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以挑战题主为乐趣。先说题主提到的几个人名吧,张大春的传承是不错,白先勇也还可以,赖声川现代的东西要远多于继承的,龙应台,呵呵,至于蒋勋,喂,怎么这里混入了奇怪的东西?
好,下面严肃一点了。题主虽然一会儿当代文化一会儿传统文化,前言不搭后语,但意思我懂,不过老实说,这种观点其实跟对民国的一味感念和推崇是一脉相承的。有一定道理,也能找到一定事实依据,但还是比较感情用事,而且带有一些想象。
先说有道理的地方。
第一、49后确实还是有一批学者去台,有的是直接去,有的是先去美、港,再辗转入台。这一批学者为台湾留存一息传统文脉做出了相当贡献,比如熊十力的几位高足牟宗三、徐复观等兴起的新儒家。除去学者,大批外省人的进驻也使得台湾跟大陆以及传统中国文化有割不断的关联。
第二、蒋氏政治思想,大体有四个背景:列宁主义,这个体现在党建和革命理论;法西斯主义,这个体现在情报系统和警察统治上;欧美民主观念,这个一部分是孙文遗产一部分是后来与美国的盟友关系至少面子上不得不维护的;还有就是外儒内法的中国传统。前面三个一直在他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但最后一条其实在他坐上头把交椅后一直隐隐作为指导思想。到台湾后,为了去日化,在日常生活上也力求将恢复传统中国式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道德氛围作为方略。在政府的倡导下,对民间生活还是起到一定作用。
第三、台湾虽然也经历过白色恐怖,但文化管制的氛围还是较大陆宽松太多。在相对自由的空间土壤中,文化才有继续落地生根继续生发的可能。
综合以上几点,台湾无论是在高端、学术层面文化的继承发扬,还是一些礼仪、风俗的继承上,都仍然能显现出一些传统中国文化的特征。
但是,这只是一部分。如果据此就说乡愁云云,还是过了。
第一、这是把台湾的文化简单化了。前面虽然提及国民政府去日化的努力,但日本经营这么多年,再怎么努力改还是很难抹掉。比如台北街道原来是按日式命名,光复后以大陆城市名对街道重新命名一次,但现在台北著名的商业区西门町还是典型的日式叫法。这是战前,战后由于经贸、文化交流甚多,日本文化至今仍然在台湾有相当影响。除了日本文化之外,本省人也一直力图对台湾本土历史文明进行挖掘,发现或“创造”根上的本土文化。再有就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受西方——主要是美国——的影响。所以,其实现在的台湾文化是中、日、美、土著多种文化的糅合,总体上肯定还是大中华文化圈的,但绝不是继承中国文化传统这么简单。
第二、继承中华文化这顶大帽子,台湾戴不起。台湾的土壤再肥沃,毕竟只是一个小岛。对于中华文化这么一个驳杂、庞大、繁复的体系,以它的承载能力,是无力全盘支撑的。而且,台湾本身的地域特征也非常显著,在这种环境下,有些文化内涵它也无法理解。常看台湾媒体上的新闻时会有感觉:这一区域越来越内化,对自身的关注远超过周围的事物。所以,很可能你在他们身上看到、理解的中国文化,其实已经被他们当成台湾文化的一部分,那些之外还有什么,人家其实无所谓。我觉得这些与褒贬无涉,倒像一个正常区域的正常反应。
有些人所以会对台湾产生“乡愁”的错觉,我想一个可能是对大陆49后78前,甚至包括当下,一系列荒谬行为的失望,另一个是台湾闪现的几个亮点给人以希望。
希望归希望,承载还是要依托大陆这块土地,台湾能做的,人家已经做得不错了,但与其将此作为寄托不如认清自己、发动自己,做得好做得坏是一回事,这个是逃不掉的责任。
顺手转李零先生的一篇,不过他的观点过于偏激,我不敢苟同,但其中提到的一些案例很有意思:
北大教授李零:传统文化在台湾?胡扯问题补充里提到的这几位台湾文化人,至少我是「愁」不起来。
我倒是发现不少人的确是以「中华民国」为乡的,台湾只是为幻想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是这个理想国的都城。
下调一个刻度,文化上的「好感」,我想当代中国人的心往哪儿飘的都有,唯独不包括「四九后中国大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