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历史上有哪些「鲁鱼亥豕」之误?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四环外京藏高速边上的双泉堡啊,人在元朝、明朝都是叫双线铺,清初都是,结果在乾隆年间莫名其妙的就把线字的绞丝旁给丢了,然后为了自圆其说,又诌了一个此处“有东西二泉”的故事。

雙線鋪——雙泉铺(乾隆)——雙泉堡(民国)——双泉堡(现在)。


user avatar   wei-zi-18-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一个非常魔性的甲骨文的例子。

补记:本来就想写一个的,写着写着写了甲骨文例子三,金文例子三,还有一些小例子。之后想到了再继续补充吧!


《史记》中记载:商朝的建立者商汤的一个儿子,叫外丙。但在甲骨文里,外丙的名字写作这样:

右边那个像凳子的字是「丙」(其实画的可能是菜板的侧视图),而左边那个树枝一样的字却是「占卜」的「卜」啊!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外丙其实叫卜丙,是《史记》记错字了!

反正《史记》记错商王名字的事,也不是头一回见了:商王康丁,《史记》误作庚丁——因为「康」和「庚」字形相似(见下图),这也是一个明显的「鲁鱼亥豕」之误(蔡哲茂有文云「康」「庚」乃假借,非字误)。

于是「甲骨四堂」之首——罗振玉说:「今卜丙之名屡见于卜辞」,钦定外丙的名字为卜丙了,郭沫若等亦赞同其说。所以至今许多甲骨文著作中,外丙之名皆写作卜丙,比如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

但是,你以为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认错字的故事吗?

不!故事到这里才刚刚开始:

这个字就是「外」,不是「卜」!

是学者们认错字了。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甲骨文中的「卜」究竟长什么样:

这才是真正的「卜」。

emmm...好像和「卜丙」的「卜」完全没有区别好吗!


「卜」和「外」的真正区别并不在字形上。

为了讲清楚「卜」和「外」的区别,我们得从「卜」这个字的来历说起。先看到下面这片龟甲:

龟甲两侧各有很多「卜」形裂纹,叫作「卜兆」,是占卜时灼烧龟甲的形成的。「卜兆」竖着的那画叫「兆干」,横着的那画叫「兆枝」(如图)。而「卜」字,正是「卜兆」的象形,一竖、一点分别画的「兆干」和「兆枝」。「卜」字的读音,也是模拟灼烧甲骨时「噗噗」的声响。

再看龟甲:龟甲左边的「兆枝」都是向右的,右边的「兆枝」都是向左的。总结一下就是:「兆枝」都是朝内的

「兆枝」都是朝内的...

「兆枝」都是朝内的...

那「兆枝」反过来不就朝「外」了吗!

现在我们怀着这个猜想,来看看下面这片甲骨:

这片甲骨的「兆枝」都是向右的(标红)。文中还有三个「卜」字(红色标出),根据上下文,毫无疑问都是「卜」字。这三个「卜」字的那一点,也都和「兆枝」一样,是朝右的。

但这篇甲骨里唯独还有一个点朝左的「卜」(蓝色标出),正好和「兆枝」的方向相反,是朝外的,这个字正是「外」。

所以,「卜」和「外」在甲骨里字形一模一样,区别只在于,点的方向和旁边的「卜兆」的方向一样就是「卜」,和旁边「卜兆」的方向相反就是「外」。

因此,商汤的儿子,确是叫外丙,不叫卜丙。另外《史记》里还有一位商王外壬,也确实叫外壬,之前学者亦误为卜壬。

但由于「卜」和「外」的区别实在太魔性了,所以后来古人在「卜(外)」的左边加了一个「月」(「月」「外」古音相近),来表示「外」,以区别「卜」。不过这个「月」,后来讹为「夕」了,也就是现在我们写的「外」字。


说起甲骨文里的商朝先王,还有一个字形相似认错的例子。

《史记》里记载:商汤的爸爸叫主癸,他的爷爷叫主壬,在甲骨文里分别写作这样:

左边这个字是主,右边写的像「工」的是「壬」。

右边十字形的字是「癸」。(我一直觉得像《真三国无双》里吕玲绮的奇葩手里剑)

但是早期学者们,都认为这个「主」实为「示」字。比如郭沫若云:「示癸即《史记》之主癸」,并认为《史记》由于「鲁鱼亥豕」之误,认错了字,把「示」当成了「主」,搞错了商王名字,故又云:「……即主癸之所由误」。

其实这个字就是「主」,不是「示」。「主」画的是牌位,而「示」是牌位上加点,长这样:

所以《史记》没有记错,是早期学者没有弄清楚「主」和「示」的区别。

但话说回来,「主」和「示」的字形虽然有区别,但甲骨文里这两个字依然是有混用情况的,畛域没有那么清晰。

同样的问题还出在「大」和「天」这两个字上:从字形上看,「大」画的是一个正立的人,而「天」是一个人顶着个大脑袋,表示头顶——所以神话里的人物「刑天」就是「砍头」的意思。

在传世文献里,商汤叫「天乙」,商朝首都叫「天邑商」,但在甲骨文里,很多就是写作「大乙」、「大邑商」,所以早期学者也认为是《史记》抄错了,把「大」误成了「天」。但现在我们发现,就是单纯的写作「大」,读作「天」。这口锅我暂时还不知道该甩给早期文字的不规范,还是刻甲骨的这群人偷懒。

不过《史记》里确实有真的认错字的情况,比如「王亥」误作「王振」,是真的「鲁鱼亥亥」字形之误。


说到这个「主」,又想到一个认错字的例子。

甲骨文的祭祀对象里,有一个「△主」,「主」就是上文里的主,「△」是一个这样的字:

学者们把这个字认作「蚕」,「蚕主」四舍五入就是「蚕神」啊!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大新闻:商朝人已经开始织蚕丝,并且崇拜「蚕神」!在一些介绍中国丝织品的书籍里,就引用了这个说法。

但经张政烺先生考证,这个字实为「它」,「它主」就是「其他的主」,指旁系的先王。跟「蚕」实无半毛钱的关系...


说完甲骨说金文。

上个月朋友给我转了一篇文章,是用金文写的《宪法》,如图:

标红圈的那句话写的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标红圈的那个字是「同」,但不幸,作者写成了「凡」。

「凡」和「同」的区别在于,「凡」右下角是勾脚的,而「同」两边是直的,和底下有没有那个「口」没有关系,如图:

同样由于早起学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把很多「同」和「凡」弄混,比如金文里经常出现的「凡公」,被认成「同公」。还有之前学者解释「退簋」(旧名「天亡簋」)的「王同三方」这句话时,认成了「王凡三方」,并认为「凡」通「泛」,表示王向三方泛舟,就完全把这句话弄错了。郭沫若认为「凡」读为「风」,也不对。实际就是「王会同三方」的意思。

注:「退簋」是个天坑,到现在许多科普书还介绍「退簋」是周武王灭商的证据,实际两者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就是文意理解错了。


补记:评论区有问到「退簋」(「天亡簋」)在讲什么,在这里补充解释一下。

这篇之所以文意理解错误,也是「鲁鱼亥豕」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1.为什么旧名「天亡簋」?

看到上图右数第二行的末四字,之前学者认作「天亡又王」。「某人又某人」这种句子在金文里经常出现,约等于「某人引领(佑助)某人」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是说「一个叫天亡的人引领周王祭祀」,故名「天亡簋」。郭沫若继续考证说,黄帝的大臣有个叫天老的,所以古代有「天」这个姓。

但我们看文字,「又」一般写作这样:

细审铭文的「又」,可以看到,上面若有若无还有浅浅的一笔:

那就应该是这个字:

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常见,表示灾祸、过错一类的含义,之前学者释为「尤」。「亡」同「无」,「亡尤」就是「没有灾祸」,所以这句话应读为「……天,亡尤,王……」,就是说周王祭祀之后,无灾。这里并不存在一个叫「天亡」的人...

郭沫若本来是这么读的,后来被人带歪了,同意了「天亡又王」这种说法。不过,这个字虽然意为灾祸,但不见得是「尤」字,因从字形演变上有点说不过去。最近陈剑老师说是「吝」,我认为可从。

至于为什么叫「退簋」,是因为在文末有一句话,写着这个簋的主人叫做「退」,但之前学者没读懂那句话。


2.为什么会理解成「武王灭商」的证据?

因为文中有句话「丕显王作省,丕肆王作庸,丕克迄王祀」,但之前学者都把「卒」认成了「衣」,并认为「衣」通「殷」。「迄」是结束的意思,那么「迄殷王祀」,就是「终结殷王的祭祀」,可不就是灭商的证据吗!

至于前面两句话,之前学者的理解是:「丕显王」指周文王,「省」训为「善」,「丕肆王」指周武王,「庸」当时被误认为「庚」,解释为继续。所以这句话连起来就是「周文王作善积德,周武王继承了,于是终结了殷王的祭祀」。

妥妥的灭商证据啊。

但我们看字形,这是衣:

这是卒:

区别在于,「卒」的底下比「衣」多了一个翘脚,过去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的「卒」都被误释为「衣」。而「迄卒王祀」就是「完成王的祭祀」。

另外,前一句的「省」当指乐器「笙」,「庸」也是钟一类的乐器「镛」,《尚书》云「笙镛以间」,都是当时祭祀时常见的乐器。

所以这句话说的是:「周文王发明了笙,周武王发明了镛,所以能完成周王的祭祀。」至于为什么这么强调乐器,可能因为「退」的身份是乐官。

和武王灭商简直毫无关系...


再写一个《尚书》里的错误。

《尚书·立正》里有一个词「庶狱庶慎」,这词啥意思呢?完全就读不懂嘛!从古到今学者对这句话都只能强行解释。

而国宝《毛公鼎》里有一个字长这样(如下图),陈剑老师认为是「浴」,读为「讼」。

我们还须知道,战国时齐鲁那边,「慎」是写成这样的:

是不是和上面那个「讼」很像?

这种「慎」的写法汉人是认识的,并且记录在《说文解字》里,南宋九妹的养子宋孝宗赵昚(慎)的名字,就用的「慎」的这种写法。

——真相就此大白!

「狱讼」自是近义词,所以汉人把「庶狱庶讼」认成了「庶狱庶昚(慎)」,于是现在《尚书》里出现里这奇怪的句子。


最后附带解释一下,有些答案提到了「司母戊鼎」,现在国家博物馆改称「后母戊鼎」的问题。「后母戊鼎」实锤是错误的叫法,应读「司(母)戊鼎」无疑。现在学界的问题是,如何解释这个「司」,还未有定论。参见这个回答:

那么为什么国博要改称「后母戊鼎」呢?

反正博物馆里有问题的写法和解释多了去了,不少这一个...


感觉认错字的例子好多,想到再补~


user avatar   KungcixCjuhy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程维钧在《古龙小说原貌探究》中提到,楚留香系列《画眉鸟》结尾有一句话令人费解。

胡铁花摸着鼻子,又呆了很久,忽然发现未碰见的一双大眼睛正在瞬也不瞬地望着他。

後来找到《南洋商报》连载版方知是「宋甜儿」。

《画眉鸟》约为1967-1969年在台湾真善美出版社连载,几乎同时又在新加坡《南洋商报》连载。二者有大量文字差异,推测古龙原稿一稿多投,两家按照潦草的手稿分别排印。如今手稿不知所踪,可以通过比校逐渐还原古龙作品原貌。2013年朗声版《楚留香传奇》(只有前三部的版权)通过多版本对比,择善而从,是两岸出版社首次真正意义上的「校订」,影响很大,可惜朗声有版权的书太少了,大陆古龙小说的版权基本都在读客手里,读客虽然也有校对,但并未参考早期版本,不能不说是遗憾。

补充书影: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一个葡萄牙和大明国交往的「鲁鱼亥豕」之误。

《明史·卷三二五》“佛郎机传”记载了发生于正德年间的葡萄牙与中国第一次官方接触,出使中国的葡萄牙使臣有一个非常奇怪名字,不似葡萄牙名字,反而像藏族人:

(正德)十三年,遣使臣加必丹末等贡方物,请封,始知其名。

这个奇怪的名字并不是清朝的《明史》修纂者凭空编造,而是从正德、嘉靖年间刊刻的文字资料,都将这位被认为是“佛郎机人”的葡萄牙使臣称作加必丹末(或作加必丹)。

例如成书于嘉靖四十一年,由郑若曾编写、胡宗宪审定的《筹海图编》中就记载:

佛郎机国名也,非铳名也,正德丁丑,予任广东佥事,署海道事,蓦有大海船二支,直至广东怀远驿,称佛郎机国进贡,其船主名加必丹

但是,根据葡萄牙史料记载,当时的到达中国的使臣名叫“Tome Pires”,翻译过来就是“多默·皮列士”,他是葡萄牙历史和文学史上的名人。因为这位大使在居留马六甲期间,写作了《东方志》一书,该书成为了后世葡萄牙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参考。

那么,“Tome Pires"是如何变成“加必丹末”的呢?

中文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但是在葡萄牙史料中有非常明确的答案。

虽然我不懂葡萄牙语,但是幸好有何高济先生翻译的葡萄牙语《十六世纪葡萄牙文学中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让我们能够在如今看到国与国之间的语言差异,能够造成多么大的「鲁鱼亥豕」。

在该书的“广州葡囚书简”章节中,被中国人关押在牢狱的葡萄牙人瓦斯科·卡尔渥,于1521年抵达中国,参与贸易,他对中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会说一些汉语,所以他清楚的向我们解释了由“Tome Pires"到“加必丹末”的转变:

26.我们有的名字。多默·皮列士,“大船长”。当费尓隆·伯列士抵达中国时,称使臣和大船长到来;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名字,称之为“使臣大船长”……最后剩下“大船长”,[他们]一位这是他的名字。

所谓“大船长”,即首席船长,葡萄牙语为“capitao-mor”,中文翻译就是“加必丹末”。

到此,《明史》中的这桩疑案算是破了,原来是当时负责翻译葡萄牙信函的中国译员(葡萄牙人叫他们“舌人”),对于葡萄牙语也是一知半解(这是从宫廷到民间的翻译者的通病),所以将“使臣和大船长”直接翻译成了“使臣加必丹末”,这一翻译不仅来到了明朝宫廷,也在民间流传开来,一直影响到后世的《明史》编撰。

翻译即背叛,这一点在理解中西交往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上述的“加必丹末”上,实际上,古代译者所翻译的文字常常经过了一番驯化,变成了符合中国帝王朝贡思想的话术,其实和原件失之千里。

不要看中国史书上面写的外国使节对于中国如何崇敬、自身如何卑微。看看原件,你就会发现,翻译者即叛徒。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跟朋友聊到古代贵族起“贱名”的问题,我提了一个堪称最贱的案例。

朝鲜睿宗的嫡长子,名叫李粪。

是的,你没有看错,真的就是那个大粪的粪。

天知道为什么我堂堂世祖大王的元孙要叫这种名字!

韩国的古籍数据库做的非常完备,整部《朝鲜王朝实录》都输了进去。可是这个“李粪”,在数据库里,居然神奇的变成了“李冀”???

只能哀叹一声,大韩不识粪冀了。

这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数据库方便快捷的确不赖,但用的时候最好再去核对一遍原文。

不过这样想来把“粪”输错就更不应该了,因为韩国的数据库的的确确把古籍扫描照片也都放在页面内了。

到底还是缺审核的人啊。


user avatar   san-chong-bu-tong-de-hong-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说一个。

《战国策》中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做《触龙说赵太后》,估计大家都读过,还曾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但是,如果时间往回推30年,你会发现这篇文章不叫这个名,而叫做《触詟说赵太后》。

这位说赵太后的人,不叫触龙,而叫触詟。而且不是一本书是这样,所有的书都这么写,就连语文课本里也是触詟。

为什么呢?因为传世本《战国策》里,就是触詟。而且无论什么《战国策》版本,无论是怎么样古老的古籍善本《战国策》,都是触詟。

但是,有问题啊。

因为“詟”这个字,是“惧怕、丧胆”的意思,可不是什么好词。你说这人他爹娘是怎么想的,怎么逗逼到起这么一个名字呢?

清朝著名学者王念孙就进行了一番考证,说:“不对,这个人名字不叫触詟,而是叫触龙。为什么后来变成了詟呢?因为这篇文章的题目本应该是‘触龙言说赵太后’,后人在抄写的过程中,把‘龙’和‘言’两个字靠的太近,再后来抄写的人就给抄成一个字了。应该是触龙。”

王念孙这个考证出来后,大家纷纷鼓掌,说“讲得好,好有道理啊”,但出书的时候就是不改。

为什么?因为王念孙说得虽然非常有道理,但没证据啊。你说是触龙言,不是触詟,可万一他爹真是个逗逼呢?

于是大家照样还是写成“触詟”。

事情一直到了1973年,考古人员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时,出土了大量竹简、帛书。其中有一部和《战国策》同样性质的书,也是写战国时期策士事迹的,后来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在这部书中,有一篇文章和《战国策》中的《触詟说赵太后》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它里面这个人叫做“触龙”,大家看上面《战国策》贴文中有一句“左师触詟愿见”,在出土竹简中这句就写作“左师触龙言愿见”。

自此而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货真的叫触龙啊。

所以,从《战国纵横家书》公开后,再出版书的时候,这篇文章就都改成了《触龙说赵太后》。


user avatar   chen-xian-4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学者来说,当前活跃的嘉戎语组学者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之一。文章挺靠谱的,没有有些学者为了出结论而出结论的毛病,这说起来好像不算什么大优点,其实做起来不容易。不过好像学术成就在民科圈不太出名,可能是因为汉语文献太少,不像林幼菁一百度一大堆。

作为人和知乎用户来说,脾气、人性确实好,而且一心搞学术,不蹚其他浑水。上一个这样的好用户是 @趙瑾昀


user avatar   duan-wen-qi-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user avatar   zhao-xue-hao-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PS5散热都上液态金属了,这超频带来的代价对比省下的钱,真的值得吗?

微软,xsx 公开性能12T,真·开局暴击,sony只好硬着头皮,提升频率,结果就是疯狂堆散热构件。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

如果一开始就打算用液金,那只能说索尼艺高人胆大,1亿销量的机型顶着这么大的风险搞,真的是永远滴神。不过管它呢,只要能熬过两年质保期,你能奈我何?如果真是这样,希望售后部门每天多烧点香吧。我也不打算买这初代版了。

作为消费者,出了钱的,评价一下好坏我觉得挺合理吧?索尼的无线耳机好,我会夸,他们家手机辣鸡,我会喷。这才正常吧,扯什么情怀和用户忠诚,都是资本家拿来骗鬼的,搞饭圈那一套更是恶臭。还不是为了我的钱。

微软恶心的也不少,这阿三搞出来的win10 bug多如牛毛,我觉得win10不行;但Xbox series x我认为这次的确比PS5设计更棒,我也会夸它。身为用户,就该从自己使用体验出发,别扯那些没用的了。当然如果你是利益相关者,那我觉得你说啥都合理。


user avatar   neopeking19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




  

相关话题

  你愿意穿越到十三世纪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草原部落牧民跟随大汗南征北战建功立业吗? 
  抗战时,国军为什么不多装备火箭筒来反坦克? 
  你认为最伟大的日本人是谁?有哪些原因? 
  为什么语文书上的诗词释义都是差不多的? 
  让孩子背诵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 
  在朝鲜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中,朝鲜有没有像壬辰倭乱期间那样向明朝求助呢? 
  这几个人放到同一时代谁能统一中国? 
  为什么夏侯惇这么招黑? 
  冷兵器时代是否有记载、讲述老兵(上了年纪,身体能力下滑,比不过壮年)该如何作战的史料或兵书? 
  你喜欢近代史的哪一位人物,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苻坚为什么一意孤行要伐晋?
下一个讨论
如果你穿越到明朝末年刚打破北京城的李自成身上,你会怎么做?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