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
@冷哲先生看到这个题目。对已有答案都不太满意。答案大多低估了民间传说的产生时间,并不自觉将传说里的王国和真实历史中的王国等同起来。
近二三百年,传说的价值被人重视,记录渐多。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故事多是混合了历史悠久、远道而来的故事片段的大杂烩。即使是如此,最早的对欧洲精怪故事进行自觉整理的故事集《故事或过去的传说》早在1697年就已出版(法语),故事的主体元素的出现可能远比这个时间要早得多。根据欧洲的习俗,讲故事的人大多是典型的女性,比如英语和法语中的“鹅妈妈”,是个坐在火炉边纺线的老太太,”英文中“纺纱线”(spin a yarn)也有“编故事”的意思。
直至19世纪中叶,大多数欧洲的穷人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而大部分欧洲人都是穷人。更古久时代的故事讲述者文化水平可以想见,是否能理解王国、王子、公主的概念都是可疑的。安吉拉·卡特这样描述讲故事的情形:“这里加一点,那里减一点,有时候还会和其他故事混作一团,直到说故事的人亲自编排,好满足现场观众的需要 这些观众可能是小孩,或是婚礼上的醉汉,可能是下流的老妇人,或是守灵的哀悼者,又或者只是她自己。”
为什么皇族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安吉拉·卡特猜测这和通俗小报喜欢报道英国王室是同一回事,因为他们光鲜迷人。讲故事的人对真正王族的生活方式也不怎么熟悉。有故事称“王宫有很多房间,一个国王占一半,另一个国王占另外一半。”也有故事称“那时候,人人都是国王。”
苏西·胡佳西安-维拉(Susie Hoogasian Villa)对精怪故事中的王室有客观的看法: “往往国王只是村里的首领,公主也干枯燥的活计。”穿皮套装的公主珠莱达会像平民家的姑娘一样熟练地烘焙糕点、打扫厨房,但是她打扮起来会让戴妃黯然失色:“她像柏树一样高挑,面色像玫瑰一样红润,身上的绫罗珠宝好似国王的新娘身上的华装,她一走进来,屋里就变得亮堂堂。”我们面对的是想象中的王室和想象中的风格,里面含着幻想和愿望的创造,所以精怪故事松散的象征结构才会使得它们如此向心理分析学的诠释开放,仿佛它们不是正式的创作,而是公开场合里的非正式梦想。
换句话说,欧洲传说频繁出现王室,主要因为不熟悉王室的故事讲述者修饰故事的一贯传统。传说里的王室不能等同于现实世界的王室,只是故事讲述者和听众对富有、光鲜的人物形象的共同的文学想象。
以上内容主要整理了《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的序言部分。夹杂少量个人理解。
而我国的情形,我猜测,和民众对于统治者及其体制有相对更全面的了解有关。故事讲述者将故事主角修饰成王室会有反效果,会让听众认为不真实。因此,讲述者自觉将主角定位为英雄、聪明人、勇敢者等更为可信的角色。
欧洲三十年战争以后,神圣罗马帝国被《威斯特法利亚条约》分成了1500多个独立国家(300多个国家外加1200多骑士封地,不过都是有独立主权的)
这个条约主要内容是:
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
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
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
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 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个阿尔萨斯
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 的重要港口
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
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
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
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
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
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
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
(百度百科)
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把德国彻底撕裂,从此德意志民族进入的大分裂时代,从1648年到1871年,绵延两百余年的大分裂。直到拿破仑战胜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以后才以小国并入大国的方式,将这1500多个国家变成30多个国家,然后再由普鲁士的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最终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德国的统一大半居然是由拿破仑这个外国人完成的,不禁让人感叹。剩下的主要还是由李斯特倡议的关税同盟进行了经济上的统一拉拢了小国,然后再用军事对付奥地利这样的大国。
你所看到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大多来源于《格林童话》
百度百科:
《格林童话》产生于十九世纪初,是由德国著名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
可以看到,这两位是德国人,身处19世纪初,那时候德国还远远没有统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还没有被拿破仑打破。也就自然会用很多的王子公主啦~~(谢
@违天择提醒,他俩是在19世纪初收集整理的,这些故事产生一定是在此之前,而且确实故事中的王国跟现实要有区别。不过我觉得故事总是会受时代背景影响的。)
至于说中国……
自秦统一以后大一统的时间上千年,分裂时期的国家最多不过十几个。统一时代的故事你不敢说,连避讳还来不及。分裂时代的国家首先是时间比较短,不一定有那么多王子公主,再就是有的话也可能因为灭国直接就死掉了或者流落民间,具体参考清朝的阿哥格格……更不要说live happily ever and ever after……给孩子讲这些人的悲惨生活多不好,幼小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有木有。
还有啊,就中国这么多人,那么少的公主王子,给老百姓的孩子讲这个多不接地气
要说西周的时候那么多诸侯国……那时候不流行童话……:P
就欧洲童话里面的王子公主,往小了说,可能就是我们古代的知县公子和知县千金。
往大了说是府台大人或者道台大人的公子和千金。
不能再高了。
你见过帝国的王子和公主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吗?
不存在的。
更别说皇帝大人亲自参加情情爱爱的故事了。
但是,我国就行啊,
皇帝在民间弄出来的爱恨情仇多的去了。
你听说过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和多瑙河畔的玛丽莲·雨荷的故事吗?
这点欧洲真心没法比啊。
我的理解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上升渠道是科举,所以主人公是才子。而欧洲古代的社会上升渠道十分狭窄,血统的意义在欧洲比在中国重要得多,所以主人公是王子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去陇右。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