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崇祯皇帝这么勤政,为什么明朝仍然亡国了? 第1页

     

user avatar   MIG29ov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方向错了,导航也废了,他只知道踩油门。(删草稿的时候不小心给发出来了,勿怪)


user avatar   zhang-fang-3-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在此只分析崇祯的个人原因。

1、勤奋的君主并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君主,一个国家的亡不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没有直接关系。作为一名君主的最高境界,用马援评价刘邦的话就是“无可无不可”,意思就是没有条条框框的规定,敢于大胆的放权用人,让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而不是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其实崇祯也会用人放权,但他放权的对象却是太监。

2、崇祯靠铲除魏忠贤的阉党集团,而收获民心,控制朝政。但他只是铲除了魏忠贤的这个太监,并没放弃用自己的太监。崇祯仍采用太监监军,并给予他极大的权利。皇帝用太监在制衡将领这还能理解,但太监在军队胡乱指挥这就不对了。当时掌管整个北京城城防的九门提督,竟然是由太监王承恩担任。借改《阿房宫赋》中的一段话:天启无暇自哀,崇祯哀之,崇祯哀之而不鉴,亦是后人而复哀崇祯也。崇祯用太监的主要原因,还是他多疑刚愎,对大臣的不信任。

3、由于崇祯杀袁崇焕比较有争议,在此不讨论,就以王洽和陈新甲为例。后金打到了北京城下,有人说当年嘉靖把兵部尚书丁汝夔杀了,敌人就退走了,于是崇祯就把王洽关起来准备杀掉。后来崇祯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偷偷去议和,结果消息泄露,搞得崇祯很没面子,于是就把陈新甲杀了。崇祯一朝14个兵部尚书没一个好下场,而且换了54个内阁,古今罕有,简直就是亡国气象。

4、崇祯这么搞的直接后果,就是没人跟他干了。李自成打到北京时,叫大臣来上朝,没一个肯来的。崇祯曾六下罪己诏,但他临终的遗言却是“诸臣误朕也。”罪了六次己,最终得出的感悟是:错都在你们。要是有一两个臣误你,那可能是臣的原因。但被你干掉的14个国防部长,三十多个国务院总理全都误你,那就是你的责任了。这让我想起了项羽的遗言“天亡我,非战之罪。”到死都没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啥,还给自己找借口,不灭亡才怪。

5、明朝灭亡从万历时期就开始埋下伏笔,终于在崇祯朝爆发。崇祯当时面对的局面是个无限死循环:女真到明朝抢钱——明朝花钱驻防——政府没钱只有增加税负——农民没钱交税起义造反——调兵镇压越打越花钱——越花钱越增税——越增税造反越多——女真趁乱又来抢钱,再加上蝗灾旱灾,这样的一个长期积累下来的烂摊子,真的不是光靠勤政就能解决的。所以说,一个朝代的兴亡,除了靠个人努力,还要考虑历史进程。

6、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其政治规则已经相当成熟,有时即便皇帝懒一点,只要文官体系能够按部就班的运作,就是保证国家机器照常运行。所以当时不怕皇帝懒,就怕皇帝瞎折腾。崇祯一心想快刀斩乱麻,殊不知欲速则不达。 另外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崇祯是无法完全控制他们的。所以崇祯能使用的手段,只有杀杀杀!越杀越乱,越杀越离心。再加上的文官集团严重内耗,这才是大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7、后世可怜崇祯,多半是两个原因。第一,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皇朝,这让很多对明王朝、汉民族的同情,转加到了崇祯身上。第二,崇祯并不是像宋徽宗、陈后主那样的沉迷酒色之君,这让人们多少对他产生一点可怜之情,但仅仅是可怜,并不是可惜。这就好比一个人特别努力,没日没夜的学习,但还总考倒数第一⋯⋯他可怜吗?可怜!可惜吗?不可惜。

8、崇祯的天赋算不上优秀,也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只能靠后天的勤奋去弥补,想在实践中摸索一条救国之路。崇祯的一生,就像一位低等级、烂装备的菜鸟,进入到了史诗级别难度的游戏当中,那些帮他代练的高手,崇祯都怀疑他们是来骗钱骗经验的,他只放心自己身边的宠物王承恩,结果导致一个路边野怪都能干他1000+,更别说大boss皇太极与李自成了。但历史不是玩游戏,没有存档读档重新开局的机会,既然摸错了路,失败即是亡国。


user avatar   chen-chen-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崇祯不是个昏君,但是也没有力挽狂澜的实力。他了解明朝症结的所在,但是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在他这个年纪上,能做到这一步,如果换一个历史背景,是一个很不错的明君。

1. 杀魏忠贤。崇祯杀魏忠贤的手段不可谓不高明,虽然九千岁是权势滔天了点,是贪财了点,是买官卖官,是拉党结派。但是不能说阉党的一无是处,至少九千岁为窘迫的明朝财政提供大把的税银。另外,阉党监军方式也令文官,特别是东林党人有所压制,后面的事实证明,这帮文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魏忠贤不是不能杀,但是需要杀一个立一个,在明朝武官地位低下的时期,需要有一个党派对立,平衡朝政,阉党虽贪,但是忠心远胜文官。

2. 财政短缺。万历三大征,虽然说不上失败,但是耗光了国库,加上萨尔浒战役等,国库连年赤字。而崇祯前后刚好碰到小冰河时期,连年灾害,矛盾同时爆发。同时土地兼并严重,很大部分农民流离失所。在税负重镇江南,以东林党人为首的核心集体抗税,导致税收进一步减少。崇祯年间,见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没钱。

3. 文官误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袁崇焕,5年平辽就是个笑话,宁锦战役,加上杀毛文龙,间接帮助后金平定后方,几十年辛劳白费,加上私自议和,杀不足惜。二、削减冗员,裁撤冗员本事好事,但是却没有指向地方豪强,王公贵族,却一刀砍向基层公务员,间接促成李自成揭竿而起。三、迂腐争权,大敌当前,不论如何抗敌,反担心将领拥兵自重,克扣军饷,侵吞土地,致军心涣散,大凌河之战,关宁铁骑死不瞑目;而崇祯中后期,与后金议和,全力扑灭起义军本是一招好棋,却被言官扑灭,哪怕再南明时期,东林党争依旧持续。

4. 军阀林立。明末更多地转为募兵制,军队更多的是将领的私人军队,中央丧失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加上军粮克扣的严重,空饷很多,真正落在军队上得,极少。与后金的赏罚鲜明相比,后金的战斗力胜明军百倍。加上之前几大战役的失败,几乎都是全军覆灭,特别是大凌河之战,明军对后金军队存在极大的心理阴影。

5. 用人不明。崇祯性格冲动,太急于改变现状,天启本来留下一大批重臣,但是很多问题积重难反,而崇祯的原则是,只要出一点岔子,马上换人,甚至下狱,被诛。导致皇帝对大臣不信任,大臣对皇帝不信任,即时上任也战战兢兢,不敢放手作为,加上崇祯后期越来越上火,杀了一大批重臣,剩下的一批不想被杀,投降后金,致使君臣离心离德。


user avatar   15927102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这个问题,就逻辑来说就是有毛病的。

对于古代帝制王朝,皇帝勤政当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最起码你勤政得勤对地方、勤对方向啊,像崇祯皇帝这样十七年如一日地持续作死,对的事情一件不做,错的事情加班加点地去做,这国家不亡才怪呢!

对了,诸位没听说过什么叫“不折腾”吗?折腾不见得就是错,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没搞清楚就瞎鸡儿地折腾绝逼是脑残,三百多年前的这个崇祯皇帝就是如此,他想要治国的劲儿很足,可是方向没使对,不仅没起到啥卵用,反倒是给摇摇欲坠的大明朝结结实实地抡了好几大锤子!

而我个人以为,明朝亡于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姑且不算几十年的南明时期),崇祯皇帝本人要负绝大部分责任,可这厮至死都觉得自个没错,错的是满朝文武、天下百姓,错的都是别人!

明朝亡国这个锅,却绝不该崇祯皇帝一个人来背,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他只能负一小部分责,我认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天意使然,气数已尽,这是历史大势,根本不是哪一个皇帝勤政就挽救得了的。

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崇祯皇帝朱由检接手大明朝,就像让一个年轻气盛又急于一展宏图的青年去救助一个体质孱弱、饱经风霜又身染重疾良久的百岁老人。

却说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正杵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向着不知道是太平间还是医院的远方缓步前行,一旁年纪轻轻的朱由检看着那个心急啊,任由这老家伙自己踉踉跄跄地朝前赶,恐怕走不了多久就得嗝屁,于是他火急火燎地追上去,对老者说:“像这样可不行啊,我看你走不到半路怕是就要玩完,看,我这有一颗灵丹妙药,是一个‘短小精干,形如小猱’的‘蛮子’给我的,他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起来就很牛逼、很有道理,说这药包治百病,吃了立竿见影,吃一天腰不酸腿不抖,吃三天一口气上七楼不费劲儿,吃五天返老还童......”话没说完朱由检不由分说地就把药塞进了老者嘴里,然后一脸期待地看着老者又东倒西歪地走了两步,好像越来越严重了,这哪行,朱由检干脆扛起老者,也不管方向,迈开步子就跑,发现不对就换个方向,东跑西跑,老者却越来越虚弱,似乎一口气提不上来就得归西,朱由检一寻思,这尼玛是要吃官司、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节奏啊,咱可丢不起这人,于是把老者一扔,自挂歪脖树,卒。本就气若游丝的老者不知是受不了那虎狼之药还是不堪颠簸,躺在地上挣扎了几下子,哀嚎了几声,亦卒......

朱由检为了救大明朝(这个老者),不可谓不尽心尽力吧,废了那么大的劲儿,结果吃力不讨好,直接把大明朝(这个老者)提前给折腾死了,你说这锅该谁来背?

当崇祯接手大明朝这个烂摊子的时候,大明朝已经享国二百六十载,早就行将就木了,而帝制王朝,就和我们人类以及世间万物生灵一样,有生就有死,透过现象看本质,王朝的确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这是天意使然,说的玄乎一点,这是气数已尽

这个问题下已经有了上千条回答,各方面各角度的也已经够多的了,我不想拾人牙慧,就来补充点半玄学半科学的东西,其实也算不上回答,只是从历法的角度来举一个十分诡异有趣的现象,或许能从这种玄妙的角度来印证什么叫做:天意使然,气数已尽。

————————————————————————————————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使用的是农历,这是一种阴阳历。

而农历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叫做闰月,大致是“十九年七闰”,即十九年中有七个闰月。

那么如何确定哪年该置闰,又如何确定哪个月为闰月呢?

关于闰月的算法,即如何置闰,比较复杂,我在这里不想多说,推荐诸位看这位的回答:

我只在这里说一下,闰月分布的频率:

极常见闰月:闰五月;
常见闰月:闰六月、闰四月、闰七月;
中等频率闰月:闰三月、闰八月、闰二月;
较罕见闰月:闰九月、闰十月;
极罕见闰月:闰冬月(闰十一月)、闰正月(闰一月)、闰腊月(闰十二月)。

各个闰月出现的频次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我只列举最罕见的三个:闰冬月、闰正月、闰腊月。

闰冬月出现的年份:322年、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1631年(明崇祯四年)、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2033年、2128年、2147年、2242年、2614年、2728年、2910年、3062年、3244年、3339年、3616年、3711年、3730年、3825年、4007年、4159年、4197年、4322年、4341年、4379年、4417年、4531年、4599年......
闰正月出现的年份:27年、217年、1048年、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2262年、2357年、2520年、2539年、2634年、4103年、4828年、4923年、5868年
闰腊月出现的年份:208年,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1574 年(明万历二年),3358年,3472年,3806年,3988年,4751年,4941年,4971年。

我们可以发现:从晚明万历年间开始,这三个极其罕见的闰月开始扎堆(相对地)出现,而往前往后数大几百乃至上千年都没一个,尤其是崇祯末年,几乎是连着出现了闰正月和闰冬月,这在前后几千年历史上来看,实在是太不寻常了。

顺带一提,和其他的闰月不一样,如果一年闰腊月,那么腊月是闰腊月,腊八过闰腊月初八,除夕过闰腊月最后一天因为腊月始终农历最后一个月。而正月则是农历的第一个月,新年元旦始终是正月初一,闰正月初一不算。

我们平常听说过不少闰月,像闰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月应该都听说过,但几乎没听说过有闰正月、闰冬月、闰腊月的事儿,这在我们只有短短几十年寿命的人类看来,几乎是不会发生的事情,以至于不少老人说根本不存在闰正月、闰冬月、闰腊月。而我们现在世上的人,唯一能看到的稀奇闰月,大概就是2033年的闰冬月了。

这么罕见的现象咋都扎堆到了晚明——明末,难道真是老天爷撅腚了大明药丸?

当然,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实在算不上什么证据,仅供诸位看个稀奇。

而我为啥要说半科学呢?

因为农历这种阴阳历,其闰月产生的原因和星体运动、月相盈亏有关,而众所周知,自明中叶至清朝初年,是大名鼎鼎的小冰河时期,天气极端寒冷,气候异常,重大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中国及其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都造成了重大影响,这虽不是明亡清兴的决定性因素,但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而小冰河期的形成,又是否和天体运动有关系呢?这几者之间是否有联系、有什么联系,就需要科学家们来回答了~~


user avatar   jiang-bei-lu-xun-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不勤政,也许明亡的还没那么快。

他不是个坏人,但他是个庸人,而且是个不知道自己是庸人而要振作的庸人。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越折腾死的越快。不信,让我们来看看崇祯的所作所为。

皇帝是不管细节的,主要的工作应该是定战略(国策)、调和阴阳维持朝政平衡、识人用人。

但这些,崇祯皇帝做的,都很糟糕。

首先我们来看看崇祯皇帝的用人。

崇祯当了17年皇帝,换了50个宰相,17个刑部尚书,14个兵部尚书;督师级别(大军区級)的包括袁崇焕在内,赐死和被逼自杀的,崇祯帝干掉11个。其中不乏卢象升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才。

如果觉得这些人还不够,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人。

洪承畴:这是历史有名的汉奸,我这里不是要为他翻案。但满清的官制主要由其制定,对满汉融合等有突出贡献。也就是说这个人确实有能力。

金之俊:关于剃头留发的“十从十不从”的国策由其提出,京畿周边对满蒙贵族的圈地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应对,有效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另外,冯铨、王铎、宋权、党崇雅等都是与洪、金二人同列入《贰臣传》的明朝旧臣。以上主要是文臣。

武将呢?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这清廷入关以后的四王,原来都是明的总兵提督等,另外还有祖大寿等人,还有未降清死于非命的卢象升、左良玉、史可法以及熊廷弼等人。

文臣武将,各个不缺,精英过剩,可最终又有谁得到了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些人降清以后都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可崇祯用好他们了吗?或死于非命,或唯唯诺诺,真正能够大展才华的时候,都是入清。

如果崇祯能够“心胸开阔”一点,把这些人才用好,明又何至于灭亡?

有了人才,就能治国。而要治国,最重要的是两点:

一是权力制衡;二是调整可能影响国家根本大计的重大国家制度,即定国策。

权力制衡,一是很多人已经提过的留魏忠贤一命,发挥他敛财有道,做事虽狠,但有条理的长处。但留魏忠贤一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维持宦官与清流也就是东林党之间的平衡。有朝政制衡,才能够维护朝廷内外的平衡,整个国家就不至于偏离航向太多。就像倒过去几百年明的太监如魏忠贤、刘瑾等承受了太多的骂名;现在翻案东林党受到的批判也不少。东林党的主要罪状是打嘴炮在行,实际治国无术。这也是不准确的,像上文所说的贰臣,很多都是东林党成员,但很有能力。

后来之所以走偏了,还是在于东林党权力独大,不能与内廷的太监形成制衡,这是后来朝政失控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个急需调整的就是坚持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这是确保大明财政稳定的根本。这是开源,增加国家财税收入,以免打仗等无钱可用。另外,士绅不纳粮,不向工商户征税被认为是东林党的罪状之一,而坚持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取消士绅不纳粮的特权,也是约束东林党滥权的重要举措。

最重要的国策调整就是逐步取消明的豢养宗室的制度。某种程度上,大明是让他的宗室吃垮的。

这是我从一篇网文中摘录的:

万历三十五年,刑科左给事中曹于汴的奏疏中透露了万历三大征的军费情况:宁夏之役费饷金200万,东倭之役780余万,播州之役亦费300余万。而当时每年的宗藩禄米如果都用作军费,可以让明朝再打一次宁夏之役、一次播州之役。万历四十八年为辽东战事加派田赋520万两,宗藩禄米也相当于这一年的辽饷份额。如果没有庞大的宗室寄生虫,何至于辽东战事无钱可用?

夸不夸张?很夸张。或者借鉴汉武帝的推恩令,或者借鉴减等袭爵,降低宗室禄米等的支出,以降低国家财政支出,防止国家财政破产。

以上这些措施如果采用,“扩心胸,用人才,整制度”,大明应该就还有救。因为扩财源、减(宗室)开支,国家有钱;任用精英人才,整顿国家制度,就不会导致民不聊生。双管齐下,又何致民变四起,又何致边乱丛生?我敢肯定,崇祯帝绝不会捞得个煤山自尽的下场。

他不是个暴君,不是个荒淫无耻的皇帝,但他是个庸君,本身不具备当皇帝的才能。

其实,他如果和他爷爷万历皇帝一样少管点事,也许局面反而会更好一点


user avatar   zhao-jia-xin-67-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手机党一枚,格式潦草,勿怪。

与爷爷万历和兄长天启相比,崇祯很不幸,登基之前的17年时光本来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成长学习阶段,然而因为大部分时间他不是皇储,只是个住在皇宫外面的信王,所以崇祯既没有机会跟张居正这样的大政治家学习,也没有机会向孙承宗这样的牛掰帝师请教。可以肯定的说崇祯是没有接受过完整优越的皇家教育与监管的 。他对治国之道、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对于治理国家的理念理解较少,因此论个人能力与见识,他是比不上|之前|不上朝的|万历和天启的。这也是他悲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在评价崇祯之前,我们先看看崇祯接手的国家是个怎样的国家?

崇祯之前的天启朝从新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明朝中央政府还是有钱的,天启皇帝专心木匠活,把事物放手交给内阁与宦官,只在特定情况下露面(比如送孙承宗巡视辽东)。于是武将自由发挥所长,关外辽东局势还是可以的,与后金作战互有胜负,总体上偏好。内部因为征税侵犯了工商业者的利益(苏州工商暴动),但只是小规模的群众事件。当时气候进入小冰河期,但受灾的农民能得到救济,农民起义安抚很见成效,海内咸平。征饷与田赋,农民尚可承担,农民日子虽苦也可凑合。

天启专心木匠活的无为而治不知是有心还是无心,但是却意外收到良好的效果,能做实事的人留在了较好的位置上,税务体系正常运营,大多数文臣武将为代表的公务员阶层都非常愿意为政府卖命。这样的国家形势不算极好,但绝对不算赖!比太平富足政权差的只是关外的一小撮蛮族(男女老幼总共不过10w人)的骚扰和国内部分区域(主要是陕北)的天灾。

那么我们再看看崇祯上台后都干了些什么。

先说财政方面,崇祯上台后,废除阉党设立的工商税后,东林党和江南乡绅们欢天喜地,可是帝国没钱了,北方官兵缺军饷,还如何打胜仗?直接导致对后金战争的频繁失利,后期关键的松锦之战更是惨败,明朝军队精锐尽丧。帝国没钱总得想办法,于是开始不断加征三饷,当时的社会恰恰是占人口多数的老百姓急需安定的时候,明末土地兼并严重,但富庶大地主们隐瞒私田数量(一万亩变一亩的情况多的去了),交的田赋极少。北方天灾不断,又是干旱又是雪灾,他却派军队到贫乱交加的西北加赋征税,这不是硬逼着西北人民起义造反的节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样简单易懂的道理,历代帝王常常挂在嘴边,难道崇祯不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搞好再分配是有多难?这两点上他真的比不上他的兄长天启皇帝。

国内的农民起义军越闹越大,关外的皇太极也时不时的来骚扰。两面夹击,首要任务是剿贼拒虏,这方面最重要的当然是选对将、用好人。崇祯用人的思路很奇葩,他不看利弊与才干,而主要是靠义气相投的个人喜恶,要知道,清官不等于能吏。身为一朝皇帝,这样做还怎么选贤任能?严格而近乎刻薄的要求臣子的情况下,还要下属发挥最大的能量,这不是痴人说梦?

有趣的是,崇祯皇帝的刻薄不仅是只针对得宠的庸人,对有才的能人他更加刻薄!!崇祯在本职岗位上可以拿出手的优点好像只有勤政这一条。崇祯的胸襟不宽,按理说胸襟这东西只要退一步半步、稍稍忍让一点就会有的,可崇祯皇帝很固执,他从始至终都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保持了他的一贯风格:那就是对待下属一直务必保持刻薄寡恩的态度。仔细梳理一下朱由检作为皇帝的这十七年,你会发现他的治国之道与其说是勤政不如说是折腾!

崇祯刚一上台,任用的第一任兵部尚书是阎鸣泰 ,阎鸣泰对后金作战是有战功的,可他被御史们举报是魏忠贤一党,崇祯立刻将其发配边疆,再也没有回来。

崇祯启用前朝辽东坑爹败将王在晋,崇祯很喜欢他,皇太极见打不过袁崇焕,就绕过坚固的关宁锦防线。从蒙古喜峰口入关,王在晋早得知消息,却未在喜峰口未布置相应兵力,放后金军入关,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可崇祯因为喜欢他,没有杀他,只给了个“削籍归”的惩罚。而千里驰援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后来王洽接任兵部尚书时,还是打不过后金。崇祯的策略还是找兵部尚书出气。有人说嘉靖杀了丁汝夔可以退敌,崇祯就把王洽关起来准备杀掉,王洽却幸运的在斩首之前病死。

崇祯接着任用梁廷栋,当了一年多兵部尚书,农民起义越闹越大,他让崇祯除辽饷之外再征收“剿饷”。于是全国都恨他。他兵部尚书实在当不下去了,果断辞职。后来又当了宣大总督,被后金打破了关,只好和张凤翼一起自杀。

崇祯又任用熊明遇 ,后金兵要打宣府,巡抚沈棨出了点钱让后金退兵,崇祯听说后暴怒,杀之。熊明遇在崇祯面前为沈棨辩护了几句,崇祯立刻罢了熊明遇的官。

崇祯任用张凤翼,他是兵部尚书里面任期最长的(6年),结果捅的漏子也最大。南边起义军盗掘了凤阳祖陵,北边后金军蹂躏了北京十三陵。于是他和宣大总督梁廷栋一起服毒自杀。

崇祯又把自己的宠臣杨嗣昌推上兵部尚书的“宝座”,杨嗣昌剿抚(主要是洪承畴与孙传庭等人的功劳)并用,好不容易把李自成打到山中,张献忠安置谷城。结果洪承畴北上冀辽,孙传庭被诬陷打入诏狱,于是李自成与张献忠有了卷土从来的机会,张献忠陷襄阳杀襄王;李自成攻克洛阳,斩福王。杨嗣昌自觉有负圣恩,羞愧难当服毒自杀。

崇祯任用剿匪干将傅宗龙,傅宗龙在云南镇压奢安起义很有一手,他进京后对崇祯说,民穷财尽,要体恤民情,结果立刻琅珰入狱。后来崇祯把他放出来去打李自成,他被俘后起义军逼他骗开项城城门,他拒绝被杀。

崇祯任用陈新甲。崇祯想向满清求和,把和议纲要给他研究,结果放在桌上被仆人当成报纸到处宣扬。崇祯觉得面子挂不住,把他当作和议的替罪羊,斩首示众。

崇祯任用张国维 ,张国维当上兵部尚书月余,李自成占领开封,满清更是一直向南打到连云港。他被崇祯关到牢里,花了很多钱才放出来。明朝灭亡后他起兵抵抗满清,在舟山战败自杀。

崇祯一朝最能治军的三个人分别是:卢象升(培育天雄军)、袁崇焕(培育关宁军)、孙传庭(培育秦军)。崇祯皇帝猜忌多疑,皇太极从喜峰口攻入京畿,兵部尚书卢象升引天雄军来救,却因为崇祯的疑心得不到兵权,结果因为兵少被围,战死河北。屡败后金军的袁崇焕因为被崇祯帝怀疑谋反获得凌迟处死的下场。剿灭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立下大功的孙传庭,因为谏阻秦军北上蓟辽,就被以“恃娇”之罪被革职下狱三年之久,正是这三年里,李自成有了坐大的机会。无人可用的崇祯将诏狱里的孙传庭放出来,但崇祯只给他五千残兵去抵挡李自成的50w农民军。孙传庭捐躯报国后,崇祯居然疑其诈死,家无抚恤,人无谥号。中国人尤其注重生前死后的名誉,想想如果你有崇祯帝这样的老板,你会怎么想?

卢象升、袁崇焕、孙传庭等功臣良将都直接间接的被崇祯整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培育个好的将军比培育几十上百的军事学博士都要难的多。好了,给力的将军都被整死光了,文武百官人人自危,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你卖命?崇祯皇帝余下的时间多次孤独的哀叹,工作变得很清闲很简单:坐着等死!

崇祯对武将的掣肘令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同样内忧外患的清末,咸丰、慈禧都能放手让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手握重兵,大胆去干。太平军没闹几年就被镇压。崇祯的气度比咸丰、慈禧又如何?真真的lower。

最后说说做人,得罪老百姓也就算了,崇祯连满朝文武也得罪个遍,忽视自己的志大才疏与客观现实,理想主义的想要个清廉官场,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可明朝官员的俸禄很低,满朝文武几乎没有不贪的,官场上贪污腐败无孔不入,连科举的状元都是用银子堆出来的。此时一个空降来的皇帝突然要搞一场反腐运动,崇祯显然忽略了“水至清则无鱼”的历史规律,于是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家结成团伙联合蒙骗孤立这个衣服打补丁的皇帝,大臣们都惟妙惟肖的假装清廉,一个个成了超级影帝。

后来打仗需要用钱,百官们纷纷选择沉默,没一个愿意出钱的(捐了钱不就说明我贪了嘛!贪污可是要杀头的哟!)他在帝国财务困难时,向皇亲国戚、贵族们借钱,结果是:皇后的父亲勉强捐了1万两(其中5000两还是皇后给的)。大臣们真的没钱吗?当然不是,李自成进京后,在各京官家里抄家超出的白银都以“万两”为单位。大家不愿出银子的真正原因是心里早已经对崇祯充满了怨恨,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主旨混日子。崇祯死后,逃到江南的东林党评价崇祯:“独夫民贼,何足道哉!”回顾中国历史上,皇帝与臣子之间关系闹到这般田地的还真不多见。

崇祯是个勤政节俭的皇帝,但他更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急躁易怒、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如果他不折腾的话还好,可他偏偏超级喜欢折腾,但凡帝国领导者一折腾那么受苦的必然是百姓,百姓不是猪,被折腾久了难道不会反抗?论能力,崇祯帝比隋炀帝才能如何?杨广年方弱冠即攻灭南陈,统一中国,不仅北伐高句丽解除东北威胁,还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万国来朝, 如此雄才大略 、才华横溢的杨广都亡国了,同样的折腾,才能如朱由检者焉能幸免?!


user avatar   1984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崇祯是个“好”皇帝,比他的前几任有能力、勤奋的多。

但是这时候的大明经不起他的瞎折腾、乱指挥。

李自成因为他的改革而失业,短短的崇祯年间还换了十数位首辅(不少连试用期都没过),北京陷落竟然还说群臣误我。

大明在两个文盲(天启、魏忠贤)的统治下都混过去了,却亡在勤政的的崇祯下并不奇怪。

这种改(折)革(腾)下亡国的例子并不少见。更有能力(更能折腾)的隋炀帝表现也更惊艳。

中兴之主需要的能力并不比开国之君需要的能力低多少,崇祯并不具有这些能力,瞎改变只能加快毁灭而已。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孙承宗传里有一段,说皇帝喜欢边情,经常派厂卫去边关打探情报,然后和大臣的奏报比对,名曰校事

天启莫名落水之后,崇祯登基,听大臣们的话,把厂卫撤了回来

换句话说,就算你是力抗满清援军看戏力尽殉国,崇祯得到的消息可能是你孤军冒进活该……

这一局狼人杀本来就狼多村民少这么难玩了,你还把预言家给废了……

所以天启还能维持,崇祯就维持也维持不了了

我们现在看历史很多人做的决定是错误的

实际上是我们能看到很多信息,

而古人,他得到的信息很少,他只能根据得到的信息做出决定。

而皇帝的信息来源如果很单一又很努力的话,那……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august-35-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俄罗斯二十几年了,也去过其他国家出差,成年后还回国工作七年,应该有足够的素材回答这个问题。

国外的中餐为了迎合外国人口味改得四不像,欧美和俄罗斯的中餐大部分都是酸甜的,纯粹的中餐少,到是也能找到,就是少。

西餐也一样,虽说长个中国胃,就算在国外80%以上吃的也是中餐,但偶然也会吃西餐,法餐、俄餐都有些不错的菜式,其他各国菜式也有不少好吃的。

回国后偶然也会吃西餐,尤其是招待国外客户时,总结来说以下几点:

比较好的西餐厅,尤其外国人比较多的西餐做的还不错。

普通西餐厅或者咖啡厅、披萨店那就算了吧,改良后的西餐真不好吃,例如星巴克的拼接焦炭(黑椒)牛排、必胜客的烤饼底披萨,绝对和国外给老外吃的改良版中餐有的一拼。

顺便说一下大家争议的牛排几成熟,这个真没关系,是,按例牛排只有1/3/5/7/9成熟,但是到了中国就顺着中国食客意思来呗,愿意吃八成还是十成熟的就做呗,矫情啥。

我们也没说国外做的不地道的酸甜菜或者美国四不像的李鸿章杂烩就不是中餐。

继续吐槽某些矫情的人,真矫情中国普通西餐厅做的不地道,这就是给普通老百姓尝个鲜的地方,物美价廉,您自己不愿意吃的话去米其林、黑珍珠级别的西餐厅吃去呗,大部分都很地道,纠结老百姓尝鲜的普通西餐厅有意思吗?

为了秀下您吃过正经西餐的优越感,那您跟我比呗,咱报个吃过的外国菜菜名,也别只纠结于西餐,别拿普通没出过国的同胞开涮,否则只能显得您肤浅。




     

相关话题

  如果大明皇帝和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继承法一样,没有那么多宗室拖累,大明能续到19世纪吗? 
  如果你是生活在抗战时期的普通中国百姓,在郊外遇到了陷在沼泽里的日本女学生,你会救她吗? 
  历史上那些前朝或他国君主的后妃在朝代更替及本国灭亡之后的命运会是如何? 
  明朝的火器有多强大? 
  晋江女写的历史同人会成为后世人研究的野史吗? 
  如果潘金莲有点耐心,是不是就把武松勾搭到手了? 
  西方炼金术和东方炼丹术,算不算原始的科学探索和医学探索呢? 
  孩子觉得历史和他没有关系,不愿意学习历史,怎么办? 
  清朝文字狱的背景是什么? 
  如何理解“历史哲学是历史学最坏的敌人”?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些人学习不行,却对资本家有意见?
下一个讨论
西安俩 9 岁女孩 4 天徒步穿越 108 公里戈壁沙漠,如何看待带孩子旷课参加课外活动的教育方式?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