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一篇。万恶的公众号文风,稍微忍一忍吧。
两种价值观:《英雄》VS《荆轲刺秦王》
经常听到有人说,陈凯歌就靠一部《霸王别姬》混饭吃,甚至或认真或玩笑地以陈凯歌的其他作品都不行为由,说《霸王别姬》是陈凯歌老爸代导的。这个观点我当然是不同意的。
因为《无极》《道士下山》之类的电影,陈凯歌的水平被大大地低估了。
但是认真看过他的其他作品的就会知道,陈凯歌的水平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就是有的当时实在太超前了,没得到与水平相符的高评价。
比如说,这部当年票房口碑双失败的《荆轲刺秦王》。
豆瓣评分,
只能说一般。
但是打开短评看一看,第一页几乎清一色的高评价,
当年的失败,也许只是因为这部电影太具有颠覆性了,超出了多数人的接受能力。
尤其李雪健扮演的秦始皇,个子不高,上蹿下跳,喜怒无常,猥琐癫狂,跟大部分人想象中的秦始皇出入太大了。
多数人想象中的统一六国的秦皇嬴政,那必须得是高大威武,霸气侧漏的英明形象。
事实上大多数统一中国的皇帝,在人们的眼中都是那一副模样。
千古以来的帝王,因为成就、地位,已经被严重地脸谱化了。以致于很多人已经丧失了对另一种历史的想象能力。
陈凯歌做的,只是把秦皇嬴政还原为人,一个普通的,会爱,会恨,猥琐,残暴,善良,被权力扭曲,又真的有一个统一六国的宏大志愿的复杂的人。
李雪健话剧式的癫狂的表演,一开始我也有点不喜欢,但是越往后看,就越觉得好,渐渐地就成了理应如此了。小时在赵国为质的委屈、恐惧,权力场中长期的倾轧,母后、嫪毐的背叛,生父吕不韦的自缢,这种种重压之下,不心理崩溃都是好的了,一点歇斯底里的气质又算得了什么。
不止秦皇嬴政,电影中其他的人物,也大多有点疯疯癫癫的。但是细想想,却又很合理。强大的剧情解释力,给那些看似不正常的言行,提供了一个包容的场所。何况还有一个最正常稳重的赵女巩俐,她是一根足够挺直的柱子,撑起了战国时代倾斜的屋顶。
在上一篇中,有说到张艺谋的《英雄》是个商业片,价值观问题在整体评价中不应该占比过高。但是我也说了,《英雄》里面的价值观,我是不赞同的。拿到更高的台面上来,《英雄》的价值观问题出在哪里?
拿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与张艺谋的《英雄》比比,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好像充满了针对性打脸。如果不是时间对不上,我几乎就要以为《荆轲刺秦王》是陈凯歌专门拍出来跟张艺谋唱反调的了。
比如说《英雄》里的秦皇,说了这么一段话,
《荆轲刺秦王》里,也有类似的,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英雄》里仁义英武的秦皇,用的词是“打下”一个大大的国家,还是率着秦国的铁骑;《荆轲刺秦王》里疯癫猥琐的秦皇,说的却是“建立”一个更大的国家,听起来没有丝毫的暴力色彩。
在《英雄》的结尾,刺客无名相信了秦皇的“天下”观,牺牲自己,放弃了行刺;在《荆轲刺秦王》的开头,赵女巩俐相信了秦皇的伟大抱负,甚至为他出谋划策,准备哄燕太子丹派刺客行刺秦皇,以提供秦国平定燕国的借口。
也就是说,《英雄》的终点,等于《荆轲刺秦王》的起点;无名的见识,等于那个天真的赵女巩俐的见识。
赵女被秦皇的理想感动后,为了取得燕太子丹的信任,甚至在自己脸上黥(qing)字——这是古人对犯人的一种惩罚,
赵女当时笑得多开心啊。她以为这只是为爱情、为天下百姓做出的牺牲,毁容也很值得。
但是在和太子丹回到燕国之后,秦国很快发生了巨变。
首先是秦皇发现了母后与嫪毐的奸情。迫不得已之下,嫪毐发动了叛乱。失败之后,嫪毐命门客放下武器投降,以为秦皇会饶他们一命。但是秦皇一声令下,手无寸铁的嫪毐门客尽被屠戮。
斩草除根,也不能说秦皇做的有什么错。但接下来还把嫪毐与他母后的私生子直接在地上掼死,就显得有点残忍了。
嫪毐临死前说的几句话很感人,
敢做敢当,坚持自我,绝不悔改,算得真男人。尤其前面他一直装着一副娘娘腔的样子,突然把真面孔露出来,震人一跳。陈凯歌刻画人物的本领,了不得。
然后是嬴政突然得知,吕不韦是自己的生身父亲。
他当然不愿意承认,因为那样他就失去了继续征战天下的合法性,但是他也下不了手杀死吕不韦。
他是想等天下大定后再承认吕不韦的。但吕不韦的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
吕不韦无法向天下否认自己的儿子,也不愿意让嬴政为难(少司礼在用祖宗“大义”逼着他呢),于是他自缢了。
这两件事给了秦皇嬴政极大的刺激,断绝了两次人伦亲情后,他变得更狠心了,完成天下一统成了他继续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全部的人生意义。
幼年时他在赵国为质,受尽屈辱,也是在那里,认识了赵女。她对他很好,他也很爱她。但是为了复仇,为了统一,他决定灭赵。
灭赵的战争从场面来说,并不精彩,《荆轲刺秦王》毕竟是艺术片,不可能拍成《指环王》那种样子。但是非常惨烈,对赵国人的英勇抵抗展现得非常彻底。在《英雄》那里,天下只是精英之间口头上的一个概念(不用怀疑,无名绝对是属于精英阶层的,普通人根本站不到秦皇面前),但是在《荆轲刺秦王》中,天下里还住着许多人。统一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能成事的,赵国人可没有“天下该归于秦国,大家束手待毙吧”那种觉悟。
赵国无悬念战败,一个士兵抱着一个小孩子,从城头跳下自尽,他喊出来的是这样一句话,
当时我就被震到了,久违的热血沸腾的感觉。
最后的攻城一战之前,赵女去找过秦皇,那时她已经有点觉悟了,愤怒地指责过他,
嬴政还是很爱赵女的,于是答应了她会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政客的承诺未必不是出于真心,事实上秦皇不算是心肠很坏的人。但是遇到幸存的一大群小孩子之后,他看到他们仇恨的目光,又被其中一个吐了一口唾沫,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事情,
于是幸存的小孩子全被活埋了。
赵女此时才真正明白了,秦皇嬴政,早已不是当年的赵政。一个人做了皇帝,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她决定弄假成真。在她原来的计划里,荆轲去刺杀嬴政,只是为了给嬴政一个平定燕国的借口。但是现在却是要来真的了。
当然了,荆轲是自愿的。因为他也爱她,而且秦皇的暴虐行径也使这个刺客走出了昔年导致一少女自杀的罪恶感的阴影,
张丰毅扮演的荆轲,外表滑稽,内里慈悲,有时又放荡不羁,傲骨铮铮,活脱脱司马迁《刺客列传》里走出来的人物。
结尾荆轲刺杀秦王那一幕,荒唐透顶,充满了黑色幽默,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刺杀事件。秦皇穿着铁甲不说,还满场乱跑,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大臣们见了就躲,无一人敢上前相助。
陈凯歌就这么无厘头地解构了皇权,让小人物的光辉以一种滑稽的方式散发了出来。
秦皇吓懵了,捅了荆轲几剑之后,眼含泪花地问他,
此时的他一定感到很委屈:我怀抱着那么崇高的理想,要统一天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给百姓以太平,开万世之基业,甚至我已经灭了那么多的国家,已足够说明是天命所归,你,为什么要杀我?你知道我要做什么吗?
他迫不及待地想向一个刺客解释自己的理想,因为其实在他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已经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理想了。
他驱逐了自己的母亲,间接逼死了自己的父亲,在自己最爱的女人那里失了信,杀死了数不尽的无辜的大人、小孩,但是,他仍然会是那个完成天下一统的伟大的帝王?
他肯定也感受到了那种历史的吊诡之处,荒谬感几乎将他击溃。
荆轲的回应很小,但像针一样锐利,他只是淡淡地说,樊於期让我给你转告一句话,那天的事情,他没有告诉任何人。
樊於期是个秦国人,那天在殿上听到了嬴政的身世之谜,被追杀着逃到了燕国。但是他为自己的君王守住了秘密。
很多时候,小人物的节操的确要比大人物高得多。
最后,赵女告诉他,她怀了荆轲的孩子,并接走了荆轲的尸体。
嬴政面对着空旷的大殿,自言自语着少司礼曾经告诫他的话:“秦王嬴政,难道你已经忘了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
以前的他是这么回答的:"嬴政....须臾也不敢忘!”
现在他却只能露出一个复杂的笑容,苦涩地面对着虚空。
那一刻,历史的悲怆感洪流般袭来。突然感觉,里面的每一个人,包括秦皇,都很可怜。秦皇嬴政是创造历史的大人物?还是被历史裹挟的普通人?任谁也无法说清了。
《荆轲刺秦王》在162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了如此众多的人物刻画,如此复杂的人性表达,深沉的历史追问更是尽显史诗气象,虽然还不如《霸王别姬》精致完美,但说是大师之作,也不为过了。
而《英雄》是个商业片,处理不了这么复杂的东西,所以它简化了历史的过程,一统天下显得那么地轻松。好像只要结果好,一统天下的任务完成了,就是件大好事了。在这件事完成之前的血泪,被省略了,完成之后,是否就真的大功告成,百姓就能安居乐业的疑问,也被省略了。
秦朝二世而亡,被世人以暴秦相称,无名的选择,对了吗?他看不到后来秦皇的作为,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他选择放弃的理由,实在是过于天真了。对于当时的赵国人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一件大祸事。
刺客已死,“大王”即使记不住了,又有谁能制裁他?
而影片之外的张艺谋呢?他对政客是否怀有如此天真的信任?我是不知道了。
只听说《刺秦》上映的若干年后,陈凯歌给老同学兼老同事的张艺谋留下过一句话:“我不认为牺牲个体生命成就集体是对的。”
同为老知青,在对国家主义的怀疑方面,似乎终究是陈凯歌走得更远一些。