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看大家对商誉是什么答得这么起劲,我就分两步来答这个问题。
一、商誉是什么?
商誉其实是商业的大胆和会计的谨慎之间的一个鸿沟。如果说会计是描述商业的语言,那么商誉就是商业中会计无法理解和表达的部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
目前阶段的会计,对记录商业行为的要求是已发生(既成事实)和可计量(可用确定的金额表达)。纵然会计中已经引入了许多现代金融技术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但商誉却一直处于会计的理解之外。打个比方,一家净资产为1亿的公司,却花了5亿的代价买下来,这之间的差额4个亿究竟是什么,会计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为了缩小这高达4个亿的“看不懂”的东西,会计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即合并的公司的净资产需要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重估这1个亿的净资产,比如重估为1.5亿。但这依旧是在既有的会计记录范畴之内的修订,仍然留下了3.5亿的差额。
会计是谨慎的,对资产的确认要求“权利金”三项,即拥有所有权、能带来未来利益、金额可计量。被收购企业中,能够满足这三项要求的只包含其净资产。也就是说,会计能理解的企业价值,只有这家企业的净资产,充其量是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商业对企业价值的认识,就宽泛的多。以现代金融的观点,企业价值的基本模型是预期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跟会计上的净资产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前者是基于未来的预测,后者是基于过去信息的汇总,或者过去的事实在当下情况的信息汇总。二者根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看待问题,没法沟通。
商誉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保留了会计对商业记录的原则,一切净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可以沿用;另一方面承认了商业行为的合理性,承认了被收购企业的商业价值。
所以你看,会计很巧妙的把自己对商业无法理解的部分扔进了一个叫“商誉”的东西里面。
二、商誉需要抹平吗?
诚然,如各位所说,商誉的后续计量需要定期进行减值测试。这其实也是会计努力在自己的范畴之内理解商业问题。原理也是利用金融知识对企业价值进行测算,对减值部分予以确认。
但是呢,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商誉产生于会计和商业的差异。会计是客观的,商业却是主观的,这个的结果导致商誉其实也是受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商誉其实是可以被用作“垃圾桶”的,即有比较大的操纵的空间。
既然可以操纵,那么对商誉的计量就可以朝着符合管理层目标的方向努力。对于比较普遍的情况来讲,企业是期望报表上有比较多的利润的。而商誉的减值通常会严重影响利润。因此,一般在连续管理层的公司中,商誉减值基本不会发生,除非市场环境发生了严重变化,不得不对商誉进行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