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在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的河湟地区,兴起了一个强大政权:青唐吐蕃。其首领”唃厮啰“,是唐朝时吐蕃王朝的王室后裔。他向宋朝称臣进贡,受封为河西节度使,并出兵大败西夏。宋朝史书和周边的西夏、回鹘等国,也将他建立的青唐政权统称为“唃厮啰”。
公元876年,当奴隶起义军攻入都城逻些,令吐蕃王朝崩溃瓦解后。从数百年时间,整个青藏高原四分五裂,“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其中,有一系王族“亚陇觉阿王”的后人,流落到西域高昌,公元997年,诞生了一个婴孩,取名欺南凌温。
公元1004年, 当时河西吐蕃部(又称六谷蕃)的首领折逋潘罗支以诈降计,诱杀率军来犯的党项首领李继迁,但自己在半年后,也被李继迁之子李德明杀死。河西吐蕃各部,都面临被党项部族侵吞的危机。
公元1009年,12岁的欺南凌温,被青海邈川部的吐蕃酋长温逋奇和僧人李立遵拥立为新的吐蕃赞普,号“地唃厮啰”,立王城于青唐(今青海西宁)。
青唐立国之初,论逋(宰相)李立遵专断国政,并于公元1016年进犯秦州,被宋朝名将曹玮于三都谷之战迎面痛击。宋军追敌二十余里,斩首千余级,缴获马牛、杂畜、器仗三万余。李立遵势力大衰后, 唃厮啰也趁机摆脱权臣,立法建制, 厉兵秣马, 拥兵七万, 聚众数十万,在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的河湟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政权。
当党项首领,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后,唃厮啰一直奉行依附宋朝、共抗西夏的外交方略,于公元1032年,受封宋朝的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
公元1036年, 西夏国主李元昊率军来攻, 唃厮啰与之激战二百余日,坚守克敌,追其败军, 西夏军战死和溺死于湟水者十之八九。因此战功勋,公元1038年, 唃厮啰被宋朝加封为保顺军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洮州、凉州刺史。
籍着击败西夏的兵威,此前降附西夏的吐蕃和回鹘部众,纷纷转投青唐,令唃厮啰得以将所占据的熙州、河州、洮州、岷州、叠州、宕州、湟州、鄯州、廓州和积石军地区,逐渐统合成一个强大政权,极盛时幅员扩张到三千余里,人口达到一百余万。由于青唐吐蕃政权是吐蕃帝国正统后裔建立的新国度,仍用“赞普”之名,因此,又称为“后吐蕃帝国”, 藏族不朽史诗《格萨尔王》,据说就是以唃厮啰的生平事迹为人物原型,加以艺术创作的。
青唐吐蕃日益强大后,周边的西夏、辽国、回鹘纷纷主动要求联姻,辽国和西夏都将公主嫁给了唃厮啰的幼子董毡。 而唃厮啰同时和宋、辽、回鹘交好,组成对西夏的包围网,遏制了西夏的继续扩张。青唐和宋朝的贸易,依旧以茶马互市为主,宋朝每年购良马两万匹,其中青唐马占了十之七八。
当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后,对过境商人的财货”十中取一,择其上品”, 剽劫贡商,扣留旅人。来往于中原和西域的商队贡使,纷纷绕道青唐,而唃厮啰则疏通和恢复了这条从西域经青海、河湟而入中原的“吐谷浑故道”,还派兵护送西域各国商队,直至宋朝边境。因此, 青唐也成为胡商簇集,宝货山积的重要商贸城市, 城中定居的于阗、回鹘商人多达数百家。
《宋史·吐蕃传》:【厮啰居鄯州,西有临谷城通青海,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鄯州贸易,以故富强。】
青唐吐蕃除了成为西域和中原贸易的中转站,建立了发达的商贸业,而且在河湟诸水两岸,依水筑屋,种植五谷,农业得到恢复发展,吐蕃部族射猎牧放的牧业传统也被保留。唃厮啰还广建禅院佛塔,在宫殿旁就供有高数十尺的黄金佛像, 河湟地区成为藏传佛教得以再度兴盛的发源地。
公元1065年,唃厮啰逝世,享年69岁,在位57年,实际执政49年,这位文韬武略皆备、同时又审时度势的一代雄主的去世,也宣告着青唐吐蕃政权黄金时期的终结。 唃厮啰幼子董毡继位后,其长子瞎毡的儿子木征据河州,次子磨毡角据宗哥,分别拥兵自立。董毡继续对宋友好政策,曾出兵助宋攻夏。
然而宋朝王安石变法后,改边境政策为积极拓边。公元1068年,王韶上《平戎策》,提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的计划, 王韶更认为,青唐吐蕃各部分裂,互不统属,难以与西夏抗衡,反而极易被侵吞。若宋朝不夺取土地肥沃的河湟各州,则其地必被西夏所得,更将成为西夏侵攻陇蜀各州府的前进据点。所以,倒不如宋朝先出兵,迫使吐蕃各部归顺,再从侧翼包围西夏,将之一举灭国。
宋神宗深以为然,遂令王韶出镇秦州,全权负责这场名为“熙河开边”的攻势。王韶只带数骑,拜访渭源的吐蕃首领俞龙珂,说服他率部属12万人投降,更陆续招诱吐蕃部民20余万,拓展国境一千二百余里。
公元1072年,王韶率军连续击败青唐军, 降其部众二万人,夺取熙州,公元1073年,宋军又攻占河州,挫败青唐军反攻,接着转战五十四日,跋涉一千八百里,连取洮州、岷州、宕州、叠州, 杀敌数千人,缴获牛、羊、马数以万计, 招降吐蕃部族三十余万帐。
丢失熙河六州后, 青唐国主董毡与西夏联姻,合兵攻宋。公元1074年,青唐大将鬼章率军反攻,于踏白城之战击败宋军,杀河州知州景思立。王韶率军二万, 直扑定羌城,攻破结河部,解河州之围,之后沿西山绕出踏白城后,焚蕃人八千帐, 董毡之侄木征兵败降宋。
此后, 董毡被迫屈服,认可宋朝占领熙河的事实,并照旧例进贡,受封西平军节度使。 公元1083年,董毡去世。其养子阿里骨嗣位。阿里骨本是于阗人,因其母被董毡收纳,为其养子。对极重王室血缘的吐蕃人而言, 阿里骨的继位实难接受,其统治根基已岌岌可危。因此,为巩固地位, 阿里骨再次与西夏联盟,欲收复熙、河。公元1087年, 青唐大将鬼章攻洮州,又被宋军击败并俘虏。 阿里骨不得不再次屈辞请和。
公元1087年, 阿里骨死去, 其子瞎征继位。唃厮啰家族的后嗣,以及其他各部首领纷纷拥兵自立,青唐政权彻底分崩离析。公元1099年,宋军进入青唐, 势如破竹,瞎征和青唐其余大小首领,连同和亲青唐的契丹、西夏、回鹘三国公主,纷纷俯首归降,成了宋军的俘虏。
然而由于后方供应不继,宋军于次年撤出。公元1100年,青唐各部又拥立唃厮啰家族后裔溪赊罗撒为国主。
公元1104年,宋军再取青唐, 和亲青唐的龟兹公主和各部首领开城归降, 溪赊罗撒出奔西夏 。至此,青唐政权彻底灭亡。河湟地区被划入宋朝版图。
公元1131年,女真金国的西征军队一路杀到河湟, 唃厮啰家族后裔、宋朝守将赵怀恩逃奔南宋,也彻底结束了这个家族对河湟的统治历史。曾经统治了半个中国疆土的吐蕃帝国的这抹余晖,至此也划上了尾声,只留下《格萨尔王》的漫漫诗篇,依旧在历代藏民中耳口颂扬。
好好答。
吐蕃晚期,整个西藏(及现在的青南、甘南、川西)崩溃瓦解。之前边境要塞的驻军仿效唐朝制度设立为藩镇,统兵将领互相攻伐 ,王朝内部奴隶起义席卷全国,而朝中贵族和大臣分立两派各拥其主爆发内战。
吐蕃不亡才见鬼。
王朝覆灭后,西藏长期分裂,从吐蕃分裂的四支王室分别建立自己的小王国,而这些王室又分裂为数个小王国,其中以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最为强盛(国王差点信奉天主教)。
西藏长期陷入分裂,各个小王国分别支持不同的佛教教派,永无宁日的厮杀。连统一都做不到,自然无法对中原形成大的威胁。(比如宋朝时西北藏区的角厮罗国无力入侵,只得与宋交好,双方长久互市)
这个情况持续了394年,西藏在长期内战后终于有了几个区域性大国,有了统一的希望,但蒙古人终结了这一梦想。1271年开始,忽必烈招降藏区,西藏被纳入在北京的中央政府管辖,历经明清民国直到现在。唯一的区别仅仅被哪个中央管而已。同时黄教在藏区做大,中央政府就一直采取政教合一体制维护西藏现状,维护贵族和高级僧侣利益,形势长期稳定。
期间西藏不是没有反抗过,但无一例外的惨遭扼杀。期间又被两路蒙古人两次完整占领并设王(1642年、1717年),西藏无力反抗,只得仰仗中央政府。(廓尔喀入侵、英国入侵、印度入侵也是同理)
紧跟中央是西藏的政治正确,对此,满清、民国、新中国均予以认可,直到51年被和平解放。不甘心的某某在59年前往印度后,新的社会制度在西藏扎根。
至此,应该回答清楚了题主的问题。
因为天命。
“天命”这种封建迷信的东西,当然不能让人信服。
但它是确实存在的,而且以一个科学可以解释的形式存在着:
吐蕃的兴衰,和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
在南北朝气温上升时期,吐蕃开始从部落联盟发展出奴隶制国家。
唐初气温最高时,吐蕃建国。松赞干布出任赞普,迎娶文成公主,走上人生巅峰。
然后吐蕃的国运持续了两百多年,在沙州事件后国家瓦解,一蹶不振。
之后四个王系又分裂征伐了四百年之久,但中原这边已经没人关心他们了。
对农业(包括种植和畜牧)社会来说,气候变化那就是天命。
对青藏高原这种自然条件本来就不好的地方来说,更是如此。
————————分割线————————
其实我心中还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也许人类文明也存在类似于“生态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