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只是相对的,提高服装的可穿着行就能提高一些使用效率。但是,就目前志愿者服装的设计来看,实用性和传播性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从源头的设计出发,才能够解决问题。
大伙说的捐赠确实有效而且有意义。但是,活动的志愿者服装很多都印有企业或者主办方的广告,大部分主办方也是把服装作为广告的载体进行传播。虽然活动之后,在潜在的用户群体中传播的最佳时段已经过去,主办方也没有对后续的传播抱有太大期望,可是依旧可以通过服装这一载体进行二次传播。
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服装如果配合整体的传播方案,还是能再带一波节奏的。
举个例子,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代表团的羊毛西装就是在奥运会之后又带了一波羊毛类服装的消费。当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是非常大的整体传播方案,不一定适合普通的活动。
我的想法是,从设计和策划阶段就考虑整体的传播方案,让服装更有功能性。比如前面有说过的可拆卸logo,让纪念功能更具体了,也提高了服装的日常实用功能,便于穿着和捐赠。
还有,赋予服装更多的功能性和传播属性,不要简单的t恤+印字、西装+别针这种设计,功能强悍的正装有很多,隐形多袋裤、隐藏通风口的衬衫,可以提高这些服装在日常时的穿着频率,也有企业愿意为这些服装买单。
服装加上RFID芯片,把服装做成电子优惠券的载体。在特定场所享受专门待遇,电子展会志愿者凭芯片和服装购物优惠,旅游行业展会屏芯片和服装团费优惠等等类似的设计还能带起一波消费和二次传播。
服装捐赠也是处理的手段之一,配合有效的传播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就不展开了。
多拉些合作伙伴,不要再重复简单的印字t恤和西装别针,投入会带来更多产出的。考虑到志愿者的来源和服装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文章可做,二次传播的效果好,在今后能够进一步提高策划方的地位和身价。
从广告载体的核心功能来看,志愿者服装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另外,之前曾经看过欧美出口到中国的二手服装案例,感觉也可以参考一下。虽然看着挺不可思议的,但出口到非洲或者经济不发达地区,应该还是有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