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搞这个问题前,先去看另外一个现代关于这次大爆炸时的现象:
无论百度百科,还是其他国内描写这次大爆炸的网文,都表示众多历史文献都记述了这次爆炸,而且列出书单《明实录》,《天变邸抄》等等。但是在引用文献时,都大量引用《天变邸抄》,对《明实录》基本是只字不引或者断章取义。
而学历史或者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知道,《实录》是最权威,最直接的一手资料,既然《明实录》有记载,那就看看实录里怎么记载的又有何妨?
“王恭厂之变,地内有声入霹雳不绝,火药自焚,烟尘蔽空,椽瓦飘地,白昼晦冥,西北一带相连四、五里许房舍尽碎。时厂中火药匠役三十余人尽烧死,止存一名吴二。上命西城御史李灿然查报,据奏:塌房一万九百三十余间,压死男妇五百三十七名口”——《明实录》
好了,确实是火药厂爆炸,而且有精确到个位的死亡人数统计。而且死亡人数和造成的破坏也合乎逻辑和常识。
然而,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这一点也不刺激啊!"。有的明朝人是这样想的,于是搞出了个《天变邸抄》,现代人也是这样想的,于是各种引用《天变邸抄》把这件事搞得玄乎其玄,把不得用其证明明朝恭王府下埋有核弹。也正因为此,各种吹捧《天变邸抄》。比如百度百科就给予了如下高度评价:
“一是记录下了不少事件突发时的具体情况。如”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长安街一带,时从空堕人头,或和鼻,或连额,纷纷而下“,等等。
二是涉及的人物众多,上自皇帝、各级政府官员,下至吏目、蒙师、士绅、小监、庙祝、僧道、逻卒、长班、轿夫及卖棺者等社会各阶层人士。说明它的发行者在编写前作过大量深入的采访工作。
三是写法新颖,先有一个简短的导语,然后逐步展开:地点上由近及远;时间上由当天当时追溯到事前,延伸到事后。十分接近现代新闻写作所强调的倒金字塔的写法。这些,都充份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对相关信息的需求,不仅一出版就风行一时,而且为后来的研究者,特别是明史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参考的第一手的材料。”
然而,我个人阅过《天变邸抄》后想起了另外几篇文章《悲壮的两小时》,另外就是少年时恰逢陈希同被抓看到的那些花花绿绿的书——什么《揭露XXX的腐败生活》啊,什么《XXX与他的N个情妇》啊,等等之类。
因为这些有几个共同点:
一是大量细节描写,都精细到事件现场谁说都了啥,绘声绘色,仿佛笔者就在现场一样,但是能这样的细节的只会是小说,这是在讲故事而不是新闻写作。而现代能这样写新闻的无一例外都是地摊八卦类。
二是描写充满了感观刺激,《悲壮的两小时》里什么当年的情敌跑出来慷慨陈词,那些陈希同相关的更刺激,基本从前面的调情到嘿嘿嘿的过程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看得当年的俺JBY,所以也能对其如此记忆深刻。《天变邸抄》也不例外,天下啪啪啪掉手啊脚啊鼻子啊,全裸尸体啊,哗一下头就飞了啊,就问你刺激不刺激。
三是都是“民间高手”所作。《天变邸抄》是一个民间报房搞的,作者佚名。而现代的这些八卦小报干的事不就是各种夸大事实,来各种感官刺激用来博眼球挣销量为特点。你非得说到了古代他们就是尽职尽责,挖掘事实真相也可行,但对我而言《天变邸抄》只是证明这种不负责任的无良八卦小报至少明朝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天变邸抄》是因为写在明朝被某些人奉为神物,但是如果那年天津爆炸,有位仁兄按《天变邸抄》的笔法绘声绘色得描写所谓“爆炸现场”,估计首先他网上就得被喷死,然后还要进局子喝茶喝个爽吧。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