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有没有,在说为什么。谁说古代不限制妓院发展了?
就看《大清律》:
官吏宿娼:凡文武官吏宿娼者杖六十,挟妓饮酒亦坐此律。媒合人减一等。若官员子孙应袭荫宿,娼者罪亦如之。
买良为娼:凡娼优乐人买良人子女为娼优,及娶为妻妾或乞养为子女者,杖一百。知情嫁卖者,同罪。媒合人,减一等。财礼入官,子女归宗。
凡无籍之徒,及生监、衙役、兵丁、窝顿流娼土妓,引诱局骗,及得受窝顿娼妓之家财物,挺身架护者,照窝赌例治罪。如系偶然存留,为日无几,枷号三个月,杖一百。其窝顿月,日经久者,杖一百,徒三年。再犯:杖一百,流三千里。
得受娼妓家财物者,仍准枉法计赃,从重论。邻保知情容隐者,杖八十。受财者,亦准枉法论。计赃从重。科断其失察之该地方官交部照例议处。
京城内外,拿获窝娼,并开设软棚,月日经久之犯:除本犯照例治罪外,其租给房屋之房主,初犯杖八十徒二年,再犯杖一百徒三年。知情容留之邻保,杖八十,房屋入官。若甫经窝娼,及开设软棚即被拿获,知情租给之房主:杖八十。知情容留之邻保:笞四十。若房主邻佑,实不知情,不坐房至,免其入官。如业主所置房屋,交家人经手,有赁给窝娼,开设软棚,伊主实不知情者,罪坐经手之人。傥系官房,即将知情租给经手官房之人亦照前例治罪。
……
不要说开妓院的,就是房东,如果知情:八十大板,有期徒刑2年,房屋没收。邻居如果不举报,四十大板。这比现在扫黄严厉多了吧。
有清一代,官员包括秀才举人,一切体制内人士,都严禁宿娼。一经发现,无论多大的官儿,都是革职的没商量。
所以,清朝的官员,都不敢弄女的。都是养“相公”的。“相公”最开始是“像姑”,意思是“像个姑娘”的意思。后来美化成了“相公”。所以,最开始八大胡同,里面都不是女的,都是男的。
清末有一个很有名的大臣叫宝廷的,当时和张佩纶,黄体芳,张之洞号称‘翰林四谏’。他在1873年,也就是同治十二年的时候,做浙江、福建乡试的主考官。当时的浙江巡抚杨昌浚宴请他到富春江游玩。当地有号称“江山船”的,就是那种特殊职业者。他就因为在“江山船”上办事儿,被弹劾革职。后来一直赋闲在家。
在某省厅任职,受单位委派,在某大山深处农村扶贫。
真实体会到什么叫做世人皆苦。
1:海拔1800米的山上,128户农民世世代代以种植中药材为生。最近的公路在海拔700米的山腰。山体几成垂直状,垂直高度1100米,修上去需要新建道路14公里,仅仅修一条毛路(不包含硬化和安装安全设施)需要投资5600万元。修路难度十分大,经常有滑坡和塌方。三分之二以上的路段需要砌挡墙。当地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委书记县长都来看了,苦于没钱,一直没有修路。后来我们找到资金修了一段,发生滑坡和塌方事故,紧急停工。现在正在重新论证,确定方案,确保万无一失之后再开工。
山上原来没电,我们到了之后协调上级机关化缘,花费130多万元给他们通了电。130多万元,30万元的设施设备安装费用,100万的人工运费。所有的铁塔、水泥桩、电线、水泥全部靠人工背上去。
山上的农户每年上千吨的中药材,都是人背马驼弄下山,每天一个来回,基本全年无休。
那一村子的人,祖祖辈辈,哪个不苦?
下图是施工现场。深山老林,悬崖峭壁,绝大部分路段都要用石头修建挡墙,所以造价特别高。
2:两兄弟,左边的是哥哥,右边的是弟弟。
猜一下哥哥多少岁?才40多岁。是不是看起来像50多岁了。
两兄弟住在后面的木屋里,房子是父亲从别人手里买的。只看得到一角,其实已经快要垮了。
哥哥已成家,有一个小孩10左右,在山下上小学,周一到周五住校,每周生活费5块钱。那孩子有农村人的那种淳朴,但是也有小孩子的顽皮。夏天了,还穿着一双长筒水靴。有次去小学打球乒乓球,他给我买了一瓶矿泉水,我不要,硬要给我喝。最后走的时候把我的乒乓球送给了他。
两兄弟都是贫困户。哥哥患有口腔病,牙齿全部掉光了,只能吃流质食品。因为常年进食流食导致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无力,无法外出务工。妻子忍受不了贫穷逃跑了。现在靠务农为生。
弟弟30多岁,没成家。早年在外务工,现在在家务农。兄弟两相依为命。
不好意思,不能放小孩子的照片,感觉于心不忍。
想想十几年都只能吃流食喝稀饭,苦不苦?
3:70多岁的老人,与老伴相依为命。儿子快50岁未成家。儿嫌家贫,多年未归。两个老人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自种自收。
70多岁的年龄,吃穿住无着落,儿子面都见不到,苦不苦?
4.在贫困地区扶贫,见过了太多太多贫困的人,再怎么心如钢铁都被化了。所以针对扶贫工作,我是真觉得太有必要了。有些老百姓,真的过得太苦了。
只希望自己能时刻保持赤子之心,永远记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希望将来能为这些人做一点事情,让这样的事情少一点。
感谢大家的鼓励。
其实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我以前也见过穷人。但是我家不像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连片贫穷。我相信任何一个人看到整片地区的人都处于这种贫困状态,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世人皆苦吧。
评论里讨论最多的就是修路不划算。我多说几句。
单纯从花钱的多少来说,将128户易地搬迁确实花不了5000多万。但是搬家并不能让他们摆脱贫困。
很多人有一个本末倒置的认识,大家都以为贫困户贫穷是因为他家房子在山上,所以他贫穷。其实这种认识太片面。
他们贫穷的本质,是他们缺少生产资料,或者是生产资料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另外一种贫穷的原因就是他们有生产资料,也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但是他们刚性支出远远大于自身所拥有的生产资料转化成的经济效益,入不敷出,就变贫穷了。
分别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家庭在农村没有任何土地(土地被水冲毁、自然灾害泥石流、滑坡等),那他家唯一的生产资料就是农户自己的体力,或者说他们家根本就没有生产资料;第二种,比如他们家有土地,但是壮年劳动力全部去世或者生病,导致土地没人耕种,这种就是有生产资料但是没办法转化为经济效益;第三种就是家里有地也有人耕种,但是家里有人生大病每年需要医药费几十万导致家庭贫穷。
以上土地只是一个比喻,也可以替代成其他生产资料。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如果单纯的移民和给资金,能不能让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呢?
显然是不行的。把老百姓从他常居住的地方搬走,即使给他建了房子,他有土地吗?他们还是没有生产资料。就算再补一笔资金,可以想见的是,补助资金肯定不会太大,政府也没有那么多钱来无限制的补助贫困户不是?那么这笔钱,他到了城镇能用多久?城镇的消费水平他们是否跟得上?
也就是说单纯的搬迁和给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解决贫困的最好办法是让其家庭发展产业,并将产业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才是长久的办法。
结合到实际,就是三个方面,第一是要让群众有生产资料,第二是让他们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经济效益,第三是对大额刚性支持予以短时间的补助。生产资料方面,大部分群众都是有土地的,如果没有土地,那就用集体经济组织带动,让他享受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资料。关键是第二步,怎么将生产资料转化为经济效益?那就需要将他们生产的农产品运出大山,减轻他们的成本,增加他们的利润。这就涉及到修路。所以修路是解决他们这个地方长期贫困、整体性、区域性贫困的基础。第三种就是家里有大病、残疾的,可以适当的、小范围的给与政策保障。
如果扶贫只是单纯的给钱给物,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经济的流动性注定了贫困户的钱会流向社会。只有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能保证他们真正脱贫。而政府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挖掘潜能,寻找资源,带动他们自己自力更生。
虽然我们投入了近6000万,看似很大一笔资金,但是这些资金投入,无论是近期、中期还是长期都是利于老百姓的。近期看,修路需要附近的老百姓出力,他们可以获得劳务报酬,可以顺便带动一部分家庭增收脱贫;中期看,修路能够减轻上面中药材种植成本,老百姓利润更高;远期看,公路沿途群众都能受益,以后山上的资源也有了开发的基础,能够带动整片大山的群众脱贫。
把6000万分给128户,只有这128户能脱贫;修路,能让整个山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