但不大准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有些过分夸大它的作用,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每一次都是生死攸关,也都否决了博古李德的意见使红军得以生存。而“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有些夸张,遵义会议后的红军更像是从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年儿童成长为有点独立思考精神的青年人,真正党的成熟应当是以45年延安整风完成为标志的,从那时候开始“毛泽东思想”才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一个有着稳定价值观的成年的党才真正诞生。


综上,这段历史课本上的话得改,具体怎么改,“长征途中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后面想不好,大家帮帮我吧。


另外,这一系列会议同时也记录着党主要领导人的变化。毛主席我们已经说过,一步一步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越来越懂得团结大多数的技巧。另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周总理,这几次会议他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湘南争论是以一种和稀泥的态度,委婉地劝说博古考虑毛的意见,两边都不得罪;通道、黎平等会议是与朱德等人支持毛提出的战略方针;最后遵义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毛进入中央领导核心——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核心的领导人之一,他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党本身的转折。


下面谈谈第二个问题。


相信大家都接触过股票,即使没有亲自操作过也一定在各类媒体上常常听到相关报道。一般来说,股市演变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如下图,不断循环。


(以下有关股票市场的内容并不严格,只为分析本文问题,各位股海高手不必深究)

从图上看,若想获得最大的收益,应当在一、二阶段买入,三、四阶段卖出,五六阶段不进行大规模操作继续等待时机。


然而,广大股民的表现可并非如此。我们听过无数例什么准新郎拿结婚钱入市赔光自杀,退休职工拿一辈子积蓄入市赔光自杀,借亲戚朋友钱入市赔光自杀等等的例子。


大多数人一二阶段都在观望、犹豫、患得患失。

第三阶段,本来是应当提高警惕的时候,大多数人却红了眼,盲目乐观拼命入市。

四、五阶段,下跌没什么,赔了钱也没什么,这时候坚决平仓止损也就好了,可是大多数人却狠不下这个心,始终幻想股市能再涨起来,“再涨一点我就撤”,于是终于被套牢。

到了第六阶段,也不是没得救,应该冷静下来,分析形势,择机卖出,也能减少一些损失,可惜大多数人不是悲痛欲绝就是心灰意冷,胡乱地仓促卖出。刚卖出没多久,艹,怎么又涨了!


战争也是类似。

博古接手的时候,正是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红军连连取胜发展迅速,就像股票市场的第三阶段。身为投资高手毛泽东,深信“众人贪婪我恐惧,众人恐惧我贪婪”,已经看出了长时间战争造成的红军以及根据地内部的诸多问题,希望能借此喘息机会赶紧解决(具体内容见之前的内容)。然而博古李德二人却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此阶段盲目乐观,也不掂量自己斤两就主动进攻白区,认为很快就能攻打南昌、占领江西、解放全中国。


第四次反围剿大概就相当于第四阶段,貌似胜利,其实双方在根据地的局势已经开始逆转。


第五次反围剿类似于阶段五,屡战屡败,本应及时止损,适当放弃,改变战略,当时由操盘手被贬为小分析员的毛泽东提出了几个思路,全被否决了——他们已经红了眼,说老毛逃跑主义。


第五次反围剿末期一直到遵义会议,阶段六,大盘持续下跌,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这时股市天才毛泽东依然冷静分析,一路上找到各种比较好的时机,希望帮助红军将损失降到最低,甚至逆转局面。可是此时的操盘手博古和执行操盘手李德在狂跌的大势面前已经心慌意乱,只想赶紧退市,一心就是和红二六军团汇合,丝毫不考虑撤退的时机。


所以……大家明白了吧?时常有同学给我评论,怒斥博古李德,我最初读历史的时候也常有这种感觉——“他们是白痴吗,怎么每次都能准确地做出最错误的决策”,但是之后明白了,他们不是白痴,只是普通人,如果让我们去指挥,只会更差劲。华尔街的天才利弗莫尔(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操盘术)曾经这么说:


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一个共同的人性弱点的诱惑,每一次轮流下注时,都想参与一份,每一手牌都想赢。我们或多或少都具备这个共同的弱点,而正是这一弱点成为投资者和投机者的头号敌人,如果不对之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它最终将导致他们的溃败。满怀希望是人类的显著特点之一,担惊受怕同样是另一个显著特点,然而,一旦你将希望和恐惧这两种情绪搅进投机事业,就会面临一个极可怕的危险,因为你往往会被两种情绪搅糊涂了,从而颠倒了它们的位置——本该害怕的时候却满怀希望,本有希望的时候却惊恐不宁。


已经进去的私募一哥徐翔,大家都熟悉,他的私募叫做“泽熙”,取自它最崇拜的两个人——毛泽东、康熙。


缺点是可以改正的,而弱点就是那种你明明知道,事情来临时却永远无法克服。


就是这么个道理。


好,咱们接着说战况。遵义会议之后,就是大家熟知的四渡赤水了,也被称为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一直以来被讲述得十分传奇。那么,真正的四渡赤水究竟是怎样的?是一些人吹的“神机妙算”还是一些人黑的“歪打正着”?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


遵义会议过程中,国民党军队集结、逼近,于是会议匆匆结束,红军继续开始行军。起初中央的打算是这样的,由黔北(也就是目前驻地)到川南,再北渡长江,和当时在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配合,粉碎敌人追剿,在四川建立新的根据地。


同时,博古李德下台后,红军开始确立新的军事指导方针,简单来说是这样,派小部队殿后,用游击的方式延阻追击的敌军,主力避免战斗,全力行军以迅速挣脱包围圈;一旦被敌军某部追上或从侧翼包夹时,则集中主力主动出击,迅速歼灭。


这个作战方针本身没有问题,能够发挥红军最大的优势,然而红军却继续遭遇了失败。


是这样,蒋介石判断出了红军可能会北渡长江,于是命令川军集结于长江以南红军的必经之地,同时不放松追击,企图来个前后夹击。


周、毛、朱、刘(伯承)商议后认为,追击之敌并不集中,是一波一波分别赶来,最前面的郭勋祺部实力不强,可以先将其歼灭以解除主力的后顾之忧。


于是,后部红军停止前进,埋伏在青杠坡附近,又派出一部分兵力诱敌深入,而后突然开始攻击(典型的前四次反围剿时期打法)。


然而,川军出乎意料的强悍,在歼敌一小部后,局面竟然陷入僵持,整整一天下来都没什么进展,红军的增援部队在途中又屡遭失利。此时,川军追击部队后续的两个旅到达,另有两个旅由侧翼向红军移动开始夹击。


毛提议,召开主要领导人会议,并提出立即撤出战斗,放弃北上,转而西渡赤水河,而且是轻装行军,能扔的都扔掉。由于情况紧急,周朱等人同意后就立刻执行了。这就是“一渡赤水”。


中央分析,泸州地区敌军数量过多,要想北渡长江,最好在更上游的宜宾地区进行,于是红军继续西进,进攻叙永渴望得到休整、补给。


蒋介石判断红军可能已经放弃北渡长江,是想南下云南,于是派大军向川滇黔边界移动,有一部正好遇上正在围攻叙永的红军。


军委立刻决定撤出战斗,向川滇黔交界处转移,集结于扎西地区(今威信)。同时军委决定,放弃北渡长江计划。


一直到现在,蒋介石都始终占据着上风,牢牢把握着战争局势。当时他判断红军放弃北渡长江是由于他知道自己在长江边上集结了多少部队,认为红军不可能突破,而红军后来放弃渡江也是因为得知了这一情况。此时红军集结于川滇黔边界,正落入了他早已布置好的圈套,于是滇军川军南北合围,凯申公志得意满,收网了!!!


可惜他算错了一点,红军放弃北渡长江后并不是想南下云南,现在的共产党内领导人已经不是李德了,军委确立的新战略是:


“寻求有利的时机与地区去消灭敌人,在不利条件下,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因此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毛周王研究发现,黔北的敌军大都被调去守长江,应该趁此机会东进,杀回遵义附近。


当然,一贯的迷惑工作还是要做的,一个团的兵力被派出佯攻滇军拖住时间,主力红军偷偷东渡赤水河,于2月21日前后突然出现在黔北。


蒋介石惊呼“狡猾”,急电前线进行堵截,并判断,红军应当是想走老路——回湖南与红二六军团汇合。


红军集中兵力,于24日占领桐梓,并作出决议,趁敌不备,迅速攻克娄山关,进而夺取遵义再做休整。


娄山关号称坚不可摧,地势险而守军多。


26日晨,红军集中全部主力,在彭德怀指挥下攻城。红军的打法有点拼命,正面强攻不说,侧翼面对敌军布下重兵防守的点金山直接爬山仰攻。国民党军队估计没见过这么打的,直接吓怂了,很快败退。


本来遵义方面已经派出援军,几乎是倾巢出动——娄山关没了遵义也就守不住了,但是没想到队友这么渣啊……


见此情况,毛急令林彪率红1军团追击,争取在援军撤回城内前将其歼灭。


28日,红军重新占领遵义。


二渡赤水过程中,仅俘虏就捉到3000,收获可谓颇丰。


也就在28日,中央军委纵队离开娄山关向遵义进发,老毛回望险要的关隘,想到经历的种种,不禁百感交集: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要想了解真正的历史,必须了解它的细节。此时的红军虽然连连取胜,但是却充满隐忧。


隐忧在哪里?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娄山关一战,是打出了红军的威风,强行攻克了重兵把守的天险,但红军却也伤亡不小。到达遵义城后,彭德怀给中央写信:


“三军团在娄山关、遵义城和老鸦山诸战斗中,减员很多。现在只有一个团能维持原编制……各团部及军团参谋处一空如洗,希望军委能够即刻派一位军团参谋长和其他指挥人员,以便继续战斗。”


对于这种情况,党内主要领导人的思路是有分歧的,或者可以这么说,老毛和党内其他领导人的想法是有分歧的。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人的观点是,面对这个问题,红军应该继续争取胜利,并在胜利之后争取时间休整、补充兵员物资等。而毛认为,遵义会议以来红军的许多主要军事行动依然是不明智的,仍然是预定目标→坚决执行,并且为此打了很多攻坚战,比如攻克桐梓、娄山关、遵义等等,毛并不觉得这对于红军而言是“胜利”,他依旧主张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战役。


但当时的军事行动是“集体决策”,一般是张闻天主持会议,大家各抒己见,二十余人举手表决,最后周恩来宣布决定,毛仅仅是周的军事助手,并不能主导大的战略方针。


这种分歧在红军入驻遵义10天后,终于爆发了出来。


当时军委的方针是这样的,大战略上,红军的目标时在黔北建立根据地,最终和红四方面军、二六军团一起,使得云贵川黔的根据地连成一片。目前的军事行动是,以遵义为中心诱敌来攻,逐个击破,为将来的西进做准备。


很快,敌吴奇伟部上当受骗,为红军“运来”大批武器物资后仓惶逃走。


但是周浑元部固守鲁班场不出,3月5日,中央决定派朱毛为前敌司令部指挥,待机消灭周部。


3月10日,风云突变,前线的林彪、聂荣臻发来一封急电,建议军委改变命令,进攻打鼓新场。


朱德看后表示赞同,因为周浑元部一直据守不出,导致红一、三军团士气高昂却无仗可打。相反,打鼓新场守军较少,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且这里是红军西进必经之地,对根据地的建立意义重大。


毛反对,他认为,首先虽然打鼓新场驻军只有一个师,但它是一个固守据点,红军应当避免“啃硬的”;其次它距国民党主要部队驻军处都不远,目前种种迹象表明,敌军很可能正向打鼓新场方向集结,打鼓新场附近极有可能是蒋设的一个围歼红军的战场,因此如果进攻这里,我军可能会陷入重围。


但是这个临时建立的“前敌司令部”中,朱德是实际负责人,毛只有建议权。他看说服不了朱,就提议召开军委会议讨论。


当时党的总负责人张闻天主持会议,共近二十人参加,讨论结果是——“实名反对以上所有答案”再次出现(大家数数,已经几次了),除老毛一人外,其他领导全部同意林彪的建议,改打打鼓新场。


接下来,惊人的一幕出现了,老毛之前不管想法再独特,再反对其他人,只要民主表决出结果,他都会予以执行,包括遵义会议后这段时间开会,他也一直是少数派,一直是命令执行者。而这次不一样,他放狠话:


“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


凯丰一向对毛不满(之前讲过),也发怒了,“少数服从多数,你这是什么态度?”


张闻天也对毛发怒:“不干就不干了!”


毛:“好,不干了!”转身出门离去。


会议决定,采纳林彪建议,改打打鼓新场,并撤销毛泽东政委职务。


会议是凌晨开始清晨结束,毛想了一天,半夜三更的时候徒步六公里来到周恩来的住处,二人夤夜长谈。具体谈了些什么现在已无从知晓,但谈话的结果是,凌晨时分重新召开会议,周恩来作为“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说服其他人,收回了攻打打鼓新场计划,毛也官复原职。


那么周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说服其余接近二十个与会者的呢?


没有记录,但就我的推断,是新情报。


(以下部分内容有点啰嗦,但比较重要)


因为前一天会议的争论焦点是,其他人认为,攻克打鼓新场可以打一胜仗,有利于之后根据地的建立。毛同意红军可以打赢这一场战役,但是他认为,根据之前情报,蒋介石的大批部队已经向这里移动,攻克后必须马上撤离,这种胜利在战略上毫无意义,反而耽误时间并令红军冒险。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攻克打鼓新场”是无须怀疑的。


但是这一天凌晨的会议撤销打鼓新场计划后,给林彪聂荣臻的解释是,国民党的援军与12号就开始陆续抵达打鼓新场,而我军最快也要12号才能赶到,因此这一战可能是打不下来的。


为什么我要啰里啰嗦强调这个呢?因为我想让大家知道,此时红军高层并不是被毛的理由说服的,他们的军事政治理念始终没有改变,就是“多打胜仗”而后“建立黔北新苏区”。而林彪、朱德等领导认为打鼓新场可大的原因也是这两点,一是“可打胜仗”,而是“于建立根据地有利”。


但是毛对此一条都不同意,首先他认为“胜仗”并不一定都是有利的,其次他认为红军并不应该定下“建立黔北新苏区”的目标,正如长征初期博古李德不应该定下“与红二六军团汇合”的目标一样。红军目前过于弱小且并未甩开追兵,任何过于具体的战略目标的制定,都十分容易引起敌军的针对性打击,因此红军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证灵活机动,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时随地制定新的战略方针。


这在后来红军的行动中得到证实,军委决定延续既定计划,进攻周浑元驻扎的鲁班场。毛当然是不赞同的,因为这里同样是一个据点,进攻它的目的无非是它比打鼓新场更容易取胜,而且对建立黔北根据地意义重大。但是这次他没有过激地反对,因为“鲁班场”不胜不会危及到红军生死,所以他执行命令,与朱德一起赴前线指挥战斗。


3月15日,主攻仍然由林彪聂荣臻率领的队伍进行。对面的周浑元早已准备充分,不仅构筑了密集的碉堡,还用藤条荆棘甚至地下竹签构筑工事(怎么有点像水浒传),所以虽然红军战斗力强,但毕竟是血肉之躯,在反复拉锯中损失惨重,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战斗从早上8点开始打响,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此时吴奇伟、郭勋祺两部已经逼近鲁班场,再不撤可能真的就完了。


军委下达命令,全军于晚11点撤出战斗,下一步决定袭击仁怀,寻机甩掉追兵。


次日红军主力到达茅台镇,并于16日晚至17日中午在这附近完成了三渡赤水,向四川南部方向前进。


1935年3月17日,这一天在史书上根本没留下什么印记,中央所有主要领导人的年谱全部把这天跳了过去,仿佛只是在简单地行军、休整。但是,事实上,这一天发生了一件改变整个红军命运的事情,它的意义可能不亚于遵义会议。


渡过赤水河的中央红军就驻扎在河边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陈福村。这种行为很罕见,渡河之后红军并未完全摆脱危险,正常的做法应当是分散队伍迅速行军,但是中央目前有一件事急需解决,片刻都等不得——军事领导问题。


大家应该还记得,遵义会议之前那一个“猴场会议”确立了红军的集体领导原则,一切重大军事行动必须中央开会民主表决,这有效地解除了李德的军权。但是在集体领导这段时间以来,问题更是不少,二十余人决策,干什么的都有,搞军事的、经济的、宣传的、情报的等等,每次讨论半天再举个手,浪费时间延误战机不说,还常常出现外行压倒内行现象。尤其是近半个月打鼓新场风波和鲁班场战役,更是令红军险些覆灭,这令当时的领导人们感到,决策机制必须要变了。


张闻天更是自责,鲁班场战役的失利,其直接后果就是红军策划了这么久的建立黔北根据地的计划基本上宣告失败,他作为总书记,必须要承担主要责任。于是,渡河后,一场会议在小村中的茅草房中召开了。


很可惜,我们并不知道会议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整个17、18、19三天的历史文件都少之又少,那正是红军最危急的时刻,行军十分匆忙,上又有飞机轰炸,即使有少量资料也大都在赶路过程中遗失或是毁于战火。


但是有一点,会议的结果,成立长征中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三人团,毛泽东从此真正地走进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


(关于三人团成立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记录,能确定的只是在10日打鼓新场风波之后到18日决定四渡赤水之前,最初主流一般认为在12日,但这于逻辑上讲不通,新世纪以来争论逐渐增多,个人赞同的是孙果达教授的研究成果,即上文中提到的3月17日三渡赤水之后)


3月19日前后,红军截获并破译蒋介石密电。


蒋介石并不清楚红军三渡赤水想要做什么,他认为可能是要重回四川北渡长江,于是就决定亲临贵阳督战指挥,并且命令部下在赤水一带设立碉堡阵,运用第五次围剿胜利经验,将红军全歼于此。


说实话,其实红军自己也不清楚三渡赤水的明确目的,红军在二渡赤水后定的战略是在黔北地区反复运动,交战并发动群众以建立根据地,这是红军的一贯做法。所以,现在主流所宣传的攻打鲁班场、三渡、四渡是早就计划好的统一战略行动,鲁班场是佯攻为了迷惑敌军、三渡是为了调动敌军,并且举出三渡时有意加固浮桥就是为四渡做准备等等其实并不正确,佯攻不可能损失那么惨重匆忙撤出战斗,而红军当时为了保证能够在黔北迅速地运动,过河时都要加固浮桥,也并不是怎样的特殊布置。


刚刚进入权力中心的老毛也在思索红军下一步的动向,待得看到这一封蒋公的电报,心有所感,一盘很大很大的棋在他胸中展开——四渡赤水拉开了序幕。


这里顺便解答一下大家提出的问题,许多同学都提到了目前的一种观点,多见诸于《炎黄春秋》《南方周末》等报刊,即四渡赤水的成功是由于红军破译了国民党方面的电报,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


首先我要说,这话的后半句基本正确,红军确实破译了国民党方面的电报,大多数时候也确实可以说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

但是第二点我想说,这些报刊的编辑对于军事可谓一窍不通,甚至连即时战略类游戏都没玩过。


四渡赤水期间,国民党真正投入战斗的兵力保持在20-30万之间,而红军的战斗部队则在2万-3万之间。以war3为例,给你20人口的一本部队,对手则有200人口(假如可以),还是二三本高科技兵种,更夸张的是,对手占据了全地图的所有矿,你连基地都没有只能靠掠夺来补充。好,现在给你地图全开,能赢吗?


事实上,红军掌握国民党方面的电报密码是从1933年8月开始的,当时上海来的同志带来了国民党密码破译法,总部二局的战士们学会之后,从此对国民党方面情况了如指掌。但大家应该已经发现了,33年9月,李德就正式成为军事顾问,他用这些情报打了胜仗吗?前三次反围剿是毛指挥的,并未破译密码,打过败仗吗?


不要说李德,讨论打鼓新场战役时,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和毛掌握的一模一样的情报,为什么只有毛一个人坚定地反对发动这次战役?不仅仅是打鼓新场,长征期间各种会议,毛总是少数派,难道他比别人多知道些什么吗?其实在那种实力相差过于悬殊的情况下,即使洞悉敌军行动,对大多数指挥者(包括朱德刘伯承这样十分优秀的指挥者)而言,更多的帮助也只能是在某几场战斗或是战役中取胜,真正在战略上的选择并不多。


况且,本来情报战就是战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家应该还记得,反围剿时,老毛为了搜集情报可以带兵上一线战场,多次为情报部门亲自制定纪律条文,甚至细致到“电台不用时必须把电键卸下交给警卫员携带”这种地步。


相比之下,对面的国民党部队就重视不够,就在我们下一章要讲到的35年5月,他们得知了密码被破译这件事,蒋介石还惊呼“无怪其视我军行动甚为明了知所趋避”,于是国军电台密码开始频繁更换,但是……每次总是很快被破译,并没起到太大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对敌军电报密码的破译和掌握确实是红军四渡赤水中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情报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看使用情报的人。

马上要登上飞往贵阳飞机的蒋公恐怕还不知道,有一场好戏在前边等着他。


3月20日17时,总政治部下达命令:


我再西进不利,决东渡。这是野战军此后行动的发展严重紧急关头。各军团首长要坚决迅速组织渡河,必须做到限时渡毕……事前不得下达,以保秘密。


野战军司令部下达命令:


我野战军决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而东向,限21日夜由二郎滩至林滩地段渡过赤水东岸,寻求机动。


全党全军上下已经进入了最紧张的状态,这次作战行动如此重要,秘密、迅速,中下级军官只知道是向东走,到达赤水河边才接到渡河命令;而至于渡河之后要做什么,连各军团首长都不清楚,命令只说“寻求机动”。


21日、22日两天,红军陆续渡过赤水河,这就是四渡赤水。


24日晚,蒋介石宋美龄飞抵贵阳。红军再次渡过赤水早已被国民党的飞机侦查到,凯申也知道这一消息,但是他分析红军渡河之后的行军速度、方向等信息,做出如下判断:红军要重新进攻遵义,继续建立黔北根据地。但他还不敢确定,毕竟自己在贵阳,万一对方突然来搞一下,那可太危险了。


于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案形成,连接遵义仁怀组成防线,将红军消灭于防线以北。


怎么办?


记得我小时候特别喜欢下象棋,常常会谋划一个很大的“阴谋”,看对手一步一步坠入彀中,那感觉紧张、兴奋,血液开始往头上涌,手颤抖脚冰凉,呼吸也要变得急促,于是赶紧调整自己,变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有时候,对方好像对这“阴谋”有所警觉,那棋技不行就靠演技来凑,每当他走一步好棋我脸上就会露出轻蔑而又自信的,不易察觉但又能够恰好被他察觉到的微笑,而后假装克制自己平复心情,假装故作克制地走一步棋;当他继续回到陷阱,同样要有一系列不易察觉但又恰好能够被他察觉的微表情适时出现,在那一瞬间,惊慌懊悔痛惜无奈不甘等复杂的情感先后展现出来最后又交织在一起,然后马上故作克制,面部恢复出平静却又隐隐带着凝重的表情。具体的细节还有很多,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达到的结果就是,一旦对手走对了,就演得让他怀疑人生;一旦对手继续走错,就演得让他相信自己。这些影帝级别的表现帮我收获了许多胜利(吹个牛,大家见笑了)。


如今红军也遇到了相似的情况,蒋介石已经有所警觉。准备就绪,表演开始。


尽量在夜间行军。


白天行军时,军团分梯队行军,拉长队伍距离,让对手难以探清真正行军速度。


一旦被侦察机发现,全军立刻调转方向,假意向北运动。


与此同时,红九军团伪装成主力,大摇大摆向东北方向进军,按中央要求“在马鬃岭西北路上摆露天红标语,路侧放烟火扮炊烟,散消息,伪装成我军主力将在此地区诱敌向北出击而消灭之的模样”。


红九军团的军长是罗炳辉,政委何长工,他们的任务执行得非常棒——东进到白腊坎一带时,假意派部队调查经湄潭和凤岗去湘西北的路线,并且“不小心”被国民党知晓,蒋介石心中犯疑,红军莫不是要东渡回湘西,再次与红二六军团汇合?而后九军团却又北上进攻国军,一副要杀回长江边的架势,持续吸引注意,总而言之十分抢戏。


3月28日,正当国民党部分全部目光都盯在北上的红九军团的时候,红军真正的主力悄悄穿越了仁怀到遵义间的封锁线,而后急速南下向乌江方向前进。


蒋介石这才惊觉——上当了,原来这里还有一支红军!但他依然不敢确定究竟哪个是主力,因此不敢动黔北堵截红九军团的部队,于是急令孙渡带领滇军从云贵边界赶来。但是当时的蒋介石还根本没想到红军那么大胆,知道3月30日红军来到乌江边,他都以为红军目的在于黔西(见地图),而并不认为红军是想南渡乌江进军贵阳。


3月31日,红军南渡乌江,打出口号“打到贵阳去,活捉蒋介石”。


凯申公这才惊出一身冷汗,再次急令孙渡飞速赶来救驾。


4月2日红军小部佯攻息烽,前锋却向贵阳东前进,成功避开滇军,又造成红军可能趁滇军调出云南空虚转而挺近云南的假象,令孙渡开始犹疑不决进退两难。


4月5日,红军已然兵临贵阳城下,蒋介石惊出第二身冷汗。然而,红军一边佯装准备攻城,另一边却派一小部东渡清水江,佯攻瓮安,仿佛要回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汇合。


凯申公摸不着头脑,只好做了三手准备,一方面再次急令正在犹疑的孙渡部赶紧入驻贵阳,另一方面叫湖南的部队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堵截红军,最后做最坏打算,命令警卫“挑选20名忠实可靠的向导,预备12匹好马、2乘小轿到行营听用,越快越好”。


此时,红军确定下一步目标——挺进云南。然而此时虽然云南兵力空虚,但敌我距离太近,若贸然行军,一旦出现阻碍滇军极有可能追上红军进行战斗。


必须把滇军调出贵阳城,离云南越远越好。还得继续演戏!


滇军入驻贵阳后,红军佯装攻城几次,又佯装攻城失败,而后佯装无奈之下放弃攻城,最后佯装再次东渡清水河,与红二六军团汇合。


孙渡果然被骗,以为红军攻城失败军心大乱,再加上要渡河,可以尾随红军趁其渡河期间展开进攻,捡个大便宜。于是他主动请命蒋介石,获准。


出兵后发现,特么又被骗了,红军渡河只是一小部的佯攻,真正的主力走了一半就开始掉头转向贵阳,正碰上孙渡的追击部队,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混乱中险些被捉。


孙渡还惊魂未定,身在贵阳的蒋介石又惊出第三身冷汗,他万万没想到红军竟然再次兵临贵阳。


然而,这冷汗还没来得及擦干凯申公就发现,叒被骗了,这次攻城竟然叒是佯攻,真正的红军主力已经绕过贵阳,急速向西南行军,转而向云南方向去了。


user avatar   midair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男女老幼三万入川黔,大小百余战。官军五十万众,竟不能挡。”

听起来就像夸张的龙傲天小说也不敢轻易写出的情节。


user avatar   huang-mao-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牛逼的演员啊,你说这长征都能说是演员那我只能形容说这种屁话的人是屁股长脑袋上了。


user avatar   zhang-yi-tao-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泽东问医生王斌:“周恩来是否已脱离危险?”王斌说:“以现在的条件,总政委不可能救治的,现在不能说脱离危险,只能说有一线希望,可能出现奇迹”。这是1935年8月长征路上,周恩来得了肝脓肿昏迷不醒,在缺医少药情况下奇迹般苏醒后,毛泽东与医生的对话。

总政委就是周恩来。尽管周恩来于1935年7月18日把红军总政委一职让给了张国焘,但有人还是习惯称周恩来为总政委或周副主席!

当时周恩来跟随党中央在右路军北上,为照顾总参谋长刘伯承眼晴(因伤只剩一只眼),周恩来承担了军委接收各部电报、路线观察分析等各项工作,以及请示毛主席研究决定后起草电报,下达任务等。

由于积劳成疾,最初误诊为疟疾的周恩来体温迅速由38摄氏度升到了40摄氏度,且全身发黄,昏迷不醒,腹泻不断,经医生检查发现大便中有阿米巴原虫。

在王斌、李治等多位医生的诊断下,确定周恩来患得是肝炎,但因缺医少药,已发展为阿米巴肝脓肿。当时红军医药条件极差,无法消毒,不可能进行穿刺或手术排脓。如果肝脓肿破裂到达胸腔或腹腔,将变成化脓性胸膜炎或腹膜炎,危及生命。

由于周恩来神志不清,昏迷不醒,党中央决定把在长征刚开始时,因患肺结核而留在“干部休养连”行动的邓颖超接来照顾周恩来。邓颖超看到周恩来面色蜡黄,呼吸微弱,人事不省,痛心不已,不停呼唤着丈夫:“恩来,你醒醒啊,我是小超”。周恩来当时长及胸口的胡须在爱人悲泣的轻轻摇动下颤抖着,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泪如雨下。

毛泽东安慰道:“你放心,我们会尽全力抢救恩来同志”。邓颖超含泪说:“恩来太累了,他要休息,但愿马克思在天之灵保佑他。”

由于没有条件手术治疗,医生只能采取保守疗法,让警卫班的同志到60里外的雪山上取来冰块放到周恩来肝区上面冷敷,以便阻止肝脓肿不至于向胸腹部发展。警卫班的同志一个又一个轮流取来冰块,希望能有所好转。随着冰块的冷冻,周恩来抽动着身体不时发出呻吟。邓颖超则一声声呼唤着,但始终没听到周恩来的回应。

8月11日,周恩来身上出现痉挛,邓颖超和医生把他扶起来排便,终于排出了半盆绿色的脓水来,苍天保佑,周恩来开始苏醒了过来,身上的烧也逐渐退了下来。睁开眼睛后,当周恩来看到邓颖超在身旁,惊讶道:“是你?小超。”邓颖超泪如泉涌,紧紧握着丈夫的手说:“是我,恩来”。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们得知周恩来醒来后,纷纷来看望,向医生询问病情。

此时,尽管已经苏醒,但周恩来身体极度虚弱,进食困难,根本无法行走。红军马上要开始过草地,毛泽东要求一定要把周恩来送出草地。彭德怀果断决定,从运送迫击炮的战士中抽调担架队,告诉大家:“宁可损失大炮,也要把周副主席抬出去。”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担任了担架队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主动加入,和战士们一起给周恩来抬担架。

6天6夜的艰难行军,大家顶风冒雪、互相扶持终于将病重的周恩来抬出了草地。在这次过草地的艰难行军中,据后来三军团沿途埋尸的统计,一军团掉队、落伍和牺牲的战士达400人以上。

长征路上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据战士们回忆,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越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如不抢救会被污泥吞噬;二怕下雨;三怕过河。 据黄克诚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趟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

除此之外还有“食难”。红军过草地前准备的青稞麦炒面,要用水煮着吃,没水干吃会很难受,且口渴难熬。遇上下雨,炒面被淋湿就成了疙瘩,再用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就这也不够吃。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红军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

这样的条件,即使一个人过草地也十分艰难,何况担架队还要抬着周恩来前进。但所有担架队成员毫无怨言,大家知道,周恩来为我党我军任怨任怨工作,他对每一个人都特别关心,照顾的周到细致。所以从医生、警卫战士到担架队成员都在尽心竭力照顾他。

周恩来也深深被这种患难与共、生死考验中产生的战友情所打动。1954年,当杨立三病逝后,周恩来不顾劝阻,年近6旬依然以一国总理的身份亲自为杨立三抬棺送葬。

在经历了这段艰难的岁月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更加成熟和坚韧不拔,并带领全国人民,以无畏的勇气,不屈的意志,战胜了一切困难,成为新中国的开拓者。


user avatar   da-qing-er-chen-hong-cheng-c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罗琳对于金妮的着墨比较少,感觉就是第六部强拎出来凑数的…

看一下每一部对于金妮的描写

魔法石

金妮在国王十字车站登场,表达了一个小粉丝对于哈利的崇拜。这个时候觉得还蛮可爱的。

密室

金妮被描写成自尊心强,有点小内向,容易被忽悠,还有点笨的女孩。最后被带进了密室,哈利将她救出,还被蛇怪咬了。这一部中,金妮被带进密室之前,书中对于金妮的描写极少。我们只是事后知道金妮是在丽痕书店被卢修斯坑了,然后就被抓密室了。我们对于金妮在整个过程中的故事和心情一无所知。金妮感觉跟道具差不多。

阿兹卡班的囚徒

如果我没记错,这一部金妮好像没有出现。如果说罗琳一开始就想好了金妮要跟哈利在一起,经过了第二部的英雄救美,第三部多给金妮一些笔墨不是更加顺畅吗?而第三部初登场的角色是秋张。这样一来,金妮更像道具了…

火焰杯

金妮出现在哈利和罗恩想找舞伴,但是她已经答应纳威了。从这一部开始,金妮开始变酷。我认为作者是准备提升她得戏份,也许会配给纳威之类的,那是还不一定是哈利。

凤凰社

金妮戏份变多。引荐了卢娜给三人组。各种换男朋友。加入DA。一起去了神秘事务所。这一部,金妮的人设变成了,善良,聪明,有个性,万人迷。讲真,这个弯转的太急了…毕竟在这之前金妮的情况基本都是一两笔带过。我们很难对她产生感情。在这一部,金妮的性格描写都比较符号化,远没有卢娜立体。而且卢娜跟哈利的精神交流非常多。我记得那个时候,哈利女朋友呼声最高的是卢娜。

混血王子

金妮告诉我们她之所以一直换男友是为了引起哈利的注意……这不是渣女么……迪安招谁惹谁了……金妮更不招人喜欢了…然而这一次居然没有分手,就这么一直在一起了……

卢娜那么懂哈利,赫敏陪了哈利那么多年,然而哈利居然跟金妮了?而且一开始还是哈利突然发现金妮变好看了,突然嫉妒迪安了。纯肉欲啊…跟哈利波特全书的风格不一样啊…

死亡圣器

一开始,哈利要走,金妮表达了支持。我觉得这是罗琳想要表达金妮比秋张更懂哈利吧。但是只是几段文字,怎么能扭转读者过去6本书的印象呢。怎么看都是临时硬凑的啊…

我们看着长大的哈利突然跟一个我们都不咋熟的人突然在一起。能喜欢才奇了怪了。


user avatar   zhenshuo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罗琳对于金妮的着墨比较少,感觉就是第六部强拎出来凑数的…

看一下每一部对于金妮的描写

魔法石

金妮在国王十字车站登场,表达了一个小粉丝对于哈利的崇拜。这个时候觉得还蛮可爱的。

密室

金妮被描写成自尊心强,有点小内向,容易被忽悠,还有点笨的女孩。最后被带进了密室,哈利将她救出,还被蛇怪咬了。这一部中,金妮被带进密室之前,书中对于金妮的描写极少。我们只是事后知道金妮是在丽痕书店被卢修斯坑了,然后就被抓密室了。我们对于金妮在整个过程中的故事和心情一无所知。金妮感觉跟道具差不多。

阿兹卡班的囚徒

如果我没记错,这一部金妮好像没有出现。如果说罗琳一开始就想好了金妮要跟哈利在一起,经过了第二部的英雄救美,第三部多给金妮一些笔墨不是更加顺畅吗?而第三部初登场的角色是秋张。这样一来,金妮更像道具了…

火焰杯

金妮出现在哈利和罗恩想找舞伴,但是她已经答应纳威了。从这一部开始,金妮开始变酷。我认为作者是准备提升她得戏份,也许会配给纳威之类的,那是还不一定是哈利。

凤凰社

金妮戏份变多。引荐了卢娜给三人组。各种换男朋友。加入DA。一起去了神秘事务所。这一部,金妮的人设变成了,善良,聪明,有个性,万人迷。讲真,这个弯转的太急了…毕竟在这之前金妮的情况基本都是一两笔带过。我们很难对她产生感情。在这一部,金妮的性格描写都比较符号化,远没有卢娜立体。而且卢娜跟哈利的精神交流非常多。我记得那个时候,哈利女朋友呼声最高的是卢娜。

混血王子

金妮告诉我们她之所以一直换男友是为了引起哈利的注意……这不是渣女么……迪安招谁惹谁了……金妮更不招人喜欢了…然而这一次居然没有分手,就这么一直在一起了……

卢娜那么懂哈利,赫敏陪了哈利那么多年,然而哈利居然跟金妮了?而且一开始还是哈利突然发现金妮变好看了,突然嫉妒迪安了。纯肉欲啊…跟哈利波特全书的风格不一样啊…

死亡圣器

一开始,哈利要走,金妮表达了支持。我觉得这是罗琳想要表达金妮比秋张更懂哈利吧。但是只是几段文字,怎么能扭转读者过去6本书的印象呢。怎么看都是临时硬凑的啊…

我们看着长大的哈利突然跟一个我们都不咋熟的人突然在一起。能喜欢才奇了怪了。




     

相关话题

  历史中有哪些很玛丽苏,杰克苏式的人或者是事件?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乌龙事件? 
  研究史前文化时期的历史研究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书籍和值得关注的学者吗? 
  怎么把大学宿舍装修成阎锡山时期风格? 
  禅让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国民党是不是苏联扶植起来的? 
  如何评价萨镇冰? 
  抗击伪军算不算抗日贡献? 
  为何有人开始认为南北朝的后三国时代精彩程度不亚于隋末唐初? 
  桑弘羊之问真的无解嘛? 

前一个讨论
大家穿越回去会脱引而出吗?
下一个讨论
王尼玛究竟长什么样啊?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