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1000本经典文学名著,才得出文学毫无价值的结论。
就这种智商,你也多余听他说话。
艺术无用论不是第一次被提出来,很多艺术家、作家自己都这么说。
我认为,阅读文学或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的本质是要形成一种集体共识,一种共同话题或符号,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举个例子,比如你朋友问,你跟你女朋友相处的怎么样啊?(我知道你没女朋友)
你答:别提了,烦,一天跟个林黛玉似的。
如果你朋友看过《红楼梦》,甚至是稍有了解一些相关内容,他就能会心一笑,不需要你多说。
你可能觉得这个例子不好,但实际上,我们在日常交流中,这种从文学作品中不断凝练出来的符号性表达并不鲜见,比如,你说,今夜风清月朗。那么,有文学素养的人就能大约知道你的心情,可如果你说,今夜月黑风高,那大家就知道,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文学素养的人而言(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几乎不存在),在他眼里,你就只是在描绘一个景物。
这是一种很玄妙的感觉,是只有当这种集体共识成立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的符号性表达。
你说一个人,有阿Q精神,懂的人立刻就懂,不懂的人你要长篇大论解释一通。
所以说,文学所形成的集体共识能够增进人们的交流。文学上千年发展,形成我们的语言,其影响与作用早已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很难意识到罢了。当然,由于视讯信息的发展,文字的影响渐渐没那么大了,但只要人还说话,还抒发自己的情感,就都可以算是广义的创作,是不会消亡的。
以上是理性部分,以下是感性部分。
还有就是其他知友说的,陶冶情操之类的。现在舆论对这种追求人文、精神、美感的讨论特别不友好,反正就是唯科技主义至上,剩下的都是酸。
我身在他乡,现在入春,有时去底特律南岸散步,溜达着溜达着就不自觉地想起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彼时彼刻,突然觉得,我与古人心有相通,也终于明白,这句看似平常的诗句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入选课本。原来,只有在我身在他乡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这首诗,它已足够凝练干脆,无论从意象还是情绪,都让我着迷,乃至上瘾。
可你若要问,这有什么用?——没什么用!
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就像让一个没吸过毒的人去想吸毒的感觉一样,根本无法体会。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