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在很多领域都要求自主研发? 第1页

     

user avatar   yinglaot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很多领域,特别是高科技和精密机械特殊材料等等领域,都是西方垄断地位。

而我们并不在西方文明的体系内。

既然不在别人的体系内,那么想禁运你就禁运你,想什么价给你就什么价给你,你不自己搞难道跪下去舔?

并且中国的特殊情况决定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加入西方主导的文明体系。

一个国家几千年来都是这个世界的扛把子,只不过拉了几百年痢疾,身子骨有点软,但好歹现在正在恢复中——你让这样一个国家去跪舔,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呐!

所以咯,就自己搞嘛。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制造业。

某型号机床,用于钛合金叶轮盘一体化成形技术,7轴联动机床铣到差不多进入ECM机床,加工效率比全部用铣削加工高了7倍。

全球范围对中国禁运可以做叶轮盘的机床设备。

就算从俄罗斯买到了材料你也不能加工。

从国外买类似的、不禁运的,1500万,欧元,一台。还给你加一个GPS定位和一个监控器,不能移动不能加工指定产品以外的东西。

后来想办法“国产化”了,就是买了国外企业、中国建厂、被收购厂商到中国生产。

嗯,还卖1500万欧,不过没关税没禁运没GPS没监控器,服务一流随叫随到。

毕竟买企业也要花钱的嘛,虽然钱是国家“借”的。

这是解决“有”和“无”的问题。

还有就是解决成本问题。

机器人,国内前几年最热的行业之一。

但减速机,掌握在日本哈莫尼克、帝人等少数企业手里。

中国企业艰苦公关,863计划专项。

搞出来了。

帝人直接把给中国厂家的某型号减速机,从8000降低到了3500。

中国一年生产超过15万台各类工业机器人,差不多30多万套减速机。

国产的减速机市场份额大概只有2到3成,但 差不多的质量,日本供应商已经开始大幅度降价试图扼杀国产在摇篮了。

面板,当年在国*办的忽悠下,寄希望于台湾供应商,结果被一刀斩。

然后被韩国人和台湾人开始割韭菜。

忍痛投资京东方,虽然落后1-2代,但只要我们持续投资,那韩国台湾的面板厂商就必须要在国产的出来后马上降价。

每年200-500亿的投资,带来的是国产电视机每年上千亿的采购成本下降。

这是解决“定价话语权”的问题。

热能动力发电设备,基础工业,国计民生必须产品。

80年代时候国内产品傻大笨粗,热效率低下、污染严重。

90年代开始追随国外先进技术改进,部分企业开始出口。

加入世贸后通过国际分工逐步掌握国际先进制造技术,逐步开始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

2010年后开始开发出全球领先的设备。

现在以哈锅炉、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为代表的企业,已经把发电设备顶到了中国出口商品第二大品类的名次,超临界发电机组等先进设备以逐步成为主力出口商品。

这样的设备出口,带来的不仅是设备、还有服务、工程承包等一系列的额外业务,我们也已经像当年的阿尔斯通、西门子一样,成为了“外方专家”,享受着当地最好的待遇。

这是解决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地位的问题。

为何欧美国家的很多中产,一年工作180天,7-8月去休假,可以开着小汽车、拖着房车帆船摩托车到地中海等度假胜地休息?为何他们可以出国到客户现场从出门开始算时间、飞机坐商务舱、到了地方住五星酒店?为何他们福利优渥、待遇稳定?

因为他们在产业链的上游,他们掌握着众多行业的定价权、标准制定权,他们可以决定企业赚多少,他们可以决定你的生产力。

这就是产业霸权和技术垄断。

为何中国在很多领域要自主研发???

因为我们也想让13亿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13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无法阻拦的!

但英美列强愿意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么?

2012年奥巴马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针对中国想要在“用足机遇”之后转变发展方式、让中国人民也过上富裕生活的历史选择,发出了极其恐怖的严厉警告。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

这就是赤裸裸的殖民主义者的心态。

我们不想做猪猡,我们不想做努力,我们不想一直熬在血汗工厂里为英美日韩资本家打工!

我们想去华为做研发工程师,我们不要去富士康做质检员张全蛋!

我们想去乐高水平的中国玩具企业做设计师,我们不要去永康五金工厂做出口玩具组装!

我们想去帝人水平的中国减速机企业做测试工程师,我们不要去压铸工厂里搬运翻砂铸造的零件!

我们想去利达水平的纺机公司做月薪3万的零部件采购经理,我们不要去台湾人开的纺织厂里面做12小时一班的接线工人!

我们想去做鸿蒙的开源系统工程师,我们不要去韩国人开的接插件公司做没有安全防护的锡焊工人!

我们想去做卡特彼勒水平的中国工程机械公司做操作培训员,我们不要去非洲山沟沟里挖基坑!

为什么我们要自主研发?

因为对手是不会主动给你机会让你壮大的!只有自主研发,控制住核心技术,才能逐步往上游产业链进攻。

只有占领了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的地方,我们才能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user avatar   minamoto-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有十四亿人,而全世界的发达国家也才十亿人口。

如果你不在原来的领域抢别人饭碗,这意味着你要在重新创造相当于原来所有发达国家的产业规模的新的产业,才能够使你的人民过上和他们一样的生活。

工业文明之后几乎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是在这些国家中取得的,中国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等于是重新创造了一个人类文明。

我不认为中国能在短短几十不过上百年的时间里做到这个。

人类的想象力终究是匮乏的,你无法再造一个人类文明,就只能在别人的领域里当“发达国家粉碎机”,把别人拉下水,才能赶上别人了。

一项技术,最大的秘密就是它能被人类掌握。

在第一个人发明无线电之前,很少有人能想到手机能够被发明,人类能够在千里之外通话。

而一旦有人发明了,那么其他人就算没有这个人帮助,也能很快自己造出来,美国造出了原子弹,不过几年苏联就造出来了,我国就造出来了,而在那之前几十年都造不出来。

原子弹最大的秘密就是它能被造出来。

换做其他行业也是此理,你一旦知道别人能造出某样,他就是保密做得再好,其他人也很快能自己造出来,这比自己再单独发明一个东西容易多了。

所以中国为什么要在很多领域都要求自主研发?政府就是不这么要求,中国很多企业都会去干这件事,因为抢别人的饭碗比自己重新发明一个容易太多,为了更多利润和经济增长,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一个别人已经取得成功的领域里搞自主研发,而不是去全然未知的星辰大海里摸奖。

众所周知,日本人很擅长改进,但不擅长原创,德国人发明汽车可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日本人只需要在他们的基础上改进一下引擎,就可以抢走他们的市场了。

中国要迅速崛起,这也是最简单的捷径。


user avatar   peng-yu-f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西方国家同属一个阵营。

这里的“西方”指的是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国。在他们内部,人员、技术、物资的流通是非常通畅的,但是对中国,他们持续进行技术封锁。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公开对媒体说,中国人想要过上美国人那样的生活,这将是全世界的灾难。2008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说,中国人要喝牛奶,要一天吃三顿饭,这将严重破坏全球环境(更正一下,有知友指出,三顿饭说的是印度,喝牛奶说的才是中国。但是,这其实并不影响我的观点,总之在他们眼里,非白人其实都不算人)。

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是一致的,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走上全球价值链的上层。他们更不希望看到中国人都过上富裕生活,这会让高傲了一百多年的西方老爷们心里憋屈。他们会不惜一切打压中国的技术进步。

中国坚持自主研发,其实是迫不得已。

你想和人家天下大同,他却不这么想。


统一回复一下大家的评论:

很多知友实际上落入了西方的话术圈套,似乎全球的资源只有那么多,如果中国人用多了就是世界的灾难。但是首先大家需要知道,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是没有所谓的“资源”的。让“资源”成为资源的,是人类的劳动。人类的劳动让土地上长出粮食,人类的劳动把沙子变成芯片,人类的劳动凭空创造出电影、电视、歌曲、游戏、文学、艺术等等。人类的科技进步不断的让更多的东西变成可以被我们利用的资源,哪怕这些资源不断的消耗,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地球上能源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可是人类利用的能量还不到太阳功率的二十亿亿分之一,现在就讲能源危机是不是太杞人忧天了呢?

人类确实使用了一些矿产资源,但是这些资源都仅仅来自浅层地壳的极小一部分区域,深层地壳与广大的地幔、地核还完全没有开发。这些地方蕴藏的资源总量比我们探明的矿产总量最少要多出五个数量级。现在讲资源危机,是不是太鼠目寸光了呢?

中古时代,世界上只有不到十亿人,可是大多数人都缺吃少穿,挣扎在死亡线上。现在,全世界的粮食和纺织品产量足以养活一百亿人,让他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人类的劳动效率提高了。中国人如果富裕起来,虽然会消耗一部分资源,但是会创造出更多的资源。

美国之所以拿资源说事儿,无非是在西方世界的平民中制造焦虑,形成一个全世界围堵中国的氛围。其目的是阻止中国崛起,阻止中国分薄美国的全球主导权。因为只要这个主导权在美国手里,以后人类无论取得多大的进步,获得多大的收益,美国都要拿走最大的一块。这才是奥巴马那番话的真正意义。


user avatar   xie-chang-s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领导讲的一个段子,不知道是不是真事。当初太行刚出来,可靠性还不是很高,出过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军队在爆兵,轻重战斗机都需要发动机,只好找俄国人买。这种情况肯定是不便宜的,商量商量价钱吧,老毛子就说了“你牛逼别跟我买,你咋不用太行呢”。可以想象军方的领导的愤怒,各级干部会向下传达一直传达到我们小兵兵这层。

所以我们这行应该是自主创新教原教旨主义最猖獗的圈子了吧。


user avatar   tsingr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大国,需求量大,不自主研发不行。

别的领域不谈,我提一下我经历的几个事情:

1、最早的中间件产品,没有开源产品和国产之前,ibm等公司的产品价格是几十万到上百万一套。开源产品和国产产品出现后,降到了几万到十几万。我是2000年在香港联想做开发的时候,也算是国内几乎最早用到ibm websphere中间件的程序员。

2、数据库,因为开源的一直性能极差,oracle的价格是按照用户许可加cpu核心数进行计算的,价格就不用说了,几十万到上百万。看看最近几年的价格,就知道对比了。

3、光刻机,嗯,国产的还没有出来,所以,都不卖给你。

4、pc操作系统,曾经的windows在美国是几十美元,到了中国是1499,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也不应该超过800人民币,结果呢,唉,各种受制于人,所谓的免费,不过是为了后面对企业索取高额赔偿,如果他们当时定价是美国的同类价格,我相信不会有那么多的盗版用户。

5、手机操作系统,google曾经宣布考虑不给华为新手机授权,不给授权,就是多少钱都没用。唉。等着看结果吧。


user avatar   asdfkjasdfhwerqw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拿事实来说话。

这几个月有个公众号文章“中国被卡脖子的34项关键技术”,锂电池微孔隔膜赫然在列。

讲实话,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2008-2009年左右,中国就已经突破了微孔隔膜技术,现在不但没人能卡我的脖子,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微孔隔膜供应要仰赖中国。

这就是自主研发的力量。

大家都知道现在搞新能源汽车要用到锂离子动力电池。

锂电池的主要构成分四部分: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

其中隔膜叫做微孔隔膜,主要作用是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短路,是电池的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

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锂电池的隔膜要保证以下性能:

一、具有电子绝缘性,保证正负极的机械隔离。

二、有一定的孔径和孔隙率,保证低的电阻和高的离子电导率,对锂离子有很好的透过性。

三、由于电解质的溶剂为强极性的有机化合物,隔膜必须耐电解液腐蚀,有足够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

四、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好并具有足够的吸液保湿能力。

五、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包括穿刺强度、拉伸强度等,但厚度尽可能小。

六、空间稳定性和平整性好。

七、热稳定性和自动关断保护性能好。动力电池对隔膜的要求更高,通常采用复合膜。


有这么高的性能要求,锂电池隔膜的技术工艺要求特别高,厚度以微米计,孔隙以纳米计,还要均匀,有很好的耐受性。


这样的东西,往前上溯十年,再往前,中国是做不出来的。


那时候生产电池,就要进口隔膜,从日本进口。


价格是40美元/平方米。要提前45天打款给日本公司,之后要接受严格的审查。审查通过后,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交货期,何时交货,何时到货,看日本厂家按客户重要性排。大多数时候中国企业排在后面。


如果按照这个价格,这个交货期来生产电池。中国别说发展电动汽车,就算能及时生产出来,价格也会高到根本没人买。


更何况这样的关键材料掌握在别国的手里,别人看到你的产业发展好了,随时一挥手说不给你供货了,你整个产业都趴下了。


所以,2006年开始,中国人就自己搞这个了,2009年,中国推出“十城千辆”政策,开始大规模推广新能源车的时候,这个技术与材料已经准备就绪了。


这才有了后来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才有了现在进入世界前三的国际地位。


再来看看现在锂电池隔膜价格

技术工艺最高的湿法膜,国产能做到一块五一平米,进口价格也被直接拉下来了,只有5块5一平,比10年前足足降低了50倍。国产价格甚至是十年前进口间隔的1/180。


正是因为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才能这么快把价格降下来,才能有亲民的电动汽车,才能有信心到2014年新能源汽车降低到和燃油车差不多的价格,才能真做出来,不用依赖海外石油的电动汽车。才能保证不论和平还是战争,你家里开的小轿车或是军队用的战车,只要本地供应能源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这就是自主的意义。

正因为这份功劳,首个突破国产微孔隔膜技术的星源材质公司董事长——陈秀峰,被业内尊称为“膜法师”。


以下是陈秀峰突破微孔隔膜技术的故事——


“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成功,我们没有想过失败的问题,如果有过这个想法,我可能早就大退堂鼓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确实太难了。”

把时钟拨回到2000年,陈秀峰正在经营自己创立的贸易公司,这已经是他的第三份工作。1988年大学毕业时,陈秀峰被分配到蛇口海上世界,拿着每个月500港币的工资,是内地工作同学工资收入的近10倍。1991年看银行“有房子分”,他又通过考试进了银行。

1997年,不安分的陈秀峰决定创业,和哥哥陈良成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和当时大多数贸易公司一样,从事电子元器件、布匹等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虽然不算轻松但也称得上是财源广进,两兄弟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就在2000年,有人来找陈秀峰,希望进口一样新奇的玩意儿——隔膜。当初国内听说过隔膜的人少之又少,从事相关产业的更是凤毛麟角。陈秀峰起初不以为意,贸易公司的生意本来就是五花八门。然而当他找到供货商,略作接触之后,却大吃一惊。

当时全世界的隔膜生产都掌握在日本和美国的三家公司手里。陈秀峰找到的日本公司,听说是中国公司要买隔膜,便首先声明要先款后货,并要提前45天,将货款打到其公司账户上,再慢慢等待发货。此外,还要审查购买公司的资质,因为隔膜可以被广泛用于导弹、潜艇、鱼雷的电池上,如果对方判定陈秀峰的客户“有用于军事目的的可能”,可以随时终止合租。

陈秀峰还了解到,隔膜的原料PP、PE等,价格大概只要2万元一吨,而制成隔膜成品,价格超过300万元一吨!150倍的利润,陈秀峰之前多的电子器件、布匹生意跟隔膜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一边是国内产业受制于人的现状,一边是丰厚的利润吸引,几次生意往来之后,陈秀峰决定,自己干!一定要在隔膜行业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于隔膜的制备,当时全世界都没有一份公开资料,陈秀峰只能另辟蹊径。作为四川人,他找到了“乡党”四川大学,川大的高分子研究当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陈秀峰押上自己多贸易赚来的全部身价,又凭借自己过去做贸易,乃至在银行工作的老关系到处找贷款,拉投资。

“我毕竟是银行出身,对于贷款的一套流程比较熟悉,对金融业务都很了解,融资渠道相对多一些。而且一旦投入市场,回报是非常丰厚的。”尽管如此,陈秀峰也没想到,大家等待隔膜的回报等了整整七年。

尽管有四川大学的科研团队助阵,隔膜的技术壁垒依然不容易打破。之前贸易接触的日本隔膜公司认为这是国家级别的机密技术,绝不对外扩散。陈秀峰和团队从原料配方、工艺技术到设备设计全部从零开始。掌握隔膜的制备原理后,他们自己设计设备——因为市场上根本不会有隔膜制备设备出售——设计完成后找国外厂家代工。

2006年,星源材质终于掌握了湿法隔膜的制备技术,但由于湿法隔膜工艺特殊,整个深圳都找不到专用厂房。陈秀峰一咬牙,开弓没有回头箭,继续干湿法。

拿着风投的4000万,2008年,陈秀峰租了厂房,开建了两条干法生产线。当年8月18日,第一卷干法制备的隔膜下线,这也是中国自产的第一卷隔膜。尽管技术指标、外观等方面与国外产品仍有差距,但这意味着隔膜制备的壁垒已经被突破。接下来的优化及其顺利,2009年3月,星源材质生产的隔膜正式投放市场,经过7年的努力,陈秀峰终于在隔膜领域站到一席之地。

“很快可能日本、美国的企业要逐步退出这个领域,他们在技术上垄断时时可以赚取暴利的,我们掌握这个技术后,他们就逐渐没有竞争力了。”

2009年,当星源材质的隔膜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大家都还没意识到整个行业会发生怎样的巨变。而今天,想知道陈秀峰的“膜法”有多强大吗?到全世界隔膜市场区看一看,有40%隔膜铲自中国,其中星源材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由于此前隔膜贸易的积累,陈秀峰很快打开市场。先是中航锂电,随后进入比亚迪,大客户的口碑效应立竿见影。2013年,星源材质出口韩国LG化学——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厂商,实现中国隔膜出口零突破。与此同时,星源材质的产能也迅速扩张,2010年公司建成华南基地,整个产能迅速转化为市场份额,销售、利润飞速增长。

LG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厂商,此前使用的一直是美国产品。2012年前后LG和供货商发生了诉讼纠纷,开始寻找新的隔膜供应商,这时陈秀峰的星源材质出现在了他们的视野内。

星源材质的华南基地规模、管理水平、产品品质都达到国际级水平,在强度等指标上甚至超过同类产品,同时还有价格优势。这一单直接奠定了星源材质的市场地位,如今LG的动力电池隔膜100%采用星源材质的产品,也是星源材质的第一大客户。

“汽车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化石能源总是要枯竭的,石油肯定要用完的,而且也不环保,所以当时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肯定是一个产业发展方向。”

动力电池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变得炙手可热,从比亚迪、北汽以及一众互联网汽车创业公司司,各个号称自己有了最独特、最有效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解决方案,就连中关村的扫地阿姨都知道“18650”电池能让汽车跑起来。然而,鲜有人知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里,最主要的部件就是隔膜。

如今,星源材质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占据20%-25%的份额,根据日本B3报告,2016年星源材质在全球动力电池隔膜中占有率可达到将近10%。LG、天津力神、比亚迪、国轩高科、万象、亿纬锂能等上市公司和国内各大动力电池生产商都是星源材质的主要客户,这些客户也在迫切地督促着陈秀峰扩大产能。

”中国在材料领域这一块,目前在全球叫得响的企业基本没有。所以我觉得,这块星源材质应该可以去尝试一下,可以去努力发展一下。“

——来源:《约见资本人 58家上市公司创始人亲述创业之路》

作者:全景商学院


更多新能源汽车行业故事,请参看


user avatar   fa-chai-shang-xin-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50年8月23日,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波尔(Dan AbelKimball)打电话给司法部,让他们设法阻止一个39岁的年轻外籍教授回国。事关重大,当天下午,这名教授就在洛杉矶机场被移民局拦截,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软禁生涯。

这位教授来自中国,名叫钱学森。此前,他在麻省理工修完硕士,又在加州理工攻读博士,师从力学大师冯.卡门,35岁就成为麻省理工的终身教授。然而,钱学森的厉害之处远不只这些。

1936年,25岁的钱学森和其他四位同学在加州理工创立了“火箭俱乐部”,没事在学校发射火箭玩。俱乐部随后发展成了如今NASA旗下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后来,钱学森在美国一度拥有最高级别的安全通行证、参与包括曼哈顿计划的绝密军事项目研究,在五角大楼出入自由,时间达8年之久。34岁时,他带着美军上校军衔,赶赴德国提审自己的“师祖”普朗特和“火箭之王”冯·布劳恩,而正是布劳恩主持设计的V1和V2火箭,在二战时让英国人闻之色变。因此,在金波尔眼中,钱学森一个人“值3到5个师”[1]。

1950年,随着冷战的加剧和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政府开始加强对中国留学生的管控。开始还是制造一些麻烦,希望打消这些学子归国的念头。例如在8月31日驶向香港的“威尔逊总统号”上有包括“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核物理学家赵忠尧等128位留学生。美国政府先是在洛杉矶将赵忠尧随身携带的资料扣留,随后又指使日本政府在横滨将他直接拘留[2]。然而,美国政府发现这种手段根本不奏效,中国留学生还是受到感召,想尽各种办法,甚至不惜取道英国、印度回国。1951年10月,美国司法部移民局干脆直接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境。对刚毕业的留学生都严防死守,更何况掌握核心机密的钱学森?

时间一晃就是5年,1955年,朝鲜战争已经结束一年多。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下,留学生开始逐渐返回祖国。此时,美国国防部给艾森豪威尔写了一份报告,认为钱学森掌握的信息已经过时。随后的8月1日中美日内瓦会议,中国释放了11名美国飞行员。三天后,美国司法部签署文件,同意钱学森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终于踏上了开往祖国的轮船。

钱学森归国的一周年后,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告成立。当天,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钱学森带给国家的,不仅是火箭推进技术,而是科学发展方向的确立、体系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如同曼哈顿计划一样的现代大型科学工程管理方法。

1956年,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大年。1月,北京召开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周总理在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世界科学在最近二三十年中,有了特别巨大和迅速的进步,这些进步把我们抛在科学发展的后面很远。我们必须赶上这个世界先进科学水平。我们要记着,当我们向前赶的时候,别人也在继续迅速地前进。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个方面付出最紧张的劳动”[3]。12月,国家结合当时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为期十二年的《1956-1967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



人才的回流和“向科学进军”的决心让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国的科技开始有了起色,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因素——苏联的“156工程”援助。从1950年到1955年,中国与苏联政府通过多轮磋商,确立了钢铁、化工、矿业、电力电子、机械制造、轻工等共计162个重点工业项目,由苏联提供核心技术、设备和培训,帮助中国快速建立相关的工业体系。由于期间确立的项目数是156个,因此对华援助项目统称为“156工程”。

“156工程”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重点工业领域,苏联专家手把手教会了我们如何建立工业体系、如何进行技术攻关、如何进行生产管理,硬生生把一个毫无家底的农业国的工业基础拉高了一大截。根据李富春向中央的报告,第一、二批141个项目建成后,“中国的工业能力将大大增长”,在相关领域的生产能力增长“一倍以上”,“中国不仅将有自己的汽车工业和拖拉机工业,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工业产品将达到苏联‘一五计划’时的水平,接近或超过日本1937年的水平”[4]。

蜜月期总是短暂,1958年夏天,中苏之间因“长波电台”和“联合(潜艇)舰队”事件发生争执。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背信弃义,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决定自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单方面撕毁了对华援助合同。此时的“156工程”已建成133项,仅有17项正在建设中。真正的困难,在于当时的战略核心工程——原子弹。

由于核技术的战略重要性,苏联专家把相关的设备、资料全部带走,此时,中国的原子弹研究刚刚开始三年。苏联专家撤出后,什么都得自己来。所有人都憋了一口气,国家成立了专门的三机部(后改为二机部),调集了全国最顶尖的科技、工程人才,在困难时期优先保障基地的物资供应,甚至打算动用中央储备黄金来提供财力支撑。

二机部干脆把苏联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596”,以此鞭策自己。包括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程开甲等等科研人员,隐姓埋名,以实验室和大漠为家,开始了真正的科技长征。

在北京实验室,科研人员面对的是天量的计算。一个关键数据算一遍要有上万个节点,每个节点要解开五六个方程式。虽然当时国内已经有了104计算机,但资源有限,大量的计算还是要靠计算尺、手摇计算机和几百个算盘高手。计算人员都是三班倒,无眠无休,很多人连专门的办公桌都没有,需要几个人趴在一起。三个月时间,才能算出一个结果。

很多人干脆把数据默记在心,一遍一遍的演算。有一次程开甲把饭票递给师傅,说:“我给你这个数据,你验算一下。”还是排在他后面的邓稼先提醒了他:“老程,这儿是食堂!”

在西北大漠,几万人住在帐篷里,冬天冷得不得了,夏天热得不得了。戈壁滩经常刮7、8级大风,风沙大的时候帐篷直接被刮跑,大家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吃的、衣服、被子,冲出去只想抢回被吹飞的图纸。最艰苦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供应受到影响,很多人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水肿。基地没有水,汽车拉水要到几十公里外,每天一个人半脸盆水。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五年多,1964年10月16日,重达5吨的“596”被缓缓升到高达100米的起爆架上。15时,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划破了戈壁滩的寂静,腾空而起的橙黑色云团覆盖了人们的视线。大地好像裂开了一样,不断喷射云团,涌动的蘑菇云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成为平坦大漠上的一座丰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在后来的短短几年内,国内科研人员在“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的艰苦条件下,接连在有战略威慑力的技术上取得突破。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由导弹运载的原子弹成功爆炸,我国拥有了远程核打击能力;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如果说现代科学项目管理起源于“曼哈顿”工程,那么中国的现代科学项目就起源于“两弹一星”。它不仅让我们取得了战略自信,更成为突破西方科技封锁,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发端和典范。

苏联停止对华援助、撤出专家并不是新中国第一次遭受科技封锁。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个阵营进入了冷战时期。为了防止苏方发展高端武器,在美国提议下,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在内的十七个国家于1949年11月在巴黎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

三年后,由于美国对日本态度和亚洲形势的重新估量,巴统成立中国委员会,将中国列入了管制的范畴。被限制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共上万种产品。

巴统扇动了下翅膀,却使得新中国加速向苏联引进技术,推进了“156工程”。那些被禁运的高性能计算机,虽然使得参加“两弹一星”等工程的科研人员的工作量成指数增长,但却无形加深了他们对理论、数据的理解,培养了一丝不苟的态度,最终形成了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方法。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后,西欧国家随即陆续与中国建交。进入80年代中期后,巴统对中国先后放宽总计约48种技术产品出口审批程序。随后又决定对中国实行自由出口,审批权下放给各成员国,不再逐项报批。

这期间,国内开始大量引进国外设备和产线,其中不乏高端产品,但对核心技术,还是有一层玻璃墙挡着。以半导体生产线为例,1984年至1990年,中国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大学,总共从国外引进晶圆生产线达33条,按照每座300-600万美元估算,总计花费1.5亿美元左右。这33条晶圆生产线,大多是3英寸、4英寸的晶圆线。而1987年,日本研发的DRAM就已经采用了8英寸线。工艺的落后,显而易见。

后来,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禁止对华军售,巴统也随即终止对华放宽尖端技术产品出口计划。不过很快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巴统也名存实亡,最终在1994年4月1日正式解散。

可西方国家并没有留给我们多少窗口期。1996年7月,包括“巴统”17国在内的33个西方国家又签署了《瓦森纳协定》,对中国等国家实施军用、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的控制清单,包括电子器件、计算机、传感器、新材料等9大类高新技术被实施禁运。



瓦森纳协议


对比《国家中长期科学核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战略任务和《瓦森纳协议》的清单,可以发现,《瓦森纳协议》意在卡位关键领域,锁死我们未来的科技发展。在《纲要》中部署的11个重点领域的68项优先主题中,有9个重点领域的34项优先主题的相关研发重点,受到清单的出口限制;27项前沿技术的相关研发重点,有15项在清单的出口限制范围之内;民口13个重大专项,有9项受到出口限制[5]。

2013年上映的美国大片《地心引力》斩获了多项奥斯卡奖项,片中女主经过一系列磨难,最终通过“天宫”空间站和“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故事很对中国观众胃口。但背后,是NASA根据《瓦森纳协议》和“沃尔夫条款”禁止与中国一切形式的航天合作,中国航天员也因此一直无法进入国际空间站的现实。中美两国虽然在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科技合作比较活跃,但在关键的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合作几乎为零。

而在半导体领域,按照《瓦森纳协议》的规则,西方国家对中国半导体技术出口,基本按照“N-2”原则审批,即技术至少要落后两代。90年代,为了打造我国自己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建设“908”和“909”工程,建立了华晶、华虹两家国有半导体制造公司。华虹由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亲自挂帅,甚至动用了财政赤字。但最终,两家企业都受到了“瓦森纳”的出口限制,无法采购最先进的设备,导致产品工艺落后,附加值低,很快陷入亏损。

虽然《瓦森纳协议》试图在高技术领域锁死中国的发展,但西方可能已经忘了,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0年。GDP已经从1978年的3679亿元,飙升至1999年的90564亿元,再也不是那个弱不禁风的农业国。

巨轮一旦向前,便再也停不下来。

2001年,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中国成功加入世贸。凭借低廉的人力成本,中国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世界工厂。相应地,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在大体量基础上飞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接近30%。[6]

与四、五十年前不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要发展的高科技方向太多。好在,我们有钱了。中国研发经费逐年上涨,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9.59%。到了2017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国家,仅次于美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7万亿[7]。

由于在航天事业上的坚定投入, 2003年,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2011 年 11 月 3 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完成我国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任务,并进行了二次自动交会对接。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玉兔”号月球成功登月。NASA的禁令实际反向刺激了中国航天人,结成今日累累硕果。

在与市场接轨的领域,由于加入世贸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以前被封锁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成为了可能。在半导体领域,“908”、“909”工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直接影响了国内半导体发展的走向。后来上海市政府引进中芯国际时,就利用了张汝京的美籍身份和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资源,使得当时国内工艺制程从350nm直接跨越一代半跃升到到180nm。

借着巨大的投入、市场、资本和制度的逐渐加强和完善,中国拥有了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其他国家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在中国可能仅需要半天就能完成。在深潜探测、特高压输电、高速铁路、卫星导航、量子通信、核骤变控制等领域均走在了世界前列。

当然,科技自立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自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客观的评价,中国的工业门类虽然齐全,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在高端的制造领域,像顶尖的机床、光刻机、航空发动机、特效药、高速高精度测量仪器、特殊材料等领域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另外在软设计领域,像EDA工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仍存在空白。导致我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集成电路、高端设备和软件。

在这些领域,需要长期的理论和技术积淀。虽然目前国家的科技投入逐年增高,但中国目前的研发活动主要侧重于试验发展阶段(2015年占比达到84%),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比例合计仅16%。而美国则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相对投入更多资源,合计占比达到36%[8]。

在知识产权领域,虽然从2011年起,中国申请的专利数量就成为世界第一。但专利的授权转化率相对较低,同时还存在一些公司、高校、个人与职称、评奖相挂钩的功利型专利,对真正的技术保护和转化作用不大。

另一方面,过去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会眼睁睁看着我们一路高歌猛进的西方国家。2018年,美国已明确的把中国定位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随即展开了经贸、科技诸多领域的实质性策略,更有多家企业、高校、个人受到了封锁、禁运和制裁。中兴和华为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虽然跨过了千山万水,但仍道阻且长。

尾声

70年过去了,应对科技封锁并不是科幻故事里的“面壁计划”,把所有的策略都潜藏在心里,最后放出杀招。从苏联援助、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真正的面壁和突破,从来都是结合世界局势,坚定信念,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内部,科技自身的发展,需要人才、资本、市场和制度的保障,而这些保障的背后,则是一个自强、自立的国家。90年代初,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商讨辽宁舰前身瓦良格号的处置办法时,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洛夫感慨到:“航母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他。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不复存在了。”

历史总会重复,70多年前,钱学森、邓稼先、赵忠尧、华罗庚们的祖国科技梦和马卡洛夫的航母梦一样无从谈起,只能寄托在大洋彼岸。历史又不会简单地重复,后来,在新中国的感召下,“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9],他们纷纷归国,在艰苦的岁月,铸就了一段辉煌往事。

这些往事,正是如今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1950年8月31日威尔逊总统号上的归国留学生


参考资料:

[1] William L. Ryan, Sam Samsummerlin, “The China cloud: America’s tragic blunder and China’s rise to nuclear power”,1968.

[2] 王德禄、刘志广,《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归程和命运》,科学文化评论,2012。

[3] 路甬祥,《向科学进军:一段不能忘怀的历史》,科学出版社,2009。

[4]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

[5] 许晔、孟弘,《瓦森纳协议对我国高技术的出口限制》,科技管理研究,2012。

[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2018。

[7]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06-2018》,2019。

[8] 任泽平,《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全球视角》,泽平宏观,2019。

[9] 华罗庚,《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1950。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有意思,就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吧:)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记得高铁刚出来的时候,高铁车用高强度铝材国内国内无法生产,进口一吨价格价格在30万元一吨,最后国产后价格3万元一吨,现在价格更低,这个大家都知道的新闻背后,却是一场中国和德国的万吨挤压机商战。

生产刚强度铝材的挤压机必须是万吨挤压机,但是2001年底全世界万吨挤压机也就60台左右,产量不大,生产技术就在美日德三国手里,而且在对中国禁运名录里,严禁出口中国。

龙口的丛林集团,是一家民营集团,一个家族企业,他们得知高铁需要大量用高强铝之后,全世界求购,却发现这东西不卖,是禁运,人给钱都不卖,而且二手的都没有。

于是丛林集团和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上海重型机器厂联手打造出世界第一台13500吨的挤压机,一下子打破国外的万吨记录。

丛林自己生产出了高强度铝材,于是万吨挤压机,一年后就从禁运名录里消失。

然后丛林集团赶上了高铁启航,初代高铁应用了大量丛林铝材。丛林的万吨挤压机还上了央视大国重器,这是民营对抗国际禁运名录的一次胜利。

可是接下来故事却偏离的走向,丛林撬开了禁运名录,当时几大车辆厂在丛林坐等发货,要求丛林扩大生产量,并且给了丛林当时上市的名额,让丛林用来融资。

但是被丛林拒绝,丛林说出来一套类似老干妈的理论,不想上市坑人之类的,但是铁道部等不了,四大车辆厂等不了。当时大量高铁就差丛林高强度铝材了,可是丛林就要滚动积累。

同一个城市的南山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几家铝业集团,南山马上对丛林的相关工程师进行挖角,工资直接乘以三,关键工程师几天就搞定了,南山迅速联系铁道部,四大车辆厂,然后用此为噱头,在股市上增发里几百亿,进口了大量国外万吨挤压机,以前不卖的,现在国外敞开卖。

于是南山集团利用几口挤压机,快速供应了中国高铁的铝材供应,快速占领八成以上市场,后来别的铝业集团也发现国外挤压机敞开卖了,于是纷纷进口,才把南山份额抢过来。

这时候丛林集团高强度铝材在老牌铝业集面前败下阵来,份额因为丛林的开拓意义还占了不到百分之十,但是仅够维系生存。

丛林的挤压机也仅仅是自用,为什么要自研,因为不卖给你:为什么卖给你,因为要扼杀你,打垮你。丛林前年年陷入几十亿的贷款互保,不知后果如何,但是打垮真但是做到了。




user avatar   hua-jia-chi-zhi-mao-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随时准备抛弃西方那一套,随时准备自己关起门来玩自己的。

美国也不什么都自主研发:

衣服玩具,小商品,依赖中国和东南亚。难道美国就不怕中国东南亚卡脖子吗?

好吧,就算衣服玩具小商品不是什么关键核心领域。

光学是德国日本的,汽车也是德国日本厉害,就连军工领域,也从英国,欧洲进口。

难道美国就不怕卡脖子?

还真不怕。

为什么?

因为美国从来没想过要关起门来自己折腾,从没想过会和其他西方国家闹到要兵戎相见的地步。

所以说中国很多时候是因为国际环境的缘故,至于为什么国际环境这样糟,那就不好多说了。




     

相关话题

  中国人是否应该反感,反对沙俄、苏联、俄罗斯 如何应对普京的扩张? 
  如何评价110位诺贝尔奖得主致信环保组织「绿色和平」? 
  女孩子去变电所上班对身体有没有不良影响? 
  如何看待现在很多中医支持者已经开始否定实证主义来为中医辩护了? 
  双十一换手机到底该选4G还是5G? 
  如何看待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不谙世事”? 
  如何评价中国代表队里约奥运会首日0金牌? 
  如何理解芥川龙之介在《侏儒警语》中的:“今日中国的最大悲剧,就是没有一位给无数国家浪漫主义者即'年轻中国'以铁的训练的墨索里尼”这句话? 
  我国拟推行非居民用户垃圾计量收费,探索居民用户按量收费,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此举或带来哪些影响? 
  什么人不适合做科研? 

前一个讨论
如果蒙宋大战时襄阳城头有一挺重机枪(不会坏且子弹无限充足),能改变宋被灭亡的命运吗?
下一个讨论
《奇葩说 第六季》第七期辩题「奇葩星球新规定:给做好事的人发红包」,你支持吗?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