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失控》这本书为什么如此之火?它适合哪类人阅读?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yi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我的知识结构比较偏文,就我的阅读体会来谈一谈,可能会给一些朋友有参考意义(附书评)。

读到这本书非常偶然,两年前,我从消费品行业转到影视行业,感觉自己需要补充一下知识,于是参加了一个杭州这边以文史哲为主题的读书会。读书会中有一些计算机行业的人,交流过程中,觉得他们的思维结构与文化圈的人非常不同。本着对两种群体的好奇,在读一些影视知识的同时,尝试找了找IT方面的哲学书籍,发现两本书倍受推崇,一本是当时正热的《失控》,一本是《GEB之大成》,两相对比之下,后一本书实在不是我能够驾驭的,因此,《失控》成为唯一选择。

我用了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读完,并且同时查阅了一些资料,然后用了另外两个星期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之后又用一周的时间写完书评,完成了一个个人的精读周期(至今精读书籍不超过二十本,其他是泛读)。

我并没有完全读懂它,但却因此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我对历史及未来的理解,因为这本书拥有了个人的系统性,对信息和形式的理解,也因此变的更加深入。

  • 它让我在看到任一文学、绘画、影视作品时,不再只关注一部作品的外在形态,而开始考虑它是某些信息的聚合。文字、视觉、动态图像只是信息的运动方式有区别,实质上他们的本质内核有可能也只是0和1,也就是说基于最简单的规则之上,所形成的复杂。
  • 对我后来阅读一些关于电影本体的书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会考虑到一部电影它和观众之间所做的信息沟通,是怎样与情绪产生关联的,而不完全只关注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
  • 也对我阅读一些摄影的书籍很有帮助,它让我试着理解,为什么人类对复制现实有如此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因为人类的需要,还是现实的需要。
  • 同时,我也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并且认为单个人作为一种载体,智慧的传递与基因的传递一样,对生命来说,具备同等的地位。

其他方面的感悟,基本上写在了书评中,发到知乎来,希望有人能对我理解上可能有偏差的部分予以纠正,正文如下:


真空妙有,道法自然 - 失控

因为《失控》,我放弃了手头正在读的其他书,尽快将它读完,我觉得它可以加强我的自有知识中,对未来的感知。

尽管,我没有完全读懂它。

但这似乎不是问题,因为写这本书时,KK也没彻底搞明白自己的想法。相对《科技想要什么》中更为清晰的表达,《失控》则是他思考的多线程轨迹,是一份碎片的汇总,是KK将他自认为有联系的碎片集合起来的“汤”。通过接触这碗“汤”,进入他思维的序列,结合你原本的知识,你就会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认知,这个认知未必是真理,但会让你的思考进一步的清晰。

(一)多维度进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会联想到我之前的一份工作,因那份工作的关系,我与沃尔玛中国区的很多员工有过接触,它在国内已经拥有三百多家门店,遍布国内一百三十余个主要城市。

某天,我与贵州区域的一名采购主管在贵阳的一家门店里,坐下来简单聊了聊,他佩戴着工牌,着衬衫,便裤,保守款的鞋子,他与其他区域的沃尔玛员工从外表上看,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在聊天的过程中,他身上散发着一股沃尔玛老员工的气息,带有几分自信和持重,低调而谦虚,这种做派让他与沃尔玛的高管之间有了某种联系,在这个中国最偏远和贫困的省份,我仿佛看到陈耀昌(沃尔玛前中国区CEO)的一部分坐在我的面前,甚至可能是山姆-沃尔顿(沃尔玛创始人)的一部分。

窥斑见豹,他是一个有机体,沃尔玛亦是。每个小范围的管理单元如同一个人体器官,重复进行着信息与物质的交换,他们服从于企业的大局,但又独立于自主,他们身体中的个性会给企业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但人类行为的共性又使得他们会屈从于管理制度下,执行企业需要的动作。做为超级有机体,企业不受具体外形的限制,细胞脱离人体会死亡,员工不会,员工可以离开,融入社会,然后再进入新的公司,带入在前公司所学习到的知识,以及智慧。

企业由无数个职位构成,职位与职位之间的关联,是虚拟的,职位本身也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是企业各种行为动作中,用于流程控制的节点。符合职位基本要求的员工开始上岗,如同一个神经元连入网络,无数员工所汇聚成的企业,能力远超出一个人的力量,甚至,会超出某些国家。

沃尔玛若是一个国家,在全球的排名会是在前23名,这种庞大而稳定的合作形式,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500年前,所有人类都被限制在一个个地域里组成共同体,企业,则逾越了地理的概念。他悬浮于地球的表层之上,由企业制度、组织结构、工作场地、通信往来、情感交流联成一个整体。企业的内部法则吻合大部分国家的现有法律,但又不同于法律,企业的内部文化来源于各个地域的习惯,但又融合成另外一种文明 。

由无数企业组成的商业社会,运作方式高度吻合于《失控》中所提到的生态系统。它独立于国家之外,任何人或组织都无法对它施以绝对的控制,它发起于人对价值交换的简单需求,但最终却加速了物质转化的效率和构建了人类之间不同于以往的共生关系。它创建了另一个维度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血缘、地域、师承、结谊等传统形式相似,又比这些传统形式更具延展性。

这一切,是人类的信息沟通被加速之后,因技术利益的需要,自发的突变而成。荷兰东印度公司 — 人类第一家现代跨国公司组织,如同4亿年前的第一个复杂的多细胞生物“鱼”,它忽然出现在了1602年的地球上。在它近两百年间的寿命中,它快速的分裂、扩张、衰亡,它更具侵略性,也更激进,但正是它的出现,开创了商业文明的重要转折。

五千年前,因为物质的丰盈,马匹的健硕,我们不再仅仅依靠血缘串联彼此的关系,设立尊卑,我们打破氏族的观念,或武力或威慑或招安,进化出主权国家的雏形。几千年来,无论极权或者民主,无论封建或者立宪,每个区域的朝代无论如何更替,疆域如何调整,国家这种组织形式一直保留至今日,氏族利益隐藏于国家背后。那么在未来,是否会有一天,国家利益会退却于人类的技术利益背后,以企业或其他类型的组织形态存在于未来。毕竟,在信息高速流转的今天,以地域明确界限,以文化的大一统为特征,名称叫国家的这种组织形式不免显得落后而笨拙。

进化蕴藏于万事万物之间,人类的组织形式亦在其中。以往,我们总将商业文明置于国家文明之下,如同我们会将人类置于万物之上,认为这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这就像一亿年前的恐龙,不会料想脚边跑动的哺乳动物,会成为比他们更加智慧的高级生物一样,我们又如何能那么确定我们自己正是生命形态进化的终点。既然人类都并非万物之首,何况国家,这种人类某个阶段的组织形式就更不会是最终结果。国家文明既然无法凌驾于商业文明之上,人类文明是否也不能简单的就把物质文明囊括于麾下。文明,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所有具备智慧,充满机巧,从简单的需求中进化而出的奇妙现象。

多维度的进化是KK《失控》中的主要思想之一,想要理解整本书的要义,必须首先要明白“万物皆齐头并进,万事均在共同生长”。

举个极端的例子:

一只普通的杯子,源于容器,源于一种物理形态,在人类的手上创造出无数种外形,由各种材质组成,这种演进真的是人类主导了杯子嘛。你又何尝清楚,是否是杯子正利用人类制造工具的能力,进化出了自身的文明?

(二)进化的形式

若只是揭示进化不仅存在于有机体中,也存在于万事万物之间,那么《失控》谈不上是一本好书,这一类思想从“斯宾塞”到“德日进”再到“盖亚假说”,已经绵延了数百年。斯宾塞在1851年出版的《社会静力学》中,就已经系统的提出社会的类有机体性质,阐述了进化的概念,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则还要晚上8年。而老子,在公元前的上古时期,用四个字便概括了这类思想的基本形态,那就是“道法自然”。

《失控》五十万字的第二部分,从第2章至第9章,KK开始从多个维度论述和理解生物进化的逻辑,以及和人造物之间的比较。以下序列是根据我的阅读心得所列,并不严谨,KK发散的思考如同织网,经纬纵横,各种交织,以分布式结构散布全书,选择任一章节阅读,都会触及到他对进化的核心理解 — “进化解释一切”。

1.群体智慧(2-3章)

蜂群和蚁群,个体所拥有的意识是有限的,所传递的信息是简单的,但结群之后涌现出的智慧则远超出个体的极限,这不是一个2+2>4的结果,而是一个2+2=苹果的超越。进化倾向于数量的增加,通过量变带来质变,众愚成智,智慧从群体中”涌现“。老祖宗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各自的专业判断,汇总编排后会胜过一个诸葛亮的全面思考。那么,我们在赋予机器简单的思考能力之后,当机器的数量膨胀至某个量级,它们是否也会涌现一种独立自主的群体智慧?

2.多样性和共生关系(4-6章)

任何生命个体从来就不是独生子女,人类出生后,大肠杠菌便一路相伴,帮助我们消化,从中获取营养,直到我们死亡,它们比我们的伴侣还要忠诚。不稳定的自然力量是多样性产生的根源,多样性又催发出内循环的生态系统,生物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生,适者生存,末者淘汰,共同成长,从而最终达成一种摇摇欲坠的平衡。这其实是另外一种数量上的扩张,进化趋向复杂性的动力充满野性,四处发散。那么,机器是否是另一种的多样性,我们与机器之间,是否也存在着共生的关系?

3.自组织(7-9章)

如果对物质施予以精确的控制,你可以获得1+1=2的结果,但如果你能催发出物质自组织的特性,那么你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惊喜。内循环是自组织最基本的形态(比如抽水马桶),配合多样性,便会使得系统自发的呈现趋向于复杂的特点。这种自发是进化赋予物质本身的力量,进化催生出了一系列自发的进化。

混沌理论揭示了从简单到复杂之间的关系,进化所遵循的,不是我们常规的因果论,简单的因最终产生的,可能是无尽的复杂。进化这种不可测的特性,使得对人工进化的“控制”笼罩上一层浓雾,如何解开这个答案,是人类在未来获得技术飞跃必须要逾越的门槛。

在第七章结束时,凯文•凯利引用了一段话来预言人与“控制”之间的终极关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出自《道德经》的这一段话,诠释了凯文•凯利对控制的理解:最智慧的控制方式必将体现于如何让人造物脱离控制(Out of Control),自主的循环进化。

(三)对人工进化的探索

似乎有力量在催动着人类向大自然致敬并学习它的生长逻辑,来创造新的事物,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激发自然进化的力量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我们曾一直以为工具是人类能力的衍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力量,KK却用无数事例来说明,人造物和人类一样,与我们共同身处在进化之中,他们创造的是另一个维度的文明。人类是他们的发现者和受益者,但并不是他们的神。KK在后期的《技术想要什么》中系统的回溯了技术的进化脉路,在《失控》中,这个思想同样贯穿全书。

从第10章至第17章,KK用八个章节阐述了人造物的发展和意义,他认为是进化本身促成人类不断创造新的事物,为了迎来某个跳跃性的发展,我们需要改进我们与人造物相处的方式,这也就是KK所谓的“失控”(Out of Control)。

1.物联网 — 连接一切(10-12章)

组建机器与机器间的生态系统,是赋予它们之间共生的关系。通过连接,让机器响应人的思维,则如同人类与机器的联姻。连接一切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也是完成物质向有机体转化的过程。碳、氢、氧、氮……这些物质用了几十亿年,才进化出第一颗细胞,而赋予机器智能化,并使得它与人类相互呼应,就如同完成了一次进化的跳跃,也孕育出了更多的有机体,连接一切即是完成人工进化的第一步。为了干扰这种连接所可能带来的危险,加密技术充当协调的角色,这种隐蔽微小的力量,会对连接说“NO“,适当保护一部分的阴影。网络如阳,炙热若焚,加密是起到平衡作用的阴。

2.虚拟实境与大千世界里的人工进化(13-15章)

虚拟世界中的角色,现实世界中的机器,这些都是人类的模型,我们是在模仿自我,创造自我的拟像,塑造与自我相似的“形式”(培根认为人类的目的就是发现和认识形式)。凯文•凯利在字母所组成的形式总库中,完成《失控》这本书的形式组合,是遵循语言规则的引导,由碎片式的念想进化出段落,由段落组成章节,最后形成全书。人工进化,也就是要找到并遵循那个准确的“形式”。这个寻找的过程像是去猜测上帝存放人类秘密的保险箱密码,你可以将任务交给某种重复验证的程序,它会不断的试错,在纠错的同时引导自己尝试更佳策略。验证过程是脱离控制的,也相对冗长,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由此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但只要你给予足够时间,它就一定可以找出密码的存在形式。那么,当这个程序找到密码时,也就是它具备高等智慧之时,它会不会以此来要挟人类?

3.交出控制的权力(16-17章)

人类与人造物之间的关系,如同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在赋予这个人物无数拟人化的细节后,人物会脱离作家的控制,按照自己的性格走向结局。在开放的宇宙中,大部分的人造物目前都处于人类的威权之下,但如果想要穷尽可能,那就需要将控制的权力交出。间接影响和指导那些我们赋予了生命的机器,让它们脱离我们的支配,自行产生一些有组织的变化,即是人工进化的未来。这样的目标类似于制造出可以自行适应路况的汽车,修筑能自行检查路况并进行自我修复的道路,架设能够监控车流并能自行改善拥堵的高速公路,我们将与人造物协同控制我们的世界,我们与人工生命会手牵手进入未来。

传统意思上的生命泛指有机体,但是KK理解的生命,是一种与有机体的特征类似,却凌驾于有机体之上的存在形式,KK在17章中将它定义为“超生命”。生物学所指的生命只不过是“超生命”的一个物种,“超生命”通过碳基生物,从单个细胞进化至人类,成为一种更为灵活的物质形式,这种进化还会继续。KK敏锐的感觉到,“超生命”似乎是在通过人类之手,大幅度的改变我们身处的环境,大批量的制造硅基生命(芯片),创造进一步进化的条件,这种积累有可能会逾越进化之前的受限,酝酿着另一种突变。

就在《失控》中文版面世的前夕,2010年5月,克雷格·文特尔宣布,他率领的研究小组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生命细胞。我们无法确切的知道,40亿年前地球上第一颗细胞究竟是因什么而产生,但因为人造生命细胞的出现,代表着“超生命”已经可以突破之前的组织形式,进入一个崭新的“创世纪”。

(四)进化之人工进化

阅读进行到17章的结尾,520页,当关于进化的讨论从它的形态再到它无所不在,当你已经从阅读中明白,进化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它与“超生命”相配合,不仅进化出人类,还将继续引导我们向前。你不禁会在内心自问,是什么,究竟是什么产生了进化?它会带我们去哪里?

第18章,KK借德日进的一段话对进化进行了总结性的阐述:

“进化乃理论乎?体系乎?抑或假说乎?未及其万一也。概凡理论、假说、体系,皆须以进化为基本之原则,方可成其为真。进化乃普照世间之光明,指引万物之航标。是为进化。”

关于进化,建立在达尔文主义基础之上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进化是随机的变异,大自然是进化的编辑,物尽天择,优胜劣汰,大自然主导了进化的方向。人类的出现是一个偶然,是无数随机之后,因几十亿年时间的累积,由渐变形成的一种质变。建立在拉马克主义基础之上的用进退废学说,则认为进化是一种有目的的演变,生物对环境的不断适应,创造出各种功能性的改变,最后产生了适应力最强的生物 — 人类。当环境稳定时,进化变得相当缓慢甚至停滞,当环境发生剧烈改变时,进化也会产生相应的突变,物质主导了进化的前进。

进化究竟是一种无序的自发,还是一种有序的进发,对于KK来说,并不是最终的答案。在KK看来,我们现在对进化的理解,都是在描绘进化阶段性的形态,以及进化在深度广度上的局部运作方式。而进化本身,其实是一种有组织的变化的结构,在四十亿年的时间里,自然界中的进化经历了一系列的结构变化,正所谓,变则生变:

系统自发 → 复制 → 遗传控制 → 肉体可塑性 → 弥母文化 → 自我导向的进化

为了便于更好的诠释概念,KK将引发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称为”超进化“,超进化推动着进化呈现所有可能的形态,探索着进化所有可能存在的空间,创造着进化所有可能继续前进的方法,揭示着进化所有可能加速的进程。P538页,KK用一句话结束他对进化的理解:”进化自身的工作就是通过创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借以栖身的空间,来创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如果你觉得这句绕口的话似乎有点耳熟,那么你可以看看这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进化会带我们去哪里?第18章的结尾,KK写到:”我深信,从长远来看,正是这未经实证的进化 — 不管它从何而来,往哪里去 — 在塑造着我们的未来。我毫不怀疑,揭示深度进化的内在本质之时,即是触动我们灵魂之日。“这句带有几分宗教情结的感叹,将KK对进化持有的积极态度展露无遗。

从19章至22章,我个人理解为是KK对人工进化乐观的期待。

1.人工进化的方向(19章)

”要想让人工进化具有和自然进化同等的创造力,我们要么为其提供我们所无法提供的无限时间,要么借鉴自然进化更具创造力的因素来提升它。“ — 通过对”后达尔文主义“的论述,KK认为人工进化同样是“超进化”所催生出的重要环节。人工进化更具开放性和可持续的创造力,它应该学习并挖掘生物进化中的某些特性,比如共生、定向变异、跳变 、自组织,加快进化的频率,从而揭示进化的本质。

2.人工进化的秩序与趋势(20-21章)

生命创造我们,我们创造生命,进化经过几十亿年时间给予人类的创造力,是否是为了完成一种闭路的循环?P591页,KK问到:“是什么控制了系统的进化?生物体自身能够控制其进化吗?”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学术上的探索方向,不如理解为KK和考夫曼都在深度思量,人工进化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宇宙伦理。在20章第1节的结尾,考夫曼所设想的基因实验,在他看来已经违背了我们常规的伦理观,但通过计算机对生命的模拟,以及“圣塔菲研究院”的相关实验,KK认定,正是进化本身推动着我们更好的进化我们自己。

在第21章,KK进一步论述,生命进化是宇宙中用来维持秩序和平衡的力量,宇宙中那种永远下行的趋势(可以理解为这种趋势制造了死亡),因为生命的涌动(这里的生命可以理解为一种保持活力的方法,也即是生),而获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生命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是抵御熵值放大的“外熵”(凯文•凯利自创的词汇),人工进化则是生命进展到某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在这一章,KK总结了“超进化”的七个趋势,他认为这七个趋势同样是会伴随人工进化左右:

●不可逆性

●递增的复杂性

●递增的多样性

●递增的个体数量

●递增的专业性

●递增的相互依存关系

●递增的进化力

3.人工进化的目的(22章)

通过揭示过去,我们将可以预测未来。通过人工进化再造生命源头,也就是在预告人类将走向何方。在所有章节中本章的页数最多,KK用了一整章来论述与传统预测不同的是,人工进化的目的,不是猜测未来,而是揭示世界运行的规律,从而了解并改善未来。这是进化的目的,也是人工进化的目标,更是全人类的方向。

本章最后的一段话,算是KK乐观情怀的展现:“有歌云:没人来当家。未来不可测。现在来听听唱片的背面:舵手是大家。而且我们能够学会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学习就意味着生存。”

书评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年轻时对生命目标的感悟:延续自我,传递智慧,学习不息,奋斗不止。

(五)总结

知识是一个圆,圆内是已知,圆外是未知,当已知越大,所接触到的未知也就越多。这句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话,被KK实际运用在对全书的检索。23章,KK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他觉得这些细节上的问题,一旦揭示,就可能会补充我们理解世界的缺口。

也是在本章,KK顺便乐观的估计了一下未来,他认为网络时代,当信息交换的速度加快,这种信息的互动会提高思考的效率,也会诞生出更好的世界。另外,我们常规理解的人工智能,是类似于人类个体的思维,出现一个和人对世界认知相似的机器。而KK提到,人类正在创造的人工智能,或许并不以我们认知的方式在运作。

举个例,微博中的转发,这种无组织的行为,每个人贡献的是一次关注,最后形成的可能就是一个浪潮,汹涌的信息浪潮又会反之影响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甚至推动社会的演变(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信息即媒介》一书中也持有类似的观点)。群体智慧也是一种人工智能的具体表现,我们自发的组成了一次以社会为单位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在如今越发的频繁。

24章,《九律》,开篇第一句:“大自然从无创造了有”。这是对老子赤裸裸的致敬,也是对整本书的总结。失控是回归“无”,遵循九律的失控,便会从中涌现出控制 — “有”,这个控制与人类无关,上帝将从人类手中接过权柄,引领它的前行。

(六)后记

写书评的过程很艰难,因为不仅要尽量理解其中所提到的各类生涩的技术知识,还要抽离对这些知识的简单复述,总结出我个人的认知。过程中我反复阅读某些章节,查阅大量资料,收益亦是颇丰。

为了便于总结,我刻意忽略了某些观点和论据,也打乱了书中一些知识点的排布与秩序。这是一本容量很庞大的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我的书评只是触摸了一部分边角。

在书评写到19章时,无意中看到另外一个人的读书笔记:

正结《失控》笔记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笔记,我可能没办法更好的理解最后的章节,在此对他表示感谢。在完成书评后,我又将书评与他的读书笔记逐章进行了核对,发现我的认知居然没有出现很离谱的偏离,很是欣慰。

最后,感谢KK,他予以了我对世界一个崭新的认知。




  

相关话题

  你看中一本书。纸质版比电子版贵一倍,你会怎么选? 
  有哪些句子乍看并不是很美,但或经世事,或隔久时愈发觉得很有道理且美到极致? 
  曹雪芹在《红楼梦》安插甄宝玉这一角色有什么目的? 
  你知道的包含知识最多、含金量最高,或是总体质量最棒的书是什么? 
  国内有哪些优秀的独立书店? 
  为什么工作后很难静下心来读书? 
  读书多了有用吗? 
  是哪一刻让你觉得要拼命读书,想把自己拼命的变优秀? 
  你读过的王小波经典的句子有哪些? 
  文学作品中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永生难忘的比喻? 

前一个讨论
好市多 (Costco) 是家怎么样的企业?
下一个讨论
如何分析商业银行年报?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