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价值投资的道理肯定不简单。虽然很多书都讲“投资成功,相对于智商,情商更重要”,但实际中价值投资的智商门槛肯定在985、211这个水平线以上。
很多人以为他们理解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就像很多人中学时代以为自己理解了老师教的知识,结果一考试就蒙蔽了。
原因就是他们实际根本没听懂——这种过度自信的表现,本身也是他们炒股失败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985、211是炒股致富智商的及格线和门槛线呢?
一方面,想要战胜市场,本质上是要战胜大部分通过证券资格考试的从业者。这些人的平均智商,都是985、211以上的。很多书都讲一则笑话“奥运会不会让普通人和职业选手比赛百米赛跑,而股市却可以”——说的其实就是这个现象。
另一方面,价值投资本身就很强调估值和对市场的理解,这需要足够扎实的数列和概率学知识。比如,概率是高中知识,一半学生注定没学过(因为没上高中),一半学生肯定没学好(因为高考数学成绩不及格),所以至少70%以上的人其实不大可能理解价值投资和市场波动的,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都是“我觉得我懂了,其实不懂的人”。
看看雪球上,多少人用错误的估值模型分析各类股票。比如三一重工这样的周期股,套用pe分析——这些人能不亏么......
总之,巴菲特等人强调智商不重要,是因为他们及他们的朋友,智商远超炒股需要的门槛了,但是大部分人其实不够这个门槛。
其次,从心理层面,大部分人注定没法承受股价波动。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非常强调集中投资。也就是,把钱投到3-5只自己非常熟悉,有把握的股票上。集中投资必然对应更高的风险和波动(上面提到的70%的人对此肯定很难理解.......),所以实际上巴菲特1/3之一的时间是输给市场的(大盘指数)。
而且不仅仅是巴菲特,而是所有著名的价值投资者都平均有1/3左右的时间输给市场。包括国内非常知名的林园,2013年以前也经历过长期黑暗。
股价短期是随机游走的,它的涨和跌很大程度上没有原因的,但人心理上天然的无法接受随机性,所以会给股价上涨、下降找各类原因。
上涨还好,问题在于大部分人根本无法承受随机的股价下跌。就像实验里被随机电击的狗(人),只有少部分狗(人)天生乐观可以抗拒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
所以,在漫长股价上涨的不及市场的几年里,大部分人心理层面是熬不过去的,他们必然会割肉,找各种理由解释公司基本面已经反转了。
看看,最近的万科股民,就知道了。
最后,股市需要乐观,但同时需要谨慎和知错善改(敢于割肉)。大部分人是不会同时具备乐观和谨慎两种气质的。
比如,最近茅台跌的十分惨,涨的时候大家说茅台的优势是“栓条狗都能管好的公司”,结果现在很多股民喷茅台董事长不作为、水平差,丝毫不想想茅台股价估值本身就高了。
林园说买入和持有要分开。其实就是价值投资:在股价低估的时候买入,然后持有。反过来,股价不再低估,就不再买入。所以,林园说他现在不买白酒股,但也不卖,就是持有。他可没说茅台现在没泡沫,他说的是享受泡沫。。。
所以林园的逻辑和大部分茅台股民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谨慎。
任何人都会也决策失误,但是不同人看待投资失败的角度不同。知错善改是非常可贵的品质,人天生厌恶“认知失调”,当事实向左的时候,大部分人潜意识都会强调“错不在我”、回避错误。
巴菲特前后两次在航空公司上栽跟头,但很快就割肉了。这本身是他具备良好投资品质的表现,结果被很多韭菜喷——原来股神也这样,所以普通人其实对错误的理解就是有问题的。
那韭菜自己呢?
他们往往给自己的行为找各种理由,恒大都那样了,你看看他的股民,居然还能解读出各种利好。。。
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看起来一点也不简单!
巴菲特“股神”的称号忽悠了很多人,很多人都以为巴菲特就是炒股的,我们谁都能学,实际上巴菲特持有的非上市资产,各种套利工具(比如期权,比如用swap锁定英镑资产汇率风险顺便白嫖英美利差,比如给被收购公司提供融资支持)比股票只多不少。随便翻一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报就知道,BH持有的所有股票占其净资产比例只有不到50%,巴菲特第一重仓股苹果公司占其净资产的比重才区区一成,第二大重仓的美国银行连5%都不到。
我怀疑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里有一些人连现在巴菲特前三大持仓都搞不清楚。巴菲特一生中的策略极度多变,所谓长期持有可口可乐几十年,只是他众多策略的一种,甚至不是他当前的主要策略。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重仓苹果富国银行这几年赚钱了,但却不知道巴菲特最近十年来最重仓最赚钱的资产其实都是非上市基建类资产。目前巴菲特的最重仓的资产其实是BNSF铁路(一个货运铁路公司,已经私有化退市),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贡献了1000多亿净资产,远超持有的苹果公司的500亿美元,要知道巴菲特2009年拿下BNSF的收购对价就高达266亿美元,但是现在价值整整翻了四倍。除此之外,巴菲特还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公司(BHE)持有巨量的英联邦国家基础设施项目(BHE的规模应该也不小于当前持有苹果公司的市值,具体我懒得查了,可以去看BH的财报)
所以谁说巴菲特一辈子就拿几只消费股的?人家最近十年都和李嘉诚一起在搞基建,堪称21世纪全世界最牛的两大基建狂魔,英国电网都被两人瓜分完毕,两人合起来几乎拿下了英国基础设施的半壁江山,可笑的是中国笑话李嘉诚和崇拜巴菲特的基本还是一伙人。
巴菲特年轻时候合伙企业时期我就更不用说了,各种套利玩得炉火纯青,哪怕是最近IBM收购红帽,他也跑去薅羊毛了。巴菲特以前说如果只有100万美元可以实现每年50%的回报,就靠套利薅羊毛。他现在薅羊毛少了主要原因就是规模太大。
巴菲特最牛逼的是总能发现被低估的资产,不一定是股票,也可能是各种套利机会。另外说巴菲特长期持股的,接我打脸
因为单纯的学习他的投资方法,没有学习到他的分析能力,是买椟还珠,没有用的。
『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这个很容易让人认为,投资是在和自己的人性做斗争,只要战胜了自己的人性,距离胜利就进了一步。其实现实并不是这样的。
战胜人性是比较困难,但是很多时候单纯的战胜自己的人性并没有太多的用处,甚至还有反效果。就像自古以来也不乏极端的教徒自残、乃至于舍身殉教,比如唐朝时候流行的燃指供佛,断臂求法,这种自残的行为,这可以说是彻底战胜人性了吧?
但是又有什么用处呢?就像坚持每天跑步不能让人创业更容易一样,这其实是独立的两件事情。事实上金融学有过这方面的研究,散户们相比机构投资者,其实散户的行为更『巴菲特』一些,也就是『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在证券涨起来的时候卖的太早;『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开始跌的时候出的太晚,甚至还喜欢加仓赌反弹。这种行为叫做处置效应(dispositional effect)。
巴菲特的强大,在于他分析市场,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外加较低的融资成本。我们都知道长期来看,价格是会随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涨落的,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证券的价值。只有认清了这个价值,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忽略短期的市场信号,什么时候该加仓和平仓。如果我们要比市场做的好,我们必然有两个优势之一:
1 . 信息优势——最简单的信息优势就是老鼠仓,也就是市场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你知道,这个时候确实能做得更好;
2. 分析能力的优势——也就是面对繁杂的市场信号和资料,我们能比市场中的大部分人都更聪明,能看的更深更远。
如果能做到这两点,那没有问题;如果做不到还要强行的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恐怕只能像姜维一次次徒劳无功的北伐那样: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市场恐慌都是有原因的,很多时候某支股票的大跌是因为内部投资人率先得到了消息想先下车,从而带动了外部投资人争先恐后的跳车。这辆失控的车可能通往一条大路,慢慢停下来之后修一修,又是一条坦途;但是也有可能是通往一条再也没有回头路的悬崖。盲目的看到一辆失控的,大家都在跳的车,就以为是自己的机会,这是断然不可取的,凭什么认为其他人都是韭菜,就自己比市场中的大多数人都聪明呢?
很多时候,底下还有底,顶上还有顶,进去了就是被套住了;而巴菲特是经过仔细的分析论证,认为是大多数人的判断错了,这辆车大概率没有失控,所以才果断入手的。功夫都在诗外,单独的模仿其行为是没有用处的。如果自己判断不准,也没有内部信息,那么避免和市场对赌,老老实实做一个趋势投资者反而可能更加的保险。
投资,不管方法多么花哨,最后总是低买高卖的功夫。巴菲特喜欢去购买超跌的价值股,然后等市场恐慌过去了,股价向着其真实的价值回归之后收获利润;而追涨杀跌——只要你对市场预测的足够准确,其实也能达到同样赚钱的效果,只是具体操作表现上的不同而已。而无论是怎么操作,背后都需要资金源、对投资对象的分析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这才是巴菲特赚钱之道,而并不是靠着某个机械的方法成功的。
因为股票是一个流动性特别好的投资标的物,而市场上充满了太多诱惑力,每分钟都涨涨跌跌刺激着你的神经,每个人一开始都有颗做长线的心,但一入局中,最后都成了短线高手,热衷于搏短差。所以最后的结局往往就是,你本来一开始买的都是茅台腾讯这样的好股,到最后账户里就都是乐视和中弘了。
事实上,如果你炒股有以买保险的心态和买房子的坚韧来守候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巴菲特的,因为保险和房子都是一交就是持续十几年如一日,零存整取,但是谁炒股票有每个月按期往账户里持续加钱加仓的呢?假如你能坚持做到这一点,不管你买什么股票,亏损的概率都会很小,而暴富的概率却会无穷大,因为一只股票的回报率真的比房子高太多了,房价翻一番已经很了不起,但是股价一年翻好几番的真不稀罕。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人人都这么神,巴菲特还是巴菲特吗?所以,你注定成不了巴菲特,我也成不了,因为这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
第一:您没有在帝国刚刚打赢世界大战成为霸主时开始自己的事业。
第二:您绝对没有胆量在她跟蓝星第一帝国大统领刚正面,危在旦夕即将没顶之时,火线入党,加入她的队伍并坚定支持到底。
========================================
第二点比第一点重要一万倍。
Simple is not easy. 价值投资说起来很简单,但并不容易。
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价值投资概括起来无非就是几句话:
第一,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第二,不懂不做。
第三,买股票其实就是买它的未来现金流折现(也可以理解为某个企业在它的生命周期里能赚到的所有的钱)。
大的东西就是这三点,当然要多补充几句也行,比如说不要上杠杆之类的。
然而它为什么不容易呢?因为不懂不做这四个字很难做到。
所谓的不懂不做,就是不要去投资自己能力圈之外的企业。但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弄不明白自己的能力圈是什么,对很多企业自以为看懂了,但其实没有看懂。如果想像Buffett, Munger一样去做价值投资,那一定是要看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等东西的。光看财务指标就投资的,只能做原教旨派的价值投资,也就是walter schloss这种持续几十年捡烟蒂的做法。更多时候,财务指标是用来排除企业而非筛选企业的。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专业知识等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个人的能力圈也是完全不同的,能看懂的企业也是不同的。因此你拿着自己关心的企业去问别人好不好,除非他的能力圈刚好也覆盖到这家企业,否则无论他是多么有身份的投资人,他的意见对你来说并没有价值。再退一步,哪怕他确实了解这家企业,他的观点未必也是你能理解的,因为你们能力圈的不同,可能导致你们分析企业的角度不同,哪怕最终结论是一致的,但分析的切入点和路径可能大相径庭。
所以,为什么buffett的投资方法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因为很多人不知道,人是有可能终其一生都发现不了一家自己能够深刻理解的企业的。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如果你在学习价值投资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真正弄懂任何一家企业,从而放弃投资,远离股市,那么你也已经战胜了85%以上的投资者。懂了上面这句话,我想你就已经对价值投资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了。
(补充:算上时间成本,可以认为约85%在这个市场是亏损的,因此不炒股就战胜了85%的人。)
资本数量不是一个层级的。
巴菲特赚一个点能买私人喷气机,你一个点连鸡蛋面都吃不起了。
巴菲特去某公司考察人家得爷一样供着,各种领导伺候着,各种内部数据信息参考着。你想去某公司考察人家连鸟都不鸟你。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
简而言之,巴菲特的投资秘密,可以归结为:
1)系统方法。2)长期坚持。3)廉价杠杆。
上图是美国对冲基金AQR,在一篇研究中整理的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在1977—2016年,近40年的时间里,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年回报为17.6%,同期美国股市的年回报为6.9%。也就是说,巴菲特每年创造的超额回报达到10.6%左右。
巴菲特的投资波动率要比美国股市高出不少。但是,即使调整了更高的波动,巴菲特的夏普比率(0.74)还是要显著高于美国股市(0.45)。连续四十年大幅度战胜股市,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巴菲特不愧为“股神”。
上图是AQR对巴菲特的投资回报的来源分析。巴菲特的投资回报被细分为不同的投资因子。在巴菲特总共17.6%的投资回报中,有6.8%来自于市场回报,有1.2%来自于价值因子,有2.6%来自于低风险因子,还有3.4%来自于质量因子。
简而言之,如果一个普通投资者想复制巴菲特的投资成功,那么他可以去购买以下投资产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价值因子、低风险因子和质量因子指数基金。把这些指数基金组合在一起,大约可以获得14%左右的投资回报。虽然这种投资组合不能完全复制巴菲特的成功,但这是目前为止最可能实现的复制巴菲特的成功的方法。
图中右边柱子最上面的黄色的阿尔法,即每年3.6%的超额回报,是巴菲特真正的“秘密”。这部分投资回报是巴菲特独有的,无法用目前已经发现了的投资因子来解释。
巴菲特的成功投资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长期坚持。
巴菲特的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能够长期坚持。所有上面提到的这些投资因子,不管是市场、价值还是低风险,都不会在每时每刻都管用。但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在大部分人都已经卖出或者放弃时,巴菲特仍能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不为所动。这是巴菲特能够做到的而绝大多数人不能做到的最珍贵品质之一。
第二,廉价杠杆。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保险业务能够获得大量低成本的资金。因此在巴菲特的投资活动中,杠杆率是非常高的。举例来说,投资者如果购买100块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大约相当于购买了100块的美国股票,外加130块的风险因子(价值、低风险和质量)。在自己认同的投资因子上加杠杆重仓投入,是巴菲特投资成功的秘诀之一。
除了巴菲特以外,AQR还研究了乔治·索罗斯、彼得·林奇和比尔·格罗斯的投资业绩。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另外几个投资大师的研究结论。
乔治·索罗斯
毫不夸张地说,索罗斯可能是全世界最富盛名的基金经理。1992年,索罗斯在和英格兰银行的“英镑汇率大战”中赚到了10亿英镑,被世界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后来在1998年,索罗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再次出手,令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等国的中央银行闻风丧胆。
下图显示了索罗斯管理的量子基金在1985—2004年的投资业绩,以及同期美国股市的情况。20年的真实投资业绩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非常长的投资周期,凤毛麟角。
我们可以看到,在1985—2004这20年间,量子基金的投资年回报为20.2%左右。同期美国股票的年回报为7.8%。量子基金的夏普比率为0.88。同期美国股市的夏普比率为0.49。不管是总回报,还是风险调整后回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都明显高于市场。
和巴菲特相比,索罗斯的投资回报分析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索罗斯采取的是“全球宏观”的投资策略,所覆盖的市场除了股市以外还包括债市、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
上图总结了索罗斯管理的量子基金在1985—2004年间的回报来源。我们可以看到,索罗斯的投资回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趋势”和“动量”。
简而言之,“趋势”和“动量”其实就是追涨杀跌。当资产价格上涨时,加注购买。当资产价格下跌时,加注卖空。索罗斯大部分的投资回报都可以用”趋势“和”动量“的投资因子来解释。
彼得·林奇
林奇在富达麦哲伦基金的投资经历,其实不算长(13年)。但是由于他的投资回报非常好,同时其管理的基金规模从一开始的2000万美元涨到他退休时的140亿美元,因而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球范围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上图显示,林奇在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获得了每年20.8%的投资回报。同期美国股票每年的回报为7.1%。林奇的夏普比率为0.98,远超同期美国股市夏普比率(0.43)。
林奇有两个有别于巴菲特的明显特点:
第一,他的投资生涯非常短。在1990年,林奇见好就收,急流勇退。其管理的麦哲伦基金总共才13年,相比其他很多投资界大佬短了很多。
第二,麦哲伦基金的投资回报在林奇离开后每况愈下。本人的历史文章《如何判断一个基金经理的真实水平?》对这个问题有过更加深刻的分析。
上图是林奇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在1977—1990年间的回报来源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林奇的投资回报有一大部分可以用市场、规模、价值和动量解释。同时,他的投资风格相对比较激进,选的都是高风险股票,因此在低风险因子上的得分为负。
但是,林奇在这些因素以外创造的阿尔法达到了8.3%左右,是这几个投资传奇中最高的。当然,如果林奇在1990年选择继续管理麦哲伦基金,那么在更长的历史维度里,他是否还能继续创造出如此高的阿尔法,就很难说了。
比尔·格罗斯
从1994年到2014年,比尔·格罗斯管理太平洋资产总回报基金(PIMCO Total Return Fund)长达20年。该基金在很长时间里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债券基金,为格罗斯赢得了“债券之王”的美誉。
和股市相比,债市有几个非常不同的特点。
第一,美国债市非常有效,因而在债市中创造出超额回报的难度比股市更高。
上图显示,格罗斯在20年的基金管理生涯中创造的回报为每年4.3%,同期美国债市的平均回报为每年2.9%。也就是说,债券之王创造的阿尔法为每年1.4%左右。而这已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债券经理能够创造的阿尔法了。
第二,债券的波动率要比股票低很多。不管是格罗斯管理的总回报基金,还是美国债券市场,其年波动率仅为4%左右,和股市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
从上图可知,格罗斯的超额回报几乎都可以用几个常见的投资因子,包括市场、信用、低风险和波动来解释。无法用目前找到的已知因子来解释的格罗斯的阿尔法为0.3%。考虑到债券市场的有效性以及总体回报的有限性,这看似微不足道的阿尔法已经足以让格罗斯屹立于债券基金经理神坛的顶端了。
投资传奇的共性
首先,投资传奇的一大共性是持之以恒。不管是巴菲特,还是索罗斯,他们的投资风格在几十年来始终坚持如一,即使遭遇了连续几年的比较差的回报,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些投资传奇对于自己得心应手的投资策略,有着近似于宗教一般的信仰。这背后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强大的自信和铁一般的纪律来支撑。
这让我想起最近和一位读者的电话。他告诉我说,伍老师,我从今年年初开始,买了腾讯、阿里巴巴和苹果三只股票。但是我现在有些动摇,您觉得我是否应该把它们卖掉?
我问他:当初你买这三支股票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会去买它们?
他回答:长期投资和持有。
可能很多投资者都会遇到类似这位读者朋友的经历:一开始是抱着长期持有的心态去买股票的,结果过了10个月,价格下跌,于是自己的信心又开始动摇了,从长期投资者摇身一变,变成短期投机者。在这里,我不是想告诉大家应该买还是卖那几只股票。我是想提醒大家,想要学习那些投资传奇的投资方法,就需要研究他们的投资哲学和习惯,并对比自己的投资方法,从中找出问题和漏洞,然后再想办法改进。
其次,投资传奇的另一大共性是不靠择时获得投资回报。
根据AQR对这四位投资传奇的分析,巴菲特的超额投资回报主要来自于他对价值投资的坚持以及廉价的杠杆,而非择时。格罗斯和彼得·林奇也是类似,其超额投资回报主要来自于他们对于股票和债券的选择,而非择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说这些投资传奇不择时,而是说研究显示他们的择时对于其投资回报没有影响。这些投资传奇的超额回报主要来自于上文提到的其他的那些途径,而非择时。
唯一例外的是乔治·索罗斯。研究显示,索罗斯量子基金通过择时确实获得了一些阿尔法。当然,索罗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他的择时方法是不是有普遍性,能不能被广大投资者学习并应用,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AQR, Super Investors, 2016
伍治坚:《如何判断一个基金经理的真实水平?》
前段时间不是巴老讲话了吗?他背靠着牛人和优质的企业人。
老巴其实很早就说了,他的成功多亏了那位芒老,不是单纯的在股市弄潮,关键财富大厦是建立在买好的公司,并自己参与经营活动,同时兼顾资金的管理。其实就是绝大部分公司的常见管理模式,老巴的投资多为与民生强相关的行业,这类行业市场需求稳定,需求稳定就好控制成本,进而形成利润的提升。
非要把老巴说成股神,人家明明是做企业的。所以鼓吹学老巴炒股的,估计是想做培训的,靠培训班,培训材料赚点辛苦钱的。另外中国有个说法一个好汉两个帮,前面说的那两位,好基友了一辈子,所以才可能管理住那么庞大的资产。
好吧,前面说了那么多,敲黑板讲重点怎么成为老巴。
1,找好基友,如果短期找不到,就找个好老婆过渡,重点重点重点,是过渡。期间一定要找尽快到自己的好基友,一定是基友圈中能力最强的。
2,如果实在是找不到好基友,赶紧培养自己的儿女,从五岁就开始,时间就是金钱。
3,包装自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集智慧与高尚的光鲜人物。
4,建造自己的教室,让学生们建造你的教堂。
很多人在第一层就失败了,他们忘记了过渡;第二层忘记了抓紧时间培养自己的子女,以便让子女与自己在未来有共同语言,能形成工作和生活的良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