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股东的属性意义不大---------
还记得电影异形系列的前几部中,女博士的东家是怎么翻译的吗?
目前的版本翻译成“公司”,个人觉得翻译成“国家”并无不妥,毕竟它的行为是国家意志的承载者。
这个就跟美联储有点像,将货币发行与生命周期管理由公司性质的组织承担起来。
这个跟中国传统社会管理组织形式与意识是冲突的,所以估计有部分人不认同、不理解甚至是质疑,其实这才是西方社会的原生态产品,由众多的封地领主升级为商业地主与资本家联盟形成的国家实体,并由实力大领主、实力大资本引领国家宏观管理,微观上以组织内自治为主。美国对我们的传统社会同样也不理解,尤其是举了个社会主义的旗帜。
---------美联储股东的权利---------
美联储为何能行使这样的权利(此处权利比权力好),本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即所有权的明示。而所有权是一个虚拟的过程性的定义,所有权之母是债权,所有权的确立是依赖债权的执行才变得显性。
欧洲以前的债权在谁的手上?教廷。
后面被欧洲的宗教改革拉下马,宗教改革的核心是教廷债权的剥离,导致教皇-国王社会组织结构解体为国王-领主。
那现代国家的债权是否有不同呢?
个人认为是有很大不同的。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祭祀-天赋债权模式,以欧美为代表的契约债权是两个物种;前者有国家信用一说,而后者国家信用严格来说是没有的,但是有替代品,即债权信用。这个区别会被一些公知们大肆包装及宣传,灌输成现代国家就应该是后者为尊师,前者是落后卑鄙的代言词。个人要说现代一词的意思远比公知们要丰富、多样、多彩、宏大、理性得多。
社会发展是复杂因素的交织,很难明确谁是因谁是果,更多的是在失败与成功经验上的总结与调整。以上面两个物种而言,后者将社会风险离散与分布(这里离散与分布较分散要好一些),因为离散有防火墙边界意思在此。通俗的说,在某一个产业链上,允许上游、中游、下游的冰火两重天,因为债权为链条的运行中有防火墙隔断。当然,这种隔断是否是因为高度工业化带来的结果,个人更相信是债权分布与离散的作用为主。
---------美联储股东的制度极限---------
前面提到这类社会组织结构下,国家信用约等于债权信用,原因就是它的信用背书没有锚点或者神圣背书,因此美联储的行为本质只有一个就是放大债权,因为它没有工具意义上的整体债权定义,而只有被封闭到各个载体组织上的债权转移。
所以那些说某国拿国家信用当儿戏,等着吃瓜的群众,可能要等几辈子了。不要拿自己文化思维去判别人的案子。
当然,这个现象是设计之初就已经具备的还是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个人理解是根尤在,藤不死。而极限总有界,这个债权放大工具的失效,必然是美元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空间被压缩到美联储收益不足,导致债权失去再放大能力,就是这一制度的极限。或者有更好的贸易媒介物的出现,导致这个极限的空间都不存在了。
---------利用美联储股东的制度---------
在美联储收益预期值范围,我们可以利用美联储的制度天然属性,降低其资本敌对性,在汇率、国际贸易中满足其双方能接受的成本收益预期,在较长的时间内,对我们参与人民币全球债权游戏是有益处的。
另外,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学习这一套理论的精髓,逐步将货币制度这一块进行了部分的契约债权改造,同时又保留了祭祀-天赋债权的等价制约,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上,资本这个资源不再稀有或者不充足,改变了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社会货币动力不足的问题,继而要面对和解决的是债权代理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这里的等价制约,在古代是以基础生存资料为对象,现在我们的等价制约则演变为以社会总需求(以有效劳动时间为计量)为左,实物生产生活资料为右的双拳方式,每个方式对应着不同的极限,为中国的社会经济管理带来了更大的管理与竞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