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蒙古是个怎样的国家? 第1页

  

user avatar   xi-jie-wu-mei-chao-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蒙人跑来答题。

在我看来,外蒙古是一个不靠谱的国度,政府和银民,都不靠谱。

内蒙的蒙古族重视教育、积极上进、勤劳勇敢,大学者、高官和大商人层出,我最好的朋友里,汉蒙各半。

但外蒙,那真是,只能说孟母三迁真正确,跟着老毛子,学不到什么好,以下内容听起来像段子,其实不是。

1.腐败得肆无忌惮。

援助项目大肆克扣,公然伸手要钱,内蒙人在那里做生意,每走一个环节都得上下打点,很多官员收了钱也不办事。

有关案例:碰瓷中国:外蒙古境内草原大火,烧到中国,内蒙把火扑灭。不久又烧到中国,又扑灭。然后又一次扑灭。中国官员忍不了了:外蒙领导,你怎么不在你境内灭火?外:没钱啊,快给钱。内:要这么多!!!外:不给就一直烧过边境。内:我出人出家伙帮你灭。外:不方便,你给钱就行,要不给你打个折。内:不行!不同意就连另外的援助也不给了。外:不要着急。那就来灭火罢。其他钱要早些给啊。参加谈判的内蒙官员(也是蒙族)回来的路上一直在用蒙语说“不要脸”。

别问我为什么火总在边境烧起来,我不知道。

2.水平不高气势很盛。

说大话、使小钱,每天呜呜喳喳,不干正经事。

有关案例:我爹因为援助的需要参观一个样板大型养鸡场。厂长(留俄副博士)得意洋洋,大肆吹嘘其如何了得。我爹问翻译:是不是译错了,产蛋多少?产鸡肉多少?他又说了一遍。中方各位面面相觑:中国乡下任一农户即可完爆之。

3.喝酒之后,还是喝酒。

乌兰巴托遍地醉汉。当地工人成批喝醉无法开工。不管家庭、不管孩子,孤儿寡母哀嚎啼寒已是外蒙的社会问题。

有关案例:外蒙农业部官员来内蒙豪饮,日程表成了废纸,开会时在半醉之中。

4.懒散到令人发指。

火车晚点一天,太阳往西走马上关门,草原上跑的马和一千年前没区别懒得改良。拿出的资料都是苏联人做的。内蒙官员:你们这些年有没有跟进?外:没有没有。苏联人走了,我们也不懂。你们懂的话,你们搞。要协助?没有,苏联人搞的时候我们也没协助。

有关案例:我家亲戚到外蒙交流,通知是上午9点开会,他们8点半到场,外蒙人10点半到的,大使馆官员:小伙子你刚来罢?上午的会到下午才来也是有的。

5.对中国人很不友好。

这边拿了钱,转脸就骂你。小偷打外国人,无业游民打外国人,警察也打外国人。评邻居:“俄国人坏,中国人更坏,会说民族语言的中国人(内蒙古的蒙族)最坏。”

有关案例:自己搜,多的是。

6.挟洋自重,远交近攻。

到处要援助,说要和你战略伙伴,拿了钱。马上就找美国佬:我位置重要,可以帮你制衡喔。拿了美国佬的钱又来找中国:我很想向你靠拢,但人家给的多呀,来,再加点,呵呵呵。

7.经济落后,环境不佳。

就剩下挖矿、放牧了。不仅有自然馈赠的沙尘暴。一共200多万人,冬天还能整出雾霾呢。

我以为:当年的分裂对中国人来说是个悲剧,对外蒙人,也是一样。


user avatar   liu-yi-ming-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7.11.10

朋友圈里在蒙古的朋友纷纷发图,说乌兰巴托下雪了,乔巴山满是银白色,就连最南端的戈壁也坚冰满地了。

突然想起来白月节的时候,在群山之中,遥望远方,四周一片静谧,牛羊都回家了,而我没有。感受《第三极》,许巍沙哑的嗓音在耳畔回响。

不同的选择,都是命运的安排,如今的我,偶尔会怀念蒙古的雪,它让我更深刻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了解到我想要什么。那一段经历在我生命中弥足珍贵,无可替代。

现在的我来到热带国家已经快三个月,在这里遇见了更多可爱的人,更多美丽的风景,感受到不同于蒙古的文化,也体验到别样的风情。

当然啦,外人看起来每天我过得很潇洒,其实都是表面的,人能活着都已经很不容易啦。异国他乡一个女生自然困难不少,不如意事八九,却要常思一二,用全新和饱满的热情和心态,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天。

珍惜身边的人,珍惜当下,热爱生活,坚持前行。

送给你一束花,愿所有看到这个答案的人,事事顺遂,阖家平安。

就此终结~


【以下为原答案】

今年夏天刚从蒙古国回来,职业就别深八了,掉马影响不好。
为什么答题呢,还是想说说我接触的真实的蒙古人吧。


前面很多大牛的答案其实十分客观,可是并不是我心中的想法。所以站在我的角度,想谈谈我的经历。
我的许多同事所在的地方,都是乌兰巴托,而我被分到的是省外很落后的地方,具体是哪里我就不说了。


在去蒙古之前,认识的一些同事和朋友(去过回来的)告诉我,不要在他们面前说外蒙古这个词,因为他们会揍你,或者就这个问题产生争执。所以我从来不会用外蒙古这个词来称呼他们。


还有一些别人的感受,大概就是:他们没什么时间观念,对华并不友好,整体人口少,不上进,很懒惰,腐败严重,极度喜爱西方和韩国的文化,没什么内涵和历史文化,信仰达赖喇嘛,没有信用,整天哭穷?还是真穷等。


实践出真知,我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地方生活一年之后,也总结了一些我个人的感受。因为是个人想法,可能和许多人不同,希望大家一笑而过。


【城市地标】
首都乌兰巴托地方很小,繁华程度甚至不如中国三四线城市。几个有名的商场: 国百(中国援建的),乌兰巴托大商场,GOBI羊绒制品店,花市等都不是很大。


里面售卖的东西款式很陈旧,衣服花样很少,更别说吃的了。比较有名的蒙古皮包钱包都是纯皮的,价格倒是便宜,只是样式做工不精致。而纯羊绒的大衣、围巾、手套价格也十分低廉,可以买回去送人或自己穿用。


这些地标、商店等基本上沿着bule sky大厦(韩国援建的)坐落的,走三十分钟基本上就都走完了。几个出名的大超市:emart,nomin等也不是本国的,都是国外的,里面东西也基本上都是进口,中国的炊具小商品、韩国的卫生巾化妆品、俄罗斯的调味料面包巧克力、德国的酱料。本地的商品最多是奶制品,很好吃。成吉思汗广场是唯一一个大广场,只是我对此无感,没照相。


【街道】
街道纷繁复杂,都是小巷子,有一句话叫:乌兰巴托没有出不去的巷,怎么走都能到达目的地。街头车辆很多,基本上看不见出租车,好多私家车,招手就拦住了,到地方的车费都在人民币七块钱以内(如果是市中心的话)。房价不是很清楚,但是全国就这么一个有名地方,所有领导名人都住这,肯定很贵。


【歪果仁】
这里生活很多歪果仁,来自很多国家,有旅游有工作的,大多数是韩国人。他们在本就OPEN的乌兰巴托生活地越发OPEN,听朋友说很多人夜店通宵,饮酒happy。


【风气】
十分崇尚西方和韩国的文化,男男女女衣着都很open,街上没有女性不化妆,如果同事出门或者上课不化妆,会被认为没礼貌。 这里女人很多男人很少,所以男人比较花。男女一夜情和未婚先孕比比皆是,大学女生请假都是为了生孩子,或者大着肚子就去上课了。


【对华】
随着对华不友好,到如今的两级分化严重,即年轻一辈和一些老一辈对华很亲善,和对华不友好。不友好大多历史原因,这点我不了解,因为说什么的怎么说的都有。之前听推荐,有一本多桑的《蒙古史》,是从歪果仁角度探讨的历史,还有和多桑观点完全不同的另一本书,但是我忘了。所以众说纷纭,我就不说了。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人,不同人对事也不一样。我的同事和朋友们经历各不相同,有遇见过对他们很友善的蒙古人,也遇见过态度很糟糕的,当然有时候态度糟糕的人里,有可能是单纯地仇视中国人,也有性格恶劣的,也有来大姨妈的。


但是我发现对华友好的(在乌兰巴托)人,要么是知识分子,接触过中国人,去过中国旅游,要么就是个别政府官员。蒙古的许多高官子弟孩子都要学习英语和汉语,许多未来都会去欧美和中国留学。


※※※※※※※※※※※※

在村儿里的我谈谈,真正牧民的生活

※※※※※※※※※※※※※※※


我在的地方应该说基础设施不好,而不是贫穷,起码牧民们家家户户都有千八百的羊,有的还有很多马和牛,最多的一家我看见过的有三四千只,按蒙古当地羊市价卖,大约五六块钱人民币一斤,三百块人民币一只,所以牧民真心不穷。 基础设施不好就只能是政府的问题,当地政府不作为,没有上下水管道,甚至连互联网都没有,我就这样过了一年古人的生活,每天修身养性看书。


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出去走走,看羊看草地。这一年我成功戒除了手机瘾,从前手机不离手,现在啥问题都木有。看的书比前二十多年看的都多,有利有弊吧。 扯远了,现在谈谈普通牧民的生活。


【衣】
我在的地方,这里人衣服款式同样落后,小孩儿们天天运动服,不过有节日或者party时候就会盛装打扮。 这里的人很看重节日等,圣诞节会家家户户装点圣诞树,儿童节会有小孩子汇报演出,新年有各种聚会和舞会,学生毕业、教师过集体生日、其他地方来的舞蹈团演出……都会有舞会party之类的。


但我就参加过几次,因为听不懂说不清,舞蹈太民间,感觉还没啥意思。


这里蒙古人去乌兰巴托和二连浩特进货买衣服,还有流动的商贩开车来回贩卖衣物毛毯等。 蒙古人传统的衣服是蒙古袍,相当的厚实。这里天气变化特别快,上午晴天很热,下午也许就大风,晚上就下雪了。放羊时候,来一件蒙古袍很有必要。


现在许多牧民和老一代的蒙古人还穿着蒙古袍,有的牧区孩子也会这样穿,不过女人们已经穿着款式多样的改良版蒙古袍了,还挺好看的。


蒙古人的大帽子是纯羊皮的,上面都是毛,我去一个蒙古人家戴着她的帽子拍照,仅几分钟就出汗了。头饰一般是女人戴的,头部围一圈珍珠,两侧珍珠垂下。而那种高顶的头部帽式东西(不知如何形容)则属于古代贵族戴的。


【食】
很多人在的地方蔬菜很多,但是会很贵。一棵白菜就二十多人民币,更别说水果了。我在的地方几乎没有蔬菜,有钱都没地方买。只有蒙古国四大件:土豆,胡萝卜,圆葱,大头菜。偶尔会有不太新鲜的大辣椒和小柿子,大辣椒五块钱人民币一个,小柿子十多块钱一斤。
鸡蛋卖一块五人民币一个,是俄罗斯的白色鸡蛋,很大而且蛋黄很黄。

水果只有苹果和橘子,大概八九块钱一斤,比冬天的北方贵一些,但也是能吃得起的。 除此之外就是牛羊肉。每天我都就着从乌兰巴托买的十三香和其他调料做羊肉炒四大件,四大件羊肉汤,煎牛肉等……

这里的牛羊肉很便宜,吃起来肉质也不错,吃了一年感觉自己大姨妈都改善不少,身体也是壮壮的,但是吃太久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只羊,身上一股膻膻的味儿_(:з」∠)_

以下是我煮的一大锅羊肉:

这里人主食是面食,经常吃面条,还有一种叫baocig,类似东北炸干果的一种炸制的小面饼。他们的早饭是这个baocig和茶,或者奶茶。午饭和晚饭就是羊肉和四大件各种混合咯~ 这里的鸡肉很贵,将近人民币十一块钱一斤,所以这里人几乎不吃鸡肉。


说到奶茶,纯正的蒙古奶茶,是山羊奶和茶砖茶混合煮制的,而且味道是咸的。我天天会东家走西家窜,渴了想喝奶茶就在串门时候喝一碗。每当有客人来,蒙古人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家的东西拿出来给客人吃,比如我一去别人家,他们就会盛一碗奶茶,给我拿baocig和干的奶酪aluot(都是音译),还有糖果饼干等食物。虽然种类不多,却表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 那个aluot真的很好吃,是山羊奶挤出来压缩制成的奶干。

国内卖的都是奶粉兑的,味道也不纯正。我不是很清楚它的价格,不过回国之前在乌兰巴托发现一丢丢就三十块钱,我突然感觉有点对不起牧民们,因为我真的吃了很多……


还有一种食物重点说一下,这里的包子都是纯肉的,反正我在牧民家吃的都是纯羊肉的。份量足,馅儿大,每次吃到撑,回去都会忏悔。

因为蒙古常年冬天,天气很冷,这里的人都比较喜欢高热量的甜食:巧克力派,巧克力,糖果,白糖等。他们口味很清淡,几乎不会吃辣的东西,偶尔会买一袋儿韩国泡菜调味。估计跟总吃羊肉容易上火也有关系。 这边德国的调味酱很畅销,当然也很好吃就是了。

这里的商店,很小,东西也很少。一年后我连货架上是什么摆什么位置都知道。


【住】
基本上四分之三的人会住蒙古包,只有长期定居不动地方的人才会建房子。 蒙古包很小,并不是很大。下方框架是交错的木头架子围成的,上方是一根根木棍竖着朝向内测围起来的,里面正中间,有一根巨大的粗柱子顶着中间的棚。


与其说是棚,不如说是圆的一扇扇透明的玻璃窗。这些玻璃窗都是活动的,每个玻璃窗都系一根绳,透风就把它们拉开,冷了就关上。窗户白天可以透阳光,蒙古包中一点也不黑。
窗户下方是一个炉子,天气冷了,牧民们就烧炉子,炉子下方放上满满的干牛粪,最上方放几块煤,把牛粪引燃烧一会儿炉子就热了,屋里一点都不冷。 蒙古包内部结构大体一致,进门对着电视,电视左右都是摆设的柜子或者梳妆台,上面满是金?的马或者其他摆设,没有摆设柜子就是单纯的柜子。


再旁边是左右各一张床,床之后是洗衣机或者冰箱橱柜等。再之后是一个洗手的台子。 蒙古人对马有非一般的热爱,摆设基本上很多是马,除了马,富裕人家有可能摆其他的。柜子里放衣服被子,床上什么都没有。床很窄,家家都是,我之前很奇怪,这里一家都好几个孩子,怎么睡啊?后来有一次我在一位老师家住,发现我们住床上,其他人打地铺……家家户户都是,地毯上弄个褥子打地铺,我是服的。



这里没有上下水管道,蒙古包里就放着一个设施,中间是和洗手池一样的漏子,底下是关着的门,里放一个桶接脏水,上面是一个可以将水倒入其中的盛水容器,这个容器底部是松动的,用手往上一弄水就会流出来。


蒙古人不用盆,他们用这个洗手洗脸,不过我没太搞清楚他们怎么洗脚。 这里有一个浴池,洗澡还是单间,和我想象中的大池子不同。半个小时洗澡大概六块钱,不过经常停电没热水,所以要看幸运值。 我住的学校宿舍,情况就不说了,太惨。你能想象的最惨的惨状。


【行】
这里家家有车,都是进口,因为没税所以便宜。但是我也没觉得有多便宜,普通车大概不明显,越野之类的会比较明显。


我认识一家人买的二手小轿车,花了两万人民币,这价格和国内我感觉差不多。 牧民家最多的是摩托车,天天骑车放牛羊马,来这里时候,在茫茫草原上看见一大汉,停车用胶布补胎,然后走了。 汽油很便宜,这里人天天溜达,我感觉这俩还是挺有关联的。


没钱或者啥啥都贵,还怎么出去。 这里人隔几天就去附近的村儿里,省会或者乌兰巴托,购物啦,开会啦,联系感情啥的。


白月节去别人家吃饭,白色的塔就是aluot堆起来的。


【其他】
这里学生们,小孩子都很乖,大孩子们,估计全世界都一样有中二病,尤其是男生,太讨厌了!(●—●)能烦死你。


经常敲我门们然后跑掉,一天有时候能敲二十多次,刚开始忍耐,后来实在不行,我抹眼泪在校长和全校老师面前告了一状,从此好了。后来还有好多事,我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告状精,打着校长名号称王称霸。


来之前朋友同事告诉我,蒙古人借钱不还,千万不要借。因为来这里,只有一名英语老师跟我能沟通,只有她跟我借钱,借口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妈妈病了,孩子要出生了之类的。
我统统拒绝了……后来她做起了俄罗斯化妆品代购,从此从不够花变成了钱勉强够花。自强自立,我对她是服的。当然了,借钱变成了经常问我要不要engage water…… 之前遇见过一个骗我钱的人,幸好骗的不多→_→从此我就开始各种哭穷,中国人没钱啊亲!穷啊亲!

我喜欢这里的沙棘果果汁,煮出来对抑制心脑血管病,嗓子痛都很好。


这里满地都是牛羊的皮,大家都不要了,放着我感觉很可惜,一度想背回家,但是还不知道做什么。 目睹了杀牛,杀羊,杀马的现场,还拍了视频照片。各种开膛破肚,血腥场面,还有牛头羊头被砍角……

这里的学校大多是公立的,学生住宿,在食堂吃饭都是免费的,政府拿钱。住校学生多是牧民家庭,距离学校很远。
我在的地方春天时候雨水特别多,草绿很快,而且很美。我回乌兰巴托的时候,附近的草还黄着。


也会有寂寞想家想上网的时候呀,也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其他的快乐,没有别的同事那种参加大型活动的幸福和充实。


每天就是看书,吃饭,睡觉。来的时候下载了很多电视剧电子书,基本上看完了。
后期什么都不想看,就去各个草坡走,追羊赶羊抱羊。遇见了牧民,我们一起拍照,或者跟着走去他们家,用我那破烂的蒙语跟他们聊天。 真正的牧民都很纯朴的,有时候大家会帮助我,感觉这和我是女生也有关。

还有一些没想起来的和图片,等用电脑时候再补充。 看在我是手机编辑这么长的份儿上,点个赞吧。


========================================================

【后续更新】

才两天没上网,看到这么多赞我震惊了。大家的回复,我全看了,也回复了一些。有一些事情可能是我没表达清楚。

1.关于职业问题,求别深八。

我的意思是:知道就行了,别说出来,如果掉马,公示出来就不好了。

2.流水账问题。

原话:“前面很多大牛的答案其实十分客观,可是并不是我心中的想法。所以站在我的角度,想谈谈我的经历。”经历就是这种,每天很平淡地生活,没什么特殊,没什么亮点。偶尔可能骑马骑骆驼,更多的都是睡觉。感觉除了上学,工作了以后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意思,不文艺,只能自己找乐子。我写的都是自己能找出来的乐子。(T▽T)



3.随着对华不友好,到如今的两级分化严重,即年轻一辈和一些老一辈对华很亲善,和对华不友好。

对华不友好(从前)→→两极分化(如今):1.年轻一辈和一些老一辈亲善 2.(一些人)对华不友好

4.为啥我是抠脚大汉!!!∑(゚Д゚ノ)ノ不服,强行卖萌!ε(┬┬﹏┬┬)3



5.大家对吃的都挺感兴趣,我好开心,因为我是个吃货。

刚刚还吃了火锅,感动地流出了泪水。baocig就是面粉加苏打和糖,醒一会儿切开,炸了。炸好了就是那种了。东北炸干果我见过我奶奶弄,炸好滚一滚糖的那种。

6.体重啊~浮云~

7.没网,可以给家里打电话发短信。

天天看书,kindle利用率百分之百,多说一句,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我在那里看的最多的就是下载好的《孤独的美食家》和《汪曾祺文集》。

8.沙棘汁热的更赞哦~

9.倒卖东西的问题。

我强烈觉得卖到国内会上税。不过有很多蒙古人会通过火车来国内,在内蒙地区大量购置衣物,在深圳买许多山寨机,通过火车像民工一样大包小包运回去。在乌兰巴托卖的价格还不低哟~有心的人可以发家致富了。至于我就算了,本来就小胳膊小腿儿,牛羊皮也搬不了几张。

10.总有赛马和赛骆驼。

大概八九岁的小男孩身穿蒙古袍骑马骑骆驼,在草原上奔跑。两侧无数车跟着他们一起跑,那感觉很激动。







另,这里没有上下水道,要去井里打水,用小推车推回来倒进大桶再用。这个是我深恶痛绝的一件事情。而且没有室内厕所,有时候半夜要顶着星辰上厕所,刚开始时候很不习惯,深深厌恶,后来我却开始对着密密麻麻的星空和银河(能看得很明显,很美!)背诗。想起来的大多是《滕王阁序》和苏轼的词,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当仰望星空,心中充满的是豪情壮志。

还曾想起过康德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确实不错。

【有的人会反复问,没网你怎么生活?】

人的忍耐力和适应力是无限的,在什么情况条件下都是能坚持的。

一年来,除了出去溜达、睡觉、吃饭、看看书,更多的都是在思考人生。我会想以前、以后、现在,有时候心态都变得平和起来。从前的我很能钻牛角尖,性格敏感,让父母朋友苦不堪言,一言不合就想歪,之后就吵架。回国之后面对许多事情,都学会了一笑而过,不去在乎。不知道是不是和看多了大草原有关。在国内我的性情也很急躁,但是现在就好了很多,起码如今不再手机不离身,能看得进去学术性的书了。

这一年生活让我收获了很多,它让我明白,许多事情是可以成为现实的。

第一次坐飞机之后,发现,原来是这样的,速度是挺快,不过噪音太大我不喜欢。

第一次在国外生活,发现,原来大家只是在生活而已,很平淡,要自己找乐子。

第一次和歪果仁交往,发现,原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开心快乐和烦恼,都是有的。

……

在未来的人生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经历了,所以不管如何,我都会心怀感恩地看待它。

最后再贴一个我喜欢的评论

“谈那些其实也没用,因为谁也没办法精确的说蒙古三百万人里面有多少人对华亲善,或者对华不友好。我去过一次,只在首都玩了玩,感觉都挺热情啊,你去消费,花钱了,人家自然一脸笑对待你,谁没事也不会在马路上对人乱笑吧。建筑档次感觉上跟老家县城差不多。马路挺破,首都广场地面还破破烂烂的,就是没看到什么中文,连中餐馆都没有中文。晚上大保健的蒙古妹子倒是挺漂亮的,个子高,身材比例比咱们这边好。妹子非常友善哦。”

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一位老师告诉我:“你问我哪个国家对华友好不仇华?好像全世界读挺仇,哈哈哈。”

这么多人,自然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友好的有不友好的,有喜欢你的自然也有讨厌你的。我也遇见过骗我钱,找我麻烦,骂过我的人。不过很幸运的是,我更多是遇到帮助过我的人。虽然可能对我好也是想从我身上获得什么,或者为了蒙古国的面子之类的,但出门在外的,尤其是出国在外,这种穷乡僻壤,哪怕只有一丝善意,对我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我很珍惜,只是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大家。至于大家如何想法, 倒是没啥。

对我来说,有时候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不会一概而论,多接触接触,总会有好人的。


user avatar   alice-nominza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1.16.2017 更新了政治经济和旅游部分

----------------

说说一些上面答案还没说到的。想到哪写到哪。想看美女帅哥的直接拉到最后,多图!!!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我先吐槽,再谈热爱。


贫富差距大

全国一半人口在首都乌兰巴托,其他城市跟中国的城市比起来,算是镇吧。因为气候现在越来越极端的原因,白灾越来越多,一冬天牧民的全部家产可能就都死光了。所以越多的牧民放弃传统游牧生活,来到首都讨生活。首都周围一圈的蒙古包地区,就是贫民窟,不通水电和其他公共设施。穷人买不起质量好污染少的煤来烧,所以在乌兰巴托这个世界上最冷的首都,冬天污染的很厉害。而富人可以把孩子送到国外受教育,冬天到国外享受生活避开污染。

蒙古人也可以分成乌市人,和乡下人。乡下人很淳朴,友好。跟人们想象的不同,蒙古人传统的性格是内向的,牧区的人腼腆,毕竟草原上每家每户离得很远,外向的人耐不住草原上的寂寞多被淘汰掉了。所以草原上来了客人当然很热情,好不容易见了个人影,可以听到外面发生的趣闻了。蒙古文化是看到蒙古包可以喊一句拦住你的狗啊,然后就进去借吃借床睡,牧民们帮别人也等于帮自己,将来自己外面放牧赶不及回家时也可以。算是最早的couch surfing。各位去蒙古旅游还是别光想着占牧民的便宜,给人家带点糖啊生活用品等等表示感谢。

城里年轻人有些迷失自己,很多把蒙古人好的文化传统丢了,纸醉金迷。爱挑事的多是城里小青年。晚上别瞎逛,酒吧酒鬼远离。对了,蒙古国人分辨中国人的办法是通过你走路的姿势和气势。


政治经济

蒙古国的供餐党90年代在苏联倒台后,在一些蒙古人散步(包括现在的蒙古总统在内)后,允许民主党参政。虽说蒙古国有n各党,可也就民主党和人民党(工蚕党改名后)两个轮流坐庄。2016是大呼拉(议会)选举,人民党压倒性胜利。今年是蒙古总统大选。不管怎么选,中国都是躺枪的筹码,可惜这帮政客们前脚骂完中国,后脚就来中国要援助,蒙古人民典型的被卖了还在数钱。

蒙古的经济危机也是自己不作不死。政客们为了选票,煽动对中国的仇恨,完全忘了中国是蒙古的最大经济伙伴和投资者。蒙古经济危机激发点在于2012年政客们通过了限制外国投资的法律。虽说是外国,可明显就是给中国使绊子。为啥?

因为当时中国的国企在收购蒙古的一个很有名的矿产,已经签了合同,结果风声走漏,在蒙古国煽起轰动,外国人,尤其是我们千年的敌人,怎么能成为我们矿产的主人?在有些政客旁边火上浇油,匆匆忙忙通过这条法律,单方面毁约,中国收购失败。

当然同时还有其他一些针对外国人的,比如把southern gobi公司的三个外国主管关押的好几年。还有蒙古政府和跨国公司rio tinto为了矿产扯淡多年,明明签好了合同,可看到国际大宗市场上价格猛升,这个铜矿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就有点飘飘然,觉得自己可以成为下一个杜拜,觉得自己签的合同吃亏了。当时蒙古年年经济增长迅速,所以又扯淡很多年,结果现在大宗市场价格下降,自己又没这能力技术开采,又耽误开采的时间。

事情后果就是蒙古国在国际投资市场上名誉丢尽,外资撤退。蒙古国自己也没多少人才技术去开采矿产,只能依靠外资。从2012年开始,一年内外资减少50%, 两年内减少到了70%。蒙古又不像中国可以自给自足,国内的货品差不多都是进口,需要用美元买东西。外资撤退后蒙古币汇率狂跌。现在中国经济收缩,又不需要太多蒙古的矿产。

我承认国际资本家也不是慈善家,各个是眼红的狼,可是签了合同就是签了,不先利用外资把经济先发展上去,等自己有讨价还价的筹码后再议不是?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时,被外资欺负占便宜的地方多了,可也一步一步的学习了规则,而且把规则玩的比他们还厉害不是? 可蒙古政客们没那个远见和耐心。早就把矿产全民分红,可其实每个人也没分到多少钱,因为金山还没变成资产呢。

投资者对蒙古国失去信心,不知何时能恢复,因为政策说变就变,说关人就关人,不按国际规矩出牌。不过也为难了他们了,唯一可以救他们的竟然是最痛恨的假想敌。而苦心经营多年的外交政策,第三邻国政策(除了中俄两国的国家),却没毛用。当然富人和政客们还是可以活的很好,苦了被卖掉的穷人们。尤其他们在当时在经济好的时候借了名称成吉思汗的债卷,今年开始需要还债。

当然也不能说蒙古政策全是仇华所导致。蒙古国有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各国的势力。想要阻止中国在蒙古有更大的影响力的不只是蒙古单方。尤其当时是多个国家竞标中国国企要收购的矿产。还有蒙古国爱拿中国人矿产污染说事,事实却是其他外国投资在蒙古的矿产污染更严重,只是中国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在蒙古国人眼里有原罪,所以成了替罪羊无可厚非。

由于蒙古国以前受苏联影响,铁轨是苏联的宽度。图上的红色大矿,蒙古国有些政客们宁愿绕道千里到俄罗斯,也不愿意把自己据中国不到100公里的铁轨换成中国的规制。理由担心国土安全,为此政客们扯淡多年,让投资者无语,让明事理懂经济的蒙古国人着急担心。

还有哪些烧饼政客们,恨不得把蒙古国什么东西都命名为成吉思汗。蒙古历史上还有其他英雄呢。外国人来到蒙古国的成吉思汗机场,开到了成吉思汗大路,住进成吉思汗酒店,喝了成吉思汗牌的酒,逛了成吉思汗广场(原名苏赫巴特广场,现在又要改回来了)。。。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去蒙古国最多的是务工人员,容易让当地人觉得抢了饭碗。再加上中国公司到外国建设在入乡随俗上培训不够,容易造成误解。中国人去蒙古国旅游也没欧美日韩的人多,虽然是邻居。欧美日韩在蒙古国当地都有许多非营利机构直接帮助蒙古人。这些机构当然也有它们的小心机,但起码在软实力上比中国做的漂亮多了,让蒙古人真正感觉到被帮助。中国的帮助很多时候钱进了贪官的包里,不容易在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上感觉到受多大帮助。

美国历史上也经历过这种声誉不好到处被第三国国家认为坏蛋的历史。为了吸取只得到外国政府支持而失去人民支持的弱点,肯尼迪总统在60年代创建了和平护卫队,派美国的爱国青年们(愤青们可以学学人家)到世界各地改变美国人的形象,提升美国的软实力。无条件做义工,跟当地人一样吃住。干的活,去的地方,有时候当地国家的人都不愿意去。 虽然是美国政府建立,但不做任何政治上的举动,纯粹的义工。刚开始成效不大,但是后来越来越有影响。甚至有些极端反美的国家都嚷嚷着美国政府滚蛋,但美国人的和平护卫队留下。

美国志愿者在苏联解体时就进入蒙古国,现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和当地人吃住一样,很吃苦的条件,到蒙古国偏僻省的小镇上等等,有点上山下乡的感觉。这些美国人呆几年把蒙古语也学会了,将来这些有志青年如果参与外交事业,也拥有了当地的经验。而去蒙古的中国人要么是土豪,要么是不跟蒙古平民百姓有多少接触的务工人员,更别说学蒙古语了。当然我不是说务工人员需要融入,但是在软实力上,中国还需努力学习怎么少做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毛主席说过宣传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 与其在中国网络上喷蒙古国的人,让欧美日韩在蒙古国的软实力越来越强,真正爱国有志青年还是多做实事少添乱好。

再说一个八卦,我蒙古国的朋友在蒙古到中国的火车上遇到过蒙古的纳粹分子,跟他们聊他们说是老板犒劳他们让他们到中国度假。还听说这帮纳粹因为很多外国投资者撤了,现在拿钱替有些中国商人办事,让这些商人在蒙古好一家独大排除异己。如果这些人的话没撒谎,这里水好深。

蒙古文字

很多中国愤青吐槽的地方。蒙古文字是拼音文字。历史上蒙古人换过了n次字母,甚至用过藏族文字。蒙古国国旗的图案也是索永布字母系统里的一个字母。现在内蒙古用的胡都木已是成吉思汗到处纳贤找到乃蛮部塔塔统阿创立的,从维吾尔字母的上一个版本,回鹘字母学习,而回鹘字母也是从栗特字母学习的。所以蒙古国用西里尔字母也不是第一次换文字。我觉得胡都木好看,但是西里尔字母简单易学,打字容易,扫盲容易。蒙古国现在也开始教胡都木文字。

拼音文字的读音和字体不像象形文字必须联系在一起。现在蒙古语用胡都木字母,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都可以拼写,虽然字母系统长的很不一样。 用拉丁字母不代表蒙古语变成了英文,用西里尔字母不代表蒙古语变成了俄语。不管文字怎么换,还是蒙古语。

其实汉语在历史上也有过短暂的替蒙古文字注音的奇葩历史。蒙古秘史最早的版本早已失传,现存的版本是朱元璋当年让人用汉字拼写成蒙古语,然后在旁边用汉语翻译备注。现在这本书翻译出版了各国语言。

蒙古历史上用过的八种文字

第二种字母 折叠型 现在蒙古国偶尔用在签名和标示牌上,也在蒙古钱币上。

巴斯巴字母 忽必烈的书同文壮举,打算用一套字母拼写蒙古语,阿拉伯语,突厥语,汉语,藏语,梵语

用汉语表音的巴斯巴

中世纪绘画里欧洲天主教教父耶柔米阅读巴斯巴文,欧洲人脑洞里的山寨巴斯巴是横排的

卫拉特部落用的蒙古字母托忒文

蒙古历史上著名的和尚zanabazar发明的索永布字母,美丽但是书写太复杂了,图上第一个字母是蒙古国 的图案

同样这个和尚发明的文字,横着写的

最常见的胡都木和拉丁字母对照,蒙古国在1941年正式使用拉丁文,不过两个月后废除,因为拉丁字母不是百分百表示出发音。现在互联网时代,拉丁蒙古文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在电脑上打字方便。

猜猜这张钱币上写了几种蒙古文字?小提醒,图中央的图案就是一种文字。


蒙古服饰

国内古装剧里蒙古人的形象没几个靠谱的。头上插毛茸茸,身上各种兽皮毛茸茸,弄的跟山顶洞人一样,要不就是各种脑补花里胡哨。港台的导演更恐怖。不管蒙古人怎么是电视剧里的反派形象,尊重敌人也是尊重自己好不?不过这帮导演连汉族自己的服饰都瞎搞,更别提其他民族的了。下面是蒙古人十三世纪真实的形象。有穿裤子,有穿袍子,特征是外面短袖套在长袖上。

在中世纪欧洲绘画里打酱油的两位蒙古人。第一幅画家是乔托 迪 邦多纳,耶稣十字架。头盔上是欧洲人脑洞里的蒙古文字。第二幅画家是安布罗吉奥·洛伦泽蒂


出土的蒙古质孙服,蒙古国人称y领的为匈奴服。当年学胡服骑射估计就是这款式。中间收腰,袖口收紧。

美国的马可菠萝虽然剧情太烂,服饰还原还是蛮认真的。忽必烈的真金太子。

短袖套长袖的特点

蒙古国的现代版的质孙服

蒙古国现代版的短袖加长袖质孙服。我已我的生命保证,这位不是仇华纳粹,这里的图案和纳粹无关


到了满清统治时期,服饰变成下面这样,由于各个部落被圈在领地,部落文化突出。果然汉人蒙古人审美都被满族人带歪了,开玩笑


吐槽完了,说点蒙古国的优点。

全民文艺

蒙古国的音乐制作跟欧美接轨,说唱比国内水平高,mv拍的很有美感。虽然蒙古男人给人壮汉的印象,可很多唱歌声音温柔的让你起鸡皮疙瘩。真是反差萌。蒙古国跟其他亚洲国家不同的是,专业歌手很有市场,而不是光凭一张脸博得粉丝。所以很多蒙古歌手可能外貌不如其他国家的偶像歌手,可是唱歌的实力可以压倒他们。

科尔沁的民歌云登哥哥,大家可以比较内蒙古和蒙古国的mv,一个城乡结合部淘宝蒙古服(虽然我爱白红梅姐姐),一个还原历史制作精美(男主都有了清朝的辫子),就知道了。虽然我爱科尔沁,可也不得不承认蒙古国的制作精美高大上。

比较著名的歌手有:

摇滚-Hurd

流行/R&B- Bold (我的男神), Amarhuu

说唱- Gee, Rokit Bay, Ethnic Zorigoo

民歌 - Javhalan, Uuriintuya

蒙古国每年那达慕盛会都会出个音乐视频,几首歌由蒙古国顶尖歌手们联唱。 配上蒙古国的美景和文化,2016年的真是太美了。可以在腾讯QQ用 《蒙古国2016那达慕主题曲》搜索到

喜欢蒙古音乐的可以看我写的答案

有哪些好听的蒙古歌曲推荐?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但有时候还是希望他们少出几个音乐组合,多出几个科学家经济家。蒙古文学诗歌上讲究押韵,文人扯淡互相吟诗“压”韵。下面是蒙古国著名画家zaya的作品:


蒙古国书法,各种类型,把胡都木文字画成人的大神收下我的膝盖吧

蒙古国每年举办的传统书法比赛获奖作品

某位蒙古国大神写的新年快乐


习俗多/迷信多

蒙古文化里习俗也很多,比如蒙古包中间的柱子不能靠着,不能踩门槛,拿到哈达挂在左胳膊上而不是戴着脖子上,献哈达亲长辈脸时要双手放在长辈胳膊肘下面以示尊敬,等等。习俗多了也有很多迷信。古时候踩门槛是杀头之罪,现在不杀人了。

总的来说,蒙古国也崇尚尊老爱幼,男尊女卑。文化上即开放,又保守的矛盾体。女人虽然社会各届都有事业,可顶头上司/领导还是男的。每年蒙古政府的拜火仪式也从不允许女政客参加,有些圣山女人也不许爬。跟成吉思汗时期尊重女性把监国大任交给他的女儿们比起来,蒙古女人的社会地位反而后退了。

蒙古国的新年/白月节过的是藏历的春节,内蒙古的是农历春节,会差几天。蒙古国春节早晨有登山观日出的习俗,乌兰巴托四面围山,是个山谷。

白月节标配- 蒙古饼干堆积,层数越高代表这家的长者辈分越大,上面撒着奶干。中国人过节吃饺子,蒙古人过节吃包子。蒙古包子羊肉馅,死面,份大量足。手扒肉,奶茶和酒。白节走亲戚就是到每家每户吃包子。

蒙古国还有正式场合见面互相交换鼻烟瓶的习俗,交换后闻一闻对方的鼻烟。下图是蒙古国总统和总理在白月节互换鼻烟瓶。

除了春节,最著名的就是那达慕盛会了,每年七月份,蒙古三艺:骑马,射箭,摔跤。蒙古的摔跤服漏胸因为以前有个女摔跤手伪装成男的,结果太厉害,后来人们就设计这种服饰来防止女人参加摔跤。如果来蒙古旅游,建议六月到八月,其他时候除非你想冻成狗。春天是最糟糕的季节,风大,而且气候多变。

那达慕时每家每户穿上蒙古传统服饰,前两张是哈拉哈部落标准服饰。女装特点是两边像羊角一样的发髻。男装特点是帽子。后两张是路人。


本土服装品牌

蒙古国的羊绒衫质量很好,本土品牌gobi和goyo,在国际上有些声誉,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颜值被低估的国家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美女帅哥,可是提到蒙古,太多人被冬日娜腾格尔误导了,就像凤姐/Lucy Liu不能代表中国的美女一样。与东亚国家不同的是,蒙古人还没被娘炮文化污染太厉害,男的还是以阳刚为帅,女的以性感为美。爱看美女帅哥的就点个赞啊 :)

我女神巴图琪琪格镇图

穿上衣服显瘦,脱下衣服显肉

蒙古版兰陵王?开玩笑

准噶尔和他老婆

不知名少女

苏都图雅


蒙古传统审美喜欢腮红红的,跟唐朝化妆风格有点类似。

下面两张一张老照片 一张清朝时期的画像 纯天然蒙古人

总的来说,两国还是太缺乏交流,导致各种误解歧视,让烧饼政客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中间钻空子。作为中国的邻国里块大的,很多人却一无所知,蒙古同理。再加上去蒙古的中国人很多素质不高,更让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不好。

-------------------------------------------------------

旅游贴士

蒙古是背包客在地球上少有的几个没被旅游业商业化太厉害的净土。原生态,适合体力充和对舒适度没多大期望的旅行者。蒙古的美景我眼里,是世界上被低估的美景。我自己还没去全下面的地方,不过在有生之年,打算去完。

乌兰巴托市 (1-3 天)


蒙古国最不好玩的是乌市,城建苏联社会主义风格,压抑,堵车,人行道上可能井盖会没,所以注意看脚底下。别在衣服裤子兜里放东西,除非你打算送给小偷。乌市人开车比较猛,草原遗风。基本上条件好的商店和馆子 (蒙古语餐馆)在首尔街上。蒙古快餐差不多是包子店,buuz。 大街上任何私人车都是成为私人出租车,招招手让它们停下来。

- 苏赫巴特广场 - 相当于中国的天安门广场,有蒙古独立英雄雕像苏赫巴特,和蒙古大汗们。广场附近还有个小小的房子,里面是纪念蒙古大清洗的, 由当时被清洗的蒙古总理的女儿修建的。

附近是国家博物馆,值得去看草原游牧帝国的传承历史。


- 伯克达东宫 winter palace of bogd khan - 独立后蒙古的土皇帝,中式建筑风格,可以看看他收藏的动物标本和奢靡的生活。了解他的奇葩爱好,比如爱抛电线到墙另一边,故意电他的信徒来让他们相信他的佛力。

- 国家百货 state department store - 建议在这买纪念品。好像是中国当年援建的,仿造王府井。

-Zaisan 碑 - 我不感兴趣,在山坡上纪念苏共和蒙共的友谊的。

-不建议去黑市,narantuul market, 此黑市名字的意思就是黑的意思,跳蚤市场,可以买到便宜的纪念品,不过也容易被抢。

出城准备

强烈建议抱团,不然你可能有去无回。蒙古旅游最麻烦的是交通和路况。旅游团在各个青年旅社都有联系,凑齐人后出团,派英文向导和司机,中文的向导我不清楚,应该有吧。有接待全世界各国的游客的经验,不过蒙古国人天性懒散,日程表可能会随情况改变。

蒙古的旅游团都是从乌市出发,向各个方向的路线开车。也有连着一圈的。除非你只玩乌市周围的几个景点(比较商业化的terelj park 有个大大的乌龟石,和一个人造成吉思汗大雕塑),其他地方做好花一大半时间在路上,走之前买好零食和消遣寂寞的东西,路上没机会充电。。。

来蒙古旅游去乡下做好心理准备:

素食者在乡下基本基本上没啥可吃的,自备点心吧。

美食者别期望跟内蒙古一样的蒙餐,你可能会餐餐羊肉吃到腻。也没啥丰盛的调料。

老弱病残请三思, 蒙古的医院质量不太好,蒙古人有条件的都来中国看病,富人去发达国家看病。出大病你就做好直飞中国的准备吧。

最好买全旅游保险。

在旅游舒适度上不要期待什么, 到乡下,基本上睡蒙古包。

蒙古国的出城后,柏油路就那么几条,剩下就靠的是吉普车直接在草原上开,有时候会倘过小溪。基本上会颠你颠倒你觉得全身都要散了。。。这些司机好像有第六感似的,不用导航,就知道在草原上差不多往哪个方向开。吉普一般是苏联老式,不过非常有耐力,不容易坏。由于路况很差,或者根本没路,地图上看上去几个小时的旅程,可能就会花你一整天时间,

抱团需要选路线,我根据方向写写我觉得值得去的。 乡下景点很多有当地人可以骑马。

北边

-庆宁寺 Amarbayasgalant Monastery

雍正建的寺庙纪念蒙古著名的和尚zanabazar,蒙古国三大寺庙,中式建筑风格,也是蒙古大清洗后仅存的几所。名字传说是两个小孩当时在这块地玩,然后见的人就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成了这寺的名字。amar - bayasgalant


西北

-库苏古尔湖 khuvsgul lake

蒙古第一大湖,水很清,贝加尔湖的姐妹。有时间也可以预约附近的查坦人,他们是蒙古仅存的驯鹿人。有些查坦人在湖附近,这些不太好,因为真正的查坦人你好跟团骑马几天到山上他们的聚集地。


中部

- khustai park 胡斯泰国家公园

看世界上唯一幸存的野马品种,takhi。 骑马,看野生动物


- 鄂尔浑河谷/哈拉和林/erdene zuu 寺庙

鄂尔浑河谷是世界文化遗产,各种遗迹包括哈拉和林。在杭爱省,听说过杭盖乐队的,杭盖=杭爱=天堂般的美景。

哈拉和林是历代游牧帝国首都,后来被明军毁灭,只剩下龙的儿子(像乌龟的)的石碑。后来蒙古在这遗址建了蒙古三大寺之一的额尔德尼召。寺里的三大主殿不同风格,中式,藏式,第三个我忘了,尼泊尔?。附近是108白塔。建议去看附近的博物馆。

其他世界遗产景观一般旅行团不包,要单独商议。

- ordu baliq 遗址 - 回鹘/维吾尔帝国的首都遗址

- 突厥三大碑 - 土耳其在附近建了个博物馆,不清楚三大碑是不是都在哪里。喜欢唐朝和突厥历史的会感兴趣。其中一个碑就是一面唐朝说一堆话关于当大哥保护小弟,然后背面突厥吐槽大哥欺负小弟,警示子孙后代小心汉人。反正唐朝皇帝看不懂突厥文,大家皆大欢喜。

- 窝阔台的宫殿遗址,听说没啥看的见的

南部

- Khongoryn els 骑骆驼,玩千米沙丘。

看着容易,等你开始爬就要叫娘了。上去后会看到连绵不断的沙丘


西部

- Altai tavan bogd 五圣山在蒙古的哈萨克族地区,跟中国新疆阿尔泰山挨着,我心中蒙古国最美的地方,也可能也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五圣山因为有五个山峰。真正的爬山,体力需要好,会骑几天的马到地点,途中有湖,有雪山爬,可以拜访哈萨克人。当地哈萨克人,很多不会说蒙古语。所以最好在乌市抱团。每年这地方九月份有哈萨克的金鹰节。

东部 - 没什么旅游景点。有内蒙古人聚居的地方

写点到这,以后想到别的在写,我这都是在平板上打的,大家点赞啊

喜欢蒙古音乐的可以看我写的答案

有哪些好听的蒙古歌曲推荐?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mu-tian-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跟他们打过交道,从经济和投资的角度说说我的看法。

蒙古经济的特点和矿产丰富的太平洋岛国很像:经济周期性强,环境问题严重,文化和经济支柱产业存在严重冲突,地权混乱,人力资源错配,腐败严重。我一条条解释。

1)蒙古的经济支柱是矿产和畜牧业。

矿业:矿业占到了蒙古GDP的3成和出口的9成,而大量这方面的投资和实际运营来自外资,尤其是中国,俄罗斯,加拿大三国。美国和澳洲的投资也在快速增长。矿业的周期性是非常强的,所以在外需不景气的时候(比如去年)蒙古政府就必须搞大量的投资来稳定经济,维持增长。去年蒙古的GDP增长大概是史上最高,13%还多,但是蒙元MNT贬值了1成多,居民平均收入也降低了;这一年里政府公共开支也暴涨。对于这种外资主要流动在出口行业和贸易行业的经济体,在经济不景气时会有很大几率发生资本外逃;蒙元和美元又可以直接互相兑换,这进一步增加了蒙古货币体系的风险。我认为这是蒙古经济的一个致命伤,如果他们的央行不能像我朝央行那样有效控制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资金出入的话,未来的索罗斯们一定会对蒙古国下手。

畜牧业:蒙古人的传统是养羊。这既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传统。然而养羊需要大量的牧场,而且需要在不同牧场来回流动--所以谁也不能说这片土地是我的,一个人一小片土地养不活羊群,一人独霸一大片剩下的人得跟他拼命。这样的社会结构是地权混乱的直接原因。反观中国和欧洲,是以种植农业为过去的经济支柱,祖祖辈辈都住这个村种这片地,所以没有地权问题(当然被某意识形态搅和过的地方很多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最后都变成大问题)。畜牧业另一方面又受到天气的剧烈影响,09年到10年冬天的严寒即基本把蒙古畜牧业打垮,这样的风险在未来会更大。全球气候变化是蒙古非常担心也非常有必要担心的问题--这个还有部分人争论存不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可能是儿子辈倒霉,对于美国来说是孙子辈倒霉,而对于蒙古的多数人来说则是已经实实在在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苦难,以至于儿子都未必养得活了。畜牧业在后面几条还会重复出现。

除了这些产业外,蒙古别的产能寥寥无几。以前连粮食和蔬菜都产不够,现在虽有改善,但是还远远达不到够蒙古人吃的水平。蒙古对自己生产的原材料基本没有加工能力,石油都靠俄罗斯提炼,矿石卖给中国人处理。实际上别看蒙古是矿产国,蒙古的净出口是负值--出口所得都转手拿到中国来买挖矿的设备了。工业附加值很低,而且很多生活必需品都依赖进口。

所以总的来说,蒙古的经济特点就是周期性强,风险大,而且依赖的是两个不可持续的产业和政府投资,货币体系很不安全,又靠贸易维持经济的基本运行--这样的经济说不好什么时候就要出大问题,所以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于蒙古的兴趣是很有限的。

2)环境问题。沙尘暴什么的就不说了,蒙古境内的河流在以最多一年干涸400多条的速度减少,加上现在越来越常见的极热和极冷的天气,这些对于畜牧业和矿业都有直接的影响。对于畜牧业来说,自然就是牧场减少。实际上由于牧场减少和牧草质量下降,牧民们不得不减少绵羊数量增加山羊数量。我记得今年夏天蒙古环境部的官员跟我说过,两三年前蒙古畜牧业牲畜里绵羊跟山羊是3:1,现在已经变成1:1了。而山羊是吃草根的,所以虽然目前蒙古牧民靠多养山羊还可以勉强过活,但这已经是完完全全的竭泽而渔了。水的问题,大家知道矿业是需要很多水的,尤其是铜矿。加/澳企业力拓在Oyu Tolgoi建了一个超大型铜矿--这也是加拿大和澳洲政府对蒙古感兴趣的主要原因--这个铜矿预计明年投产,挖出来的铜矿石简单处理后就近卖给南边儿的中国人,预计能给蒙古GDP最多贡献3成。(蒙古GDP已经3成靠矿产了--这个项目投产后很快蒙古GDP半数就靠挖矿卖给中国人了)这么大的铜矿要用多少水我不知道,但是肯定会跟畜牧业用水和民用水起冲突。实际上这里面还涉及文化问题,后面说。

3)文化和经济支柱的冲突。这个经济支柱,就是矿业了。挖矿就不可避免要在地表大动工程,可是蒙古文化里土地是神圣的,是蒙古人的母亲,不能挖--成吉思汗时代规定不经许可动土者判死刑--现在来了一帮外国人,在母亲身上一顿凿,然后把凿出来的圣物卖给了隔壁中国人,这还不说,钱还都被外国人,权贵跟政府分走了:这还了得?!

你以为这就够乱了?差得远。前面说了矿业要用水,可是传统蒙古人眼里水也是神圣的--这个也不难理解,游牧民族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水。

那么总结一下“:现在长得跟咱们北边邻居,咱家二号仇人老毛子一模一样的一批人在咱妈身上刨个洞,东西掏出来后拿圣水一顿灌,然后卖给咱家南边邻居,咱家头号仇人汉人,卖完了把钱数一数,这帮人就跟官僚买办们把钱分了--气愤之中咱走出门想让风吹吹醒醒神,发现昨晚下雪咱家的羊也死光了。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当然这是夸张。但是蒙古社会和文化跟蒙古经济形态的冲突的确非常激烈,蒙古牧民心中确实有此郁结。如果蒙古人再多一点儿的话,说不准就会冒出类似义和团的民族主义激进组织来。实际上乌兰巴托确实有类似的暴力集团,规模没那么大罢了。

4)地权混乱。这个前面讲了,蒙古因为游牧民族的历史,没有地权这个概念。只有牧民自己心中有个大概界限--这一片是我的牧区,什么季节我在哪个地方放牧。所以矿产投资就难以按照正常规则进行--你如果春天跟一批牧民买了这片地,很可能秋天另一批牧民赶着羊就来捣乱了;如果跟政府买这片地,两批牧民都不会饶了你。这一点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很像--咱们中国投资者都没少吃不懂当地历史和文化的亏--解决办法只能是期望政府用法律手段明确界定地权,然后再跟地权所有者协商。目前蒙古确实在核实地权,并且把大部分土地收归国有--95%的蒙古人不拥有合法地权。可是蒙古虽有法律,没有执行;而这个土地国有化的过程带来的利益,咱们国人是再熟悉不过。所以腐败无数,也可以肯定未来一定会有蒙古式的‘拆迁土地纠纷’。

5)人力资源。蒙古人口年轻人,尤其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这些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畜牧业,最聪明又肯吃苦的那一批去了矿业,最有钱那一批出国留学回来从政,剩下的就无所事事了。可是矿业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矿业需要的是专科毕业生和经验丰富的老矿工。所以一边儿畜牧业保持原始,没有从教育中获益;一方面矿业吸收走了应该去第三产业的人才;而这批人又不能完全满足矿业的要求,所以蒙古每年还要从中国引进大批劳工,这些人又会刺激到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引发民族情绪和社会问题。而且由于女性不适合当矿工,所以很多男性不读书去干活,很多女孩子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老公。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蒙古经济转型,更全面发展的潜力。

6)腐败严重。这个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蒙古虽然有完整的民主体系,但是法律的执行很差。矿业本身有很强的权贵资本主义特色(资本密集,高利润,参与各方或者有资本,或者有地权或者有行政权),自然腐败滋生。乌拉巴托是个各方做交易的地方,外国人很多,本地人却基本不能受益。蒙古前总统刚刚卸任就被抓了。

其实我边写边想,如果我是新任蒙古总统,我该怎么办。我很悲哀的发现,在这样的地方,集权和强人政治是我的答案。公有经济会变成主体,对矿业收取高税负,加强教育投资,控制货币体系,发展大宗商品金融市场,变成下一个阿联酋或者新加坡。但是蒙古身处两大非民主超级大国之中--俄罗斯和中国--如何能够保证一个集权国家不会被这两个国家胁迫,同时还能够通过他们的领土延续贸易?如何保证政治体制的可持续性?这时候民主又成了保持国家独立的答案。蒙古丰富的矿藏本是上天眷顾,可是地缘劣势和文化桎梏反而使得矿藏变成贫瘠与混乱的源头。这里是投机者来往的赌桌,是大国角力的赛场,却是良性资本望而却步的地方。

也许民主与集权之辩的复杂性,贫穷与发展的复杂性,集中在了这个不大不小的国家身上吧!


user avatar   qiangtou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体感觉:我们的这个邻国,比朝鲜还神秘的多

去年国庆节去了一周多,在这记录一下自己旅行的见闻。

一夜之间点赞破千,于是再加了一些图片。

文中照片均为本人拍摄,想看更多高清大图可去我的豆瓣围观:【蒙古国】荒芜的风

【乌兰巴托】的夜


第一部分:草原朋克乌兰巴托

在去年还有一个月不到国庆节时,我才突然想去看看世界。搜索北京出发的机票,发现无论去国内还是国外,价格都全线飘红。在网上把全部航班按照价格从低到高排序,最前面的乌兰巴托顿时映入眼帘。


不到2000的往返机票,比许多国内航线都便宜,更何况是黄金周这个时间。这次仓促的购票,让我来到了蒙古国这个神秘的国家,而它也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


“你要去蒙古?去蒙古不用开通国际漫游啊,你是去包头还是呼市呢?”和我一起去蒙古的一个朋友,在出国前给中国联通打电话,要求开通国际漫游,结果客服在电话里和他进行了一番地理的辩论。


这是个足够小众的旅行目的地,在很多人眼里它要比朝鲜还要神秘。这也是个足够冷门的目的地,尚未被中国大妈们攻陷。黄金周期间在那里也没有遇到几个中国人。我们不仅避开了人山人海,又领域了最震撼的原生态游牧文化。

买了机票后,我直接把护照快递到二连浩特,四百多块钱就迅速搞定了签证(在北京也可以办,丛二莲办更便宜)。从办签证就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粗犷的风格:什么资料都不要,只要两张照片,甚至没照片旅行社也能帮着搞定。


随后我们在研究攻略时,才慢慢开始了解蒙古国。这个国家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它是和我国有着最长边界的(全长4677公里)的邻国,但我们几乎对其一无所知。后来我和朋友一提起去蒙古旅行,他们基本上都以为我去的是内蒙。


与此同时,欧美游客早已把这里当作了最佳的户外旅行目的地。他们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远离现代文明的净土。正如《孤独星球》对蒙古的描述,“这里是自然主义者的天堂”。每年有成千上万的西方背包客纷至沓来,进行骑马、露营、徒步、登山等各种活动。

不过后来因为计划有变,选择了从二连浩特飞到乌兰巴托,再从乌兰巴托飞回北京。在二连坐的带螺旋桨的小飞机,颠簸非常厉害,飞的比战斗民族还狂野,实在符合这家航空公司彪悍的名号——匈奴航空。在飞机上我邻座是个在蒙古经商的中国商人,给我说这小飞机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的产品。让我突然想起林彪当年外逃搭乘的三叉戟.....他最终也是留在了蒙古……

回来时坐的大飞机,非常稳,蒙古航空值得推荐。

从乌兰巴托的成吉思汗机场中一出来,就能感受到刺骨的凉意——而此时北京还是金秋时节。乌兰巴托是全球最寒冷的首都,冬季气温长期在零下40度,经常有醉汉冻死街头的新闻。

我在来之前和旅馆通过电子邮件约好了接机。在机场里出了安检,就看到一个老头举着写着我名字的牌子。这个老头不会英语,一路我们也无法交流。出了机场,就是一个不大的停车场。停车场上伫立着一幅巨大的成吉思汗画像,一下子把人拉到了历史的回忆之中。


老头把我带到一个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丰田车上,就直奔旅馆。路上行驶的大部分是日本二手车,还有一些韩国车。他们已经习惯了左舵车和右舵车的共存,好像是蒙古骑兵们善于左右开弓一样。整个城市的建设还是相当滞后,没有轨道交通,几乎没有立交桥和快速路,无数的汽车常常把城市道路堵的水泄不通。


到了旅馆,从窗户向外看,五颜六色的房屋映入眼帘。这里缺少城市规划,各家各户都自建房屋,所以各种风格、造型的房子混搭在一起,共同组成了城市杂乱又缤纷的景观。

旅馆是在一个私家院子里的四层小楼,就类似我们城中村里的那种建筑。事实上,各国的城市往往都是由类似农村一样的私家宅院发展起来的,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


旅馆的院子里还有个车库,里面有个蒙古包,老板说天气好的时候会把蒙古包拉出来,摆在院子里。旅馆里住着许多西方游客,亚洲游客中韩国人最多,而中国人非常少。我们只见到了两三个中国人,在随后的几天,我们在乌兰巴托之外的草原上上,也频繁碰到这几个人。后来我们开玩笑说,或许来蒙古国的游客总共就这几个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

说起蒙古国和内蒙古的区别,就要从蒙古帝国灭亡后分化为的三部分开始。在明末清初,蒙古分化为三部: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这三部是以蒙古国和我国内蒙边界一带的戈壁沙漠做的空间划分。漠西蒙古后发展为准噶尔帝国,被清朝乾隆所灭,现在只留下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这个名词。而漠北蒙古主要为蒙古喀尔喀部,在清朝灭亡后独立,成为外蒙古。


外蒙先是在苏联的扶持下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转变了政治体制,成为今天的蒙古国。漠南蒙古各部落——科尔沁、察哈尔等,则成为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巴托原名“库伦”,这座城市的历史并不长。1778年,乾隆降旨喀尔喀蒙古领袖在北京到恰克图商路上的驻地设立城防,取名库伦。建城后,库伦逐渐成为在漠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商业和宗教中心。1911年末,八世哲布尊丹巴(博格达汗)宣布外蒙古独立,并定都库伦。接着在1924年,蒙古人民党在苏联支持下,建立了苏联之后的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将“库伦”改名为“乌兰巴托”,意为“红色英雄城”。


宣布了蒙古独立的博格达汗,是蒙古最后一代宗教领袖。我们也参观了博格达汗宫,从其造型可以看出,这座宫殿式建筑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在博格达汗宫的外面,我也看到了中国援建的文字介绍,并且这座宫殿的修缮同样是由国内的文保专家参与支持的。


蒙古于上世纪初从中国独立出去后,全面投向苏联的怀抱,从制度到文化全盘俄化,被称为“苏联的第十六个共和国”。他们不仅用俄语字母改造了蒙古文,并且大量的俄语进入了他们的语言。因为中苏交恶,蒙古一直与我国极少交流。


在1990年苏东剧变之后,蒙古又向欧美伸出了双臂,迅速西化。长期的隔阂,导致我们对蒙古国这个邻国愈发感到陌生。


尽管在苏联独立后,蒙古国大力强化自身民族意识。但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被苏俄的控制后,蒙古国人已经形成对俄国更亲近的感觉。我们在当地的向导毕尔根,用流利的英式英语对我们说,他们觉得和俄国更为亲近一些。因为他们双方文字、文化和各种制度更为一致,例如他们的火车均为宽轨。我们问他去过中国没有,这个号称走遍世界的人,只能对我的说:去过北京,不过只是在机场转机。


在去之前,在网上看了许多文章说蒙古国对华不友好。我们也一直提心吊胆,所以才组团前往。事实上,越是不了解的东西越觉得害怕,恐惧往往来自于未知。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和蒙古国缺少交流,导致双方互相了解缺乏,再加上早些年个别商人在蒙古国的不良行为,让双方在交往上互相心存疑虑。不过对于游客来说,只要稍加注意,安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作为游客和当地人打交道时,遇到的基本都是友好的态度,尽管有些时候能感受到一种礼貌的、中立的距离感。


对国内来的游客来说,漫步在乌兰巴托市区,强烈的陌生感会扑面而来。大街上没有一个汉字,我们印象中的蝌蚪状的蒙古文也几乎没有,映入眼帘的都是像俄语一样、西里尔字母拼写的蒙古文。与我们同行的一个内蒙的蒙古族朋友,也看得晕头转向。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韩文出现在乌兰巴托街头。韩国借助和蒙古国语言同为阿尔泰语系的缘故,加强了与其经贸和文化往来。蒙古国的许多大巴,都是大宇提供的援助。而韩国游客也成群结队的出现在乌兰巴托街头。在乌兰巴托甚至出现了一个韩国街区,整条街都是各种韩国料理的馆子。而韩国范的打扮更是在女性之中风靡开来,经常能看到穿着俄式和西式皮草大衣的女人,画着韩式的精致妆容。

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乌兰巴托是以哲布尊丹巴的“黄宫”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座寺院兼宫殿的建筑,是哲布尊丹巴活佛的驻锡之地。在蒙古国独立后,黄宫一开始是作为还俗喇嘛的职业培训学校。随后革命党人将其拆除,并在原址上盖起了苏联建筑风格风格的政府宫,皇宫前的大广场也被改为“苏赫巴托尔广场”,以纪念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苏赫巴托尔。


而如今,这个广场又被改名为了成吉思汗广场,是整个城市的中心,也是游客们造访的第一站,类似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广场四周有国家大呼拉尔、国家古典艺术剧院、中央文化宫、乌兰巴托市政府、中央邮局等重要建筑。这些建筑多为前联式的建筑,威严庄重,漫步广场上,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苏联城市。

广场正北是国家大呼拉尔所在的国会大厦,类似我们的人民大会堂。大厦正中是成吉思汗的大型雕塑。雕像前是他两员爱将博尔术和木华黎的雕塑,在大厦两侧则是窝阔台和忽必烈的雕塑。从这些雕塑可以看出这几个历史人物在蒙古人心中的分量。蒙古国各地的人来到首都,都要到这座建筑留影,甚至许多新婚夫妇也在这里拍婚纱照。



在广场上可以看到许多穿着蒙古袍的人们,事实上这里穿蒙古袍的人随处可见,在街头经常能看到身着传统服饰的人和时尚潮人擦肩而过。



在广场南侧,则是当年的社会主义蒙古国的开国元勋苏赫巴托尔的雕像。再往南,则是新兴的商业中心,类似乌兰巴托的CBD。在前几年,依靠采矿业,蒙古国经济狂飙突进,连年保持了超过20%、令人瞠目结舌的GDP增长率。西方媒体也把Mongolia戏称为Minglolia。大量的奢侈品店云集在乌兰巴托,LV甚至在这里建了一个亚洲旗舰店。


经济的快速增长,让这里新型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帆船造型的五星级天蓝酒店,已成为乌兰巴托的新地标。

成吉思汗广场类似于天安门广场,那么广场前的大道和平大街(Peace Avenue)就类似于长安街。这条大街是乌兰巴托最重要的主干道,城市主要的建筑都分布在这条街沿线附近。


我们从成吉思汗广场出发,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乌兰巴托的王府井——国营百货公司。百货大楼是游客们扫货的最重要战场。作为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城市,乌兰巴托的主要商场都可以使用美元,也可以在这兑换蒙古货币图格里特(蒙图)。这里的顶层,销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由于有了官方的旗号,这里的纪念品价格更高,但是质量更好,数量也更多。最让人难忘的纪念品是各种动物的皮毛,甚至有整只狐狸和狼的皮毛......这个带回国披身上绝对最为拉风。

百货大楼外,是许多出租车的集散地。说到出租车,蒙古国几乎没有出租车公司,都是由私家车担任出租车职能。到一个地方去的话,往往是先和司机讲价,少数的司机也会给你打表。我们在百货大楼外面找到一个出租车,不过和司机语言不通无法交流。这时候一个路边日系打扮的妹子,主动过来帮我们和长得像韩国大叔一样的司机沟通并砍价。这幕场景看着颇有一种凌乱的戏剧感。


对游客来说,城市南部的翟山是俯瞰全城的好去处。我们打到车后,一路来到翟山。一下车,就能看到苏联风格浓郁的纪念碑。虽然看不懂文字,大概能猜出意思,无非是纪念当年苏联和蒙古在二战中并肩作战的友谊。


翟山并不高,更像是公园里的一个小山丘。我们一路沿着阶梯上去,看到除了游客之外,不少本地人也把这里当做周末休闲的地方。在山顶上有一个更为高大的纪念碑,后面是一个环形的画廊,上面画着许多革命年代的人物,其中CCCP(苏联简写)的字母非常显眼。这些绘画的时代特征极强,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红色历史。


乌兰巴托海拔较高,位于一个小山谷中。在翟山山顶,放眼望去,各种风格的建筑混搭在一起,倒也展现出一种色彩斑斓、参差多样的美:现代化的公寓楼与传统宅院交错出现,苏联式街坊型住宅旁就是欧式的高档别墅。城市南部也就是翟山附近是富人区,有着许多高端公寓,有集中供暖设施,是城市新贵们的选择。


城市郊区皆是在山坡蔓延铺开的棚户区,大量的蒙古包点缀其间。远看好像是五颜六色的花朵,星星点点的散布在草原之上。蒙古国只有三百万人,但乌兰巴托聚集了全国一半的人口,而其中又有一半在这些棚户区中。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度,城市化的速度令人眩目。




基本上可以说,全国只有这一个城市,除了这座城市之外都是牧区。每年大量牧民们涌入这座城市,再加上这里的年轻人比例极高(蒙古国生育率在亚洲都是靠前的),大量的新增人口也推高了城市的房价。我们在乌兰巴托看到大量地产开发的广告,许多小户型(50-70平米)的房子,单价也达到了人民币两三万,相对这里的人均收入,也是天价了。


城市被群山环绕,也造成了空气污染的问题。如今大量的私家车取代了马匹,在拥堵的道路上排放大量尾气。集中供暖设施不足,棚户区基本上都是烧柴火和煤取暖。每年冬天,这里都会因为通风不畅而空气污染爆表。乌兰巴托因此连续多年被世卫组织评为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们在第一天晚上,因为迷路走到距棚户区附近,就闻到了呛鼻的气息。

因《乌兰巴托的夜》那首歌,乌兰巴托在我国获得了巨大的知名度。与歌曲中的浪漫宁静不同,在现实中,这里是一个非常魔幻的城市,充满了时尚、潮流与欲望,可谓是“草原朋克”。


在西方,蒙古人被称为最不像亚洲人的亚洲人。粗犷的游牧文化,再加上近现代苏俄的熏陶,让他们神情举止、举手投足,都颇似西方人。他们外向、直率,完全没有东亚国家的内向和拘谨。长期的俄化和最近的西化,让路上的女士们,都是欧美范的打扮。她们着浓妆,穿着俄国的皮草、靴子和丝袜,甚至还有人在这么冷的天穿着低胸的上衣。游牧基因造就了她们的高挑的大骨架,如果不看脸,还以为她们和俄国大妞没有分别。


饭店里的顾客们,娴熟的用着刀叉,把牛羊肉从骨头上剃的干净。电视屏幕上放着美国的MTV,打着耳钉的朋克青年表演着为亚洲最潮的蒙古说唱。旅游从业者们,说着一口地道的伦敦腔的英文。


入夜后,这里并没有《乌兰巴托的夜》那首歌的歌词里唱的那么宁静。草原新贵们开着跑车,启动了欧美范的夜生活。遍地的酒吧和夜店,让这座城市充满喧嚣、灯火通明。



城市的郊区,则有着更为粗犷的游牧气息。在城市东郊,有一个纳兰图勒市场。在这个被当地人成为“黑市”的地方,可以买到一切你想买的东西,从蒙古袍、马鞍到各种刀具不一而足。尽管我们因为时间原因没能去这个市场,不过我们还是路过了郊区另一个市场。各种集装箱组成的商铺前,挤满了周末来逛街的人们,当地人把市场不仅当作购物场所,也当做社交场所。


在市场门口,我们看到打扮入时的姑娘从路边刚剥的羊皮边走过,她们毫不在意,并谈笑风生。在这座城市,都市繁华与游牧的粗犷并存,让这座城市颇有“草原朋克”的感觉。

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来到这里经商。我在来乌兰巴托的飞机上就认识了一个云南客商。他来到蒙古国做羊肉贸易。计划在这里建一个羊肉加工厂,运输到郑州的物流中心,再辐射到整个华北。


随着中蒙两国近年来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曾经的历史隔阂正在逐渐消失。中国元素也逐渐出现在了乌兰巴托街头。大使馆所在的北京街已经立起了中国传统的牌坊。各种基础设施中的中文也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而在我们在乌兰巴托短暂的停留期间,就有两次在问路或者打车的时候,遇到会讲中文、到中国留学过的年轻人的帮助。


这座城市不大,仅步行就可以在主城区逛个遍。如果有时间,许多博物馆和艺术场馆,都是了解这个国家的好去处。在蒙古国家博物馆里,你会看到蒙古帝国崛起的历程。和我们从学校里学到的历史观不太一样,这里的人把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各时代的草原民族,看作是不同时期他们的先辈。就像我们看汉、唐、宋、明这些朝代一样。由于蒙古国的各个博物馆拍照还需要另外付费,所以就没留下照片。


此外还可以到文化宫观看各种文艺表演,到摔跤馆观看蒙古摔跤比赛,到蒙古国立大学看看帅哥美女。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仿佛从过去迅速穿越到了未来,不同年代的元素闪烁其间,让人眼花缭乱。




虽然乌兰巴托的物价在蒙古国内是最高的,但是相对我国一线城市,还是非常的亲民。由于大量西方游客的前来,这里各种风味、各种档次的饭店一应俱全。


不过总的来说,蒙古国是肉食主义者的天堂。这里最常见的套餐,就是一份作为主食的羊肉,配上一些作为副食的米饭和蔬菜。在一般的饭店里,三四十块钱,就能把纯正的牛羊肉吃到爆。


临走时那天我们吃了比较高档的饭店Modern Nomads。饭店的装潢非常具有特色,是现代元素和传统民族元素的结合,服务员均身着传统服饰为我们服务。最后四个人酒足饭饱,总花费大概两百多块钱左右。





最后一天去机场前,我们到了蒙古国最著名的品牌Gobi(戈壁)的工厂店。店里还有模特现场表演,人高马大的蒙古模特,让组团来扫货的韩国大妈们看的目不转睛。工厂店里各种羊毛、羊绒服饰的价格大致是国内售价的1/3-1/2.。买几件带回去给亲朋好友,还是非常划算。这样国内的朋友们不仅能感受到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冷空气,也能感受到来自蒙古国百分百纯羊绒的温暖。



第二部分:世界上最原生态的游牧生活

说到蒙古国最大的特色,恐怕就是原生态了。千万不要被乌兰巴托的灯红酒绿所欺骗,那是这个国家仅有的一点繁华。


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内蒙古不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游牧国家,蒙古国依然完好保留了最原始的草原和最传统的游牧习俗。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每平方公里不到2个人。 这什么概念?就是全国面积比西藏都大,只比新疆小一点,但是人口还没北京海淀区多。出了首都乌兰巴托,便是一望无际、远离现代文明的草原。千百年来,牧民们在这里的生活,几乎没有变化。


因此越深入蒙古国内地,越能感受到原生态带来的震撼。这也让我对这次意外的旅行选择欣喜不已。长期以来沉溺于繁忙的工作,我一直想找各机会,脱离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摆脱科技和工作对我生活无孔不入的入侵。


《荒野之境》作者麦克法伦这样写道:“去到某个遥远的地方,那里人迹罕至,会有明亮清晰的星光,会有从四面八方吹拂而至的风。我会去往极北或极西之地,因为在我心中,那里会是最后的蛮荒乐土。”而蒙古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荒芜地方,是世界的一个尽头。


在乌兰巴托待了一天之后,我们就从旅馆订了一个到城市东边特雷勒吉国家公园(Gorkhi-Terelj National Park)的一日游。这边旅馆和旅行社大多是一体的,可以在网上联系他们参加各种旅游项目,也可以现场和他们商议。一切活动行程都可以自由讨论安排,价格也好说,根据人数计算,人越多单价越便宜。一般来说,每天的包车费用为五六十美元左右。


旅行社给我们安排了一个老头司机,他只会简单的英文和个别汉语词汇。有网友看了照片后说他长得像康熙......

与我们想象中一望无垠、平坦辽阔的大草原不同,蒙古国有着大量的山地。特雷勒吉公园有着壮丽的高山,一日之内,我们经历了从阴到晴再到大雪的各种天气。这个公园其实就是在乌兰巴托东北五六十公里处,因为路况和天气原因,足足开了两个多小时才到。

直到我们进入了公园深处,天气又转晴,我们才得以欣赏壮丽的美景。公园最有名的地标是龟岩,一个巨大的山体岩石,远看像是乌龟的模样。


而在公园内部的观音开悟和修禅中心(Aryapala initiation &meditation centre),则能欣赏到最美的山地景色。正如《孤独星球》所言:如果美国的蒙大拿和瑞士生一个混血宝宝,那么就是蒙古国山区的模样。


在特雷勒吉公园东部,还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成吉思汗雕像。这座银光闪闪的雕像,有40米高,用250吨不锈钢建造而成。这座成吉思汗手持金鞭的雕像所在位置,就是历史上铁木真年少时在乞颜部创造金鞭的地方。


雕像下面的基座是一个展览馆。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快要下班了,所以没有进去。在雕像外面,我们看到很多西方游客骑着山地车前来。特雷勒吉公园附近,是许多户外运动者的天堂。这里有各种地形地貌,又非常原始,深受西方游客的喜爱。我们还见到一对徒步野营的德国夫妇,以及一些骑着马、穿着蒙古袍的西方游客。



虽然蒙古早已是西方背包客的天堂,但是来此旅行的中国人还是很少,尤其是自由行在这里并不容易。整个国家可以说只有一个城市,乌兰巴托集中了全国近一半的人口。出了首都,公共交通几乎可以忽略。全国只有一条铁路线,而硬化路面的公路,在大多数地方都是奢望。很多省会城市之间都没有客运大巴和硬化公路。司机们都开着各自的越野车,在没有道路的草原或者戈壁滩上,凭借经验识别路途。

在这样原始的状态下,各种各样的旅行社就成最重要的旅游活动组织者。乌兰巴托遍地的酒店和旅社,都提供旅行社的服务,为游客们安排不同类型的路线,从草原、戈壁、沙漠,到探访驯鹿部落、参观猎鹰活动,不一而足。而且游客们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和旅行社协商旅程的时间、路线和活动内容。


在来蒙古之前,我们联系到这个旅行社,加入了最经典的草原旅行路线——鄂尔浑峡谷五天四夜路线,五个人组团,每人每天60美金(可议价)。这个路线是从乌兰巴托出发,一路向西到达蒙元帝国的国都哈拉和林,然后再深入鄂尔浑峡谷,体验那里的自然景色。全程还给我们安排了几个游牧家庭的住宿,让我们感受最纯正的草原生活和游牧文化,并且提供骑马和骑骆驼等特色活动。
我们一行五个人,坐上苏联UAZ四驱面包车,一路奔向草原深处。后来我们发现,草原上沟壑纵横的地貌,也只有这种车才能hold住。刚出乌兰巴托,我们的这辆车就在路上救援了一辆当地人的SUV。

从乌兰巴托到哈拉和林有硬化公路,但是也年久失修,车在上面一路颠簸。三百多公里的路,足足走了将近一天。在我们快要颠吐了时,本地的司机和向导们依然在驾驶和副驾的位置说说笑笑,毫无状况。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颠簸节奏,或许是他们从小就在策马扬鞭纵横原野的缘故。后来司机兴致一来,打开收音机,随着广播里的音乐唱起了蒙古民歌,高亢、嘹亮又悠长,一下子把我们拉入了草原的氛围中。



中午我们在路边一个饭店吃饭时,看到了非常戏剧化的场景。两个穿着蒙古袍的牧人,骑着马来到饭店门口,然后把马拴在我们的汽车旁,进来吃饭。两匹马儿似乎在提醒我们,现代蒙古人只是把马换成了汽车,而那种策马扬鞭的游牧生活节奏,并没有根本改变。

随后我们继续上路,直到日暮时分,我们才到达距离乌兰巴托380公里的哈拉和林。这个位于蒙古高原心脏的地方,一直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驻牧的中心:从匈奴、突厥到回鹘等等。直到现在,蒙古国内还有呼声说要迁都回哈拉和林。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这里设置了一处供给基地。他的儿子窝阔台则在1235年,在回鹘都城的基础上,正式建成了蒙古帝国的都城。这是一座以中原城市风格为基础,兼具中亚、中东建筑风貌,具有突出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城市。


蒙元帝国的强盛,使哈拉和林成为了整个帝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城市:各种肤色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城市通用多种语言和文字;各种宗教都在这里传播,全市建有多达十二种宗教的祭拜场所。但哈拉和林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忽必烈迁都元大都(即北京)后,哈拉和林逐渐衰退,并且在日后蒙古贵族不断的内战中彻底成为废墟。

现在哈拉和林,仅仅是一座人口不足一万的小城。当年的繁华的都城,如今基本上荡然无存。如今站在街头看去,只有星星点点的小高层建筑,向我们展示着这里依旧是个城市。路边走过的小学生们都穿着西装制服,打着领带;少妇身上的蒙古袍下,露出时尚的高跟鞋。蒙古元素和西方时尚,如今在这里再次交融。



我们在这里吃了一次饭,而向导和司机则去到超市采购。草原上交通不便、物资稀少,向导和司机把我们这几天的饮用水和各种生活用品大包小包的搬上车后,才带着我们离开这里。


如今这里保存最好的古建筑,是在16世纪修建的额尔德尼昭寺。这是当时外喀尔喀土谢图汗阿巴岱汗,用故都的断垣残壁,建造的寺庙。作为如今蒙古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庙宇,现在有数百名喇嘛在此修行。


让人过目难忘是这座喇嘛庙的围墙:在洁白的墙面上,矗立着象征着一百零八尊罗汉的一百零八座白塔,以约十五米的间距均匀分布,连接围合成完整的城墙。城中野草茂盛,寺庙建筑群好似建立在草原之上。建筑融合了蒙古、中国汉族和藏族的多种艺术风格。寺内还保存着十五到十七世纪的一些绘画、艺术品和碑刻等文物。在喇嘛们居住和修行的藏式建筑外,便是几个世纪前留下的残碑、断柱、破损的砖块和琉璃瓦。修缮一新的寺庙和断瓦残垣毫不违和的相处,共同见证着帝国斜照的残阳。




在哈拉和林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一个由日本援建的博物馆。和蒙古国绝大多数博物馆类似,哈拉和林博物馆内拍照的话,需要额外交费,费用是门票价格的好多倍 ,而且还有人专门盯着你是否拍照。因此大多数人都不在馆内照相了。博物馆不大,但是却完整的展示了草原民族发展的历史。馆中陈列着本地——主要是后杭爱省的各种考古发现,包括陶器、青铜器和石刻等。


在额尔德尼召寺附近,我们入住了一户牧民的蒙古包营地。虽然这户牧民常年负责旅游接待,但是他们家的蒙古包,依然原汁原味。我们在这里也遇到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游客,大家基本上都是五个人一个团队,共宿一个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人千百年的家园。这种由木骨架和外覆毡片组成的建筑形式,早在匈奴时期,就被草原民族发明并使用。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歌》所描写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就是蒙古包的形象。蒙古包被当地人称为格儿(Ger)。圆形的蒙古包,四周侧壁分成数块,由条木编成网状,进而围成圆形。伞骨状的圆顶,通过二十多跟顶杆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毛毡,用绳索固定。和想象的全封闭结构不同,蒙古包还有一个天窗,便于光线照入及室内外空气交换。


在内蒙古,如今的牧民们都已经定居,不再游牧,草场分配给了各个村庄和大队,牧民们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砖头水泥的现代房屋,和其他地方的农村并无本质区别。少数给游客提供的蒙古包也不再是传统木制工艺。而在蒙古国,由于依然是游牧生活,牧民们依然习惯住在便于拆卸的蒙古包里,哪怕是进城移居到乌兰巴托郊区的牧民,还是习惯的在院子里搭建一个蒙古包里,而不是修建一个小木屋。


我们在乌兰巴托住宿的青年旅社的车库里,就有一个蒙古包。旅社店员给我们说,每当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蒙古包抬出来,放在院子,让大家在蒙古包里吃饭。按照他的说法,蒙古餐只有在蒙古包中吃,才有味道。

蒙古包看上去挺酷,但是住在里面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尽管只是十月初,但是蒙古高原的冷空气让这里温度接近零度。蒙古包里五张单人床围着一个炉子摆成一个圆形。炉子的造型有点像我们以前用的蜂窝煤炉,不过这里都是烧柴取暖。炉子上面连着一个烟筒,直接向上伸出天窗。点火时,要先点燃一些纸屑,然后引燃小块的松木,等火势旺起来后,再放入大块木头。一旦炉子点燃,屋里马上从冬天变为夏天,不盖着睡袋,只穿内衣躺着,也满头大汗。但是炉子即便填满木头,也只能燃烧两三个小时。到了后半夜炉火熄灭,大家又纷纷冻醒。我们只好重新引燃炉子,填入木块。我们只好不断重复点火,加木柴,穿衣,再脱衣的过程,就这样周而复始,折腾到天亮。


如果说哈拉和林依然是一个小城市的话,那么我们随后的行程就彻底告别了都市生活。哈拉和林附近的鄂尔浑峡谷,是研究蒙古国历史和游牧文化发展的重要地点,在2004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峡谷深处远离都市,然烟稀少,那里的瀑布、草原和山野的丰富景致,被认为是蒙古中部最美的景观。

一路上,我们又经历了几个小时更加剧烈的颠簸。如果说从乌兰巴托到哈拉和林还是有路的话,那么从哈拉和林到鄂尔浑峡谷深处,是完全没有路的荒野。在沟壑纵横、完全没有道路的荒野上,苏联四驱车展现了极致的越野暴力美学,爬坡、淌水,几乎没有它走不过去的野地。我们在车内只能双手紧抓车上的座位和把手,假如车门不结实,我们随时可以飞出去。还在战斗民族制造的越野车足够结实,也只有这样的车才能适应蒙古高原的狂野。

在进入河源头的路上,我们能经过一个大峡谷。鄂尔浑河在这里转了一个U形的大湾,河的一侧是接近90度的陡峭悬崖,另一侧则是一马平川的草原。尽管河水流不大,但我们依然能在这苍茫的北地,感受到川流不息的壮阔。大峡谷与我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美国亚利桑那的大峡谷看上起有不少相似,但这里的视野更为宽阔,远方的草原连绵直到天边。


在我们的骨头即将被震得散架的时候,越越车终于来到了峡谷深处的一户人家。下了车,主人直接把远道而来的我们迎到了他们居住的蒙古包里。一进门,看到的就是极具传统特色、装潢华丽的柜子。柜子上摆着各种铜器、酒具和宗教画像——不少藏传佛教的活佛都被他们祭拜。女主人微笑着给我们打招呼,但是她马上发觉语言不通,便赶忙给我们递上他们用牦牛奶制成的奶茶,作为对远到而来客人的礼节。我们所有人都坐在床上——这些睡觉用的家具,在这个时候就变成了沙发。我注意到他们家角落里摆放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极具草原特色的合影照——全家人每个人骑着一匹马,拍了一张全家福。




在草原上,一般的大家庭,都有3-5个蒙古包,其中有专门的蒙古包用做客房。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可快速拆卸和组装,非常适应游牧生产生活。我们借宿的这户人家,一年要随着牧场的变换,搬家三次。在我们住的那几天,他们家新迎娶了新娘子,需要搭建一个新的蒙古包。于是所有亲戚们齐上阵,仅仅一天时间,就搭好了婚房蒙古包。


回到客房蒙古包后,我们一行五个人,在五张靠着侧壁的单人床上一一坐下。向导推门而入,笑着对我们说:“现在我们要给你们准备晚餐,我们的主菜,是牛羊肉,主食呢,还是牛羊肉。”自从来到蒙古之后,我们无论是在城市还是野外,吃的各种餐食,无不是牛羊肉,再点缀一点点蔬菜——往往是土豆和胡萝卜。这里的羊肉基本上和我们的馒头一个价,可谓是肉食者的天堂,素食者的地狱。在我们几个男游客大口吃肉的时候,同行的一个小女生默默的从背包里拿出了方便面,独自出去换口味了。

吃完饭后,我走出蒙古包在外面溜达。这户人家的几个蒙古包,位于一个小的峡谷之中。我用了十几分钟,爬上一座小山包,整个峡谷尽收眼底。


峡谷之中有小溪,每天早上我们都在溪水边洗漱。峡谷四周都是小山包,山上树木不多,但也足够砍柴烧火。整个峡谷都是这户人家的天然牧场,一眼望去,看不到边。秋天的草原已经枯黄,尽显北国的幽远和萧索。

当然,这是站在山顶的鸟瞰,当我们俯身观察草原时,才发现草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爱:遍地的牛粪、土拨鼠洞穴和牛羊的骨头,并不适合让我们就地躺下,仰望天空。


男主人和女主人在他们那个作为客厅的蒙古包里为我们准备柴火,他们的两个孩子在外面玩。我正心想我们的导游哪里去了,突然听到男人的呼叫声。这才发现导游和司机竟然玩起了蒙古摔跤。


我们的向导出生在草原,但很小就开始在城市里读书,后来上了蒙古国最好的大学学习英语,也曾留学英国,一口流利的英伦腔让我们以为他在英国长大。但到了草原上,他就马上变身彪悍的蒙古汉子,不仅连连把司机摔倒在地,还和司机玩起了推汽车的游戏:司机在越野车里踩着油门,他在车外迎面推着车不让车前进。这也太彪悍了!


向导告诉我,凡是出生在草原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草原三项:骑马、摔跤和射箭。这是他们最重要的文化传统。在牧区长大的孩子,学不好这三样,基本就没法娶媳妇了。


在草原上,人人都善于骑马,连小孩子也不例外。在我们借宿的牧民家门口,我就看到一个男人让孩子从小感受马背的温度。这个还在还在襁褓之中,哇哇大哭,但父亲还是坚定抱着把他放在马背上。哪怕他现在并不能骑马,但也要让他从小就感受马的温度,这是马背上民族的一种家庭教育。


我们在这户人家足足住了两三天,彻底体验了远离都市喧嚣的生活,感受到那种返璞归真的原始、简单与荒凉。方圆数十里,只有那么几个蒙古包体现着人类的存在。站在旷野中,举目望去,周遭都是草原、小溪、山坡和树林,一切人工的痕迹都不存在。没有手机信号、没有wifi、没有微信,一切现代文明的喧嚣都离我而去——如果谁想逃离随时抓住你不放的客户和狂轰滥炸的工作微信群,那么这里无疑是最佳选择。


这里还是几百年前的游牧生活,几乎没变,我们好似进行了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在这里,除了太阳能发电板和汽车,牧民们还是过着亘古不变的生活。每户牧民都有数百只羊,几十匹马,若干牦牛,往往还有两只狗,如果按照市价计算,也是身价近百万。



在草原上,到哪里都穿着蒙古袍的人们,依然和历史上一样彪悍强壮。穿上了羽绒服的我们,常常被身着单衣的蒙古汉子震到。在草原上生活的几天,并不仅仅是浪漫的想象。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人体验到苦寒之地生活的坚韧。这里的人往往几个月都不洗澡。最近的商店和医院,开车都要好几个钟头。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住宿在百公里之外。一日三餐,吃的永远是两大类:肉食与奶食。主食永远是羊肉,偶尔会有土豆和胡萝卜佐餐。


当然,对于游客来说,最难以适应的,可能还是没有抽水马桶。每户家庭都会在距离蒙古包近百米的地方,挖一个数米深的深坑(比国内农村的旱厕要深很多),坑上加上几块木板落脚,再搭上简易窝棚,作为旱厕。几块落脚的模板经常是摇摇欲坠,让人感觉随时会掉下去......


同行的几个城里长大的女生每次上厕所,都一脸愁容,表示无法习惯那种气味。向导说那你们就直接去远处的草原上方便吧。“那隐私呢?”女生更为疑惑的问道。向导像西方人那样耸了耸肩,说:“这个没办法。你要知道,草原上的隐私,全靠离得远。”他接着说:“这个季节还好,如果是冬天,在野外上厕所,完全有可能被冻坏……”

而没有网络的生活,对于“低头族”们来说,更是难熬。男主人看到同行的朋友在玩手机,就告诉他,想打电话的话,可以去那边山头上试试,或许有信号。他指着远方的一个比较大的山头,在我们看来是那么遥远。“不远,来回也就一个小时。”我们又被震撼到了,草原上人们的空间尺度,和我们都市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和在国内旅游景区骑上马兜一小圈的经历完全不同,向导和这户人家,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带着我们整整骑了大半天的马。这户人家一早就赶着十几匹马,趟过小河,来到我们的蒙古包外面。除了马匹,他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制作技术精良、用料考究的马具。每匹都套上马鞍,每个人都穿上马靴和护具,便上了马。




和我们印象中的高头大马不同,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但它们耐力十足,适应力极强,能忍耐酷暑和严寒,不需要人工的马厩和饲料,能够在恶劣的野外环境生存。因此,蒙古骑兵在西征时,常常靠这种马惊人的耐力,长途奔袭、突然袭击,闪电战般横扫欧亚大陆。在十三世纪,大量的蒙古马随蒙古骑兵西征,蒙古帝国也被称为“马之帝国”。


当时我们骑上马之后,带队的牧民给我们做了简单的培训:向左就把缰绳向左拉,向右就把缰绳向右拉,向前加速就喊“choo”。听到后,我直接喊了“choo,choo”两声,马果然飞奔出去了。如此这般的狂野,吓得我这初学者一大跳,赶紧在马背上喊着问他,喊什么马才停?他大声的告诉我们:“停?我们没这口号。”“果然是草原民族,骑马也这么freestyle。”我心想。后来才知道,让马停下来就是向后拉缰绳,但是真的没有停的口令。果然是成吉思汗战士的后代,有的尽是一往直前的激情。


和在国内旅游景区骑上马兜一小圈的经历完全不同。我们这次整整骑了大半天的马。在鄂尔浑峡谷深处,骑着马体验者游牧民族的文化,观赏者壮阔辽远的原野和山脉,实在是莫大的享受。最震撼人心的,还是这里原生态的环境。


我们一路骑马来到峡谷深处——被称为“鄂尔浑呼尔赫雷”的瀑布。这个蒙古国第一大瀑布,被认为是蒙古中部最美的景观。瀑布绝对高度并不高——对于蒙古国这样干旱的国度来说,很难有像尼亚加拉瀑布那样的水量,但是却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河流从草原缓缓流过,然后直接跌入陡峭的峡谷中。峡谷中有着许多高耸的落叶松,但站在峡谷上方看,一望无尽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一些金黄的树尖,再加上原野上点缀着的黑色岩石,给人一种外星球般的魔幻景观。据导游介绍,这里已经接近河的源头,水量不稳定,并不是都能看到水流的。秋天或许不是观赏草原最好的季节,但却是瀑布水量最充足的时候。



这里绝大多数景观,和千百年前并无两样。蒙古草原的原生态环境,和他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蒙古人早期信仰的萨满教宣扬万物有灵,而后信仰的黄教反对杀生祭祀,提倡慈悲心怀,都培育了蒙古人维持自然生态的观念。


在蒙古独立后,因为夹在苏联和中国之间作为缓冲地带,并没大量发展工业。在脱离苏联控制后,采矿带来了经济爆发式的增长,随后是旅游业,依然没有建立起工业化的传统,草原也就长期保持了最原真的状态。而蒙古人对于草原传统的热爱也坚持至今。虽然不是发达国家,但是这里有大批环保主义者和NGO一直在为维护草原的原生态而奔波。


除了骑马,这次旅行也让我们过足了骑骆驼的瘾。除了马和牛羊,骆驼在蒙古文化中也占据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蒙古国并非都是水草丰茂的草原,而是有着大面积的荒滩、戈壁和沙漠。在从鄂尔浑峡谷回乌兰巴托的路上,我们又造访了一片被游客称为“蒙古沙丘”的地方:额勒勤-塔沙哈伊(Elsen-Tasarkhai)。


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一路尽是连绵不断的草原风景。当我们看的快审美疲劳时,突然一片金黄的沙漠映入眼帘。


沙漠边缘的几户人家,都养有不少骆驼,除了自家用,也为游客提供服务。我们下车后,在一户人家门口等待向导联系的骆驼。这户人家有两个小姑娘,一个坐在地上,不怕冷的光着脚。许多蒙古小孩都有着像她这样淡黄色的头发,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头发颜色也逐渐变深变黑。另一个小女孩则躲在屋里,从门口警惕的看着我们,只有当我们给她巧克力的时候,才赶忙跑出来。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两位蒙古大叔和一个小男孩,牵来了两队骆驼,带着我们离开草原。我们骑着骆驼,穿过戈壁,走进沙漠深处。在骆驼背上,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就经历了草原、戈壁、沙丘等不同环境的变换。



在探寻沙漠之后,我们又回到了草原。在草原的最后一晚,我们入住了第三个蒙古包。这户人家的蒙古包营地,安置在山脚下。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平坦的草原,其实非常壮阔。



因为蒙古包紧靠着小山,所以这次我们都自己上山捡树枝做柴火。男女主人们,也在蒙古包架起炉灶,点燃柴火做饭。当然,做的还是焖锅羊肉。



最后一天在回乌兰巴托的路上,我们在一个叫Khujirt小镇停车休息。我们准备吃午饭的时候,正好是学校中午放学时,成百上千个中小学生,从学校里陆续出来,整个小镇都被学生们包围了。在牧区,由于牧民们居住的非常分散,因此这边的小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到镇上住校读书,小镇最大的职能,就是中小学教育的中心了。



我们吃饭的饭店,就在镇上一个小卖铺后面。小卖铺还是和我们一二十年前一样:商品都摆在柜子上,由服务员递给你。不少顾客都从牧区前来,采购日常生活用品。一个老奶奶,也让我给她拍了一张照。她脸上的皱纹,似乎在诉说着草原岁月的艰辛。


在小镇吃完午饭后,我们一路顺利的开回了乌兰巴托。回城之后,团员们都感感慨万千,说终于回到了温暖的文明世界。而我却一场怀念旅程中感受到的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最原始的游牧文化。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今天,从东亚到中亚、西亚 北非,当全世界的游牧国度纷纷工业化和定居生活时,位于欧亚大陆深处的蒙古,还在坚守传统的游牧习俗。这里仿佛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孤岛,在我们几乎将他遗忘的时候,才发现这里保存了最原始的自然环境。


蒙古谚语说:人唯有见识了一个又一个开阔广大之地,才具备真正的修养。或许跳出我们的都市生活,深入人烟罕至的草原深处,才能得到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


这次旅行印象最深的经历:在回城的路上,经过戈壁和草原交界处时,一瞬间我内心猛然感觉到世界尽头的荒凉与孤独。这或许就是这次追逐荒野旅行的意义——经历了最辽阔的荒芜,才更能懂得人世间的真情与温暖。



最后在这里把我去蒙古国前看的一些影音图书资料和大家分享。

影音资料推荐


韩国KBS纪录片《蒙古高原》(四集)
蒙古不止是草原,大漠、戈壁、森林、雪山,高原之美超乎你的想象。
第一集 阿尔泰的帝王:金雕
第二集:骆驼之歌
第三集:疾风之地:戈壁
第四集:游牧民族,问路


荒野新生 第四季 (2015)
2015 / 英国 / 纪录片 / Ben Fogle
BBC纪录片《世外野人》(荒野新生)第四季第六集
一个移民蒙古草原的美国家庭,告诉你为什么这里是世界的尽头。这位美国传教士说,如果能够在蒙古传教,那么也就能在全世界传教,因为这是世界最偏僻荒芜的地方。影片展现了蒙古绝美的自然风光和他们一家人在这里的独特生活体验。


《野生蒙古(wild Mongolia)》,蒙古国纪录片
蒙古语视频,无字幕;但是只看画面,就足以感受到摄人心魄的震撼之美。


蒙古王 (2007)
2007 / 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 蒙古 德国 / 传记 剧情 爱情 / 谢尔盖·波德罗夫 / 浅野忠信 孙红雷
蒙古历史的史诗级电影,电影记录了最伟大的蒙古英雄成吉思汗的成长经历。该片由谢尔盖·波德罗夫执导,孙红雷、浅野忠信主演。


蒙古草原,天气晴 (2008)
2008 / 日本 / 纪录片 / 山田和也 / 关野吉晴
一部日本的纪录片,记录了草原上小姑娘的日常,以及游牧文化在今日的变迁。对于蒙古这片相对陌生的土地,日本和韩国,似乎凭借藕断丝连的关系,更早的介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日韩媒体的视角,能帮助我们了解更多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相关书籍推荐


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蒙古(2015年全新版)
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公司 / 2015 / 中国地图出版社
这是西方背包客的圣经,全面介绍了这个被欧美背包客誉为天堂的国度。他们比大规模的中国游客更早到达这个荒野的国度,而我们拿着这本书也要开始占领那里了。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美] 梅天穆 / 2017 /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西方学者视角下展现的宏大历史观,不仅仅有战争,还有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全面做好行前的背景知识准备。


游牧民的世界史
杉山正明 / 2014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领略了各时期游牧民族的历史更迭,会更了解蒙古高原在世界游牧史上的中心地位。这片高原上,匈奴、鲜卑、柔然、契丹,各时期不同民族不断变换,但直到蒙古的出现,草原历史才有了终结者。


历史的高原游牧
罗新 / 2010 / 中华书局
北大考古学者的田野调查笔记,图文并茂,了解蒙古高原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
胡成 / 2016 /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胡成记录了自己从二连浩特搭乘火车达到乌兰巴托,并随后搭乘各种大巴一路向西直达蒙古国西部口岸的经历。这是关于蒙古国的最好的旅行散文,书的封面照片——一辆停在戈壁滩上的大巴让人过目难忘。虽然作者说这个国家他再也不会去了,但是读过书的人心里都会被种草:蒙古国,一定要去。


user avatar   xbo-shi-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儿跟大家介绍一位蒙古狠人——朝青龙,一定程度上它代表这当今蒙古的形象。

本文首发在公众号X博士(doctorx666): mp.weixin.qq.com/s/2CxQ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


大家还记得,在《功守道》里和马云大战三百回合那个相扑运动员:

朝青龙吗?


可能看他第一眼,你会感觉是个粗鲁的黑帮打手;但绝对想不到,他不仅是相扑界的传奇、还是当代蒙古国精神化身、国家形象。



为此,我好好研究了他一番。发现,基于他的传奇经历与蒙古国选总统的政治制度,这位老哥很有可能成为:

蒙古版特朗普。



就像铁木真历经磨难一统蒙古诸部一样,新时代蒙古英雄朝青龙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才成长出的好汉。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有钱,人们都爱去公司里当职员。于是,原来的国技相扑被视为不好的工作,没人愿意干。

所以,为了奉献出符合和式顶级审美的相扑比赛,日本人就跑到蒙古,从世代练蒙古摔跤的家庭里找孩子,带到日本,充实自己的相扑队员阵容。



1995年,生活在乌兰巴托郊区牧场,从小放牧、副业摔跤的15岁Dolgorsuren Dagvadorj获得了那达慕大会的少年组摔跤冠军,让日本人给相中了。

2年后,他来到了专门培养相扑、棒球运动员的日本明德義塾高中,一边学习、一边练相扑。



每天,这位蒙古小伙都要去相扑部屋训练3-5小时,培养技巧;然后中午再吃一锅相扑火锅之后睡一大觉,借此养膘。



你可能觉得这种吃饱了睡、睡饱了吃的生活看似简单轻松,但运动量极大,稍有闪失就会损伤肌肉。由于缺钱治病花销大,为了省钱的蒙古小伙会用马肉敷肌肉的土法疗伤。

看他日子过的惨,旁边青龙寺的僧人没事就接济他的生活,蒙古小伙很感恩,1999年加入相扑界给自己起了个艺名:朝青龙明德,即朝青龙。



进入相扑战场以后,朝青龙凭借如同中世纪蒙古突骑诱捕、爆发力、围歼的战术特点,摔遍天下无敌手,仅用4年就成为了日本相扑界的迈克尔乔丹、获得了至高头衔:横纲。

所谓横纲,是相扑力士中的最高职称,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神一般崇高,除特别情况外,才会被取消横纲头衔,就算退休也能享受终身俸。



获得横纲头衔后的第二年,朝青龙愈战愈勇达到职业巅峰:先是获得35连胜,然后又在十一月场所开始至隔年达成了历史新猷的“七连霸”与年间六场所完全优胜的新历史记录。

在他的作战生涯中,贯彻一个狠字,每次玩的都是赶尽杀绝的路子,打急就跟WWE一样给人送进观众台里接着揍。



这种本是讲究日本礼仪的国技,到了朝青龙手里成了大秀个人武艺的秀场,这让看惯了输赢都鞠躬的,没事斯米马赛的日本人,见到了新景儿,被称作Bad Boy,坏男孩。

他们开始对这种草原狂野格斗术如痴如醉,就像城市白领突然发现快手里别有洞天一样感到兴奋,纷纷掏钱去看这位蒙古好汉的现场对战,对朝青龙围追堵截要签名。



有人喜欢这股野劲,就有人烦。

在日本媒体和自认日本传统文化守护者的相扑协会看来,朝青龙是个骄纵轻狂的恶人:

非但不守礼仪赢了不谦逊,有时输了还会飙垃圾话,比如在跟曾经的偶像旭鹫山对决时,不但诅咒人家赶紧死,还砸人车踹掉了后视镜。且酷爱酗酒斗殴,有时候喝迷糊了就跟人比划。

更夸张的是,有一次朝青龙为了参加慈善足球赛,撒谎受伤没有参加相扑活动,被记者爆料惹的装病风波,直接让他的声誉降至冰点。



如此一来二去,相扑协会借着他又一次醉酒打人的由头,给他劝退了。



蒙古同胞听见了自己的英雄挨挤兑直接炸了,引发一系列骚乱,甚至跑到乌兰巴托的日本大使馆门口抗议。



从表面上看,朝青龙,之所以能被视为蒙古英雄、在2009年获得蒙古总统给他颁发的劳动英雄奖,就是因为他很能打,是第一位征服日本相扑界的蒙古人。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就像是完成了忽必烈汗未竟事业的征服者,是二十一世纪继承古风的最强巴特尔。



草原文明都崇拜强者,而且是要一直强下去的那种。对于他们来说:甭管再强,只要被淘汰或是谢幕了,就是一文不值的废物。

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教会他们强者不能受伤,不变强就是在变弱,就是等着被淘汰。所以,阿提拉会弑兄、铁木真会一直远征、奥斯曼苏丹会让皇子们自己争嫡。因为这些征服者们知道,如果不淘汰别人,自己的资源就会被别人占据,被碾为齑粉。



小时候睡在羊圈里长大的朝青龙,也继承了这股草原天赋。

这位看似粗糙的壮汉,借着在日本的国际化氛围学习了包括汉语、日语、俄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塞尔维亚语在内的九国语言;之所以如此勤勉,就是为了在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后,回国开始自己的商业征途。

开始经商之后,他开始变得沉稳而幽默。在一次面对日本媒体采访时揭短质疑时,你或许觉得这个坏小子要动手打人,却没想到他却用一句幽默的私密马赛轻松化解。



之所以有这种转变,是因为朝青龙知道想要有更高成就,就必须得摆脱孩子气;他明白在同属东亚文化圈的蒙古,过于锋芒的性格也会遭致冷眼。

根据WSJ报道:在日本,一位横纲的收入一年大概在40万美元。虽然算不上天文数字,但在人均年收入只有4500美元的蒙古却是一笔巨款,足以让他轻松推开蒙古新贵阶层俱乐部的大门。




在担任相扑大拿的时候,他就把自己在日本赚到的钱在蒙古创办了ASA集团,只不过碍于相扑运动员不能从事副业的规定,所以只能交给自己的哥哥以及父亲打理。

据日本媒体Business Journal信息显示:现在,他的ASA集团已经成为一家拥有十多家企业的蒙古商业巨头,业务涵盖荞麦种植、房地产、旅游、金融、投资、香料店等多个行业,总资产超过100亿日元,约9600万美元,排名蒙古企业第47、48位左右。



ASA集团最赚钱的业务是农业,它在蒙古东部有一片总面积达5万公顷的荞麦地,这里生产出的荞麦全部被运送至日本销售。



更有意思的是朝青龙领衔的ASA集团,还在2006年买了一家银行,NIBank(蒙古国家投资银行)。

向蒙古居民推广金融理财、按揭服务、信用卡支付、网上银行等诸多蒙古国的新鲜金融服务;至今,NIBank已有34家支行以及服务机构、被国际金融机构评为年度客户增长最快的银行之一。



此外,这位老哥还开始全方位布局,在各个领域翻云覆浪。

在房地产投资上,朝青龙在乌兰巴托市中心购买了大抵相当于银座、表参道区域面积的土地,打算打造新购物中心,就跟蒙古三里屯的感觉差不多。



娱乐领域,朝青龙购买了原国有的马戏团,打算从新改造装修,让它变得附加值再高一些。

对于中国人来说,买马戏团这事显得有点匪夷所思:但如果你要知道马戏是蒙古人的国民级娱乐,相当于中国德云社的话,那么你一定能get到这位前横纲的商业野心。





与此同时,朝青龙还在乌兰巴托郊外建立学校、开办朝青龙杯相扑比赛,积极招募蒙古有天赋的少年摔跤手去日本进修成相扑力士。

在名利双收朝青龙这个好样板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蒙古人,希望复刻他的成功,即便自己没机会,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试一试。

因为,学相扑已经成为通向富裕蒙古梦的高速公路。



但,除了这些金钱上的成功,朝青龙还有更大的幻想,那就是从政。

在一次接受日本媒体采访的时候,朝青龙就明确表示: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竞选总统试试,考虑考虑国家大事。

可能,在你看来这是赳赳武夫的枉言,是综艺节目的效果;但你想没想过,当年特朗普竞选时也是被大家当笑料?



首先从政治资源上看,朝青龙与蒙古执政党关系亲密,他的哥哥就是现任执政党议会议员。

在外界舆论看来,民主党领袖巴特图勒嘎之所以能拿下2017年总统任期,跟朝青龙在Facebook上的声援关系很大,是左右蒙古民众支持率砝码。




近两任执政党也对朝青龙不薄,先是颁发官方认证的蒙古英雄-劳动英雄奖章,然后在把他任命为蒙古国特使,走到那都带着,功能性堪比外交官,成为蒙古国现代符号。



而从民众基础上来看,朝青龙也相当聪明,深谙民心,就像古罗马恺撒一样一点点的编织自己未来可能的民意基础。

这盘棋,在日本媒体看来,是在他还是运动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悄悄布局了。

日本朝日新闻在2010年朝青龙退役的时候,就认为除了生意以外,此人对政治有相当的抱负,而且很有套路:在退役前夕,朝青龙给正在闹新流感的蒙古捐献了3万个口罩,让自己人气爆棚。



今年2月,蒙古污染严重,不少牲畜常常误食塑料袋导致丧生。



于是,朝青龙开始在Facebook上开始倡导环保,并打算把日本垃圾回收系统引进回国。类似这种热爱故土、关心同胞的行为正在不断给他加印象分。



他很乐意用社交媒体打造亲民形象,试图让蒙古英雄的形象更加立体:平均一天发3、4条,从生活到政治议题啥都有。




另一方面,每当蒙古国受到冒犯的时候,他都会牵头通过硬汉方式对外交涉,相当受民众欢迎。

2018年2月,日本漫画侮辱成吉思汗。朝青龙直接在社交平台领军出征,让漫画出版社道歉、撤书、就差刨腹的战绩,让蒙古国人大声叫好。



在热衷社交媒体的B面,是朝青龙的政治敏锐,在蒙古朝青龙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相当流行:

“如果像我这种穷小子都能逆天改命,为什么蒙古不能通过经济改革变得再次伟大?”

这一点,跟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自己的命运和蒙古国的命运嫁接到了一起,产生出了某种奇妙的联系。



这并不是个孤例,也不是个意外,早在多年以前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多年前就说过:“娱乐明星都是总统坯子。”

特朗普是这个看似荒诞言论的例子、乌克兰的泽连斯基亦如是,大众传媒不但能造星,也能造总统。因为,这,就是时代的潮流。



你可能会认为:朝青龙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现在还没一官半职,或是没有丁点竞选的动静呢?

别着急,蒙古人都是耐心的猎手,他们从小就知道,甭管是打猎、还是打仗,没有一战定乾坤的把握,绝不出手。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蒙古总统也曾是运动员:而,朝青龙就是从12岁看他比赛长大的。



#参考资料:

01.朝青龍はモンゴルの国民的英雄ですが、白鵬はモンゴルの国民的英雄ですdetail.chiebukuro.yahoo.co.jp

02.М.Даваажаргалыг Японы иргэн бол гэж 10 жил орчим "шахжээ"sonin.mn/news/sport/101

03.「国際的実業家」朝青龍、大みそかAbema出演のカネ事情biz-journal.jp/2017/12/

04.How Mongolia Conquered Japanese Sumo wsj.com/articles/how-mo


user avatar   jia-er-sai-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8世纪,北京话在奉天府(沈阳)、锦州府 取代了原本一直通行到明末的昌黎话(由满文《三国志》对音可证)。

奉天府的北京话,是现代东北话(哈阜片~大碴子味)的正源,当时的沈阳话是大碴子味(饿=ne),跟近代闯关东之后受胶辽官话强烈影响的“曲么菜味”沈阳话不同。

锦州府的北京话,是现代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几个区县(秦锦片)的正源。秦锦话从锦州府扩张,在卢龙(永平府城)取代昌黎话的时间应该晚于锦州,具体时间不明,可能是19世纪。秦皇岛由于形成市区的时间已经是近代,一开始就是说秦锦话。

18世纪的北京话另有两个分支:顺天府(北京)& 承德府。朝阳、赤峰的建置虽源自承德府,但近代受移民(主要是汴宋官话)影响形成的单元音化“干面子味”跟承德已明显不同。


了解了昌黎话之后,越来越发现,现代东北话虽然音系在17~18世纪被北京话洗掉了,但是词汇却可能有相当大的数量,是从明代辽宁(昌黎话)继承下来了。几个最基本的例子:

A、“没”的两个声调—— mei4来 vs mei2钱;

B、嗯呐,来自上古燕国【诺】(na:k),昌黎话最大特征;

C、唠嗑;;;D、屯里、屯下、老屯、XX屯 等等“屯”相关词汇;;

E、扔=leng,这个词原本以为是胶东话影响,现在看来是明代辽宁继承而来。

F、朝鲜朴氏=piao,这个很可能说明,丹东在明代并不说胶东话。

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觉得,东北话的历史纵深一下就不一样了,

他全面融合了 幽州(北京)、平州/营州(卢龙/昌黎)、登州(牟平/蓬莱)的文化厚度,

近代在黑土地上,迎来了空前的爆发。


user avatar   ray-ja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ma-zhen-74-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mangopanca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有哪些运气极差的人? 
  如何评价黄帝(姬轩辕)? 
  大航海时期葡萄牙法律中,法庭执行是否是遗嘱生效要件?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有人在读或者读过了吗? 
  古人怎样绘制地图? 
  你认为最伟大的日本人是谁?有哪些原因? 
  为什么先秦时代的人名那么奇怪? 
  为什么只有酸秀才,没有酸举人,酸状元? 
  热带地区的湖泊是否能产生大湖效应? 
  湖北在中国是怎样的存在? 

前一个讨论
你听过最差的相声是哪段?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澎湃新闻报道称甘肃省卫计委主任「我熬了两吨黄花菜,治好了舟曲灾民抑郁症」?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